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物教学论

初中生物教学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教学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物教学论

初中生物教学论范文第1篇

(一)学生对生物的认知程度太浅众所周知,对我国初中生物的学习是学生接触生物学习的基础,由于初中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对未知事情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在生物学习中,具备很高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生物实验之中,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对生物现象进行观察与了解。但是,学生在生物实验的整个过程之中,往往只对表面现象过于关注,对生物实验中所包含的生物原理进行忽略,因此,学生对实验过于感兴趣,对实验中所产生的变化产生的认知程度比较浅。

(二)学生对生物学习中的抽象概念缺乏兴趣生物科目是初中生步入中学后接触的新课程,一般而言,由于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在一开始对生物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对生物课本的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更新,在生物课程中出现大量的抽象概念,这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属于真实事物,但是对于生物中出现的抽象东西无法使学生进行感受,比如克隆、染色体。除此之外,对于初中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在面对抽象概念的时候,很难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在降低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我国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课、记知识点。这种填鸭式学习会导致学生形成被动的学习状态,在生物学习中过于被动,除此之外,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无法开发自己的潜在思维,遇到问题不会进行思考,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下降,学习的成果也无法得到提高。

(四)学生对生物学习局限于课堂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其目标不仅仅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掌握,对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各种名词进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能够将生物体的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了解。因此,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中,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但是,目前而言,生物教学仅仅是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教授,并没有进一步扩大教学范围,因此,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下降。

二、积极做好我国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生物本质的了解作为合格的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对生物现象的起因进行关注,对生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利用显微镜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进行观察的时候,要想学生独自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方面是洋葱鳞片叶表皮没有展开;另一方面则是在制片的过程中没有将压片压好。与此同时,在同一个实验中,细胞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学生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因此,在通过实验中,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激发起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基本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养成正确思考习惯。

(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在生物学习中,如果学生不具备学习兴趣,那么对生物知识不会产生兴趣,甚至会对生物教师产生一定的抵制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生物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灌溉知识,那也无济于事,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生物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就会主动了解生物知识,从而使自身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比如,生物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搜集教材中没有的生物知识,然后与学生进行分享。其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兴趣。2.在生物课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将学生带入到实践之中,使学生了解到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4.要认可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使其拥有学习生物的自信,加大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喜爱。

三、结语

初中生物教学论范文第2篇

一、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知识

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与人的吃、穿、住、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因此教师要经常收集一些生活有关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记忆到应学的知识。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这些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物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这些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在生活中的生物奥秘,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是应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解生物知识,这就是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然后将其呈现在课堂上,将生物知识巧妙的融入在生活化问题的讲解上。让学生感觉到生物知识让自己对大自然更加的了解,从而也更懂得保护大自然。教师还要善于挑选与时俱进的生活题材进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这样学生就可以亲身感受、经历、感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也更懂得将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联系起来。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向学生介绍爱滋病、非典等传染病传播特点的同时,重点介绍其防治措施以及疫苗的研制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生物知识的掌握,又在情感上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还有如讲到细菌与真菌引起人与动植物患病的内容时,可以举出一些在学生中经常患的皮肤病为实例,也可以找些植物患病的标本让学生看看,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深入浅出地把复杂难懂的生物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打消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心理,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也能更加有效率。这种变繁为简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现象解决很多问题,有利于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二、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

对学生而言,生活化的教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知识的理解过程,也是一个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过程,所以教学方法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知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首先,教师应该建立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意愿、有机会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并了解对方的生活世界,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敞开心扉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对话,才有可能达到对生活的真正有效的理解,这对学生的生活导向有正面的意义。其次,教师应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既符合初中学生好玩的天性,又可以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教学的充满着魅力,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及成长的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和质量。

三、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初中生物教学论范文第3篇

一、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一)创新精神和能力略显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仍将“优秀”定义为学习成绩好、遵守规章制度等,对创新的意识较为模糊。有调查显示,70%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加入自己的发散思维,他们在课后的学习也是完成作业和各种辅导资料,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的探索。生物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许多生物现象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倘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结合实例,能够将知识点掌握得更好。同时,有的教师虽然给学生布置了课外实践学习的任务,但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只有个别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新事物。由此看出,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以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二)创新精神的发挥受限。目前,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除了因其自身意识不够之外,一些外部因素也是限制其创新精神发挥的原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能做到将生物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支持孩子去创新,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有的学生能够想到别出心裁的创意,但没有施展的平台和渠道,最终想法也不能付诸实践,影响了其对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要想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长足发展,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探索之外,还应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条件,才能激发学生对探索创新的兴趣,将创新逐渐养成一种习惯。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教书育人即为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即可。因此,许多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单纯的讲解书本知识,然后在课下布置相关的习题,这样虽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但是实际能力的发展却得不到有效帮助,不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单纯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仅有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因此,教师需及时更新理念,对新课改的内容及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学习,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受益。

二、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能对知识点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与之有关的现象,扩展对科学世界的认知。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在课堂伊始先做一个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然后教师再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原理,鼓励大家大胆假设,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设计探究性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表现生物现象或原理,并在课堂上演示并阐述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二)创造充足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当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时,还需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条件,才能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教师需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可以举办生物有关的竞赛,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表现出自身的创新精神,以激励学生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新事物。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在课下种植一种植物,记录其成长的过程,或者研究某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让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能使其课外探究更有动力。

初中生物教学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像教学 生物学教学教学策略

现象一:教材发到学生手中,学生首先一页页翻看书中的彩色插图,极少有学生关注表格、曲线图以及文字,甚至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开小差儿,不跟随教师活动,往往也是翻看书中的彩色插图。这说明即使紧张的课堂气氛,仍然没法完全抑制图像对学生的吸引力。

现象二:教材中各种类型的图片明显增多,仅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有直观形象的各种图片、照片、表格、曲线图等共180多幅,这说明图像在生物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象三:近年来,中考、高考试题中,关于识图的题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又明确了综合分析能力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

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个观点:“一切真知均始于感官,提倡运用实物和图形改变单纯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提高从图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在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通过摸索与尝试,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分析图像确立:读什么和怎么读

1.1 确定读图目的,明确读图方向

读图目的明确能提高读图质量,同时避免盲目性。每一幅图像都展示了不同的色彩、线条、形状等,揭示了结构、生理等不同内容。有些图像既有结构又含生理过程,综合性强信息量大,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呢?如“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示意图”这一名称中,关键词有三个“食物”、“消化”、“吸收”,图中将展现“食物在哪里被消化、消化后是什么物质”、“物质在哪里被吸收”的内容;确立的读图目的是重点观察食物的消化过程及消化的具体部位以及物质的吸收过程,其余的虚线、背景色不是主要的。因此,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读图的名称,分析其观察目的。

1.2 认识构成图像的各元素的含义,打读图的基础

生物图像一般是由色彩、图形、符号、指示线或箭头和说明文字,用实(虚)线条等元素组合而成。学生观察图像时,根据以前学习、生活经验能够认识有些元素的含义;如箭头在“血液循环示意图”中表示方向、在“克隆羊‘多利’产生过程示意图”中表示时间顺序等;而有些元素的含义,学生不能较快地认识,如“血液循环示意图”、“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式图”中血管的颜色的含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探知元素的含义,启发学生思考未知的并指出难以理解的,如图中的色彩变化、线条的粗细(虚实)、箭头方向、相对位置关系、比例关系等。

1.3 选择适当的读图顺序,明确图像内涵

每一幅都有鲜明的主题及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读图顺序。生物教材中的插图多为形态、结构图和生理过程示意图。生物形态这类示意图主要是显示生物事物的外部特点,说明“是什么样”,应以先整体后局部,自上而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结构图主要说明空间位置关系、比例大小关系,应以由外而内、由点至面的顺序进行;生理过程示意图的阅读主要是表示生物事物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即说明“为什么”,阅读时要利用图中的符号,如箭头指向以及箭头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生物事物的相互关系,包括顺序关系、因果关系等,此类图应遵循过程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进行。

2 加工图像。提高读图有效性

2.1 简化原图,突出重点

《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掌握生物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教学应严格控制深度,牢牢把握重点,把图像进行简化正是体现了《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生物的结构是立体的,而图像反映的是平面的,有时不能准确地反映结构,会造成学生认识模糊,教师适当地简化原图能够解决这个矛盾。如“心脏的内部结构”不能清晰地表示主动脉与左心室相通、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相通等。教师可把此模拟图简化成示意图,形象地呈示了心脏的形状、四腔壁的厚薄、所连血管的名称、瓣膜及血液方向,再配合使用模型教学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以图析文

文字叙述是对图形的解释,图形是对文字叙述的概括。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图化文”和“文化图”的互译过程,实现二种语言的转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将图解释成文字,把文字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而且可以避免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体血液循环”一节教学时,学生若看文字描述循环路径,会如坠入云里,若对照模型,虽直观但难以建立整体概念。这时“循环系统模式图”的优越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一看,便对循环系统的大致过程心中有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3 类比识图。加深印象

教材上有许多表现“具有相同或相近结构或功能,,的图,如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理解、掌握细胞结构;又如介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不同方式的模式图,找出两者的不同点,达到明确概念、巩固知识的目的。如对于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各图像的变化和特点,明确其本质差异,这样看、比、想、说结合,使学生的识图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一些相互间有联系的图,教师可让学生加以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学生的综合识图能力。

2.4 以图化题,提供变式

读图教学,不能就图说图,必须伴随一些启发性问题,化图为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图像,变教为导。然后教师再结合针对性阅读教材,认真析图,索理于文,索像于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及时进行矫正。整个教学活动“学有目的,学有重点”,使知识内容更具体,课堂结构更严谨,才能达到图像应有的教学效果,如讲授人体内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一节时,如果单纯让学生地看“有机物消化过程图”,收效甚微,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将知识要点化为思考题,学生利用图解决问题,既掌握了图中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2.5 展示过程、变静为动

生物现象都有发生发展的运动过程,其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是学习的难点。“受精过程示意图”未能显示花粉管的生长、受精的过程,教师运用板图板画,边口述、边有层次地展示动态过程,使直观图像具有演示动态的性质。在讲、画同步进程中,生物现象可以更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2.6 训练绘图

绘图能力是《生物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的要求,且通过绘图带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抓住了图形特征要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训练绘图能力的原则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师讲课时最好先示范。如:讲光合作用过程时,教师边讲边绘光合作用过程简图,层层深入,把教材知识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地集中到一张图上,使学生轻松接受。在绘图训练中,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图的正确性,即图形的比例,外形要正确,不能失真,例如细胞中的核的大小、位置,叶绿体、线粒体的形状,大小等比例要适中。其次是图要精细,细胞质、细胞核要用点的细密程度来表示,而不用阴影或其他方式表示。

3 运用的体会

(1)运用图像教学时,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牢牢抓住学生对插图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的特点,进行正确引导,适时地启发,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十分活跃的积极思维状态,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搜寻知识。

(2)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像优势,精心备课,因图利导,层层启发,步步深入,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绘图能力、想象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3)教师利用图像教学有利于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多数学生欠缺学习主动性,读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实践证明,利用教材中的图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一种最经济、现实、有效的教学手段,适合学情的薄弱学校。

初中生物教学论范文第5篇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具有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生物现象,也可以让他们对生命的起源和发展有清晰的了解,明确生命的内在价值,并通过学习认识自我存在的生命内涵,在初中时期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生命怀有着敬意.

1.生物教材的有效性设计

新课改后的生物教材内容有所变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在设计上遵循了初中学生的心理倾向,易于引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于生命理念的认知.

2.能够使师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大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激励作用,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不断地自我主动中完成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的教材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体系,在这样的前提基础下渗透生命教学,能将遥远的生物现象带到具体的生活中,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物教学,并通过对生命特征的认知,更加在生活中关注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提升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大对生物知识的探索力度.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1.实践方法的探索

(1)通过课堂的情境创设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生物教学中关于生物进化论的讲解,教师可以从生物的适应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信心,去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作为鸟类却不会飞翔的鸵鸟,但是它能够利用自身快速奔跑的优势在条件艰苦的沙漠中生存,这体现了生物极强的适应能力和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自身进行的思考和衡量,建立自信心,发挥自已的独有优势,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未知.

(2)通过科技化的设备展示生命的神奇

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太过神奇和复杂,并不能从简单的教材知识和教师的讲解中得到充分说明,这就需要借助于新时展中的设备,在教学中进行新媒体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去了解生命现象.比如进行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讲解时,可以运用生动的视频资料更加清楚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大脑中对生命的起源有鲜明化的认知.

(3)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对生命理论的认知

生物是源于生活和自然的学科,所以,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生物的教学活动,使学习不致局限于课堂.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现象的认知.

2.实践途径的分析

生物是生命的载体,是生命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生物中的生命学科知识,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的生命教育思想,并有自己的认知和感悟.

(1)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生命教育渗透

课堂永远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步渗透生命的情感理论,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去接受生命现象,并自发的去遵循和执行.

(2)通过主题班会进行生命教育渗透

可以通过设立同生命教育有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环境中逐渐的去接受和认同,并且达到对课堂渗透的补充和推进,使学生在进行自我感悟的过程中达到教师期望的效果.

(3)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