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危机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智能化机器人;人力资源管理;影响
1.智能化机器人的普及情况以及应用现状
1.1智能化机器人发展概况
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机器人在1980年左右起步,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201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50%,尽管普及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潜力是巨大的。从2008-2011年四年之中,比例增长了2倍,与同期的美国相比,是美国采用率的5.12倍。
智能化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的部分工厂中,他们引进智能化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生产工作,在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消费国,并在2014年蝉联冠军。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高达50%以上出现在制造业,其中汽车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在一些关键步骤均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这些机器人有自己的专攻领域,如焊接、喷漆、装配、搬运等方面不再使用人工,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国际政策的支持,如今智能化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领域,它也扩大到其他的领域。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家政服务类型的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就是在家庭清洁、医疗康复等领域,还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核能、航空、航天、生化等高科技领域也有所涉及。智能机器人涉及领域行业之广泛,可能会使未来某些行业的消失的状况出现,其普及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深,在横向与纵向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1.2智能化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浅析
尽管中国在几十年中的经济增长十分迅速,但是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的关于中国的就业弹性的数据来看,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投资起到重要作用,相反就业其实并没有起到促进帮助的作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适龄的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仍在继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变缓、接受的教育程度较低。
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适龄的劳动参与人口于2014年达到7亿的最高值后,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劳动适龄人口在2011年就开始减少,这说明了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小,加之中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种状态会大约会持续到2050年,并且由于农民工成本增加,虽然总体上城乡劳动力转移仍在继续,但是速度已经明显减缓,而符合岗位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市场所急需的。
2.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分析
科技化成果的产生与运用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宏观角度对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的外部影响;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对于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1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国家政策倾向、大的经济背景与整个市场的宏观走向息息相关。因为部分内容前面分析过,所以不再赘述,这里只浅析受到智能化机器人直接影响的失业率与产业结构两个方面。
2.1.1智能化机器人的采用率影响国家的失业率
智能化机器人与人并不是简单的互为替代品的关系,他们之间也可以是辅助关系,机器人帮助人工提高生产效率,人维护机器人的功能、修改机器人的指令。但是机器人的采用率与国家的失业率有一定的影响。引用的智能化机器人越多越容易造成工人的下岗,失业率就高,这大多发生在机器人采用率较高的发达国家,例如日本、美国。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是机器人采用率最高的国家,平均每有1万名工人就有300台机器人与之相对。
从图中可以看出失业率与机器人的采用率基本上是平行的呈同一方向发展,这说明了在机器人采用率较高的国家,机器人与人工是互相替代竞争的关系。引进的智能化机器人少,对整体的失业率的影响不明显。
图2在中国处于一个复杂的情况,对于智能化机器人的引进给中国失业率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别地区或企业,富士康集团就是一个例子。2013年富士康引进了大批量的机器人进入生产车间工作,进行了大批量的裁员,企业从2013年的11万人到2015年时仅剩6万人。
目前受到智能化机器人影响最大的非“蓝领工人”莫属,部门智能化机器人代替人工的事情大多发生在生产者车间、流水线制造业方面,造成了一部分的“蓝领工人”的失业。对于把智能化的机器人看做是“竞争对手”还是“助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未来要重点考虑的。
2.1.2智能化机器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处于经济增长时期,引进智能化机器人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渐渐丧失,在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影响下,我国适龄的劳动力正逐渐下降,引进智能化机器人可以起到补充劳动力的作用。不仅如此,引进国外先进的智能化机器人还可以带过我国经济转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关于机器人制造的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上千亿元。并且由于技术的不断完善智能化机器人的应用成本已经低于人工成本、市场上的机械手一台成本接近13万元,可以使用10年之久,这笔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折旧后一年产生的费用比人工费用低很多。所以智能化、自动化是制造业的趋势。
2.2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影响
2.2.1智能化机器人对一线工人的影响
2.2.1.1影响工人的工作环境。智能化机器人承担了许多高危险的工作,使得工人可以不用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改善了环境,但是就我国现有水平,我国的制造业并不能全部实现没有工人在场的机器化,因此引进智能化机器人产生的器械的噪音对于一线工人来说也是智能化机器人带来的新增的困扰。
2.2.1.2影响工人的工资水平。对于工人来说,引进智能化机器人需要接受额外的培训,根据不同的工种需要接受不同的培训方案,因此培训期业不尽相同,简单的技术操作培训期短至几天,对于自动化的工人培训期则较长,多则能达到一年。根据培训期长短的不同,工人对工资的心理预期也产生了变化。由于企业的效率的提高,工人们的工资水平会上涨0.2~0.3(向斯诺等,2013)
2.2.1.3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压力。智能化机器人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企业的生产计划,提高了生产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压力。尽管机器人可以减少企业人为的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故障的可能性。一旦某一条生产线发生故障,为了减少损失就需要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的恢复生产线,同时也需要工人人力的代替原有的生产工作。增加的工作量导致了增加的工作压力。
2.2.2智能化机器人对企业管理层的影响
2.2.2.1对管理者岗位设计、组织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有了智能化机器人之后最明显的变化便是许多岗位“形同虚设”,例如机器人与工人的分配比例、技术维护工人与机器人的分配比例都是需要重新制订计划的。以达成成本最优化的一个结果。当减少底层的一线工人,增加中层技术人员时,企业的结构就会从锥形向菱形转变,解决了企业容易出现的“用工难”的问题优化了企业结构使企业更稳定。
2.2.2.2影响组织绩效、招聘、培训方案的制订。对于绩效目标,在引进智能化机器人后需要企业重新分配个人绩效;对于不同工种与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制定出不同的培训方案、培训周期,与培训师的安排都是管理层需要考量的;在招聘环节也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2.3减少了劳动纠纷增加了企业“安全感”。我国每年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高达数十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统计的数据可知,涉及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数尤为显著,许多案件的产生都是因为集体工作所导致的职业病、工作伤害等。而智能化机器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低,可以节约生产车间的成本;保密性强,可以防止人员流动所造成的工作泄密的情况发生。增加了企业的“安全感”。
3.智能化机器人应用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在面对智能化机器人带来的影响时,从宏观国家政策角度、微观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3.1从国家宏观角度来说:①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完善相关法规从国家层面上给予工人保障。②积极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大对智能化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的力度,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保证市场上的智能化机器人的安全性、促进我国在机器人的使用的普遍程度,引导人们对于新的科技成果正确使用。③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解放体力劳动者,让人们向脑力劳动工作逐渐转变。
3.2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①企业内部应重新分配岗位,优化企业结构,并制定出完善合理的薪酬体系。使公司制度的合理化保证激励因素对一线工人发挥出作用,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保证。②改善一线员工工作环境,将其与智能化机器人区别开来,保证员工的安全,在对于一些不可避免地要与智能化机器人一同工作的情况下,减少对工人的损伤应是企业的首要目标。③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一线工人人数合理安排工时。 防止出现员工过度劳累而产生的工作压力以及其他不满情绪的爆发,影响组织正常的生产生活。④合理规划企业自身发展,针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理性分析后,理智的对待机器人的引进问题。包括引进后的机器人与人工的配置比例、绩效方案的重新设计、岗位分析说明书等都需要重新做出调整。⑤增加投资,引进更易工人操作的智能化机器人,便于工人们学习并操作机器人,减轻员工负担,减少工作失误率。
4.研究结论与启示
过去,中国过于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占领的优势已经慢慢离中国远去,越来越科技化的生产方式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中国的适龄劳动力的缺失让我们必须合理正确的利用智能化机器人。智能化机器人对于劳动力的补充和协助作用,慢慢演化成竞争、替代的趋势。尽管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就如同创造机器人的是人类,未来社会的主宰还是人,尽管科技可能会发展到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它的目的也只是更好的为人来服务。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科技的进步解决问题,就目前而言,好好利用智能化机器人补充劳动力才能达到我们最想要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瑾,黄志龙.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4,S1:59-72.
[2]蔡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劳动经济,2007,S1:4-11.
[3]蔡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中国金融论坛,2005(06)
[4]向思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一线工人的影响初探――以东风汽车制造集团乘用车总装配厂为例.科学院管理,2013,05:59-61.
[5]王欢.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分析.人口与经济,2014,02:96-105.
1.交际能力的含义。早在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就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在语言学界,交际能力并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交往能力。Hymes认为交际能力可以理解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以及对语言知识的恰当使用。也就是说,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学会了这门外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一个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一交际目的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语篇能力。
2.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我国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现状却不乐观。在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和学生仍旧停留在“纯语言能力”的教与学模式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词汇的讲解、句型结构的分析和篇章内容的理解上,忽视了对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依旧停留在过级考试上,学校存在应试教育方针导向,以等级考试成绩评定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根本无法根据实际语言环境,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英语课堂仍然遵循“旧课复习――新课导入――内容讲解――复习巩固”的模式,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使得学生无法利用课堂时间练习所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德国著名教育学者Rauner提出的。Rauner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参与完整的工作程序,了解其中具体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如何完成等,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根据这一观点,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也应由传统的理论和抽象的专业知识转为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目的。
本世纪以来,国内诸多学者开始了对这一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全国教育规划 “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由姜大源任组长)在2007年首次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职业教育应以学生面向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起来,强调我们的教学目标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很多教育界的从业人员也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之中,并提出了各种实用的课程模式及课改措施等。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高职英语教学
2006年12月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实用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之成功地进行涉外交际活动,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打破了按照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的传统模式,将语言学习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练习并使用语言。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语言知识讲解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亲身实践为主的模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力求使其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实用性。学生在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对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将会大大提高。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1.适应行业需求,重组教学内容。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大都照搬本科院校模式,以学科知识体系选取教学内容,甚至使用本科外语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需求,以及语言能力偏低的实际偏离太远,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英语教学更应强调在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的学习材料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应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典型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来组织和安排,尽可能设计真实的学习场景,更加贴近企业的工作实际。在围绕着职业场景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加大学生的语言输入及输出练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立足课堂,创造语言环境。就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教学环境和水准而言,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以及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将工作任务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充当帮手和监督员的角色,让学生在执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语言使用技巧,从而达到学习、思考、总结和提高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同时,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幻灯、音频、视频甚至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更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增加课堂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动起手、张开嘴,充分参与到课堂训练中来。
Abstract: Taking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total GDP, per capita GDP, secondary industry share of GDP,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 the propor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based on STIRPAT model. An equ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ing degree of the factors are analyzed.
关键词: 碳排放;STIRPAT模型;人均GDP;能源结构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TIRPAT model;per capita GDP;energy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82-02
作者简介:黄宜(1981-),女,湖南澧县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地加快,如何有效地减少和降低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带来的碳排放是我国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也是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了很好地践行节能减排,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需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以云南省为例进行研究。
1 云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1.1 模型研究 Ehrilich和Holden(1971)[1]提出了针对一个国家环境污染问题的IPAT模型,模型的表达式为I=P·A·T,其中I表示一国环境污染情况;P代表一国人口水平;A代表一国富裕程度;T代表一国技术水平。此模型将环境影响与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简单地处理为同比例的线性关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出驱动因素变化时对环境影响的变化程度。鉴于此,York和Dietz,Rosa等(1994)[2]在IPAT 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提出了随机回归影响模型(STIRPAT模型);其表达式为I=aP■A■T■e。其中e为模型误差。STIRPAT模型能够克服IPAT的“各因素同比例影响碳排放”假设的不足,是对上述模型的修正和扩展。因此本文选取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2 因素选取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本文从STIRPAT模型的人口、富裕、技术水平3个方面出发扩展到人口指标、财富指标、结构化指标、技术性指标和能源结构这5个方面,并选取人口、城市化率、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共7个因素分别代表这5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3]。
1.3 影响因素分析 从STIRPAT模型的三个方面扩展到人口、城市化率、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共7个因素考虑对碳排放的影响。拓展后的STIRPAT模型表达式[4]为:
C■=aP■■U■■A■■I■■T■■E■■D■■ (1)
其中Ci,Pi,Ui,Ai,Ii,Ti,Ei,Di分别表示第i年的碳排放量、人口数、城市化率、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其中b1,b2,b3,b4,b5,b6,b7均为模型参数。
由于STIRPAT模型是非线性的,为了方便使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对该模型两边取对数,使其线性化:lnC=lna+b1lnP+b2lnU+b3lnA+b4lnI+b5lnT+b6lnE+b7lnD (2)
作为碳排放备选驱动因子,首先对其取对数,然后将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作偏相关分析。(此处所选取的数据年份为1978-2010年,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11》[5]和《云南能源统计年鉴2011》[6])得到人口、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8、0.983、0.985、0.894,与碳排放量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例的系数分别为-0.822、-0.665,与碳排放量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城市化率的系数为0.511,具有较低的相关性,故删除。选择人口、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6个因子作为碳排放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为了考虑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关系,对6个影响因素进行VIF检验,得到GDP总额为已排除的变量,剩下的因素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例的VIF值分别为126.569、106.428、7.299、10.146、2.682,其中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的VIF值大于10,因此说明此回归方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在保持自变量个数不变的前提下解决回归方程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回归法和岭回归法。此处选取岭回归方法来对原始数据拟合回归。
由于在spss中没有可视对话框进行岭回归的分析,需要编写相应的程序,打开文件—新建—语法,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以下语法命令:
INCLUDE'C:\Program Files (x86)\SPSSInc\PASWStatist-
ics18\Samples\English\ridge regression.sps'.
RIDGEREG enter=x1,x4,x5,x6,x7(x1代表人口,x4代表人均GDP,x5代表第二产业比重,x6代表单位GDP能耗,x7代表煤炭消费比重)
/dep=y (y代表碳排放量)
/inc=0.05.
运行得到当K值为0.4时,岭迹图开始变得平稳,同时可绝系数处在缓慢下降中。而当K=0.4时,X1,X4,X5,X6,X7的系数分别为0.283715,0.322386,0.190369,-0.061796,-0.027519。则匹配模型的方程为:
Y*=0.283715X■■+0.322386X■■+0.190369X■■-0.061796X■■-0.027519X■■
相应的决定系数为0.92142,虽然没有原方程的0.957高,但是方程中的5个变量的系数前三个为正,后两个为负数,符合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岭回归通过丢弃少量的信息,换来了方程系数的合理估计。
2 结果分析
从系数来看,人均GDP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其弹性系数为0.32,即人均GDP水平每增加1%,使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0.32%,由于人均GDP的增长使得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也不断改善和提高,消费相应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数量也会明显增加,对碳排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人口水平弹性系数达到了0.28,即人口每增加1%,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0.28%。这一结果较为符合,在云南近30年来的发展过程,由于气候条件等先天的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民,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人们的各种活动都会消耗能源并产生二氧化碳,其结果必然造成二氧化碳总量的“刚性”增加。
第二产业比重其弹性系数为0.19,即第二产业比重每增加1%,则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19%。主要是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消耗的能源会造成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费已取代了第二产业对于能源消费的需求,因此第二产业的高耗能排放不再那么显著,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产业碳排放逐渐增加。
单位GDP能耗其弹性系数为-0.06,与二氧化碳排放呈负相关关系,表示能源强度降低1%,二氧化碳排放增加0.06%,深入分析原因,1978年至2010年期间云南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增长8.14倍,但GDP增长22.15倍,单位GDP能耗下降0.92倍。能源强度虽然下降了,但是能源消费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碳排放也呈现增加的态势,单位GDP能耗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减少作用几乎没有。
煤炭消费比重其弹性系数为-0.03,即煤炭消费比重降低1%,则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0.03个百分点。1978年到2010年的33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6.65倍,虽然煤炭消费比重下降1.38倍,但是石油比重增长2.1倍,由煤炭消费减少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被石油消费增加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抵消,因此煤炭消费比重的下降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几乎为0,因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3 结论
本文从人口、GDP总额、城市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共7个因素出发,利用STIRPAT模型对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影响因素的方程模型,得到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为更好地实现低碳经济考核目标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Ehrlich P R,Holden J P.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J]. Sci- ence,1971,171:1212 -1217.
[2]Dietz T, Rosa E A. Rethink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J].Human Ecology Review 1,277-300,1994.
[3]秦昌才,刘树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3):29-33.
[4]宋杰鲲.基于STIRPAT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碳排放预测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24):19-22.
关键词:中国企业,菲律宾,能源部门,投资机会
1.菲律宾政府制定的战略目标
应对迫在眉睫的能源和经济危机,菲律宾政府对其能源领域执行以下专门的战略目标。
1.1便宜的电力成本--一个合理的低电费率水平。这将使菲律宾的相关行业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具有竞争力,并且也有益于本国的居民。
1.2缓冲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来缓冲价格增长对弱势领域的影响。
1.3促进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案来加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
1.4全力支持能源的勘探和开发--国家全力支持投资者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
1.5提升能源效率--通过全国性的节能计划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6社会动员和强化信息活动--要想出一个能调动国家集体行动的机制,为未来的能源危机做准备。
1.7性能测试标准和监控--建立绩效标准和监测系统,以确保效率和生产率。
那时,美国能源部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密切关注这些战略目标。论文参考网。 这些策略将用来维护菲律宾能源领域可能出现的危机并将改善现有的业务。这些策略可以分成“内部”和“外部”两种类型。内部策略倾向于注重提高或维持目前的程序。这些策略需要相应的政府部门指导(如能源部、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以及不同部门的关注。外部的策略则稍微复杂些。他们不仅需要相应的部门或机构的指导,还需要对此感兴趣的投资者。如果投资者还不是现行制度中的一员,那么这种外部策略可得以执行。投资者需要被说服来参与财政激励和税收减免的系统。
2.菲律宾政府在能源部门吸引外资的优势
2.1菲律宾能源的自给自足
菲律宾一直非常倔强地推动本国能源的自给自足。作为能源自给自足的国家,意味着国家能源独立,使他在相似于石油危机的2007-2008年能源危机中更加稳定。
菲律宾能源部门的目标是在2010年之后,实现和维持60%的能源自给自足。在2006年,菲律宾政府宣布本国能源自给自足水平已达百分之55.4。(鉴于进口燃料的份额如石油的逐渐减少使石油的消费能力和非权力性逐渐下降)。能源部门的议程是面向两个目标:1)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2)有一个全球竞争力的能源部门。
每个目标具有特定的策略,以实现自给自足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源部门的目标。
关键词:能源危机;混联混合动力汽车;HCU;软件
引言
中国虽然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能源很低。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每年有大量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动力能源需要从外国进口,严重的依靠外国能源进口经常会受到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影响,给国内的能源安全造成威胁。汽车的耗油每年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的大部分,因此,加大对混合动力车辆的研究改变汽车严重依赖化石能源将从根源上解决国内的能源危机就显得至关重要。并且混合动力车辆的研究也会让利于汽车消费者,对解决目前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
1.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串联类型、并联类型和混联类型。混联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是电控系统对整车进行控制和监测。现实中,为了提高混联的效率采用的是CAN技术来实现混合动力汽车复杂系统的互联。混联混合动力汽车系统中当中最重要的硬件叫HCU,就好比电脑的CPU,HCU主要控制的是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能源配比,例如电力和汽油的混合动力汽车,需要输出的功率是10000w,那么HCU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科学配比,安排电力提供多大的功率,汽油提供多大的功率让整个车消耗的能源或者说花费的成本最低。因此在此意义上说,如何设计出更加科学更加智能的HCU硬件系统对于混联混合动力汽车就显得尤为关键。
2.混合动力汽车的HCU设计
HCU硬件设计是由多个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相互写作才能使得HCU硬件顺利工作。目前HCU硬件设计主要分为模块。
2.1驾驶员开关信号处理模块
该模块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将驾驶员的开关和P/R/N/D按钮转换成对应的I/O信号,以便MCU识别。
2.2A/D信号处理模块
A/D信号处理模块主要是将驾驶员的一些操作(加速、离合、刹车)等基本物理操作转换成对应I/O信号,以便MCU识别。但是这个模块不同之处在于,传感器采用的是电流信号输出,而MCU只能识别电压信号,实际操作中是让电流信号通过特定的电阻,变成对应设定的电压信号。
2.3PCB设计
PCB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增加HCU硬件的抗干扰能力,其基本的原理是将低速的模拟信号转换电路和高速的信号转换电路进行有效的区分开,以达到不同电路之间的相互影响。
2.4MCU配置电路模块
MCU配置电路模块主要功能就是保证MCU的正常运行,主要由系统复位电路、晶振电路等组成。
2.5CAN通信电路处理模块
在一般的HCU硬件设计中需要实现HCU同子部件ECU进行总线通信,所以实际中采用的是CAN通信通道的冗余设计避免差分电压总线信号波动对HCU硬件的影响,增加CAN通信电路采样精度。
2.6SCI串口通信模块
SCI串口通信模块主要是为了把MCU信号变成符合RS232的通信信号,让PC系统进行正常识别。
2.7电源管理模块
汽车的车载电压一般是25V,而MCU的工作电压是5V,所以电源管理模块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吧车载电压转换成MCU的工作电压,以便MCU正常工作。
2.8电磁阀驱动电路模块
电磁阀驱动电路模块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了及时的处理HCU硬件的故障,保障HCU硬件系统随时顺利运行。
2.9输入车速脉冲信号处理模块
输入车速脉冲信号处理模块主要是处理来自轮速霍尔传感器的信号,将该信号传送给MCU的ECT接口。
3.整车控制器软件设计
整车控制器软件系统可以提供在线编程、调试等功能,大大的提升编程的效率。其编程的主程序采用的是前后台程序。
3.1前台程序
前台程序操作之前都需要首先对所有的硬件设备进行初始化操作,然后前台程序才会进入到控制状态,按照设想设定的程序一步一步执行操作。
3.2后台程序
后台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将模拟信号的中断模拟信号定时中断启动 AD 转换模块,等待AD转换完成之后再采用中断操作继续触发AD数据处理将其子函数中断。
3.3中断优先级处理
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在某一步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多个中断操作,系统需要知道下一步操作哪一个终中断操作就要引入中断优先级的概念。中断优先级提前有编写程序的人员设定好,确定哪些中断操作优先操作,哪些次之,这样以来才会是众多的中断操作安全有序进行。
4.监控软件设计
出了设计出科学的HCU硬件和整车控制器软件,还需要在混合动力汽车运行的过程中进行实时分监控,保障混合动力汽车的硬件和软件都能够正常运行。同时及时的监测到问题之后,监控软件还需要简单的对错误进行修正,保证硬件和软件顺利运行。
监控的软件设计和一般的软件设计没有什么不同,通常是利用VB语言编写的,需要软件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就编写什么样的程序,视情况而定。不过最主要监控软件要实现的功能就是检测HCU的各个模块的运行情况。
5.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基本了解了混联混合动力汽车车辆整车控制器的HCU、整车控制器软件、以及检测软件的设计。通过对这些的充分了解,旨在设计出更科学的更加智能的硬件和软件从而提升混联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使其更加的节省能源,这样以来不单单是对汽车的消费者有利,对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还有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都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肖磊,邢杰,胡松,范晶晶.基于双冗余的混合动力车辆控制器设计[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3,03:31-35.
[2]李至浩,吴光强,张松.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J].机械与电子,2011,09: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