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与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发展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一方面继续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幼儿阶段是最容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的阶段,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涵,进一步阐述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联系,然后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从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与创造意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等方面论述,最后笔者给出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从主体层面、课程设计层面、实践活动层面展开,通过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希望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
幼儿;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融合研究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加工提炼创作出来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结晶,哪怕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也有艺术的存在;科学是人类逐步进化,寻求自身发展、自身突破的内在需求,是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领域的许多现象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抽象,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最基本的规律,从而影响人的思维和活动,进而再作用于客观世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研究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希望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些启发。
一、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概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针对的主体年龄段是3———6岁,这是儿童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个阶段。幼儿艺术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内涵理解如下:
1、幼儿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艺术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把握,第一,幼儿艺术是幼儿情感的表达,是幼儿自身的文化、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的表现;第二,幼儿艺术是幼儿将自身的情感、特征投射到客体身上,并且把客体当做自己的一个方面;第三是幼儿艺术的成果方面,指的是幼儿的艺术创作成果。在此基础上的幼儿艺术教育是指,艺术教育者根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2、幼儿科学教育
幼儿科学是幼儿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发生的,是幼儿把握自身所认识到的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幼儿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产生好奇心,通过发问、观察的方式,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儿童科学进行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科学教育仅仅是一个启蒙阶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对3———6岁的幼儿,通过自身的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和探究事物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联系
艺术与科学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也是这样,他们在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上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教育目标上,无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是以培养幼儿全面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在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培养幼儿专心钻研的素质,无论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需要幼儿潜心、专心的做事,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专心做事、心无旁骛的基本素养,还可以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受益终生的,因此,幼儿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有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作用。在教育来源上,虽然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内容以音体美的教育为主,向其他形式扩展,科学教育的教育内容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看起来二者的教育内容并无太大关系,但是,二者在教育来源上是相同的,都是以幼儿的生活、接触到的有限的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比如对幼儿开设的自然科学的课程,也是以幼儿对周围世界的疑问为基础开展的,比如为什么会打雷,飞机为什么会飞,等等,对幼儿开设的手工制作的课程,也是鼓励幼儿以身边周围可以随处接触得到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也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科学要求更加严密,追求合理性与逻辑性,艺术追求创造力,追求灵感的闪现,但是他们在教育手段与方法上,都主张积极的交流与合作,都认同在合理基础上的大胆探索、追求,对任何知识都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不盲目服从权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怀疑但不过激的良好教育方式方法。
三、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
1、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但这种能力在幼儿时期是最不受束缚的,也是在幼儿时期最容易培养的,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好奇心,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蚂蚁、飞奔的汽车,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把这种好奇心进行有力的引导,向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引导,通过对二者的融合,恢复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生态的教育,通过充分利用游戏形式的艺术化的教育,幼儿以自身的视角与思维方式,来表现他们对于陌生世界的认知,他们的创造性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也被激发出来。在艺术化的教育中,幼儿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
2、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与感情世界。
科学研究需要细心,艺术需要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感情,这二者的结合,将会使得两种状态向有利的方向结合。我们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与培养,然而科学研究并不是机器,在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研究中能够坚持下来,除了对于科学的热爱,也离不开精神世界的丰富,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恰恰有利于幼儿在其小时候就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其他工作,都能以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阳光开朗的人,而不是只会从事某一个工作的无趣的人。通过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的开展,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想不断成熟,沟通交流能力也在不断地往更高的水平迈进,通过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教育,处事更加稳重,行为更加从容,而且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在与别人进行合作时表达,让别人可以懂得自己的意愿,这都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3、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与智力的开发。
众所周知,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与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同样重要的,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非常有必要,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比如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面对一些趣味实验,有多次失败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幼儿树立自信心,不断尝试,面对同伴的质疑,是否可以从容应对等等,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此外,通过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通过广泛涉猎艺术与科学知识,不断学习,增长学识,培养广泛的情趣,拥有求知创新的心态,可以全方面的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与意志力的培养。
四、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
1、在主体层面,逐步渗透
在主体层面,我们进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针对的对象是幼儿,而幼儿是3———6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科学教育的接触比较浅显,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科学教育,要想把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融合,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种工具、多种形式、多种生活学习情境刺激幼儿的积极与主动性,从而在多方面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我们可以在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利用艺术形式使幼儿对教育活动产生好奇,有求知欲望。比如在叫幼儿乐器或者唱歌的时候,可以通过通俗的语言给孩子解释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人的器官是怎样相互协作发出声响的,在教幼儿的唱歌过程中,把艺术与科学完美的融合,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的渗透。
2、在课程设置层面,注重关联性
在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建立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体系。比如,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甚至带有破坏力的特点,让孩子了解某玩具的构造,拆散后再重新组装起来,这既培养了孩子的耐心与恒心,还让孩子在拆卸、组装玩具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努力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可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一幅画作原形,让幼儿根据画面的构图、造型的不同把事物或动物比作人,按人的心理变化来创作出作品等等。
3、在实践活动层面,注重动手能力
我们教育孩子,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要真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才能达到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目的。而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手工制作或者简单的实验,结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也可以进行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活动需要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按照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在感知基础上探究原理,整个过程需要不断与幼儿相互配合,根据设计的需要不断调整设计,这就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充分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激发幼儿渴望学习知识、帮助同伴的愿望。并且,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比如放大镜、潜水镜等等,我们可以在让孩子进行简单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或者进行简单的美术手工制作,也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比如剪纸画等等,充分调动孩子动手的积极性,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孩子更乐意在动手过程中学习、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这都离不开对幼儿的科学培养,而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的培养模式,无疑是最佳的培养方式,虽然艺术与科学各有各的教育价值与认知体系,艺术教育强调情感表达及审美,科学关注真实,但诚如笔者前面分析所言,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等等方面都是相通或者相类似的,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研究,以期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李红竹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系
参考文献:
[1]柳志红.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我国少儿舞蹈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日趋完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教育门类,如何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是我们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须探索的课题。
一般地讲,素质教育是抽象的,艺术教育是具体的,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是直接的;素质教育的效果是各门类教育效果的聚合,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均离不开它的本体和对象。舞蹈艺术教育通过感官视觉、听觉、知觉直接传授给孩子,因此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提高少年儿童自身综合素质是有效的。
一、舞蹈艺术的律动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
一个立意新、层次高的少儿舞蹈,没有一批基本功扎实、训练有素的小演员,即使你的作品再好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编导的艺术意图。演员既是你教育的对象,又是你的教育媒介,你的舞蹈作品主题思想、艺术效果是通过他们表演传递到其它教育对象的。所以,群体的儿童是你的第二艺术教育对象。舞蹈艺术的对象不是几个、几十个演员,而是很多学生。因此,第一教育对象至关重要。
舞蹈艺术教育要让孩子们从不懂舞蹈到懂得什么是舞蹈,怎样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舞蹈作品的主题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站得美,才能跳得美;站有站姿,才能够解决整个身体各部位进一步的训练感觉。另外,考虑到人体的气韵对肢体的影响,应教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呼吸,掌握好韵律,使舞蹈动作的激烈训练与巧妙的呼吸配合起来,加深孩子的自身感觉的协调。
同时,在加强肢体相互之间的协调平衡训练时增加一些软开度、肢体部位力量的训练。在课堂中认真注意孩子对动作与音乐节奏配合的反应情况,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乐感,对音乐节奏的反应速度要快、要准。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表演技能,需要从舞蹈的韵律教学入手,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表演技能。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民间风格的音乐,开设一些身体韵律、肢体律动课程,使孩子们从韵律和律动中体味舞蹈的内函,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认识,了解身段和肢体在舞蹈动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并逐步开设一些技能即兴表演课,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组合、即兴发挥,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自发灵感与创编能力。通过自身体会,让孩子们理解舞蹈艺术课的教学目的。
二、舞蹈艺术的美学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
舞蹈艺术的美学教育是提高一个人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净化灵魂的一种教育方式,舞蹈艺术是用人体动作的舞蹈语汇来表达或再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通过舞蹈语汇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歌颂和赞扬,对丑恶的鞭笞。孩子们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是经过自己肢体表现出的舞蹈语汇把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表达出来,无疑对自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因为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编导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表现出来的,编导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否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关键是一度和二度创作能否达到高度统一、感知的交融是否完美。我认为孩子们对舞蹈艺术的感受越深,体会越多,其二度创作就会越完美。所以在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对真、善、美、丑、恶认识越深,鉴别能力就会越强,思想与心灵就会越纯净,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语汇表达得就越精辟。
我在《欢乐的小雪橇》、《心愿》、《井冈山下种南瓜》等舞蹈作品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突出舞蹈的美感,让孩子们尽量去表现美的感觉。舞蹈《欢乐的小雪橇》以儿童们在草原上玩耍为主题,表现一群少年儿童从雪原深处在嬉戏的欢歌中飞奔出来,强烈的时代气息激励着小主人公的心灵。舞蹈《心愿》则以一个维吾尔族小姑娘向往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为主题,表现热情奔放而富有理想的小姑娘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这些舞蹈确实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陶冶了她们的情操。
三、舞蹈艺术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
在舞蹈艺术的教育活动中,舞蹈的表演意识与儿童的心理素质、思维反应关系十分明显,儿童的心理素质好,反应敏捷,对舞蹈的表演意识就强烈。在舞蹈教学和创编过程中,舞姿的动态与静态反差很大。根据儿童心理学,孩子们在每一个舞蹈动态环境中,她们的思维反应能力与心理条件反射均比成年人快得多,而且具有高水平、高意境、高层次的少儿舞蹈,使其动感强、韵律紧。适应当代儿童思想发展的舞蹈作品和课程,在这方面我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如选用一些独具特色、有民族风格、节奏感强的音乐,加以不同的身段韵律,肢体动作,让学生体会动、静的心理反应,体验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舞蹈律动感觉。在孩子们心理上驱使他们完成树立自我形象,自我独立意识的概念,增强他们的舞蹈意识。
四、舞蹈艺术的情趣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术馆
在我国积极倡导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美术馆这样艺术公共建筑可谓在我国的土地上遍地开花,同时也迎来了我国艺术蓬勃发展的新的。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美术馆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美术馆不但承担了大量的艺术作品的展出,还极大提高了公众的艺术素养和新形势的艺术教育。
我们现在的生活像在大海之中,这些形象承载着诸多不同形式的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展现。现代艺术的表现出现了很多光怪陆离的媒介来展示,这样的日常生活被大量的视觉图像和背景充斥着生活,人们已经无法更多的体味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美的区分和判断,也对这样“色彩斑斓”的世界习以为常,他们慢慢的丧失了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当今,任何人都想让自己充满着艺术气息,他们会买一些所谓的艺术品来对自己的空间进行装饰,以提升自身的品位和艺术素养,殊不知,其是否真正的注意到这幅画的构图,人物,表情,或是带给你的感受呢?而对于美术馆里陈列出来的艺术品则不应该走马观花的浏览,更多的是以学习,沉淀自身的艺术情操,提升艺术趣味来进行观赏,这就是一种自助式的艺术教育。
我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场所在建国初期由国家开办到当今民营美术馆的发展,私人美术馆的崛起同时画廊的星星泛起,都是美术馆的特殊形式存在,虽然在经营的理念和达到的目的上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对艺术的教育同艺术的传播与推广。
美术馆是艺术教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和场所,面对公众展示陈列艺术作品实物为主;而艺术教育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传授艺术知识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先生提出过“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①。可以看出艺术教育是完善人格,感情陶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二者的异同,就自然的将艺术教育和美术馆连接在一起,其关系清晰又复杂,但总体上是相辅相成的。当今的中国在大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努力建造城市美术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美育能力。这种相辅相成的发展为艺术教育和美术馆在不同层次上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以我国的情况为例,我国古代虽有流传千古的大量的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作品,但古时都没有进行相应的以沙龙或者一个场馆来展出。古人所谓的“展览”也是较为小型的“雅集”②形式,一些人来共同探讨学习艺术技艺,例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到了20世纪初,有识之士看到欧洲等国美术馆纷纷建立并向公众开放,这不但有利于艺术知识的普及也极大的提高了国民的艺术素养。到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等著名的艺术家为美术馆的兴建奔走,这也是在为公众学习艺术提供平台和展品。1929年,天津美术馆的建立成为我国第一家国立美术馆。到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美术馆才算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慢慢的从最开始的单一的陈列展出作品的形式向国际美术馆的模式发展,集收藏、保存、展示陈列、教育、推广、学术讲座等社会服务一体的全面的发展形式,也将我国美术馆对艺术教育的全面引导和普及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今的美术馆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和全面,并且其艺术教育的受众群来自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的个人或群体,通过美术馆的不同的展览和对艺术品的欣赏,都从不同的方面来接受了艺术文化熏陶和艺术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对公众的艺术教育。美术馆展出的大多数展品有收藏的藏品、有现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品还有一些高品质的艺术佳作,这些作品的展出不但可以让公众看到作品最真实的最精美的部分,为一些专业的研究学者提供了最详实的文献和图片来进行学术研究。美术馆提供的这种高品质的展品是其他教育场所无法比拟的,在这种宽松的场所内,形成这种自主吸取、探索、发现的方式更容易使观众获得艺术讯息并接受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艺术教育的扩展和推广也有力于美术馆的建立和发展,会让更多的公众注重对艺术的关注,也会得到社会各界对美术馆建立和发展的关注,这是一个双方共赢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美术馆所办的展览也是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是市民艺术素养整体体现。这种社会性的艺术教育,是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健全人格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提升自身的艺术情操,鼓励大众多进到美术馆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殿堂,学习美、体验美、发现美。
注释
①《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第180页
②“雅集”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为追求艺术格调与生活情操的集中,讨论诗歌绘画的集会。这种集会没有任何条件的约束有极强的随意性,只要志趣相投便可以相约一起探讨诗词歌赋,赏画谈艺追求生活之美并达到精神享受,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这样的聚会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书画鉴赏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雅集”而激起灵感创作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美食乐舞都不胜枚举。对于中国艺术发展而言,“雅集”是促进交流品鉴绘画切磋技艺的活动。
参考书目:
[1]《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月
一、分析与讨论
1.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其兴趣
对于小县城的中学女生,除了少数略有音乐和舞蹈基础外。绝大多数女生在学习之前未接触过,也很肤浅,在练习时做出的动作不但不优美,大方,而且非常拙笨,不好意思学习。甚至嘻嘻哈哈,相互讽刺。有少数学生找“理由”请假,一旁观看。针对上述情况。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消除她们的顾虑。首先应重视理论课教学,系统而生动地介绍舞蹈的基础知识。抓住女生“爱美”心理特点。让学生领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形体美。笔者认为,要高度重视引导课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学,引导课上得好,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开一个好头。
2.灵活地,针对性地选择安排教学内容
艺术课程特别是舞蹈等课程,对场地、器材有特殊的要求。如果缺乏合适的室内场所来上课,或者只能在室外上课,这样就给舞蹈课的教学增加了不少的困难。针对诸多困难,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方法。以一般艺术性舞蹈为主,选择难易适度的艺术内容,让大多数女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倘若有些学生在感情表现方面比较欠缺,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则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增加表现感情流露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伴随欢快的乐曲,饱含着丰富的感情流露,自然而轻松愉快地做出各种动作。倘若没有音乐,也可以在老师的口令下完成。
中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其特殊性,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情绪不够稳定;其次有些女生对学习舞蹈不感兴趣,欠缺学习的热情;第三她们有时自尊心又很强,爱美;第四她们有时又表现出害羞、胆怯和拘束。笔者根据女生的这些特点,为了缓解她们的情绪障碍,有针对性地编了一套姿态柔和、协调、舒展,节奏鲜明的动作。
3.教学程序的合理安排
应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每次课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基本动作的练习。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好课程的教学步骤,尽量做到紧凑,连贯,不脱节。有些难度较大的动作,需要分解与完整结合,进行教授,但要特别注意动作的连贯,可先让学生学会动作的基本路线,此时不要求动作质量。比如在做一些练习时,需要手脚协调配合,对于中学生是比较难掌握的。此时可以进行分解教学,先进行脚步练习,再进行手的练习。这样路线和方向明确,学生易于掌握。
4.充分发挥示范的作用
要完成艺术教育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就必须采用点面结合、整体示范与重点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整个课程的内容和要领,同时吸收、内化成学生自身的技能和本领。艺术课程中存在一个问题,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每个学生领悟和掌握动作的要点,并能组合成套,要真正做到两全其美实非易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应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从而弥补教师单一示范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参照示范作用,在整体练习或者分组练习时,挑选那些动作节奏感强、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排在队伍的前列,带领全班学生一起练。
5.教学中领操与提示要相结合
领操是指教师采用示范领做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音乐在舞蹈中是一种行动信息,起推波逐浪作用,利用音乐的节奏来提示学生,让学生学会听懂音乐,掌握节奏感,按旋律变化提示动作内容,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巩固熟练。
6.教师要注意语言体态美
在中学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学女生。如果教师能满怀激情,亲切热情地激发学生,学生也定会陷入教师所营造的感情氛围之中,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态度要诚恳,切忌大噪门和过多的批评。语言要生动,要简洁明快,用词要准确,不讲粗鲁训斥的语言。当学生在练习中动作不准确时,要耐心地,以点到即止的口吻加以改正,不能采用挖苦和讽刺的口气。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