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市场导向;素质本位;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23-0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政治、经济、科技、劳务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结果。
一、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课程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一个学科专业中,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表现为课程门类不全,新的需要的课程开设不出来,而旧的不需要的课程又删除不掉;课程门类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开设过多,有的开设过少。二是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三是课程门类繁琐过多,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
2、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势
这里主要指各门专业课程所讲述内容是陈旧落后的,课程设置基本沿袭传统的模式,仍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3、课程缺乏实用性,对就业不利
职业教育学校中开设的许多课程缺乏实用性,仍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知识、技术等都是过时的,跟不上需求,缺乏实际应用性。授课内容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用不上。
4、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表现如下:课程内容的选定没有吸收学生参与,没有照顾其需求和特点;课程内容的显现方式单一,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课程的进度、难易度等不合乎学生的特点;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等。
5、课程呈现方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
主要表现为形式单一、不生动活泼,缺乏新颖性;教学方式陈旧、枯燥,单纯是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记笔记,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够,教学枯燥乏味。
6、课程内容缺乏范例性,联系生活不够
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不能用,不能举一反三。
7、课程中实践环节不合理
一是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一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讲的知识过多,而操作、练习和实验较少,尤其是生产中应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操作、练习和实验安排少。
8、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
所谓迁移性是指一门课的内容在原理与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方面,对于另一门课的内容有联系性、转换性和促进性。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既显示出课程内容的陈旧和封闭,也显示出教学方式方法的落后。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随着职业教育结构不断深入的改革,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综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特点和趋势,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下一些思路和看法:
1、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门类和招生数量既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又要适应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变化[2]。二是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素质。这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供求变化,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2、以素质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思路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设置中,要做到在门类上使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在内容结构上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相结合。
3、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主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吸收学生参加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使课程改革队伍由现在的用人代表(企事业)、培养人代表(教师)、管理者代表(行政部门)三结合变为四结合,即加上学生代表。学生代表要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在各个环节上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第二,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听取学生的意见,适应其需求和特点。第三,在课程的计划与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以探究与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探究是一种探索、研究、发现、创造的活动。这要求课程知识技能的体系以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方式、方法和原理为主要构成,使学生找到问题为学习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以产生更高水平的新问题为学习的小结。
实践是一种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运用知识于实际,或从实际中发现、发展知识的活动。一般来说,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有一半至2/3的比重是实践活动或实践性活动。
5、以终身学习为主要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它要求在课程中更多地充实有关思维、知识形成、认知方法等内容,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在课程呈现和表现的过程中,更多地增加学生自已探究,自己发现新知,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除此之外,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还要做如下努力:充分地认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完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机制;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注重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机制;增强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拥有21个附属岛屿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科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都很高,社会经济现代化指数达到了发达水平。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成熟,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园文化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影响,既重人本精神、又讲究团结奉献、各校师生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明礼仪[1]。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台湾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校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高职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天津市及周边省市提供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我校每年向社会输出医技人才2400余人,输出方向涉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相关医疗企业。庞大的市场需求,对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校自2011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来,学校对于后示范校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远大的目标。通过研究发现,台湾职业教育有以下特点:
1.“立交桥“式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人才[2]社会普遍存在着“重视高等教育,轻看职业教育”的落后思想,认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后就是当蓝领工人,日后想转型也很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台湾,高级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找工作,也可以进入二年制专科、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继续就读深造。二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可以进入技术学院读两年后取得本科学士学位[3]。台湾还规定了获得执业证照的人员,在有一定年资的工作经验后,还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4],从而搭建了执业证照和学历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
2.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能力本位台湾职业教育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提出二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学校应该培养社会岗位需求大的生产一线操作人员,而技术类学院和科技大学主要培养一线管理人才和现场技术指导人员。通过宏观界定不同类型院校的培养方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实操水平,达到毕业即顶岗到要求,从而满足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够用为度[5]。
3.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台湾,职业院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业绩的重视,增强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提高教学绩效。由于台湾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与社会人才的需求方向保持高度一致。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实时更新与自已学生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动向,通过不定期的社会调研掌握专业发展趋势。通过形象的教学导入,帮助学生加深对将来可能从事行业和相应知识的了解[6]。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基石。台湾职业院校会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教师完全融入行业工作,学习行业操作技巧。通过实践学习能够有效结合自身教授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立体化展示未来步入的行业,提高教学认识度。通过学习研究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得到了以下启示:第一,完善人才培养思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行业输送技师。对社会发展具备高度的灵敏度,能够根据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的集中需求,适时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学校人才输出质量。适应社会、行业的发展。第二,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大校外兼职教师占比。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到校授课,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师资队伍培训力度,选派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进行学习培训,提升我校教师的能力水平。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能够切实提升我校办学水平,为我校后示范校建设提供有力素材。合作途径可以多种多样:第一,促进两岸交流,缔结姊妹院校合作。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范围更广、全方位、长效机制的合作组织。在两岸职业教育理论以及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扩大合作领域,形成两岸多元化的高职教育合作组织。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提高两岸交流合作项目,推广师生培养、培训人才扶持计划。第二,深入开展两岸教育教学改革合作项目。两岸教育文化和发展步伐有所不同,彼此间互有优势。院校间的互动对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合作组织的领导下,两岸院校可在如下五大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共同推动产学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与强项的教学理念,两岸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能够促进两岸文化认同。既丰富了我校的办学模式又提升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达到后示范校建设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台湾职业教育体系与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其启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11月.
[2]张文海.台湾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第二期.
[3]杨李娜.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入学制度改革述评[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90.
[4]刘育锋.构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46.
[5]来萍.台湾职业教育鉴析.教育观点,2011第4期.
关键词:新时期;中职教育;班主任工作
中职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不仅关系着整个班级的管理现状,而且还关系着教学质量,由此可见,中职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学校班主任必须重新认识班主任工作,为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挖掘具体措施。
一、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从思想道德品质上教育学生对于现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使得学生自私自利、拜金,而且很喜欢不劳而获。学生在学校期间不好的思想还是有可能被改变的,如果进入社会,不好的思想将更加深入。因此,应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思想教育。
二、班主任要尊重每位学生
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时期,并且绝大多数都存在思想偏激问题。他们不愿受人管,即使班主任给自己的关爱也不能适应,希望班主任别管自己。如果班主任比较爱唠叨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对班主任产生厌倦的心理。还有些学生得到班主任的关注之后,就向其他学生炫耀,导致其他学生不满。基于上述这些现象,中职学校班主任必须注意工作方式,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
三、实时更新工作方法
与高等院校相比,中职生总体素质偏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班主任工作方法也需要实时更新。如当学生出现任何问题时,以前班主任都会把这个学生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或者就在“案发地点”对这个学生进行指责,不管周围围着多少人,此时学生只能低头,其实很多学生都是表面知错了,其实他们还是不会改,同样的错误日后还会犯。像这种解决学生问题的工作方法明显效果不好,甚至更加严重,因此,班主任工作要实时更新工作方法。
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就业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和普通的高中有所不同,有专业的区分,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会直接步入职场。因此,中职学生学好一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此时就需要班主任老师时刻地关注现在职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地让学生了解最热门的行业,还要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使得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现状以及自己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距离,才能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五、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不仅要具有其所教专业的知识,而且其还需要管理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因为其工作不仅需要教学,而且还需要管理学生生活。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不同于其他级别学校班主任的工作,其要求班主任要有强大的责任心、耐心,而且还要求其具有科学的管理班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喜平.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如何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J].文教资料,2009(7).
[2]朱庆东.论网络环境下中职校班主任工作的对策[J].广西教育,2011(15).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实施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一些成绩也存在不足,应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健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校企间的互动合作和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以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117-04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XIE Jing
(Deans Office, Nei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eijiang 641100,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collectivized schooling;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Dual System
Abstract: The perfe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Germany and its dual-system are efficient, which accelerates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promotes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resulting in the suc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dual system. Taking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as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laws,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glomeracy should be promoted,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近年来,国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已有很多,但主要是对德国职业教育特点的描述。前不久,笔者有幸到德国爱科特教育集团学习,学习期间,还有幸到一些企业参观,使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及特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管理运行体制等有了直观的了解,对德国政府、企业、学校、协会以及学生在职业培训体系中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长期萦绕在脑中的疑惑由此得到了解决,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等产生了一些想法。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1.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实行12年制(幼儿园3年、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2年)义务教育,其中将进行三次分流。而在高中毕业后的第三次分流时,学生可选择进入5年制综合大学、3~4年制专科大学或3年制职业学院。由于德国不存在我国的“普高热”、“学历热”,所以有70%的学生会选择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德国法律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且两者呈“H”型互通,即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学生在入学两年后,其生源可以互动,普通高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转入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而职业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文化知识,为今后上大学做准备。
在德国,人们最看重的是“工作资格”,而绝大多数人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自己的工作梦想的,所以家长都乐意让子女上职业学校。目前德国有2000多所双元制职业学校,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明显地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并与企业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在这一教育合作体系中,企业承担着首要责任,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
2.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及保障
德国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保障法》、各个职业的《职业培训条例》,以及各协会制定的《考试条例》等法律法规。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规定,凡从业人员超过10人的企业,若其接受的培训学员不到从业人员的7%,则必须交纳“培训税”,凡提供的培训人员超过7%且全部签订培训合同的企业,则将得到相应的经费补偿。行业协会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机构,具有监督企业职业教育运行的职能。而德国联邦的《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行会的地位,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负责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证书发放以及企业培训资格的认定。
3.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存在企业和学校两种培训机构,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二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教学纲要和培训条例。三是围绕综合素质培养设计了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教学内容。四是企业实训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是品格好(指未违犯职业教育法)、业务精(指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考试,有该职业实践经验),并通过相应考试(如技师考试)。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进门难、学历和资历要求都比较高,需要具有硕士学位证、实习证、职业教师资格证。五是两种培训身份,受训者在学校的身份是学生,在企业的身份是学徒。六是要参加两类考试,受训者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七是要具有两类证书,受训者最后应获得由行业协会颁布的世界认可的资格证书和由学校与企业联合颁发的毕业证书。
4.集团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具有独特之处。从办学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集团内成员的人才培养和一些技术合作;从办学特点来看,主要是以企业为主导,政府调控管理,多元主体联盟;从办学模式来看,主要有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以政府、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组成的联合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多个应用科技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或技术创新中心,这些中心通常依托学校实行企业化运作,为企业特别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1〕。
5.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德国爱科特教育集团学习期间,经历了该集团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对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体验。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查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企业经营理念;开展企业基础经营模拟实训,让学生体验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如何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以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列举企业倒闭、企业股票上市等真实案例,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进行资本运营等等。此外,德国的职业教育机构为适应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金融等专业学生的实习需要,还建立了近千家商务模拟公司,形成了一个模拟市场,实施仿真式的教学,让学生得到和在现实工作岗位上一样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采用“谈话教学法”,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和分析问题,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了师生的双向互动。如爱科特教育集团在教学实践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能力本位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把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突出了“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驱动”三个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打下了基础。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转型、社会服务功能和校企合作等环节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2〕。为改变该状况,今后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不完整、体系不健全,这导致了教育结构整体失衡。由于受传统观念、教育理念和教育行政制度等的影响,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渗透比较困难、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不紧密,这些成为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协调稳健发展的重要原因〔3〕。
因此,要健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把终身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和通融性,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必须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目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多元化办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制定与教育体制、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等相适应的政策法规。还需加强执法监督,以改变单一的行政办学模式,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职业教育规范化发展
我国是从20世纪初开始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职业教育事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和推动下得到了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立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立法的完整性不够,缺乏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法规,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法定义务和责任不明确,政府在资金投入上责任不清等;现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应该健全和完善。
要推动职业教育规范化发展,必须健全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应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健全和完善现行《职业教育法》,使其内容更全面,更符合我国国情。如在职业资格鉴定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双师队伍建设以及集团化办学等方面的相关法规应尽快完善;应建立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以地方和部门立法为补充的内容完整、层次分明、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的保障机制,以加大《职业教育法》的执行力度。
3.加强校企间的互动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职业院校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创建了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如:“海南模式”、“河南模式”、“天津模式”等①。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其办学体制、机制还缺乏活力。为此,应加大政府的协调与监督力度,使行业企业都积极参与到集团化办学中来。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其重要环节就在于学校与企业的成功合作。我国应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把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加强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政府的参与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校企互动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明确校企合作的内涵,在集团内组建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断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构建有层次重延续的学制系统,并通过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认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的方式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同时,还需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校际合作、跨区域合作,使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提高集团整体办学效益,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势突出、连锁互动、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4.注重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主要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场所不足、实践机会有限、引进和稳定“双师型”教师难等问题。因此,“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高等职业院校要针对目前教师实践技能较差的现状,出台一些激励机制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办法,如可派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到一些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的对口企业或生产第一线单位定期顶岗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吸引行业企业优秀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建立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双师”队伍素质。
5.把握高职课程改革方向,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要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而现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原则,那种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重理轻实的课程结构和以书面形式反映评估结果的课程评价等都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今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三是要注重“五导向”的统一,即导向职业岗位(群)而非学科体系、导向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而非逻辑推导、导向理实一体化而非理实分离、导向学生主体而非教师主体。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职业能力和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根据工作任务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以构建“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注释:
①参见教职成〔200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网址:。
参考文献:
〔1〕匡 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3):3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属性;主体局限性;合理定位
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一个涉及宏观、中观、微观的复杂的系统问题。宏观定位就是要使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中观定位是指高等教育要与区域或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微观定位则要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机制等方面体现个性与特色。三者定位应该是统一的。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宏观定位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中观定位脱离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微观定位则表现为“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次的攀升”,①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发展缺乏个性和特色。这种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功利性的一种表现,是非理性化的定位。其危害性在于: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脱离了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分析,丧失了空间区位优势,与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呈现出不协调性;二是这种无序竞争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剥夺了公众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四是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上述问题的产生通常被归因于政府投资政策导向不当,②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认识根源和现实根源。
一、从认识论上突破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误区
对高等职业教育某些特征的片面性理解,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定位中的狭隘性和庸俗化。如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属性”特征,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职业培训或相关的职业证书培训。其实,“双证书”制度是现代职业与教育 (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必然趋势。被众多高职学院普遍认定为自身发展特色的“双证书”制度和“订单式”教育并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利,更不能作为办学特色的典范。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带有形式主义的庸俗化的极端提法,如“专业跟着市场走”、“社会上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在这里,“专业”似乎就是信手拈来的“东西”,想改就改、想变就变。上述做法,严重地脱离了教育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低水平上徘徊的原因。为此,需要突破“职业属性”的认识误区。
从本源上讲,催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初动力是来自弱势中的学校“求生存”的愿望。给其提供灵感源的,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即从“包分配”到“双向选择”,使得“职业”成为被人们争相占有的稀缺资源;二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启示;三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高等教育社会地位的转变,即由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关键是,人们往往被“高等职业教育”的名称所迷惑,而“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名称本身暗含着“重复命题”。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得以完成的,高等教育就是职业教育。这是由高等教育的目的性规定的,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目的体现了“全面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专业性”是指按学科或职业分类培养高级人才,它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
教育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体化——分离——紧密结合”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现代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现代社会实践。如果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将整个高等教育看成一条“带”,高等职业教育则处于“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端。
当代社会,科学与技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技术的纯科学或不需要科学的纯技术都是不存在的,二者无高低之分。个人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一个人可能在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之间选择一项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或理想。但理论和技术的水平往往有高低之分。高等教育的“高等”之处或体现在理论的深度上,或体现在技术实践的复杂程度上,并依据理论深度和实践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分成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如果说“沿着知识传播的线性模型,大学承担了大部分的知识创新任务”,那么“这些新知识随即被传播到了工商企业实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③的则主要是由高等职业教育承担。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之处应该是指较为复杂的技术实践活动,并依据其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
可见,区别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职业性”,也不在于层次的高低,而在于“实践性”、“技术性”或“应用性”的程度。“职业属性”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具备了职业属性,但其质的规定性应是“高等技术教育”,它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只在于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即职业类型的差异。因此,不应该从主观上将这种人才的类型分成不同的等级 (如“蓝领”、“灰领”、“白领”之说,或“技术员”、“技工”、“工程师”之说)。原因是:其一,从微观上看,人才的类型和层次应该是个体个性化选择的结果,是个体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其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结构是在人才大市场的流动中形成的,是主观选择与客观规律的结合;其三,在终身学习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才的类型和层次是动态发展的,主要依据其学习和努力的程度而定。
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定位中的主体局限性及政府的角色
层次的定位,应该是微观理念与宏观调控的结合,关键是宏观调控。从微观上讲,学校要求升格,是对自身发展理想的一种追求,也是学校力求提高发展水平的一种良好愿望,但其自身定位存在着主体的局限性。从客观上讲,学校升格不应该是行政手段所能控制的,而是依据学校自身发展水平而定。但是,学校升格又是政府主观控制的结果。政府如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禁止某个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学校,实质上是压制其发展,这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宏观调控的关键应该是在法制前提下的规范问题,而不是由政府主观意志决定让哪个学校升本科、哪个学校不能升本科。
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定位。如果说层次的定位主要在于宏观调控的话,类型的定位则主要在于微观的理性化发展。
虽然现代教育与现代经济、社会高度结合,但这种结合又是教育异化的一种表现。教育发展的规律表明:教育的发展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学校教育是“闲暇”的产物(剩余时间和剩余经济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闲暇”就没有教育的快速发展。④独立性是保证教育理性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教育的独立性来自两方面:
一是足够的经费保障。众所周知,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给了各国许多有益的启示,“威斯康星”至今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典范。但是,如果没有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莫雷尔法案》为社区学院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由赠地学院发展而来的威斯康星大学恐怕不会像现在这样辉煌和耀眼。威斯康星大学也并没有因为它过去赠地学院的身份而被挡在大学的门外。美国社区学院也因为《莫雷尔法案》的支持而呈现出理性化发展特有的丰富多彩性。当然,美国“轻学重术”的传统是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民众基础。⑤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政府办学始终是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模式,在“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下,政府投资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性院校承担,无论是从受益者角度还是从能力支付角度看,地方政府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供给的主体,经费的高低则主要依赖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所以,趋同与攀升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求生存状况下“丧失自我”的无奈处境,并不是其理性价值观的体现。
二是法制前提下的相对“无法律区”,即适度的“自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太完善、法制不太健全的条件下,由于缺少公平竞争的条件,企图通过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多样化格局是不可能的。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
过程中出现的“等”、“跑”、“要”等现象,虽然表现出高等职业教育自我价值观的缺失,但深层的原因则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治”代替“法治”。
“法治”的缺位、经费无保障,成为主体在现实中以“自我为中心”与“丧失自我”矛盾性的根源,也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动性”的一种表现。
定位中表现出的主体局限性,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很多问题并非自身所能解决。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竞争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定位要迎合政府的需要,以便获取政府投资。可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是政府导向的结果。⑥政府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角色转换,以服务者的身份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转变“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科学制定质量评价指标,规范质量评价系统,以客观评价引导投资,以投资促进各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
三、合理的定位是在“理想”与“期盼”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
高等教育的定位指的是高等教育根据自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确定各级各类子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由此决定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它既是高等教育自身理想的一种追求,也是社会与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一种期盼。这种理想与期盼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多元化发展。事实证明,高等教育“多元结构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中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越是多元化,其调和矛盾的能力也就越强。”⑦因此,“合理”的定位,就是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变化,在“理想”与“期盼”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
定位同时也是一个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目前,我国已步人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担当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的,除了部属重点大学和省属普通高校外,主要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社会的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但是衡量大众教育的标准——毛入学率只是一个数量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受教育的机会,但教育机会的均等与教育的公平性并不是一致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应该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是多元化的,能体现公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社会与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非理性化,是其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只有理性化定位,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注 释]
①②⑥解飞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新华文摘,2005,(12).
③许长青.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理念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④约翰·S·布鲁柏克 著,吴元训译。教育问题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