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主体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很久了,实质上这一概念是把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素质。这比以往割裂地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青少年和儿童。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若干个相互区别、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必然更具有无限丰富、纷繁复杂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共性存在于诸多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共性便无从谈起。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这样讲,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个性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其独立人格逐步形成的过程。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离开知识能力的发展,但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或同步于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学者主张一个人知识的数量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与能力可能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作为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的主要区别,不是个人已拥有的信息数量多寡,而是获取有用(要筛选)信息能力的高低及获取速度的快慢,这中间有知识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观、方法问题。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几代人的理想,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青少年形成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与国家民族共同目标协调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这不但是新时期中国人独立人格意识的本质特点,也是保证新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信息世界主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广义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新的人的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提倡的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它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为合格的公民。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提高。另一方面,追求每一个个体的提高,还有赖于对个性和共性这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对共性的研究有赖于对个性的认识,良好共性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的。良好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过来作用于个性,促进每一个性的进一步优化,因而,要达到“个个成才”的目的,集体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在人的发展方向、程度、速率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承认人与人的差别,而且以科学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有差别的人。在人的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上,不要强调过分划一、没有弹性、包罗万象的目标系统,而应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榜样与典型的示范,树立多种类、多层次的目标建议,开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走出符合个人特点的成功之路。“标新立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蓬勃兴旺、生动活泼的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个青年以“标新立异”、表现幼稚的机会,努力促成在个人发展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
而今,通过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审视,认为素质教育只是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全面素质提高,都难免有局限,教育的根本要义是关注人,而人是活生生的高级生命,不是简单的德智体美几个剖面或思想的、文化的、智能的、身体的几个素质要素相加,而关注人的教育也不仅是添加、培养、训练等,还包括着对生命的尊重、呵护、培育、唤醒、顺应、发展等。因此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的提升、自由精神的感悟、诗意人生的达成,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与根本关注。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种关注,是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关注生命”是一个概念,它的具体内涵包括什么呢?
一、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起点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师生之间的彼此尊重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蕴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要正视其生命的存在,要看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物体”或“精神虚化”的抽象体。
呵护生命是尊重生命同一主题意义的另一侧面,实际上是更深层的教育理念体现和更精细的教育技艺所在。人来到这个世界为其生命,天造地就,一方面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在生命的物质形态上;但同时又是极为脆弱的,尤其是在精神或心理的诸方面,教育的负面效应常常扼杀的就是这一方面。呵护生命需要正确地顺应生命的正常生长。
二、全体生命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征之一是学生参与广度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率应达90%以上。其实,从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理念出发,学生在课堂中“进入”状态的面应该是“一个都不能少”,要让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是充分的。
三、生命的全面发展
生命发展的全面性,是指“师生交往中的学习,不仅仅是使师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而且是使他们的一切方面——知识、智慧、情感、意志、人格、个性、气质、审美等都得到了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反思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以及批判创造的精神亦得到发展。”为此,新课程标准把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定位在人的生命发展三个维度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不要过于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不要囿于单学科任务的完成,而要着眼于生命发展的全面性,以自己学科教学为出发点,以单科知识学习为载体,建构和整合学生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关注学生未来的人生命运、生活质量与幸福。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里,人要高质量的生存,让生命享受幸福,达成诗意人生,就必须要一生保持不断发展。因此,学习就成为人生永恒的主题和基本的生存方式。课堂教学关注享受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比着眼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更具生命主体性。
五、生命的个性化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化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意识到人才标准是多元的,绝不要统一,同时要竭力为学生多维度的生命生长提供开发的平台,并容忍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次要倡导独特,力主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尊重独特感悟,强化学生有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包容”特殊学生的“异常”,慧眼识“真”,本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发展成有用之材。
六、生命的主体性发展
人的生命发展最根本性的是主体性的发展,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人的主体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往往是潜隐或沉睡的,需要激活和唤醒,才能焕发主体精神,表现出高级生命的活力。正如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初中生 素质教育 路径分析
一、中学生素质教育宏观改革方向分析
1.中学素质教育应拓宽其思路。实施素质教育,其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由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是教育改革中带有实质性和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不要把学生整天禁锢在课本中,沉压在作业堆里和围绕着考试。要让学生有时间看课外书,看报纸杂志,让学生有时间自己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到社会上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有时间到大自然中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使学生在社会发展的阶梯上,去拓宽思路,增长见识,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和理论知识,全面提高素质。
2.中学素质教育应拓宽其教育内容。素质教育本质上来讲重点突出的是学生的综合人格素质,这种综合的人格素质内容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围绕这几方面的素质,从现代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出发,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可持续性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方面的教育。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但又不受大纲和课本的限制。根据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在教育内容上,可作适当的扩展、补充,增加选修课,组织学术讲座,增设活动课、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学多、学活,深刻领会,熟练运用,增强其各种适应能力。
3.中学素质教育应拓宽其境界。实施素质教育,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要把学生从早到晚关在教室里,关在学校内。应当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人生、品尝疾苦、了解过去、展望未来。以参观、瞻仰革命圣地、大好河山,讲述英雄人物等方式,去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树立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远大理想。
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微观具体路径分析
1.抓关键——加快推进中学教育内部结构改革的步伐。中学教育内部结构的改革应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素质教育本身来讲是一个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制度,在素质教育过程实施中必然涉及到中学课程的教材、教法、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招生制度等,这些都要从强化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2.抓主体——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目标是靠全体教师完成的。高素质的学生靠高素质的教师去培养,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具备实习操作技能和技术;不仅能卓有成效地传授理论知识,还必须站在科学发展前沿阵地动态地指导学生。因此说为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必须加大力度培训师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情操业务能力素质,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的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文化科学知识素质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它知识面上要广、要博。
3.抓核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素质教育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标准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实施。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不同的意识相态相互碰幢,加强对广大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综合的素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素质教育既要强调个性发展,又要注重个人内在品质,既然素质教育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评价标准就要体现社会性,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理性的精神和思维模式。
1 基本的素质教育内容
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与实践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两大重点,素质教育本质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和谐全面的发展,在一些人的概念中,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办一些课外歌唱跳舞以及写画和练琴等活动,但这是错误的理解,素质指的是个体在有了先天赋予的天赋基础上,经由教育与环境熏陶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更稳定的身心组织的结构和要素以及质量水平,素质教育则指的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个人的发展,目的是全面的对全体学习者基础素质提高,更注重人健全的个性形成过程,一个人数学的素质,是先天的基础加上后天的学习而拥有的数学观念和能力知识的总称,是稳定的一种心态,想要做好素质教育,一定要深入各方面,全面抓起,综合教育,另外虽然课外活动与文体活动等形式也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应该明确,主要的素质教育渠道仍是学科对应的课堂教学。
2 数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国民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与实践的能力,塑造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和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劳皆发展的全面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员和接班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必经的道路,旧的数学课体系中,对素质教育当中数学教育作用与地位的认识有局限性的思想,因其不能够突出作用,素质教育的推进受到了影响。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课堂教育于素质教育当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弊端,并且这些弊端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某些数学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没有联想,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没有作用,限制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要证明和演算,我们还可以提供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题目来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培养,甚至可以尝试提供结论错误的题目,让学生来找错,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以此促进学生思维;有些较难的应用题目,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生活,但应用题是应该与实际结合的,这样还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容要体现数学的用处,教师教法要适当,就能够将学生不会学与怕学的现状向理想方向改进,国家想要富强,基础就是教育,经济在发展,社会进步也越来越快。
3 数学学科教育特点
数学教育是基础的学科之一,对比专业技术课,对就业与生产的影响不够明显,素质教育中学习数学,教育观点是得到精神、方式、思维与能力,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表现的教育功能有多样性、基础性和综合性,数学学科担负着对运算能力的培养,对逻辑思维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培养的重任,其有高度抽象、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等特点,要求能力较高,具有实用价值,蕴藏着训练思维和固有审美的价值,表现社会和经济的价值,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够代替的重大作用,可见数学的教育有特殊的属性,也是必然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4 数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4.1 传统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思想转变
世界教育都以素质教育为朝向来发展,将思想观念转变,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都是数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数学在学校中是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对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对相关能力与技能学习,为个人终身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数学教育目的就是使学生对职业岗位与生活必需数学的基础知识加以掌握,对学生计算的技能与对计算工具使用的技能进行培养,使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空间的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的思维能力都有所加强,帮助学生按部就班的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养成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加以提高,所以数学教学本身不仅是要对学生的教学素质加以培养,还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综合的素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办事、求职、创造。
4.2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才是主体,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其中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从而发展数学的能力,在数学的教学中,就要求教师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引起学生好奇心,怀疑和探究的渴望,但实际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师考虑到教学任务,常采用“满堂灌”方式,这种独角戏的教育方式,教师感觉疲倦,学生却无法消化,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教师任务学生的基础不够好,没有较强的互动能力,启发式教育就只做到启而不发,这些思想和教育方式都没有正确全面的掌握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实践表明,搞好启发式的教学,最关键的就是依照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思维高度,对问题精心设计,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深入的思考,发现数学的结论,这样不仅学生能够获得数学知识,还能学会综合的分析和抽象的概括以及演绎归纳等思维方式,更好的发展数学的能力。
4.3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在数学的教学当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通常都是由兴趣引发的,因为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会不自知的将精力与时间投入,更容易获得成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大多数学生存在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不够强的特点,所以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数学又是由数字和字幕以及图形符号等构成,使人很容易感受到枯燥,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有本能的畏惧心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只是单纯的讲授抽象和枯燥的数学知识给学生,应该改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实际与理论相结合,避开大量繁琐的数学推导,对概念加强关注,结合专业的实例进行数学的讲解,与实际结合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
[论文关键词]兴趣;智商;情商;潜能;环境;内驱力;主体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前主席雅真·德洛尔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是未来教育的四大基础。”教育走向未来,就要从培养这四个“学会”做起,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幼儿时期的“养成教育”则是诸多方面教育的核心因素,是素质教育的前奏,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始发站和必由之路。
一、教育在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上产生
兴趣是幼儿启蒙教育的最好老师,由兴趣而产生的追求影响他们的一生。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从小环境到大天地,缤纷的色彩、美妙的音响、丰富的形象对他们的刺激是巨大的、全方位的,他们的各种感官会最大程度地接纳它们。这时,由于他们对某一种或几种信息好奇,便产生了探究的极大兴趣。他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而这种关注的状态正是教育产生的良好契机。
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一种知识体系是在人缺乏兴趣、缺乏关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是输入知识、消化知识最强大、最活跃的力量源泉。兴趣可使达尔文把甲虫放在嘴里,可使舍勒冒着危险去尝氢氰酸,可使爱因斯坦一边弹钢琴一边研究相对论……没有最初的兴趣,就不可能发展成为执着的追求,有了满腔热情才会有高度自觉性和强烈主动性,才会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永不懈怠的探索精神,才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爱迪生就是由于对母鸡下蛋的兴趣而被撵出校门,是他母亲发现了他的天性,使之成为伟大发明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怀着极大兴趣,把实验当“玩意儿”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拥有的。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幼儿。对于他们来说,游戏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兴趣是学习主动性的“发生器”。因此,游戏应是幼儿快乐的学习过程,而学习则是“求知的游戏”。实际上,在幼儿现实需求的兴趣中已具有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教育者要努力去发现和满足幼儿的迫切需求,帮助幼儿强化一生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动力基因,以及教育所希望幼儿获得的情感态度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还应留心幼儿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需要,努力寻求幼儿这些真实意图和内在需求,在出现逆行为时要特别在满足其需求基础上引导幼儿自由发展。因此,开发幼儿现实需求中已有的和可以生成的教育价值,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将教育目标中幼儿必须学习的价值和经验转化为幼儿需求,则是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玩出意义、玩出价值,兴趣是桥梁。兴趣有自发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要培养的,特别在幼儿脑力迅速发展阶段,大虽信息的刺激会激起他们各种感官的不同反应,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精巧的制作会吸引孩子们尽情地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这种选择性的倾向给教育目标提供了导向的途径,教师要对各类活动进行筛选。从激发兴趣开始,调动孩子内在发展需求,培养一定专注能力在集体活动中促进交往,培养交际能力。这种既有规则又有自主性的游戏,使孩子们的潜质得到全方位拓展。
二、幼儿行为的闪光点正是教育的生长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归智商,80%归情商。若把智商比作潜在的智慧能量,那情商则是激发这种潜能的原子核。爱因斯坦说:“最杰出的创造肯定不是当一个人不愉快时做出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力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非固定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弹性。”
孩子在舒适、顺利的环境中生长,意志情感方面脆弱,自控力随之下降,此乃精神“缺钙”。父母的信任、老师的激励是最好的“补钙产品”,教师满怀笑意的目光、亲切温柔的抚摸、充满赞赏的话语则是孩子成功的“推进剂”。接纳和发现每一个幼儿独特价值,帮助每个孩子建立好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则是他们的情感教练。在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中,由兴趣而产生合乎教育目标的许多良好行为正是他们的闪光点,而保护这些闪光点,使它能生成“链”,进而连成“片”,不仅对孩子的一生起着奠基石般作用,而且作为教育行为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也是无法估量的。另外,要卓有成效地塑造幼儿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重视那些闪光点多、表现突出的孩子,更要关注那些闪光点少甚至没有的孩子。要不断寻求、挖掘并培植这样孩子的闪光点,使之闪光点不断增多、面不断扩大,这才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为了一切孩子”和“为了孩子的一切”。要不断强化这种教育过程,给予不同孩子以适合他们个体差异的指导和评价。教师要因人而异制定反映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体系,给予不同儿童针对性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要看到并鼓励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同样的表扬,教师也要因人而异,力戒空泛,而且思想要正确。不和睦家庭、经济收入差家庭的孩子较内向,更需要较多表扬。表扬要给予足够信息,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取得什么成功和进步,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以便达到道德提升的层次,、另外,表扬要分时段,间隙表扬形成的行为牢圊得。在上述教育基础上,再提供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内容,这是实现幼儿教育工作总体目标的可靠保证。教学环境通常称为“隐性课程”。因为环境是“无声教材”,是通过幼儿感官潜移默化对他们产生影响的,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物质环境对幼儿发展是静态、潜在的,心理环境则是更主动积极的,教师营造了充满关爱、鼓励,同时也强调规则与纪律支持性、秩序性并具的心理环境,幼儿的责任感、合作、相互支持、帮助等积极行为品质得到促进,以温情代纪律则营造单纯性支持心理环境。幼儿建立安全感是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探究活动的基本前提。爱和安全感需要是幼儿最基本需要之一。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幼儿将来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他人态度如何以及能否满足对爱和安全感需要。
三、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艺术教育以其独有的多元性、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新性特点被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幼儿教育更是如此。
从人的大脑发育过程来看,4岁~8岁是脑力形成的黄金时期,是主动接受各种信息的最佳时期,其间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对于儿童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生理系统看,对智力影响最大的便是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而提供视听信息源的最好载体当然是音乐和美术了。动听的旋律、悦目的图画、生动的造型、优美的舞蹈,对这些渴求探索世界的孩子来说,吸引力之大无法比拟。艺术形象的可见、可闻、可感、可触,使孩子们接受的信息多元、广泛、丰富、综合,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强激素一样的刺激效应。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小时候都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艺术使其产生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执着追求并作为精神伴侣而影响他们一生。广阔的艺术世界给孩子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绘画的造型给想像插上了翅膀,音乐的即兴给创造提供了舞台,让孩子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里,孩子们初步认识了自然的奥妙、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多彩。
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寓教于趣的形象性、寓教于乐的情感性、发展思维的自由性对人从生理到心理进行全方位的输入,通过“兴趣”之桥,“以趣激学,以趣促学”,艺术情感渗透与催化孩子们产生对理想追求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又通过外在干预会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律令,使许多强制的目标体系变为一种自觉选择。
快乐是艺术教育的前奏,求异思想是艺术教育的特性。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并不事先规定怎样做,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怎样做,让孩子的天性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孩子感受着多声部声音的和谐,多层次色彩的和谐,多韵律动作的和谐,体验着一目多行、一耳多音、一心多用的乐趣,享受与他人合作、与自然对话、与心灵交融的愉悦。教师真诚情感的阳光哺育着这些可爱的花朵,艺术的甘霖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他们的形象思维得到自由驰骋,他们的求异思维得到极大拓展,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很大增强,在人生的海洋里永远张开着艺术风帆。
四、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
2l世纪人类最强调的根本特性就是人的主体性,主体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的主体性存在于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和谐统一关系中。“幼儿的主体性只能由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来培养,教师的主体性也只有通过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幼儿来实现。”学习的主人应“有内发的学习动机、自主感、成就感”;教学主人有自发内心的工作热情和内在动机,它来自对孩子的爱,对教育工作的爱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尊重儿童的生命价值,也注重自己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