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实践 学生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战略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设置的课程中有其特殊性,它是实现学校教书育人办学宗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实践,只是单一的把教育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断扩大,却经常没有考虑接受教育者是否能接受这种实践性教学。在学科理论的构建上,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性,否定其思想性和政治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置于“超越意识形态”、“远离崇高”、脱离现实的“纯学术”研究的位置上。我国高校在2006年实施思想政治课新方案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的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在新课程设置方案实施中,强化实践性教学是时代的呼唤、理论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

一、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学习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求教学双方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环境互动的学习机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收效。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互动式、辩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反思创新的能力、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把自己放在组织者、指导者、解惑者的地位对学生进行讲授和指导。讲,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要精要地讲、启发地讲、创造地讲;导,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要指导在学生迫切需要指导或学生不解、费解、难解的关键时刻,犹如画龙点睛。这实质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师德素质、文化素质、科研素质、能力素质等,才能承担起育人的艰巨任务。

二、改进教学与实践的模式

一直以来,怎样能让学生更好的成人成才,教师经常会从当今社会本质上考虑,主要讲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社会形势和时代进步的知识,讲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引进外交、国内外形势等等;却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心理想法、交友能力、友谊相处与恋爱等等现实、日常问题,更何况要谈论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自然而然,学生就会潜意识里认为要想成才就要学习了解国家、社会等“大事件”并学习解决这些“大问题”,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没有被管理好,这门课程也对他们没有太大用处,这也就是致使思政课教学效率不高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及三贴近原则,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开展必要的知识传授,加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时效性、管理性,让他们在老师的管理下更好的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将教学实践和社会实际,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对事实和现象的分析来阐释理论,引导学生去培养、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主动去观察问题、分析间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实践要与实际相联系,这样会给学生起到指导和示范、管理作用,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要与实际相联系,这也是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目标与依据。

三、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原则

高校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原则;因为学术性是反映理论教学的依据,而作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在实践教学的引导下,降低了高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设施不完善,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这不可避免地招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高校可以通过学校和社会两个途径,配置好教师和社会两种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分为教材课和社会课,制定相应学分和学时制度。教材课方面,在教授通用教材的基础上,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及心理健康、职业规划指导等相关内容的课程,保证学生能紧跟社会和时代潮流,树立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课的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邀请杰出青年、劳动模范、成功人士、创业家、廉政干部等开讲座,传授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等,或者将他们的成长故事拍成小电影和纪录片,供学生观赏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访问一些优秀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定期派学生参与单位实习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等。不同学校应根据实际灵活开展社会课的教学,务必让学生融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比单纯的教学丰富厚重很多。

四、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从实践角度看,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也可以在校园内、课堂中进行。思政课教学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在讲课内容中应尽量弱化系统的理论知识,少一些死板的说教,代之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培养批判和诘问意识。基本思路应弱化教材,以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实践问题为中心,注意授课应当对学生有现实指导的作用,整合相关内容。就思政课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而言: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观看教学录像、案例教学、读原著等;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参观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孤儿院、敬老院做卫生打扫,为贫困地区儿童募捐书包、字典、衣服等。到社会生活中接受锻炼,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体会民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学生到实践基地接受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社会实践环节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细化量化各项指标,纳入考核成绩和学分评定。

五、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是:“从教育对象和社会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目标,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而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原理和时间的中间环节。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推进和实施思想政治课新方案,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真正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提供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J]

[2]顾加水.浅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J]

[3]叶雷,陈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J]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动机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共同体 启示

动机理论是心理学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为教育管理者认识教育对象的心理及思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概括来看,动机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人的动机水平、提高工作积极性、开发人的潜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因而,如何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创造性,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疑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动机理论概述、理论整合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三方面展开探讨。

一、动机理论概述

(一)西方早期动机理论。

在早期西方动机理论中,比较著名且具有典型研究价值的有精神分析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用著名的“冰山理论”隐喻人的潜能,认为个体的生理驱力和本能是影响人所有动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在“冰山理论”中,他将个体的心理比做冰山,冰山露于水面的部分为人们的意识领域,而在水下的绝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无意识领域充斥着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冲动。因而,要研究人类的行为动机,仅仅观察和分析意识领域是不充分的,于是,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说明无意识领域中的动机过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后由阿德勒、荣格和霍妮等加以修正和发展。尽管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但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是无意识的,这一点却是相同的。[1]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动机理论强调个体本能的自觉,强调对生理驱力的重视与发掘。

2.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发起者马斯洛在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层次说,并在需要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了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理论。他将需要分为两大类,即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其中,基本需要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包括认识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是一种匮乏需要,此类需要引发的动机称为匮乏动机,即指个体的某种需要在得到满足之后便会趋于消失的动机心理。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比如求知的需要,人们学习得越多,对知识的渴望就越强烈,学习知识的动机也就越坚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匮乏、成长动机理论对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3.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学生会被激励去做那些受到强化的行为。行为主义理论站在精神分析的对立面,否认了本能生理驱动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本能理论不能解释人的所有动机行为,相反,人的动机行为可由后天学习而加以习得。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就以“白板论”,形象说明了如何通过“强化”和“刺激”使得个体动机得到积极有效的激发。

4.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学家站在个体存在与整体发展的视角上,融合本能驱力及外界强化理论,提出动机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开。人本主义者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期望成功、追求卓越的动机。具有代表性的是罗杰斯的个体成长说,他认为人的动机在于人的成长及自我实现的倾向,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自然潜能。在教学上,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完整的学生,即除了关注学生的智力外,还应关注其情感及社会行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二)认知理论、社会认知及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学家扩展改进早期动机理论。认知理论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在于学生个体的知觉,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如何构建并组织经验。简要地说,认知理论认为动机的基础在于信念、目标、预期和情绪。其中,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是认知理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成果。总体上看,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认知理论研究的重心还是侧重于个体内部因素,无论其信念、目标、预期还是情绪等无疑都是学生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

与认知理论有所差异,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学派革新了认知理论,在对动机的分析中引入了外部影响因素,认为外部因素、社会情感支持、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对于个体动机的激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社会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自我效能理论,这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体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于社会的模仿作用。①

二、动机理论整合

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一种理论有效并不意味着其他理论失去效力。我认为,虽然这些内、外部动机理论存在争议,但其仍然在一些方面达成共识。

首先,所有动机理论都建立在要认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动机理论认为,人们有不同的需求,只有清楚理解和把握个体的需求,才能因地制宜地设定目标,促使授受内容与激励方式更符合人们的内在需求。

其次,内、外部动机理论都涉及到对动机内隐性的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是一种心理过程,具有内隐性,个体的真实动机往往隐藏于内心的最深处,因而,教育的目的往往在于探索教育对象的深层动机并对其加以引导,进而达到在实践中发挥个体积极性的作用。

再次,内、外部动机理论对于动机本质的探讨也存在共识,正如当前的动机理论最新观点所述:动机是个体积极学习的一种固有的自然倾向,动机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立。因而,如何激发动机,真正成为了内、外部动机理论争论的核心。

总之,在综合分析西方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认识动机的本质和如何增强其效果方面,内部因素(如信念、预期)和外部因素(如强化、刺激)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激发动机的因素,我们应进行全面而整体的研究和分析。

三、动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宏观层面: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由于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依存于人类的终极欲望和需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具有渗透性和说服力必然要与人们的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相联系,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成为空泛的党性教育。从宏观层面来看,教育者所授受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应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以满足人们的目的和需要。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目的和需要林林总总,但仔细审查后即可发现,它们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非目的本身。思想政治理论的建设者或教育者首先应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使教育内容在设置上符合人们的基本目的和需要。此外,由于个体在意识过程中很难觉察这些基本目标或需求的存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应关注教育对象的潜意识生活内容。

(二)中观层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实践共同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具有平等的实践主体的角色和地位,虽然分工不同,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却有着共同的责任、共同的责任与目标,即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体两面”的实践主体形态。[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实践共同体,传统的教师角色应加以转变,当代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舞学习热情。

首先,教育者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培养个人动机与兴趣。个体间存在差异,所有动机理论都建立在认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不同需求,教育者只有花时间理解每个人的需求,才能因地制宜地设定目标,促使教育教学内容与激励方式更符合受教育者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动机与兴趣的培养还需结合整体社会的需要,个体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所产生的动机驱力将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整体性,注重将内部动机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认知理论强调内部动机,然而只依靠内部动机,不足以解释个体所有动机行为,而只依靠外部动机,又没有足够的内化力量。因而,激发学习动机不仅需要内部动机的培养,而且需要加强外部环境的刺激,注重内外动机的综合运用。比如,在采用激励或奖励方法时,教育者应在肯定受教育者智能的同时,奖励他们的努力与进步,以培养受教育者对学习和活动的兴趣。

最后,提倡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承担责任。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3]人的一切活动总是受个体动机的支配,动机激发行动,并为人的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需要又是动机的力量源泉,只有那些与人的内心需要紧密相联的事物才能激发人的动机,才能有效唤起人的行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利用一切积极手段,激发受教育者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产生求知的愿望,再把这种需求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机,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保证自我教育行为的有效实现。此外,受教育者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动机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重要的发起和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旦制定了自我教育的目标,受教育者就能产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和愿望,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4]

(三)微观层面:注重教育教学情境的培育,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动机理论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考虑环境与文化对受教育者及其动机满足的影响。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应注重教育教学情境的培育,采用同伴教学、情绪情感渲染等方法,引导受教育者积极的情绪情感,鼓励受教育者积极主动投入自己的学习中,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术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尤其是当不适宜的情绪或行为掩盖了先天的动机时,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积极的动机得以激发。

首先,教育者平等地对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进而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积极创设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情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受教育者之间的同伴教育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同伴教育”即指有相近年龄、相同背景、相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受教育者彼此间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开展同伴教育有利于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潜能的激发,无疑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伴教育的方式还可以淡化教育者外部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痕迹,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易出现“逆反”等负面心理或情绪的干扰。

总之,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可以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形成情感认同,达到情感共鸣。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共同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开展。

注释:

①班杜拉于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吴国辉.西方动机理论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法的启示[J].理论观察,2006,(4).

[2]牛玉峰.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主体关系再造[J].教育科学,2010,(1).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两学一做;党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83-02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我们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举措,培养广大党员干部必具的"定力"。如何更好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前要把中央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坚持把党纪条规学习作为解放思想的基石,不断夯实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1.两学一做,基础在学

《论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从根本上去领会、挖掘、激发其深层含义,主动培育广大党员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从自我素养提升方面,抓落实强基础,切实提高理论水平与自学能力,从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方面出发,加强党性锻炼,激发学习潜质,升华学习内容,从而夯实学习教育"学"这一关键基础。

1.1 知学。自觉学习党规,加强自我提升和自我约束意识,提高党员自我要求的"天花板"。主动学习党规是每个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途径。知学的目的,就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自我发展方面去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切实践行,将执政能力与学习要求系统结合起来,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主动参与到增强理论素养锤炼党性品行的熔炉中去,切实做到知党纪、明党责、践党行三步方针。同时,通过自我知学的方式,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真正做到外修一身功,内练一口气的外在约束与内在要求。

1.2 好学。将对党规的学习升华作为自我丰盈的需要,形成广泛的求学热情与兴趣,调整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次、补齐知识短板。学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是学习教育的根本。"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从自身出发,将学习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发现乐趣主动参与,形成广泛的求学热情。"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否能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广泛共识,要看学习教育否能提起学员们广泛的求学热情,在好学、想学的基础上,才能真真切切的把党规、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深入骨髓,才能把做一名合格党员当成自我成长的重要路径,它是丰富知识结构与强化理论基础的有益推手。

1.3 乐学。深入思考党规的内在理论诉求与哲学基础,是保证思想前瞻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前提,乐于学习是激发学习教育的催化剂。强化递进式学习方法,逐步完善内容,乐于学习思考,丰富思维模式。"两学一做"教育学习,是中国化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具体情况实践的有益产生。践行"两学一做",必须要从自身本源出发,找到学习教育的哲学基础,从中发现理论教育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诉求。乐学,是助推学习教育工作的有益抓手,我们要从思想观念上有所改变与体现,更需要从意识形态上去乐于思考,善于学习,从丰富的哲理体系与政治精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有益选择,通过乐学这一主体,完善思想体系,强化思维模式,切实认识到"学"是教育基础这个重要关键。

2.两学一做,关键在做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变世界。实践是学习认识世界的进一步体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是基础,"做"是关键。只有牢固树立这个意识观念,才能将"学"与"做"有机天然的融合起来,通过内在升华与外在行动的方式,突出层次、强化主体、提升系统、推进常态,切实达到"学做一体"的目的。

2.1 层次化。根据不同目标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层次化学习,强化学习目的性与实效性。学习教育的关键表现在实践行动方面,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中,应时刻把握学习主体的层次问题,分析学员具体情况,从源头上做到因材施教有容乃大,分层次分步骤的进行"一人一方法"的学习模式,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在学习教育中,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与理论功底各有偏差,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的喜乐爱好,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学育效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思想在主体,行动在个体,进行深刻的层次化教学是有效锤炼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夯实理论基础的有益方法。

2.2 系统化。加强学习系统化和整体化,避免学习"偏科"。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目标群体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学习知识内容,从主观意识方面思考,容易造成学习行动上的"偏科"现象。加强理论系统化学习,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学习模式体系深入研究分析,扩充知识结构,连接知识碎片,理顺知识脉络,把阶段性、接续性、冲突性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处理,全面梳理系统学习。保证学习教育知识化、科学化持续进行,力图避免因为"偏科"现象而引起的文化断层或者理论失衡。因此,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要把握好系统化教育这个关键因素。

2.3 常态化。增强学习教育外延性,使"学做一体"经常化,营造"常学、常思"良好氛围。抓住"关键少数",加强理论锻炼,让学习教育经常化、常态化。学习教育是连续的过程,既要抓好"学"的持续性,也要抓好"做"的常态性。将学习教育中的行动,时刻发挥在工作生活中,从社会实践里去体会知识内涵,去发掘思想魅力,是学习"两学一做"的关键。"做"是学习教育的真实反馈与有益促进,做的好否,体现出"学"的是否扎实,"两学一做"只有形成常态化的"学做模式"才能使学习教育变得轻松、变得透彻、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执行,通过"常学、常思"来促动实践经常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振宇. 不忘初心 执业为民――山西党员律师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J]. 中国律师. 2016(07)

[2] 李方祥,陈和水.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解读[J]. 福建理论学习. 2016(05)

[3] 乔华. 关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六个先锋"作用的几点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6(21)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人才培养 作用 策略

高校要想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将重心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实际中,高校应全面贯彻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机制及模式加以创新,从而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顺利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1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发挥政治素质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导向作为了一项不容小觑的功能。因此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高校而言,其人才培养有没有达到社会实际所需,高校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这些都将决定了高校学生能否顺利健康的全面发展,也关乎到了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前行。高校学生本身具有正确的思想,但他们往往会因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掌握了解的少而出现了模糊的政治方向,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此,他们的思想逐渐与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方向背道而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有效的政治素质导向作用。

1.2发挥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作用

思想直接决定了人的行为活动,但思想并非是人原本就存在的,而是在参加后续的教育培养及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最终产生的。高校学生的思想活跃且独立性强,但他们缺乏较高的选择及鉴别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多种多样,尤其网络等先进科技的迅猛崛起,为多样化的价值观散播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这些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高校学生的思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强调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使得高校学生在对相关问题分析研究时有了强有力的参考依据,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优良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了才能的具体实践方向。一个人如果光有才而无德,不仅对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还会极大地阻碍社会的顺利前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

1.3发挥法制观念教育作用

当前,法制经济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大核心,高校学生担负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任务,他们是否具备正确的法制观念及较高的法律素质,关乎到法制社会的建设进度。高校学生在市场经济中占主体性地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以法律基础课为着手点,传授一些核心的法律理论知识给学生,以此提高学生对本国法律制度的认识程度,使学生产生强烈民主意识,从而积极主动担负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及义务。

2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2.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强化学生创新素质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教育均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范畴。当前时期下,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因为一旦政治教育不强,将严重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就算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也会因为缺乏坚定的政治思想、信念,难以为创新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时,应注重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以此正确引导和有效约束创新活动。同时,心理教育也应与创新人才培养保持紧密的联系,心理教育理论教学中要优化调整学生的创新心态,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忍耐、自信等正确的心态,这样学生就能坦然面对创新中出现的困难及挫折。

由此可见,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正确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保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顺利运行。

2.2制定完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想保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核心支撑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健全人格,从而成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强化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此产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专业教育强调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及科研能力养成提供了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着各自注重的地方,功能作用不同,应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协调配合发展,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心理等各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无疑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高校教育人员应与时俱进,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寻求现代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获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运行的新方法,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强化途径

引 言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如何构建有效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多元化,而传统教育形态下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教育流于形式、内容滞后等问题,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造成影响。所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势在必行,应务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践行好真实教育,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一直是困恼其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有教育内容的滞后。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灌溉式教学、牵引式教学,仍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支配着教学的组织开展。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实质性的参与及实践。这种看似和谐而健康的教育形态,所培育的“乖学生”是不全面的,学生难以在主体地位的支配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教育过程,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体,势必将思想政治教育拖入尴尬的境地,流于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架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僵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利于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甚微,这也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强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实际的课堂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过于空洞、抽象,大讲道理,条条框框的教材内容,一股脑的灌输于学生。教师对于当前社会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缺乏实质性的涉猎,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渴望回归现实的学习夙愿。同时,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发生转变,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出现,以及社会腐败、公共道德缺失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重点突出,而是一言而过或避而不谈,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难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多元化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学反差的存在,不仅让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心生疑虑,而且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反而形成制约教育发展的阻力。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当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于如何更好的改革教育方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可以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当前教学困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学方法创新关键在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多元化的教学,依托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态,更能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价值。(1)传统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在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互动式教学可以强化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2)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案例目标的作用下,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提高了教学的主观能动性;(3)在现代教学模式下,多媒体教学的得到广泛运用,并具有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依托其音声、动画兼备的特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运用网络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实现高质的课堂教学;(4)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完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落实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教学是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以生本理念为导向的教学,强调互动主客之间的良流。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思想意识上形成强烈的自主性,便于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同时,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基于坦诚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得到启迪,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有所收获,形成师生双向参与并实践的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程度突出,以灌溉式教学为主体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及实践。所以,构建“”的教育模式,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尴尬境地的重要出路口。该教育模式旨在将教育对象置于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和处理矛盾问题。同时,这种教育模式所形成的教育作用力是综合的,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掌握好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凌空于现实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也应推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实现“真实性”教育,这点对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其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而言,教育内容的真实性越强,其对学生所形成的吸引力越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呈现出其教育的真实面,让学生信服思想政治教育,而非教育的“一厢情愿”。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话、大话的传达地,而应坚持实事求是,让学生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的认识、剖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及现象,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鉴别能力和政治认识能力。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不再单一,而更多地是在教育中干预正视敏感的、热点的社会问题,拉近学生与现实的心理距离。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现实问题的讲解,教师不应一言而过或者回避,而应该更多地是正面引导,让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认识问题、剖析问题,敢于讲真话、实事求是。这样状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提高了教育的价值。并且,国家主流思想难以有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教育的过程中,筑建了一道无形的墙,将真实与空洞性隔离。这也就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真实的生活,让正确的主流思想真正渗透到教育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仍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有效教育模式,旨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当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务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育方法、形成真实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志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09).

[2]李维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才智,2010(12).

[3]王喜,陈怡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J].才智,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