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力关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教育的目标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候,教育阶段中培养学生关于创造力、创新思维的内容日益增多。“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阅读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符合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思想交流碰撞的一种教学载体,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让学生会阅读、爱阅读,值得广大教师的思考。

一、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情况

西方很多国家都会要求学生在教育阶段完成大量的阅读量作为基础常识的积累,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主张将学生放在首位,却忽略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培养有素养、有内涵的人才。现在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除了在学校进行常规课程的学习,各种舞蹈、乐器、朗诵等兴趣班和英语、奥数等辅导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而阅读是一件需要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因为爱玩的天性,不愿再将仅有的娱乐时间放在阅读上,因此导致目前我国小学生的阅读量较少,课外阅读多具有强制性,学生厌学、逆反心理严重。

很多地方小学的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的需求,藏书量不足且陈旧,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阅读室或者图书馆,是很多学生想读书而无书可读,课堂上老师对待阅读的方式不正确,以讲解答案为主。市面上的书店多以教辅书为主,儿童读物较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种类较少,阻碍了小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无法顾及学生的精神需求,以上均是影响我国小学生阅读情况不尽人意的原因。

二、阅读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纵观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一改以往死板传授知识的模式,加入很多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文字清新明快,容易理解。例如《金色的草地》、《奇怪的大石头》、《迷人的张家界》《仰望布达拉》、《触摸春天》等等文章通过简单的描述,为学生营造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飞向蓝天的恐龙》、《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桂花雨》、《如果没有灰尘》则充满了想象的空间。由此可见,新教育形式下对阅读多样性的重视。好奇、发问、思考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引线部分,通过阅读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好奇心,强化分散思维,培养了自我学习、自我理解的能力,在交流中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述故事,不仅锻炼了口才也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恐龙为什么会飞上天去呢?为什么我看不到恐龙?带着这些问题开始阅读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果一个学生不善于阅读,不喜欢阅读,那么他得到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宽度就不足,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缺乏了创新的前提条件。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改善阅读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阅读教学的效果最大化,在阅读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在阅读中进行思考,通过题目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内容进行猜想,扩散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在教学时也要围绕文章中的中心意图,通过提问、表述使学生保持对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结束之后根据课堂内容的学习推荐相关课后读物,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始终保持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中,在学生认识并了解蝙蝠和雷达之后,扣住一个“和”字提出问题,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吗?他们是什么关系?既然他们都有相似点,为什么蝙蝠不能变成雷达呢?通过看似简单的提问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自我探究空间,使学生思维的广度、灵活度以及流畅度都得到了锻炼,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起到非常好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养成自觉读书、自觉思考的阅读习惯,再多的阅读引导都是徒劳。在学生阅读时要营造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鼓励学生多动笔、勤思考的习惯,背诵优美的句子,摘抄有意义的文段,在文章中标记出自己的疑问等,同时逐渐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阅读教学变得更高效、省力,同时通过动脑思考、提出疑问,也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生读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续写,当公主为国王讲了一千零一个故事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乐事的时候,就会激发更多的潜能,他会主动尝试各个领域的文章,日积月累之后,无论他的知识储备还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会比不爱阅读的学生高出很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样化。

3.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通过大量阅读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打下坚实基础,看到文章后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并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表达想法的过程中就会进一步引发思考,通过不断地思考、自我释疑进行思维活动,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大量阅读得来的知识储备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自古英雄出少年》、《一千零一夜》、《希腊神话》等古今中外的优质好书作为阅读的材料。

四、结语

读书如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这是章学诚对读书的评价,虽朴实却中肯、贴切,对于现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来说,可以将这句话改为“读书如力,善用者长智力,不善用者缺动力”,其中“力”指的就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只有真正把学生当成阅读的主题,注重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阅读将成为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小茜.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8)

[2]牛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7)

[3]王雷.浅谈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第2篇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想发现、想创造,产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

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上课伊始,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用3、4、5三个数能不能摆出一个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发现这3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所得到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由此产生疑问: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这时教师向学生“挑战性”地宣布:“你们随便出一个数,老师都能马上判断出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出题考教师,不管学生报什么数,教师都能对答如流,学生非常惊奇,探索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通过这一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质疑,诱导创新思维

小学生学习数学多满足于“知其然”,而少追究“知其所以然”。因此,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就意味着思维有方向、有目标,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体现。

例如,在教《圆锥体积》时,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后,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空出一些时间给学生提出疑问: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一定是圆柱的■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一定是圆锥的3倍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比圆锥多几倍?等底等高的圆锥比圆柱少几分之几?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呢?这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动手动脑,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通过动手摆一摆、弄一弄、拼一拼等尝试,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和有所创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态度和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教《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在操作中,情绪高涨,积极参与,通过剪拼、割补、旋转、平移,得出结论:梯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最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不仅使学生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养成了不拘泥于现成结论、善于变化、敢于创新的好习惯。

四、自主探究,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高度,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学会发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

例如,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我创设了一个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主探索新知的情境。首先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而在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的同时出示思考题:观察上面四道等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规律?等号右边又有什么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右两边的规律连接起来说一说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四人的小组合作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从中自主探索出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乘法分配律概念,还有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求异激趣,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要鼓励学生有非常规的超乎寻常的思维和见解。

例如:在教《连乘应用题》时,出示题目“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两种方法:方法一:11×12×5,先算每箱卖多少元,再算5箱一共卖多少元。方法二:11×(12×5),先算5箱共有多少个水瓶,再算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其中有一个学生却提出还有一种算法:11×5×12,有的同学说这种解法虽然结果正确,但很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算理不通,不能算正确。到底是不是偶然的巧合呢?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应耐心地鼓励这位学生大胆地道出这种解题思路。“这个算式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教师这样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原来这位同学用了“假设”法,假设从每箱中拿出1个热水瓶,共5个,可卖11×5=55(元),像这样可以拿12次,所以一共可以卖55×12=660(元),因此,列出综合算式是:11×5×12=660(元)。他讲完后,大家茅塞顿开,这种解法完全是正确的,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如此激励求异,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第3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和开阔的视野,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就应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创创新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只注重获取知识的教学观念,知识和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个体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小学生而言,鼓励创新并不是要求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去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激发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拘一格,从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提出新的观点,打破常规。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自我约束力较弱,学习动机不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来学。学生们学习的情趣强烈了,也就会跟随教师动脑思考问题了。比如,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献不同于以往的导入,将儿歌和图片制作成课件,让他们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受到感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领悟。小学生对图片比较敏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图片,大胆联想图片和文章的关联,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例如学习《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时,由于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有去过卢沟桥,自然他们无法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文章从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数量多三方面来描写卢沟桥的狮子,但同学们很难领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卢沟桥狮子的图片和视频,同学们直观感悟,慢慢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词汇去描写。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卢沟桥狮子的图片,并尝试着描写自己喜欢的小狮子。通过此次授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创新意识

语文的教学不应该束缚学生的思维,相反教师应该循循善诱,不断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诗歌《静夜思》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提问,月亮像什么呀,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有的同学说像小船,有的同学说像豆芽。接着,教师可以在PPT上播放月亮周期变化的图片,为学生们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每翻一张图片,教师都可以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月亮像什么。最后,教师为同学们总结,月亮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说月亮像小船,但是不能局限自己的思维,因为有的时候月亮还可以像圆盘,像镰刀,像细眉。这样一堂课,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开阔了思维,激活了想象。教师要利用好每一次提问的机会,问题的设置要有梯段性和挑战性,主观问题和客观问题的比重要适当。同样,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提高其质疑的能力。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们的思维世界和成人是不同的,他们往往能提出大人想不到的问题,而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点燃思维的火。教师要为学生们提供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互联网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肯定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向教师,向教科书挑战的做法,培养学生勇于冒险的创新品质。

4.参与实践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实践证明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开发学生大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往写作课同学们都苦于缺乏素材,缺少生活的经验。多媒体具有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同学们进行展示。在写作前,教师引导学生们细致观察,接着鼓励学生发表看法,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写作的思路,最后同学们就可以带着已有的想法进行写作了。在展览优秀作文时,教师可以边讲作文边演示课件,讲解为什们这篇是好的文章,哪些词语用得好。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的文章,让他们自己总结谁的文章具有创新点,为什么这么写好。慢慢地,同学们就会领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创新的手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出色。

5.小结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第4篇

“创新”是一种能力,即一个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又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智力思维能力的综合反映。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的需要。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来自于学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又在于各学科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程度。而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对物理实验进行合理科学的改进创新,使物理实验更趋多元化、学生化、生活化,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多种功能和作用,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物理知识,更要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标、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课题,也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 如何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备课中,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探究状态。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探求知识、掌握知识,还可以从中悟出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2.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诱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觉得“好玩”,从而想“自己动手试试”,进而过渡到“想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教师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动手能力,这些都为发展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如当讲到大气压强时演示魔术“茶壶”,教师引入:“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今天老师拿的这个魔术‘茶壶’水也倒不出,大家信不信?”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一名学生上台演示,果然倒不出。教师提示:“秘密就在壶盖上。”学生注意到盖子上的孔被堵住了,拔掉塞子,水顺利流出。教师马上问:“这是为什么?”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创新分析,在假设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力求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3.将演示实验转换为开放性探究实验

如在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在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评价并不断地修正、补充,最后形成多个较好的可操作的实验方案。将限制性的演示实验转换为开放性的探究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自主设计学生实验,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机会

如摩擦力教学中将书本斜放桌面,分别让圆柱形铅笔从斜面上“滑下”“滚下”,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学生观察后不难得出“滚”比“滑”下落快,从而引出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不同;讲解静摩擦力方向时,学生较难理解。让他们观察用力推毛刷,而毛刷没被推动时,刷上毛的偏转方向即为静摩擦力的方向。

通过这些自主设计的学生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化解难点,也给学生做出了示范,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己设计实验,化难为易。

5.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物理小实验引导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构建力。如用易拉罐和塑料薄膜自制针孔照相机;用废弃的电线与大铁钉自制电磁铁;用硬币、铝片自制水果电池;用橡皮泥、绣花针、泡沫塑料和塑料袋完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实验等。学生制作前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引导,起到既引起学生动手“试一试”的兴趣,又让学生有能力去完成制作、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造力。

6.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是通过思维活动,对现有知识进行“加工”,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以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为主的基础知识学科,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复杂性、严密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展现着独特优势。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领域的深入实施,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方法和技能,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已成为有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应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积极发展学生思维,适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融洽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宽松、民主的良好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良好学习情感得到激发。反之,则结果相反。创新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高级形式,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作为基础保障,而且需要坚定的学习信念作为情感支撑,而小学生良好学习素养还未形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出现消极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营造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多思,鼓励学生多问,倡导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在融洽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发挥自身创新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有效掌握问题解答要领的基础之上。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部分教师不注重问题解答方法的传授,“轻过程,重结果”,采用“教师学生”的直接“灌输式”、强制“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直接将问题解法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缺少运用,无法体悟问题解法的过程,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教授学生问题解答方法作为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重视问题探究、分析、解答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答方法、思路和规律,从而把问题探究的过程变为思维创新锻炼和发展的过程。

如在“找规律、周期问题”问题解答活动中,教师就将问题解答活动交给学生,向学生展示问题:“3÷7=0.428571428571…,商的小数点右面前100个数字是几?小数点右面前10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3除以7的商的小数部分数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即4,2,8,5,7,1这六个数字重复不断地出现,因此,解答该问题的关键是求出“第100个数是第几组的第几个”,从而在掌握数字出现周期性规律中,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经过分析解答活动,学生得出“商的小数点右面前100个数字是第17组中的第四个数字5。小数点右面前100个数字的和是451。”上述解题过程中,学生经过探究分析,初步掌握了找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

三、运用数学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开展发散性问题训练。知识迁移是教师进行知识内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点的丰富内涵,抓住问题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等具有思维发散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在解答一题多解或一题多问类型问题中,活跃思想,找出规律。

例如,在解答“红星机械厂工人师傅原来计划20天生产汽车零件1000个,经过技术改良后,发现4天生产了4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现在生产同样数量的汽车零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问题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是否只有一种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多种解法:(1)归一法解:20-1000÷(400÷4);(2)比例解:设实际需要X天完成工作任务,则1000/X=400/4,设提前X天完成1000/(20-X)=400/4;(3)分数法解:20-4÷(400÷1000);(4)倍比法解:20-4×(1000÷400);(5)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400÷(400÷4)+X=15。上述问题解法,能够使学生对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善用问题辨析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效性。

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需要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作为支撑。但由于小学生智力发展、解题能力及数学素养等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学生思维创新活动效能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解答过程辨析、解答思路确定及解题活动表现等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辨析活动,从而在评价辨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效性。

问题:已知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则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展示某学生解题过程:h=113.04÷(2×3.14×2)=9(分米)

V=3.14×22×9=113.04(立方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