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王春丽,温蓉蓉,何秀娟
[关键词]内科;医护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8(c)-0163-02
为更好地完成对老干部院前急救工作,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应充分地利用军医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军队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和轮训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1-2]。进行内科医护人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干休所内科医护人员院前急救水平、急诊救治知识、服务和沟通协调能力,推动干部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3-4]。现将本院内科医护人员培训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4月内科医护人员4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9~48岁,平均(31.6±5.0)岁;学历:中专10例,大专8例,本科及以上22例;内科医护人员培训2个月196课时,共计8周的内科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和临床实习。
1.2方法
1.2.1老年患者心理特点老年肺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对病情和预后过分担心,在心理上呈现不同样式的变化,易出现紧张、焦虑、自卑的心理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生存质量。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和反复迁延,增加了治疗的不可预期性,心理预期可能和临床治疗效果无法吻合,使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较差,同时临床治疗的不遵从又会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正常治疗。患者心理上的各种变化,加上病情进展期间内分泌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规律。患者年龄较大,很少与社会交流,害怕周围人群的歧视,接触面相对变窄,在心理上出现较大落差,无法适应,一旦与家人关系不融洽,很可能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出现较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出现抑郁症。
1.2.2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护理: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还可适当摇高膝下支架,床尾放置一个软枕头,垫在患者的足底,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资料显示,采取半卧位不仅可以加强对患者的定期翻身和叩背,且可以降低误吸和反流,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效吸痰护理:通过多年护理经验总结一套排痰程序,主要包括雾化吸入药物、变换患者、翻身叩背、应用震痰机进行排痰。注意进食后30min内不能吸痰,防止造成误吸。掌握正确的吸痰时间和吸痰操作,既要做到有效吸痰,又要减少吸痰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
1.2.3高血压患者护理主要是鼓励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饮食上注意减少盐的摄入,按照国际标准每日摄盐量≤6g,遵医嘱服药,避免遗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鼓励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优质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漫步走、打太极拳,根据自身条件决定运动的量和次数。
1.3观察指标
1.3.1医护人员知识考核情况主要是对培训前后的医护人员医患沟通基本知识、患者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理论知识的考核情况进行比较。
1.3.2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参照“院前急救知识综合评价量表”对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前后的院前急救知识、院前急救态度、院前急救行为、院前急救环境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结果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急诊科接治的患者多是突发性的急、危、重症患者,其医疗风险较大,是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好发地,一旦出现医疗差错和纠纷,法律不会因急诊工作的特殊性而给医护人员免责。在患者权益日益扩大的今天,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在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正确理解医疗事故的含义和医疗纠纷的处理原则,工作中所执行的每一项操作都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和认可,不论工作多忙都要及时认真的书写好病历记录,尤其是应做好病情转归的记录,避免医疗纠纷发生时,医护人员处于被动。为防患于未然,以利于急救工作的开展,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我院的急诊工作实际从笔者观点提出如下几点防范意见和应对措施。
1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
根据工作性质制定各级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使医护人员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确保医护工作的连续性、时间性、科学性、准确性,使急救工作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能够随时接诊救治患者,达到急救工作组织严密,井然有序,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负其责。
2全科室管理制度,严格科室管理
(1)急诊工作首先要急患者所急,所有的抢救工作均要有相应的时间要求,工作中应特别强调时间的观念性,诸如医护人员的接诊时间、值班时间、抢救起止时间、治疗处置时间、留观后确诊时间、转入病房或转院时间、患者死亡时间等均要有准确的时间记录。(2)要求医师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及时书写门诊急诊病历,查体询问病史要仔细、全面、系统,对患者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对患者拒绝的检查、治疗、病情转轨情况要在病历上准确的做好记录,并请患者签字为证。(3)凡遇多发伤、跨科室的疾病或诊断未明确的患者,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对生命体征不稳,需转科的病员,必须先抢救,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转入行相关科室,并做好转科记录。如需转院要电话通知相关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必要时请医院派救护车急诊患者。
2.4抢救工作应注意的问题(1)医护人员对急诊患者的诊断、紧急处理、治疗护理要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执行救治;(2)抢救工作在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汇报给医院负责人协助解决;(3)一切抢救记录均应书写准确、清晰、不能有涂改并详细注明执行时间和执行者;(4)各类急救药物的空瓶、输液空瓶、输血袋等均应集中存放,以便于统计查对,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5)抢救时医护人员要密确配合,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口述一遍医师确认后再执行,并及时记录在病历上,事后由医师记。
2.5对留观患者应做到以下几点(1)所有留观患者必须建立病历,主管医师应及时查看患者,做好病情变化的记录和处理经过。(2)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进行重点观察,对发现的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师,协助医师处理,做好记录。(3)对要求离院的留观患者,分管医师要详细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和随诊时间,并请患者签字。
2.6院前急救的处理(1)在接到急救信号后需在5min内出诊,出诊的医护人员要通过电话及时和患者联系,掌握患者的大体情况,在安慰患者的同时,可做出初步处理的决定;(2)到达现场后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就地抢救和送往医院救治,遇有特殊情况要及时与医院急诊科联系;(3)对于自杀、他杀、交通事故等涉及法律问题的伤员,医护人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警惕,及时通知110、122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处理;(4)若系昏迷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需与陪送者共同检查其财物写好清单,至少有两人签字后由值班护士保存。
3以预防为主,将防范措施纳入急诊管理中
(1)为确保急诊患者的就医安全,从患者到达就诊科或接到急救电话开始,医护人员就应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急救意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急救,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2)针对工作实际找出急诊科易发生差错事故的原因和薄弱环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向医护人员敲警钟,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主任、护士长在排班时要注意新老搭配,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避免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查错事故。(3)防范措施:充分发挥工作中把关者的积极性,科内要重点抓好差错好发人员、好发时间的管理,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做到工作分工协调“两不误,两促进”,在易发查错事故的时间段(中午、夜间、清晨)及时提醒医护人员注意工作质量,为防止各种遗忘性差错的发生,医护人员要自觉进行交接班前的自查,以便于及时发行问题进行纠正。
4急诊工作中应讲究语言艺术的作用
(1)医护人员应尽可能的了解患者的第一需要,让急、危、重患者到院后有一种安全感,并能从医护人员的语言中得到安慰和鼓励,以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2)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不能乱加评论,不明白、不清楚的问题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更不能在患者面前谈论有关治疗护理中的缺点和医护人员的作法,以免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患者的误解。(3)对某些失去理智的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冷静的与其交谈,以宽容的态度稳定患者的情绪,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解释问题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4)医护人员在回答患者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审慎性,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回答如:目前患者情况还比较好,但病情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还要看以后的进展情况等,决不能信口开河、草率回答,而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5加强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1)急诊科是病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如果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很易发生院内感染,引起医患纠纷。为此,医护人员进行的每一项操作都应做到操作前后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规程。(2)对急救物品均应注明消毒日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液及时检测更换,确保消毒灭菌效果。(3)对抢救室、处置室做到每日清洁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保证室内环境达标。
6加强急救知识培训,避免技术性差错的发生
(1)有计划的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急救知识,经常组织急救技术培训,尤其是最常见的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2)定期选派医护人员外出学习新的急救知识和技术,不断拓宽急救业务,提高急救水平。
(3)要加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自觉的慎独工作精神和技术操作能力,从而避免一些因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差错事故发生。
7正确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差错
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要及时总结讨论,既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查找主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纠正薄弱环节,对有关当事人进行严惩,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医院和科室都要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一些因微小差错引起纠纷的典型案例,在工作中引以为戒,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医护人员应冷静对待,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损害后果的扩大,同时汇报医院协助处理。
【关键词】 心肺复苏;竞赛;规则;普及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86-01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为了普及徒手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规范操作程序,提高急救技术水平,我院制定了徒手心肺复苏竞赛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并在全院开展了急救技术比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徒手心肺复苏竞赛规则和方法
1.1 制定规则:根据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基本内容,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综合徒手心肺复苏,简易人工辅助呼吸通气,制定徒手心肺复苏竞赛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
1.2 竞赛方法:由医院发文,颁布统一标准,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急救技术比赛。医院各科室根据竞赛操作规程,先分别组织医护人员按标准认真进行演练,首先在各科室内进行急救技术普及、评比,各科室内根据竞赛操作规程评选急救技术掌握熟练者参加全院的急救技术比赛。全院共11个代表队最后进行决赛,决赛时邀请其他医院参加观摩,全院休息人员观看,并邀请电视台进行录像。
2 结果
医院各科室先分别组织医护人员按标准认真进行演练,首先在各科室内进行急救技术普及、评比,选拔参赛队员,最后评选急救技术掌握熟练者参加全院的急救技术比赛,比赛由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主持,科主任、护士长带队,结果在全院出现了上自院领导,下至各科主任、护士长、一线工作人员前所未有的对急救工作的重视,全院医护人员及时了解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核心内容及与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不同,参赛队员基本掌握了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要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全院的普及率明显提高。
3 讨论
2000年的第一个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我国急诊医学界受到广泛关注。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重新修订后,我院高度重视,积极查找各方资料,及时了解新修订后的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核心内容,比较它与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不同,及时组织全院学习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医院就如何才能把新修订后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介绍给广大医护人员,并且推广应用,进行研究后决定:根据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核心内容制定徒手心肺复苏竞赛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提供给临床医护人员作为医院考核标准,并在全院开展了急救技术比赛。此方法可以克服办学习班和学术讲座参加人员有限,而且参加理论学习后并不一定能在实践中正确应用的缺点,且通过比赛可以增加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比赛中可以假设各种可能复杂情况,增加感性认识(如身临其境,更具实战性)。电视台进行录像后在当地媒体播放,当地居民对急救知识也有所了解,宣传对医院也会产生社会效益。
徒手心肺复苏术是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急诊急救基本技能,实用性很强,具有极大的普及意义。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和专业急救人员规范化的急救技术与国外有很大差距。2005年国际指南的形成是在引用最高等级和水平的科学依据,由世界各国的专家对重要问题反复讨论后达成的科学共识。但指南难以全部符合中国国情,为了推广该指南,结合当地的医疗环境和实际条件,制定适应当地条件的心肺复苏标准,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对推动当地急救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可能会有积极作用。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心脏和(或)呼吸机械停止活动,心室收缩不足或停止收缩,并可通过脉搏消失、意识丧失与呼吸停止来进行反应[1]。心跳呼吸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因,我国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存活率为3.0%左右[2]。但如何进行有序、高效的团队抢救配合,未做详尽的建议和指导。而我科根据指南的要求,制定了团队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全科医务人员中开展团队模拟演练,以团队协作形式实施心肺复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12月,来我院心脏血管科24名医护人员进行模拟演练。其中护士18人,N2级护士6人,N1级护士7人,N0级护士5人,医生6人。
1.2演练过程 ①主班护士接诊患者后,迅速评估患者意识、颈动脉搏动及呼吸情况,然后立即呼叫抢救,同时予以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护士在抢救室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包括放好胸外按压时使用的脚蹬,打开除颤仪,拉心电图机。③医生和副班护士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医生进入抢救室后立即接替主班护士进行胸外心脏按压。④主班护士为患者清理气道、开放气道后,准备吸痰用物、安装简易呼吸器后,与医生配合对患者进行30∶2的复苏。⑤副班护士进入抢救室后,打开呼吸机,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包括安装喉镜、测试并气管插管、安装导丝、备好气管插管固定带后,将用物递给医生,然后为患者佩戴各种监护。⑥主班护士接替医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⑦医生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副班护士配合医生,拔出导丝,进行测试,确认插管成功后,固定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⑧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护士立即为患者做心电图,然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成功后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做好抢救记录,必要时取相关化验。⑨如患者发生室颤,医生下达除颤医嘱后,由主班护士或医生为患者除颤。
1.3观察指标 根据录像评价各组在演练前后各项复苏措施落实时间及总复苏时间的比较,如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监护落实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急救药物使用时间。同时各组在演练前后进行演练效果评价,包括是否认为演练有必要、演练前后急救知识及技能是否提高、医护配合是否更密切。
2 结果
2.1演练前后各项复苏措施时效性比较,见表1。
2.2演练后医护人员效果评价,100%医护人员认为演练有必要,98%认为通过演练可以提高急救知识及技能,100%认为演练后医护配合更密切。
3 讨论
3.1医护合作的心肺复苏团队提高了抢救的时效性 新指南中指出,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和儿童高级生命支持课程仍然应包括团队协作和领导技能的演练,理由是多项复苏技能通常需要同时执行,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保证各项复苏措施在短时间内得以实施,医务人员能够相互合作,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保证了按压质量[1]。本研究中医护人员演练后总复苏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监护落实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给药时间明显下降。表明团队协作心肺复苏能提高复苏措施的时效性。这不仅是急诊急救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急诊急救的目标,脱离了时效性的任何措施和技术都偏离了急救的初衷[3]。
3.2医护合作的团队演练提高了培训效果,使医护配合更加密切 传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注重单项技能的操作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且医生、护士分开培训,缺乏协调性,不利于团队合作理念的培养,且临床急救时,即使个人急救技能高超,人员充足,但具体分工不明,场面混乱,最终延误抢救最佳时机[4]。患者的结局依赖于医生护士的能力水平,更依赖于医生和护士色合作程度。团队模拟演练中,能激发各成员主动学习的兴趣,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条不紊,护士不再是盲目执行或者等待医生指示后才实施抢救,消除了抢救过程中的混乱和不必要的等待,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充分体现了抢救的分工性和密切合作性,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理念[4]。
总之,根据新指南“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的宗旨实施团队复苏能提高复苏时效性,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密切医护配合,提倡推广。
参考文献:
[1]Mary FH,陆一鸣.简体中文版"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M].纽约:美国心脏协会出版社,2010:11-13.
[2]张连荣,宋瑰琦,谢少清,等.实施团队抢救培训以提高心肺复苏时效性[J].护理学报,2012,19(3B):24-27.
关键词:应急状态;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5日
应急状态包括很多种,包括自然灾害型和突发的公共卫生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等,一旦发生,对生命可能有较多的伤害,如受伤或死亡。在这种应急的特殊环境下,对医学护理的要求是快速有效的救援,竭尽全力的进行生命抢救、保护。这既是应急状态下的现实要求,也是医务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应急救援中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一)急救专科人员的短缺。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他突发事件难以预料,且发生快,造成原因多,且危害大,因此造成的疾病、创伤种类繁多、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介入进行急救。但是目前我国国内医院与应对救援配套的急救专科护士多为空白,尚未对急救专科护士进行深入研究。我国也尚未建立相关部门认可的培训基地和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在这方面,我国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局势,相应的专科急救护理人员短缺。
(二)参与救援人员文凭程度偏低。在相关调查中显示,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偏低,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这使我国的应急救援水平偏低,可能会影响救援的质量。相关人员由于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有限,对遇到的病种,创伤种类、病情的判断可能不正确或不准确,造成抢救不及时而延误救援时间耽误病情。
(三)医疗器械装备的不足。落后护理装备的质量和先进性是检测护理实践和科研水平指标之一。在应急状态下,先进的护理设备和足够护理设备数量能够保证护理救援的质量和数量。若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可能会影响护理人员对所救援伤员的伤情判断,限制处理措施的实施。而此方面国外已有较为先进的水平,例如将信息通讯技术整合到护理装备中、自动化的现场救治和对卫勤指挥的加强,对救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四)灾害医学教育缺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相关的灾害教育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国际系统化的培训水平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使医护人员在救援时可能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的教育,使其在救助现场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达到尽可能救助生命的目的。另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教育,也使相关人员缺乏在应急救援状态下的心理素质。护士可能缺乏灵活运用鼓励性、安慰性的积极治疗语言,缺乏使用肢体语言产生熟悉、信任、亲切等感觉能力。
二、提高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效果的措施
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台风、海啸等)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是对土地山河的破坏,可能会让部分生命瞬间消失,并造成大量的人员受伤。与此同时,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毁坏,与外界和周围联系中断。社会型突发事件发生时,周围群众因恐惧或避免受伤而远离现场。此时,灾害区和周围地区的护理人员就应发挥自身力量,首当其冲的投入到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去。
(一)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心态。在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心态是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最短时间内参与到救助中去,全力以赴的抢救伤员,保证受灾的人得到尽可能多的救助,以保证更多生命的保全。医护人员的全身心投入,给群众的不仅是一种带头作用,给普通百姓以精神支柱,更是弘扬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宗旨,诠释了医护人员的基本责任和使命。
(二)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应急状态下,除了要求医护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外,对医护人员还有在救助时的不分医生护士,尽可能地应用自己的知识救助。普通的医学工作中,医护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和分界,但在特殊的环境下,因各种原因(如病患分散、医护人员有限等)导致不能按照常规普通的医学工作处理。因此,在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要不分职位工种,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全力以赴的抢救伤员,使之获得最大的救助。另外,要做好一个优秀的医护人员,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护理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身体素质不仅仅要求身体健康,耐受力强,且在心理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应急状态下进行工作,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方案,尽可能地解决应急状态下遇到的困难。例如,在地震震区,水电缺失、药品不足、医疗器械短缺、医护人员不足的状态下对病人做出较为正确的救助措施。有良好的救援知识技能,才能准确地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检查、实施救助措施,例如对体温、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参数的判断或在这些生理指标参数缺失的情况下采取的救助措施。
(三)采用多种护理措施。穿插融合的护理模式在灾害现场或突发事件现场,伤员除了有身体上的伤害,在经历一场灾难后,亲人的罹难、自身的身体创伤使患者情绪改变,或悲观失望,或对生命的渴望更甚,多种情绪交织,是患者情绪不稳定,一时低落不语,一时亢奋不安。此时,医护人员不仅要及时对患者的创伤进行处理,减轻其病痛,尽可能地保护生命,保证生命质量,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陪伴患者,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情绪举动发生,而让之前的救助失去意义。另外,对患者的护理要全面,饮食、药疗、检测等要认真积极负责。
三、提高应急状态下护理救援质量的对策
护理人员素质是将礼仪、道德、知识、文化修养等融合的整体。要提高救援质量,必须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增加急救护理人员数量,提高专业急救人员素质。急救护理队伍的扩大,首先要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广泛的宣传能够让人们更了解此领域的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在灾难频发的今天,人们对灾难的认识更多,但却不够全面。只有加大对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急救队伍中。在选拔急救人员时,要对相关的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加以考核,选拔适合急救的人员加入,壮大急救护理队伍。
(二)将应急护理日常化,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在日常护理时,将应急护理与之结合,此举有利于应急状态下的生命救援与保护。在日常的诊治护理过程中,医生与护士相互熟悉对方的工作,避免在应急状态下工作的不熟悉造成护理、诊治的不正确、不准确。
(三)加强急救装备建设和急救物资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应急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护理装备的研发配备得到了提高,质量与数量也有了一定的保证。但由于各类条件的限制,仍使装备有笨重、实用性不强等缺点。在配发应急装备的同时应该让护理人员熟悉了解装备的使用方法、基本性能等。
(四)建立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并有科学的管理系统。在应急状态下,科学的管理系统指挥应急预案的实施,能够提高应急救援的质量。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入探索、持续改进,才能适应今后的各类突发事件。
(五)应急救援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应急救援中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医院全面完成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奠定基础,创建了各类情况结合的急救护理训练模式。
四、讨论
我国正处于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高危期,医院护理人员作为应急救援管理和护理的主要力量,要对现场急救做出准确的伤情评估、分类、转运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高质量地完成救援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济生,刘红,鲁风菊.护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实用医药杂志,201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