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第1篇

然而,随着“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加快,江宁区区委区政府、江宁街道办事处引进江宁区交通集团在牌坊黄龙岘打造江宁区新“五朵金花”,街道于2013年2月收回基地50亩示范茶园,合同终结,场房拆除。至此,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在牌坊黄龙岘茶场经过五年艰辛创建的基地面临销声匿迹的危机。

是昙花一现,还是永葆青春?中心本着服从街道办的正确领导,服务街道中心工作的原则,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果断采取措施,立即行动起来。

深入基层调研,谋求领导决策

中心组织调研组深入江宁的上湖,铜井的李村,陆郎的峭山等多家茶场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发现,江宁街道虽属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涉农大街道,但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尚未建立,特色产业及规模经济体系未见端倪,加工企业紧缺,尤其是深加工企业屈指可数,拳头农产品、名特优农产品也未名正言顺地走进市场。

中心还对朱门社区竹园山茶场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竹园山茶场曾有产茶的辉煌过去,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无论是产茶质量,还是产茶数量均列全区前茅,尤其高档茶碧螺春远近驰名,多次在省市茶叶评审会上跻身前三甲,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佳品,深受南京地区广大茗茶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作为陆郎唯一的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茶碧螺春品牌如今已名存实亡。究其原因,竹园山茶场由于长时间被个人承包,他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长年不施或少施有机肥、滥用农药及缺乏科学茶园管理,造成了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浪费,产品质量急剧下降,茶园大幅缩减,面积由原来近200亩,锐减到现在的100多亩。走进竹园山,场房狼藉,茶园萧条,茶树在杂草乱木中挣扎,与过去春茶上市时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鲜明的比照,观之令人心痛,一份责任便油然而生。

于是,中心将调研成果向社区、街道、教育局相关领导进行多次反复的交流汇报,以求形成共识;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可行性研究报告递呈街道和区教育局主要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材料;中心还邀请江宁街道办事处主任庞志贵、分管教育副主任丁伯兰、文卫助理陈延美,江宁区教育局前任书记芮晓明、现任书记刘尹武、副局长宋军、刘勇等相关领导来竹园山茶场考察调研,现场办公,最终决定将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迁址朱门社区竹园山茶场,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朱门社区签订10年“茶园委托生产管理合同”和“江宁街道省重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协议书”,并明确中心“以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为突破口,实施无公害绿茶开发,利用南京雨花茶的知名度,重振竹园山茗茶雄风;依托自身培训及宣传优势,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的要求。这是朱门社区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心义不容辞的使命。

重新规划布局,凸显工作创新

1.确定新目标

茶园既是经济林,又是生态林,茶园建设其实就是一个生态环境的改善过程,它的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中心把“强化茶园管理,美化生态环境,力争两年内形成乡村旅游茶园观光带;对茶园进行有机改造,优化茶园质量,提升茶叶品质,重树绿茶品牌,再造竹园山辉煌”作为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第一年主要进行示范茶园建设,高档茶加工;第二年进行品牌茶创建活动,竭尽所能为卖茶难农户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三年通过基地的示范茶园,辐射带动相邻几个村500亩茶园,让更多茶农得到实惠;争取在第四年,辐射带动陆郎茶园2000亩,以推动陆郎茶叶产业化的发展”为基地建设的具体目标。

2.建立新组织

由街道办领导,中心全权负责实施和管理,成立基地管理工作委员会和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基地聘请生产场长1人,护茶员1人,生产职工6人,技术顾问1人,管理人员和应时采茶工约100人。组建以中心教师为班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种茶大户、示范户和茶艺师等20余人,并把市讲师团有关专家列入“基地讲师团”师资库。

3.开启新模式

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户卖茶难问题,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农村经济。据此,借鉴省内外有关茶园建设管理先进经验,采取“中心+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基地的职责是在中心的领导下负责搞好绿茶产品加工、新产品研发,向农户提供生产管理技术,严格按照生产要求做好示范推广;农户的职责是遵循技术规范,负责种植和茶园管理,向中心提供优质鲜叶,形成基地引领大户,大户带动示范户,示范户传帮辐射户做品牌、做市场的生产营销“金字塔”。中心与农户在分散与集中的统一、利益与责任的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双赢。中心保价收购鲜叶,收购价格将通过合同形式固定下来,确保农户利益。

4.研发新产品

竹园山茶系引进福建福鼎的大白毫,属无性繁殖系,为国家级良种,至今已有百年栽培史。春芽一般3月中旬萌发,4月中旬盛产期,其品质特点约为茶多酚25.7%、氨基酸3.5%、咖啡碱4.3%、儿茶素总量184.2毫克/克。中心依据茶叶品质、鲜叶组成、采摘时间等将竹园山茶分成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出炉富有地方特色的南京雨花茶。

一是采摘规范,竹园山雨花茶采摘讲究,采茶时用右手大拇指尖与食指的前半部夹住所采芽叶的部位,将芽叶轻轻折下。这种采摘方法不夹带鳞片、鱼叶或老枝叶,能够保持芽叶齐整、匀净、新鲜,特级雨花做到八不采:雨天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风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有病弯曲芽不采;二是做工精细,采用杀青、揉捻、打毛火、炒焙、搓条、烘干等纯手工制作工艺;三是形意完美,力求成品茶形如松针、白毫显露、香气浓郁,点烹茶汤时芽尖向上、叶茎垂沉、沫饽似雪、灿若春光、色泽润绿、甘醇爽口。

5.培育新农民

中心将优化平台和载体建设,不断拓展科技传播与推广形式,丰富内涵。通过“无公害绿茶生产技术培训”、“特色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农家乐培训”及“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延伸与拓展”等市级优秀培训项目和实验项目,依托自身的培训优势,根据实施进度拟定培训计划,采取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集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等形式对管理人员、生产人员集中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自基地迁址以来,基地讲师团已开展了11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700多人,其中市级讲师团培训3期,人数近200人。

6.打造新基地。

基地(竹园山茶场)坐落于战备水库东侧的竹园山,地处朱门斗凹村和牌坊黄龙岘两朵“金花”的交汇处,乡村旅游大道自北向南在此穿行而过。这里青山碧水、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也十分便利。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第2篇

街道资源丰富,境内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街道通过几年打造,形成了汤铜路农家乐美食街、南山湖休闲度假区、雁南飞休闲中心、六顺农艺园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度假场所,而境内的朱门人家、黄龙岘风景区则更是为其锦上添“花”!

江宁街道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有居民们最亲切、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家乡味道”,因而更是我们社区教育最具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为此,我们对江宁街道乡土教育资源展开了深度调查。

调查目的与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对区域内乡土资源的调查,充分展现家乡的风采,提高居民对本土传统文化价植的认识程度,增强居民爱护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促进区域内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力度,深层挖掘家乡本土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块社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步伐,建设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

我们还希望通过调查,从居民的生活工作实际出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社区居民培训,又能为广大居民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基于此开展居民教育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居民的创业能力,从而提高科技转化效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对象与方法

这次调查,我们以街道社区七所居民学校学员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居民学校的协助下直接走进课堂展开调查。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可信度相对较高。在调查活动中,我们一共发出问卷215份,收回有效问卷209份。受访学员30周岁以下39人(18.66%),30至40之间的76人(36.36%),40至55之间的94人(44.98%)。在调查期间,我们还与部分学员进行了座谈。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见表1)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比如我们汉族有近十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可是近一半的受访学员(46.41%)只能写出一两个,能说出六个节日名称的只有5.26%。因为山清水秀,江宁街道在近几年中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地处农村,居民外出旅游机会少,所以有68.42%的学员对本地旅游景点仍然所知甚少。对于家乡的各种土特产,大多数受访学员(65.07%)也只知道一两种。在5个空中,答对0-1空的占了六成(59.81%),而答对4-5空的只有0.9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本地自然、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的确很少。

2.居民对家乡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社会发展的了解渠道少(见表2)

调查发现,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所知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了解渠道很少。首先,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群人围坐一起谈古说今,聊聊先人轶事,说说本土风情的现象已经很少见到。数据显示,60.29%的学员“很少”听别人说起家乡的传说、故事或民谣,12.92%的学员“没有听过”,而“经常”有机会听的只有5.26%。受访学员中超过八成的“较少”(46.89%)或是“没有”(33.97%)参加过参观走访等活动。学员长期处在家庭、单位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范围里,社会视野十分狭窄。

3.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地理、家乡风俗的关注处于自发状态(见表3)

调查数据显示,学员对身边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家乡风俗也有所留意。比如说,93.3%的受访学员注意到了家乡的变化,其中64.59%的学员觉得自己的家乡“变化大”。还有学员谈到他们对身边的各种事物也有所观察(这一点,上表中对民间习俗关注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证实),但是不久就忘了,因为他们很少有与人交流、分享的机会。由此可见,居民对身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状态,缺少自觉的意识。

4.居民关注乡土资源的意识与兴趣有待激发和保护(见表4)

调查发现,学员求知欲望比较强烈,对于家乡的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十分乐于了解。29.67%的受访学员觉得学习这样的内容“兴趣很大”,40.19%的学员觉得“有兴趣”,而“没兴趣”的只占7.18%。学员的这种学习兴趣是宝贵的教育动力,应该充分利用。我们要引导学员关注现实生活,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受到教育、熏陶。而对于家乡周边的旅游景点,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员几乎很少甚至没有关注。

调查思考与建议

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引入这些资源,是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增进居民乡土感情的重要途径。根据调查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乡土资源开发的目的与作用

乡土资源开发,可以引导居民热爱乡土、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增强居民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树立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社区风尚。乡土资源开发,还可以提高居民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探索挖掘出可供利用的乡土教育资源,构建地方社区教育特色,适应新的形势下社区教育发展需要。

2.注重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是落实社区居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的根本。社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挖掘提炼加工乡土教育资源,形成富有乡土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进而渗透到社区教育实施过程之中,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个性化社区教育。

3.加强乡土资源的宣传推广介绍,实施品牌营销

有关部门可以在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主题产品,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会加以宣传推广介绍,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打响江宁街道乡村旅游的品牌,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第3篇

人的一生要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与社会的进步是不相适应的,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家长受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在如何帮助孩子成长、成才方面存在着种种困惑,他们不知道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去教育孩子?有的家长把追求孩子获得高分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而不懂得如何去培养孩子求知与发展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街道妇联始终坚持国家及省、市、县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积极帮助孩子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帮助他们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去正确教育、培养孩子,使孩子能健康成长。在这方面,**街道妇联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开展“双合格”活动,营造良好家庭育人的社会氛围

街道妇联协同县家庭教育研究所以“为国教育、以德服人”为主题,在全街道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板报、横幅和专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经常发放宣传资料,增强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发动妇女积极征订《家庭教育》杂志,每年征订杂志300余份以上。

(二)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型家庭事迹报告团和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巡回演讲活动,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以德育人”的成功经验。

(三)组织家庭教育骨干培训

通过培训,壮大骨干队伍,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并邀请北京全国妇联家庭处处长做示范报告。

(四)开展“绿色家庭的故事”征文活动

征文内容主要为反映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家庭生活故事,体现环境保护理念的各种家庭创意等。

二、成立社区家长学校,构建教育培训新机制

街道组织创建了**社区家长学校,目的是为了在寒暑假期间,让家长与学校有机对接,使家长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培训和指导,能更好地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社区家长学校突出授课的针对性,开班之初,就对授课对象进行分类,根据孩子的实际监管人,开设“母亲班”“父亲班”“爷爷奶奶班”,适当增加“母亲班”“爷爷奶奶班”的授课次数。同时根据各学生的心理、生理设计教学内容,0-6岁的孩子家长,请保健院的医生讲解“优生优育、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等方面的知识;6-12岁的家长,请司法局干部讲授“二法一例”;12-18岁孩子的家长,请心理学教师举办“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等,**社区家长学校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家长的整体素质,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也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母亲素养工程,拓宽教育途径

街道妇联充分整合原有的工作资源,创新教育培训载体,扎实推进母亲素养工程,以母亲素质的提高带动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依托社区母亲课堂、妇女培训基地等,开展系列讲座、集中面授、咨询服务等各类家庭教育知识活动,着力提高母亲的科学家教水平以及营造和谐家庭的能力。这方面做了三件事。

(一)发挥**社区为示范点作用

与各学校通力合作,实行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母亲教育,传授法律知识、家庭教育等内容,下发倡议书1000余份。如**社区妇女培训基地与滨海幼儿园联合开设“0-3”周岁母亲课堂和启动“0-3岁”早教活动,针对0-3岁阶段的孩子和孩子母亲,每二周开课一次,每月2次,通过亲职讲座、幼儿咨询、家长沙龙等系列活动,提高年轻母亲的育子技能。目前,分别与滨海幼儿园、**爱婴岛生活馆联合举办《少儿营养学》、《童趣中教育》亲职讲座,并安排《豆豆捉迷藏》、《快活的小鱼》早教亲子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亲子互动、母子对话等活动,为母亲和孩子架筑沟通的桥梁,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邀请省家教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在小河头和白石村远程教育点,组织安排年轻母亲听讲以“塑造母亲、母子同成长”为主题的授课

并充分发挥65786578社区服务中心窗口制作了亲子乐园网页,开设了“母亲课堂“热线讲座,并邀请**中学心理学老师尚利同志作热线咨询。

(三)结合“国际家庭日”,开展“创和谐家庭,亲子教育进社区”活动

邀请全国家庭教育协会讲师授课,组织街道300余名女性家长参加。组织开展了“家家乐”趣味游艺活动,30余户家庭积极参与“携手并足同走人生路”、“同步曲”、“看手势猜词”、“压气球”等活动,由于活动精彩纷呈,深受居民喜爱。

四、推行法律“三进”活动,增强守法维权意识

街道妇联联合计生协会,法律事务所等有关单位在辖内各片各社区普遍开展法律进社区、进村、进外来家庭的“三进”活动,活动深入社区、村,为社区妇女、农村妇女及外来妇女开展《婚姻法》、《物权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另外邀请了上海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4名在读大学生志愿者讲课,目前为止,已有近1000人次的街道妇女参与听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街道妇联有效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多项活动,一方面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另一方面提升了未成年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开展六项活动。

(一)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新建社区、北路社区妇联利用社区学校这块阵地,邀请交警同志讲交通道路安全课,实行边讲课边实践,把小学生带出校门,走上马路,与交警同志一起维护交通秩序,通过活动,使参加的80多名小学生懂得交通道路知识。

(二)开展科普试验活动

邀请自然老师给小朋友作科学实验,让小朋友通过结合课本知识自己动手证明植物生长过程,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习惯。

(三)建立“边缘”学校

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偏高的实际,街道社区妇联在原**艺校处建立“边缘”学校,经过调查摸底,确定18周岁以下父母离异,顽皮不想读书和经常在校内外打架与经常跟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的“边缘”学生100多人,为此,学校经常邀请派出所同志和**、**中学的老师们开课,为这些“边缘”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四)组织青少年演讲比赛

通过演讲比赛,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未成年人从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举办观鸟营活动

由浙江大学绿之源协会主办的“保护生态环境观鸟营”活动,吸引了150余名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活动的举办有效提高了大家爱鸟护鸟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六是开展“创和谐,共合作”大比拼活动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第4篇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夯实生态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不仅其特定形态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其形态的变化也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从工业文化到生态文化的转变,必须以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为基础。在当今,生态经济就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要立足当前林西县生态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规划的指导和有关政策、机制体制的扶持和引导,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低碳型工业,突出抓好制糖、有色金属、水泥、石化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培育壮大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实用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食品生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会展、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优先发展生态效益型林产业,重点打造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果品深加工、林产品深加工、苗木花卉等五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民族风情文化体验游、红色旅游、边关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康疗养生和农业休息旅游等具有林西特色、竞争力强的生态旅游产业;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富民强县”战略,大力发展节能与环保产业。随着生态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化的经济基础更加雄厚,进而促进林西县生态文化发展和繁荣。

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打造生态文化发展的产业载体

生态文化产业作为由生态文化衍生出的相关产业,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正逐步成为林西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一要建立资源型优势生态文化产业群、品牌型强势生态文化产业群、休闲娱乐型生态文化产业群等三大生态文化产业群。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业、演艺业、休闲娱乐业、会展和节庆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立足林西的自然条件,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打造更多绿色品牌,并努力提高绿色品牌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立足林西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体现林西山水、人文特色和普及生态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的文化产品,既要做大做强林西的山水文化、野果文化、花卉文化、古树文化、宝石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努力发展书画、演艺等精神文化产业,还要加快发展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二要立足林西民俗资源优势,加强民俗生态文化产品挖掘和开发。激活民俗文化中的魅力元素、生态元素,把林西各民族文化美灵活巧妙地融入城镇绿化建设,房屋、道路、市政设施设计中,融入商贸、美食、旅游、娱乐等项目的开发中,打造独具一格的民俗生态文化产业。

三、创新生态文化品牌,培育生态文化特色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发展繁荣林西县生态文化,必须选好载体,创新生态文化的品牌。一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为载体,创建具有林西特色的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名城。林西县山清水秀,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这是林西的优势和特色。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过程中,要打造好生态文化名城这个品牌。抓住国家创建森林城市和林西县全国先进文化县品牌的契机,应好好总结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打造国家园林城市,以取得更大的品牌效应。二要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打造农村生态文化发展品牌。要以已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家园建设 “七合堂模式”为引领,大力发展一批农村生态文化品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引发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对把我县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起着重要作用。三要实施生态文化精品战略。创新生态文化品牌,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其品位和质量,实施精品战略。为此,应抓好提升我县生态文化水平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林西生态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生态文化产品。

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化要求对传统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进行变革,倡导符合生态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节约资源、绿色消费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为此,建议在全县开展“十个提倡”活动: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能以及风能等新型能源,使用节能技术和新产品;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使用;提倡徒步、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提倡使用生态建筑,使用生态建材适度装修;提倡生态文化旅游;提倡食用绿色食品、再循环食品;提倡适度消费并注重所购商品最终处置所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提倡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提倡低碳办公,推行节水、节电、节化学及无纸化办公。

五、建立社会公众参与体系,形成生态文化建设的合力

发展繁荣生态文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要大力推进生态县(街道)、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将生态文化建设内容和要求纳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考核指标体系。二要继续广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在创建绿色机关、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绿色街道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矿山等基础上,不断拓展创建内涵,扩大创建覆盖面。三要继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五进”活动。以绿色创建为载体,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生态文化进单位、进学校、进街道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四要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作用。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关注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政府应加强支持引导,对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进行培训,支持和联合环保非政府组织和各界人士共同开展社会公益行动和开展课题、咨询、调研活动。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第5篇

我们坚持中期汇报后对课题的重新界定的研究方向: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江阴市临港街道社区教育可视为由教育本体和本体周围多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的一个生态系统。社区教育通过教育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行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化和教育水准,以达到社区建设发展和的目标,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二、社区教育与市民素质

“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民素质就是第一国力。”可见,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在于公民素质已经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能够直接面对社区居民的需求,直接介入居民的现实生活,直接参与各阶层群体的组织化过程,成为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渠道。社区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教育能够满足广大社区居民不断增长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通过开展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活动,陶冶情操,营造“我学习、我快乐、我进步”的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社区居民积极地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等功能。

三、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作为居民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它包括居民的知识、信仰、艺术、情感、道德、习惯以及社区居民从中获得的各种能力。而社区教育对这些文化内容的传播、提升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教育是社区创造新文化的基础,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载体。体现在:

(一)社区教育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教育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一个核心理念,即人文关怀和人文情结。社区教育使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加深了解的精神纽带。这样会把社区居民吸引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使人更具有创造精神,对社区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社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不断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孩子和老年人都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使社区全体成员,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社区教育能够培育共存性的多元文化

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不同国籍、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汇聚在一起,共同劳动,也共同消费,城市便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集合体。联谊活动,使国际人士间增加感情,互相熟悉,增进本土居民和外籍人员之间的价值认同,共同营造和谐的多元文化空间。社区教育通过培育文化教育社团,在国际人士聚居的地方开展跨文化的社团交流。这种多元文化给社区的居民交往、社区管理等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居民学会理解和宽容,能从不同的文化立场理解他人,增强对多元文化现象的适应力。

(三)社区教育通过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素养

“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区教育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通过整合融为一体,有效克服了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学校教育局限性;家庭教育的封闭性。学习型社会是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社会,是通过学习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为社区全体民众提供全面、全程教育服务与学习支持,有力弥补了国民教育体系的不足,社区教育是整合各类教育,支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最佳平台。社区教育提供了学习型社会必须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支持系统。

四、社区教育与社区参与

社区自治的衡量标准是社区参与的程度和民主意识。随着城市政府管理的法制化与民主化程序与步伐的加快,社区治理公众参与和微观社区自治化已经成为我国步入法制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与内容之一。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参与

社区教育强调的就是居民的参与意识,它能够启迪民智,促成社区参与行动。社区建设以人为本,人既是社区建设的客体,又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也就无所谓社区建设,“从各国社区发展的实践来看,一部社区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培育居民社区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扩大参与领域,提升参与质量的历史。”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公民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参与公共治理的重要途径。构建参与型社区的要求,意味着居民不仅生活水平要达到小康,更重要的是树立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具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素养,成为一个社会关心的“社区人”,当好负责任的“社会人”,这都离不开社区教育主动积极的参与。通过社区教育,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提升了公民素质,为公共参与奠定了基础,增加了公民对于政府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在与公民基础和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政府官员也更多地倾听公民的意见和公众选择,这无论是对于公民还是对于政府本身,都是一种学习与教育的过程,这是激励政府组织放弃他们所拥有的部分决策权给其它参与团体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社区教育与民主意识

社区教育具有政治社会化功能。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指个体逐渐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现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过程。社区教育有助于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所谓社区意识,就是社区居民包括法人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社区意识是社区的灵魂,是社区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共同评价标准,社区居民具备了社区意识,从而对社区事务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增强民主意识。它包括政治认知的形成、政治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以及政治参与三个层面。社区教育作为社区群体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适应性教育和再社会化教育,通过灌输明确的政治取向,发展社区成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维,从而影响其政治认知和政治观的形成,通过政治传播和政治激励,培养社区成员的政治情感和态度,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社区成员的参政议政能力与政治参与程度。具体地来时说,笔者以为,社区教育能起到丰富地区文化生活、维护地区社会安定的作用;社区教育能够满足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全体国民精神文化教养和整体素质的目标;社区教育能够启迪民智、促进公民参与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五、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课题组深刻地认识到,社区教育的成长与发展,既受到生态主体的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诸如国家政策、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及地域环境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与制约。反思我们的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提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方筹集社区教育资金

目前,社区教育事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着政府的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加大社区资金的投入。一是,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二是政府应逐年加大对社区教育资金的投入,为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社区教育资金。可以采取政府拨款、单位企业帮忙筹款、社会个人捐助等方法,广开渠道,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二)开拓新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社区应开拓新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社区教育内容要与居民生活、工作、学习等息息相关。开展一些比如婴幼儿保健、怎样处理邻里关系及婆媳、父母子女及夫妻婚姻等家庭关系、心理健康咨询、烹调厨艺、健身、养生、美容养颜、社交礼仪、书画鉴赏、股票股市、投资理财、下岗工人再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活动。

(三)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社区教育理念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教授,他提出了“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社区中去,只有学校与社区相结合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最终是要实现教育与社区的均衡化。即学校和社区在教育需求上实现融合与平衡,一方面学校认识到教育必须走向社区、利用社区、服务社区,才能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而许多学校把社区教育纳入教育规划,把社区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社区也认识到,社区教育要获得深度发展,必须亲近学校、学习学校,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优势资源来改造社区过去初级的、不成熟的、缺乏体系的教育状况。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有效均衡,把“教育社区化”和“社会化教育”两种理念融合起来,学校和社区实现互利双赢。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其基本理念就是打破学校和社区的界限,学校不仅仅是一块纯学术的圣地,它还应该为社区服务,并首次把烹饪、纺织、木工、金工等纳入学校课程。

(四)注重社区教育的科研,充实科研力量,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充实社区教育研究队伍,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也成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较好地发展社区教育,首先应当对社区教育有足够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展相关活动,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社区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与探讨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五)公共服务合同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