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债务危机的化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明确工作目标
(1)清理化解旧债。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在严格制止发生新债的基础上,逐步用2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
(2)制止发生新债。在化解旧债的同时,建立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和设备购置申报审批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项目建设和购置设备,先按程序申报,经批准后实施,所需资金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
(3)建立运行新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要求,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等各项经费,不留经费缺口。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项目由我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通盘考虑,确需建设的由政府财政资金解决,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新机制。
坚持化债基本原则
(1)谁举债谁负责。按照各级人民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卫生事业和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职责要求,我市各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清理化解工作负总责,发改、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债务清理化解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负责债务具体清理、统计,完善资料并上报。
(2)先清理后化解。在全面摸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锁定债务,逐级审核认定。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安排,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先后顺序,逐步化解债务。
(3)先认定先补助。根据中央、省文件精神,我市各级政府承诺在2013年9月前全部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任务,省级统筹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债务化解任务的地方给予补助。省医改办对各地债务化解工作统一组织考核,对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债务化解任务的,扣回财政相应补助资金。我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债务,对资料齐全、真实准确并且被上级认定的,优先给予补助。
确定债务化解对象和范围
纳入本次债务化解范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由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纳入化解范围的债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长期债务,主要包括发生于业务用房、辅助用房建设维修和医疗设备购置等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直接相关的债务。具体形式包括: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垫资以及向单位职工和其他个人借款形成的债务。
债务计算时间严格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原则上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之间形成的长期负债不纳入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计算范围,由我市各级政府参照中央、省文件精神的要求自行化解。
科学组织化债实施工作
(1)严格审计,摸清底数,锁定债务。我市各级政府组织审计、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监察等部门,统一对每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项、每笔债务认真清理核实,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债务清理过程全程公开,清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监督。经核实锁定的债务,逐笔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
(2)逐级上报,逐笔认定。在2011年10月31日前,县市区政府将锁定后的债务报送市审核,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审计、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监察等部门,集中对债务进行审核,组织县级交叉抽查。然后再将经审核的债务报省级认定,省审计、财政、卫生共同组织债务认定工作,根据需要组织现场重点核查,并将认定的债务反馈给市级和县市区政府。
(3)统一打包,整体剥离。按照举债主体、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全部债务统一打包,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剥离,交给县市区财政局。县市区财政局成立化债经办机构,统一接纳、登记、管理债务。
(4)统筹规划,逐步化解。县市区政府统筹规划本区域债务化解工作,按照要求落实债务化解任务。根据上级认定情况,区分轻重缓急,明确偿债次序,分类逐步偿还结算各项债务,优先偿还医务人员集资等个人的债务及世界银行贷款债务。县市区财政在预算中单独列支用于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支出。
多方筹集资金,落实偿债支出
(1)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我市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方筹集偿债资金,从以下渠道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二是中央、省财政安排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奖代补”资金和安排专门用于支持化解债务的专项补助资金;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的收支结余资金;四是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任务、核定收支”后超收的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偿债;五是通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途径筹集资金;六是社会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积极筹资用于偿债。
(2)建立健全制止新债发生的多渠道补偿新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2010〕62号)要求,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和设备购置要按程序申报,经批准后实施,所需资金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坚决制止发生新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资金未落实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经批准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得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不得举借新债。加强源头控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政府财力水平相适应,不得将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资金转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为应对债务危机,欧洲执行更加严格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从而减少了市场需求,减缓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面临金融和经济困境,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给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2013年初,塞浦路斯两家最大的商业银行因持有希腊政府和企业债权而爆出巨额亏损,这两家银行的资产大部分靠离岸储蓄支撑。这表明欧洲债务危机也存在向国内银行体系蔓延的叠加效应。在欧盟谈判的救助和改组方案中,两家银行的股东、债券持有者和海外存款人不可避免地需要分担损失。这是债务危机有可能造成的对地区经济恢复的不利因素。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欧洲债务危机显示了欧元区经济与金融的制度性缺陷,同时也暴露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国际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升级,使系统性风险成为决定国际金融市场能否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
由于欧洲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的相同模式和紧密联系,从2008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风险不可避免地向欧元区蔓延。首先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是欧洲银行业,由于欧洲银行业盈利大幅下滑、部分银行亏损严重,特别是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的一些银行拥有大量坏账,只能依靠政府注资维持,为削减成本,欧洲银行业迅猛裁员,负面影响逐步扩大,也使债务危机的波及面具有了向整个欧元区蔓延的态势。对于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和危机传染机制更具说明力的是,欧元区国家银行业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2011年6月,德国和法国银行业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债的风险敞口最大。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和法国巴黎银行(BNPParibas)持有希腊债券金额最高,分别为31亿和53亿欧元;两国对意大利政府债券的风险敞口分别为370亿欧元和530亿欧元,约占其一级资本总额的1/3。另一方面,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银行持有大量的本国债: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银行持有本国政府债券最多,分别为2320亿欧元和1640亿欧元,分别为其一级资本的165%和200%;其次是希腊的银行,为483亿欧元,超过其一级资本的220%。在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时,相关国家面临相同的压力,已经是一个自然逻辑的递进过程。正所谓,“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二)顺周期因素成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行情成为决定资本流向的重要因素。受到希腊因国债违约风险增大而遭到负面评级,以及法国多家银行可能遭到评级降级消息的影响,欧洲主要股市大幅下挫。受资本市场行情影响,资金短缺成为欧洲银行业的最大忧患。欧洲大银行资本告急,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外逃的效应,这就构成触发系统性风险扩大蔓延的基础。2011年6月底,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对欧洲银行业风险敞口达到6750亿美元,而8-9月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已减持欧洲银行短期票据890亿美元,这对于欧洲银行和欧洲债务危机来说无异雪上加霜。二是,美国金融界名人发表市场评论,成为影响市场判断和市场行情的重要顺周期因素。在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的过程中,美国金融大鳄的负面评价也对市场负面导向起到推波助澜的效应。2011年3月,巴菲特就表示,欧元区崩溃并非不可想象;2011年6月,索罗斯对外宣称,欧元区正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2011年8月,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欧元区正在崩溃瓦解。这些评论对于脆弱的市场造成了剧烈的冲击。2011年12月6日,标普将欧洲稳定工具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2012年1月,标普下调了欧元区9个国家的长期信用评级,将法国、奥地利的AAA信用评级下调一个级别至AA+,同时将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信用评级下调了2个级别。
(三)金融市场走势取决于救助计划能否有效推进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迅速实施大规模反危机措施,开出金融机构救助方案,在很短时间内恢复了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欧洲由于利益分歧和决策程序复杂,延误了救助计划的实施,也出现了在希腊以后债务危机向其他欧元区国家蔓延,并演化为可能导致欧元解体的系统性风险的后果。就欧盟内部的决策程序而言,救援行动涉及动用参与援助国家辛苦积累的资源,没有国家愿意以极低的收益去援助那些懒惰和没有创造力的国家。经过激烈的损益平衡考量和政治博弈,为了阻止债务危机溢出效应的进一步泛滥,欧盟和国际社会才下定决心实施援助计划。救援计划成为扭转局面的核心环节。而对于欧元区和欧盟国家而言,面临危机的当务之急就是努力迅速落实救助计划,以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四)欧债危机考验欧盟运行机制和调整机制
欧元区达成一致行动救助希腊缓和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市场冲击危害,但也会加重欧元区经济负担,有可能成为阻碍经济复苏的因素。外部援助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危机,危机隐患还在威胁欧洲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债务危机也为欧元区国家建立统一财政政策提供了一个契机,但这还是一个历史性难题,而且危机形势蔓延的压力,可能延长建立这一机制所需的时间。欧债危机的蔓延及由此造成的欧洲金融体系动荡,使建立和完善欧元区金融稳定机制成为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在欧盟明确稳定机制建立之前,投资者对成员国债务违约风险上升的担忧,会导致欧洲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消费者信心动摇。从长期来看,建立欧元区稳定机制和实行协调一致的财政政策,是欧元区完善法律框架、实现长期稳定运作的基石。
(五)美国国际金融市场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美国迅速化解次贷危机的能力,彰显了其危机处置效率和金融稳定的基础。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迅速推出稳定市场的应急方案,通过收购亏损金融机构股权和其他紧急注资措施,动用国家信用挡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很快扭转了市场态势和预期,化解了美国主要大金融机构的清偿危机,避免了坏账传染的系统性风险。同时,美国立即着手研究改进金融体制建设,这反映出美国金融制度的内在修复能力和面对市场变化所具有的活力。美国政府高效率地推进金融改革,为其重新赢得国际金融的主导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早期预警指标;影响因素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此产生的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6.71万亿元,高额的地方政府债务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如何在危机爆发之前向人们传递预警信号从而最大程度上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危机就需要构建有效的地方债务危机的早期预警体系,其中,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是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体系的基础内容,是预警信号发出的初始环节。
一、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基础性问题:第一,地方债务的定义和范围;第二,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影响因素。
在地方债务的定义和范围方面,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解释。欧洲某些国家公共债务的定义包括公共实体可能涉及的所有以追索权为基础的直接债务;一些评级机构在使用政府债务概念时还使用“税收支持型”债务的概念,任何主要依靠预算或者最近一直依靠预算的政府企业和单位所涉及的债务都包含在这一概念框架中(柯健,2009)。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电〔2011〕6号),地方政府性债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即由政府或政府部门等单位举借,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第二类是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即由非财政资金偿还,地方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地方政府要承担连带责任;第三类是其他相关债务,即由相关企事业等单位自行举借用于公益性项目,以单位或项目自身收入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既未提供担保,也不负有任何法律偿还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可能需给予一定救助。对于第三类债务而言,地方政府具有是否偿债的主动权,因此,本文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第一类和第二类债务。
在我国,由于地方政府不会破产,所以,本文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定义为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即地方政府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情况。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支、货币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水平产生影响,然而,地方政府是否发生债务违约取决于地方政府依靠自身力量偿还债务的能力和依靠外部力量偿还债务的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取决于财政收支差额、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因素;外部偿债能力取决于银行贷款展期、债券发行规模等因素。
二、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分析
根据上文中对地方债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和外部偿债能力指标共同构成了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一)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
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规模性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两类。规模性指标主要衡量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地方经济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构性指标主要衡量不同类型的政府债务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比重。
1. 规模性指标
规模性指标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地GDP、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土地出让收入。
第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地GDP显示了与当地经济规模相比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该比率越高表示负债率越大。根据地方政府能够对经济施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不同,该指标一般在10%~50%之间。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收入显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偿还债务所需的时间,该比率越高表示债务规模越大,需要偿还的时间越长。一般而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可能完全用于偿还债务,因此,该指标可以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盈余代替。
第三,在我国的地方政府收入来源中,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银行贷款中,70%的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刘立新,陈鹏科,2011),而且,2011年审计署的《全国地方性债务审计结果》也指出,部分地方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因此,利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土地出让收入这一指标衡量地方政府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
2. 结构性指标
地方政府债务即使规模较小,但结构不合理,也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结构性指标是指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之间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期限结构指标和种类结构指标。
期限结构指标是指短期债务比例,即在当年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一年和一年以下期限的债务所占的比重,该比例越高,表示短期债务越高,地方政府的短期还款压力越大。而且,可以用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或财政盈余)的比重来衡量地方政府是否能够利用本年的财政收入(或财政盈余)对债务本金和利息进行偿付。
种类结构指标是指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在总债务中的比例。对于第一类债务而言,地方政府具有直接的、硬性的偿债责任,第一类债务余额/总债务余额反映政府必须履行的偿债义务;对于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地方政府承担连带责任,偿债责任的弹性较强。一般而言,第一类债务所占比重变化较小,第二类债务所占比重变化较大
(二)地方政府外部偿债能力指标
除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债务偿还,地方政府也可以依靠外在力量履行偿债责任,主要包括体现地方政府广义清偿能力的能动性指标。当地方政府无法通过财政盈余偿还债务时,也可以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获取新的资金。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展期以及新增贷款进行资金融通,也可以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获得新的融资。因此,利用当年还本付息额/新增贷款以及当年还本付息额/债券发行规模衡量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偿债能力。
此外,中央政府一般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显性或隐性担保,当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爆发时,中央政府会利用自己的资金以及特有的公共地位对地方政府进行融资。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是否发生以及是否迅速蔓延取决于中央政府的资金实力以及对地方政府的融资速度、融资方式。
三、小结
【关键词】高校债务危机化解,问题,研究
一、高校巨额债务形成原因
长期以来,中央或省级地方政府(简称地方政府 )一直是我国高等育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自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高等学校获得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呈现下降趋势,高校自筹经费的比例在不断攀升。利用银行贷款谋求发展成为全国地方高校弥补办学资金不足、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样就造成了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如果能拓宽筹资渠道,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贷款风险。另外,个别高校在建设中追求一种不必要的高水平;在“做大”的过程中,内部管理不到位,也是产生债务危机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受益巨大。但是,由于高校建设所形成的巨额债务,超过了高校自身的偿还 能力,影响了高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债务化解政策献言
(一)政府支持高校开展多渠道筹资。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不靠财政为主投入不行,但单靠财政投入依然无法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现实。要规避高校巨额债务的产生,最好的路径是拓宽融资渠道,有了多元化的融资,不但 不会产生债务危机,也会从使高校变得越来越富有。
省属地方高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第一, 要争取企业的投入, 让企业分担一部分办学成本。省属高校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企业应该分担一部分高校办学成本。为争取企业的投入,省属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要面向社会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都要立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在省属高校和企业之间 建立共赢机制。第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高校创收能力。充分利用高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活动结合起来,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为高校增收开辟新渠道。第三,积极争取个人和机构捐款。高校要加大筹款工作力度,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税收减免等机制,调动企业和个人捐款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高校贷款融资的监管。在化解高校债务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加以规范和指导,加强高校贷款的事前审批,控制高校贷款规模的过度扩张。一方面应加强对银行的指导,增强其风险意识,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控制总量,使高校贷款从资金源头得到控制;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对高校的贷款申请进行严格审批,对其新增贷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认真审查,把握好“度”,严格控制贷款规模。此外,可尝试在高校设置独立的总会计师,直接对上级部门负责,这也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预防债务危机发生的有效手段。
(三)完善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在体制机制方面,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补助高等学校公用经费,提高省属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公用经费占事业性经费支出的比例。二是完善财政拨款模式,增加绩效拨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核定不同的办学成本,建立科学的生均综合定额调整机制。三是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的支持力度。省属高校学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拖欠学费现象时有发生,在高校经费有限的的局面下,学杂费不能及时收缴导致高校经费更加紧张。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的投入,既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又可缓解省属高校经费的收支矛盾。
(四)建立高校债务使用管理监管机制。为加强高校化债资金支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政府明确规定高校债务资金无论来源渠道,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拨付到高校贷款结算户、债权人、材料供应商和工程承包商的账户。加强对高校化债控债工作的管理,由省财政厅与审计厅共同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支持以银团贷款方式进行高校债务重组。银团贷款是指基于相同贷款条件由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按约定时间和比例,依据同一贷款协议,通过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或授信业务。在国际上这种贷款方式较为通用。有的省份与高校开始于银行合作,探索以银团贷款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高校的主要债权人是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债务来源非常小,因此可以采取将现有商业银行贷款转换成国家政策性贷款或者将高校债务转换成国家债券的形式,通过国家给予的政策性优惠,降低高校的利息支出,减少高校贷款的成本,从而使当前各高校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中得到喘息的机会,财政投入的压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缓解。
(五)强化财政绩效管理。引导高校进行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将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办学层次、服务社会能力等指标作为高校经费预算的核心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公共财政和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的财政经费预算拨款模式,在对高校绩效考核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拨款,逐步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作为今后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引导和鼓励高校科学合理规范使用财政性资金。
高校债务化解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高校省属债务的化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对策探讨,也还有很多空白要补,很多工作要做。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笔者将会继续深化对高等教育和高校债务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努力,提出更为完善有效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勾画路线图[M].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7.
[2]何学飞.高校债务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9.
[3]姜澄.高校大额财务负担形成由来及解决对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9.
[4]田恒平.高校债务风险管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高校,负债,利弊,对策。
近年来,高校债务危机问题屡屡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何化解高校巨额债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债务总额也在不断的飙升,巨额的债务已经给高校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的管理者应尽快认识到负债经营的利与弊,通过采取有效的来进行债务管理,确保高校的长远发展。
一、高校负债经营利与弊。
对于高校负债经营应该辩证的加以看待,高校负债一方面带来了学校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冲击,具体总结如下:
1。高校负债经营的利。高校负债经营的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带来了硬件环境的巨大改善,以往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就是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有限,仅仅能够维持学校的基本运营需要,根本就谈不上进行学校的扩建。而通过向银行借款则打通了高校的资金瓶颈,高校通过抵押贷款获得了建设资金用于校园规模的扩大以及办学环境的改善,为莘莘学子的求学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二是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升学机会,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直以来都是精英化的教学模式,这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政府的财力不够所导致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发展远远要滞后于社会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求接受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高校扩大办学规模,而利用银行借款正好实现了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要求,很多学校的新校区动辄上千亩,能够容纳数万人,这正是银行贷款的贡献。三是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年出台的高校扩招政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校通过大规模的举借外债进行校园建设一方面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高校学生就学以后,其吃喝拉撒所带来的消费需求也是不容小觑的。四是利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要依赖于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高校利用借贷资金进行办学规模的扩大也是顺应国家人才兴国的战略。
2。高校负债经营的弊。高校债台高筑虽然使高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一些隐患却同样存在,这些隐患成为了威胁高校健康发展的定时炸弹,具体阐述如下:一是高额的债务使得高校承受了巨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高校的财务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甚至一些学校每年的收入还不够还银行的利息。在还款压力的影响下,高校必然会缩减在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投入,进而威胁到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高校债务高筑同样是一件坏消息,学校在还债的压力下必然会通过各种措施来增加大学生的负担,要么直接提高学费,不断上涨的大学费用就是一个例子,要么减少花费在学生身上的各种培养费用。
三是高校负债过高对于国家也是一个利空,毕竟高校一旦出现还债危机,其损失还是国家财政买单。
二、化解高校负债危机的策略。
针对目前高校负债经营的现状,为了高校的长远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债务危机,本文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可以有效的缓解乃至消除债务危机。
1。严控高校新增债务。在高校债务总额已经非常庞大的背景下,政府应严格控制高校的新增贷款额度。对于高校不顾自身的实际盲目的进行扩大办学规模的行为应坚决加以制止,很多学校的新校区建设规模过于庞大,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还款的能力。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正在变缓,考虑到我国高考人数在不断的下降,寄希望于通过不断的扩大的学生人数来实现还款能力的提升已经不太现实。未来必定会有为数不少的高校面临倒闭,对于此趋势,政府部门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通过对于高校的贷款进行严格的控制,来防止高校债务的进一步恶化。高校的贷款绝对不是高校与银行两者之间的事情,毕竟这其中有太多的政府因素在里面,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银行以及高校之间充当一个贷款的评估者,而不仅仅是担保人。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于高校已经形成的巨额债务,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投入,毕竟仅仅依靠高校自己的力量很难还清所有的债务。我国财政对于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一直比较弱,巨大的教育成本基本上都是有高校学生来承担,而这部分支出本来是应该有政府承担,按照法律规定,我国教育开支应占到财政支出的4%,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目标都没有实现,国家对于教育的欠账实在是太多。国家应在高校债务危机凸显的背景下,不断加大对于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财政支持一方面来帮助高校读过债务危机,另一反面也可以大幅减少学生的教育成本,为国家整个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3。鼓励高校自力更生。仅仅依靠财政的支持还不足以解决高校的债务危机,高校自身也应自力更生,通过开辟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来扩大收入。高校可以从分利用自己在科研方面的优势,通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出来实现收益。例如著名的大学北大、清华、华中科技大等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办产业,而且这些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为学校的提供了更为雄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基金会,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例如美国的一些高校,如耶鲁、哈佛大学等都有自己的教育基金会,这些基金会财力红雄厚,给高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完善高校财务管理。高校应在财务管理方面不断改进,通过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应对日渐紧迫的还债危机。通过对高校现有的资金进行灵活的安排同样可以缓解财务压力,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关键就是进行各种财务指标的设置,通过设置相关的财务指标来保证资金在短期以及长期之内的一个相对平衡,这样才能有效的应付巨额贷款所形成的财务压力。各高校应当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机构,对高校的融资项目进行预测、分析和监管,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把信贷风险降至最低。并且根据所需要的资金和收入状况合理安排贷款额度,对高校的长期、中期和短期贷款的比例实施优化,对贷款的投放时间和数量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
5。建设节约型校园。高校在资金筹集方面除了开源,还要节流,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高校的日常支出巨大,这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可以被节约下来的,以高校的水电支出为例,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来打造节约型校园,这样每年节约下来的开支也不小,对于缓解债务危机也有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学校内闲置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固定资产可以对外出租,这样也可以为学校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高校的债务问题必然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期集中爆发,政府以及高校应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高校因为财务危机而破产。在解决高校债务问题时,高校以及政府应切实承担其自身的责任,在综合借鉴国内外高校处理债务的相关经验基础之上大胆创新,通过综合采用做种措施来开源节流,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债务危机处理机制,实现高校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东.解决高校负债问题的路径探讨[J].软科学,2008(4).
[2]张莉.我国高校负债成因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0(29).
[3]崔艳萍.浅谈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