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超声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94-01

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is UD)是物理诊断学中影像诊断学体系(放射医学、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尤其是超声医学和求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UD是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影像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然而,UD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它又是具有影像学特点的新型学科。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变单纯理论式教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使讲授的知识融会贯通,生动形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手法式”教学法

手法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任何一位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将标准扫描切面顺序扫查,特别是易忽略的胸骨上窝切面、剑突下切面和左室短轴的心尖部切面等切面,养成全面、细致的扫查习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一部分房间隔缺损在胸骨旁切面由于受多普勒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显示,但剑突下切面可以成功回避这些干扰因素,很好的显示断端及过隔血流。而对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若不顺序显示左室短轴心尖部切面则有可能导致漏诊。通过我们在心脏超声诊断中将操作手法与典型病案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中融入了实践具体操作从而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手法教学不仅体现在一般病例的教学,而且对特殊及罕见病例也采用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指导。在进行手法式教学前先对特殊病例现场示教或经刻录为光盘后示教等方法感性认识后,设立专题讲座、书写诊断报告并对相关疾病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均予以介绍并提问等方式达到理性认识后,进行实地操作,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达到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

心脏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提示疾病的本质。需要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动态超声图像的感性认识,才可能对该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进行部分内容的讲授,克服了单纯教师讲解的许多困难与盲区,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因此,CAI在心脏超声诊断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思维,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实现多媒体教学首先是收集典型心脏疾病的超声资料。我们通过直接收集图像资料,对患者进行现场操作并结合临床信息现场教学。也采用摄像对图像进行收集;也可手法与摄影同步进行,达到了双重目的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将相关的图像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储存、标注和备份。利用我们存储丰富、详实的心脏超声诊断资源,将特殊病例通过光盘、磁盘存储后,建立了图像数据库及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录像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并把它应用于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考核注重实践

教学考核注重实践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既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志,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我们改革了以往的考试方法,在理论试题考核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专业重点的基础上,在试卷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实际应用题目,给出简要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典型的超声图像,考核学生实际识别图像、分析诊断的能力,对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往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侧重理论笔试成绩的分析和总结。这种评价方法存在着片面性、局限性等弊端。我们开展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医学发展且具综合运用影像学能力的临床医生,考核内容应紧扣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利用超声诊断典型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库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看动态图像,并给予测量数值的报告及相关临床表现,然后让学生做出诊断;让学生实地操作也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将一些常见病让学生亲自操作,同时可对其临床信息进行询问,最终结合图像及临床内容给予诊断,根据综合诊断结果给予考核分数。通过以上考核内容的实施,达到真正提高医学生实际诊断能力的目的。这种方式对于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改变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忆也能拿高分的状况,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的教学尝试,我们体会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使超声教学在有限的时数内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造就高素质、综合性勇于创新的医学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雨,唐琪.超声诊断学医学教学规律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07)

[2]李艳宁.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

[3]荣雪余,黄慧莲,朱强,王振常.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0)

[4]田新桥.关于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7,(16)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频超声检查;阑尾炎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086-01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以往多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化验检查、体征等方面结合进行诊断[1]。近年来,随着超声的发展,特别是高频超声的广泛应用,对阑尾炎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利的依据。本文现对237例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旨在分析高频超声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0年7月~2012年3月临床考虑阑尾炎患者237例,其中男153例,女84例,年龄17~69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右下腹痛。体检:右下腹均有压痛,伴有或不伴明显反跳痛,其中转移性右下腹痛76例。发病时间在几小时或3~5 d,其中152例行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阑尾脓肿形成包块46例(41例保守治疗,5例手术引流),其他病例39例(非阑尾炎病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HD11XE彩色多谱勒检查系统,探头频率5~12 MHz。患者取仰卧位,采取先用腹部低频探头从右侧腹升结肠开始,由远到近扫查,可逐渐显示回盲部,后改用高频探头重点扫查回盲部,以扇形的方式进行扫查,找出阑尾的根部,从而追踪阑尾体部及盲端,显示出阑尾的完整图像,调整探头的角度直至阑尾图像清晰满意.详细观察阑尾声像图改变并作记录。观察阑尾壁厚度及连续性,测量出阑尾最大外径,并对阑尾周围情况、肠管回声及腹腔积液的范围进行扫查。肠内积气较多时,根据压痛点为中心,适当加压可以推开周围肠管,有助于阑尾显示[1]。

2 结果

152例临床考虑急性阑尾炎患者,均经外科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阑尾炎,阑尾脓肿形成包块46例(41例保守治疗,5例手术引流),其他39例(非阑尾炎病例)。阑尾脓肿形成包块经过治疗后右下腹疼痛消失,超声复查无异常者,康复出院。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①阑尾增粗,内径大于0.7 cm;②阑尾壁增厚,但层次仍清楚,管腔扩张,内可见无回声区,纵切呈盲管状结构,横切似“靶环征”。③阑尾腔有的可见粪石样强回声,后方伴声影。④阑尾壁增厚,层次不清,无连续性或伴阑尾周围积液,形成包块时,局部加压可见包块内流动的点状回声(脓液),并发腹膜炎时,可见局部肠管扩张,肠蠕动减弱或消失。⑤探头加压阑尾区,患者明显压痛、反跳痛。有以上超声图像改变者均可诊断为阑尾炎或阑尾炎包块[2]。详见图1、2。

3 讨论

3.1 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正常阑尾体积小、位置多变,高频超声检查受肠管气体干扰有的显示不清。阑尾病变时均有阑尾回声增粗,内径扩大,壁增厚。所以用高频探头能较好地看到肿大的阑尾及周边情况。

急性阑尾炎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穿孔[1]。单纯性阑尾炎时,阑尾肿大,外径超过0.7 cm,阑尾壁增厚但层次仍清晰(图1),呈高(黏膜层)低(肌层)高(浆膜层)回声,阑尾呈管状或指状结构,横断面呈“靶环征”,无蠕动,多可见到盲端。但也有小部分单纯性阑尾炎因肠道气体干扰或者炎症初期肿大不明显及位置多变,超声不能清晰显示阑尾,但临床症状典型,在排除右输尿管结石及盆腔病变的情况下,超声在阑尾区未发现异常声像并不能完全排除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时,管壁增厚明显,周边毛糙、模糊,管腔扩张,腔内积脓时,可见点状斑状回声,或伴有粪石样强回声(图2)。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壁明显增厚,壁无连续性,呈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匀[1]。阑尾周围脓肿,低频探头、高频探头均易发现混合型包块,边界较清晰,形态不规则,包块位置固定。局部加压可见包块内流动的点状回声(脓液),并发腹膜炎时,可见局部肠管扩张,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3.2 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须与右侧输尿管结石、肠道炎症等鉴别,对于女性患者,右下腹发现混合性包块时,需排除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右附件炎性包块等急腹症的鉴别尤为重要[2-4]。

综上,随着超声的进展,高频探头检查阑尾炎的使用简单、安全、无创性、重复性好,对临床急性阑尾炎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文明. 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M].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8.

[2] 钱蕴秋. 超声诊断学[M]. 第2版.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

[3] 沈嫱,戴九龙. 超声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7):1503-1504.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第3篇

    1 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非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充分体现了影像医学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整个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粉笔、黑板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抽象且难以理解。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较好,能够“背住”重要的知识点,但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更谈不上运用超声医学知识

    来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超声影像教学有了飞跃,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图片、视频,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讲授内容多是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超声表现为重点,辅以超声图片或动态图像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的仅是从因到果的单向思维过程。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超声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变,即需要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因此,要求教师探讨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临床思维

    2 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创造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当运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路,灵活运用所学各科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3]

    纵贯式立体化的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所谓纵贯式,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立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理表现给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模型。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给学生留出将要讨论和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尽量模拟真实病例的超声诊断过程,给出患者主诉,查体结果,相关化验结果以及超声表现,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主要对各组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方面去推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帮助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归纳总结的水平,为良好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在进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的学习,超声诊断学是这两种学科的良好的衔接,起到了桥梁作用。此时的以病例为中心的纵贯式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 落实备课环节

    备课,包括选取病例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平时要细心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以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资料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影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其运用必须恰当合理,应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图片清晰,动画生动,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地模拟动态过程,很好地体现超声检查的实时特点的作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4]

    3.3 引导学生融会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超声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状态的学科。而发现异常的前提是必须熟悉正常,在正确把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头脑内完成由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由大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正常的影像解剖是识别病理性改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较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作为学习者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 3.4 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授课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让学生明确超声影像诊断不单纯是“看图”,更需要综合分析,即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来综合分析;讲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提高学生的立体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5]。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一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图片上提出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发表诊断意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5 鼓励学生涉猎本学科的新知识

    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6]。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新的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同时,教师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 新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方法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量的关心,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为他们日后临床工作中能够充分自如地运用超声诊断手段,并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第4篇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临床以不规则腹痛为主要表现。以前主要靠临床症状及经验判断,目前高频超声已成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检查手段。现将我院2003~2006年经超声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72例患者声像图特征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72例患者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3~12岁,平均6岁。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都经高频超声检查,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观察疗效。仪器使用Namio-10及LOGIQ-4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9~12MHz。检查时依次扫查上、中、下腹部,尤其以右下腹为重点,观察淋巴结及肠管情况,如淋巴结短轴直径>4mm判定为肿大。

结果

72例中65例经过抗炎治疗痊愈,误诊的7例分别为阑尾炎5例、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2例,诊断符合率为90.3%。

超声图像特征:肿大的淋巴结位于右下腹46例、右中腹11例、左中腹5例、左下腹2例、右下腹及右中腹同时肿大8例,淋巴结最大27mm×9mm,最小8mm×4mm,其中23例肠间隙合并少量积液,液区深度6~23mm不等。肿大的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蚕豆状,纵横比例>2,多数成簇状分布,部分见淋巴结融合现象,部分可为单个或散在分布,内部以低回声改变为主,部分淋巴结中心髓质区回声清晰,呈稍强回声。

讨论

因为小儿腹壁较薄,应用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腔内肿大淋巴结的多少、形态、大小、分布情况,并可观察肠蠕动及积液的情况,只要检查时仔细认真,连续、多切面扫查腹腔的每个部位,都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做出准确的诊断。但在定性诊断时也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化验等,并与阑尾炎、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淋巴瘤等相鉴别,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回盲部是肠系膜淋巴结聚集的主要部位,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阑尾炎症较轻或后位阑尾时,高频超声亦较难发现阑尾图像,故较容易误诊为单纯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本组误诊7例中,有5例为阑尾炎。我们总结,在检查时探头在麦氏点加压后迅速抬起,观察有无压痛及反跳痛,同时需结合临床检查、化验,可减少误诊。

随着结核的抬头趋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也日益增多,声像图表现为肿大的淋巴结回声强弱不等,部分内可见液化或钙化灶,多数患者可伴有肠壁增厚、粘连、僵硬或合并有腹水,腹水量一般较肠系膜淋巴结炎和阑尾炎多。

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瘤时,肿大的淋巴结因纵横向生长失常多呈类圆形,而且多个淋巴结可聚集并融合,形态不规则,部分中心可见坏死低回声区及钙化强光斑,同时扫查腹股沟、颈部及腋下淋巴结,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简便、准确、可重复性、无损害等优点,尤其可在治疗过程中随时复查以观察疗效,大大减少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盲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输尿管囊肿

先天性输尿管囊肿早期常无任何症状,所以,常不易被发现。往往在晚期或尿路感染出现下尿路梗阻症状时才被发现,此时已有并发症出现。反复发作的膀胱刺激征、尿路感染和梗阻为本病主要症状。因此,对该病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30例输尿管囊肿患者的超声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为该病的诊断积累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30例输尿管末端囊肿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1~65岁,平均为31.6岁。全部患者经手术证实,26例患者进行了膀胱镜检查,16例患者有进行了静脉尿路造影检查。22例患者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一系列不同的临床表现。8例患者为健康检查时被发现。

1.2 方法

使用麦迪逊Voluson 730和Logiq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壁扫查:受检者检查前适量饮水,充盈膀胱后仰卧位。自耻骨联合上方作纵、横、斜向扫查,以双侧输尿管入口为重点。经直肠扫查:受检者检查前适量饮水,充盈膀胱后取左侧卧位,作径向或纵向探查,径向扫查探头由浅而深,纵向扫查探头缓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对膀胱进行一系列切面扫查,以观察双侧输尿管入口做为重点。2种方法检查均反复的进行检查,以及排尿后再一次进行检查,观察其变化。依次扫查双肾及输尿管全程。

2 结果

30例输尿管囊肿患者中,左侧17例,右侧11例,双侧2例。并发囊肿内结石3例。伴有同侧不同程度肾积水9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输尿管末端向膀胱内突出的圆形或椭圆形环状结构,形如囊袋,壁薄光滑,内为无回声。动态观察该囊肿呈周期性逐渐增大和缩小。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输尿管积水和肾积水。合并结石时,囊内显示可移动的强回声团,后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观察囊肿缩小时囊内尿液自囊内狭小口处向膀胱流出,呈缓慢彩色尿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

3 讨论

输尿管囊肿是输尿管末端在膀胱黏膜下呈囊状扩张,凸向膀胱,失去正常输尿管口的外形。本病多属于先天性病变,是由于胚胎期输尿管与生殖窦间的一层隔膜吸收不全或持续存在,引起输尿管口狭窄,并不同程度的梗阻,在尿液长期冲压下形成囊肿[1];也可以是输尿管末端纤维结构薄弱或壁间段的行径过长、过弯等因素引起。后天性因素如输尿管口周围炎症、水肿、黏膜膨胀,造成输尿管口狭窄,并呈不同程度的梗阻,在尿液的作用下形成囊肿[2]。而且病程持久,囊肿增大并形成输尿管和肾盂积液。增大的囊肿会堵塞尿道直至自女性尿道口脱出。该病常并发肾和输尿管畸形、尿路结石等。

大多数输尿管囊肿在超声显像上直接表现为输尿管末端入膀胱处的囊状无回声区,壁薄,光滑,实时观察可见囊状结构逐渐增大,又迅速变小,周而复始不断变化。其主要应与以下两种疾病进行鉴别。①输尿管下段憩室,输尿管憩室为输尿管局部向外膨出的囊性结构而不突入膀胱腔,并通过憩室口与膀胱相通,二者有明显区别。②输尿管脱垂,该病呈状突入膀胱腔内,但脱垂的状强回声中间有较深的切迹,随输尿管蠕动和管口喷尿,可见脱垂体无节律性的舒缩,而囊肿可清晰显示周期性增大与缩小的变化。本结果中9例患者发现不同程度同侧肾积水,其临床症状和肾积水的程度与输尿管囊肿的大小无明显关系。肾积水的程度可能与输尿管囊肿开口的大小有直接关系。3例囊肿内结石患者双肾检查均发现结石存在,故考虑是输尿管囊肿拦截了输尿管结石,并且因囊肿自身的缺陷使囊内结石难以进入膀胱。先天性输尿管囊肿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待有症状出现时,往往已有并发症。少部分患者于健康体检时被发现。有报道,患者病程长可发生恶变[3]。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输尿管囊肿能为临床较早、较及时的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对该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张歧山,郭应禄.超声诊断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