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初探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法制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何去何从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 浅议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时效性 试论新形势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 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探讨 浅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新形势下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的意义及途径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文化教育 新形势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廉政文化教育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怎样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实践“四个层次”做好新形势下青少年教育 探析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特征及工作的开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新形势下青少年开展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新形势下青少年开展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杜淑贤")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新形势下,我们应汲取“孝”传统的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感知孝道文化、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开展感恩孝亲系列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四个方面,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弘扬孝道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孝道文化 青少年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45-02
近年来,全国好多地方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通过寻找、发掘、宣传新时期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展现他们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了青少年尊老、爱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为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 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持老人行走之貌。《说文解字》对其注解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单从字形看,“孝”字就形象地表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即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父慈子孝之意。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论语・学而》这样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就连教育的“教”字,也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
二 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皇家的敕命、官方的条律、书院的诠释和坊间的劝谕一起,将孝道成功地塑造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信条,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
但当下,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冲突与损毁,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父母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纷繁复杂信息的左右,代沟的形成与加深,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孝敬感,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样经济成分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使传统孝道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我们应汲取“孝”传统的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弘扬孝道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具体而言,其意义有:
1.牢记“孝”的本意:养亲尊亲,体味亲情
养亲是孝行的基本要求,养亲主要指物质上的供养。就孝而言,不仅要养父母之体,还要养父母之志,即尊亲。孝的最高层次是尊亲,尊亲表现在态度和蔼上,表现在日常相处的“和颜悦色”上,表现在意见相左时的“柔声以谏”上,表现在分担家务的“劳而不怨”上。对父母之尊源于对父母之爱,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这正是动物之养与人类之养的区别。话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孩子是否长大,父母双亲总会将爱无私地给予儿女。
孔子有句名言“父母唯其忧”,就是说: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从生育到婚姻甚至隔代抚养,中国的父母都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对这如山的父爱,如河的母爱,要用心体会,养亲尊亲,及时行孝是最好的情感回报。正所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把握“孝”的引申意:立身有为,回报感恩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谓孝就应该立身,即珍爱自己的身体,远离祸害,不放纵自己,把持本心。孔子有句名言“父母唯其忧”,这句话还教育我们:为人子女者尽量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比如要注意安全、遵纪守法等,做到了这些也是孝。所谓孝还应该成就功业,自立自强,自食其力,奉养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要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父母给予了生命,便要好好珍惜生命,让生命健康成长,孝敬父母,体恤父母之艰难,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还要倡导青少年放眼世界,心怀众生,练就本领,建功立业,奉献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应昂然前行。自强不息、发奋有为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振兴。要感恩大自然的护佑,感恩国家和社会的培养,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心更要感恩于行,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
3.理解“孝”的拓展意:推孝及仁,“大孝”博爱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即尊亲,仁即爱人。尊亲和爱人是可以沟通的,从中国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体制来看,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居家尊亲,于国则应忠君;在家友悌,出外则应爱众。所以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之说。通过孝道教育,最终让学生形成爱人的品质,引导学生由回报父母到感激所有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懂得感恩,因为感恩的心态比感恩的行动更重要。发扬传统孝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由家庭亲情开始,扩展升华为爱家、爱国、爱天下,这才是孝道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 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的途径
开展孝道文化教育,家庭是肥沃土壤,学校是主要阵地,社会是重要保障,要有效整合三方教育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
1.感知孝道文化,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要教育青少年感知孝道文化,首先,要查资料,走进孝道文化。可以由学校牵头,成立“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让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徜徉书海、漫游e网,广泛收集有关孝道文化的知识:收集文字资料、图片和影像资料、收集有关“孝”的故事。其次,聆听故事,体味孝之魅力。学校分班举行“慈孝”故事会,选择优胜者举办“慈孝”故事擂台赛,以竞赛的形式促使学生去了解、搜集、感知中国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传统。通过故事会,许多耐人寻味的“慈孝”故事被整理出来,而且学生可以进行理想化的演绎和再创造,以此来调动学生探寻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再次,访孝事观遗迹,置身生活接受教育。学校要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观遗迹、访孝事、读祭文、写感想等措施来感受人们对孝德的推崇。
2.开展感恩孝亲系列活动
着眼于“小”字,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开展各种活动,诸如给父母端一杯茶;给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洗一次碗(或做其他家务);为父母唱一首歌曲;给父母(或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信;给长辈买(或制作)一份礼物;给老师一份满分作业(或试卷)等。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小组,到孤寡老人家庭或福利院、敬老院照顾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搀扶老人散步,或设计制作敬老宣传单和黑板报,深入社区进行敬老爱老宣传等。
4.开展竞赛评比活动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唯物辩证法
十以来,在讲话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美籍华人李政道先生曾说,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五千年的黄土文化值得华夏子孙骄傲。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得出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在当代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一、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1.熟知历史文化,增进民族认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熟知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文化命脉。民族情感不能凭空产生,它要以熟知民族历史文化为基础,没有了解,就没有认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处世哲学,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中国瓷器、丝绸、古建筑……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并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持久生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增进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2.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
人的性格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后天的教育十分重要。中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中华传统文化蕴涵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如忠诚爱国、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友爱谦让、律己宽人、自尊自爱、勤奋励志等,都是当代进行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因此,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3.增长智慧,濡染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从音乐美术到医学农林等,可以说无所不包。这些古代文化都饱含着朴素的道理,充满哲思,对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依然有着较大指导作用,使人们得以增长智慧、启发思维、濡染心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6~15岁,这一时期,识记速度最快,也最牢固。所以,在小学到初中阶段,让学生适当地阅读、背诵一些传统经典,无异于在其脑海中建立一个智慧库。或许现在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知识、智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认知的提升,古人的知识、智慧会一点点地内化樗们思想认识的一部分,启发其思维,濡染其心灵。
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十以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媒体的宣传,传统文化教育陆续走进中小学课堂,一时呈现出了“国学热”,应该说,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热闹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无序与盲动,不少地方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论指导与科学设计,内容不加甄别等原因,致使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更有甚者还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缺乏理论指导与科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认为与现代化教育不相符。现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开展,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怎样科学设计等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还不够清楚,只是为开展而开展。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中小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戏曲表演等。
2.教学内容不加甄别,教学方法亟需改进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广博,有精华,也有糟粕。如广为人知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包含着敬老孝亲、宽容有爱、诚实守信、勤奋励志等仍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思想,但其中也不乏尊君、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然而,一些学校或教育机构对传统文化内容并未加以甄别,而是全盘皆收;教学方法上,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不注重方法的改变。近几年就频频曝出一些蒙学馆、私塾、国学堂不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行要求学生背诵经书的例子。
3.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尚须提升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师的职前教育从总体上缺失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以致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先天不足。而当前的教师职后培训在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又未及时跟进或补救。职前、职后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教师无法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研发工作。可以说,这已是制约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唯物辩证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运用
究竟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教材、教学、教师以及评价等诸多方面,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对各环节进行科学地统筹规划,从而做到科学有序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这其中最为核心之处,就是要坚持以为指导思想,将唯物辩证法充分运用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1.内容选择应批判继承
如何选择内容是开展教育涉及的首要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为此,应从时展的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整理。对在当代依然有着积极意义的内容应加以继承,如诚信、爱国、孝亲、友善、励志等;对不符合时展需求的,夹杂着封建糟粕的内容要坚决摒弃,如三纲五常、封建迷信等。
2.教材编写应科学编排
教材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效果。在教材的编写上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努力做到: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完善人格为立足点,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知识分类、内容分级、训练分步的编排方式,灵活有序地安排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层级性与整体性[2]。最终实现体系科学、层级明晰、知识准确,教师好教、学生好学。
3.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不讲或少讲,注重涵泳,强调反复诵读。这种方法十分适用于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教学,在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仍有积极意义,应该继承。但是,在知识密度大、学习任务重的信息时代,一味要求学生涵泳、诵读,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教师应明白,今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背诵大量的传统经典,而在于熟知历史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激发爱国热情,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教授法、鉴赏法、活动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巧妙借用现代教育手段,如音频、视频等开展教学。总之,当代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4.教师培训应求真务实
教育成功的关键在教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求一大批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很多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教师培训务必做到求真、务实,绝不走形式、走过场。师范院校应切实调整师范生培养的课程结构,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扎扎实实搞好教师职前教育工作,努力做到让每一位新任教师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胜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应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在职培训一定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把准脉、下对药,切切实实提升教师文化素质,解决实际问题。总之,一定要通过求真、务实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培养训练出一支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5.评价机制应不断完善
健全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顺利开展、深入推进、切实落实的制度保障。任何教育改革只有触及到学生、教师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真正推行。所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改革已有的教育u价机制,让传统文化内容进入中考、高考的考查范围。令人兴奋的是,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机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笔者以为,这样还远远不够,还须就如何开展评价作进一步探索。如,对考查内容的范围作出一定限定,以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定的方向性;考查形式应灵活多样,以此推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考试题目应更具甄别力,以防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应试化。总之,完善评价机制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正不合理之处,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评价、反馈功能。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上至下的制度改革,更需要每一个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者、管理者以及实践者的通力合作,唯有如此,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方能扎实、有序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争相“破译”本国传统文化对本国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作用,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可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文化基因”,从而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本国的文化优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炎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这一工作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的落实需要以各学科课程教材为载体,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旨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及政治核心素养,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与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思想理论课,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着力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品德高尚、政治素养过硬的青少年。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同宗同源,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
2.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阵地
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德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目标高度一致。
3.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贴近学生生活,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丰富、意境广远可以形成高度契合的互补效应。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使青少年学生在全面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从而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难点在于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素材。选择适当的策略来收集、选择、加工及应用相关素材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关键。
1.素材收集策略
收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时要处理好“学生需要”和“学生想要”的关系,即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要以学生想要的角度来选取。在宏观上需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照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顺序来收集素材,在具体处理上则要更加注意选材的角度,以学生更感兴趣的方式来选取对学生有所帮助的素材,在素材收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要注意“由己及人”的认知规律,依此教导青少年学生学会处理个人与自己、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教师要从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切入,收集相应的素材,如“谨守本心是智慧”、“百善孝为先,人首先要尽孝”、“珍惜盘中餐是爱自然也是爱国”等等。这样以小见大的解读,不会使学生觉得教师说的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很“假、大、空”。从学生举手之劳能做到的事情出发,一步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育人的效果。
2)从学生的关注角度收集素材
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猎奇喜新,要对他们的“胃口”似乎很难。实际上,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调整我们的选材角度会获得意外之喜。以北京2014年高考作文题《老规矩》为例,如果是语文教师来讲解这篇作文的写作技法,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如果在思想政治课上,由思想政治教师“错位”地讲解我们生活中的老规矩,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必修3《文化生活》中,“老规矩”这样的素材既可以用来导入课程,也可以作为案例详细讲解,都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选择“学生有所关注,但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作为素材
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有所关注。但有一些问题他们不曾深入了解和思考,这样的问题恰恰是最有价值、最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让学生既有所思又有所得的问题。例如,在必修2《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授课过程中,有一个小活动是让同学辨别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将其省略而将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拿出口袋中的钞票观察并和同桌讨论。实际上,这一课“食之无味”的“民族文字”正是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反复强调的“文化的基本载体”,而学生渴望交流、渴望学习的表现也正是教师求之不得的理想学习状态。只要教师能关注到教学中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选择这样的问题作为素材,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就能成为既受学生喜欢,又能在无形当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赢课程”。
2.因材施教的选择、加工策略
素材的收集是前提,而对其选择、加工的过程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不可忽视。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线索,选择和加工素材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要因“材”(教材)施教。思想政治教 师既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编排逻辑和重难点知识,又要明确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关联程度,综合考虑并确定选择和加工素材的具体方式方法。
以必修3《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文化生活”的内容“易学难精”,重在文化现象背后的精神内涵,贵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课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高度相关。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重点则在于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这样的章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以“面”的形式展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需要选取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辅助教学。
与之相反,必修4《哲学生活》中虽然也须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教学的重点在于阐释哲理,教材编排也不允许教师大篇幅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两者关联程度不足的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以“点”的方式进行,不能过分占用课堂时间,影响正常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进程。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所侧重、点面结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思想政治教材当中。
不论是素材的收集还是选择和加工,最终的目的是要运用,这是赋予素材活力和生机的途径,也是完善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对于素材的运用,不可盲目,要要遵循一定的策略。
3.素材应用策略
1)结合教师特点和学生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具体应用必须结合教师自身特点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与文化特长对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但课堂并非是教师一人的“秀场”,教师同样需要考虑自己的应用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
2)教师的“画龙点睛”
“画龙”就是要做好课前准备,整合相关素材,根据每个班同学上课的特点制定每节课特有的应用素材策略。“点睛”则是指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现场生成最富针对性的“临场发挥”,通过少而精的“生花妙笔”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需要教师的“独具匠心”。同样的素材在不同教师手中其应用方法千差万别,效果也各不相同,教师们只有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应用心得,才是最佳的素材应用之法。
三、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须突出重点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没话可说,而是有太多的内容可以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最重要的内容。
1)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以德立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养成之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青少年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
2)社会关爱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极具特色、行之有效、发人深思的“为人处世”之理:面对他人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面对社会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面对自然则要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中国古代先人富有哲理的思考,至今也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3)家国情怀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磨难与外侮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深刻爱国情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加强家国情怀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成为爱祖国、懂自尊、有自信的中国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明确思想政治课所具备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提高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的认识,要明确思想政治课不仅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也能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平台。在思想政治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还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的精准阐释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极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功底。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知识面本就很广,既需教师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需紧密关注时事,时刻更新教学内容。如今,还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中国古代的历史史实、历史故事、风俗习惯、名人轶事、名言警句、传统文艺等方面的内容,这需要思政教师持续不懈的努力。
3)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合作交流,通过现代教师交流手段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当中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意,共同探索在思想政治课上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之道。
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形成“学科合力”
思想政治课、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平台。各个学科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互动、互助、互补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从可行性来看,首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各学科教师共同需要完成的工作,各学科共同协作、相互交流对完成这一工作大有裨益。其次,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交流更加直接、更加频繁,这样的环境对跨学科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再次,共同的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有利于统筹一致,整体安排。
从有效性来看,第一,跨学科的交流可 以形成“美第奇效应”,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第二,打破学科的藩篱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知识的主人,能够真正的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印证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第三,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值得我们为之终身奋斗。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教育策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94-03
1 背景概述
现代社会的网络化进程深刻地塑造着传统文化的网络特征,尤其是给青少年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网络文化形态的开放、动态和虚拟性,将传统的接受式求知扩展为体验式的网络学习,促进了主动参与的认知拓展;也吸引学生远离课堂教学,造成正规学习质量弱化和心理、道德、法律等负向影响。结合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特征[1],该文从“网络文化教育”的视角,将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教育”联系起来,系统考察和剖析青少年面向“网络文化教育”的健康成长引导策略。
2 网络文化观与网络文化教育创新
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和发展繁荣,带给青少年更为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开拓了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知视野。处于成长时期的广大在校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存在辨别力和自控力不足导致的网络行为失范。在青少年中倡导积极的网络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形成净化网络环境和良好个人心理,从而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以下通过探究正确网络观内涵与教育创新机制,为网络文化教育有序发展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方法指南。
2.1 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
网络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参照,又是依托网络环境的物理重构。网络文化观是价值观在网络文化范畴的作用表述,指人们对于网络文化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2],包括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体现了特定群体和个体针对网络文化的态度——也即现有网络社会规范下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倾向。青少年由于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差异,网络文化观上必然体现出不同特征。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该是利用网络文化增强知识理解、拓展思维视野,促进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的社会价值趋同。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遵从传统文化价值,注重网络参与的氛围和谐、道德规范和法律合规。
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的基本内涵是网络生活方式在文化方面的整体认识和外在行为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导向。要求个体和群体的信仰、理想、精神、道德、心理,在自然状态中体现出对社会核心价值的理性遵从——将网络看成现实社会延伸,遵从其技术工具性、资源平台性、知识教育性的本质约束。网络文化观作为一种在网络文化视野下所体现出的认知观,针对青少年则要求“文化先进、主题和谐、科学发展、重点管控”,从而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群体参与和个体介入目标,确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衡量准则,不断规范和引导积极创新的网络文化教育取向。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可以帮助青少年对齐学习成长的目标期望,依托网络文化教育聚焦知识学习的主航道,促进求知欲提升和价值观养成。
2.2 积极创新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驱动的教育传播及传统教育的网络延伸。首先,教育作为传播网络文化的重要途径,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其次,网络文化结构制约着教育方法的选择路径,从不同层面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过程和效果施加影响。当前网络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是除了先进网络技术引入之外,部分领域还局限在计算机基础应用层面。需要通过实施符合学科特点的网络学习模式创新以拓展全方位的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环境的虚拟性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差异性,要求网络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自由与社会责任并挖掘网络知识获取的工具优势,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群体教育成功。以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为指导,实现网络文化教育与传统方式融合,必须抓住青少年文化学习和能力养成主线,充分整合现代教育的网络技术、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心理疏导等教育手段,开放宽容地适应网络文化教育挑战。
3 网络文化教育机制及其基本原则
推动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就是要以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为价值取向,协调传统与网络文化教育中的能动要素和发挥教育功能整合的积极优势。
3.1 网络文化教育作用机制
网络文化教育是运用教育和文化传播理念,以网络环境和社会空间为载体,突出社会核
心价值主导、文化知识传承、主体强势参与、双向互动交互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传递、传播和促进文化演进,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传承完善;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必然体现文化的要求。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作用机制参见图1所示的描述:
1) 学习成长是网络文化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的特定群体,其网络生活基调体现为“知识获取为主、其它参与为辅”,正是繁荣网络文化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依赖于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科学知识引领及校园文化主阵地坚守。
2) 网络文化教育必须与教育方针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网络的虚拟、开放、自主特征,使网络学习动机和知识获取有别于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理性求实态度、内容取精思维、整合创新能力,必须确保网络资源组织和知识内容协调一致。
3) 始终坚持教育功能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长效作用:网络教育技术发展和知识管理革新推进了终身学习的社会化可能。从网络学习本体演进到更高层面的表达参与,需强化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导引,以实践网络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遵从统一。
4) 充分发挥广大青少年在网络学习中的主体优势: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技能不仅要提供内容健康繁荣的知识资源,更要激发青少年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文化教育协同,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5) 实现网络文化教育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有机融合:网络信息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可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知识源泉和安全网络生活环境,提升网络资源内容建设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健康网络文化素质养成。
3.2 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
3.2.1 教育主导与文化多样性结合
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强调通过计算机网络文化教改,将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和人文精神有序融入现代教育全过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呼唤教育的主导性以坚持正确方向并带动健康发展。知识获取为主的网络文化教育要面向教育主导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挑战,以网络文化繁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2.2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网络文化教育强调个体参与,更追求学习者协同。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学习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前提。融合网络教育时代性和社会文化传统性,网络文化教育要坚持科学素养成与人文精神同步发展。体现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强化自由兼容人文精神哺育,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环境,促进青少年求知激励、学习成长、情感向上与和谐发展。
3.2.3 网络文化与传统教育的渗透
网络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延伸,其层次、对象、目的、手段上存在互补渗透。网络文化教育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协同规范以达成学习自律,采取适当形式加强传统的思想政治、伦理道德、健康心理等教育形式的改革,并与网络学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有机融合,更能体现出网络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综合促进作用。
4 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成长的核心在于健康地参与网络社会化进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扎根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积极向上网络文化观和教育原则,提供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路径[3]。青少年面对网络生活时的正确认识和理智行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结果[4],网络文化教育体现出其“提升认知,控制行为,导引方向”价值。
4.1 绿色文明与阳光和谐网络构建
以控制网络准入和内容繁荣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提供保护青少年成长的时代防火墙。绿色网络是实现网络行为控制的手段,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空间及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指导、学校教育和社会参与。
保持虚拟网络世界的健康秩序必须繁荣现有教育网络和校园网建设——强化“阳光工程”、“绿色通道”,营造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和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网络氛围。通过网络监管技术落实网络实名制,有效屏蔽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和规范内容提供,形成覆盖全部教育系统的一体化数字校园,满足不同层次的网络文化教育需求。
4.2 健康网络文化教育正向导引
青少年参与网络生活时所需要的创新学习意识、正常心理认知、知识整合思维、文明价值观念、开放协作精神,依赖于网络学习聚焦以处于教育导引的受控轨道:
1)信息技术入门导引:围绕计算机基础等信息技术认知课程改革,高起点建立对网络学习的工具职能的积极认识,重点提升青少年的网络信息鉴别和网络规范遵从意识。
2)网络知识平台守护: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资源平台开展协同学习,兼顾青个体需求,实现对网络生活整合的知识共享,促使不同需求学生以知识学习同步健康成长。
3)正向心理意识疏导:学习生活与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以促进网络使用者的心理认同。及时疏导学生的课业情绪和网络依赖,帮助增强自我控制以培养健康向上心理思维。
4)开放合作德育培养:利用网络优势搭建网上德育教育平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健康文化占领教育阵地,增强政治鉴别力,规避错误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向影响。
4.3 网络文化的青少年素质养成
网络素养是指综合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意识观念的一致性和道德法规的遵从性。网络文化教育背景下的素质养成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通过网络文化教育繁荣传统主流文化精神,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运用网络,实现网络行为自我调节和辨识能力提升。2)强化网络学习和信息共享的工具属性,重点向青少年传递信息理解的综合运用技能。通过网络文化教育创新促使青少年有效参加网络生活和改善教育质量效果。3)面向学生、家庭和社会普及网络文化教育,锻炼青少年正确操作网络信息、介入网络交流、维护网络纯净的运用能力,促进正确认识网络本质和理性地参与。
5 主要结论
针对网络社会青少年健康成长挑战,该文聚焦网络文化教育总体要求,提出了以正确网络文化观指导的教育作用机制、基本原则,归纳网络学习和素质养成的教育策略,强化网络文化教育的内容整合导引,对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共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必须重视符合社会价值导向的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向引领和主导作用。2)促进青少年成长要切实做好以健康网络观为指南的教育导引工作。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引导他们聚焦学习成长,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处于健康成长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1] 赵丽萍.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J].学理论,2011,7(21).
[2] 潘勇,李霞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观 [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
根据街道关工委20xx年寒假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结合新华社区实际,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积极配合街道和学校做好假期未成年人的思想、法制、安全、教育工作。为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的假期活动,特制定社区寒假:
一、为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发扬中华民族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组织孩子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认真细致地搞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环境。组织开展社区环境保护活动,以清理身边白色垃圾为主题,大力做好爱国卫生运动,使孩子们在度过新年的同时增强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和热爱。
二、配合街道关工委、学校,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为提高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知识,社区为孩子们准备了“以案说法”专题讲座,请社区民警于海同志进行法律教育课,让孩子们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寒假。
三、结合建国60周年、少先队建队60周年、“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重大节和纪念日,对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教育。组织孩子们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开展学习民族英雄事迹,发扬爱家、爱党、爱国的民族精神。
四、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圣贤智慧熏陶孩子们。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价值极高的精神文化宝藏,是驱动中华民族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子孙,要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孩子们制定适合他们阅读的传统文化书籍,以丰富传统教育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五、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孩子们到辖区内“夕阳红”养老院慰问演出,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孩子们在关爱老人的过程中增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意识,提高全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意识。
六、大力开展赞改革开放30周年伟大成就和科技成果的活动。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开展“赞改革、颂成就、爱祖国、思党恩”的主题活动。组织孩子们以xx大知识手抄报制作的形式学习xx大精神;组织参观辖区内企业,提高孩子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切身认识。
社区XX年寒假工作计划(二)
根据街道关工委XX年寒假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为使广大社区青少年过一个健康、快乐、有意义的寒假,武定新村社区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的精神为指导,积极配合街道和学校做好假期未成年人的思想、法制、安全、教育工作。社区精心组织寒假青少年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的假期活动,特制定社区寒假工作计划:
一、继续开展“童心盼青奥”活动
为引导社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申办青奥的活动中,为充分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风采,社区假日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申奥小小行动天使”活动,包括引导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我为青奥在行动”活动;做一张申办青奥的祝福卡片;走进社区、街头做一次申办青奥的小小宣传员;将青奥相关知识告诉一个手拉手小朋友的“青奥知识一传一”活动以及参加“迎青奥我运动我快乐”趣味体育活动。
二、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在青少年中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并号召青少年带动家人积极实践低碳生活,社区特围绕主题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花灯制作系列活动,倡导社区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灯、关水,多步行,多植树,多坐公交,积极实践低碳生活。
三、开展“青少年平安自护”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自护意识,提高自护能力,寒假期间,社区继续以“平安自护”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自护技能,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有关交通、水、电、燃放、饮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青少年都能够平平
安安过好春节。社区特邀请社区民警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四、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弘扬民族精神、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社区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了解一个趣闻民俗、学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背一首古文活动,让少年儿童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培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