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第1篇

一、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旅游景区形象是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是其最根本的客观因素,受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以及游客文化水平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旅游景区可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向某个方向进行演变,进而和当地的文化特征更加贴合。另一方面,导游人员的讲解服务对旅游景区的形象塑造起着一定的宣传作用,可以为景区免费做广告。在其对游客的滔滔不绝的详细旅游讲解中,良好的景区形象会深入人心,导游讲解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回游率以及这些游客所带来的潜在旅游客户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导游讲解员就是旅游景区的“活体招牌”。如果是一名优秀导游为我们讲解介绍,他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叙述一个美丽的关于景区和人类的传说,引人无限遐想,引起游客的深切共鸣。生动有趣的幽默讲解配上眼前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再加上人类对美景的一份超然物外的热烈呼唤,结果就是解说员在一定程度上把游客的心“捆绑”在景区,这样一来,难道还用担心后续游客资源吗?

二、我国旅游景区导游讲解员专业素养现状

(一)缺乏责任意识

现如今,虽然旅游业正在如日中天的蓬勃发展,但导游解说员中仍不乏一些投机取巧、缺乏敬业精神的。由于现在的导游就业招聘制度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部分导游讲解员不够敬业,不够重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对于这种现象值得大家关注。导游讲解员应从自身寻找问题,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争取将讲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二)专业知识技能不够

一名优秀的导游讲解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导游理论知识,能自然而然地将景观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有机结合,不仅让游客领略到景区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能使旅游者在欣赏美景时,让心灵真正的贴近自然,拥抱自然,回味无穷,从而在游客圈子里塑造良好的景区形象。目前来看,国内导游解说员学历水平大多在大专及高中,虽然现在我们不提倡以学历论英雄,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学历从某种程度上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专业素养,所以这部分也值得作为参考。

(三)缺乏顶尖导游讲解人才

现阶段虽然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逐步上升阶段,但是不乏一些业绩平庸者,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业现阶段缺乏顶尖导游讲解人才。导游讲解,并不仅仅局限于“讲解”二字,这还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需要讲解员古今结合,融会贯通。导游在讲解时需要仔细揣摩游客的心理,以此为出发点,引导旅游者去探索、发现和欣赏美,生动有趣的讲解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加深其对美好景物的印象,从而达到完善旅游景区的内涵的目的。

但目前从旅游业发展形式来看,我国需要大量的顶尖导游讲解人才,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了我国旅游建设的发展,这对于我国旅游业的未来是个良好的契机和开端。

三、如何具备专业的导游讲解素养

(一)导游人员应自觉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

导游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很琐碎,很细腻,包括各个旅游景点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等等,均应知晓,要有真才实学。作为一名导游讲解员,这不是单单背几句解说词就能解决问题的,无论你的语言是多么生动,多么吸引人,哪怕能把黑的说成白的,都需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用词要适当准确,不可空穴来风,对于历史事实妄加评论,或者添加个人的带有偏见因素的猜测。

(二)导游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多游览,多体验

“从实践中学习”这句话在哪都适用,只有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以游客的身份真真切切的体验观光了,他才会真正体会了解到游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作为一名导游解说员,在同一旅游景区,以导游的身份和以旅游者的身份出现,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利用闲暇时间多游览,多体验,在以游客身份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满怀着对一名优秀解说员的期许,试想一下,那将是一番怎样美好的个人体验?

(三)导游人员应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

在不同的人群中周转斡旋的同时,导游人员更要注意个人日常生活习惯,在嘈杂中提高个人修养,不随波逐流,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导游解说专业素养,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导游工作性质如何,以及工作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导游人员都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提高个人修养的同时提高解说质量。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礼尚德”的传统。礼仪作为一种基本的行为规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表达彼此善良愿望与美好情感的作用。礼仪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特征的道德规范的受教育者。因此,普及大学生礼仪教育,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势在必行。

1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很好的被我们所继承和发扬。在我国古代,礼仪就备受重视,《礼记・曲礼》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充分说明各种行为都受到了礼仪的约束。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但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竞争,而且文化的竞争也被更加重视。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礼仪教育则不可推卸地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他们的礼仪教育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

1.2 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不断进步,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安定有序、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建立是离不开礼仪教育的。从古至今,礼仪一直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说明礼仪使人们相处和睦,使国家安宁健康的发展。2005年主席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1.3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人际交往能力关系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美国著名哲人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能15%是专业技术,另外85%是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由此可见,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1]知书达理,待人以礼,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生应加强礼仪教育,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交往原则,提高个人人际交往能力。

2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2.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高校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让大学生增长才能的任务,而且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以应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迈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技能。礼仪教育的内容、手段都应以满足学生需要出发。礼仪教育内容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介绍国外礼仪惯例和中国传统礼仪的同时,还应包含礼仪的历史起源等介绍。礼仪教育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通过运用视频、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把礼仪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还可以采用网上聊天、辩论或咨询等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更广泛的礼仪教育,使学生能在接受礼仪教育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2.2 提高教师礼仪素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体现着自身素质和修养,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仪容仪表大方得体,谈吐高雅不俗,会在不经意间对学生起到陶冶熏陶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学习教师身上良好的礼仪品质,“见贤思齐”,自觉提高个人的礼仪修养。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提高个人修养素质,注重礼仪。同时,教师可以将礼仪知识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把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寓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礼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个人礼仪修养,通过师资培训和自我学习,成为一名学术渊博、职业操守高尚,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高校教师。

2.3 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康、和谐的礼仪环境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的礼仪氛围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了礼仪就在自己身边,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耳濡目染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品格。一方面,学校开展礼仪文化活动,如通过广播宣传文明礼貌行为、组织礼仪知识竞赛、辩论等。另一方面,在公共场所,如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地张贴提示性的标语,随时能提醒全校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广大学生从最基本的仪表、言谈和仪态举止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得到升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2]

2.4 加强礼仪实践教育

实践活动是学生们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极好的训练平台,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可以通过个人礼仪、面试礼仪和职业礼仪来进行教育。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面试礼仪是成功求职的临门一脚。求职者能否实现求职目标,关键的一步是与用人单位见面,与人事主管进行信息交流,以便使人事主管确信求职者就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职业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这些礼仪,将使个人的形象大为提高,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文明有礼、道德高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学习礼仪、遵循礼仪、弘扬文化,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使他们成为言行文明,知书达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人际交往;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89-02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体育教育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输送了一大批体育专业人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与贡献国人有目共睹。正如我们所知,体育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上无可挑剔,但是高职体育专业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差,人文底蕴略显薄弱。据调查显示,大多体育专业学生认为,一些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如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助于学习和掌握体育技术,因此,必须得认真学习。而对与体育专业看起来关系不大的人文类课程如法律、文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就缺乏应有的热情与重视,以至于逐渐疏而远之。[1]面对日益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的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高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迫在眉睫。

二、高职体育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与原因分析

1.交往方式的多样化。生活在被称之为网络时代的现代社会中,QQ、人人、微信等很多社交工具成为青年一代日常生活中无法替代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宁愿通过社交网络向陌生人倾诉心事也不愿意跟亲朋好友面对面地交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与他人无话不说,而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与他人几乎无话可说。

2.人际交往观念的差异性。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个人价值观念、个性发展受到冲击最大的阶段,他们既渴望与人交流,希望交到能够真心相待的好朋友,却又害怕受到伤害,害怕被拒绝而没面子。大学生对社会的需要正处于高峰状态,要求自主独立,要得到理解和尊重,要求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希望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承认,还有的需要,等等。因为每个人性格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念,在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不一样,加之青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冲动,在与人交往中容易激动而导致冲突,因而很多大学生因此而产生了社交恐惧,最终选择封闭自己,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3.高职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一直以来,体育专业都充斥着注重专业课、忽视文化课的现象,学校只注重学生在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上的优势与提高,忽视了其他各方面的综合学习,因而高校体育生通常成为体育竞技方面的佼佼者,而在人文素养方面却有所缺失。同时,学生由于大量的体能锻炼和专业技术学习,几乎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更多的人文知识补充和与社会交往之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4.高职体育专业教师不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一些教师的竞技运动教学观念仍比较严重。这种观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培养了一批人文情怀缺失的体育人才。高职体育专业为了培养更多的体育健将,忽视了学生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而一味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以体育技能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考核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选择。加之在课程安排上,以专业技能和理论为主,几乎不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导致了学生对文化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忽视。总而言之,高职体育专业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和专业要求也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方法。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离开社会和团体,一个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学会如何与人合作,怎样与人交流。无论是从个人生存需要还是从社会发展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方面出发,培养和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是当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呢?

1.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力度。作者认为,一个人在大学学到了什么,很大程度上取绝于学校为学生安排和提供了什么,而高职体育专业给学生提供的几乎只有繁重的体能训练,所以学生只得到了健康的体魄而没有聪明、发达的大脑。从高职院校育人的角度出发,学校应该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在体育专业学生课程安排中的比例,以此来扩充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他们情操,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另外,学校或者学院可以组织一些班际、院际的交流活动,或者鼓励同学们去参加社团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彼此,帮助同学们扫清沟通障碍。同时在专业课学习和训练中,老师可以组织一些需要相互协作的活动。

2.学生要提高个人修养,讲求交往艺术。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主体,要想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必须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具体来讲,学生个人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与人为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自我为中心以致伤害到他人;待人豁达大度,热情真诚,等等。要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首先,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广,让自己更加渊博、有内涵,谁都愿意和一个知识面广而且有内涵的人交往。其次,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广泛的业余爱好。业余爱好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还可以让自己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深厚的友情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上的。同时,与人交往时要讲究艺术:第一印象很重要,因而在与人交往时要保持良好的形象;交谈时要表现真诚,不可盛气凌人,待人要和气,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也不可一个人说个不停,要给他人说话的机会;聆听时要耐心倾听,适时作出反应,集中精神,不要左顾右盼,学会用眼神与人交流,随时报以微笑,以表现出你很乐意倾听。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对于学生自己来讲,若想与人交往,只有自己主动出击,等着别人来找你主动与你交朋友几乎是不可能的,想通过这种途径培养、提高自己交际能力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应该学会自己把握机会、创造机会,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是很不错的选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让我们接触更多形形的人,还可以锻炼自己主动与人交往的胆量,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人合作、沟通必须通过有效的人际交往实现,在实践中培养、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育在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也扼杀了许多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仅仅有发达的四肢和强壮的体魄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有强大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立足于这个高速发展的开放的社会。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优化体育专业学生的课程结构的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完善自己的人格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以最好的状态和最强的专业技能去迎接社会的挑战。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师读书计划为行动指南,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 ,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1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5、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6、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必读数目:《我的教育心》、《做最好的自己》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第5篇

一、新闻史在新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内涵在于: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而任何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历史知识,使受教育者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因而真正的新闻史教育,应当以新闻事业所关乎的人为中心,把握人对于新闻事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追问新闻事业的发展背景对于人的意义与价值,辨析以人为主体的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并最终学会观照当下现实。

(二)把握新闻事业的一般规律,提高理论素养

新闻理论素养的内在要求其实是加强人文素质与人文素养的融合。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可以分为两层来理解:一是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技术、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即获取信息、解读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包括社会交往能力、新闻敏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等。二是养成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即求真、创新、怀疑和坚持,包括启蒙精神、怀疑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媒介素养就是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它是批判性思维与媒介文本解读的结合。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任何理论都是从事实中总结得出。而历史是每一个事实的积淀。尊重新闻历史,才能更好的理解新闻理论,提高个人理论素养。

二、新闻史在新闻教育中的误区

(一)当前新闻史教育缺乏横向拓展

长期以来,新闻史被视为枯燥乏味,基本上是人物、事件、时间的简单罗列。这实质上是教师将新闻史视为孤立的个体,只重视历史知识的简单传授,自然谈不上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横向比较就是运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横向联系形成整体,将某一历史时段新闻业发展的“点”提升到人类社会新闻业发展的“面”上去考察,将某时期的新闻史实与其他方面史实相联系,探讨新闻的共性、个性。从构建“大新闻传播史”的观念看,新闻传播史的任何一个片段都可算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

横向比较观照也不应拘泥于一国的时空范围。比如在讲述美国新闻史20世纪初大众化报业和黄色新闻时,可以首先分析其社会背景、特征,启发学生是否有类似的报业现象可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审视当前我国都市报大战:新闻炒作,恶性竞争,同质化等现象。

中国都市报发轫于1995年《华西都市报》,如今走过十多年的发展史,但回头看美国这段新闻史,虽然国家不同,却是“历史惊人的相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的报纸将走向何处?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报纸深入讨论,促进学生对当今新闻史———都市报现象进行剖析。

(二)当前新闻史教育缺乏纵向延伸

实际教学中,人们更关注现实的媒介生态环境,注重对现时舆论事件和话题的把握。新闻史教学忽视了新闻的历史传承性及新闻的历史视角,淡化历史对于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使学生产生为学历史而学历史的错觉。而更多的新闻史教学中并未加强纵向延伸,联系现实情境,将历史的讲述与现实重大变动结合,没有注意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所以,新闻史教学中缺乏课程的贴近性,难以使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感知与理解,也难以培养学生增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难体现出新闻史的价值在于启示现在、昭示未来。

正如学者李彬所言,所谓新闻传播史不过是当代媒介世界的有机构成,一切新闻传播史的意义同样取决于当代的环境和语境。因此,现在时而非过去时才是新闻传播史的本质属性,学习与研究新闻传播史实际上都是基于现实而非思古幽情。只有从当代性的角度才能把握新闻传播史的真谛,当代性而非历史性才是新闻传播史的根本所在。

三、新闻史教育中“瓶颈效应”呼唤“东风效应”

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而通过观察研究,我国当前新闻史教育滞留于“前茅塞顿开”状态,而难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与提高。由此看来,突破当前新闻史教育中的“瓶颈状态”而使之得以提高和改进欠缺“一剂东风”。

在新闻史教育中,如何使得“东风效应”迅速到来,而冲破“瓶颈效应”,首先要调整新闻史教育自身的行为欠缺,重视教学中思维想象力的养成,着力扩大教学中的联系点,积极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呼唤“东风效应”以消释“瓶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