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文化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3-02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公共事业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博物馆的保护、研究、展示空间从馆舍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地上到地下、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置于博物馆的广义范畴,博物馆的专业功能和社会职能必然不断完善和提升、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日益成为构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力量,成为保护遗产、服务社会的永久性机构和最佳场所。
一、博物馆应是城市文化进步的积极力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经济发展日益成为主线的当代社会,传统的博物馆如何加强自身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展示一座城市的历史与当今风貌,文化因素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
(一)博物馆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
博物馆可以提供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所需要的条件,使其尽可能久的保存下来。海先生认为:“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存在的最后归宿,也是最好归宿”。收藏和保存文物标本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只有博物馆最广泛、最全面地保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的真实物证,并尽力把它永久的传递给后人。有了这些被保存的文化遗产为前提,博物馆就可以围绕馆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二)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代表
一座城市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人们了解一座城市,也总是从现存遗迹、遗物承载的文化,探索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博物馆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这种文化传承和汇集的媒介。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需要博物馆作为载体去展示城市风采。
二、博物馆应是加强社会教育的积极力量
1880年美国学者詹金斯在其《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定义时,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
(一)精美的陈展为公众拓展了社会教育领域
博物馆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实现方式,是由博物馆自身的功能特性决定的。大多数博物馆不仅有丰富的实物教学资料可供观众学习之用,而且可以给他们提供幽雅的环境和专业的人才支持。例如,在中国文字博物馆 “文字过大年”的展览中,用丰富精彩、欢乐喜庆的对联、年画、剪纸、灯谜等传统文字载体恭贺新春,并通过汉字起源、汉字六书、成语典故、唐诗宋词四个部分,感受古人的文字艺术。当学生们看到一个个立体的文字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课本上的字。可见,发挥博物馆特色,让文物“说话”,通过文物与课本的结合,给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活动寓教于乐,拓展了教育的方式
博物馆的教育是在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和体验的学习模式。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博物馆发挥文物资源、教育资源和空间资源的优势,针对少年儿童的兴趣特点和个性需求,创设出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暑假期间博物馆举办的夏令营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们的欢迎,成为了博物馆教育的一个新方式。首都博物馆针对学生推出了“魅力北京”的夏令营活动,在为期三天的夏令营活动中,小伙伴们一起做门墩、堆城墙、当“九门提督”,可以实地参观正阳门、永定门、燕墩、辽金城垣历史博物馆、皇城艺术博物馆等北京城内外的人文景点,探访身边的北京城,使同学们了解北京的都城历史变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增加互动、动手的项目,提高观众参与度
博物馆增加观众互动、动手的项目,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如在举办“年俗展”时,请观众参与猜迷语、写春联的活动。要改变过去博物馆“禁止”的面孔,使观众与展品“零距离”接触,让孩子们可以亲手修复器物、铸造古钱币、制作铜镜,还可以学写甲骨文,用传统方法拓印字帖,在沙堆中模拟考古…,让各种人群都能在博物馆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
三、博物馆应是改善民众文化生活的积极力量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博物馆应发挥资源优势,体现公益特征。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让公众公平、均等地共享历史文化资源,使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走出馆舍,资源共享
面对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的期待,博物馆不能在囿于过去所形成的传统框架,循规蹈矩的限定在馆舍之内或有限范围,而应创建和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宽阔的领域,进一步拉近和社会公众的距离,增强博物馆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走出馆舍,就是最大限度地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博物馆服务理念的实践转向。四川省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的农民进城难,进博物馆参观更是遥不可及,基层群众对流动博物馆的需求更为迫切。对此四川博物院率先启动“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并作为一个二级馆常设机构,尚属全国首创。整合、优化博物院原有的文物资源、教育资源等,通过社会赞助的车辆送展到农民的家门口,实实在在地让他们认识博物馆、享受博物馆。
理念一转就别见洞天,资源重整可成新曲。通过创办主题突出、形式灵活的流动展览,博物馆的资源也得到了开发利用,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近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享受博物馆,这也是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的魅力所在。
(二)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的博物馆公众服务体系
1、提升博物馆的陈展服务水平
陈列展览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同角度传播、普及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大多数观众来讲,他们不可能对历史、考古等专业领域进行专门的学习和研究。因此,要使观众接收到丰富的文物信息,让他们感到参观的味道,就必需在诠释上多下功夫,改变辅助展品越少越好,说明文字越少越好的办展思路。文物说明要从名称时代出土地点的简单格式向更加通俗、生动和较为详细的阐释方向发展,尽量缩小学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距离,通过恰当的展示方式,更好的让文物说话。
2、讲解服务是观众与文物展示之间的桥梁
转变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使之更趋大众化,最大限度地与观众的认知结构相吻合,要努力做到:
(1)讲解词和讲解方式灵活多变
面对各个文化层次的观众,需要不同类型的讲解词,要深浅有度,详略得当。面对未成年观众时需要更亲切的语言,使同学们更快的融入博物馆的环境。讲解语言的表达是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能够使观众听明白并接受,进而产生兴趣与共鸣。
(2)建立不同类型的讲解队伍
由于受众群体的增多,讲解员难免会面对特殊群体,需要讲解员掌握一些基本的手语,甚至要懂得手语讲解。
建立起专职讲解、专家义务讲解、志愿者讲解以及语音导览系统四个层次组成的多元化讲解服务体系,打造出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修养、高超的讲解艺术和富有人文情怀的讲解导览团队。另外,博物馆要形成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成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提供有创意的文化产品
博物馆以有代表性的藏品资源为依托,开发兼具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纪念品。上海博物馆是打造文化产品行业的龙头典范,编辑了介绍基本陈列和馆藏的《上海博物馆简介》、《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系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观众既可以把它当作参观博物馆的纪念品,又可以当作进一步了解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教材,还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及文博系列学术论文集等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或刊物。开发了富有特色的复仿制青铜器、书画、玉器、丝巾、桌旗、名片盒、书签、行李牌等各类工艺品。
社会的进步决定了博物馆的服务方向,社会的进步决定了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博物馆让社会更和谐。为了人类文化的连续和理性的进步,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形成,博物馆将努力在公共服务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注定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管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大力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以来,曾多次在国内国际不同场合就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发表重要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以下五点人手。第一,以人民为中心,以文育人。引导和鼓励群众了解地方历史人文知识、传承特色民间工艺,帮助群众学、练地方戏曲艺术等,让百姓在参与、传承和创造中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形成承古惠今的文化发展模式。第二,加强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第三,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第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五,重视文化的现代传播和对外开放,提升文化软实力。从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特色活动、文化精神风貌等角度出发,通过现代服务方式和传播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持续地提升文化内涵,拓展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服务,“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加快数字化建设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是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科技进步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关键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求视角
中图分类号:F2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3-0067-07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当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满足公民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公共文化服务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无论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是文化设施的建设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非均等化的态势,文化的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多集中于城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务缺乏,而且这一态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一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扩大了城乡差距,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
一、中国文化共享工程发展的基本概况
中国文化共享工程的开展,是由国家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实施的一项具体文化创新工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运用了现代科技信息方法,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并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使用计算机网络功能以及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我国先进的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被应用到文化共享工程中,不但促进了文化工作的效率水平,同时也完善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为我国建设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利支持[1]。中国文化共享工程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项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些落后地区文化单位资源缺乏的现象。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减少了地区文化服务手段的单一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一些地区人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的发生。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的意义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可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求,进而不断提升公众变得思想到的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娱乐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量在不断提升,因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也需要提上日程。尤其是对农村乡镇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这对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基层公共文化体系是中国文化共享工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发展能推动城镇乡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缩短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提供有利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组织的,属于一种非盈利的文化组织机构。它传播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文化,以此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基层公共文化体系的建立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的国计民生发展,因此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保障服务体系的实用性、便捷性以及普遍性,以此来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2]。
三、文化共享工程与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对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作用。基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识水平程度会影响文化共享工程项目的实施,因此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同时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把文化共享工程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够拉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政府在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当地开设文化站、建立图书馆等等。随着我国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应该建设完善的网络文化议论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利用电脑、广播、手机以及报纸等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作用。(二)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制度。文化共享工程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是由我国政府支持和国家资金投入来完成的。基层公共文化体系的自身公益性质决定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一定要由我国政府提供。我国政府在文化共享工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政府就应该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制度,为文化共享工程以及文化服务体系假设提供保证。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工作的监督,政府财政部门应该做好审计文化部门工作。(三)完善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国文化共享工程想要取得更好成效,少不了相关文化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因此,完善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保证文化共享工程相关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国文化部门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个管理水平高、业务熟练的队伍,为文化共享工程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提供有利支持[3]。首先,政府可以组织建立一批经验丰富的文化专职队伍。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最后,建立健全文化项目工程的业绩考核制度,以此来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四)建立具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对于中国文化共享工程的建立有重要影响,地方区域应该利用当代的科技网络手段为人民群众传播信息资源,建立健全人民群众信息接收渠道。地方政府还应加强资金投入力度,让数字网络电视落户到乡镇农村的每一户家庭,让人民群众达到文化共享的目的要求。与此同时,地方区域还可以根据自身本土文化特色,把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发扬,建立民间艺术信息资源库,以此来丰富文化共享工程和基层公共文化体系。例如,发扬浙江省温州市的木偶戏以及东阳木雕等民间艺术,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能把当地的特色进行传承和发展,把民间艺术投放在信息资源库中,可以使文化共享工程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
一、傅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理念认识不清晰
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中国,对博物馆的定义均认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强调博物馆的社会性、公共性。这也正是博物馆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基础和职能所在。但是,从博物馆现状可看出,国内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中涉及到博物馆的项目和权重较低;博物馆已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水平不高。中国博物馆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性认识还不清晰。博物馆以文物藏品为中心的传统意识还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博物馆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但很多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大众的需求和接受力。
(二)博物馆基础设施薄弱
在全国博物馆进入免费开放时代之后,各地博物馆愈发受到民众的青睐。参观数量增长幅度很大。各地政府亦顺应潮流,大力建设博物馆。目前中国博物馆数量虽然增长很快,但是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区博物馆建设发展迅速,但总体低于东部。在人均拥有率方面,中国博物馆总体数量仍显不足。在全国范围内,博物馆基础设施仍需加强。
(三)城市博物馆集群建设较弱
所谓城市博物馆群,是以一个或几个大型博物馆为龙头,通过与相近周边的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大小博物馆形成“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大小博物馆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其本质是结构和功能的互补和互动。城市博物馆资源依然相对分散,在具体的合作交流、共建共享方面还未能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使公众享受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受到影响。城市博物馆的集群力量需要得到有效整合。
二、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体现,已从保护文物藏品到保护文化遗产,再到服务社会,进而向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神圣责任回归。社会变革的深化、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博物馆核心价值的提升等,也强烈推动着博物馆工作者思维意识的变化。只有深刻理解这些变化,才能树立正确的办馆理念,指导博物馆各项工作地创新开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和职能才能得到真实全面的发挥和体现。
(二)基础建设方面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方略,对中央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和政策指引。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均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其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博物馆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博物馆相对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应积极探索城市博物馆群建设之路,整合各种博物馆资源,促进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交流、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城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