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第1篇

1、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全体学生适应时代变化的素质培养;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少数尖子学生的升学教;

2、素质教育重能力,强调全面提高质量。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观,强调各种基本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重知识,以考试分数定质量高低;

3、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条件。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只选择合适的学生提高升学率,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求知欲、创造性,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4、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注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应试教育只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和个性发展。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就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对策。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三、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法的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许多教师理论研究的能力很强,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各种理论如数家珍,发表了不少论文、成果,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脱离,片面地对教改理念进行解读,制定的理论方案不切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肯定无法获得明显的教学成效。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在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传统根基非常深厚,能够汲取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丰富,前人优秀的教学理念应当加以汲取,然而要想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教师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全面分析与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策略的实际价值。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绝对不可凭空想象,只有深入领会教改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不断分析、总结与提炼,从而归纳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持续改进的工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秋、曲鸿雁.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对话”教学在巩固指导地位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不仅体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平等性,而且强调了学生人生经验与精神世界的参与性。“对话”的实施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向“自我完善”转变;教学内容由“简单结合”向“深入联系”转变;教学方式由“单向应用”向“深层互动”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的信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的激烈化,指导思想面临的挑战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传话”思路,引人“对话”式教学,以更有效地巩固指导地位。

一、“对话”在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理论课堂教学的传统思路是“传话”,即教师以课堂为载体,向学生传输基本原理和观点,师生之间是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塑造者和被塑造者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显然,这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因此,超越传统“传话”模式的“对话”式教学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哲学上的“对话”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由来已久,但将其具体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两者之所以能够结合,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任务和“对话”式教学的优势共同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不只是使大学生接受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和行为规范,而是要将的理论、观点、立场和方法融人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信念和信仰,并表现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于行动中,也就是说要完成指导思想的内化和外化过程。“对话”式教学正契合了这一教学任务。

教育视界中的“对话”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首先在谈话层次上,它追求师生间平等、自由、公正的语言交流;其次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学生精神世界与教育引导的融合,这就超过了谈话和交流的范畴;最后,“对话”揭示了一种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不是单一的先知与后知、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可见,“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赋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地位,重视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尤其强调学生人生经验与精神世界的参与性。与“传话”式教学重视宣传和讲解过程相反,“对话”式教学着眼于建立一种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由“教师要学生接受”向“学生要学习和实践”的转变。只有在这一转变的基础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在大学生头脑中得到确立和巩固。

二、理论教育“对话”式教学实施的策略

1.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向“自我完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具有较高的运用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和作用,但对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却由于教学思路的不同而存在分歧。

传统的“传话式”教学将侧重点放在“教师传授知识”这一环节,基本理念是“要学生学”,强调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形成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因此,在对教学目标进一步扩展时往往通过列出章节的重点、难点知识。这一观点虽然看到了教师的讲解在系统的理论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真正把握和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反而会出现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普通的知识课程进行讲授的情况。学生即使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也不能自然而然树立的“三观”。更不要说这种“要学生学”的形式往往引起学生反感,影响他们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和知识。

“对话式”教学将侧重点放在“学生自我完善”上,基本理念是“学生要学”,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增强运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发挥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中除了包括基本理论和知识外,还应包括大学生在指导下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程侧重点不同,面对的大学生也处于不同的年级,在促进自我完善方面必然有不同的要求。为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年级、分课程制定出贴合大学生实际的完整的自我完善的目标系统。

2.教学内容由“简单结合”向“深入联系”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具体课程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体系,但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有一条得到普遍认可的基本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说,在教材的理论内容之外,还要关注社会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两者联系得当、有力,易于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增加理论的说服力,有助于巩固其指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尽管不少教师能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也能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尝试,但往往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就在于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受到“传话式”教学思路的影响,是一种“简单结合”,将“理论”简单理解为政治教育,将“实际”简单理解为结论明确的一般实例,使得二者的联系变成生硬的“两层皮”。在这样“简单结合”原则下选择安排的教学内容尽管有理论,也有实际,仍很难真正吸引学生。

“对话”式教学是师生双方在意义交互中的深层次沟通,因此在理论教学的理论和实际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应实现相应转变。 转贴于 首先,教学的理论内容要从简单强调的政治教育向普及的基本知识转变。这里要澄清的是,并非“对话”式教学忽视的意识形态性,相反,它主张教师应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引导作用,坚决反对将边缘化,反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同于一般的人文素质课程。但由于“对话”中师生双方不是控制、操纵的关系,不是强行把一方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因此不赞成脱离知识的空洞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因为舍弃了知识教育抽象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只会出现机械教条、生搬硬套的情况,不但不能树立和巩固的“三观”,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和逆反情绪。只有寓思想性、政治性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通过系统知识的普及才能达到确立和巩固指导思想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本着科学的态度对的基本体系和知识进行全面、客观的讲授,既包括必须坚持的普遍原理和分析方法,也包括需要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具体结论;既要讲中国化的成果,也要将理论与西方思潮进行简单对比。在发展和对比中让学生明了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确立对指导思想的信心。

其次,教学的实际内容要从简单列举一般实例向深人分析社会重大问题转变。所谓一般实例是指争议性不大、结论明确的具体事例,在教学中引用这类例子固然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但是,由于这些例子对现实的反映多是从正面直接进行的,且结论一目了然,难以触动学生深层的精神世界,也难以激发学生深人思考和讨论,仍然是徘徊在“传话”的旧思路中,只不过“传话”的内容是实例而已。如果教学中仅局限于这类例子,学生会认为教师故意片面选取那些能够解释和证明理论观点的事实,而回避了现实中的矛盾和争端,逐渐对单一的课堂内容失去兴趣,转而更加关注从其他渠道获取的负面信息。并且,由于在课堂上接受的都是用正面实例说明正面观点的教育,在遇到有争议的社会重大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不能用的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甚至会产生悲观、失望等负面消极情绪,影响对理论的信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内容要从简单、片面列举一般实例向深入对比分析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转变,在争议、分歧甚至是负面事例中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发展的分析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只有对课堂教学的理论内容和实际内容都有了改进,才能在对两者关系的把握上实现从“简单结合”向“深人联系”的转变。这既要求教师能深刻领悟和生动阐释的基本知识,超越“传话式”的政治说教,又要求教师敢于和善于联系社会重大问题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大学生进行深度“对话”。

3.教学方法由“单向应用”向“深层互动”转变

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既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实践应用。理论研究的范围很广,有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也有国外教育方法的借鉴;有方法论上的改革,也有具体方法的创新。实践应用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案例法、专题法等具体方法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采用。但由于受到“传话”教学思路的限制,很多教学方法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不能从根本上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常规。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第4篇

1.教学思想与观念的评价

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与教学观念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学与发展的主体;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打好基础培养能力的同时,重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教师选择课堂教学方法的准则。

课堂教学应遵循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应突出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还应突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辅导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

(2)教学方法的“四导”标准。

①课堂教学应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诱导,就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

②课堂教学方法应着重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引导,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发展结论,总结规律。

③课堂教学方法应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疏导,就是指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存在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解开,思维顿开。

④课堂教学方法应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指导包括学法指导和认知策略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变知识为能力。

2.教学目标的评价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首先要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具体来说,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根本任务;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塑造学生的社会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发展性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一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具体,要提出课堂结束后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三要恰当,要保证教材基本要求的掌握,又要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四要完整,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

3.教学过程的评价

现代课堂结构的标志,应有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的思维训练、合理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要素。

(1)教师选择的课堂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本”是教师选择课堂教学策略的依据。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其角色定位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关键看其选择的策略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教学过程的“五要度”。

①复习铺垫的“高效度”。在传授新知识之前,安排一定时间来复习作铺垫工作,为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复习内容保持适中,时间保持适宜,精选那些学习新知识必备的以及和新知识密切联系的旧知识为复习内容,做到短时高效,平中见奇,快速反馈,迅速接触新知识。

②导入新课的“强力度”。新课的导语应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也使课堂教学有着良好的教学氛围。

③传授知识的“参与度”。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

④巩固练习的“多角度”。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既要切中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又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练习。层次上应用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等。

⑤课堂总结的“高浓度”。课堂结束的短短几分钟内,教师要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高度浓缩,提纲式地归纳概括,给学生以精要、深刻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4.教学基本功的评价

现代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应体现以下“四化”:

(1)教学语言的艺术化。

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两种,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师生关系的融洽化。

教师应尊重、关心学生,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从而产生情感的迁移。“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以此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正确形成。

(3)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对体育教师来说,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设备条件,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

(4)课堂管理的科学化。

教师组织管理课堂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成效。为此,教师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把严与爱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把课堂组织成一个温暖和谐、轻松愉快的“大家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5.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第5篇

“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才能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出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把斗争引向胜利。”无产阶级斗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策略,经过无数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与可操作性。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今正面临一场革命,如何像无产阶级斗争那样赢得汉语言文学教学革命的胜利,正确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学策略成为决定性的关键所在。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方案集合,它是为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趋势而专门制定的教学方法。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根据已经出现的或今后即将出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培养现代化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一、着重抓好“教育理念”培训,统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指导思想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理念有四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指导性纲领系统深入学习,教师在把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同时应该按照理念指导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而不是在粗浅的学习了解之后,完全按照长期的教学经验,想当然的去制定教学方法,应试教育的顽疾难弃,素质教育的问题就越多,特别是作为基础性课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按照课改理念,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之下,从实际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符合汉语言文学发展方向的策略。当前很多教师发明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种顺应课改潮流,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路是好的,但是其可行性却有待于斟酌。关键问题是教师不应该为了顺应课改而随大流的去创新,凭借着应试教育的经验,制定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是对教育理念的曲解,更不能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各种说法学派盛行,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呢?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以言语为根本的教学活动,在其三大特性当中,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以符号性和人文性为辅助特征。特别是在教改趋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日益重要,培养学生以语言为工具,实际运用到生活、工作当中成为关键,而不是以往应试教育中以考试、升学,以分数高低来定论,因此,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的去制定教学法是教师首要的职责。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本质就是考试过关,其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学生能考个高分,教师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出的学生考得成绩好,分数是本质,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本质,而教改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则变成学生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等的塑造培养上,由以往有形的看得见的表现形式,转变成具有深刻内涵的无形的内在的形式,针对这种本质上的根本变化来制定教学法,就是有的放矢。例如目标教学法,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标、有方向的自身主体能动作用,学生在享受学习过程的同时,更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导向性开展教学,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多样性探究式讨论学习,目标明确,成效显著。

三、确立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将教学法的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