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早期;才能;本质

正如“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教育学也是如此,可以说从人类诞生开始,便伴随着教育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然而人类真正认识到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存在却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而直到19世纪末欧美教育革新才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作为大教育的一个分支,学前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前教育史上,我们不能忘记两个人的伟大贡献,他们是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福禄培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在我看来,蒙台梭利则可以被称为“幼儿园之母”。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总结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幼儿园制度与理论体系。他的教育实践和对于教育分期与各阶段教育任务的看法,极大地促进了19世纪后半叶欧美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而蒙台梭利所提出的幼儿发展观关于自由教育与纪律教育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感觉训练、书写、阅读、计算及实际生活技能练习的教育观点,对整个世界的学前教育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作为幼儿教育的大家,他们二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观点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之处,将二者的学前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研究不同年代的学前教育思潮,也有助于我们分别理解两位教育大家的学前教育思想精髓,进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在教育思想渊源上,他们都深受卢梭的自然教育与裴斯泰洛齐和谐教育的影响,不同的是,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并深受费希特、谢林和克劳塞哲学思想以及他的万物在神论的世界观的影响。同时战争中培育的民族主义与爱国热诚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理想也深深镌刻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而蒙台梭利作为继福禄培尔后最伟大的学前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渊源更加博采众长,她受福禄培尔本身的影响就大,尤其是福氏的自由教育观。同时她的思想与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和生命哲学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在教育目的上,他们都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以及主张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的是福禄培尔从上帝是万物统一体的哲学观出发,提出了教育的目的。人要使自己的本质得到发展,就必须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上帝和自然,然后使自己的一切与自然和上帝协调一致,使自己内在的本质与外部世界,即体现上帝精神的自然统一起来去生活。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顺应人的本性去激发和推动这一目的的实现。而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是表明儿童发展的缺陷不是医学的问题,而主要是教育的问题,为此她进行了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创举。

在教育观上,他们都主张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与压迫,反对外铄论,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主张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由与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他们的教育理论都具有某种神秘主义色彩,这也是当时时代的局限。不同的是,福禄培尔坚持四大教育原则,包括自然、人性与上帝的统一原则,发展的原则,顺应自然的原则,创造的原则,同时,他提出教育的分期观点,他把人的教育时间范围划分为四个阶段序列: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学生期,前三个阶段是学前教育范畴,最后一个阶段以学校教育为主。蒙台梭利的教育观更偏向于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探索,她提出幼儿发展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存在敏感期,是幼儿一种精神生命实体化的过程,是幼儿“内在生命潜力”在生物学规律作用下生长发展的结果,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的过程,而此处福氏更强调阶段性。

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福禄培尔将奠定在游戏基础上的作业与恩物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感官训练则占有重要地位。“恩物”和“教具”是福禄培尔与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各具其独特魅力。自由是二者应用的基本原则,创造性是“恩物”应用的目的,而感官训练则成为“教具”应用的基础。“恩物”和“教具”在幼儿园的实践应用来说,可将“恩物”作为“教具”的延伸材料,“恩物”和“教具”亦可交替使用。福氏的作业和蒙氏的感官训练目的相似,都体现了对儿童自由动手活动的强调以及反复演练的原则,但他们都存在将儿童引入机械操作和单调练习的危险。另一方面,福禄培尔尤其强调游戏的重要性,认为游戏和语言是组成儿童生活的重要因素,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先发展其语言,再通过游戏来发展期体力和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行知 学前教育思想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12-02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历经艰辛无数,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中国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创造并形成了独具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他对幼教事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为我们解决当前学前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搞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要求,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一、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1.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原本就有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同时也反映着生活。教使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健康科学,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和谐;生活让教育的内容才越来越丰富,教育的目的越来越明确,方法得以创新。“社会即学校”就好比把动物园里的动物放到自然中去,让它们摆脱高墙的束缚,过自由的生活,把所有的一切都伸展到自然中去,让大家看到更真实的东西。社会是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我们的学校。“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使学校与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了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办学校,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学校脱离社会生活环境的严重诟病。“教学做合一”的实质体现的就是教学方法,就是如何做的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要根据学来进行,学要根据做来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根本和中心就是“做”。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完善了良好的素质,是陶行知对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

2.关于“六大解放”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为此,他提出了关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六大解放”思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儿童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我们要注意开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双手,为他们的发明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符合他们发展规律的教育,尽可能的开发他们的潜能。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要求,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3.和谐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的和谐家庭教育观要求父母要为孩子的教育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端正态度,在教育孩子的思想上要达成一致,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是想法,尊重孩子,为孩子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要严宽结合,不过于放之任之,也不过于苛刻,拿捏得当才好。父母要密切与幼儿园的联系,创造和谐的家园关系,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努力。

二、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背离了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1.教育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

许多教师和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应该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生活的重要性,一味的以书本为主,忽视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就只依据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忽略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有一次,一位老师在组织科技活动――电的用途,并没有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在教室里通过简单的开灯和关灯来向幼儿说明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显然,她这样的做法太过简单,涉及的方面太少。电的用途很多,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没有电小朋友们就不能看喜爱的少儿节目,不能上网,不能在儿童城堡里玩耍,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电就做不成。幼儿教师这样的做法对幼儿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学习,而且还会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懂得热爱生活,也不懂得怎样生活。

2.教育者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想象力丰富,这些都说明儿童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巨大的发明创造潜能,然而许多成人没有意识到这点。事实上,许多成人都很害怕孩子动手,孩子们的“破坏”行为让他们觉得孩子就是个小捣蛋鬼,每天尽搞些破坏,让他们很头疼。每当孩子要有所行动时许多家长和教师就会制止他们的行为。成人不曾想他们这样的做法会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束缚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事实上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感知觉,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研究的精神。

3.家庭教育存在不足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疼着爱着,生怕他们受一丁点的伤害,对孩子过于溺爱,而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又过于极端。许多时候父母教育态度不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达成一致,这让孩子的很困扰,不知道该听谁的。有些家长甚至还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孩子的一切都是幼儿园的事,与家长无关,不管什么都由幼儿园负责,出了事就找幼儿园。家长这的这些想法很幼稚,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而不是置之不理,只有家园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三、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前国家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学前教育事业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总体而言,我国学前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探析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显得格外重要。

1.实施生活化的教育,让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

教育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也要体现人类社会的生活。然而,现代的幼儿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实际。笔者在幼儿园小班实习的时候发现有的老师教学时就脱离了生活实际。例如有一次组织数学活动,学习数字4的组成,教师只准备了1到3的数字卡片,没有准备其他的教具和学具。教师用数字卡片进行教学,孩子也用数字卡片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单一而且抽象,并没有把幼儿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小班幼儿的特点是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思维也比较具体形象,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体验,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他们才能够把获得的经验逐渐的内化,并且进行自我建构,以此来获得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准备丰富多彩且色彩较艳丽的教具,这样小班的幼儿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用这些教具来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组织教学时习惯将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按事先策划好的方案去直接控制幼儿的学习,人为地割裂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为此,要做到生活化教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例如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积累经验,教室和活动区域的环境创设也应该将生活融入其中;在平时的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收集常见的生活物品,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教师还应该创编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游戏或儿歌,让他们在游戏和儿歌中感受生活。另外,教师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总之,教师的教学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关心和感受周围的生活,激发幼儿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幼儿教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并且在教学上努力践行

幼教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幼儿教师的发展和进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都很高的幼儿教师队伍对幼儿园和幼教事业的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园应该把教师的培训纳入到基本的工作当中,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当前的幼儿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教师对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幼儿园可以让教师自主学习生活教育理论,并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帮助他们相互学习与进步,并且把学习结果渗透到平日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3.教师和家长都应注重环境的创设,努力为幼儿创造和提供条件,培养其创造力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笔者在一些幼儿园实习的时候发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班级的环境布置过于简单,材料种类和数量不足。例如“娃娃家”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角色游戏,因此环境布置不应该过于简单化,可以把它布置成真正意义上的家,让幼儿自己布置自己的“家”。这样的环境创设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而且还可以让幼儿自由想象,自由支配,通过动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儿童。总之,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而且还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成人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并且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充分尊重他们,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4.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解放幼儿,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培养创造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培养创造性的教学中,老师让全班的幼儿坐成半圆形,孩子的手脚都被要求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准动。然后老师就说:“请小朋友好好想想,我们的手和脚都能做些什么?”几乎全部的孩子都把自己的手脚抬起来看了看。就在这个时候,老师还让他们把小手放好,小脚并拢,规规矩矩的坐好不许动,并且让他们再想想,然后请小朋友回答。在老师让他们思考的这段时间里,有的小朋友在自言自语,有的小朋友在小声讨论,还有的小朋友在继续摆弄自己的手脚,场面几乎出现了小小的混乱。很明显,幼儿正在结合自己的身体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可是教师却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还对幼儿提出坐好、不准动的要求。显然,教师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解放幼儿,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

笔者记得在实习时,曾经看到过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劳动、生活、学习有包办代替的行为,这种做法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有些孩子出于好奇可能会把幼儿园的玩具或是家里的一些东西拆开来看看究竟,这时很多的家长和教师就会制止他们的行为,有时甚至还会打他们一顿,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们失去了学习、探索和操作的机会,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能取得进步,更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事实上,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可以在反复操作和尝试中不断地获取经验,以便获得成功。我们不应该以一个成人的思想和眼光去看待幼儿的“破坏”行为,也不要去阻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操作,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促进其创造力发展。

5.重视家庭教育,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

学前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思想调查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之根本,是个人发展的根本,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成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专业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决定着他们在未来的学前教育活动中的方向、态度和行为表现。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

为了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进行了解,特制定了调查问卷,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

以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为例,对在校的285名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包括定向生148名、非定向生137名,收回有效问卷282份。

问卷主要从学生的专业认识情况、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了解程度、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专业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

一、专业认知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喜欢小孩子,喜欢当幼儿教师”,占30.1%,有的是“服从家人的安排”,占43.3%,有的认为“学这个专业应该比较简单”,占9.6%,甚至还有一些是“没办法,考不上高中,只好来读这个专业了”,占12.4%,还有4.6%的学生是其他原因。可见,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只占三成左右,大部分选择这个专业是由于别的原因而选择的。

关于“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有多少”,29.8%的学生表示根本不了解,68.1%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点,只有2.1%的学生表示很了解。

关于“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86.2%的学生是听熟人说的,2.1%是通过报纸、杂志,6.7%是通过电视广播,5%是通过网络。可见,学生入学前对该专业了解较少,了解途径主要是道听途说。

二、职业了解程度

关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83.3%的学生认为这项工作非常或比较辛苦,在经济待遇方面,4.6%的学生认为非常高,15.6%认为比较高,46.8%认为比较低,32.9%认为非常低;在社会地位方面,5.7%的学生认为非常高,19.5%认为比较高,52.5%认为比较低,22.3%认为非常低。

关于“你同意当一名幼儿教师是非常有前途的吗”,3.5%的学生表示完全同意,22.3%表示基本同意,46.8%表示不确定,19.1%表示基本不同意,8.2%表示完全不同意。

关于“你同意幼儿教师只要唱歌、跳舞、画画等技能好就可以吗”,11.3%的学生表示完全同意,30.6%表示基本同意,42.2%表示基本不同意,15.6%表示完全不同意。

关于“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你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哪些”,按选项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爱心、童心、责任心,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教育教学能力,年轻、有活力,知识面广,学历和资历。

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也不够,学生认识到了要当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但却普遍忽略了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了解程度

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方面,62.1%的学生表示有一定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没兴趣甚至反感。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56.4%的学生并不认为“只要及格就行了,反正到幼儿园也用不上”。15.2%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或坚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可见,部分该专业的学生并未意识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直接的关系,有比较明显的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

四、专业态度方面

48.6%的学生认为幼儿教育没什么专业可言,有些非学前教育专业的人也能做好幼教工作,对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16.7%的学生非常热爱,58.5%有点喜欢,24.8%无所谓和不喜欢,这说明学生对幼师职业的兴趣中间态度多,两端态度较少。在专业归属感方面,8.2%的学生会在别人问起专业时加以隐瞒,47.2%的学生不好意思,但仍会如实相告,45%的学生会自豪的向别人介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有一定的归属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归属感较弱。

通过调查,可知该校大部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专业认识不清晰、专业思想不稳固、专业情感不强烈、对专业学习的认识不深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学前教育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巩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传统思想认为幼儿教师就是高级保姆,只要带带孩子就可以,要巩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必须转变这种观念。而转变这种观念就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各种力量共同努力,一方面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转正”,尽快将其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另一方面,保证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使幼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其次,培养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一方面,在新生入学阶段要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可以采取讲座、座谈、班级交流等形式,甚至可以邀请一些幼儿园教师或近几年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谈体会,通过这些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另一方面,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也要将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当中,让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逐步了解、逐步清晰的过程。

第三,发挥校园文化功能,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进行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形成并严格执行规范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们严格按照幼儿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活动方面,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与该专业相关的活动,如基本功展示、各种文艺活动、演讲比赛等,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提高认识,而且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新型的“一专多能”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徐丽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徐特立研究,2010,(2):19-23.

学前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一、理论基础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扩展了

以往发展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观,强调在研究儿童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应特别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中的非普遍性问题。普遍性领域的发展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而在非普遍性领域,就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相同的发展,因为这需要个体特殊的条件和持续的外部支持(如教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智力观念,指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成果所需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Il]共有七种或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智能(un,istieIntelli罗nee)、逻辑一数理智能(肠gieal一mathematiealIntelli-罗nee)、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罗nee)、身体一动觉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eInrelli罗nee)、音乐智能(MusiealIntelli罗nee)、内省智能ontrapersonalIn-telligene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音乐智能是一种独特的智能。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一,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帮助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多样化地观察、了解儿童的智能结构特征和强项,如对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打下基础。”第二,多元智能理论以一视同仁的方式看待“七智”,把长期以来相对不受重视的音乐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而不仅仅是以往所认为的那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第三,多种智力是相对独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几乎每一种文化角色或任何尖端产品的产生都需要各种智能和技能的结合。”因此,音乐教育需要综合运用学生的各种智力,而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音乐智能的辅助。第四,加德纳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被摆在重要位置。因此,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是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的模式化教学,还应注重审美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艺术的生活”。以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多彩光谱项目研究始于1984年,分别从多元智能的各个领域出发,给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发了一套新的课程和评价方法,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调整课程和活动设计。在多年的实践中,多彩光谱项目被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多彩光谱项目中的音乐活动

多彩光谱项目按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分为八个领域,根据八个领域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和评价活动。在音乐领域中,多彩光谱同样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现从目标、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对多彩光谱中的音乐活动作简要阐述。

(一)明确的目标

多彩光谱项目认为,学校音乐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三种能力—演奏、音乐感知、作曲,这三种能力是决定成功的“关键能力”。

1.音乐感知:包括培养“对音乐变化的敏锐性”、“对速度和节奏类型的敏锐性”、“分辨音高”、“辨认音乐及音乐家的风格”、“辨认不同的乐器和声音”。

2.音乐演奏、演唱:‘能保持准确的音高”、“能保持准确的速度和节奏”、“演唱和演奏乐器时富有表现力”、“能再认和再现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音乐特性”。

3.音乐创作:“创造出有开端、、结尾的音乐作品”、“创造简单的记谱体系”。l3]

(二)丰富的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目标,多彩光谱项目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音乐感知方面,有“音筒配对”、“‘画’音乐”、“探究乐器的音乐”等;演奏音乐方面,有“梳子和纸雷”、“韵律诗”、“五音阶合奏”等;作曲方面,有记谱、节奏型、为电影配乐等。还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带回家的活动”,有“我听到火车开来的声音”、“家庭音乐”等内容。I4J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为适应不同儿童的不同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多彩光谱项目探索出多种音乐教学手段:

1.个别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幼儿在音乐方面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其所需的教材、教法、评价,促进其音乐智能的提升。

2.“搭建桥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而多元智力之问虽是相互独立的,但并不彼此孤立。因此,可以建立儿童智能强项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问的联系,以强项带动弱项。这样,我们首先要找出儿童的智能强项;然后,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其智能强项,另一方面“搭建桥梁”,即“利用儿童在其强项领域的经验,引导他进人其他广泛的学习活动中”。例如,可以利用儿童对节奏的敏感性,使其在跟随音乐的运动中锻炼身体。而目_,这不是单方向的,如果一个儿童的强项在其他领域,就可以通过那个领域的成功体验“搭建桥梁”,使其进人音乐领域的学习。

3.“带回家的活动”。它强调儿童与家长共享有关儿童智能强项的信息和培养的方法,提出一起活动的建议。如“家庭音乐”这个活动,让孩子对自己家里和别人家里的各类歌曲进行收集和比较,学习和感受各类音乐,可拓展孩子的知识和兴趣。另外,在活动方式上,多彩光谱项目既有自由游戏,又有结构性活动;既有儿童为主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又有教师指导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等。

(四)客观准确的评价活动

1.两个评佑方面—创作性刚量、感知测量

根据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多彩光谱项目进行相应的“关键能力鉴别”。创作性测量利用专门设计的活动深人考察,更全面地挖掘儿童音乐创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活动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先获得对儿童的总体印象,再对其表演逐乐句地评价,寻找其音乐智能的个别差异;第二时段,专门针对音乐智能强项的儿童进行,进一步发现其潜能。感知测量通过音乐感知活动进行,旨在评价儿童辨别音乐差异的能力,分为五个部分:“歌曲识别”、“错误识别”、“敲击匹配”、“听音匹配”、“自由敲击”。‘“以上测量都使用观察表及录音,以便评价更客观准确。

2.多彩光谱文件夹

多彩光谱项目为每个儿童创制一个文件夹或档案袋,里面可以装有关于这个儿童的各方面信息。而对于音乐活动,我们可以收集关于这个儿童的录音带、录像带、音乐活动的照片、作品以及教师记录等,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智能强项,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评价。多彩光谱项目在儿童学习及评价方面,都体现出与以往学习、评价不同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独到之处,它给美国教育带来了活力,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不少启示。它在美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幼儿园的教学与评价。

三、多彩光谱项目对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必须更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

每一种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所确定的目标是否适合儿童并最终得以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实施,幼教改革的进行,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反复批判“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却导致部分教师忽视儿童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另一极端;一直呼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却往往进行单纯的模仿和训练—“所谓创造,只能停留在说的层面上”。原因很多,但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即教育目标应当更加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必须适应教育目标。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有的放矢,避免误解;相应的丰富的学习内容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多彩光谱项目明确制定了感知、演奏(唱)、创作方面的目标,并依此设计相应的培养感知、演奏(唱)、创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努力将目标落到实处。它不仅立足于当前,更立足于每一位孩子的长远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我们有必要为孩子今后学习、欣赏音乐创造必要条件,使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更新尤为重要。

(二)习应丰富音乐教育手段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多彩光谱项目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在“搭建桥梁”、“带回家的活动”以及录音机、录音带的使用等方面。“搭建桥梁”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童智能强项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问的关系,以至各学科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用强项带动弱项。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找出智能强项,但在用强项带动弱项方面做得不够。这也是“学科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学科之问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把儿童心智结构分割成许多支离破碎的部分,不能融合和迁移,不仅艺术、科学、社会几大领域存在分裂,即使是艺术学科门类之间(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学科结构之问(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也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171现在,新大纲强调“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2002年6月18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也大力呼吁“学科生态”,要使“不同学科之问互生互补、相互融合、平衡和谐”。‘8J而如果要达到“相互渗透”,实现“学科生态”,我们可以“搭建桥梁”:一方面,看到“音乐教育对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结合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l9]在课程设计中,同样可以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学科教学相结合,设计发展学生多方面智力的综合课程,以利于学生从智力强项出发,带动弱项发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带回家的活动”其实是一种家园联系,但却是多彩光谱项目的特色。家园联系虽是我国幼儿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家长的力量却少之又少。多彩光谱项目的这种作法,使家庭、学校共同担负起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和音乐熏陶的责任。音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音乐教育带回家,会使学习更丰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从幼儿园带回的歌,跳在幼儿园里学会的舞,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多开展“带回家的活动”,不仅对促进幼儿园教学、更对提高孩子的音乐修养大有裨益。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音乐是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音乐的人自己去体会与感悟。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想像力的发挥。选择多种音乐风格的唱片放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每种音乐的情境,大胆地想像,将促进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画”音乐这个活动,就是极好的从欣赏到想像、让孩子去体验的例子。

(三)应探索更佳的评价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评估面单一,以儿童在某一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单纯重视表现或音乐活动技能或音乐活动结果。它忽视儿童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评估,也不能体现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提高的要求,评估十分片面。多彩光谱项目倡导从多方面评价儿童的学习,也注重音乐创造、感知方面的评价。它的评价理念是“尽量扩展儿童智能概念的范围,提供一个在广阔领域内评价智能的实用技术,改变那种不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总是孤立地与人所从事的实际社会活动相分离地进行评价的方法”,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一种评价手段如果合适,将大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设置多彩光谱文件夹,注重对孩子的形成性评价,模糊了课程和评价的界限。评价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评价的结果也更加真实客观。录音带和录音机的使用也提高了评价的效度。例如,在唱歌活动中将儿童唱的歌录下,不仅减轻了评价过程中的负担,还可以为活动之后进行评价提供依据。评价是为找到智能强项,为个别教育做准备,而非为评价而评价,更不是为了鉴别音乐天才或音乐低能儿。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价做法理清了评价的观念,为因材施教做准备,同样值得借鉴。

(四)要摆正音乐教育在整个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位置

学前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吕祖谦 蒙学 伦理道德教育 特点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亦称“蒙养教育”①,是指当儿童智慧开蒙之际及时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由于儿童于事多暗昧,因此启迪童稚,消除暗昧也就成为了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私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儒家经典《周易・蒙卦》中“蒙以养正,圣之功也”、“养正莫先于礼”的伦理观影响,蒙学教育以“明人伦”为目的,始终肩负着承载和传播伦理道德的使命。伦理道德教育也就成为传统蒙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到了宋代,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了理学家的重视。与朱熹、张木式齐名的吕祖谦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师,其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②,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曾经担任严州州学教授,两次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并且设立自己的私人学校,吸引了南宋各地的众多学生,影响很大。一生中从事教学近二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的训蒙方法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先入为主,正面引导。吕祖谦注重早教,教子以正,但他更强调“正趋向”。他说:“教小儿当以正,不可便使之情窦日开。教小儿当先教以恭谨、不轻忽、不躐等,读书乃余事。”③他认为道德教育必须先入为主,从小注重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接受纯正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端蒙养之基,为今后打基础。他赞成“教妇初来,教子婴孩”的观点,指出“蒙始终宿以严”④,认为“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怠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恣。逮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⑤他认为这是“正之于始”⑥的好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用他的话说就是“乃易为力”⑦。如果“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乃长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病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有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⑧习染将深以后,性情已就,再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教之不及,即使“捶挞至死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恣”,“逮乎成长,终为败德”。

第二,顺其天性,量资循序渐进。吕祖谦认为,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应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安排上,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量力而行。他认为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中先习经书,对儿童是十分有害的。他说:“后生学问,且须理会《曲理》、《少仪》、《礼仪》等学,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及先理会《尔雅》训诂等文字,然后可以语上,下学而上达,自此脱然有得,度越诸子。不如此,则是躐等,犯分陵节,终不能成。熟先传焉,熟后倦焉,不可不察也。”⑨他认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只能从浅近处着手,先教之以小学规矩,使儿童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习之,量弟子的资禀,循序而进,操功于悠久,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则为“躐等”。

第三,强调道德的实践和规范。吕祖谦认为道德教育讲得再好,如果停留在书本上的探索是不够的,应将学到的道德修养的内容具体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去。他对学生说:“如事兄、从兄、处家、处众,皆非纸上所可记。此学者正当日夕检点,以求长进门路。”{10}这就是说,对于道德的躬行,不是纸上功课所能代替得了的。只有“日夕检点”,才能有所长进。任何一种道德仅从书本上学习,不能领悟其精髓,只有将其付诸生活实践,才能构成自己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与吕祖谦“求实用”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便于道德的躬行,吕祖谦注意道德规范的制定,这样可以督促初学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吕祖谦在《乾道四、五、六年规约》中从思想、学业以至生活规范等方面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大到做人的根本,小到如何坐,如何行,如何称呼;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这种种行为规范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督促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是思想教育和措施的落实和保障。但如此详细的要求,也显得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束缚了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四,注重环境的作用,重视榜样的垂范力量。吕祖谦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重视榜样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在其蒙学教材《少仪外传》中收录的均是贤人、名士的嘉言善行,用以说明道理,作为儿童的榜样和示范。他认为:“人之性本同,一有所随,便分善恶,如尧之朝舜,舜为善人之家,共、鲧为恶人之主。方未有所随,则同此人也。一步随舜、禹,则为善人之归;一步随共、鲧,则为恶人之党。是为善为恶,为正为邪,皆在举步之间,不可泛有所随。”“今人能上随则一步高一步,下随则一步下一步。如修身,如为学,一向随上,则高明。如饮酒如佚乐,一向下随,则卑鄙矣。”{11}在吕祖谦看来,人的本性是相同的,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别,关键是各人平时所追随效仿的对象不同所造成的。尧、舜、禹是善人之宗主,共、鲧则是恶人的首领。以舜、禹为自己人生的“准的”,追随其后者,最终必将为善人。相反,如以共、鲧为准则,其结局注定要沦为恶人。应该说这种重视环境在儿童道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他重视对儿童的正面教育。“司马文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惟绝编,能背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讲诵者,乃终身不忘矣。”{12}为儿童树立了一个刻苦用功的事例,阐明勤能补拙的道理。以事教人,理在其中,不仅可以养德,兼可博闻。典型人物和事例形象、生动、感人,便于儿童模仿学习。榜样的垂范作用还表现在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师者当以自己持身之庄,处话之正,为学生树立一个道德楷模。“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不迁。”{13}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成为儿童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榜样,否则教育就失去说服力,失去了约束作用。他认为长辈是儿童最好的老师,长辈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直接影响到儿童。“父母正则子孙孝慈,是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恕。所以然则,生而善教也。”{14}因此,吕祖谦认为父母“在家之言尤不可妄之,在家之行尤不可忽。”{15}

第五,树立高远的志向。吕祖谦认为,儿童有了好的榜样后,还需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颜子、孟子,亚圣也,学之虽未至,亦可为贤人。今之学者若能如此,则颜孟之事,我亦可学。言温而气和,则颜子之不迁,渐可学矣;过而能悔,又不惮改,则颜子之不贰,渐可学矣。知埋鬻之戏,不知俎豆;念慈母之爱,始于三迁,自老至幼,不厌不改,终始一意,则我之不动心亦如孟子矣。若夫立志不高,则其学皆常人之事,语及颜孟,则不敢当也,其心曰:我为孩童,岂敢为颜孟哉?此人不可以语上矣,先生长者见其卑下,岂肯与之语哉?先生长者不肯与之语,则其所语皆下等人也。言不忠信,下等人也;行不笃敬,下等人也;过而不知悔,下等人也;悔而不知改,下等人也。闻下等人之语,为下等人之事,譬如坐于房舍之中,四面皆墙壁也,虽欲开明,不可得一矣。……言学圣贤然后心开而意明也。”{16}在吕祖谦看来,志向的高远与否,被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只有志向远大,辞令容止,洒扫应对才能表现得“百事自当”。所谓远大的志向,就是要向圣人效法的决心,而决心的大小,志向的远大在“辞令容止,轻重徐疾,足以见之矣”{17}。其“学虽未至,亦可为贤人”的说法,表明这是一种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考虑。立志不高,仅学常人之事,则难免沦为严不忠信,行不笃敬,过不知悔,悔不知改的下等人。立志的意义,就在于在理想之我和现实之我之间拉开了距离,以便能自勉趋进。应该说,吕祖谦的这种童蒙立志高远的思想是有一定的可取成分的。

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吕祖谦“不仅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而且揉和各家之长,通过长期的实践,无论在道德修养方面,还是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方面,均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18}因此,吕祖谦的蒙学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对后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曾多次抨击当时教育脱离实际,学者空谈性理,指出:“学者须当为有用之学”{19}、“以务实躬行为本”{20}。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突破了理学道德性命学说的藩篱,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很大,正是在这种“务实”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爱国抗金的学者。另外,他把早期道德教育同人的一生成长直接联系起来考虑德育问题的思想,也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注释:

①陈学恂主编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出版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中认为,蒙养教育,一般是指七八岁至十五六岁小儿的教育,有时也涉及四五岁、五六岁的小儿教育,实际上已包含了现代中学教育的一部分,小学教育的全部,有时还包括学前教育的一部分。

②因其伯祖吕本中称东莱先生,而后学者亦以东莱先生称祖谦,为免祖孙牵混,就称本中为大东莱,祖谦为小东莱。

③陈宏谋.五种遗规补编・诸儒论小学.光绪乙未浙江书局刊本.

④东莱集卷12.易说・乾.易说・蒙.

⑤⑧⑨{12}{13}{14}{16}{17}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上.

⑥⑦{15}东莱集卷14易说・家人.

⑩东莱集卷5.与学者及诸弟.

{11}东莱集.卷12.易说・随.

{18}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21页.

{19}左氏传说卷5.

{20}吕东莱先生遗集卷20.与内兄曾提刑.

参考文献:

[1]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1月第1版.

[2]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3]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4]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5]陈瑛等.中国伦理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6]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7]袁征.宋代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8]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9]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