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企汉语言文学

外企汉语言文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企汉语言文学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第1篇

一、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语言迁移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的争议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否起作用?这个问题目前已几乎没有异议。“现在很少有语言学家会质疑语言迁移的重要性”,绝大部分理论和研究都支持或证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会发生作用,只是在作用大小问题、正负面影响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不同观点。二语习得不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负迁移引起。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避免这些干扰错误,以免形成习惯。行为主义理论认识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作用,但过分夸大了这种作用。认知派内部观点不一,但总体上说更注重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母语的作用受学习者个体差异影响,研究更注重探索语言迁移的制约因素。

二、迁移研究达成的共识及目前的研究局限

到目前为止,众多的迁移研究因为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但这些研究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为更深入的迁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迁移研究不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研究成人学习者的占绝大多数,而研究儿童学习者的非常少。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对二语生成影响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二语理解影响的研究较少,如对语言迁移如何影响阅读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则更待加强;其次,对语言层面上的迁移研究多,对非语言层面的迁移研究,如概念迁移研究、副语言迁移研究较少;第三,对迁移的负面影响研究多,而对正迁移研究较少;第四,在迁移方向性上,考虑母语迁移多,而考虑非母语迁移,如二语对三语的迁移较少;研究单向迁移多,研究双向迁移少。从研究方法上看,二语习得中的迁移研究虽然历经数十年发展,但研究方法仍主要沿用对比分析方法,许多与迁移相关的论断仅仅是通过对比分析而得出的非直接的结论,而且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确定迁移发生的标准;同时,比较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的横向研究多,而研究学习者语言迁移发展情况的纵向研究少;从二语输出结果入手的研究多,从二语输出过程入手的研究少等。

三、语言迁移研究对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研究结果对二语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并对二语教学产生影响。

1.母语在二语课堂中的作用

由于母语环境以及学习者已经形成的内在母语能力的客观存在,二语学习者几乎无法摆脱母语的影响,母语会一直在课堂上起调节学习者语言和认知活动的作用,因此事实上禁用母语是无效的。教师应当发挥母语的帮助作用而不是把母语视为二语的敌人。在二语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单一使用目标语无法解释清楚一些语言难点时,母语就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同时,根据社会文化派对迁移研究的观点,学习者,尤其是对外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母语还可以作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或交际策略,帮助学习者完成用二语无法完成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外语课堂中使用母语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正迁移和新概念的内化,并通过语际比较提高对负迁移的意识。当然,教师不应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母语,母语只是用来帮助学生构建目标语知识的辅助工具,它不能享有和目标语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二语课堂上应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

2.比较语际共性和语际差异性

不同语言间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对二语教师来说,熟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帮助学生进行语际比较非常重要。这种比较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比较,还包括对概念知识、文化习惯的比较。一般来说,目标语中与母语相同的现象学生易于掌握,而与母语不同的,尤其是与母语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现象,则难以掌握。因此在二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有意识地比较母语和目标语,预见学生在学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选择并确定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并针对这些困难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实践证明,语际比较是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既须注重语际差异性又须注重语际共性。语际差异性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防止和减少负迁移,而语际共性的认识则可以使学习者更积极地对待自己的母语,并促进正迁移。以往的语言迁移研究多侧重语际差异性的研究,但语际共性的重要性也已得到重视。教师应当就语际共性对学习者进行明确的指导以激发学习者对元语言的感知力,而不应片面强调语言差异性从而加重学习者,尤其是母语和目标语语言差距大的学习者的精神负担。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第2篇

摘 要: 新时期,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西安经济的腾飞对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形势下,西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文章剖析了西安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旨在说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是20世纪中期提出的一种新兴经济学理论。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济学教授Jacob Marschak在“行为科学”一文中指出:语言除了具有交际、思维功能以外,还兼具经济特性,其经济属性表现为:效用(utility)、效益(benefit)、价值(value)和费用(cost)。他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可视为一种人力资源,如很好地利用这种人力资本,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政策研究上,如Grin曾从事语言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取得了一定成就。或是探讨语言经济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如Chiswick提出语言经济学应该应用在教育中。国内研究在以上框架下展开,取得的成果多把语言经济学和具体的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比如朱艳宁的《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研究》,陈婧、王颖的《基于语言经济学的BSP课程重构》。鲜有学者把语言经济学和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结合在一起,文章将结合西安本地高校h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探索培养中文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期待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中文人才。

1.西安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高校扩招之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大量的毕业生进入教育、新闻等行业,而进入企事业、国家机构担任文职一类的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一时期主要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2000年以后,随着全国高校各专业逐步扩招,中文专业毕业生大幅增加,就业问题开始凸显,西安本地高校面临同样的困境。

一方面,由于扩招,大量师范生涌入人才市场,而非师范生也可通过考试拿到教师资格证,这就使得教师岗位竞争愈加激烈。近几年来,中国整体人口出生率一直不高,使得适龄中小学生总量不断减少,在一个较长时期,教师岗位的竞争只会愈加激励。在新闻传媒领域,经过四年专业打造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尚且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何况是中文专业毕业生。最热门的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竞聘已近白热化,这些岗位大多对专业要求严格,而中文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定位的模糊大多被划在了线外,大量中文毕业生只能挤破头脑报考一些专业性不强的文职岗位,这种竞争可想而知多么激烈。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企业公司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方向。这些毕业生可从事秘书、管理、宣传、培训、营销、策划、社区服务、文化产业等工作,这些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大众化的应用型人才。总体而言,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较宽,被人戏称“万金油”专业,但专业性不强,培养出的人才偏离社会需求,难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2.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明确人才培养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充分考虑到该专业人才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设法促进人才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顺利转换,正视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谨慎选择,走市场化的人才培养道路,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与地区优势,合理利用区域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性质,创新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如下: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坚持厚基础、宽眼界的专业素质教育和明目标、高要求的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计划高质量的课内教学与灵活丰富的课外指导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统一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的多方法、多维度、多层次的培养模式。

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

2.2优化教育资源

语言教学应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以实现优化语言资源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语言资源下考虑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使投资收益最大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价值。对于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可考虑优化以下教育资源: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西安当地的经济发展,制订长期的、有效的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可进行“三结合”:教师短期、中期、长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外进修访学深造相结合,本专业与边缘学科(即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领域)知识培训相结合。以西安为例,第三方面的“结合”培训可以涉及新闻、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贸易等学科。这种教师培训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为培养出符合市场的复合人才建立基础。希望通过以上途径培养出“双师型”教师,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专业技能,而且对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关键技术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的。

其次,课程设置要紧扣本地经济发展的最迫切要求,迎合社会需求,适时对课程加以调整完善,促进人才适销对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紧扣相关的适应市场的就业方向,在当前情况下,该专业课程设置可以考虑三个培养方向:一是国学及语文教育方向;二是文秘及文化宣传方向;三是汉文化及汉语国际教育方向。这样细分既拓宽了中文专业的专业口径,又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再次,从实践中预测教育成本与成果比例。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中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可从实践中预测教育成本与收益的比例以便对教育积极调整。

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这是基于市场的需求。考虑到西安本地的具体情况,实践环节可在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在中小学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中小学国学教育中心”,供国学及语文教育方向学生实习;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供行政文秘与企业文化宣传方向学生实习;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等机构合作,供汉文化及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学生实习。

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讲座和课外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参加校内外关于语言文字、创作、朗诵等方面的大赛,弥补课内教学不足,丰富大学生活,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组织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兴趣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开设国学班,加强专业课的学习,与指定导师合作完成相关项目,为有文学创作兴趣的学生开设文学创作班,并通过办专业杂志等方法,培养本专业卓越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四是有重点地安排相应的课程,训练和指导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教师能力、秘书资格等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最后,校企、社会“三结合”共同培养。为顺应西安经济建设的需要,本地高校可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一定的合作培养。比如,高校可安排低年级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观,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他们三年级、四年级时可单排到这些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活动,在实习中教师全程指导,对学生在实习单位表现打分评价。通过种种途径,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这对其未来的学业和就业具有建设性意义。

3.改革后效果整w展望

通过以上改革,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一方面,转变西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在一个长远时间内,中文学生的语言教学能力整体提高。以往,学生在学习或教学实习中发现偏误一般会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如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这类工具书或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但是碰到一些工具书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停滞不前,陷入僵局。现在通过改革,希望学生在不借助工具书的前提下,自己就能将偏误归类、比较、分析、总结,最终找出解决办法。

4.结语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具有经济价值,其价值取决于其使用程度,使用越频繁,其经济价值就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上,语言如能够满足市场对它的需求,便能产生经济价值。西安高校众多,作为传统文科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不仅关系到该专业的生存问题,更将影响西安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交流。

西安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遵循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拉动本市经济的发展。文章在剖析西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基础上,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面对社会的挑战,只要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中文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其潮.语言经济学――新兴的边缘学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44-49.

[2]刘宝权,来娜.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对比分析[J].商务外语研究,2011(04):46-50.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第3篇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普遍没有归宿感,他们普遍认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比,自己的中文素养不足,与外语专业的学生比,自己的外语能力又差距很大。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专业优势,所以有些学生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选择汉语言文学或外语专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设置无遵循,专业特色不突出。对外汉语专业成为了“四不像”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留学生的机会很少,能走进对外汉语课堂见习、实习的机会就少之又少。很多人是读完了四年大学,却一个外国人都没教过。这时,如果真的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机会,他们也会心生忐忑,不敢“应战”。这些问题有专业建设问题,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但笔者觉得首先是如何确立培养目标的问题。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建设就有了明确、醒目的“靶子”,有的放矢,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如果“靶子”模糊不清,何谈命中率呢?

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举例及分析

下面就几个不同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加以分析。A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普通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并具有进一步发展前途的专门人才。解读:虽未在文字上明确标注国内或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但应是全包含的,同时还有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培养目标中还包含为对外汉语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输送人才。B校培养目标: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教学原则,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双文化基础,能够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能够用母语和英语进行通畅交流,以及将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能力及跨文化思考的能力;具有对新问题进行综合和表达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对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了解和判断的能力。具备进一步深造为高层次汉语国际教育的专门人才的潜能,能在国内外学校、机关、公司、企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文秘、翻译、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解读:把为对外汉语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输送人才放在第一位,国内外学校及相关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放在第二位,还包含文秘、翻译、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人员。C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较广泛的社会与人文学科基础知识与理论,特别是跨文化理论与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够在学校及其他教学培训机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流以及继续进行专业深造的人才〔2〕。解读:同样也是三个指向———国内或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中外文化交流和为对外汉语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输送人才。D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将具有扎实的汉语理论水平,扎实的外语基础(双语人才,至少精通一门以上外语),丰富的中国文学知识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具备对外汉语教学(包括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水平测量与评估等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将成为专门人才,就业于国内外各级学校、文化交流传播机构、涉外管理部门、涉外企事业单位,既可以从事教育、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外事、国际贸易等涉外政治经济领域方面的工作。解读:除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中外文化交流之外,增加了外事和外贸工作。E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懂俄语并掌握一定石化专业知识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具备汉俄双语会话和写作、俄汉互译、跨文化交际等一定外事活动和涉外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石油化工等领域从事中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相关工作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解读:最鲜明的特色是俄语。与其他学校外语定位于英语不同,该校立足汉俄双语,这是其他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向俄罗斯及俄语国家输送汉语教师。但把在行政部门、经济部门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方在第一位,有舍本逐末之嫌。概括起来上述五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1、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及语言培训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2、海外的汉语教师;3、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4、文秘、翻译、管理、经贸等岗位工作人员。那么,这些目标在实际中是不是可实现的呢?

(一)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及语言培训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这里的学校是指全日制学校。在国内全日制学校中,对外汉语教师需求主要来自各高校的留学生院(或称国际汉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也有一些面向外国人开设的国际中、小学,但需求量极少。众所周知,当全国只有四所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时,他们可以走进各高校的对外汉语课堂。而现实情况下,就算北语、北大的本科毕业生也很难进入到高校做教师。因此,可以得出,就业于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只是一句空话。至于社会上的语言培训机构,它们的留学生生源少得可怜,能够系统地开展汉语教学的机构是凤毛麟角。与国内语言培训机构轰轰烈烈的外语培训相比,汉语培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海外的汉语教师。海外确实是一个无限广大的市场。“汉语热”也主要体现在国外。根据汉办的数字,现在海外有4000万人学习汉语,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在200~400万。据笔者在国外做公派教师的经历,国外确实需要合格的汉语教师。而且依西方人学习语言的习惯,他们更喜欢汉语为母语的教师,而不是本土教师。所以这一定位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有很多毕业生,想出国教汉语,却苦于出国无门。这只是渠道不畅通而已,在未来,海外就业一定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就业方向。

(三)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这也是一个很虚的目标,没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也对外汉语专业也不构成逻辑性很强的对应关系。

(四)文秘、翻译、管理、经贸等岗位工作人员。这是一个很不切实的定位。对外汉语专业用什么来保证学生将来可以做秘书、翻译……,可以说,我们培养学生具有胜任不同岗位的素质,但无法教给他们其它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也不是靠一、两门课就能完成的。我们在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存在着华而不实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影响对外汉语专业的进一步发展。#p#分页标题#e#

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探讨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遵循两点:

(一)各高校的相同专业应服从专业的基本属性。对外汉语学科的基本属性是汉语和对外教学。对外汉语专业不论是开设在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中央直属院校、地方院校;师范类院校、外语类院校、经贸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其最基本的培养规格,是能够承担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这是第一位的。

(二)应体现各自不同的特色。但这个特色不应体现为除了作汉语教师,还可以作文秘、会计,作管理人员等等。因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大学四年公共课、专业课都能够按要求完成,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如果再把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那势必会造成“丢西瓜捡芝麻”的后果,而且简单的一、两门课程的学习,不可能达到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其结果不仅不能像设计者希望的那样两全其美,而且会两败俱伤。所以,所谓“特色”,应该体现在,依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或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或培养出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或培养出文化素养较高,沟通能力较强的人才。像E校突出汉俄双语对比和汉俄双语教学,这就是特色。根据当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形势,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至少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应用型、国际化、良好的综合素质。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第4篇

为了捕捉这条新闻(真正目的是为了走近帅哥我是不会随便说的),我们特地去北语拜访了这位“史上最帅学生会副主席”。

世界突然变了

对于自己在一夜之间走红这件事儿,大卫表现得十分坦然。“这种事情给谁都会觉得挺爽的吧。”大卫说。照片流传开来之后,他自己还毫不知情,本来那只是普通的一天,可是当大卫再次迈出宿舍,走在学校里,他发现“世界都变了。”有好多同学带着“钻研”的目光注视着他,还有人上前要求和他合影留念。

“我想,我是不是穿了不一样的袜子或者没有洗头啊,怎么这么奇怪?”“同班同学跟我说:嘿,大卫,你火啦!”“前两天我去杭州,在机场居然有人接机,真是吓了一跳。”大卫火了之后,很多电视节目邀请他去参与录制,但是大卫会进行筛选。他只参加和文化相关的节目。大卫拒绝了80%的电视节目邀请,因为“太娱乐化了,和我没什么关系。大家都忘了,我的本职是学中文的学生啊。”

成为网络红人给大卫的生活带来很多变化,不过他并不认为凭借照片走红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大卫认为,大家过分关注照片上的洋帅哥当上学生会副主席这件事情的稀奇度,却没有多少人去想为什么他能当上副主席。“我认为,北语学生会是北语所有学生的学生会,并没有规定它只能是中国学生的学生会。所以其实按道理来说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资格进学生会任职。不过在之前,不管是外国留学生,还是中国学生都没有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史上第一个“洋主席”

在进入学生会之前,大卫就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上个学期,大卫在北京语言大学创办了俄罗斯学生会,帮助俄罗斯同学适应中国的环境和文化。他也搞了很多文化交流活动,包括给俄罗斯同学找语伴和给中国同学介绍俄罗斯文化。大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他也在组织活动之中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校学生会在看到他的工作成绩后,主动邀请他来做些工作,于是这个学期他被当选为学生会副主席。在大卫看来,外籍学生进学生会不是什么稀奇事,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同学,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去担任职务。

谈到以后会不会去竞选主席职位这个问题时,大卫说:“如果有一天,我有这个能力和经历,并不拒绝做主席。万一没有能力,我就不去争。这不能开玩笑,这是一件很需要责任感的事情。”

最近,北语学生会办了“风采大赛”,是一场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进行才艺展示的比赛,大卫做主持人,算上他一共有四位主持人,其中三位都是中国人。与此同时,大卫仍然坚持以他创办的俄罗斯学生会的名义办中俄交流活动,虽然有些累,但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我每次办这种活动都很高兴,因为我觉得通过我和朋友们的努力,办些精彩的活动,能拉近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促进文化交流。”

虽然大卫在中国非常受人欢迎,但是对于远在俄罗斯的父母来说,他还是像刚离开家的时候一样,是一个高中刚刚毕业的俄罗斯小男孩,是那个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的小儿子。

大卫17岁离开家,18岁来中国,今年他20岁。因为远在俄罗斯的父母没有上网的习惯,大卫跟他们通电话时讲起自己现在在中国成了网络红人,他们也没有什么特殊感觉,在电话里,他们会先说“哇,你好棒啊。”后面一句却永远都是“你吃饭了吗?”

至于自己帅气的外形,大卫并不是十分在意,他坦然,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多帅。被大家“过分关注”之后,他才觉得要更加注意形象。不过在大卫看来“注意形象”的意义并不在于外形,而是要管好自己,不做过分的事情。因为有很多人关注,自己更要努力把中文学好。

喜爱繁体字的中国迷

大卫对中文的爱好并不止学好中国话,他对中国的现在和古代文学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偏好。谈及最近读到的比较喜欢的书籍,大卫的话就多了起来,他告诉我,他很喜欢作家三毛。“很少有书能让我流泪,但是读到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很浪漫,真的很让我激动。”

来北语的第一年,大卫还在专门针对留学生的中文班学习,但是那里教授的内容对于他来说太简单了,于是第二年他转到了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里,大多数同学都是中国人,全中文授课,考试的题目也和中国同学一样。对大卫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其实压力挺大的,平时我要比同班的中国同学更努力学习才行。”但是他丝毫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非常热爱中文,希望自己能学得更好。

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也是必修课。大卫认真地说:“虽然只学了很短的时间,但是我感觉我已经爱上古文了。”问到最喜欢的古文是什么,出乎意料,大卫的答案竟然是《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虽然很小,讲述的也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大道理,但是大卫却认为这之中关乎“健康”的道理非常重要。“我觉得如果人没有健康,等于一无所有。我们出生时是,死去时那些财产和衣物也是不能带走的。”一切以损耗健康为代价的“成功”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乔布斯,虽然大家都认为他是很成功的,我却不能认同。”

大卫还很喜欢日语,因为日语里面有很多汉字,他对一切有汉字的语言都感兴趣。因为室友是日本人,他们经常用日语对话。走在校园里,大卫用中文和认识的中国同学打招呼,用日语和遇到的日本同学打招呼,转换十分自然。

大卫平时不怎么用电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电脑坏了,耗着一直没有拿去修。他发现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更能安心读书,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于是他就像个当代隐士一样,阅读纸质书籍,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偶尔有需要就借朋友的电脑来用。不用微信,也不用校内,但是大卫偶尔会上上微博,他的微博名字叫“俄罗斯大卫”,是大V用户,有三万多粉丝了。他经常在微博上用繁体字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分享的内容,除了繁体字,还有生僻字和异体字。大卫时常以翻阅古汉语字典为乐,看到不认识的、新鲜的、有趣的就会分享到微博上。很多时候他发的内容都让人一头雾水,比如前些日子他在微博上发了一个“羍(dá)”字, 并附上解释:小羊羔。

今年中秋节的时候,大卫还在微博上发了一张拿着月饼的黑白照片,不忘配上一句苏轼的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通晓诗文,大卫还会弹钢琴、画油画,在家乡的时候他经常画,只是来了中国没有这个条件了。他微博里有一张自己的油画作品照片,临摹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作品,颇有几分味道。

在他乡自力更生

来中国生活两年多,大卫已经有一年半时间没伸手向家里要过生活费了。“我要自力更生。”大卫告诉我们,北京的物价对于他的家庭来说不算便宜,父母在家乡挣钱养家也不容易,他舍不得花家里的钱,家人打电话来问他需不需要寄钱,他都拒绝了。一有机会,他就出去做些兼职,有时候是在外企做口译的工作。“现在,我不管做什么事情,其实还是不追求回报的。如果做了工作能给钱,我当然会很高兴。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在中国从来没有吃不饱的时候。很神奇,一旦没有钱,立刻就会有一个工作的机会给我。我觉得我运气还比较好。”大卫开心地说。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第5篇

像刘玲玲这样将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害怕面试的大学生可能并不多,但大学毕业生一到面试就“发憷”的现象值得关注。

经过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近10所院校的近20名害怕面试的大学生采访,结果发现,大学毕业生害怕面试一是由于缺乏自信,二是害怕用人单位面试时涉及私人的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专家认为,对于学生因为不自信或感觉缺乏社会经验害怕面试的情况,学校应该给予一些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专家建议大学生要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面对尴尬问题时才能从容应对。

一憷:因自己缺乏自信

“怕面试主要是对自己信心不足,和用人单位没什么关系。”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冯旭坦率地说。辽宁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尧也说自己害怕面试是因为“性格内向,不易和人打成一片”。

与上述情况不同,长沙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吴剑一语道破更多害怕面试者的心理,“工作经验不足,面对人才济济的众多应聘者当然会缺乏自信”。与此类似,湖南师大电子商务专业的小洪说自己因为“没有参加过太多的社交活动”而胆怯。

针对这种现象,北京大学一位教授指出:“扩招后大部分高校没有精力去顾及学生的心理的成长,有些学生能够在学校里得到锻炼,自信心很强;但也有一部分原本性格内向的学生,因为在众多优秀学生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由于学习、就业压力的影响,依然没有自信或失去原有的自信。”

这位教授认为:“这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问题,市场经济给了用人单位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应聘者的权利,而目前的大学教育又很难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建议大学生在学习功课之余,多参加学校的各种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寻找锻炼机会。较好的专业水平加上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是一把打开理想工作之门的钥匙。”

令人高兴的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水平并不能和能力画等号;即使在缺乏自信的学生中,也很少有人怀疑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平认为,大学生准备简历也好,面试也好,最重要的是“展示真实的自我”。对于学生因为不自信或感觉缺乏社会经验害怕面试的情况,学校应该给予一些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二憷:因面试涉及私人问题

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害怕面试的主要原因在自己而并非用人单位,但用人单位的一些做法还是受到了学生们的质疑。

不少受访者表示,在面试中被问到过不愿回答的问题,其中以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居多,比如“有无男(女)朋友?”“公司如果有应酬是否能陪客人喝酒?”“会不会很快考虑结婚(或生育)?”大学毕业生们认为,这些问题均属于个人私事,用人单位不应该过多地涉及。

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研二的学生王青读研究生前已有两年工作经验,但这一“资本”并没让她感到轻松,“我是在工作期间结的婚,现在去面试经常被问及是否会很快生孩子的问题。”王青烦恼地说。

据了解,提出“公司应酬时是否能陪客人喝酒”之类问题的大都是商贸公司。对外经贸大学外贸英语专业的吴未面试时已不止一次被问到这种问题,提起此事,漂亮的她面露无奈,“我知道做贸易工作需要请客户吃饭,喝点酒其实也属于正常现象,可以理解。不过面试时被问到这个问题还是感觉很不舒服,很尴尬”。

一些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认为,“公司只是对一些未结婚生育的大龄女性应聘者,在综合考察之余会问此类问题。公司不会特意不招女性员工,但如果应聘者工作不久就结婚或生育的话肯定会影响工作”。

面试时提到“有无男(女)朋友”这样的问题比较普遍。已在广州某外企人事部工作两年的林女士表示,公司向应聘者提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现象。“公司对一些外地过来的应聘者会提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判断这些应聘者是否会把这份工作长久地做下去”。

一些招聘主管认为,诸如此类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不应该对应聘者在面试时的心理造成影响,如果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聘者就不知所措,只能说明其在心理素质上就难以过关,肯定难以通过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