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想象力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儿童画题 设计 想象 探索
想象人人都有,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正是培训孩子们想象力的最佳资料,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营造成如梦如幻般的童话世界。想象是孩子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那种自由自在,天真稚趣的童话世界要好好地加以保护与开发。
生活中美术物象观察的想象内容很多,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生活。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单纯,幼稚,天真无邪,他们拿起笔来未毫无顾忌,随性挥毫,俨然一位艺术大师,而充满创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往往开成椎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正因为如此,在儿童想象画画教学中,画题设计更是至关重要。
当孩子会如何观察,如想时,“观物思形”“睹物思理”就很自然地实现了,在《一个黄果》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苹果,从学生开始只知道苹果是圆形的,很可口到老师创设一个情境“今天的苹果妈妈开家庭舞会想想看苹果家族都有谁?”在舞会上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教师继续对苹果进行分析引导,切开苹果,分析其内部的结构特征,至此,使孩子们从一种无意识想象延伸到有意想象,再创新形象的过程得以实现。
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儿童心理学生诉我们,小学低年级情感仍然带有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的情况在他们身上是常见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想象画画题必须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能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亲情包括母与子、父与子、兄与妹、姐与弟、长辈与晚辈……学生对这类画题的情感表现往往比较强烈且非常喜欢。如画题《我的生日》,有个同学在画后写到:“我画的是一个美丽的生日派对,有爸爸、妈妈、爷爷、姥姥、姐姐和我,画中的妈妈在听我为他歌唱,爸爸在看我表演,我知道自已的生日应该是妈妈的节目,因为她生我的辛苦,我的生日也就是妈妈的苦难日,所以,我应该更疼爱我的妈妈。”
心情指一个人的情感状态。俗话说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这里的情指的就是一个人的感情状态。喜、怒、哀、乐的情绪,每一个小学生都有经历过。这类画题的教学,能引导学生了解家园毁损情况,传其树立生存的忧患意识,思索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如:画题《悲伤的树林》有个同学在画后告诉同学,他仿佛听到树在说:“你们不要再砍了,没了我们,你们就呼吸不上新鲜的空气了”“你们人类真残忍啊!”“救救我们!”甚至我们有时做梦都能梦到大树在哭泣。
音乐和美术就像一对兄弟,相互交融,渗透。因此,可导孩子通过欣赏音乐来培养绘画想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通过听音乐感受到充满诗情画意的幻想玉国,体会音乐的意境美,在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课中,乐曲中的暴雨,小溪,鸟鸣,野草和鲜花处处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令他们心旷神怡,充满了支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构建着自我的精神世界。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画反映的是儿童心中的世界,这种“反映”是一种再创造,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这类画题往往能勾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如画题《农民与牛》有个同学画后这样写道:“农夫拉着老牛身上的绳子”大汗淋漓,衣服都是湿淋淋的,好像刚从水里捞上来似的,老黄牛喘着粗气,使劲地耕田,它好像在说:“多干完活就可以轻松轻松了,又可以舒服地呼吸了”。还可以运用通感,多方触发,有时放一些富有形象性的音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再让他们画出自己的感觉,有时让他们闭上眼睛,触摸一些形体和道具,然后凭直觉画出来,还可以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声情并茂地阅读儿歌,童谣,触发儿童形象思维的灵感。
由于儿童认识能力的局限,他们还不理解也不能表达出空间和透视的现象,他们不能注意到形练的结构和比例关系,不会有主次,有联系地表现事物。所以在他们的画里的,常常突出地表现他们所喜爱的,引起注意的东西,常常把画头大身子小,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并没有体积感,反映了儿童稚拙可爱,天真烂漫的形象特点。儿童想象画画题设计要根据儿童认识能力的特点体现出屋次性,即循离渐进,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完整,由形的创作到情节的创作,由现实到幻想。
局部指一部分,外整体,也就是在“局部”类画题设计的时候要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这类画题往往能使学生抓住重点,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如:画题《漂亮的辫子》有个同学画《五彩辫》,她说“我是学跳舞的”,每个小女孩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希望自己很美丽,我梦想自己拥有一条五彩辫,当我跳舞儿、鸟儿、蝶儿、围绕我飞舞着,欢笑着。
完整是指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部分,没有损坏和残缺。“完整”类画题可以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知识,所创作的作品主题鲜明,有整体感。
形指状况,而情节是指事物的变化和经过,儿童想象画画题即要有时对“形”的联想,又要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节”联想。
现实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符合客观情况的,幻想指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感情原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儿童最大的乐趣在于幻想,每个孩子的心都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这时的幻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的幻想,反映学生美好的童心及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感受。
所谓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念,做新的成绩或东西,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学者有创造的才能与潜质,而要使每个学都能“人尽其才”,就必须要给潜在的创造力提供“闪烁”的机会和条件,同样,儿童想象画画题设计一定要符合创造性。
填空是考试常用的一种题性,而将它运用到想象画画是设计中,填空题式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之想象,更受学生欢迎,如:“美丽的……”后面的内定由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来创设,并完成画面。
这里的自由是指不受拘束,不受限制,艺术的本质特征便是“自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都是为了“不教”,通过一系列围绕主题展开联想,进行创作练习,学生已经不满足教师出题,学生创作的被动学习状态。他们需要更为自由的想象空间,从而要求根据自己的相法、愿望任意想象,模拟,虚构的方法进行创作,色彩的冷暖变化,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觉,当孩子们看到红色会感到宁静,会想到太阳;看到蓝色会感到宁静,会想到大脑……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进行色彩表现,已纪超越了写实的色彩范畴,很具装饰味道,是富于创造性的色彩。
【关键词】儿童艺术;艺术教育;传统文化
当前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创新人才必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突出作用。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艺术表现是儿童本能冲动,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特殊意义,能丰富情感与激发创造思维,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在铺天盖地的喧嚣中,家长很难仔细分辨以上论调的对错,感觉“让孩子早点学东西也没什么不好”,便顺应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
那么,孩子能不能、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呢?童话大王郑渊洁认为,这得看家长对孩子人生的预期。假如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那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假如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么起跑先后,没人太在意,大家看重的是马拉松选手不断超越其他人、最后冲过终点线的一路精彩。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路漫漫”,恰如长跑,要诀是后劲要足;超强的体能、坚强的意志、合理的战术,缺一不可。与此相类似,儿童学前教育只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学习的起步阶段,而这个阶段的重要性被人们无限放大了。其实“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喊响,与社会上某些从业者们的利益不无关系,他们让这个“教育理念”从高中蔓延到初中再到小学,到了幼儿园。诚然,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但让幼儿园小朋友过早卷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是急功近利,这会让很多孩子失去美好的童年。教育需要长远规划,学校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并不代表人生全部的教育内容,“成功学”“教育学”的核心理念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一个人的起步并没有社会宣称的那么重要,起步早晚并不能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虽可以理解,但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推广,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一种忽悠”。
最近,一条关于德国立法禁止先修学校的微博引起网络热议。德国《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原文: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这里的“先修学校”,类似国内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儿童学前培训机构。在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小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教育要符合孩子天性,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小学前非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话,德国学前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孩子基本的社会常识,二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三是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超越逻辑,知识渊博而没有想象力只能复述前人的发现。所以童年时期的教育应有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创新能力;想象力
1 音乐教育对儿童创新能力的影响
目前在中国教育中,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国家在创新能力教育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差很远。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从幼儿就开始进行,而作为美育的主要职能音乐教育,却是开启人类创新思维的一把钥匙。在音乐与脑科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确定学习音乐会很好的开发右脑,促进大脑协调发展。这对在幼儿时期就进行音乐教育的孩子们来说,将会为今后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提倡的就是创作、表演、欣赏为一体的音乐教学,他把创作放在了音乐教育的首要位置,让孩子们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感受音乐的美,为孩子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也可以说想象与创新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失的部分。久而久之,长期的音乐训练就会将想象与创新转变为一种思考习惯,为各学科的学习奠定创新性思维。
2 当前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音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前教育中主要的科目之一,俯瞰全国的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不公平性、选择的音乐教材传统单一、教学内容缺少科学性、教学设计简单而没有新意、幼儿教师掌握音乐技能不达标、音乐教学设施缺乏严重。在调查中,有些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水平较好,但是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就算同一地区的学前教育也有偏差。选择的音乐教材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标准,所以造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环节中,随意安排课程内容,也不按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的发展特点安排音乐教学的内容和设计。大部分幼儿园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停留在教唱简单儿童歌曲而已,教学内容选择单一、枯燥,不仅不会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会损害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渴望。还有学前教师的音乐技能应该是教学中严格考核的部分,要经常培训且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多媒体的兴起,教师们不但不训练自己的钢琴、声乐、舞蹈等音乐技能,却全全依赖于多媒体的放映和使用,虽说多媒体放出的音乐感官上更立体,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的亲自教唱却更受欢迎,教师的亲身示范不仅会让孩子热爱他们的老师,也会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环节杂、乱、差,没有规范不成系统,更别提引进国际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注重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学前教育中创新音乐教学的设想
音乐教学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作为专业的学前教师要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懂得不断的创新自己的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里,作者本人对学前教育中创新音乐教学有一些设想。
3.1 园本音乐教材的系统和科学性
既然我国现今还没有系统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所以每所学前教育单位都应该承担研究园本音乐教材的责任,这样也会有很好的因地制宜性,根据本地区、本园学生的特点创编园本音乐教育教材。同时,可以加入具体的培养理念和引进国际上知名的音乐教育思想,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日本铃木真一音乐教育思想等等,这样不仅会使本所幼儿园扩大自身知名度,而且为孩子们确定了音乐教育目标。在创编园本音乐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将儿童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特点有机结合,创作出真正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音乐教材。
3.2 音乐教学中加入本土民族与民俗文化元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学习世界上优秀音乐的同时,本民族的、本土的文化更应该了解和发扬。在过去教育不够开放的时期,我们从小就是听着本民族和本土音乐长大的孩子,虽然过了几十年,熟悉的民族音乐和民俗音乐时长还会在脑中回荡,这些民族、民俗音乐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一生中宝贵的记忆,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中华炎黄子孙。而现今,时代进步,社会开放,不少的西方音乐作品传入东方,但是我国民族和民俗音乐却不能深入中国儿童的心中,当你问到孩子们你最喜欢的音乐家是谁的时候,可能回答的永远是贝多芬、莫扎特,很少会说到阿炳、刘天华的。中国民族本土音乐似乎被这阵世界音乐之风吹散。所以我们要重视和发扬中国本民族、民俗音乐,从娃娃抓起会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有极大帮助。
关键词:童心;童趣;小学低段
笔者发现,不管是比赛还是有些校外培训机构辅导的低幼儿童画,其风格越来越趋于成人化的味道,美则美,但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雷同的内容、模式化的构图,看多了,令人审美疲劳。毕加索在他很小的时候绘画就非常写实,甚至像拉斐尔,可是他却用一辈子的时间努力让自己的画像个孩子。他的立体主义作品加入了童趣的表达,以非常简练的符号来表现对象。还有许多现代派绘画大师都有“童趣”的影子,如康定斯基、米罗、夏加尔等,这些画家在“童趣”的表现下,注重的是内心的表达,所以他们的作品才能感染到我们。那为什么最天真、最富有童趣的儿童反而变成了不会“画画”的人?也许是因为教育不当,老师在孩子本应该爆发旺盛创造力的时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这对一个儿童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低段的孩子天真、好奇心强,对美术课有很大的热情,但是注意力也很难持久,怎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儿童的自我表现欲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和发挥,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生动有趣的童话世界里自由翱翔?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低段学生的美术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1 培养观察力,获得直观体验
细致观察是绘画的基本条件,在上一年级下册的《画画叶子》之前,笔者让孩子们回家观察树叶,并选择一片认为最美的叶子带到教室来,孩子们如约都带来了。于是,笔者创设了一个掉光叶子树的情景,先出示一张拥有茂密绿色叶子的绿色卡通树,然后随着课件的展示,大树的叶子逐渐变黄,最后树上的叶子一片片掉落下来,拟人化的小树伤心极了。此时,孩子的小脸上也满是失落的表情,笔者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如果想让这棵小树重新长满叶子,就需要孩子们用三种神奇的力量来帮助它长回来,这就是小朋友的“耐心”“细心”和“观察力”。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的热情一下上来了,在引导下,孩子们仔细观察手中的叶子,一起欣赏探究叶子的结构。虽然叶子都由这几个部分组成,但是每一个部分都有细小的变化,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区别。笔者帮助孩子们发现叶子的形状之美、纹理之类、色彩之美,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在这个过程中不住地发出“哇”的赞叹声。在最后的环节,当他们把手中的叶子贴到卡通树上,帮助大树重新长出叶子的一瞬间,孩子们都发出了惊叹:“好美啊,原来我们自己画的叶子组合起来可以这么漂亮!”此时,孩子们内心的艺术火花真正被点燃了。所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画出来的叶子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很多创作其实都是源于生活,有些孩子对于老师出的一个题材能得心应手,而有些孩子却一筹莫展,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孩子少了观察,缺了留心。只有亲身体验观察过了,才能真正画出充满情感的作品。
2 启发想象力,引导发现、捕捉情趣和亮点
孩子们与生俱来就有创作欲望,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启发引导,唤醒孩子内在的想象力,发现他们的天赋,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孩子大胆创新,捕捉身边的情趣和亮点。所以,教师在组织绘画时,要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笔者自编的一节一年级线描课上,笔者让孩子们画《夏天的故事》。这个题材对孩子而言相对容易发挥,笔者先示范了一幅关于夏天知了的图画,除了讲解必要的绘画技能外,笔者重点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启发孩子: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树上除了这个知了外,还可以添加哪些小动物,它们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呢?经过引导,课堂上有个女孩子的图画让人眼前一亮。这个6岁孩子的造型能力和想象力令笔者折服。她在老师给出的情境的基础上,添加了几个可爱的小动物,这些小生物给画面注入了新的生机。瞧,两条可爱的毛毛虫,一条似乎是看中了上面某片肥嫩的叶子,努力向目的地爬去,另一条则悠闲地啃食树叶,那心满意足的表情,着实让一旁的小蜜蜂羡慕不已。这些生动的情趣,表现出恰到好处的童真,令人陶醉!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在另一节一年级上册的《巧用碎纸片》课上,笔者先随意撕了一张碎纸片,通过变魔术(添画)的方式导入。碎纸片可以变成太阳,变成西瓜,变成苹果,甚至可以变成小女孩的脸……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自己还可以变出很多东西。然后,笔者引导孩子们欣赏碎纸片的想象画,总结出贴画的方法――可以在碎纸片里面添画,也可以在碎纸片外面添画,还可以在里面和外面都进行添画。这些添画的方法,为学生的想象打开了思路。同一张碎纸片,通过转换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添画出不同的内容。经过一番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被一下激活了,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孩子们的作品生动巧妙,妙趣横生,想象能力、造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那画面中呈现的稚拙童趣是任何成年人都模仿不来的,而这也是画中最可贵的部分。
3 鼓励个性,发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