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习惯养成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渐渐得到了重视,一些院校也开设了一部分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由于高职院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那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个问题的关键矛盾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人文素质课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而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会人。否则,各种人文素质课程只能在课程设置中起结构性的作用,而不能在教育实践中起功能性的作用。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定位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比起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来说,学时学分比例少,规模小,学科系统性差,所以其目标比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也应有所降低,即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以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像普通大学一样积累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的深造或研究打好基础。基于这种差别,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功能层次上就应该有所调整。
(一)德育功能
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中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二)智育功能
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三)美育功能
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所以能够得到的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这样内涵丰富的功能,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二、职业核心能力考评体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在高职院校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传统的积淀养成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实现上述三种人文能力的培养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对人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作用是不确定的。同时学制与课时也不允许这样大量开课。所以我们需要设置能够显在地作用于学生的人文能力的培训课程,以及相关的对能力进行测定的考评体系。这种课程可以称为“人文能力养成性课程”,即通过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来强化习惯的养成直至影响到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这就是外(外在的规范与行为)――内(内在的理解与认知)式的人文能力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外(外在的课程)――内(内在理解与领会)――外(外在的表现与行为)的教育养成过程相比,它省去了一个环节,但实质内容与性质却没有根本的不同,可谓异曲同工。这种针对人文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课程,其课程架构与考评体系的设计无疑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挑战。
劳动部门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参照国外先进的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该体系可分为模块,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模块中有一半以上与人文素养有关。这个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体系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非常明确地告诉培训对象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这种培训模式与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实训实践模式不仅有近似之处,而且是对技术应用型实训实践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提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把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人文能力实训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养成。总之,这种培训考评模式能够像其他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一样,真正起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由外而内的“能力养成”的作用,而且收效也比较快,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体系、技能分解、培训方法、考评模式方面完全可以参照上述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系统,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内容,实现全面的改革与重新建构,打造全新的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三、高职人文教育体系改革的策略
结合我们抽取出来的高职人文课程所应具备的对学生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功能,再加上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这一平台应该有语言交际模块、协调合作模块、自我教育与完善模块三个模块。其中语言交际模块的内容主要为母语的听说读写及语言的交际运用;协调合作模块基本上参照职业核心技能合作模块所要求的能力,并对难度作以相应的调整;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模块包括分析自己的特长与不足,确定自我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及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品德的修养与完善等,这一模块的内容,可以吸收目前高职德育教育的新成果。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改革的难点与重点在于教材建设及考评标准的确定。首先应制定一个高职人文素质训导大纲,大纲制定时完全可以按照职业核心技能的“工作活动”“技能要求”“培训与自学指导”“考评指导”四个方面。对人文素质训导的目标、内容、程序、考评作出定量定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训教材的编写与考评体系的建设。在教材建设上要突破传统的文本教材的概念,建设一种新型的全方位的立体教材,这种教材除了教学目的与标准确定以外,其他的案例与相关资料应该建成一个分类资料库,可以随机抽取与运用,达到教学内容活化的目的,以避免学生将此课程变成一种记忆性模式化的课程。在具体教法上要以案例、情境模仿和讨论为主,以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教学效果。在考评方面,也要突破传统的笔试模式,以能力考核为主,主要方式有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
[关键词]整合 教育资源 人文素质 培养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因此,人文素质培养刻不容缓。
一、弘扬人文精神
(1)发挥一线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育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影响面最广最深刻的要素,因此应该发挥教师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用信念牵引信念用激情碰撞激情。教师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随时随地的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怀、自身的发展情况,个人长远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介绍给学生。
(2)发挥专业课的独特作用
学生按兴趣选择专业是教师发挥专业课在理想信念、坚强意志,学习兴趣、成长内驱力等方面教育作用中最有利最直接的因素,每一门专业课的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因实利导讲解本学科的发展史,学科的广阔发展前景,为本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感人事迹等,为此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强化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动力。
(3)发挥公共基础课的灵魂作用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基础课的共性。学校开设的《大学语文》,《思考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等课程作为工具是和人的感情、尊严、权利等息息相关的,所以基础课可以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创造力,实现教师、教材、学生多向的互动启发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在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对公共基础课应尽量开全课程注意课时比例,最大化发挥公共基础课的育人功能。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在强化专业课内容教学的同时,必须思考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使学生在具备应用性特征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品格,坚强的意志,遵纪守法的习惯等。
(1)切实强化“两课”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课属于人文学科,是目前我国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说,它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它的学科优势。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青年、寻求人生的意义,在正确意义的导向下完善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的根本,加强和改革“两课”内容和方法通过“两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2)进行职业观教育。
社会舆论、家长、学生内心深处对职业教育的轻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分学生以为自己进入职业学校是被逼无奈,心里有一种失落情绪,对学生缺乏精神动力。因此,应该教育学生打破这种“低人一等”“前途暗淡”的消极心态,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的本质、意义、评价标准,树立职业院校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他们信心百倍地投入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中去。
(3)进行成长成才成功系列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时展的要求。重视和帮助学生构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习惯、观念和方法是职业院校育人的必备环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不仅要关注职业、分析设计职业标准、订立职业资格鉴定,更要关注学生的潜能激发、终身学习的认识确立和习惯培养,关注学生行为方式的指导,促使其走入社会个人行为方式蕴含哲理性指导。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培养他们读书学习、思考思辨的习惯,使他们眼界开阔,具有逻辑性,具有道德判断力,教育与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及真善美的优秀品质,满足学生终身的精神需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价值观和远大抱负,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还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名、义、忠、恕、信、知、勇、礼、禄、德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个人修养体系。文化具有产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凝聚力,会持久地支配个人、群体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行为、心里倾向和精神结构。因此可以从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吸取经验智慧,从而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
三、结论
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既然是手段又是目的,培养需要人文的、科学的内容与实施体系,它寓于课堂的循循善诱中,寓于环境的无声熏陶中。需要集中全校各部门的力量,凝聚全校教职工的智慧,从办学思想、教育内容、评价手段、课堂内外去整合资源,完善内容体系,与时俱进,全面规划,科学指导,扎实推进。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赵四亮,李毅.浅滩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3]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7.1
作者简介: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媒介;新闻工作人员;新闻人才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029-02
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多种终端的使用,预示着新媒体时代来临。但是对于新媒体时代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新媒体的概念是,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以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交互性和服务性强等特点著称,开拓了新的媒介时代,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有新媒体所需的技能和素养,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有一番作为,同时为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对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新兴媒介,所以需要的人才不仅具有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的采、写、编、评、摄等素质以外还需要具备熟练应用新媒体操作技术的能力。传统媒体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也给自己已有的工作人员以及应聘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现在看一些资料:2014年5月5日在腾讯招聘官方网站的招聘OMG10-腾讯视频综艺运营编辑的信息,其中一个要求就是:熟悉电脑操作,掌握基本网络知识,了解HTML语言,熟悉PS图片编辑软件及edius、Premiere、sonyVegas等视频编辑软件; 2014年03月02日中国政府网招聘编辑人员的启事, 采编岗位要招聘 10―20人。在岗位要求一栏提到应聘人员需具备:计算机操作熟练,熟悉HTML语言,熟练使用WORD、EXCEL、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POWERPOINT等软件,具备快速掌握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等网络工具软件的能力;2012年05月10日央视《聚焦三农》栏目组招聘记者编辑的启事,招聘非线性编辑工作人员,要求熟练掌握AVID、索贝等后期制作软件的操作;2010年09月27日新浪科技的招聘科技新闻编辑人员的启事,要求对IT、互联网和电信行业有一定了解,有相关媒体从业经验者优先考虑。所以说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要想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争夺媒介市场的局面下,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或是在自己已有的工作上走的更远,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技能。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所要求的能力,还要具备以下新的技能和素养。
第一,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要想提高和改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必须先从思想上有高度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是新媒体发展的前提,所以要想在新媒体时代下有所作为,一定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共享。而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关系为王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白现在的新闻资源不会再出现一家独享的独家新闻,而是一个新闻资源共享的时代,所以说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共享新闻资源的理念,从而通过共享打通自己的关系网络,这样在以后的新闻实践中就可以在这个庞大的关系网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新闻资源,同时在共享的过程中新闻资源会得到全面的开发,受众也会受益。
第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秉承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新闻媒体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原地不动就是落后,科技迅速发展,各种媒介制作软件纷至沓来,多种终端也随之而来。如果新闻工作者不能熟练的使用这些软件和终端,就会在新闻报到中落后。现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加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掌握分析大数据的技能,才能使新闻报道更有深度。在今年两会期间,很多媒体都采用了大数据来报道两会所发生的新闻,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第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新媒体虽然内容丰富,速度快,覆盖面广,但是信息的同质化也相当严重。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创新能力,需要有独到的理性思考,在繁多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独特的报道角度,打破同质化的现状,给受众耳目一新的视野。
具备以上的技能和素养的新闻工作者才是新媒体时代下媒介需要的人才。
说到新媒时代需要的人才,就不得不谈高校对未来新闻工作者的教育培养问题,较早开设新媒体课程的高校是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比如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媒介融合课程。据资料显示,美国的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和新媒体相关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和新媒体技能的掌握。近几年来,我国的很多高校,也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对自己的新闻传播学院的专业和课程进行了改革,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同时教授相关课程。河北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也开设了媒介融合和网络传播技巧等课程。无论是国外高校对于新闻教育的改革还是我国对新闻教育的革新,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媒时代的新兴新闻工作人员,为将来媒介的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新媒体时代下,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新兴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只有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清晰的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特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新媒体时代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随着社会对医生的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按照医生职业化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进行教育和改造,同时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从而使医学生既有扎实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又有深厚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高尚的医德医风。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背景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为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的需要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 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确立了“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病人自主性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医学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优良医德医风、高尚道德情操、精湛医疗技术和广博人文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职业素养是医学生成长的根基,需要学校与社会协作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使其成长为履职尽责、精业勤业、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教育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学生对基本职业素养的认知,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二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偏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医疗行业要求相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经验不足。三是我国当前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注重理论教育,缺少有效的多形式的实践途径。
2.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很多高校开展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却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流动性大,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讲授多,实践技能培养少,导致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临床技能、动手能力差,不适应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需求。
当前社会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人文教育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意义
医疗卫生行业是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建设、医患矛盾突出、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缺乏等。所谓医生职业化,就是要求医生承担一些原则性很强的责任,其宗旨是:病人利益优先,个人利益居后,病人主权,社会公平。医生的职业化是医患关系的核心要素和本质所在。然而,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当今诸多医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 由此导致,有些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精神缺失,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属性,并且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营造浓厚医学人文环境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然趋势。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医学人才,使临床医学生提高竞争力,更好地融入社会,成功就业。这不仅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实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同时对促进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培养临床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适应时展,将人文思想与医学教育相结合
贯彻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医学教育原则,形成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创新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医学专业教育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为主体、以养成教育为目标,确立科学的人文教育思想体系,培养临床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创新的精神、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实现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2.创新培养方式,在实践中培养临床学生的职业能力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增加与职业培养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按照行业标准,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校内实训、临床见习、专业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培训,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意识。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文教育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就职者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当前的职业教育模式却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背离,影响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本文中通过分析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观念、师资、课程和环境等方面探索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技工学校;人文素养教育;实践
长期以来,技校探索实践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在技能培养方面成效显著,技能突出已经成为技校学生不争的优势和特色。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凭借雄厚师资优势、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打造有模具制造、数控应用技术、机械制造、机械设备修理、汽车修理和工业电气自动化6个广西重点骨干专业。多年来,毕业生上岗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与此同时,技校学生存在的人文素养“短板”值得关注,这些素养“短板”成为影响技校学生未来发展的瓶颈。我校就业办公室的调查显示,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虽然学生毕业后工作上手快,上岗竞争有优势,但从长期发展看,出现“好用、不经用”的现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容易错失在企业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因此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良好人文素养是学生成才和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人文素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人文素养也称“文化素养”,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主要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和能力。人文素养是提升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基础,是人的众多素质中的基础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它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心灵,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很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和社会,增强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因此,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
(二)人文精神是增强学生企业适应能力的关键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使命感和价值观,是人类从“自在的”状态过渡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能力。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感,进而增强学生在企业的适应能力。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技校强调就业率,片面认为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过分夸大教育目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淡化人才培养的人文性,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能力的深度开发、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包括丰富的人文历史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情趣爱好、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对道德人格追求的培养等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人文的力量可以支撑人的价值追求,涵养人的精神,塑造完整的人格。技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全面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让一批又一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超的专业技能的优秀学生走向未来的职业和生活,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为企业培养具有持续创造力和良好素养的员工。
(四)改变职业教育的功利性是技校长远发展的要求针对当今社会存在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功利化和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离,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改变职业教育追求就业的功利性的倾向,是技校长远发展的要求。技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高度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一)树立综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句话对当代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仍不失为至理名言。长期以来,由于受竞争激烈的办学环境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恰恰走了一条将学生培养成技术性劳工而非合格的现代人的教育之路。要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作为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到,转变育人理念、整合教育资源、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人,才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学校树立综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将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发挥和挖掘独特的地方人文优势柳州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产业,化工、制药、林纸、制糖、建材、烟草、纺织等产业并存发展的工业体系。市工业博物馆集工业历史展示、工业遗产保护、科学知识普及、旅游休闲于一体,设有工业历史馆、生态宜居馆等主题展馆,具有丰富的实物、文献和图片资料,展现了柳州工业10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体现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柳州精神。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是南中国史前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市区青山环绕,绿水抱城,被誉为“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盛产奇石、有“柳州奇石甲天下”的美誉。柳州先进的工业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给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以潜移默化的感染。我校充分利用柳州地方人文优势,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和主题的人文教育。此外,节假日可组织和引导学生参观和游览柳州的人文景观,吸收文化的养分,体验工业文明和历史文化的融合,磨炼心志、升华理想,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三)反思教育方式,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自信自立、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职业素质,看得比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更为重要。与掌握一门专业的技能相比,一个人要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更需要时间和教育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促成。目前,越来越多进入企业一线工作的学生因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离开企业或得不到发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育应该负主要责任。这与我们过去对职业教育肤浅的认识有关。我们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职业理想”等,但反省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并且让学生真正内化成行动的有多少。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把专业知识、良好的观念、高尚的情操变成学生的自觉需要,让这种“自觉需要”驱使他们把知识和能力转化成个人素质和职业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是教师的天职和责任。
(四)推动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毫无例外地找出本门学科中包含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地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我校全面推动以渗透方式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一是通过改革基础课程,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发挥基础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发挥专业课程教学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并推行“校企共培”冠名班,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和企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渗透人文的关怀。
(五)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孔子家语•六本》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校园文化氛围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在全校形成的一种气候,包括学校的自然文化、校园规划、美化、人文景点等,还包括学生社团活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学生,使其内化为信念与情感。一是营造良好的体现人文与科学情景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受到感染、暗示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校教学场地和宿舍实行6S管理,以校史馆、企业宣传墙、广播站、校刊、宣传窗、文化长廊等载体为舆论宣传阵地,以积极健康、具有时代特点、针对性强的内容引导学生。二是发挥社团作用,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我校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汽车、电气和数控车床等专业社团,又有涉及新闻、科技、体育、文艺等方面的兴趣社团,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拓展视野,在课外感受人文与科学教育。三是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开阔视野,提升水平。我校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全校大比武”技能节,每学期的职业教育大讲堂,“校训万人学,校歌万人唱”和各类志愿者等活动,逐步完善的“掌上校园”网络建设,让学生实现了书本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人文讲坛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信息文化与社会现实相融合,开展无人不可、无时不在、无处不能的人文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