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新认识

1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概述

2010年10月份对学院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此次普查采用电脑网络测评方式,心理问卷方法,参与调查的学生有3167人,收回有效问卷2958份,回收率为93.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2份问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主要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大学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的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受试者,以便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轻度适应性困难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新生,在调查中发现:从高中到大学环境的转变以及生活学习方式的不同导致60%的学生有轻度的适应性困难,脱离了以往埋头题海的状态,面对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大学学习生活状态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文科生学理科的课程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1.2中度人际关系不和谐

两份问卷调查的相关项目显示,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自卑、迷茫,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经历了高考,昔日的天之骄子聚集到一起,势必会重新分出高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保持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而相比之下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就变得极为敏感。调查学生中有56.3%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开朗,但仅有39.1%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好、受欢迎。

1.3个别重度自虐倾向

调查中有个别问卷显示出有严重的自虐倾向,根据相关调查项目分析主要是曾遭遇过突发创伤事件的学生为主,这些突发事件有的来自家庭,如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等,这些学生长期缺少亲情或关爱,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极易产生怨世愤俗和嫉妒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扭曲人的灵魂,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容易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也有的来自于社会的各种关系,认为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背景,必将在各个方面输给其它同学。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隐患,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精神问题产生的各类伤人伤己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选聘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此种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而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与一般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区分开来。

2.1工作环境特殊。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尤其是社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外乎一间布置温馨的独立的房间,周围都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而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处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应与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有所区别。

2.2工作对象特殊。社会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是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处行业不同,概括来说是不同的职业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是已经产生问题的还是出现征兆的,他们年冷层次单一,共同生活在校园里,概括来说是在校的大学生。

2.3工作身份特殊。在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身份应先是高校教师,而后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特殊的身份要求在工作中不能向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那样被动的等待来访者,而应主动出击,及时发现有异样的学生。

3有效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举措

3.1建立一支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身份以及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将学生普通的日常行为与特殊行为混在一起,尤其是夹杂个人情感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如果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虽然所处角度和看问题的方式都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有时候需加以分辨,才能对症下药,不是任何行为都是心理问题的反应。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接触人,也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的教师群体,因而也最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异常状况和行为。

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寻求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就业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从入校开始给予指导和帮助。兼备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如果同时掌握职业指导相关知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建立一支兼备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的特殊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3.2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高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采用"三级网络"模式。院系同学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校医院心理门诊及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那么与三级网络相对应的就是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班级设立心育委员,系部学生组织设立心育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发现问题及时往上级反馈,全方位检查监督学生的异常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有效实施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陈家麟,学校德育工作的心理卫生学思考.教育评论,1998(3)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护患关系;影响;措施

1 职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有调查显示,职业性应激可导致部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失衡,因此从事卫生服务行业的人员压力明显升高,护理是卫生服务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和焦虑失眠者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为12.3%。单因素统计可见,急诊科、儿科护士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0%和25%。临床护士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 护士工作压力的来源

2.1 工作状况产生的压力 护理工作其实是一种体力和脑力的综合性劳动,护士的职业责任重,经常轮班作业,经常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是造成护士工作压力的根本因素。护理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治病救人,除了做好打针、发药、输液、抢救患者和烦琐的基础护理外,还要求按照不同的病种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和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认知观念,不同的心理承受状况而做好心理护理。其工作范围的扩大和工作度的增加,使护理工作面临着更加烦琐忙乱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长期的超负荷以及工作中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再加上普遍的护理人员缺乏现象和生活无规律,致使护士经常精力透支,日积月累易对护士的身体及心理健康产生危害。

2.2 工作环境产生的压力 护士的工作环境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每天面对复杂的应激源,经常陪伴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听到无休止的,急症患者瞬息万变的危急抢救,濒危或死亡患者的感官刺激,期望值过高和要求过多的家属,,护士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工作负荷,更负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大职责,护士工作每天面对的是患者及时刻变化的病情,容不得有半点疏忽,否则将直接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而当事人也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工作中风险大,在工作中每个护士时时刻刻都必须提醒自己要杜绝差错,避免事故。

2.3 复杂的人际冲突给护士带来的压力 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如医护、护患间,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发生冲突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护士的工作,尤其是涉及护患关系,护士即使遇到严重的曲解、拐角和冤枉的情况,遇到情绪过激、甚至言行伤害的患者,从职业的角度,仍必须保持冷静平和,以宽容大度继续承担其应负的职责。有时必须压抑自身感受,做出精神妥协。

2.4 医护社会价值的不对称造成护士压力 多年以来,护士职业始终在社会上被瞧不起,许多人认为护士是端尿盆摸屁股的下贱职业,而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护士则被认为是医生的助手,甚至有的人认为是“高级保姆”,而不是拥有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专业人员,这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使护士怀疑自己的价值及能力。这种矛盾的冲突最终导致护士的身心健康失调。他们虽然工作勤奋、努力,但护士的收入与其护理水平和工作业绩没有呈明显的相关关系,护士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肯定和补偿,发展机会、晋升、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得不到合理解决,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心理压抑而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3 应对措施

3.1 减轻护理工作压力、关心护士的心理感受,积极疏导不良情绪

帮助提高护士的心理调节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保持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加强业务培训以减少无效反复行为,提高应对能力,把护士从繁忙的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中解救出来,使她们利用更多的时间做好患者的身心护理。同时要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教育护士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热爱护理工作,明确护理岗位的作用和意义,学会客观地看待得与失,帮助护士正确地认识自我工作价值,增强自信心。对于与护理需求角色不匹配的护士多给予开导训练,以适应护理角色需要,减轻角色压力和减少角色冲突。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以积极的方式放松身心 ;引导护士学会运用适当的发泄方式疏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3.2 积极发现和改善患者心理问题 针对入院患者孤独感、不安全感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与家属要安慰与鼓舞患者,激发他们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接触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耐心的指导。在护患交流中,护士的语言要能够表达对患者的愿望,同情与体贴,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在与患者交流时,说话的语气要温和,语调、语速要适中,使患者听后感到亲切、愉悦,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3.3 针对调节患者家属心理的措施 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这一特定人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观察、分析家属焦虑心情的影响因素,及时疏导其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帮助家属适当调整患者患病后的生活安排,加强与家属的沟通,提供有关疾病知识,使得家属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这一系列措施都有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健康人格;高职学生

2010年7月21日,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社会需求及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良好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形势喜人,高职生队伍日益壮大,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此繁荣背景后,我们也可以看到,高职学生仍然比较自卑,信心不足。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应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具有健康积极的人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

一、高职生人格发展现状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社会上对待高职生的看法却并不同步,社会上普遍认同一种观点:高职生是高考中的失败者,是由于高考达不到本科的分数线而不得不被调剂到高职院校。甚至很多高职生自身也持这样的观点。这种消极的态度导致高职生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责任心缺失,目标不明确。

此外,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在中学阶段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比较差,进入大学后不像本科生有诸如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明确的目标指引,较易出现迟到,旷课,沉迷网络游戏,谈恋爱而导致荒废学业的情况。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三、积极心理学对塑造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

1.正确自我认识,挖掘自身优势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智能可分为八类,分别是: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在中学时期一般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高职生可能语言文字智能和数量逻辑智能与本科相比有差距,但不表示其他六种智能都弱,只是自身的某些优势在中学阶段不被重视从而被掩盖。这些优势就是高职生尚未被挖掘的潜能。进入大学后,高职学生进入了新的舞台,可以通过各种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逐步提高自我评价。学会悦纳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

2.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教育内容

二战后,心理学成为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问题的科学,把重心放在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上,即消极心理学。而积极心理学则认为人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不应仅仅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主张心理学应重视人的积极力量,在关于普通人如何更好地生活、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针对少数问题学生,比如令高职教师头痛的“网瘾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看来,要防止那些自信心不足目标缺失的学生沉迷网络,在他们已经沾染上网瘾后再进行治疗效果是很差的。但是在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勇气、乐观主义、关注未来、人际技巧、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青年是不会沉迷网瘾的。因此应更注重预防而不是治疗,预防的关键则是去了解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从而挖掘出高职学生身上的潜在力量。所以高职心理健康课除了关于挫折、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手段的教育外,还应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具备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培养其利用积极的思维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发展积极的认知,情感,意志,形成积极的习惯,在自我人格的塑造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3.教师转变观点,积极评价学生

当前,有部分教师也只看到高职学生的消极面,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行为习惯不好,这样的负面评价会通过教师平时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学生,更加重其自卑心理。“罗森塔尔实验”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正向期待向学生传达教师的正向暗示,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促使学生达到教师的期待。反之, 教师对学生的负向期待向学生传递了负向暗示,使学生产生消极力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高职学院应大力开展对本校高职生的研究,鼓励教职工开展相关课题,树立“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的高职学生观,不要只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弱点,将高职生看成“缺陷人”和“问题人”,更要看到他们身上的正面力量。可在校园里开展“发现高职学生的优势大讨论”,组织类似的辩论赛,培养和树立个人和集体的先进典型,借助榜样作用,在讨论中让大家认识到高职生身上的潜力。

4.打造和谐校园 优化成才环境

要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要重视精神文化环境对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培育的关键性,只有在乐观积极的校园氛围中,学生个体才能身心愉悦地学习生活,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培养各种素质与能力,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才之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学校应通过各类文体活动、创新创业竞赛、技能大赛、讲座或报告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也使部份有人格缺陷的同学逐步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残疾人运动员;射箭;心理健康;心理应激;个性特征;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G 804.8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1-0081-03 文献标志码: A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残疾人射箭运动员,即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23名集训队员,另外选择30名健全人运动员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1.2 研究方法

运用心理量表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调查采用统一问卷、集中测试的形式进行。23份残疾人射箭运动员和30名健全人运动员所填写的问卷都有效,因此问卷回收率为100%。

1.3 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1]31-35。用以评价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是国内外研究者运用广泛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量表,国内也建立了常模。此量表反映了诸多心理健康内容。本文以总分及9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

2)运动员心理应激量表(PSSA)[2]。用以评价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之中所遭受的心理压力。该量表包括6个因子:人际关系、运动损伤、比赛失利、环境因素、生活遭遇、内外压力。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艾森克个性问卷(EPQ)[3]。用以评价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该问卷已经在众多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得到普遍认可。问卷包括4个维度:精神质(P)、内外向性(E)、情绪稳定性(N)、掩饰倾向(L)。

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1]122-124。用以评价运动员的应对方式。问卷包含20个条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组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 结果分析

2.1 心理健康水平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不论是残疾人运动员还是健全人运动员,总分和因子分都不高,反映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比较分析发现:男女2组残疾人射箭运动员在SCL-90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残疾人射箭运动员与健全人运动员除了在“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具有明显差异外,其余都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SCL-90是一个常用来评价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工具,量表总分反映个体整个心理健康水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从不同侧面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面貌。一般来说,凡是有因子超过3分者,即可判断该测试者在这个因子所代表的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4]。研究发现:残疾人射箭运动员,无论总分还是因子分都不高,没有超过3分,反映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至于个体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只有个案研究才能说明问题。男女2组残疾人射箭运动员在SCL-90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残疾人射箭运动员与健全人运动员在“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残疾人运动员比健全人运动员似乎在某些事情上要显得偏执、一意孤行、敏感多疑。

运动员心理应激量表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运动员多方面的应激情况。该量表总分反映运动员面临的总体应激情况,“人际关系”反映运动员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所体验和遭受到的心理应激,“运动损伤”反映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受伤的心理应激,“比赛失利”反映运动员比赛没有取得好成绩或失败时的心理应激,“环境因素”反映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环境方面所面临的心理应激,“生活遭遇”反映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内外压力”反映运动员所感受到的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压力。从总体情况来分析,残疾人射箭运动员所感受到的心理应激属于中等水平。从6个因子得分情况来分析,男女运动员在“比赛失利”“日常生活遭遇”和“内外压力”3个因子上得分比其他因子要高得多,说明残疾人射箭运动员在这3个方面感受的压力较大。比较分析发现,男女残疾人射箭运动员在感受心理应激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健全人运动员感受到的心理应激比残疾人运动员要高得多,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健全人运动员比残疾人射箭运动员要面临更多压力,心理应激感受更深。

了解射箭运动员的个性特征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这份量表对分析个性特质和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与实际应用。问卷包括4个维度:内向-外向(E),表示性格的内外倾向;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反映情绪稳定程度;精神质(P),也称倔强性,并非指精神病,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特质存在,只是程度不同;掩饰性(L),反映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社会性朴实程度。不同个性特征的人有不同的行为反应,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方面也会显示出其个性化特色。从残疾人射箭运动员整体状况来看,精神质水平属于中等,性格倾向于中性,情绪倾向于稳定,掩饰性得分较高,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更加明显,两者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残疾人射箭运动员与健全人运动员比较分析显示:在精神质、内外向性、情绪稳定性3个维度方面2组运动员无明显差异;但在掩饰性维度上,残疾人射箭运动员得分明显高于健全人运动员。说明残疾人运动员比健全人运动员更具有掩饰性,女性残疾人运动员比男性残疾人运动员掩饰性更高。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第5篇

摘?要: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本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分析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PREMA模型对高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并提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途径,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服务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 :PREMA模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本研究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JYB004)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号X13019)资助。

良好的心理健康毫无疑问应当是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在更丰富、松散和多元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面临更多机遇、挑战和竞争,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由于国家一直没有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研究生教育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目标与途径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1倍,超过58万人。到2015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将达到170万人。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群体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研究生群体具有高智力、高文化、高自尊、高抱负的特征,使他们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与本科生群体相比,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长,背景差异大。根据某高校数据显示,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比本科生高20周岁,研究生群体中已婚比例也远远高于本科生。因此,既不能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简单照搬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观察到的问题或现象入手,进行经验总结性的探讨,另一类是主要使用较为单一的研究工具,例如90项症状清单(SCL-90)探讨研究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因变量等主题。关注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或干预方法、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以及心理危机预警或干预体系建设,大多数是从传统的疾病模式出发,关注已经或即将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走出抑郁,减轻焦虑等,也就是说如何使研究生心理健康达到无病的及格水平。

同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则存在医学化、孤立化、碎片化、雷同化等问题。在内容、方法和手段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雷同,尚未形成有特色的符合研究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关研究生心理特点及适用的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者也尚未达成共识。甚至有人误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自杀预防和个别心理疾病的治疗,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受到极大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本应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二、PREMA模型及借鉴价值

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由于它独特的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积极心理学质疑以往心理学中对消极面的过度关注,认为着眼于消除病态和痛苦最多能把小部分“问题人”修补成没有问题的普通人,没有痛苦并不意味着得到快乐,心理学应当纠正以往的失衡,致力于促进社会成员达到理想的幸福。

2011年,积极心理学研究先驱和领导者塞利格曼在对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基础上,提出PREMA模型,代表了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该模型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发展五个元素促进个体达到快乐、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状态,帮助个体、社区、甚至国家达到蓬勃发展。PREMA是五个基本积极元素的缩写,即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投入生活和工作(Engagement in life and work)、积极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塞利格曼认为,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强这五个基本元素,可以帮助个体、社区乃至整个国家和世界获得真正可持续的幸福。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的校园干预计划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在减少抑郁、焦虑、学习和行为问题及促进幸福感方面卓有成效。

塞利格曼提出这五个基本元素分别都是可测量的,并且对幸福有独立的贡献。积极情绪指快乐等良好的感觉,投入指全神贯注于正在进行的活动,人际关系指和他人紧密的联结,意义指感受到的目标感,成就指完成和成功的感觉。五个基本积极元素均有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支撑,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对PREMA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模型非常适用于作为目标来指引个体及群体追求幸福和蓬勃发展的方向,并作为一个系统、全面、清晰的标准来评估当前的幸福和蓬勃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情绪的频率和深度如何?生活中有多少时间和事件能够处于专注的状态?是否能感受到正在做有意义的事儿,正在过有意义的生活?人际支持是否充分、有效?是否能够自主决定并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客观的成绩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个体或群体的幸福水平。

此外,该模型的五个因素自身能够实现自成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些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意义感能够增强努力和投入,带来积极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既可以增加积极情绪,又可以通过拓展个体内外资源,提高成就水平;而积极情绪也能够提升成就,人际关系。该系统内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水平的提高必然能够带来整个系统的提升,使其在良性循环中顺畅运作。不但在单个个体的小系统层面,在像学校和社区这样中等规模的系统层面和国家、社会这种大规模的系统层面,同样可以通过提高模型中五个因素来提高整体的幸福和蓬勃发展程度。

三、基于PREMA模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

基于PREMA模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应当定位于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全体研究生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网络、发现和寻求学习及生活的意义、促进努力和投入,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获得优秀成就,提高研究生个体和群体的整体幸福感,进一步将校园建设成为积极的组织系统。

四、基于PREMA模型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

1.增强全体包括学校各群体在内的全体人员培育积极心理的氛围和意识

包括研究生导师,授课教师,教辅管理人员,树立关注积极心理建设的氛围。通过宣传、定期专题培训、向全体人员普及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渗透积极影响。教育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参考是否能够发挥学生优势、带来积极情绪、促进人际关系等方面来审视和评价其日常工作。

2.科学测评,引导研究生关注、发现和应用自身优势

通过讲座、宣传、尤其是科学的心理测验等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关注和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尝试有意识地增加自身优势的使用。当我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用优势能力时,是我们能够得心应手,高效率,获得更多积极情绪的时候。因此,需要通过高覆盖、多层次的教育手段,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注意和认识到自身优势,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优势的使用。

3.提供机会,建构和拓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通过开发并实施能够拓展和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项目,给广大研究生提供机会建立和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由于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加独立多元,研究生虽有建立人际关系的需求,但缺乏途径和主动性,日常交往中,以浅层次信息交流为主的交往多,而能达到相互支持和激发的深层次共享和交流少。因此,学校需鼓励开展旨在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学习项目,例如,推动教学部门开展小组教学,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项目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学习兴趣社区,定期举办主题沙龙等。

4.鼓励探索和意义发现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需要在更细化的学科分之中进行深入探索,引导并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思考专业生活、人生目标、日常生活等内容的深层意义,是提高研究生群体生命意义感,并促进其持续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可以尝试在学校层面建设支持探索和发现意义的氛围,例如:通过开展基于经验和感悟交流的讨论会,引导研究生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专业、自身行动为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改变等。

5.提高应对和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实际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