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经济统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一般来说,国家相关统计部门都会定期对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披露,比如消费者物价指数、贸易顺逆差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这些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一旦公布出来后将影响金融市场,通常情况下市场预测值和实际宏观经济统计数据间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所以客观准确的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及外汇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把预期值和实际数据之间的差距引入garch模型,探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宏观经济变量与市场预期
1.宏观经济变量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国家统计部门每月公布的比较常用的五个宏观经济变量,比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货币信贷信息及贸易顺差或者逆差等。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时期内变化的速度与程度;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和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一般情况下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是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程度,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速度;货币信贷信息是指关于货币增长速度、货币政策以及与货币市场相关的一切信息;贸易顺差是指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通常又叫“出超”,它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处于有利的地位,相反贸易逆差则是指特定年度一国出口的贸易总额小于进口贸易总额,一般又叫做“入超”。
2.市场预期
一般来说,在国家统计部门公布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之前,市场参与者会依据自己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对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预测,这些具有一定预测作用的数据叫做市场预测数值,然而市场预测值和实际的宏观经济数值往往有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的程度叫做偏差,本研究衡量这种偏差量采用的是实际公布数据与市场预测值之比,再乘以一百,然后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进而可以发现正偏差或者负偏差对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中采用的是朗润预测,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预期检验模型对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
由于金融市场的收益率数据存在明显的自相关性,所以探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效应的模型不能简单地采用回归模型,而应当从arch族模型中选择其中一个,本研究中采用的是garch模型,采用这一模型来探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及债券市场的价格行为。
(1)未引入预期检验模型对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
从未引入预期的garch模型结果来看,如果股票市场方差方程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回归系数为负且具有显著性,这表明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及新增贷款数额统计数据的公布使得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波动率降低,如果cpi回归系数为正,但没有显著性,则表明cpi统计数据公布加大了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如果债券市场货币信贷信息系数为负且显著,则表明货币信息统计数据的公布对债券市场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货币信贷统计数据的公布不仅降低了债券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率,且降低了债券市场日收盘的收益率的平均值;如果外汇市场cpi与货币信贷信息系数为负且显著可以知道,cpi与货币供应量等统计数据的公布提高了人民币升值的日幅度,如果外汇市场方差方程回归结果中各个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系数皆不显著时,则表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公布对人民币和其他币种收益率的波动影响降低。
(2)引入预期检验模型对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
引入市场预期之后,如果股票市场均值方差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时,则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期值要低于实际值,股票市场的日收益率降低。如果其他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公布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时,不管实际数据公布与预期数据之间的偏差的正或者是负,都会降低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率;对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而言,在引入预期检验模型后,其功效比未引入预期检验模型要差,主要是由于外汇市场化程度较低及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国家及大型金融机构。
三、结论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淘汰落后产业,扶持引导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结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而快速高效的金融资本流动机制是产业升级得以实现的前提。金融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是经济学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1 南通民营经济的现状
在南通全民经济腾飞进程中,民营经济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根据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数据统计,到2010年底,南通市个体工商户达37.43万户、私营企业达14.14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642.8亿元,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块经济彰显活力,为南通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构建了坚实的平台。2009年,全市34个重点产业板块汇聚各类企业6752家,从业人数49万人,实现销售收入4025.6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销售收入的68.37%。其中南通家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94.4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11.5%,占据全国家纺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家纺品牌前10强中占有3席,南通家纺指数成为行业“风向标”。
实际上当前南通民营经济运行的问题和矛盾也很多,特别是要素配置优化度亟待加强。融资难是当前南通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大量研究发现,金融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注入。金融是保证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动力。
2 南通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路径
纵观目前南通经济形势,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南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者迈克尔•波特概括了产业升级的四种转型升级路径: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链条升级(inter-sectoral upgrading)。借鉴价值链观点,同时结合南通民营经济的特性,本人提出构建民营经济升级路径来推进民营经济升级。即:民营工艺流程升级、民营产品升级、民营产业功能升级和民营链条升级。(见表1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升级路径及特点)
如果我们把南通民营经济看作是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区域分布与南通特有资源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其升级必然也遵循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与路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任务。微笑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研发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如图1微笑曲线)。从微笑曲线趋势来看,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必然的。从低附加值段来看,集中表现为南通民营经济大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被治理者地位,受制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主导企业。从高附加值段来看,南通民营经济基本上处于生产环节,只有少部分向研发和销售环节延伸。南通民营经济在价值创造上大都处于从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阶段。
3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不足
南通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南通整体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金融业内部现状看,仍存在着一些影响支持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1)银行业缺少支持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目前南通市虽然出台了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但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银行业也未根据相关政府经济政策合理制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实施方案。
(2)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不配套,金融支持缺少“底气”。南通金融机构在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时,往往不能与各个乡镇产业转型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对民营经济升级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资金倾斜度不足,支持力度有待提升。南通市民营经济在扩大生产规模和资产规模时,首先选择银行贷款,企业融资大都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
(3)信贷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一些乡镇的转型升级受阻。南通有4区,3市和2县。从对象上看,对南通4区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和优势企业,各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而支持县级中小企业普遍较为谨慎。企业融资难问题,既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有关,也与社会信誉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制约的问题有关。
(4)金融配套服务不足,金融创新产品不多。当前南通大多数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还是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但产业中的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担保无法落实,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上商业银行内部营销机制不配套,束缚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办法在于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并主要应从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投资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共同推动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服务。
4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对策
4.1 提高认识,出台政策,破解南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
(1)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引导机制。政府在转型升级融资中起管理和协调作用,在明确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后,引导各金融机构将资金运用到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上,以项目换资金,以效率换资金,以开放换资金的产业扶持政策。
(2)在吸引资金的同时,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政府的宏观主导与调控作用,指导行为主体规避投资经营过程中的行为风险。
4.2 搭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面中小企业的转型融资要求
(1)采取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信贷方式,在加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为银企双方提供信贷信息方面发挥工商部门的职能优势,为银企合作创建平台。
(2)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经济组织成立担保公司,扩大担保总量。大力扶持主要面向民营企业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性质企业的设立和发展。
(3)加快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培养中小企业上市,要求每年对企业的筛选一批、改制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做好企业的上市规范。拓展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利用上市融资、创业板块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等,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支持。
(4)整合优化融资服务政策,协调银行加快金融新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银行以非抵押、担保形式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如以设备、存货(仓库)、债权(应收款)、知识产权、商标、股权等为质押的货款,政府可以考虑提供风险补偿支持。
4.3 建立以专业投资机构为基本构架的转型升级投融资平台
(1)进一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社区、乡镇银行。通过规范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或社区、乡镇银行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从而改变南通板块经济小而散的状况。
(2)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南通的家纺、建筑和电子业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资金,通过金融租赁方式有偿融通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权利,解决转型升级中设备购置的问题。
(3)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融资。通过与各种专业金融机构的大力合作,探索南通民营经济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模式。
4.4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形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1)鼓励和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商业银行必须始终坚持按照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机制” 的根本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化的服务模式。
(2)国有大型银行专营机构应不断围绕市场、客户的需求和变化,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行批量化营销、工厂化管理。既要通过专营机构的快速和便捷服务将大量优质的和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吸收成为自己的客户,又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整体优势和整体资源,在中小企业客户成长过程中,为其不断提供各类服务,实现交叉销售,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3)坚持产业导向货币信贷政策。南通市2010年的信贷投放量又增新高,2011年预测达历史最高,这笔巨大的资金要如何运用也非常的重要。必须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产业导向。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都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若干意见。这就要求了整个的信贷要优先满足中小企业,符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产业规划要求的新设备、新材料、新兴业态的项目的需求。要加大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的中小企业的支持。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索荣.论述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2009,(8).
[2]骆毅民.人才、模式、技术在产业链延伸环节的优化整合[j].中国物业管理,2010,(8).
[3]董金玲.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09,(10).
关键词:区县统计工作;问题;困难;思路;对策
一、做好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县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统计工作任务、统计调查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努力做好构建统计工作重要基础的区县统计工作,对于确保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准确、完整,提供准确的信息、科学的判断和政策依据,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做好区县统计工作,不仅关系到统计部门自身的形象和地位,更关系到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做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区县统计工作,推进科学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当前区县统计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政府部门的统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1)区县统计部门既要面对统计法律制度对统计数据的规范性、严谨性、真实性要求以及上级统计机构的数据质量检查,又要考虑关系地方政府的形象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因素。在这种状况下,统计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压力较大,左右为难。
(2)不少区县级统计人员不能很好地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区县统计数据数出多门,信息失真,重统漏统现象时有发生。
(3)从事区县统计工作的人员少,经费缺,办公条件欠佳,技术设备差,难以适应工作发展需要。这些都导致政府部门统计难以有效发挥职能作用。
2.统计方法制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科学统计的要求
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统计数据和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统计调查领域不够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反映得还不够全面和及时;统计报表指标重复多乱现象依然存在,统计专项调查较频繁、时间紧、任务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基层统计员的工作量。
三、提高区县统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思路和对策
1.构建实施新的统计工作体制机制
(1)要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对各级统计机构的设置、统计干部队伍的建设、业务建设和统计数据质量等开展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严格执行统计制度、依法开展统计调查、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加强统计部门对部门统计和行业统计的管理和指导,杜绝重复和不必要的调查,切实减轻基层统计的负担,切实避免数出多门和统计数据使用上的混乱,特别是要正确处理横向协作和纵向沟通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效运转,顺畅互动、灵活高效的统计工作流程,进一步改善和完善统计工作;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统计工作的目标任务抓落实,致力于推动科学统计为科学发展服务。
(2)要在坚持统计“以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全面报表为补充”,突出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减少定期报表。第三,管理好统计数据的工作,要求做到宏观统计数据只由一个官方机构。增强统计信息的公正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2.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和健全各项统计指标体系
(1)建立完善区域统计指标体系。要根据宏观形势变化和科学发展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全面有效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民生等方面的统计指标。积极研究和确立反映自主创新能力、能源资源环境、现代服务业统计、民生统计、节约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统计监测指标。
(2)建立健全统计调查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统计调查制度,工业园区统计调查制度和能源统计监测调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推进现代服务业统计,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继续改革和调整城镇居民工资、农民收入,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力和工资统计制度;着力加强人口、教育、失业和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统计。
(3)完善统计数据评估体系,不断规范统计评估业务流程,继续加大以核算为龙头的专业统计及其重要指标“下管一级”力度,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千方百计提高各项统计指标数据质量。
3.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努力提升统计能力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完善乡镇街道统计管理工作,明确统计负责人和专职统计人员,确保统计工作经费满足统计工作需要。
(2)加强统计制度建设。坚持制度优先,认真把统计工作制度中的各项工作指南抓落实,大力推进全区依法统计和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3)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抓好统计信息应用系统的整合,及早建立全区统计数据库,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尽快实现“三上企业”和乡镇街道统计报表网上直报。
(4)加强统计业务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大统计业务培训力度,继续开展统计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营造学业务、钻业务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统计干部队伍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怎样“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金融先行,充分借力资本市场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当前河北省明显滞后的资本市场和金融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战略带来障碍。我们研究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产业转移将不再遵从传统环境下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更倾向于是“平”的,表现为大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随着“行政性垄断”导致信息面的差异显著缩小,以资本市场为核心载体的金融“软环境”将成为影响三地协同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资本市场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性平台,突出表现为三种机制,一是对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企业的甄别筛选培育机制,二是项目投入的可持续融资机制,三是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的并购重组机制。
京津冀区域目前发展较为滞后的是河北,作为经济和重工业大省,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同时也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巨大机遇。但多年来河北资本市场发展明显滞后,突出表现为“三个偏低”,即金融对经济贡献度偏低(2012年河北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44%,既明显低于东部6.76%和全国5.53%的均值水平,也低于中部3.45%和西部5.01%的水平);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在2012年非金融企业融资总量中,河北债券融资占15.5%,股票融资占3.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7和0.3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占比高达81.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资产证券化率偏低(2013年河北资产证券化率为14.2%,在全国排名第24位,仅为东部平均水平的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5个百分点)。
目前河北资本中介机构薄弱、上市公司偏少,券商仅有一家,且受净资本等制约,综合实力与行业龙头仍差距尚远;截至2013年底,河北共有A股上市公司49家,远低于东部省份154家和各省平均80家的水平。明显滞后的资本市场和金融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战略带来障碍。
CEPA是内地与香港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性质的安排,实质是通过加大两地市场开放,特别是内地市场对香港“同等优先”开放,使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香港服务业与全球成长最快的内地制造业资源充分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两地优势互补,提升各自的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两地经济共同繁荣,并提高两地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实施以来,CEPA的效果已逐步得到显现。作为CEPA重要实施内容的服务业,既是香港经济的优势所在,也是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本文主要以香港服务业优势为切入点,着重分析CEPA实施以来,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对两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及对区域经济合作深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目前在CEPA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促进CEPA落实与完善的政策建议。一、香港服务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分析1、香港服务业的主要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经过两次大的转型后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服务经济社会,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已占绝对优势。从产值构成上看,2003年,香港服务业的产值在香港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88%。相比之下,香港制造业比重由1980年的23.56%下降到了2003年的4.06%。从香港服务业内部的行业构成看,金融、物流及专业服务等生产占主导地位。2003年,金融、物流及专业服务等生产占总体服务业的61%,成为香港服务经济的主导,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服务中心之一,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高度国际化的服务机构体系。二是具有现代化服务设施和很高的专业化服务程度。三是具有各类国际人才。四是具有健全的服务业制度。2、香港服务业的国际比较优势(1)服务贸易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2003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分别为2.4%和1.4%,出口排在全球第10位,进口排在全球第20位,贸易总额排在全球第15位。从人均服务贸易额来看,香港更具有优势。2003年,香港服务贸易人均总额达10053美元。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仅次于爱尔兰和奥地利。(2)金融、物流(运输)及专业服务在全球具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运用国际通行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方法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方法计算并分析香港服务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共同结果是:香港在金融、物流(运输)及专业服务等行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因为这种国际竞争优势的存在,在中国内地WTO过渡期基本结束后,国际上大的服务企业进入内地时,将不会对香港服务业形成冲击。这也意味着,香港服务业优势将能在内地长期发挥其效用。(3)香港服务业对内地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从服务贸易总体看,香港总体上是顺差结构,内地是逆差结构,说明两地在服务贸易方面尽管存在互补性,但整体上香港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从服务业具体行业看,香港对内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如运输业、金融业和专业服务。内地与香港在服务贸易行业中也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内地的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建筑)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业(如旅游)。香港服务业具有的国际比较优势不仅是香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且也为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促进两地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二、CEPA实施以来,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对两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CEPA正式实施以来,香港服务业逐步进入内地,据香港工业贸易署提供的统计,到2004年10月31日为止,在服务贸易方面,共签发600份香港服务提供者证书,其中物流占40%,分销占30%,广告咨询占10%,其他占20%。据不完全估计,获得证书的香港服务提供者中约50%已进入到内地,进入内地的约80%都进入广东地区,其中约60%在珠三角,进入长三角及其他地区的约20%左右。从目前情况看,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并开始发挥其优势,已经并正在对推动两地结构转型与升级,促进两地经济质量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开始产生积极影响,尽管目前效果是初步的、有限的,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其积极影响将是不可估量和深远的。1、对香港经济转型的积极影响(1)香港服务业发展出现新局面。一是由于内地市场开放,香港服务业出现了向内地转移的新趋势。二是服务业规模扩大。三是促进香港服务业资源整合。(2)香港的国际地位(中介服务地位)大大加强。一是外商看好香港,投资增加。二是离岸制造业地位加强。目前,内地制造企业的产品依托香港物流业的优势,通过香港渠道而进入国际市场的趋势增加。三是已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特别是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通道。(3)香港经济第三次转型出现新的机遇与路径。在经济全球化与新科技革命发展与带动的新形势下,香港经济第三次转型的大方向总体上应是推动目前服务经济社会向知识技术经济社会转变。实现这种转变的途径从目前发展的趋势看初步有三个:一是推动服务业高信息技术化、高附加值化的升级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离岸制造业服务,与内地制造业合作形成服务与生产一体化产业链,打造新型的离岸服务中心。三是适时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2、对内地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积极影响(1)内地制造业与香港服务业对接,开始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提高产业规模经营水平,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从目前香港金融、物流及专业服务等进入珠三角地区后的情况看,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服务主体上,以为广大中小制造业企业服务为主的香港服务业进入,推动了国内服务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有力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二是从产业链的形成看,目前香港服务业的进入,导致珠三角制造业可能嫁接一个国际化的香港服务业体系,有利于生产与服务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不仅能提高经营效率,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产业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2)促进内地服务业的大发展。CEPA实施后,香港服务业的进入,对内地服务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一是带动了内地服务领域的扩大。二是香港服务业进入对内地服务企业既带来发展的压力,又带来发展的经验及示范效应。三是促进香港服务业与内地服务业的合作。在金融方面,两地正在考虑在货币流通、跨境结算系统及内地中小企业到香港上市等方面积极开展深入的合作;在物流方面,粤港地区在交通运输、仓储、机场、港口、道路等方面加快了资源的整合;专业服务方面,随着内地大量中小企业的成长,其对非诉讼法律、会计、产品设计、品牌创造、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的需求已在大量增加。三、CEPA实施以来,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对推动两地区域经济合作深化的积极影响CEPA的签署和实施引发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的热潮与升级,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合作机制出现新变化。1、珠三角地区区域合作的范围与领域不断深化(1)大珠三角经济初步形成。继香港与内地签署CEPA后,澳门也与内地签署了CEPA,内地市场对港澳地区的率先开放为这一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促使在原有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包括粤港澳三地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合作。(2)适时启动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CEPA实施后,2004年6月,粤、闽等9省区与港、澳在广州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了“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机制,在CEPA平台上进一步加强彼此在商贸、投资、基建、科技、旅游、卫生等10大领域的合作,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正式启动。
CEPA实施后形成的大珠三角与泛珠三角其他地区之间紧密的腹地关系,提升了整个区域在全球和国内经济分工中的地位。(3)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深化的示范效应逐步放大。一是香港服务业优势开始与内地大城市发展结合,共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珠三角区域经济深化对密切我国与东盟、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内地与香港结合可大大增强两地与东南亚的对接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这对两地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扩大两地在东南亚乃至亚洲及世界的影响,以及为两地经济发展谋求稳定的周边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型制造基地升级出现新趋势(1)加工贸易型制造基地升级出现新趋势。由于两地市场全面开放,服务要素可自由流动,香港服务企业可直接到珠三角生产基地设立经营机构,这样就出现了多年没有的香港服务业转移的新趋势。珠三角地区单一加工产业链开始转向并最终形成加工生产与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其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作用:一是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发展,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与交易成本,增加了获利空间,为产业技术提高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也大大改善珠三角区域经济环境,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二是香港服务业转移带动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加工贸易型生产对本地区产业发展带动性弱的局面,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增加,并将促进目前已形成的产业集群朝更大规模和产业链更长的方向发展;三是大大改善了珠三角区域经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方式,不再单纯以加工环节方式参与国际分工,而是更多地以较完善的产业链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2)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现三种新途径。CEPA实施以来,以加工贸易型制造业基地为主要特点的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已开始出现了三种新途径:一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链的整合延伸,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二是高技术对传统轻型加工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三是地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三种途径实质是在珠三角地区将香港的国际化服务优势、内地高成长的制造优势与跨国公司强有力的技术优势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将构成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旋律,并形成此地区多边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与新特点。这种新趋势实际为珠三角地区进一步培育与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更多地创造国际品牌,从根本上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打下必要的基础。当然,这种趋势刚刚出现,还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发展。3、“前店后厂”分工合作模式出现新变化随着香港服务业的转移,由区域市场分割形成的以板块结合为特点的“前店后厂”模式,开始向消除市场分割、更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店、厂有机结合”模式转变。随着市场开放,两地市场规则的逐步统一将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生产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的进程,珠三角地区加工业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导致原有基础上的以内地低附加值加工业与香港高增值服务业为特点的“前店后厂”垂直分工格局,将转向两地高附加值加工业与高增值服务业为特点的水平分工格局。四、充分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1、正确认识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的作用目前,内地不少地方领导存在“制造业思维”,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制造业或重化工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正宗,因而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或对经济中已产生的服务业需求视而不见,导致在政策导向上仍注重制造项目布点,特别是引进外资方面仍热衷于重化工业,这实际是片面的。内地市场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基础的东部地区,应首先将服务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率先通过发展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香港服务业优势作用的主要范围:一是,从香港服务业对内地制造业发展的贡献看,其服务业优势的作用一定时期主要体现在珠三角地区。二是,从香港服务业优势对内地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看,其优势的作用将主要体现在珠三角地区与内地的大中城市。三是,香港服务业进入对内地服务业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有限。这是由于香港服务业辐射的区域范围有限,对内地服务业的竞争不可能是全方位的;后WTO国内市场完全开放,相对于更有实力的外资服务业的大举进入,香港服务业与内地同类企业更多地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正确估计香港服务业优势的作用,减少盲目性,有助于增加与香港服务业合作的针对性,提高两地合作的有效性。2、保持两地“引进来”和“走出去”通道的顺畅目前CEPA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引不进来”和“走不出去”的问题,影响了CEPA顺利实施,阻碍了香港服务业优势发挥。究其原因:一是在认识上、观念上存在差异。二是制度存在差异,两地金融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不同;服务文化理念不同;专业服务制度以及专业服务收费标准不同,甚至企业设立及运作规则不同,造成两地合作上的障碍。三是在市场准入的审批规则不同,包括审批部门、审批程序、审批内容、审批方式等都不同,特别是内地的审批程序较繁杂,时间较长,透明度低,审批不规范等,一定程度影响了香港服务业进入的速度。同时,内地企业也不了解香港市场的准入规则,对其到香港发展业务带来一定困难。3、应更加重视发挥香港金融业,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优势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特别是内地加入WTO的过渡期将在2005年底基本结束,内地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环境下,内地遇到的最大问题将可能是金融问题。由于内地长期金融抑制和垄断体制带来的金融能力低下,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资本市场运作规则不公平、不透明、监管能力差等问题将使内地金融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加上市场监管力度与有效手段不多,市场开放也使一些“地下保单”和非法经营人民币业务、外汇等“地下钱庄”非法金融活动增多,直接威胁内地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体系及制度优势,注入“香港因素”,打破现有内地金融体系格局,推进内地金融体制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关系到CEPA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国经济长远的持续健康发展。4、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进一步推动珠三角地区的技术研发能力建设目前,珠三角地区已出现了内地制造优势、香港服务优势与外国技术优势三结合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为珠三角的加工贸易进一步升级转型打下基础,但真正完全实现此地区的升级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加大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大力培育自主品牌。(1)加强地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一是创新技术研发组织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多边合作技术研发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内地制造基础的技术载体优势、香港技术服务优势和跨国公司技术能力优势等多种技术资源优势。二是加大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运作能力。可充分利用香港服务业在技术市场化推广能力优势,加大技术应用的市场化运作,不断满足全球市场多层次需求的提高与扩大。(2)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可借助香港服务业优势,将珠三角的制造能力与香港资金实力、产品设计能力和品牌运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加快培育自主品牌的速度,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加大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培育和对自主品牌保护的力度。(3)培育新型的产业合作方式。随着香港服务业及外国公司更多地以独资方式进入,同珠三角内地企业的合作将由企业内部更多地转向企业间外部的合作。这种变化将为企业建立各类技术联盟,加强产业间合作提供条件。为此,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多边合作,提高其国际化运作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导向上也要为新型产业合作方式提供空间。
5、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大内地体制改革力度从目前CEPA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尽管两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但内地体制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阻碍CEPA顺利实施,影响香港服务业优势发挥的主要问题之一。第一,目前内地政府对于服务业市场准入和经营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体制亟需改革。第二,市场规则亟需完善。第三,内地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解决这些问题要依靠大力综合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这不仅关系到CEPA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而且还有利于我国全面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体制上为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五、政策建议1、提高对CEPA的认识,加强交流与沟通内地应加强对香港服务业优势与作用及“同等优先”对香港服务业开放意义的认识,特别是应提高发展服务业对内地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认识;香港则应加大发展服务业优势对推动香港经济转型作用的认识,同时增加对进入内地市场特点、投资环境与培育市场过程性的认识,减少盲目性,切忌急功近利,应放眼长期发展,并做好长期的部署。两地应积极推动和加强各个层次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各种宣传媒体、报刊宣传及交流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更应率先提高认识程度,不断加深两地对CEPA带来的双赢效果及意义的认知度,为CEPA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2、大力推动内地市场环境的建设一是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转变,加强内地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体系。二是要积极推进内地中介组织的市场化发展,使内地中介组织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三是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规范化运作的建设,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特别是金融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3、进一步完善CEPA实施机制首先,要加快CEPA实施的配套措施的出台。其次,调整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针对目前香港服务业提供者大都首先选择广东的情况,建议除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批权在中央外,其他项目的审批都下放到省一级。省一级政府部门主要具体执行政策,省一级的审批报中央有关部门备案。同时,简化香港投资内地服务业的审批手续,如可取消项目立项或前置审批。再次,适当转变审批方式。对于到内地办连锁企业或开分店的香港服务提供者,如分销业,如果在同一个省开办几家企业,可一次性审批其到内地设立企业经营的总体方案,包括开办的分店数、开办地区及所需的资信资料,而后分步实施。实施中该企业按审批方案具体设立的分店企业,不需再多次审批,只需报有关部门备案。4、积极推动CEPA的滚动发展CEPA是一个动态的协议,也就是要根据实际进展情况不断的补充、丰富、完善,目前CEPA第二阶段实施协议的签署已经完成,两地政府部门正在进行CEPA第三阶段实施协议的准备工作。建议在谈判CEPA第三阶段实施协议中应当:第一,提高内地企业的参与程度,提高企业参与CEPA谈判与实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第二,进一步降低香港服务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以利于众多中小服务企业进入内地。除金融领域外,其他开放的服务领域对企业资产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都应降低。第三,进一步增加开放领域。目前,CEPA对香港服务业开放已增加到26个行业,CEPA第三阶段实施协议应进一步考虑放开教育领域及培训。如香港有关大学可到内地与内地联合办学,一些培训机构,特别是许多有国际资质的香港培训机构可到内地进行各类专业培训活动,这对两地人才交流,特别是对内地一些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推动内地人才的国际化都有积极作用。第四,适当放宽香港服务企业在内地经营的业务范围。如在金融领域,可考虑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专业服务方面,可考虑允许两地的律师事务所、中小会计事务所联营的方式,为香港中小型律师与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机会。在分销方面开放一些物品,如汽车的专营业务等。5、CEPA实施对后WTO开放的借鉴一是做好国内市场全面开放的准备。迎接后WTO的全面市场开放要做好四方面的准备:包括政策体系准备、法规体系准备、管理准备、人才准备。二是加强对市场垄断的控制能力。CEPA的开放主要引进的是香港的中小企业,对内地市场的冲击从企业实力与地域方面都很有限。后WTO进入内地的外资将会都是具有很强垄断竞争能力的“航空母舰”式企业,将对国内市场及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要考虑国内市场的反垄断的问题。应着手建立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与管理机制。三是继续推动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改革将涉及到调整现行审批机构的设置、重构中央与地方省级政府审批职能与事权的划分、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审批内容及审批方式的转变等多方面。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也将进一步促进内地行政管理体系更加深化的调整与完善,并为内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必要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