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乃人们心目中的一方净土,更应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使中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前预防,坚持心理危机干预政策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往往会尝试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才会寻求社会系统的支持,一旦情绪、情感、认知和行为出现问题,给学生、家庭、社会都会带来较大的甚至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伤痛和损失。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就是在孩子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的时候,“预先”发出警示讯号,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在危机干预过程中,我们应尤其关注女生健康,女生是一个更容易受伤害的群体,对她们进行自爱教育,一方面,能净化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心理甚至是身体上带给她们的伤痛,因为对于女生来讲,有些伤痛是无法愈合的,是一辈子的痛。
二、开设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我认为,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教学内容要涉及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不回避敏感的“性”话题。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性,“堵”不是办法,而且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也是堵不住的。因此,我们应毫不回避地跟学生主动讲友谊、讲恋爱、讲性,目的是为了疏导,让他们从实质层面了解其危害性,从而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专题讲座,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条件,定时进行讲座。讲座一般以集中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等。如:每学年初,针对许多新生不适应新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我们会对新生年级开展“如何适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针对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开展了“成长不烦恼”“做阳光中学生”等讲座;还先后举办了“感恩教育”“理想与现实问题”“花季少种相思树”“学习,我能行”“寻找自己的舞台”等专题讲座,对学生如何处理好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也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四、因地制宜,调整辅导方式和内容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尤其是职业中专的学生。可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五、持之以恒,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到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10-02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的时代对医护工作者的要求是不但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 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保障。在中等卫生学校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据有关部门进行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医护工作者素质要求的需要。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
1卫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1.1生理与心理成熟度不一致的矛盾
卫校学生正处于通常所说的“心理断乳期”,年龄一般在15~20岁,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而心理上的成熟度却远未跟上。这个时期充满了活力,也蕴育着矛盾,容易带来智慧,但也带来迷惑,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而导致不适应的行为。于是出现了学生情绪的忽高忽低不稳定,易感情用事,冲动,行为过激,早恋等。
1.2独立意识与依赖性的冲突
现在卫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离开父母,学习独立生活。一方面对“自由”充满了欣喜,另一方面又欠缺独立生活、自我约束的能力。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崇尚自主意识,却又离不开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独立意识与依赖性的冲突常常困扰着学生,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混乱或退缩,容易产生偏执、敌对情绪。
1.3现代意识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
当今的社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意识的冲突常常困扰着学生。大多数学生在理智上赞同社会中曾经倡导和仍在倡导的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面对现实生活时,随波逐流,对传统观念不屑一顾。他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社会环境,受社会变革中产生的各种消极现象的影响。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虽然很关注,但又往往感到困惑。这些矛盾心理,常使学生感到痛苦和迷惘。
1.4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卫校学生学历偏低,就业压力大,这种压力自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顺利就业的职业心理,如依赖心理(认为找工作是家长的事)、自卑心理(认为中专生没有什么前途,努力也没有用)、职业定势心理(认为自己只能在医院找工作)和勉强心理(反正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学校推荐的工作即使不满意也接受)。某些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对学业、前途、未来感到没有希望,情绪低落,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
2开展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自助者”。作为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受到教育后要积极主动地正确看待自己和外界事物,培养积极乐观态度,控制不良情绪。
2.1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
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与其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又处于人心理的最高层次,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的世界观、认知模式影响着他的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会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认识,才不会陷入心理误区。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达到用世界观、人生观武装学生头脑的目的,使其自觉主动地应用辩证法看待和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自我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朱智贤指出,青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其心理变化是迅速而充满矛盾的。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念,使其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和承受能力,熟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特点,为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心理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调节情绪等功能。健康向上的氛围、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够增强集体凝聚力,磨炼意志,健全人格品质,深化自我认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3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
课程应从符合卫校生青春期身心发展年龄特征出发,应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如青年期心理卫生知识,新生适应问题,人际交往技巧等内容。
2.4建立心理咎询和心理辅导专门机构
应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门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特征,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筛选,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
2.5心理教育与课堂活动相结合
作为学生主体活动的课堂教学,蕴育着丰富的心理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安排适当的教学形式等活动,达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情感等一系列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使心理教育走进课堂,渗透到学科课程活动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 不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58-01
独立学院是由社会力量携手普通高校共同举办的民营性质的本科高等教育机构。目前,我国已有独立学院三百多所,承担了全国3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是我国大学生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上相较其他本科生的些许劣势,其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逐年提升,如何准确定位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现状,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康茁壮成长,已成为我国独立学院所有教职人员面临的难题。
一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
我国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都相对较晚,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亦相对滞后,加之学校师生在思想上认识不足以及资金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相关制度建设还是方法途径等的探索,都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的地方,如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进度缓慢,缺乏专业性的教师队伍等。这些因素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心理疾病的及时有效发现。
2.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全面性与预防性
实际上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仅局限于心理咨询,未能开展有效地面向学生生活与工作各方面的发展性教育,很多学校更是盲目地认为没有事情发生就是没有问题,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学生身上,而普通学生在对心理健康的咨询上又存在认识误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问题,不愿主动进行心理咨询,从而造成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只能在问题发生后设法解决问题而无法做到问题的有效预防。
3.缺乏专业的教职人员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都在校内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相关的教职工却并非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而多由受过简单相关培训的教职人员兼任。这使得其专业水平极为有限,往往只能根据自身教学、生活经验予以指导,在咨询中常常捉襟见肘,难以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亦开展得十分有限,使得心理咨询效果大打折扣。
二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制定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措施
首先,独立院校应为学生设立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为学生习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必要条件,帮助其真正认识自身的不足,防患于未然,使其真正健康成长。其次,学校还应积极设立各类社团,通过相关社团活动,帮助学生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使其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再次,学校还应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创建相关的心理档案,对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提早的发现与预防,并进行重要性的等级划分,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
2.研究多角度、全方面的推广措施
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和各项教学活动中。运用多角度、全方面的推广手段,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活动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其次,鉴于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根源不局限在校园内,学校应同社会、家长等联手,构建覆盖学生生活所有方面的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做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全方位观测,确保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做到根源的准确查找,从而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3.促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完善
鉴于大学生心智的越发成熟,其有着较强的主观意识,所以对其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需要极高专业水准的工作。独立学院应改变传统的学生日常心理辅导由辅导员教师负责的现状,聘请专业的心理学教师,牵头组建专业的学生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此外,学校还应针对现有非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学培训,提升其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参与到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为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撑。
三 结束语
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教育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职人员,我们应全面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科学的知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向进行掌控,确保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发展,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使自己真正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徐美玲.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徐永扬.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考试周刊,2012(47):168~169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好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专家调查研究表明10%-30%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明显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等症状[1-3],特别是对学习、考试的焦虑高达78. 15 %[4]。因此,中小学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首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科学心理教育理论和有效教育方法,与学生家庭、社会配合,利用一切可能的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而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3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 (1) 社会环境因素:首先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学而优则仕,男尊女卑等等旧观念,同时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升学、就业、社会尊严等,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背景、父母教育方式以及父母感情等等也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3) 学校环境因素:目前应试教育还牢固占据学校的主导地位,学习沉重的压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各种人际关系的会深深困惑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心理环境因素: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长时间的紧张学习,精神、体力透支,学习成绩上下波动,都很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失调[5]。
3. 1 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课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组织心理知识讲座、观看心理健康光盘、开展心理素质训练,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等,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和心理自救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修养。
3. 2 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室 设立心理电子咨询信箱,配备懂心理学有责任心有威信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进行集体或个体辅导,排解心理困扰,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3. 3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
3. 4 疏通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讲座、咨询、座谈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引导家长转变错误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发挥家教的作用,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创建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转贴于
4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4. 1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和督促。从人员、资金及时间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
4. 2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增强意识、主动参与,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在全校建立浓厚地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4.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目前非常缺乏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他科目的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培训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在当下教师队伍脱产学习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通过举办培训班,有计划开展网络学习,定时组织知识讲座、看光盘、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外出学习等培训活动,及时交流、总结经验,逐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才能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4. 4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育和日常管理中,成为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常态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健康__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去熏陶学生的心灵。
4. 5 积极采取现代教育手段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在开好卫生课的基础上,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闭路电视、网络、智力竞赛、知识咨询、画廊、黑板报、墙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 6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的技巧,培养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
参 考 文 献
[1]顾炎,胡洁.中学生心理障碍高危人群筛查状况的分析[J].中国校医,2003 ,17 (1) :71-72.
[2]陶芳标,张金霞.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J].中国校医,2004 ,25 (2) :131-133.
[3]敖淑清,王杏英,徐济达.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 (5) :446 - 447.
【关键词】心理健康班主任中专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调节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是当代学生成长发展的必备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现代化科学管理的标志之一。广大教师--无论专职心理教师还是各学科的任科教师包括班主任――一个重要的职业任务就是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作为中专学校的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应该是学生在学校最亲近的人。然而处在中专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心理急剧转型。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大多数中专生会出现短暂的不适应,体现在焦虑、紧张、恐慌与不安。如何正确维护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不但要"传道、受业",更要"解惑"。不能等到出了问题再忙于应付,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教育。
一、尊重和理解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班级环境。
尊重和理解是班主任对待学生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尊重就是要求班主任以平等的态度去了解学生。师生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学生如果被班主任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吐露心中的忧虑和惶恐苦闷,从而避免学生因过于压抑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其次,尊重和理解还体现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班级环境。在职业学校中,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特殊和学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带有很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对学生订下很多规矩、班规校规。这个不准,那个不许,似乎学生的一切必须服从老师的意愿,容易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之中,结果学生要么感到自己很无能、羞怯、退缩,形成过分服从与依赖的不良心理品质,要么形成反抗、仇视、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特征。如果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意志,哪怕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也容易造成缺乏民主、呆板拘束的气氛。结果使学生失去健康成长的机会。因此,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班主任又是营造班级气氛的关键,以民主活泼的风格来组织班级生活,开展集体活动,无疑将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正确确立奋斗目标,不过分苛求。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人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生能否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并正确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的评价自己,才能正确确立奋斗目标,以避免定的目标太高或不符合自己的特长而遭受不必要的打击。如果奋斗目标适当,学生不仅会体验到奋斗过程的快乐,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保证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也应该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优势,不对学生提出过高过分的要求。要把握"激励胜于表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激励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微笑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在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评价,也许正是你的激励、你的微笑,使学生受到鼓舞,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校和社会环境而孤立存在,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班主任要积极配合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每天大量而具体的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完善心理素质。例如:有的学生参与能力差,是因为心理因素在作祟,他们缺乏自信心,怕办不到让人笑话,于是不敢参与,能力就越来越弱,班主任要多跟这些孩子谈其参与活动的有利条件,帮助其发现固有的而又没有意识到的自身优势,同时期待并帮助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慢慢地,使其对自己产生自信,从而克服对参与活动的疑惧心态。对于学生来说,有事让他们做,他们是很乐意的。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主动意识,提高参与质量。
四、对学生进行社交生活辅导。
对于中专生来说,大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而半独立生活,渴望与师长、同学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养成社交活动的兴趣,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敢于表达自己的正当要求和不同意见。
五、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情开朗。 心情开朗、轻松、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是稳定而良好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患得患失、喜怒无常、经常情绪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班主任在教会学生控制情绪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强化学生的特长,使他们有一些排解烦恼的方法。
六、注重与家长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班主任在工作中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是至关重要。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