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教育学习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构式语法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动向,由于其处在理论前沿而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在构式语法产生的时代背景下,对其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并着重分析了一些知名学者对构式语法持有的观点,同时探讨了构式语法的特点。构式语法是研究语言的一个新的视角,它打破了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固有模式,是语言学理论方面创新。本文对构式语法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语言习得
一.引言
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理论,构式语法由于其处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前沿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构式语法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只有二十余年发展历程,但却因为它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拥有强大的解释力,对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式语法以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语言的本质,打破了语言学研究领域固有的模式,使先前未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现象有了新的突破口,是语言学理论的创新。
二.构式语法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具体理论
(一)产生背景
比较传统的形式语言学理论强调模块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天赋的,而习语是只是语言中有问题的或者是个别的语言现象。因此,传统的语法理论中并未对习语这类语言现象进行阐释。学者Fillmore和Kay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年开始研究习语,逐渐形成了构式语法理论,从而弥补了语言学上的不足。
构式语法的产生主要源于三个关键理论:一是Fillmore学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格语法(Case Grammar),该理论强调句法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关系;二是Lakoff学者在1977年提出的格式塔语法(Gestalt Grammar),他认为整体并不是各部分之和,整体的意义大于各部分相加的意义;三是Fillmore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立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理论,该理论认为要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需先具备概念结构,也就是语义框架的知识。这三种理论奠定了构式语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二)具体理论
1.构式语法的定义
知名学者Adele E.Goldberg在1995年发表了博士论文《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并在美国出版,并标志着其独具特色的构式语法理论的诞生。根据Goldberg的观点,构式语法的定义是:凡某一语言型式(pattern),如果其形式和功能的某些部分不能严格地从其组成成分或已知的结构中得到预测,就可称为是一个构式。她认为,当且仅当C(construction)是一个形式与意义(Form and Sense)的结合体,且形式Fi或者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组成部分或其它先前已有的构式中严格推导出来时,C即是一个构式①。只要形式、意义或用法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结构式中推知出来的语言表达式,都在“构式”范围内。
Goldberg认为一个构式的整体并非各构成成分之和,也就是说,根据部分构成成分的形式或意义,并不能推导出该构式的整体意思。构式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式,语法中的每一个基本句型都与其相关。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并注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
2.构式语法的特点
从诞生至今,经过二十余年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构式语法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首先,构式语法强调非模块性。该理论与强调模块理论说的传统语法不同,它遵循完形理论(即格式塔理论)的观点,认为构式是一个整体概念,形式和意义是语法中每个具体构式或规则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语言中的不同模块,所以每个语法构式都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需要统一起来进行研究。
其次,构式语法强调语言创新,即创新性。固有的形式语言学理论从人的先天能力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语言现象时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而构式语法理论则是把人的认知能力纳入到语言现象中,将语言与认知能力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构式是人心理表征的基本方式,扩大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认知语言学进一步发展。
三.构式语法的贡献
形式与意义的匹配是语言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议题,而构式语法则刚好在这方面体现其优势,在儿童语言习得和汉语研究两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1.构式语法与儿童语言习得
构式语法理论持有这样的语言习得观,即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可以自主从早期阶段习得的往往不合语法的构式慢慢像成熟阶段的构式体系过渡;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主要是把某个语言表达的意义与形式对应起来,就像单词的学习一样,从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逐步学习、概括构式,从而实现语言的习得。所以,在英语为非母语地区学习英语过程中,将构式语法理论作为语言教学的指导,可以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构式语法与汉语语言研究
作为一个语言学方面的基础理论,构式语法理论在推动汉语研究方面也同样意义重大。一些国内的学者已经开始运用构式语法来研究汉语,比如陆俭明、张伯江、石毓智等学者都已将构式语法纳入到汉语研究中来,使二者结合,来分析汉语的一些句式。尤其是在将构式语法理论运用在汉语的“把”字句、“被”字句以及存现句等方面,产生了比较好的解释力。这不仅对汉语语言学的理论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构式语法的理论性。
四.结束语
构式语法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弥补了形式语言学理论的不足,引导人们从新的视角对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帮助解释先前无法解释或是被忽略的语言现象,不管是在语言习得还是在汉语研究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构式语法当然也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其研究起点是习语,而在最基本、最普通的语言现象上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因此,该理论还需要语言学者们进一步发展,将其完善。(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解
① 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参考文献:
[1] 黄洁. 语言习得研究的构式语法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04)
[2] 赵彦春,王娟评.构式语法的理论取向与局限[J].中国外语. 2008(03)
1.1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
1.1.1设计原则以宜昌市为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网络平台运行模式。“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分步实施,不断完善,充分体现实用性、准确性、方便性、直观性、可扩充性”。
1.1.2总体思路建立宜昌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信息和在职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网络化管理,辖区内卫生人才信息共享,为管理部门就学科建设、人才综合业务能力考评、职称评定等提供准确、客观的实时数据。
1.2功能模块本系统基于互联网广域网结构,分为个人、单位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三类用户。
(1)用户管理:针对继教办、单位、个人三种用户的增、删、查、改管理。
(2)个人学分申报:个人自行网上申报各个级别的学分,待单位、继教办审核。
(3)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项目举办者(单位或继教办)录入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学员参学信息数据,待管理员审批通过后自动为学员增加相应学分。
(4)学分申请审批:个人申报学分确认无误并提交,由所属单位首次审批确认并提交,再由继教办二级审批后自动增加相应学分。
(5)当年及历史成绩查询:按学员、单位、继教办、管理员的不同权限,可分别查看学员学分。
(6)统计汇总:按单位生成继续医学教育和人员基本情况分类统计数据。
1.3运行方式及特点
1.3.1个人通过互联网登录本系统,及时准确掌握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和信息,根据所需专业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参加继教培训学习,针对性强。同时能自行登记、修改本人在外省市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信息,供单位和继教管理部门及时审核登记学分,动态掌握本人继续医学教育完成情况。其特点在于由过去“单位整理信息录入软件系统”,改变成“个人根据完成的项目,实时在互联网上录入网络管理系统”,并设置有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和单位两级信息审核权限,确保数据库唯一且准确。
1.3.2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由承办单位先行录入该项目基础数据并设定对应学分,学员持ID卡在培训现场的POS机上自行刷卡登记,实时记录参学人员信息和学分,省时省力,保证了授予学分的真实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1.3.3系统自动生成Ⅰ类、Ⅱ类学分,并自动判别不同职称、不同岗位人员年度和任职期间各类学分是否达标,其查询、筛选及统计功能可有效监督本地区、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及学员学分完成情况,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3.4数据库内学员的学分记录可由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打印到学员继续教育证书上,供人事管理机构进行继教学分年审。
2应用效果
本系统研发历时两年。自2008年10月~2010年1月,依次经历了以下阶段:录入部分数据——部分单位试运行——系统功能测试——系统优化——分单位录入全部应参学对象信息——建立完整数据库——正式投入使用。迄今为止,系统正式运行近三年,608个医疗卫生机构及23321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系统注册并纳入管理。
2.1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作流程和管理手段得到优化,由过去低水平的机械式手工重复劳动,转变为实时、动态、高效的工作,基本达到对宜昌市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规范、系统、网络化的服务和管理,使管理者有更多精力用于继续医学教育的宏观控制与科学管理创新,提高了工作质量、效益和决策水平。
2.2基本建立起以本市继教办为中心、各区继教办为分中心、各医疗卫生单位和学员为网点的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网络和管理网络,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的共享与综合利用。
关键词:体育;游戏教学法;心理素质教育;效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心理的健康问题就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在以往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的标准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的健康标准了,取而代之的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的健康观点。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能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和谐,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能保持一个和谐健康的状态。从现代的教育观点来看,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也是考验一个人能否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目前来看,在学生们中,心理健康还是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较为严重,情况也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学生性格敏感、焦虑、偏执、忧郁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的问题,即便有,也主要是开一些心理疏导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没有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当中。体育课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因为其开阔的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能更好地放松心理。当游戏教学法运用到体育课程中,学生能在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放松紧张学习了一天的心情,寓教于乐,能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辅助的开导作用。
1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1家庭原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明显的体现出了家庭氛围对孩子身心健康影响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等对学生们的心理影响都是很大的。有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健康的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氛围都是非常良好的,父母关系良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是非常和睦的,家长多会听取孩子的意见,有涉及孩子自身的事情会和孩子商讨,不会独断专行,学生在家庭中能充分感受到家长的爱意。所以在这种家庭氛围下,孩子就能生出许多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反之,不良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父母关系紧张、父母独断专行、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和管教,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心理安全隐患。
1.2学校原因
学校的教育是系统而全面的,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校风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校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只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有的学校,教学方式也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况,体罚换成了变相的心理折磨,例如在学生有迟到的情况下,老师让学生罚站在讲台上,这种情况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侮辱,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崩溃、大哭。学校的校风建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好的校风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能有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反之,差的校风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造成阻碍。校园凌霸、校园欺凌等问题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学校没有一个良好的校风,这对当事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是不可磨灭的。
1.3社会原因
学生不仅仅是学生,也是社会人,学校也是个小型社会,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这块净土也难逃被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使得学生确立错误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心理心态。
1.4学生个人原因
学生从上学开始,一直都是处在人生观的建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各种问题产生疑惑,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对学生某些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进行引导疏通,就无法培养学生们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
2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效能
体育游戏教学法是指将体育教学容融入到体育游戏当中,通过老师和学生相互协作,改编成各种好玩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到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在其娱乐的氛围当中,学生更容易将内心存在的问题释放出来。体育游戏教学法具有丰富的娱乐性、竞争性、交往性和锻炼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全面缓解或解决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
2.1体育游戏教学法其娱乐性缓解学生的消极情绪
在其他学科中,学习被赋予了更大的作用,学生疲于应付各个学科的学习和考试,在此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学生消极的情绪。体育游戏教学法由于其丰富的娱乐性,能让学生通过体育游戏放松心情,改善学生消极的情绪。
2.2体育游戏教学法其竞争性缓解改善学生的焦虑情绪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学生们参与竞争,接受挑战,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学生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的一时下降或者无法提高,使得学生产生焦虑的情绪,体育游戏教学法其带有娱乐的竞争性,不管是胜利或者失败,对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焦虑都能有极大改善。
2.3体育游戏教学法其交往性缓解学生敏感脆弱的心理情绪
在体育游戏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学生需要沟通协作才能完成获胜。在课堂上,老师主要发挥一个调度作用,主要还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们团结协作。体育游戏教学法的运用明显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建立了学生的亲近关系,缓解了学生孤独敏感脆弱的心理问题。
2.4体育游戏教学法其锻炼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共同发展
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一样,有着锻炼身体的作用,在良好的体育游戏教学氛围中,学生们不仅仅缓解了多个心理问题,身体上也得到了极大锻炼。体育游戏多以灵活性、合作性的游戏为主,因此体育游戏教学法较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身体灵活性,锻炼了身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体育游戏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
体育游戏教学法通过其相互协作,增强了学生们的团体责任感,其竞争性又激起了学生们的竞争心理,更加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培养了竞争意识,锻炼了身体,为学生们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冉北航,戴冰.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5):74-75.
[2]史博.论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2):67-68.
[3]丁曙,张同宽.体育游戏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社会化发展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135-136.
[4]李爱珍,庄孝利.体育游戏与学生心理健康浅探[J].成才之路,2009(33):64.
[5]吴斐.初中体育课教学中游戏法的应用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
[6]戚明明.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资源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早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由此,我国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几乎都来自于实验并需要实验进行证明。因此,实验教学便成了培养学生诸多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载体,教师要积极挖掘和开发实验教学资源,鼓励和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中去,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一、积极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1.改进常规实验,利用物质性资源。教材中有一些实验存在许多瑕疵,比如易造成污染、难以反应、现象不明显等问题,这时可以对这些实验加以改进,也可利用现有实验器材或生活用品制作成微型实验,使实验更加安全、操作简便、现象突出。教师可以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准备这方面的器材。如在学习氯、溴、碘性质递变规律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微型实验设计:在1张滤纸的中心处,滴上1滴饱和溴化钠溶液,待其润湿之后,再滴上1滴氯水,滤纸呈现黄色的斑点;在呈黄色的斑点处,再滴上1滴饱和碘化钠溶液,滤纸上的斑点颜色又变成浅褐色;浅褐色的斑点处,再滴上1滴淀粉溶液,滤纸上的斑点再变为蓝色。通过这些颜色变化,学生很好地得出它们的递变规律。又如,要做“压强对平衡移动影响”的实验,可以将NO2、N2O4气体放在注射器里,通过拉推针筒轻松地改变压强,从而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2.延伸实验内容,利用生成性资源。一般实验都是具体地针对某一反应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实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延伸,也可以针对歧义结论展开分析与探究。教师若能敏锐地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准确把握实验“意外”带来的教育契机,将使教育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如,我们知道醋酸铅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这是因为重金属铅离子使蛋白质发生了变性,但有些学生认为可能是醋酸根离子的影响。这时教师可以借机提供NaNO3、Pb(NO3)2、CH3COONa溶液,让学生经过实验假设、验证、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
3.简化生产性实验,利用校企题材性资源。化学与化工密不可分,生产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实验题材,有效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并将之简化为实验室可操作和完成的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化学的认同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比如,制皂厂可以让学生了解制皂的简单原理,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制取;制药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阿司匹林等一些药物制药的原理,并在实验室里尝试合成。
4.增设趣味性实验,利用辅资源。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化学上有许多有趣的新奇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寻其中的奥秘,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如,将生鸡蛋放进不同浓度的盐水中,利用渗透现象可以使鸡蛋放大或缩小;又如,让学生尝试着用紫甘蓝、花瓣或黑豆水制作酸碱指示剂等。
5.依托视频或动画实验,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化学实验中存在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极易造成严重污染的实验;易爆炸实验;操作条件苛刻或难以成功的实验;实验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教师除了设法改进方法的同时,也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视频或多媒体动画进行辅助教学。例如,不纯气体点燃容易发生爆炸,在教室或实验室操作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利用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既能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还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性教育。再如,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扩散和渗透的过程,观察到的只是结果,这时可以大量使用动画和视频实验,让学生很清楚地观看到扩散现象、渗透现象以及红细胞渗透现象的过程及最终结果,这样学生就能充分了解水分子在这些现象中的运动方向。
二、开发化学实验资源的价值分析
1.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无疑是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认真摸索和反思,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积极探求新的实验理论与方法,不断挖掘相关的素材,整理和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而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促进教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现在许多学校的教师各自为战、势单力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在信息交流、仪器设备、经费开支等方面的障碍。因此,培养和建立一支新型的实验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非常重要。如果单位领导给予关注和支持,减少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壁垒,实验资源的开发就会更容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会更快、更好一点。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验资源。对于改进型实验和拓展型实验,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从实验课题的选择到资料仪器的收集,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验证,从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到研究报告的撰写,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养成他们科学的探究方法。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会怎样查找资料,怎样操作实践,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得出结论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鉴于实验设备的有限性和个人独立实验的局限性,大多数实验需要两人甚至多人以小组形式进行协同合作和默契地配合,因为集思广益,才能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实验中要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争辩,对相关资源和信息进行加工与整合,从而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在组内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真诚地倾听其他同学的踊跃发言,展开思维的碰撞和争锋,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和磋商,积极吸纳同组学生的合理、创新见解,使合作建立在健康的竞争平台上。
4.催生实验模拟环境的开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化学实验除了真实的瓶罐实际操作外,也出现了视频、电脑动画和仿真操作等替代性实验。这些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离不开现代教学设备的合理使用和软件系统的研发。以化工实验为例,要真实地把化工企业及其工艺操作搬进学校和课堂是不可能的,但可利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实验中物料的加入、各种阀门的控制和温度的调节在电脑上操作即可完成。这种把专业理论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软件平台,是一种专门集中了各种信息手段、人机交互的应用软件。这种实验模拟环境的研发应是软件专家、化学专家和教师等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能够针对性地集中投入,建立起一批新型多媒体和模拟实验室,将会大大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实际上是一个巨大工程,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与挑战,需要教师搜集最新有关资料,捕捉各种相关信息,创造性地开发和处理实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学生的功效,也需要社会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例如,2016年2月14日,发生的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北大学生弑母。该学生是在仅有母亲的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成绩优秀,以高考状元身份考上北大。在这起事件的追踪中发现,该大学生弑母的原因竟只是因为发生口角。而在弑母之后,他竟然用塑料袋封尸,安装监控,用已逝母亲的名义申请贷款。这起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这起事件的恶劣性,在指责该学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该学生的心理问题,让这起惨痛的事件成为敲响我国推进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该学生的单亲家庭环境很可能使他心理长期处于压抑、暴躁的状态下。尽管成绩优秀,但可能其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为这起事故埋下祸患。近期遇到的其他问题或者压力点燃了这个祸患,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
虽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由这起个例结合往届的历史案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都伴随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自20世纪初,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青少年学生心理,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概率。
但事实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大重要的调节机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法制教育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法制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
在这些学生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拥有特殊的群体特性,即拥有特殊的群体心理和行为。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中高层技术人才的学校,但学生往往具有学习成绩并非十分优秀,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与学生思想主流有一定出入等特性。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程度呈现多层面特征。这一切都导致在我国推进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中等职业学校当作一个特殊的部分单独研究。
在心理学的大范围中,影响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因素中,性别、爱好、家庭、年龄、地区差异、性别等都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同样如此。冲动、爱好游戏打斗、家庭出现多方面问题、地处偏远的学生总是占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心理出现问题往往伴随违法犯罪行为。这些学生中,中职学校学生又占据多数,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中,60%的学生为在校中职学生。
这些大量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是不懂法,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不懂法的原因是当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薄弱。因此,推进法制教育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我国当前需要考虑的同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双机制的又一条道路。
推进法制教育,帮助学生用法律手段构造安全心理环境,有助于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在上面有提到,法制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由于家庭纠纷、财产纠葛等问题导致的学生心理出现异常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而法制教育中,《法律》常识、《经济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能直接给予学生法律工具来帮助其保护自身人身、财产安全,从而可以极大地预防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外在因素可能性。
心理学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倾向性或反应性的一种状态。因此,接受法制教育形成学习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过程。因此,此职能法制教育是基本地、直接地、有效地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及行为的职能。
法制教育不仅仅对学生个体有影响,对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程也有重要作用。
法制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目标,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北大弑母事件再次敲响全国推进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警钟一样,每一年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学校,都会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这些看似无止尽的事件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力,以减少同类型事件的再次发生。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将违法犯罪事件出现概率无限制降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法制教育的直接效果同样是无限制降低违法犯罪现象。因此,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普遍法制教育,从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
法制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例。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关数据,研究这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内部客观规律,以期望从源头规避犯罪行为。这个过程中的产物是各类型的案例。这些案例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例支撑支柱,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显然,有了丰富的个体案例支撑,心理健康教育的说服力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也会相应地提高。
法制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法制教育相较于许多教育而言,更加强硬,其对外教育形式也很呆板。同时,在法制教育过程中,为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内在本质,需要充分运用符合时代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说,在法制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到符合所处时代、最先进、最有科学性的心理学知识。这种对优秀、先进心理学知识的渴求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除了上诉这些之外,法制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法制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各种各样契合社会当前发展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法律法规表示我国十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在不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因此,法制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及实践证明,法制教育对中等着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时代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但又不局限于中职学校,需要大力加强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探寻两种调节机制二合一共同施展功效的途径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降低青少年犯罪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