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重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92-01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它是一种有条理、有步骤、有依据、循序渐进、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所掌握的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的程度和运用是否灵活。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具有核心价值的关键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内容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然而同样离不开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思维方式,这些都是逻辑思维的范畴。由于逻辑思维属于思维的高级形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少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而小学阶段恰恰又是最适合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为以后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如今,辅导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很多孩子在课堂学习之余,纷纷走进这些辅导机构。然而如此劳心劳力,并非所有孩子的成绩都能够有质的提升,尤其是数学。相当一部分升入中学的孩子,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和吃力。固然可以说孩子学习不认真,不努力,追根溯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从长远来看,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思考。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直以来,众多一线教师纷纷反映,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小学。此种情况反映在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解决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找不到突破口,做题容易卡壳,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呢?

2.1 以兴趣入手,让学生爱学爱思考

孩童的好奇心最盛,因此,要恰到好处的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老师在讲课之前,可以根据本节课的课堂内容设置一个小悬念或者以一个带有开放式问题的小故事开始,这样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积极思考,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

老师首先要具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切不可一味灌输,机械化的去讲课,这样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没有任何好处,甚至适得其反。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所以教学环境的创设很关键,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教学环境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去养成这种能力。比如,老师在讲到数的整除问题时,老师可以以游戏胜负的方式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做一个游戏,只要你们能随意说出一个数,我就马上能说出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看看我们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这样学生就开始争先恐后的发言,老师当然说的又快又准确,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劲头一下子就来了。屡次实验之后,肯定会追问老师为什么,这时候老师就趁热打铁,给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一改沉闷沉默的封闭状态,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说、爱想、爱说,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思考中学会方法,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2.2 以方法助学,让学生学习更有效率

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

2.2.1 重阅读

很多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不读题。也许很多老师和学生觉得只有语文才需要阅读,其实应用题就是一个微型阅读。尤其是现在很多应用题的设置越来越生活化,有一些信息隐藏在字里行间,必须通过阅读才能准确识别关键信息。在阅读中,要弄准概念,区分已知和所求,分析有效信息,总结同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都会体现出阅读在培养逻辑思维中的重要性。

2.2.2 空间

小学阶段涉及到的几何学习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学生缺乏对空间的认知想象建构能力的话,做题会有一定的困难。如在教学中涉及到行程问题、面积问题等,如果借助于线段图及图形图案,不光是解题会准确快速,更重要的在于这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学生会通过练习不断地加固脑子里的空间感,为今后高年级几何的深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 生活化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比较差,需要借助一些直观材料以唤起学生的联想,这些材料最好来源于生活,学生熟悉且有亲切感。比如,学习多边形面积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法,来体会出不同图形面积公式的演变过程。学习分数时,可以提倡学生回家使用苹果或者橡皮之类的小文具去练习。这些动手的过程同时也是动脑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学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

在实际学习中,这些方法往往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综合使用。学校老师应根据不同的年级,按照教学计划,仔细思考,认真研究究竟哪些逻辑思维方法可以很好的应用到某个学习模块中,这样才能不断创新。

2.3 以重复固学,让学生做题更快更灵活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非一朝一夕练就。对孩子要多点耐心,反复讲解,逐渐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学东西的速度比较快,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善忘或者不能运用自如的情况。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注意,当学生的逻辑思维初步形成之后,要通过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使这种思维方式根深蒂固,自然的发挥。这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的、灵活的运用数学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举一反三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的学会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掌握这种思维的能力。

3 结语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与我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能力的培养需要方法,学会了方法能力便逐渐培养。总之,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非持之以恒不能达。如此,对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们要不断的努力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方法,积极地钻研新问题,主动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的放矢,为教学研究和革新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罗淑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J].吉林省教学学院学报,2012(28):105.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然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校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导入部分,先设计一个动画,利用动画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从而提出问题:求圆的面积应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有的说用“数方格法”,有的说用“拼合法”,有的说用“割补法”,但学生通过继续观察动画却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得出圆面积的大小。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切开再拼,这样做能行吗?由此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圆面积极大小的设想,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小学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依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教育更具现代性。譬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一章节的内容后,许多学生对于这个章节的内容感到十分有趣,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质疑,我们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我们了解了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而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改善生活与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学习这些能改善与改进我们的生活与生产吗?笔者首先为学生这样深邃的数学思想击掌叫好,然后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对称事物,首先,学生想到的是建筑,这时我便告诫学生,对称图形就是一种美,不但在加强事物的稳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能够体现出强烈的对称美感,对于升华建筑之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并由此提升了自己的数学思想与素养,可以说,这种结合具体生活中的事物教学方法,不但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具体认知,而且在笔者告诫他们像北京的故宫,长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等都是对称之美的具体表现,而苏州园林的建筑则是非对称之美的典型代表,并激励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为创造更大更多的美而努力。这些教学策略不但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放手操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知识不能仅靠传授和模仿而得来。要想真正获得知识,必须把小学生当作一个小小的研究者,由教师提供相关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怎样记住1厘米的长度,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约是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厘米去量一量1米长的绳子,并问1米=?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知道了1米=100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尺,让他们用尺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自由商量,互相合作,下座位室内、室外进行测量。这样通过动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比较容易掌握长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加强教师地位的再认识,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给学生学习的机会、创新的时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次楚雄州教科所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云南省教科院的一位专家谈到加强教师地位的在认识,要解决“八个一”、“九个尽可能”,使我感触很深。“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去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去提出;疑难尽可能让学生去解答……”。这一切的一切,充分说明,只有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切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主动探索的时间,才能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加强教师地位的再认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总之,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技能,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才能给他们一片自由飞翔的蓝天!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在探求知识的漫漫长途中游刃有余!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类专业;读图能力;培养

为了能够在今后的机械类工作岗位中得心应手,力求更能发挥自我的智慧潜质,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技术工作者,前提意就是要学好机械类的相关基础课程,融汇在课程中的基础性技能就是读图能力,这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技能,所以读图的培养应该在中职的学习阶段给予足够的重视,读图能力是综合了思维、想象、观察等能力的统一体,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逐步建立这种能力的形成。

一、培养读图的基础性能力

1 观察能力的培养

所谓读图,也就是说首先观察图中的每个部分,提取有用的成分并转化为机械的专业信息知识。所以读图首先应该从观察人手,观察与看的区别在于:观察更用心,是带有目的性地看。自然,观察也就成为读图的基础前提。看是一种行为本能,但是观察确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在观察时应该遵循以下方法:学生应该从最初简单的图表开始进行初级阶段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待有了一定基础后根据自身的对图理解消化能力自行增加难度,掌握速度。在选择图时,应该注意对具有代表性的图进行反复的识别深化,切不能对比较不常用的图花费大量时间而比较有代表性的图被抛之一边。知识的学习应该有主次之分,应有顺序。

2 思维能力、辅助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的多数情况下,教师会直接给出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些信息,并且学生也很是习惯这种填喂式的直观接受。很多时候没能养成学生主动的思维想象能力,如果一旦缺乏这样的能力,不仅不利于读图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也并没有益处。所以培养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习中可以积极地培养思维能力来辅助观察能力二者兼修。思维能力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培养就需要花费时间来逐步进行,没有一个层次的递进,直接跳到最高级对于知识的掌握并没有好处,只有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才能将精华留给自己。另外,依照人类学习和掌握规律的一般情况循序渐进是比较符合人的正常发展的。

3 想象能力的培养

读图的关键在于想象,是将提取的有效信息加以利用的过程。想象能力是继观察、思维之后又一必备的能力,如果说观察和思维都是对量的积累,那么,想象能力就是质的飞跃。想象是突破原有的组成以创新的结构形式出现。知识理论都是为想象做铺垫,只有在读图中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知识才能更有其价值,才能更具有实践的意义。有了想象社会才能发展,世界才能进步。

二、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当前中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在制图教学中必须使用大量的实物模型来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实际上,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准备极少部分的零件模型。随着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课的不断整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机械读图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通过创建AutoCAD的三维模型,使学生找到了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上起了重要作用。在零部件的表达方法中使用AutoCAD软件,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用实践指引理论

中职教育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岗位,所以理论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依托,即便是读图依然如此,与其整天面对着枯燥难懂的图不知所措,不如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如此便能更形象,同时能够更好地加深记忆,在实际学习中往往这个部分得不到重视。有些学生对于图的掌握很是清楚,但是一旦与实际先联系发现,无法正确地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只有理论层面的高度,却没有实践层面的水平。在车工、钳工的实习过程中,可以把图样中的技术要求加以消化吸收,还可以把图与实物对照,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总之,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紧密联系中职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黄敏,新课程理念下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09).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年级;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教育所探寻的目标之一. 爱因斯坦有一句教育名言,他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 ”这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诠释.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教学活动.

一、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话,充分地阐述了兴趣的功能.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从兴趣作为切入点是最好的选择. 学生的兴趣,又必须依凭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 故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尤为重要. 但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比较单调而枯燥. 兴趣的激发就愈发显得重要.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从中创设出充满情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进行铺垫教学,把已经学习过的求面积知识回忆一遍,比如长方形面积求法,三角形面积求法. 然后提出问题: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教师用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兴趣支配下进行充分地思考. 紧接着,教师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圆是否也像这些图形一样,可以通过转化,从而变成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呢?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欲望被激发出来.

二、充分为学生创造探索创新的空间

要求学生创新,就必须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条最为重要的路径就是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指导他们进行知识的探索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在充分的学习体验活动中,其创新思维才会得到锻炼. 目前,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极为不足,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活动,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是,我们对学生又如何进行引导呢?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节时,教师尽量立足于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技能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让他们充分地回忆旧知,通过回忆,旧知识点被充分激活,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灵活地展开,不至于因为缺乏应该具备的知识而打不开思维活动. 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活动时间,让他们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经过充分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这样通过为学生创造出探索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一轮教育教学教改,在课标上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和引导者,充分地诠释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首要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中,充分地凸显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简易方程”为例,先不提出方程的概念,而是用实际的情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各个小组进行比较,得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后,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 同时,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终促进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对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新课改的需要,始终以兴趣为切入点,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充分为学生创造探索创新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探索,用心地体验和思索,致力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课程(下),2013,06:46.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 学习迁移 矛盾式问题设计

1 铺垫性问题的设计 

这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在讲新知识前,先提问有联系的旧知识。例如我们讲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时,可提问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公式,再结合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最后得到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公式。又例如在讲“求区间上一元函数的最值”这类问题时,提问有关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的问题。当提出“求区间上的函数最值能否象求函数的极值那样去求”时,就使学生紧紧围绕“求区间上函数的最值”问题而积极思考,在教师借助函数图像得出关于“求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的几种情况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讲解,提示同学总结出“关于求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迁移性问题设计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知识学习经验对另一种知识学习的影响。不少数学知识在形式、内容有类似之处,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提问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问题,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新的知识结构中去。例如我们在讲点的轨迹方程的概念时,即空间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可以先提问平面曲线方程的概念,接着再讲“在二维向量空间推广为三维向量空间后,平面曲线方程的概念也就类似地推广为空间曲面或空间曲线方程”,之后再讲曲面、曲线方程的定义,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容易,就将已获得的知识或方法迁移到未知的知识学习中去了。 

3 矛盾式问题设计 

矛盾式问题设计是指从问题之间产生矛盾,让学生生疑,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并且通过判断推理获得独特的识别能力,强化思维的深刻性。 

4 趣味性问题设计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枯燥无趣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创造轻松、愉快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的思考。 

5 辐射性问题设计 

辐射性问题是指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问题,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一题多解或题目的引申性提问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例如,求半径为a的圆的周长?这类问题,可先利用直角坐标的曲线弧长公式来求,然后也可继续用参数方程形式的曲线弧长公式求解,最后用极坐标的曲线方程形式的弧长公式来求解。

6 反向式问题设计 

反向式问题设计就是考虑问题的反面情况或意义,或者把原命题作逆命题的转化。这样有利于探索结果。例如在讲空间解析几何曲面方程的定义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在空间解析几何中,任何曲面或曲线都可看作是满足一定几何条件的点的轨迹,用方程或方程组来表示,从而得到曲面方程或曲线方程的概念。现在有一圆柱面,它可被视为已平行于z轴的直线沿着xoy平面上的圆c:x2+y2=a2平动而成的图形,试求该圆柱面的方程。” 

分析:在圆柱面上任取一点p(x,y,z),无论在什么位置,它的坐标都满足方程x2+y2=a2,相反地,满足方程的点也都在圆柱面上。可设置问题:如果已知圆柱面的方程为x2+y2=a2,那么圆柱面上的点的坐标是否都满足方程?相反地,满足方程的点是否也都在圆柱面上?“这样采用互逆式的提问,学生会进一步明确曲面与它的方程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了曲面方程和曲线方程的定义不容易理解的难题。 

7 阶梯式问题设计 

阶梯式问题设计是指运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阶梯”拾级而上,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讨论所有的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区间上皆连续这个问题时,可设置如下问题:①由一元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及连续性定义能否得到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法则?②由一元函数的复合函数极限法则及连续性定义能否得到复合函数的连续性法则?③一切初等函数是否都是由五种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及复合得到的?④那么一

切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是否皆连续? 

这样从特殊到一般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8 变题式问题的设计 

变题式问题的设计是将原有问题进行改造,使题目精髓渗透到题目中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思路上突破原有思维模式,转换思考方向,从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这样通过问题的转换,可以开拓新的探索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教学问题,而常见的“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问法不可取,应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竞争欲,进而提高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郑桂梅.高等数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