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燃料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质(Biomass)是指通过生物体的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或由其转化的物质,例如动物体及排泄物。可利用的生物质包括森林、农作物及农作物废弃物、农林加工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生物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脂类、蛋白质、淀粉、灰分和芳香族物质。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不易被人和动物利用的物质,脂肪和芳香族化合物是重要的动植物提取物。由于生物质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有机物,因此生物质燃烧后释放的CO2与光合作用时固定的CO2相当,是一种CO2零排放的能源物质,对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燃料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运输业(陆运、空运和海运)的可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液体的和气体的生物燃料:生物柴油、生物醇类(生物酒精、生物甲醇和异丙醇),生物二甲醚(bio-DME),生物油、生物气(沼气),生物氢气,以及填埋场气(主要是CH4)等等。不同于石油,生物燃料被视为是CO2中性的,因为再其产生过程中吸收了同样数量的CO2,燃烧释放量不可能增加。此外,许多生物燃料是含氧的(如生物醇),有助于降低燃烧过程中含氮化合物颗粒的排出量。
我国生物质能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非常重视生物质能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下发多个文件指导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国务院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国家发改委2012年7月下发《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都明确了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产业目标。国家能源局特别《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生物质能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生物质液体燃料将到达500万吨。低成本纤维乙醇、生物柴油等先进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的技术进步,为生物燃料更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以替代石油为目标的生物质能梯级综合利用将是将来主要发展方向。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因此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国现阶段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原料主要是油料植物、秸秆及动物粪便等传统生物质资源。据估算,2012年我国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资源7.4亿吨,折合3.2亿吨标准煤;农产品加工废弃物1.4亿吨,折合标准煤0.17亿吨;禽畜粪便7.8亿吨,折合标准煤5.3亿吨;林木生物质资源10亿吨,折合标准煤5.8亿吨;生活垃圾3.1亿吨,折合0.45亿吨标准煤,但生物质资源的实际利用量在1亿吨标准煤左右,约占可利用总量的15%~20%,因此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因此,生物质能源主要来自于农林废弃物。
到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超过5 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 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生物质年供气22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1 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500万吨。建成一批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全球生物能源技术发展趋势
理想的生物燃料应该是能够用非食品原料廉价生产,常年供应且能方便地使用现有供应设施,其能量密度与汽油或柴油相当。可以使用10%~25%(E10-E25)混合生物乙醇汽油的汽车数量正在增加。新型弹性燃料车辆能够燃烧任意混合比例的生物乙醇,包括百分之百的水合乙醇(E100)。类似的,生物柴油也可以任意比例混合,混合的比例已经从现在的2%~5%(B2-B5)设定到未来的10%~20%(B10-B20)。与生物乙醇比较,生物柴油含有更高的碳含量,能够产生类似于传统柴油相当的热值。生产成本尤其是原材料的价格是目前更高比例混合生物燃料的限制因素。
第一代生物燃料是目前商业化较成功的生物燃料,包括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其原料是甘蔗、玉米、小麦、谷物、菜籽油,蔬菜油和提取的动物脂肪。第一代生物醇(生物乙醇)是通过啤酒酵母发酵来源于作物的植物糖和淀粉产生的,这些作物包括甘蔗、甜菜和玉米。巴西生物乙醇生产以甘蔗为原料,而美国主要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第一代生物柴油的生产是对植物油的化学修饰完成的,如油菜、棕榈树和大豆等,植物油脂和提炼的动物脂肪通过脂肪酸甲酯化作用生产生物柴油。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原材料直接与食品或饲料产品形成竞争,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会导致食物商品价格的飙升,使其进一步推广受限制。因此生物燃料的发展与推广需要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生物燃料的发展。
第二代生物燃料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其原料包括木质纤维素,生物废弃物,固体废弃物。木质纤维素难以降解,从木质素纤维形成可发酵糖要经过多步骤处理,例如原材料前期处理、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进行预处理、可溶性半纤维素糖从固体纤维物中分离出来的固、液分离、酶水解纤维素产生可发酵的葡萄糖等木质纤维素利用中,相当大的精力集中到真菌纤维素降解酶酶解途径的研究。酶解过程涉及一个联合过程,是末端葡萄糖水解酶和纤维素外切酶共同作用,两种酶都隶属于典型的糖苷水解,是通过攻击寡糖-多聚糖底物的异构中心中的水分子来实现的。木质纤维素酶的酶活性低、酶解成本高是木质纤维素利用的一个瓶颈。
生物柴油是指由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甘油三酯)与醇(甲醇或乙醇)经酯交换反应得到的脂肪酸单烷基酯,最典型的是脂肪酸甲酯。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比,其硫及芳烃含量低、闪点高、十六烷值高、具有良好的性,可部分添加到石化柴油中。但是使用动植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造成与人和动物争资源的现象。一种新型的油脂生产正在形成――微生物油脂,微生物油脂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通过发酵方式工厂化生产,不仅可以废物利用,而且节省土地,用其生产的生物柴油接近石化柴油的性能,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第三代生物燃料是基于藻类物质的新一代燃料,利用它们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蔬菜油生产生物柴油和氢气。据估计,藻类产量可达61 000升/公顷,相比之下,作物如大豆、菜子的产量分别是200升/公顷、45升/公顷。微藻类特别是小球藻细胞内脂类的积累能够达到其生物质50%。产生的生物油通常酸值较低,有利于生物柴油的合成。微藻类具有第一代、第二代生物燃料原材料不能比拟的优势。微藻类能够使用海水和污水养殖,不会与食品生产形成竞争。
第四代生物燃料主要利用代谢工程技术改造藻类的代谢途径,使其直接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合成乙醇、柴油或其他高碳醇等,这是当前最新技术。虽然该技术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在环保、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可以预期。
生物能源产业展望
据统计2010年大约1 200亿升生物燃料产量用于运输业,几乎是2005年的2倍。全球现有生物燃料市场生物乙醇占近80%,其余的主要是生物柴油。市场主要是第一代生物燃料,美国是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国,产量为490亿升,第二位是巴西,产量为280亿升,分别占全球输出的57%和33%。欧盟领导着生物柴油生产,占2010年世界生物柴油市场的53%。预期到2020年,全球生物燃料的总产量为2 000亿升,其中生物乙醇1 550亿升,生物柴油450亿升。
将来生物燃料将在能源技术的应变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色生物技术在生产生物燃料和化学原料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力。第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已经成熟,但与食品生产原料竞争。未来生物燃料的发展与推广需要第二代(木质素纤维、生物废弃物、固体废物)和第三代(藻类和蓝细菌)技术应用到新兴生物燃料的生产。
新一代生物燃料短期内取得商业化成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新一代生物燃料的试点和规模化示范仍需继续进行,因为与取得商业化成功的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其生产成本过高。无论是热化学的还是生物化学的技术手段,目前还没有清晰最佳技术途径。
(关键词)生物质锅炉 稳定燃烧 床温床压 剩余氧量 负压
中图分类号: TK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1.前言
生物质锅炉的稳定燃烧是影响生物质发电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一环节过程中的调节,监控,事故处理及分析是对稳定燃烧的保障。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的生物质燃烧锅炉是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型号为HX220-9.8-Ⅳ1型的高温高压,单汽包,汽水自然循环,平衡通风,露天布置的循环硫化床锅炉,它额定负荷50MW,额定气温540℃,额定压力9.8MP。额定流量220T/H,其特点是有较好的适应燃料变化性的能力,锅炉燃烧温度低,负压运行,采用了分级送风,三级给料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燃烧过程中氮氧化合物和硫化物的排放。针对上述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即是做好生物质锅炉稳定燃烧的方法。
2.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机理
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流态化的燃烧方式,是介于煤粉炉悬浮燃烧和链条炉固定燃烧之间的燃烧方式,即通常所讲的半悬浮燃烧方式。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存有大量床料,首次启动时人为添加床料,在锅炉运行时床料既有启动床料,又有新添加的燃料。床料在从布风板下送入的一次风的作用下处于流化状态,料粒被烟气夹带在炉膛内向上运动,在炉膛的不同高度部分大颗粒将沿着炉膛边壁下落,形成物料的内循环;较小固体颗粒被烟气夹带进入分离器,进行分离,绝大多数颗粒被分离下来,一部分通过回料阀直接返回炉膛,另一部分通过外置式换热器后返回炉膛,形成物料的外循环;飞灰随烟气进入尾部烟道。通过炉膛的内循环和炉外的外循环,从而实现燃料不断的往复循环燃烧; 循环流化床根据物料浓度的不同将炉膛分为密相区、过渡区和稀相区三部分,密相区中固体颗粒浓度较大,具有很大的热容量,因此在给料进入密相区后,可以顺利实现着火;与密相区相比,稀相区的物料浓度很小,稀相区是燃料的燃烧、燃尽段,同时完成炉内气固两相介质与蒸发受热面的换热,以保证锅炉的出力及炉内温度的控制
3.生物质燃料与燃煤燃料的区别
火力发电的燃煤一般热值较高,密度大,水分少,燃烧较稳定,而生物质燃料的特点是热值相对于燃煤较低,发电单耗多,密度小,颗粒大,水分多,含挥发分多,其中夹杂的石头,泥土等杂物多,燃料一旦被淋湿,易结团,因其需量和供应的特点,它在燃烧中品种变化大,对锅炉稳定燃烧影响大。
4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与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区别
上述生物质燃料的特点决定了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的燃烧与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不同在于其所需上料量多,参数变化大,反应更迅速,燃烧更不稳定等。
5.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稳定燃烧的因素
5.1床温床压
床温床压是反映锅炉燃烧情况的直接表现。正常运行时,湛江生物质锅炉燃烧把床温规定在650-850℃,床压规定在7.5-9.5KP。对于床温床压的调节多是对锅炉风料的配比,其中的风量调节多是一二次风的调节,而燃料的调节多是给料速度的控制。一次风热风分两路,一路从锅炉底部送入炉膛,起流化作用,第二路作为回料器的密封风;二次风热风也分分两路,一路从炉膛前后墙不同高度送入炉膛,起供氧助燃作用,另一路作为给料口的密封风和输送风。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基本要求是循环和流化,在建立良好循环的情况下,很好的流化是加强锅炉燃烧的途径。正常情况下,加大一次风能提高床温,提高燃烧效率,特别在燃料适度明显加大的时候,更应加大一次风来保持流化,在锅炉启动初期及有需要压火减负荷是应适当减少;二次风的调节主要看炉膛剩余氧量的多少来调节,在燃料品质变化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其风量不应时常变动;床压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因素,一是燃料中泥沙石子的含量,二是锅炉排渣系统的运行,三是一次风量的流化,对应的情况是当燃料泥沙多,床压高的时候可加大排渣量,反之相反。上诉的调节方法不是单一的操作,所涉及的参数都有关联,监控调节时要全盘考虑。
5.2剩余氧量
氧气是燃烧所必需的,而充足的氧量更是稳定燃烧的基础。湛江生物质锅炉的燃烧,一般规定炉膛剩余氧量控制在1%-3%,在对其控制时,应该与其他参数放在一起考虑,针对燃料的干湿程度以及风量和料量的配比进行调节,可适当调节。在锅炉刚启停过程中以及其他原因对负荷调节时,因考虑到燃料的燃烧程度,可使剩余氧量控制在6%左右。在正常燃烧时,对于剩余氧量的突升,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可判断是燃料不足,可适当增加料量:对于剩余氧量的突降,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可判断是炉膛内发生爆燃,这时应该适当减少料量。在燃烧中剩余氧量的变化属于正常现象,在锅炉产生蒸汽量,压力,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其的控制不可急于求成,应视情况调节,以防误判。
5.3负压
负压运行是指在锅炉尾部加装引风机,借助引风机的作用使炉膛保持负压运行的方式。保持炉膛负压运行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良好的标志之一,它标示了锅炉燃烧系统,风烟系统顺畅与否,进而影响了锅炉受热面的热效率,它能有效地减少炉膛燃烧对于锅炉内部结构的侵磨和腐蚀,对于有画面监控的料仓有很大的帮组作用,还可以减少炉膛燃烧产生灰尘对外界的环境影响。
5.4事故处理
事故处理也是锅炉稳定燃烧所必不可少。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因其特点,要求了集控监盘人员的反应要快,操作要正确,但也不能慌张出错,其事故发生的种类除去燃烧锅炉多见的锅炉满水,缺水;四管爆裂;辅机故障;厂用电中断,尾部炉膛再燃烧等原因外,常见的多是因为烧料湿度大所引起的锅炉床温快速下降和燃料大范围爆燃所引起的锅炉超温超压两大类型。
5.4.1燃料被淋湿,湿度高的燃料进入炉膛时,床温可能会快速下降,负压增大剩余氧量上升,炉膛出口烟温下降,床压上升,机组负荷,气温气压下降,说明进入炉膛的燃料没有燃烧,此刻应采取以下措施:1.减少或暂停给料,2.减少或暂停返料风机,减少返料量以提高床压,3.加大一次风保持流化,4.改换干燥的燃料,5.视情况及时投油枪,6.适当降低二次风,7视情况关闭减温水,8密切监控炉膛燃烧情况,发现有床温有所上升应及时回调,并防止燃料爆燃。
5.4.2燃料挥发分高,灰尘多,热值突增易引起炉膛大范围爆燃而可能导致超温超压,此刻应采取以下措施:1.减少或暂停给料,2.减少一次风,3.加大或全开减温水,4.视情况开启对空排泄压,5密切监控炉膛燃烧情况,发现有回落趋势应及时回调,防止气温气压降低过快的事故发生。
以上两大类型亦可能连续发生,监控调节时要综合考虑及时造作并防止在处理事故时将事故扩大造成锅炉非计划停运的发生。
6总结
对于单机发电容量较大的生物质燃烧是新技术,做好锅炉燃烧更是技术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努力学习是对每一个电厂员工的要求,在相互学习探讨中搞清各参数的联系,各设配的性能,各状态的分析是工作的内容也是企业员工的责任。生物质燃烧利国利民,生物质员工更会奉献一生。
参考文献 蔡永祥 蔡宏伟 陈俊 《流化床生物质燃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绿色航空”势在必行
航空界对替代能源的渴求,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过。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飞机就与石油消耗如影随形般联系在一起,并因此成为“高碳”俱乐部重要成员之一。国际权威数据显示,当前全球航空运输业每年消耗15亿17亿桶航空煤油,2008年全球航空运输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6.77亿吨,尽管仅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但是由于高空飞行的飞机直接将二氧化碳排放在1万米左右的平流层,所产生的实际温室影响要比地面排放大4倍左右,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此外,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还排放出大量氮氧化物、水蒸气,都对全球变暖有重要影响。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由机和引擎技术的不断提高,飞机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在过去40年已经提高了70%,但这些进步被同一时期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所抵消。飞机绝对排放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在迅速上升。根据欧盟的统计,欧盟境内二氧化碳排放在20世纪90年代整体下降5.5%,而其成员国国际航空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这段时间增加73%,且预计到2012年将增加150%。与此同时,石油等不可再生石化能源资源的日趋枯竭,进一步给航空运输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仅凭飞机燃烧效率和航空公司营运效率的提高,无法确保能源的可持续,也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碳减排。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实现更绿色的飞行,成为航空运输业的当务之急。由行器自身原因和安全因素,风能、水利、核燃料和太阳能等可替代能源目前均不能满足航空业的需要,可再生的生物能源成为最佳的替代选择。
古老能源的新生
生物能源,是指从生物质得到的能源,它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形态的含碳化合物,这些物质通过燃烧可以释放能量。因此,生物能源的形成实质是生物质同化、固定阳光能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结果。生物质具体的种类很多,植物类中最主要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有木本植物、农作物(秸秆、稻草、谷壳等)、杂草、藻类等。非植物类中主要有动物粪便、动物尸体、废水中的有机成分、垃圾中的有机成分等。
从能量的形成过程来讲,生物能源与化石能源在本质是一样的,二者的内部结构和特性也相似,可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术进行处理和利用。不同的是,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经过几十亿年的漫长进化,才将巨量的碳通过光合作用以化石能源的方式固化封存于地下,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降到适合人类生存。但近几百年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使这些封存的碳被集中、快速地释放出来。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必然极大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燃料尽管在燃烧释放能量的同时也会释放二氧化碳,但它在成长过程中会从大气中吸收等量的二氧化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理论上二氧化碳的净排放为零,能够实现“碳中性”。此外,生物能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地球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可生产1400-1800亿吨生物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耗总量的10-20倍。
生物燃料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古人钻木取火、伐薪烧炭,实际上就是在使用生物能源。但是通过生物质直接燃烧获得能量是低效而不经济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使生物燃料受到冷落。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显露的环境问题让人类的目光再次投向生物能源,随着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古老的能源获得了新生机。
到目前为止,生物燃料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生物燃料主要是以玉米、甘蔗、大豆和蓖麻等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为原料,因其存在“与民争食”的特点而饱受非议,同时还面临原料供给的瓶颈,目前已逐步被以麦秆、草和木材等农林废弃物和贫瘠土地上生长的木本植物作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和以微藻为原料的第三代生物原料所替代。第二、三代生物燃料可以不消耗粮食,不造成污染,节约大量耕地和水,发展前景被业界普遍看好,因此也被称为可持续性生物燃料。目前,生物燃料已成为人类可再生能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的74%左右。
助飞航空业的绿色能源
由于民航客机要在1万米之上高空飞行,其发动机必须适应高空缺氧、气温气压较低的恶劣环境。因而要求航空煤油有较好的低温性、安定性、蒸发性、性以及无腐蚀性、不易起静电及着火危险性小等特点。目前适用于航空业的生物燃料主要是麻风树、亚麻荠、微藻和盐土植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麻风树和微藻。
麻风树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及干热河谷地区的热带常绿树或大型灌木,其果实称为小桐子,果实的含油率35%至41%,野生麻风树果实的最高含油量约为60%。在我国,野生麻风树主要分布于两广、琼、云、贵、川等地。麻风树生长迅速,生命力强,在部分地方可以形成连片的森林群落。3年可挂果投产,5年进入盛果期。麻风树的干果产量为300-800公斤/亩,平均产量约660公斤/亩,果实采摘期长达50年,每3.5吨小桐子可提炼出约1吨生物柴油,经过进一步精炼之后,可生成约0.15吨航空煤油。
藻类是最原始的生物之一,按大小通常分为大藻(海带、紫菜等)和微藻(直径小于1mm单细胞或丝状体)。其中用于制备生物燃料的是微藻。利用微藻发展生物能源有许多其它陆地植物不具备的优势。第一,生长环境要求简单。微藻几乎能适应各种生长环境。不管是海水、淡水、工业污废水、荒芜的滩涂盐碱地、废弃的沼泽、鱼塘,甚至下水道都可以种植微藻。第二,微藻产量非常高。一般陆地能源植物一年只能收获一到两季,而微藻几天就可收获一代,微藻单位面积的产率高出高等植物数十倍。第三,产油率极高。脂类含量比其它油料作物如玉米、油菜、麻风树等要高很多,一般含有30%-50%左右脂类,有的甚至高达80%。第四,利于环境保护。每年由微藻光合作用吸收固化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固定量40%以上。微藻现今被看作是最有前景的生物燃料来源,被称为下一个“能源巨人”。
由麻风树和微藻所生成的生物煤油由于具备良好的燃料性能,能与化石燃料兼容,又可直接应用于传统发动机;与现有飞机的兼容性非常好,既能和传统的航空煤油混合, 也可完全代替传统的航空煤油,直接为飞机提供能量。此外,它比传统航空燃料的凝结点更低,燃料的每加仑能量值更高。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排放较少,造成空气污染和酸雨现象会明显降低。由于生物燃料在运输和制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碳排放,绝对的碳中性是不存在的。不过即使考虑到这些因素,与石油燃料相比,生物燃料依然能够实现60%-80%的碳减排。
绿色飞行不再遥远
正是由于生物燃料对航空业未来发展的革命性效应,近年来,包括飞机制造商、航空公司、发动机生产商在内的航空产业链成员们以及能源和学术界领导者间的通力合作,加快了生物燃料的开发与应用的推进步伐。
自2008年2月24日波音公司与维珍航空合作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采用添加50%生物燃料的混合燃油为动力的飞行试验以来,新西兰航空、法航、日航、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等多家航空公司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类似生物燃料的试飞,证明了使用可持续性生物燃料与煤油的混合燃料的技术可行性。2010年6月,空中客车公司成功完成了以微藻为原料的纯生物燃料飞行,表明生物燃料完全可以独立为飞机的飞行提供能量。按照国际航协的计划,在完成相关安全性测试和认证后,生物燃料在2012年开始正式进入商用领域,到2020年生物燃料占航空燃油的比例将达到15%,2030年达到30%,2040年达到50%,并希望在2050年实现整个行业总量减排50%的目标。
目前,我国航空生物燃料的试验和开发工作已全面展开。2010年5月26日,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与中石油、波音公司、霍尼韦尔UOP公司合作,正式启动了中国民航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验证试飞项目。初步确定2011年年中,国航将使用一架波音747-400飞机在不同的高度和操作环境下进行不超过2小时的飞行试验。届时,该飞机的一台发动机将按1:1的比例,加注生物燃料和传统航油混合燃油。所用燃油的原料来自中石油在中国的原料基地应用UOP公司精炼加工技术转化的航空生物燃料。这次试飞将是全球首次在一个国家完成原料种植、生物燃油提炼与混合、验证飞行的全链条验证。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美国波音公司研发中心已签署推进藻类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合作备忘录,将在青岛组建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联合实验室,启动微藻航空生物燃油这一能源技术的大规模研发。预计5年左右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形成几千吨的规模性示范,10年左右实现产业化。
生物原料的规模化种植也已启动。根据规划,我国麻风树主要分布区为西南云贵川三省,从2006年开始利用荒山荒地大规模人工种植麻风林,目前人工种植规模已达15万公顷,占中国人工种植麻风树面积的95%以上。今后几年种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将有7500万亩中国的荒地用于种植麻风树,其中仅四川省就将有3000万亩荒地成为麻风树种植基地。如能完成种植目标,届时产自中国的原材料所生产的生物燃料可取代全球航空运输业现有40%的石化燃料。
从现在的实验情况来看,生物燃油应用到航空业来,技术已经不是最大困难。现阶段,航空生物燃料成本还很昂贵,约为传统航空煤油的3-4倍。但随着技术进步、工艺优化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本肯定会降下来,甚至比石油燃料更低。而且,生物燃油的价格要比深受地缘政治和国际游资双重影响的石油更易控制,可以帮助航空公司控制成本,减少意外开支。可以预见,使用生物燃油作为可持续航空燃油,将成为民航业发展新趋势。
把握机遇低碳领航
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据统计,全国有4600多万公顷宜林地,还有约1亿公顷不宜发展农业的废弃土地资源,可以结合生态建设种植能源植物。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按自然疆界可达473万平方公里,盐碱地面积达1.5亿亩,可供开发的微藻资源潜力巨大。近几年,我国生物能源科研技术水平进步显著,在某些领域基本与发达国家处在相近的起跑线上。面对新能源革命的浪潮,应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生物能源发展的推进力度,确保在低碳经济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强化生物能源的战略推进。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已将生物能源发展列入七大重点能源领域。要进一步细化国家层面的协调和引导,尽快建立具体、科学的产业发展路线图。做好盐碱、沼泽、山坡、半沙漠化等不宜发展农业的废弃土地资源以及海洋、河滩等资源的生物燃料开发规划,加强对生物能源产业扶持、消费补贴或金融支持力度。选择有雄厚技术积累和资金实力的生物能源生产企业,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增强规模化生产能力。
生物燃料现在变得越来越流行。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颁布了一项法令:即所有该州内销售的柴油中要含有2%的生物燃料,其中的大部分来自于该州种植的大豆。飞机引擎制造商也在尝试将生物燃料混合到航空燃料中作为飞机的动力燃料。由于生物柴油的原料都是来自于植物,而植物本身就会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这样的话使用生物燃料的碳排放相对来讲比使用化学燃料的碳排放要小。
咖啡也是一种植物作物。但是通常,当咖啡豆被磨成粉末然后做成饮料之后,咖啡的残渣往往被扔掉或者被扔在花园中做了肥料。内华达大学的教授发现,咖啡渣可以比较容易地被转化为自身重量10%-15%的生物燃料。除此之外,当咖啡渣生产出的燃料在引擎内燃烧后不会产生刺激性的气味――仅仅有一点咖啡的味道。在燃料油被萃取出来之后,剩下的咖啡渣仍然可以用来作为肥料。
这些研究人员从2年前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了。他们发现,咖啡渣为原料生产的燃料,品质和市场上最好的生物燃料品质一样优良。但是不像大豆或者其他的植物燃料,生产咖啡燃料不会占用本来应该用作食物的作物和土地。
未经处理的纯植物油通常都有很高的黏性,使用这样的燃料需要将引擎进行一些改造。对咖啡燃料的萃取工作和对其他植物油的萃取差不多。它需要进行一个被称作“酯交换”的过程,就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咖啡渣与乙醇进行反应。
尽管有些人想在家里使用食物残渣和回收的烹饪油来自制燃料,然而咖啡燃料看起来更适合被大规模的生产。莫汉蒂(Manoranjan Misra)教授说:“生产1升的生物燃料需要5-7公斤的咖啡残渣,视不同咖啡的含油量不同而有差别。”
如果有某个机构能够从咖啡生产线和餐厅收购大量咖啡渣的话,进行商业化的咖啡燃料制造是可行的。这个行业的前景是广阔的:美国农业部的一份报告表示,每年全世界要消费超过700万吨咖啡,这意味着这些咖啡的残渣可以生产3.4亿加仑生物柴油。也许有一天,来一杯咖啡,也可以给你的车子加满油。
【关键词】 生物质燃烧特性 积灰结渣 硫指数 氯指数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显著,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生物质在锅炉中燃烧,是最直接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是实现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控制碳排放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生物质与煤在大容量燃煤锅炉中的混合燃烧发电技术,具有投资改造费用和运行费用低、热效率比直燃锅炉高、通过主燃料煤的调整可以弥补生物质燃料来源特性多变等特点,是国际上先进的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方向,利用生物质混烧发电是我国资源利用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能源出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2009年12月26日国家修正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2000万kw,年替代2800万吨标准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的环发[2006]82号文件《关于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国家鼓励对常规火电项目进行掺烧生物质的技术改造,当生物质掺烧量按照热值换算低于80%时,应按照常规火电项目进行管理。”
此时生物质的燃烧特性对于大规模锅炉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解和利用生物质的燃烧特性对于生物质与煤的混烧发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生物质作为燃料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生物质燃料中的碱金属含量很大,燃烧时很容易在炉膛内部产生积灰,积灰会增大热阻,减小锅炉效率,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大热阻也会产生安全隐患[1];而碱金属和酸性离子在高温下也会腐蚀炉体表面[2]导致重大后果。这些问题不得到克服,生物质的混烧发展就难以继续。
到目前为止,针对生物质的积灰的研究有很多,一些文献中采用熔渣指数构建模型进行预测[3]还有一些运用灰熔点温度进行预测[4]。随着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发展,CFD已经成为了生物质积灰预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5],但是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估计以及经验公式作为计算模型,而以往的研究多是以单独的煤或者大量的煤和少量的生物质的混烧作为模型背景的,随着以后可能出现的生物质燃料比例的上升乃至单独生物质燃烧的锅炉,煤占主导的燃烧模型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那么对生物质燃烧以及结渣特性的研究作为CFD模型的参数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生物质燃料的发展中,寻找生物质燃烧积灰过程中的结渣特性的规律迫在眉睫。
本实验对常见并具有代表性的十种生物质进行单独燃烧,观察和分析它们在燃烧过程中的特性以及结渣现象,并对燃烧现象进行TGA分析,再以熔渣指数为基础,加入对其他元素(硫元素和氯元素)的考虑并对结渣现象进行分析,对十种生物质积灰速率进行估计以及拟合,希望找到一种对于生物质燃烧和积灰结渣特性有效而相对准确的预测体系,一方面为大型利用生物质的发电方式提供生物质燃烧特性,另一方面也为今后CFD模型的数据补充提供生物质相关的参数。
2 实验介绍
2.1 实验材料
本项目的研究共收集了十种代表性的燃料,分别为小麦秆、水稻秆、玉米秆、大豆秆、棉花秆、油菜秆、玉米芯、稻壳、树皮、木片十种生物质。从大的类型上,这十种生物质除了木片和树皮属于木本植物之外,其他的都是草本植物。在实验中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粉碎,对十种生物质秸秆都进行了磨碎(磨碎粒度200-300um),以进行燃烧特性、一维炉积灰实验研究。
表1分别给出十种生物质燃料的燃料特性分析(按设计燃料35.5%水分折算),从表中可以看出,十种生物质燃料挥发份含量很高,在41.86%-52.68%之间,而固定碳含量偏低,固定碳含量在8.72%-13.51%之间;生物质燃料的发热量普遍不高,十种生物质的低位发热量范围在9.41-11.45MJ/kg,不到煤的一半;灰分含量总体水平不高,但十种生物质差别很大,灰分最低的玉米芯仅有1.12%的灰分,而稻壳的灰分含量达到了12.26%,差别非常明显。
表2中给出的是这是种生物质结焦的灰化学成分以及其含量,十种生物质的灰成分区别较大,重要积灰成分等含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2.2 实验设备
实验在清华大学一台25kw的高温一维炉实验系统上进行,如图1所示,煤粉或其他燃料可以通过一台1-8kg/h给粉量刷式微量称重螺旋给料机进行实时定量给料,由一次风气力输送送到多燃料组合燃烧器的一次风入口。多燃料组合燃烧器的配风由一次风和二次风构成,二次风经过电加热器时,其温度被加热到400℃后,通过燃烧器出口旋流片加旋后送入到一维下行炉中,一次风和二次风在下行炉燃烧器出口区域形成了一段回流区域,增加烟气的返混,以增强燃烧器出口燃料的加热,以及实现燃料和空气的快速混合。燃烧在直径为150mm、高3.2m的下行炉膛中进行,燃尽后的烟气经过烟气冷却器、布袋除尘器后排入到大气中。
本研究中,选用刮板式给料机(MFOV-1VO)为一维炉系统输送生物质燃料,输送速度调节范围是0.1-20cc/min。使用的高温积灰采样系统为清华大学自行设计具有自主专利的积灰取样系统,除了能够进行实验室的积灰实验外,也可以用于实际锅炉中的积灰采集实验。其中采样管外径根据采样当地的流场参数确定,保证积灰采样时流场条件贴近实际情况。
本项目考察生物质烧结积灰的影响,选择采样管表面温度: 600℃。当一维炉实验系统达到预定工况并稳定后,火焰区温度约为1150℃,采样处烟气温度降至750℃左右,采样时间为60min,各工况生物质燃料输送速度均设置600g/h。
样品的热重分析实验采用德国NETSCH公司的STA-409 C/3F热重分析仪,该仪器可以同时进行试样的TG和DSC/DTA分析。本次测试采用空气作为环境气体,按照10℃/min的升温速率由室温升温到1000℃,测量燃烧失重曲线。
3 实验结果分析
事实上,不同生物质的灰含量都有很大差别,而实验积灰温度为600℃,各种物质在60min的积灰量在表3中给出。本文分别从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失重速率以及燃料自身的结渣特性分析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积灰情况。
3.1 生物质燃烧特性的TGA分析
通过TGA分析可以得到生物质的热稳定性和组分特点,在本次在燃烧特性实验中,生物质的燃烧特性以TG、DTG燃烧分布曲线来反映,样品的失重过程可以假设分成3个阶段:①由于样品中的吸附水和挥发气体析出,温度在200℃以下;②生物质样品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的热解和挥发分的燃烧反应,温度在200―350℃;③生物质中剩余木质素热解以及焦炭燃烧,温度在350―600℃。其特性参数有以下:
(1)着火温度Ti(℃)。着火温度是燃料着火性能的主要指标,着火温度越低,表明燃料的着火性能越好。
(2)最大失重速率(最大燃烧速率)(dw/dt)max,%/min,DTG曲线上的峰值点所对应的反应过程中最快的反应速率即是最大燃烧速率,(dw/dt)max越大,挥发分释放得越强烈。
(3)Tmax最大失重速率所对应的温度,℃。Tmax越低,则挥发分的释放高峰出现得越早,越集中,对着火越有利;反之,则越不利于着火。
实验中的十种生物质的TG-DTG曲线中的各个样品的主要燃烧特性如表4所示。与煤的着火温度相比,生物质的着火温度很低,由表中可以看出,十种生物质的着火温度在220℃-286℃之间,豆杆的着火温度最低,为220℃,着火温度最高的树皮也仅仅286℃;在从最大失重速率及其对应的温度来看,十种生物质的最大失重速率发生在269℃-335℃之间,相对来说十种生物质的Tmax都比较低,玉米芯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最低,为269℃,树皮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最高,为335℃;从开始着火到最大失重速率出现,十种生物质的温度浮动都很小,在30℃-72℃之间,说明生物质会迅速析出挥发份,迅速燃烧。
生物质由于其成分的原因,无论在着火温度,还是最大失重温度上跟煤都有较大区别(煤着火温度350―450℃左右,最大失重温度在500℃左右[6]),由于其着火温度和最大失重温度低,是着火性能非常好燃料;另一方面,也说明煤和生物质的燃烧特性有所区别,用煤的燃烧参数代替生物质是不够准确的。
本实验中的积灰速率和燃料燃烧最大失重速率关系如图2所示。由于趋势明显不符,去掉了稻杆的数据(最大失重速率11.8(dw/dt)max(%/min),积灰速度9.12(mg/min)),可能由于测量中对其最大失重速率的测量计算存在偏差或者植物自身的特殊属性。在其余的9个数据中当(dw/dt)max处在8(%/min)左右的时候生物质的积灰速率达到最大,当在8(%/min)左右,无论增大或减小,都会使得其积灰速率有所减小。
一方面,积灰的形成,初期机制是凝结成核,包括气相成灰物质的冷凝以及较细小颗粒的沉积,当燃料失重速率小时(小于8(%/min)),成灰物质会形成以K为代表的碱金属涂层,增大采样管的表面粘性,积灰速率会随着燃料的失重增快而增大;如果燃料失重速率大(大于8(%/min)),含有Si,Al等元素的飞灰也会很快析出,并且被捕集,与容易析出的高反应性碱金属共同构成采样管外壁,使得外层采样管的粘性下降,对飞灰的捕集能力下降,此时即使燃料失重速率变大,也会使得积灰速率下降;如果积灰速率很大,采样管表面热阻也会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加,温度升高,熔融态的成灰物质比例增多,表面粘附力又一次增强,但伴随积灰增厚,外层积灰更容易在大速率产生的飞灰的冲刷下脱落,当二者达到平衡时,成为积灰的“饱和”态,形成稳定的积灰。
另一方面,积灰的形成不仅和燃料的失重速率相关,和燃料的灰成分特性也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灰成分的燃料会表现出来不同的特性,其积灰速率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点在文章的后面给予说明。
3.2 生物质的熔渣指数分析
3.2.1 熔渣指数
很多文献中都提到过熔渣指数Slagging Index[7],用来预测生物质或煤的结焦特性,基本的理念是基于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比值作为基础,然后进行分析,一般的公式如下:
有些时候这个指数也会添加一些其他的因素作为修正。但是,由于添加的修正因素并不会影响大的趋势,在众多涉及这个参数的文献中[7][8],都提到,在SI位于0.75-2.0这个范围的时候结渣强度会非常大,而小于0.75或是大于2.0范围都会使结渣强度降低。
而在本实验中的熔渣指数和积灰速率的关系正如图3所示,由于油菜杆和豆杆的灰成分中的碱性氧化物含量非常大,而等酸性氧化物的含量很低,导致SI值相比于其他实验组大了很多,在图中可以看到当SI>1后的几个点已经趋于稳定在2mg/min左右的积灰速率上。
可以发现,积灰速率在SI小于0.6的时候是较高的,并且在0.2,0.4左右出现两个峰值,在SI大于0.6后,虽然略有波动,但相对保持平稳状态,积灰速率也保持在2mg/min左右小幅波动。
大多数文献中所体现的0.75-2.0的值域,并没有在本次实验中得到很好地体现。事实上,整个SI参数和值域的提出都是针对煤在燃烧过程中的特性提出的,虽然生物质和煤的结构类似,燃料特性和积灰成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相较之下还是有很多不同点。生物质中通常有较高量的K,P,Ca元素,但是Fe,Ti元素都低于常见的煤。此外,生物质中的碱金属元素通常以离子或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而煤中通常是以矿物质存在。而在燃烧过程中,离子和有机元素相比于矿物质会更加不稳定一些,非常容易蒸发、冷凝然后形成沉积,而矿物质会更难一些。
但考虑到煤和生物质形成的沉积物的成分大致一致,都作为生物燃料,它们的相似性也是存在的。考虑到上述离子和矿物质形态的碱金属元素的迁移难易问题,由于生物质中的碱金属以离子态和有机物态存在,更容易迁出[9],生物质的积灰速度和SI曲线相比于煤也应该会向左偏移。
相比于煤SI在0.75-2.0之间的积灰速率最大,生物质SI可能会在0.6以内就出现积灰速率的迅速增大。但是由于SI在0.6以内的试验点数目所限,规律还不是非常明确。
3.2.2 硫指数和氯指数的考虑
一些文献中也提到了在结渣过程中,特定元素对积灰的影响非常大,一些研究中也引入了硫指数这个概念[10],用熔渣指数乘以硫元素在干燃料中的比例,得到一个新的指数――硫指数。即
SIs=SI*
不过,考虑到氯元素在生物质燃烧过程中对碱金属的蒸发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中也引入一个新的指数,用熔渣指数乘以氯元素在干燃料中的比例,得到一个新的指数――氯指数,即:
SICl=SI*
式中分别表示硫元素和氯元素在干燃料中的比例。
如前文所述,去掉大的指数对图表比例的影响,积灰速度和硫指数的关系如图4所示,而积灰速度和氯指数的关系如图5所示。
S作为煤燃烧结焦的重要元素,在生物质燃烧积灰的图样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很好的特性,但与最初的SI指数相比,还是保持了双峰的特点,并且排除的由于横坐标值过大的点,它们的积灰速率基本上在2mg/min,这也说明了在硫指数比较大的时候,积灰速率也趋于平稳,这个和SI曲线是一致的。但整个图像比较散乱,规律性不好,这也是因为S元素并不是生物质燃烧积灰的最重要元素。
相比之下,Cl作为生物质燃烧积灰的重要元素,图像的特点非常明显。与其它指数不同,图像中的两个最大值点(积灰速率10mg/min左右的点)在氯指数的图中是连续的两个点,中间没有大幅的下降的点,构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峰”,且在这个大“峰”的右侧,积灰速率都有明显的下降,并趋于平缓;而在“峰”的左侧,积灰速率虽然有所波动,但是也是在2mg/min上下波动,而且区别较大的两个点(积灰速率在4mg/min)是树皮和木片,这两种材料组成非常接近,并且是明显的木本生物,而其他的实验组多为草本生物质,导致了这个实验规律的略微差异。
由此可见,Cl元素作为生物质燃烧积灰的重要元素,在积灰结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它的传输作用,在生物质燃烧时,氯元素有助于碱金属元素从燃料颗粒内部迁移到颗粒表面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第二,氯元素有助于碱金属元素的气化,它可以与碱金属硅酸盐反应生成气态碱金属氯化物,比如,Cl在焦炭表面与K发生反应生成KCl,而后KCl和含氧的官能团进一步发生发应,导致Cl以HCl的形式进入烟气。当Cl与碱金属形成气态或者形成HCl的时候,在燃料粒子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气膜,改变了燃料的传热性能,一方面增大了热传导的热阻,使得周围的高温空气换热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形成的气态KCl、HCl在周围形成了一个“遮热板”的涂层,使辐射传热过程增加了阻力,辐射换热量减小,此时,热量不是由炉壁直接传给燃料表面,而是由炉壁先辐射给周围的Cl化物膜,再由这层膜辐射给燃料粒子。在增加了这个“遮热板”后,使得换热量受到一定影响。由于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整个燃料颗粒的换热减弱,吸收的热量减小,燃烧不充分,形成一部分熔融的堆积,以致形成沉积。
而且随着碱金属元素气化程度增加,形成的气膜加厚,致使整个沉淀物和燃料颗粒的温度下降,而固体和液体的粘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即沉积物数量和其粘性也增加。随着沉积物的粘性增加,导致其撞击效率一定的基础上管壁的捕集效率增加,使得沉积速度增加,沉积总量增大。
但是随着氯指数的比例进一步增大,一方面,由于结渣指数在之前图像中的特性,会使得整个积灰的总量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氯元素在这里起到的是一个加强效果的作用,随着氯自身的比例增加,会使结渣成分的比例降低,也会使得积灰的总量受到影响而下降。
对本次实验的生物质而言,当氯指数在0.05-0.1之间的时候,积灰速率很大,小于0.05或者大于0.1的时候,都会使积灰速率减小并趋于平稳(对多数草本生物质),趋向于2mg/min。
4 结语
研究发现,生物质同煤相比,着火点很低,而且最大失重温度都集中在300℃左右,且从着火点到最大温度的浮动很小,只有30-70℃左右,综合来看着火性能非常好,且明显异于煤。由于燃料特性和积灰机理,在实验燃料失重速率达到8(%/min)左右时,积灰的速率达到峰值。
一些文献中提到的熔渣指数(SI)和其补充指数硫指数(SIs),在对煤的燃烧判断和积灰预测中可以体现出不错的效果,但在针对生物质燃烧积灰的模型中实验符合程度并不理想。新提出的氯指数,对生物质的燃烧特性和积灰特性的说明符合上做的更好,实验表明,当氯指数在0.05-0.1之间的时候,积灰速率增长很大,小于0.05或者大于0.1的时候,都会使积灰速率减小并趋于平稳,趋向于2mg/min。
实验作为生物质的特性研究,系统地对不同生物质的燃烧和积灰特性做了分析,对煤与生物质的混烧配比以及生物质的混合燃烧起到了一个预测和指引的作用,为工业发电中煤与生物质混烧的减少积灰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Baxter L L.Ash deposit formation and deposit properties: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research conducted at Sandia’s combustion research facility.SAND2000-8253.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Livermore,California,USA,2000.
[2]Bryers RW.Fireside slagging,fouling and high-temperature corrosion of heat-transfer surface due to impurities in steam-raising fuels.Prog Energy Combust Sci 1996;22(1):29-120.
[3]Onderwater M,Blomquist J,Skrifvars B,Backman R,Hupa M.The prediction of behaviour of ashes from five different solid fuels in fluidised bed combustion.Fuel 2000;79:1353-61.
[4]Rushdi A.Gupta R.Investigation of Investigation of coals and blends deposit structure:measuring the deposit bulk porosity using 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 technique.Fuel 2005.
[5]Yilmaz S,Cliffe KR.Particle deposition simulation using the CFD code FLUENT.J Inst Energy 2007;494(73):65-8.
[6]路春美,王立真,邵延玲,程世庆.用热重法确定煤的着火温度与可燃指数.山东电力技术,1994年第2期.
(LU Chun-mei,WANG Li-zhen,SHAO Yan-ling,CHENG Shi-qing.Determined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of coal and combustible index by thermogravimetric method.Shandong Electric Power ,1994 2nd).
[7]Pronobis M.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biomass cocombustion on boiler furnace slagging by means of fusibility correlations.Biomass Bioenerg,2005.
[8]Risnes H,Fjellerup J,Henriksen U,Moilanen A,Norby P,Papadakis K,et al.Calcium addition in straw gasification.Fuel 2003;82:641e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