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涵义

要阐明学校心理咨询的涵义,不妨先考察一下什么是咨询和心理咨询。著名的心理学家泰勒指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做出行动的问题。”另一位心理学家帕特森认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在现代社会中,其含义已逐渐固定为专业人员以其专业知识为基础,为顾客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关于心理咨询有不同的表述。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将心理咨询做了这样的定义:“帮助个人克服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使个人得到理想发展。”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咨询是专业人员运用心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帮助,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过程。因此,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问题的,既不是简单的同情安慰,也不是包办代替解决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正视自己的感觉和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建议,使来访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

学校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是指在咨询教师创设一定心理氛围的条件下,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教育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心理障碍得以缓解和消除,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以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2]。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中它们有共性,又有区别。不同领域的心理咨询有其各自的特点。有学者把学校心理咨询归纳为如下3个特点:①学校心理咨询是教育模式,而非医学模式,其主要对象为心理正常的或部分处在心理恢复期的学生,而不是存有心理障碍的病人。②学校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发展观,它帮助来访者解除阻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③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谈话法。

二、学校心理咨询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些人为的细微区别的话,可这样认为:

(1)前者咨询对象是正常人,后者的咨询对象是患者。

(2)前者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后者以障碍性治疗为主。

(3)前者内容以疑惑、不适应为主,后者以障碍、疾病为主。

(4)前者使用的方法以言语为主,后者以药物为主。

2.心理咨询与心理诊断

一般来说,心理诊断概念包含在心理咨询概念之中,因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必要手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内涵。心理诊断是从医学上借用来的术语。诊断的医学意义就是从病人的体征或症状来判断疾病。心理卫生学中的诊断则含有评定的意义。具体地说,心理诊断就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评定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其性质和程度等等。心理诊断的常用方法很多,如投射技术、人格调查、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等等,心理测验则是心理诊断方法中的一种。

3.学校心理咨询与社会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

学校心理咨询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心理咨询。二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咨询对象的不同上。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学校的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是一个有特定年龄和范围的群体,如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所有具有咨询需要的人群和个体,如青年心理咨询、老年心理咨询、家庭心理咨询、社交心理咨询。[4]

三、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类型与功能

人的心理问题从程度上可划分为3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从解决的途径上看,障碍性心理问题应该通过心理治疗方式加以解决,其工作应由医疗部门的心理咨询门诊完成;而适应性心理问题和发展性心理问题则是学校心理咨询解决的重点。[5]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应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展,个性得以和谐发展。要达成上述目标必须采取适当的心理咨询形式,从目标和内容上说,学校心理咨询包括两种类型:适应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

1.适应性心理咨询

这类咨询的学生心理基本健康,但生活和学习中有多种烦恼,有明显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这类学生的对象较多,只不过是程度轻重而已。通过适应性心理咨询,有预见性地帮助排解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如因学习成绩不佳而心事重重,人际关系困难而苦恼等。预防性心理咨询尤其注重于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

2.发展性心理咨询

学校中占大多数的学生心理比较健康,基本适应环境,无明显心理冲突,这些学生宜采用发展性心理咨询,这类咨询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目的是通过咨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追求完善的发展。因而发展性心理咨询具有增长功能。如学会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等。

四、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

1.建立心理档案。针对大多数学生的问题,运用一些量表进行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结合班主任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心理档案记录着学生各方面变化发展的情况,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个别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了依据。

2.开设心理素质课及讲座。心理学是一种比较新的学科,再加上一直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受到重视,对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对心理知识了解不多,甚至有神秘感和偏见,有的认为心理学就像占卜、相面一样,有的认为学了心理学就可窥测人的内心心理世界。通过开设心理素质课及相关讲座,可以普及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建立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在上面两项工作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会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心理咨询室也不会门庭冷落了。[6]

五、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干预

学校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深刻认识,促进他们自觉自强,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一目标与我国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有学者认为:“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性质以及咨询终极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决定了价值干预的必要性。”[7]

关于如何进行价值观干预,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进行价值观干预:

1.“非指导式”咨询是“以人为中心疗法”所采取的方式。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条件,只有他自己才能发现他的价值”。运用这一心理咨询方法进行价值观干预时,咨询员不给予分析批判,也不把个人或社会提倡的价值观灌输给他,而是尊重地倾听,真诚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并且做出平等的回应,期间不作任何主观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来访者就会放弃对以往价值教导者的防卫心理,重新评估自己个人的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对个人原有的价值系统进行澄清,这个过程是来访者自己领悟的过程。

2.理性情绪治疗学派的治疗重在改造来访者的价值观。理性情绪疗法的代表人物艾利斯认为,人的价值观体系中的那些非理性认识导致了人对自我价值的自我贬低和自我毁灭,造成了人与环境的适应不良和消极情绪的产生。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出不适应行为和消极情绪背后不正确的价值认识,学生通过自我辩论,以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代替那些非理性的认识人,建立一套积极的,切合实际的人生价值观体系。

3.现实疗法强调个人对自己价值选择所负的责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有选择的自由,人的各种行为结果都是个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在运用现实疗法对学生咨询时,咨询员首先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拥有价值自由选择的权力,但个人同时负有对任何选择结果所负有的责任。协助他们探讨自己现实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并对自己的价值做出判断,使他一方面评估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是负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行为对于自己、他人是否有益。一旦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他就会做出改变。总之,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把自由和责任相联系,帮助他发展出自觉自立、自我负责的价值意识和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传林.试论学校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6,(4):31-34.

[2]胡德辉.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3.

[3]罗红.学校心理咨询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3,(9):16-18.

[4]李宁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方法的思考.宁夏教育,2004,(4):65-67.

[5]刘晓明,王丽荣.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中国教育学刊,2000,(4):30-31.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 德育 方法 结合

21世纪的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但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对于我国来说,要确保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就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教育中的德育。因为正如俗语所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一个越是拥有渊博知识的人,如果缺乏应有的德性,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而目前德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探讨把心理咨询方法与德育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心理咨询方法与德育方法相结合是必要的

(一)重视德育与德育实效性差的矛盾,为二者结合提供动力

我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德育,但传统的德育的效果总是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工作本身对学生心理世界的忽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心理咨询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心理咨询有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能否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品德。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个体的情感、意志、性格等对此都会产生影响。如果个体在这些方面产生心理矛盾、困惑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就会削弱甚至抵消德育的效果。如果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的德育的实效性。其次,心理咨询有利于德育的科学化。传统的德育方法习惯于“填、卡、压”,难以摆脱德育方法公式化和简单化的弊病,难以做到因人而异。而心理咨询不仅能丰富德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克服德育改造中的某些简单化和成人化倾向,而且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性更强,因此我们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大胆借鉴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化。

(二)心理咨询已成为人们解决思想问题的主要途径,为二者结合提供契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一词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无病即健康的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即认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状态)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以及到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面健康观,把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内容。至此人们在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心理状态方面,追求心理健康也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奢侈品,而成为生活的必需。当人们遇到心理问题、心理困惑时,人们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的心理咨询就成为一些大学生求助的主要途径。特别是随着大学校园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为运用心理咨询方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契机。

二、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联系为二者结合提供可能

(一)心理咨询与德育的概念的界定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心理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自身潜能,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

关于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如“平行论”,“取代论”、“并构论”等。我们应如何来把握二者的关系呢?

(二)心理咨询与德育的不同

从以上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

1.从理论基础上看,德育工作是以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德育理论、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而心理咨询是以心理治疗理论、人格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为基础的。

2.从二者的具体任务看,通过德育主要使个体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而心理咨询侧重于个性的和谐发展,使个体摆脱消极情绪,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从价值趋向上看,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并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其价值趋向是明确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在充分尊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咨询者应保持价值中立。

4.从运作机制上看,德育是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用符合某一社会、某一阶级的一些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言行,并为个体的言行提供一种模式,符合这一模式就给予肯定、给予奖励,不符合就给以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在工作中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模式让学生参照,是让学生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构建其内心世界。

(三)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联系

尽管德育与心理咨询确实存在着许多对立之处,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其具体体现在:

1.从教育对象上看具有一致性。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都是有知识、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调整好心理不适,解决心理危机;另一方面通过德育就可以消除由于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

2.从终极目标上看,具有统一性。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德育的目标更强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从道德教育的本质意义上看,德育不仅具有社会性功能,还具有个人性功能,即通过德育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而且可以使个性充分发展,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注,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德育的新目标。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个性功能,但其社会功能隐藏其中。在工作中,心理咨询并非单纯以个人利益为重,因为各种社会标准影响咨询员的价值趋向和行为目标。所以说,二者在终极目标上是统一的。

3.从促进个体发展看,具有相通性。无论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德育工作都遵循知、情、意、行这一过程,它们是相互渗透的。因为知、情、意、行的过程中需要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需要、情感、理想等的参与,德育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是健康人格的塑造,还是良好品德的养成,都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4.从工作原则和方法上具有相似性。就工作原则来说,心理咨询所遵循的诸如开发潜能原则、 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对来访者负责原则等,是着眼于维护来访者利益。而德育所遵循的原则诸如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继承和创新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等,是着眼于维护集体和社会利益,但在来访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上,具有一致性;就工作方法来看,心理咨询的方法主要有精神分析法、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催眠法、生物反馈法等,这些方法更强调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工作的重心是“听”,而德育的主要方法有正面灌输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个别教育法、修养指导法、批评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等。这些方法是以示范和社会学习为基础,注重言教与身教,强调灌输与疏导,工作重心在“讲”。

转贴于

从表面上看两者在工作原则和方法上似乎很少有共同之处,然而深入分析就可发现差异背后有着许多的联系。如心理咨询中的认知疗法与思想教育中的说服教育、正面引导法;行为疗法中的奖惩法、模仿法与思想教育中的表扬与批评法、榜样与示范法;心理咨询中的脱敏法与思想教育中的行为实际法等都颇为相似。

综上所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就为我们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借鉴心理咨询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通过本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体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三、在德育实践中借鉴心理咨询方法探索

(一)适当运用倾听技术弥补德育中说服灌输的不足

在德育过程中,经常用到说服灌输法,即教育者借助于语言把自己所代表的某一社会、某一阶级的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常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不仅使受教育者的积极性难以发挥,而且极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咨询中通过倾听,就能使咨询师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对待当事人,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辅导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本人在德育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恰当运用倾听技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了解得十分清楚,也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恰当运用倾听技术,了解到受教育者的独特一面以及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要想通过倾听技术达到上述效果,教育者在倾听时要注意:①要专注地倾听。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等一系列言语行为使教育对象感觉到你在认真听他的讲话,他是值得你倾听的人。②善于运用鼓励和重复语句,这样不仅表明你对谈话的专注,能促进会谈继续外,而且能引导教育对象的谈话朝着一定方向深化。③对听的内容不要急于做出判断,一定要克服德育工作中凡事都要用对与错的标准来评价的习惯倾向。在倾听时,先不要这样进行判断,以便教育对象把自己的思想问题全面暴露出来。

(二)适当运用强化法提高德育中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的科学性

德育中的表扬与奖励是对学生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受表扬与奖励者明确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批评和惩罚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在于使学生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然而这种德育方法,如果不能恰当运用,就不能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心理辅导中的强化方法是系统的运用一些手段去增进学生适应性行为而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做法。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它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之上的,在运用强化法时,为了达到强化的效果,非常注重强化的频率,强化物的选择等。这就给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如下启示:

1.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

2.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正如运用强化时需要选择强化物进行选择一样,对于奖惩的方式也要进行科学的选择,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

3.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根据强化原理的及时性,既对教育对象出现的正性行为或负性行为只有及时地进行强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三)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模仿法优化德育中榜样示范教育法

模仿法就是患者按照别人提供的模式、样板来进行模仿,从而形成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在运用此方法时,特别强调的是:①给患者提供的示范情景应尽可能真实。同时示范事件的顺序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呈循序渐进的过程。②示范者应富有感染力。通常情况下,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模仿者的动机就越强,成绩越好。如果示范者高高在上,非通寻常,即使有杰出的示范表现,也只能让模范者自叹不如,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③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模仿并不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有经验示范者的影响下,但要将模仿行为吸收、巩固、融合为个体自然行为中的一部分,就需要给予及时的强化。

从以上所述,可以给德育工作中运用榜样示范法以启发。长期以来德育中运用榜样示范法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实质上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因此要提高榜样示范法的效果,一方面要注意对榜样的选择。使榜样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富有感染力,即所选的榜样要与学生的实际相接近,这样不仅能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模仿的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模仿榜样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正确的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强化,以使这些行为内化为个体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吉红,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王东莉.论思想教育的人文关怀[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3]缪克成.德育新论[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2.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 谈话节目 主持人

20世纪90年代,情感类夜话节目成为广播听众的宠儿。参与者在与大众分享情感经历的同时,获得了来自主持人的安慰开导,此类节目也因此拥有了忠实的粉丝,收获了极高的收听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广播专业化的诉求愈来愈强烈,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受众也渴望在得到主持人的安慰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多实际的指导,以解决自己的情感问题,因此心理咨询的方式和技巧在类似节目中以各类形式呈现。

一、主持人根据人生阅历给予听众建议

心理咨询在节目中最初也是最常用的运用就是节目主持人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听众提出的情感困惑给予建议。此类运用对主持人要求较高,主持人必须有十分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优势在于能够凸显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增加主持人和节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让参与者之外的听众在听节目的同时,获得人生的感悟。但是对参与者本身的帮助,效果有限,原因是每个人的个性,所处环境,处理问题的方式,思维方式都不同,主持人的建议,参与者未必采纳。

2008年12月,我省某档夜话节目曾接到过这样的热线:

女性听众:我觉得我老公有外遇,真的,他总说工作很忙,很晚回家,而且回家就关手机。所以我每天晚上等他睡着了,就偷偷看他的电话。昨天,我看到一条暧昧的短信。

主持人:恩,是怎么写的呢?

女性听众:上面写着,你好吗,不要太辛苦,保重身体。我老公还回了,说我还好,谢谢关心,也祝你好。

主持人:这不是挺正常的嘛?

女性听众:不是不是,我老公很少会这么温柔的回短信。他都不怎么回我短信,他肯定有问题了。我该怎么办?

主持人:我觉得暂时没有出什么问题,你老公工作忙,晚回家是正常的,可能回家不想再为工作烦恼,所以关闭手机想休息。你以后不要偷看老公的手机了,这样,老公会十分反感你。如果恰好这个时候有温柔的女性关心他,你老公会在心里拿你和那个女性做对比?那样就真的麻烦了。我觉得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你应该转移注意力,比如做做瑜伽,修身养性。做强大的自己,你优秀了,老公才不会离开你。

……

一周以后,主持人进行回访。得到的回答是:我没有心思照你说的那么做,我就想知道那个短信是谁发的!求求你,教我一个高招,怎么才能知道那个短信是谁发的……主持人很遗憾地表示:我不是福尔摩斯。

大部分的听众没有听从主持人的建议的主要原因就是感觉主持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虽然给出的建议合情合理,足以让听众鼓掌。但对于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的听众来说无疑是隔靴搔痒。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你去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这就是心理咨询中著名的合理信念abc疗法。要让缺乏心理咨询专业技巧的主持人通过接电话的几分钟来达到这个效果,是有些困难的。

二、邀请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走进直播间

为使得节目具有服务性,让听众在倾诉的同时能够得到实际意义的指导,该节目邀请到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做为嘉宾出席节目。

此做法的优势是:弥补了主持人缺乏专业心理咨询技巧的不足,增加了节目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但也有弊端:A、由于习惯了一对一的指点,心理老师专注于求助听众的情感经历的细节,甚至会追根究底的询问求助听众的成长经历,忽视了其他听众的感受,节目可听性变差。B、节目时间有限,求助者咨询时间较久,只能接到1到2个热线。C、大部分求助听众会因为保护自己的隐私,而拒绝回答心理老师的问题,或者给予不真实的答案,影响心理老师的判断,从而得出不够正确的结论。D、因为广播节目无法使用测试等心理咨询手段,仅靠心理老师的语言沟通来解决问题,如果心理老师的表达能力有限,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以上弊端,直接影响节目的听感,然后参与者之外的听众对节目感到索然无味。如何利用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我省曾经的夜话节目《童尧夜话》为例,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该节目开设了“有请心理咨询师”的环节,在节目中讲述心理案例,邀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分析,并给主人公提出建议,让听众中在他人的故事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其中一期节目的案例与上文听众热线反映的情况极为相似:郭女士的老公工作繁忙,经常很晚回家,两个人很少沟通,郭女士担心自己的丈夫有外遇,天天都看丈夫的手机,被丈夫发现,两个人矛盾很激烈。

由主持人讲述故事,增加了节目的故事性可听性,比起听众讲述更为简洁,全面。

咨询师分析案例:通过我们的了解得知,郭女士儿时,由于父亲外遇导致父母离婚,产生了对男性的不信任。加上生孩子之后一直做全职主妇,也很少外出交朋友,很担心老公嫌弃自己。

将追根溯源的繁琐过程放在节目之外,由咨询师简单明了的说明案例的根源问题。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A、重建思维方式:不是所有的男人都会出轨。B、经营好两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人无缝可钻。C、重返工作岗位,找到自信。

通过建议介绍了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听众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听众的思考,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选用具有专业心理咨询知识的主持人

随着广播窄播化的形成,听众对专业知识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因此对掌握专业技能的主持人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这样可以让主持人为听众提供更为专业的直接的服务。例如,健康节目主持人熟知养生知识和健康常识;房产节目主持人熟知楼市情况以及购房政策等等。广播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如果掌握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技巧,对听众的帮助能够有的放矢,更为有效,相较于心理咨询师,也更懂得照顾参与者以外的听众的感受。但需注意以下问题:

1、不能把自己当成是心理咨询师,而要考虑到求助者之外的听众的感受,让听众在了解他人故事的同时,学习到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引发听众的思考。

2、不说专业术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专业心理知识灌输给听众。

例如:某情感节目接到听众热线,讲述自己很不喜欢某个领导的个性,因此相处不好的苦恼。如果用专业术语来劝导,将会用到“合理信念abc理论”,仅仅解释清楚这个理论,就需要几期节目的时间。但是如果换成通俗易懂的比如,听众便可以一下子明白,诸如,主持人反问此位听众:你不喜欢吃苹果,是苹果的错嘛?

3、根据参与者的不同情况,快速引导听众说出困惑或及时打断听众的讲述,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

(1)运用心理咨询师中的开放式以及封闭式提问引导听众快速说出问题。有些听众欲盖弥彰,往往不能说到问题的本质,对于此类问题,主持人可先运用开放式提问问及其情绪状态,你最近还好吗?怎么感觉不好呢?然后继续用闭合式提问,诸如最近最让你烦恼的事情是?这件事中哪点最让你烦恼?你有解决的方法嘛?如果有,有哪些?是否可以实现等等……帮助听众理清思路。

(2)有些听众会一股脑的,没完没了地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情况,例如有些患有强迫症的听众会反复强调自己的症状。主持人根据专业知识“强迫背后可能会有激烈的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直接提问,找到听众内心的矛盾冲突点。

4、主持人与导播的配合。

有热线的节目,导播至关重要。导播需要对接入的热线从内容上认真把关。听众喜欢跟风参与,比如某天的第一个电话是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那之后的电话可能都与此相关,这样节目的可听性可能会受到影响,显得节目内容涉及不够丰富。那么在主持人通过回复短信进行话题转移的同时,导播需要迅速对热线进行挑选,整理,并在主持人询问听众时给予及时有效的信息。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SFBC理论与技术;师生解决问题对话;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03-03

所谓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即心理咨询的焦点应集中在正向的、朝向未来的发展目标上,而不是去探求问题发生的原因,从问题不发生时入手,来促使并扩大改变的发生,以便使问题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咨询方法。其基本理念为:关注问题的解决,不讨论问题的原因;关注每个问题的例外;相信小改变可以引发大变化;来访者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关注从正向意义出发解决问题。SFBC提倡的理念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SFBC理论与技术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适用性

(一)SFBC基本理念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情境中的诠释

第一,关注问题的解决,不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SFBC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事出并非定有因。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时要用“我们着手做什么使问题不再继续下去”而不是“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持有SFBC理念的教师不是纠结行为和意念,而是将工作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上,并引导他们想象问题解决后的美好生活。这样运用正向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找到对问题解决有益的认知,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第二,从正向意义出发,找出例外事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通常会认为烦恼的问题总是在困扰他们,事实是烦恼问题并非持续稳定地在那儿,它们会表现得时强时弱,有时甚至完全不见,只是他们过分关注自己的消极情绪,如焦虑、生气等,不能意识到问题的消失或减弱。SFBC认为找到这些问题消失、减弱或例外的情境,就找到了通向解决问题的方向。找到这些例外情况,能够使学生看到被长久忽略的资源和能力,增加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增强自我控制感和效能感,从而减轻学生的焦虑与困扰。

第三,雪球效应,利用小改变推动大变化。教师通过运用SFBC理论与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小改变可以引起大变化,如同滚雪球一般,使学生首先做出一点积极的改变,当他们发现周围人的良性反馈时,就更有动力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持续这种良好的趋势。以小改变入手会比较容易解开问题的僵局,微小的成功也会增加学生面对更大困难的自信与勇气。一点改变就像往湖面投入石子时泛起的涟漪,会波及整个湖面。

第四,学生是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资源。SFBC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认为来访者本身具有解决问题的力量,而且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教师不会多关注他们的缺陷,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逐渐推动学生启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老师只是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推动他们运用自身的力量与资源向正向的目标付出努力。

(二)SFBC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适用性

第一,适应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学生群体的一大特点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身心的发育还不成熟,时常会遇到一些成长性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通常又不是特别严重或复杂,因此只要及时发现,都可以通过科学的对话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SFBC理论与技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产生被理解、被尊重的感受,从而在行动和态度上更愿意积极地投入对话中,帮助他们顺利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第二,适用于师生解决问题对话的情境。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情境具有即时性、偶发性的特点,需要老师在迅速反应的同时采取最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焦点解决的独特之处正是强调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时间利用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正面的、指向未来的、指向目标的积极心态,寻找学生的成功经验,以小步的改变促使他们的困扰逐步减轻。在整个过程中提供给他们正向思考的导向,不去纠缠坏的、不良的所在,而是以合作的姿态引导学生一起寻找有用的资源和例外,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SFBC这种限时导向的特点,会使教师优先开发和激励学生的资源与力量,而使师生解决问题对话变得更有效。采用SFBC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既能迅速帮助到学生,又能达到老师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三,通过有效对话达到帮助学生成长目的。教师与学生对话常见的情况是:表达同情、讲授经验、对质学生、探寻问题背景和原因、分析问题、给予建议。教师常常以专家角色与学生谈话,目的往往是想教训学生,使他们反省自己。SFBC面对这种局面,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使师生间的会谈大多集中于发现问题例外和成功经验以及正确面对未来挑战,而不是讨论有问题的行为、问题原因或消极情绪。这样,营造的积极、正向、赞美的氛围使得师生关系融洽亲密,从而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达成合作,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四,SFBC技术简便易学,使用省时见效快。SFBC方法有清晰的层次和阶段,每一阶段有要完成的任务和技术,只要用心学习和实践,不是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也可以很快掌握,很适合各类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再者,它所需时间较短,每次会谈只需要45分钟左右。除此以外,SFBC方法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很快见效,不需要长期多次谈话就可以促使学生行为发生明显改善,SFBC的这个特点适用于学生问题急待解决的偶发性、急切性的情况,能及时有效地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二、SFBC理论与技术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根据SFBC理论与技术运用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构建出一个SFBC运用于师生解决问题对话的整合模式,共有四个可具体操作的步骤。

1.确立目标。借助SFBC理论和技术展开的师生解决问题对话应具有鲜明的目标。具体表现为,第一,目标朝向是正向的、积极的,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想解决什么问题,确定对话的方向,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什么,而不是去关注已经发生的糟糕结果和指责错误行为;第二,确定的目标明确可行,并且可以小步推进;第三,咨询目标必须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泛泛的指导,如学生说:“我想考高分”或“我想得到物质奖励”等,这时老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目标具体化,可以问学生“假如你已经考得了高分,你认为你是怎样做到的?”“当你得到了许多物质奖励时,你觉得是做了什么才得到的呢?”

案例1:学生:我压力好大啊!好大啊!

教师:你来找老师,希望得到什么帮助呢?

学生:我想减少压力,消除这样糟糕的状态。

教师:那么你希望的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我希望自己有明确的目标,每天干劲十足,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有进步和收获的感觉。(你看,不需要过多引导,她已经将目标设定的比较具体了。)

2.解决问题。SFBC理论与技术有着自己独特解决问题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有寻找例外、奇迹询问和假设问题解决。

(1)寻找例外。例外指的是问题不发生时,作为存在事实与问题发生时不一样的经验,找到这些经验就找到问题例外时的情况。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讲述,以捕捉到对他们有益的经验。操作的重点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找成功经验的习惯,改变总是关注自身问题失败的方式。当学生描述到他们问题的例外或成功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并进一步询问其中细节,促使学生把他们的行为具体化。这样做会使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有一个新的认识,在其中找到成就感,并培养看问题的新角度。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都曾有过健康的生活和成功的时刻,解决问题的线索有时候就藏在很微小的例外中。例如,即使一个上课经常迟到的学生,也一定有准时上课的时候。

案例2:花花是个自尊心强,性格急躁的女孩。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到她与人交往。于是,她找到班主任寻求控制情绪的方法。

班主任:“你说你时常和同学有冲突,关系弄得很紧张,使你很苦恼,你想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以前有矛盾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不争吵就把问题解决好的情况。”

花花:“好像没有哦,每次发生时都感觉难以控制自己。”

班主任:“嗯,比如说有同学说话不小心惹恼你了,但是你没有发怒……”

花花:“有过,有一次一个师妹用很不好听的话说我和一些男同学到处玩,不好好学习,如果是以前,我一定会冲她吼,但是那次我控制住了,还耐心解释只是让他们帮忙辅导落下的功课,她听后不久还主动向我道歉。”

班主任:“这个经验很好呢,你在她误解时还能控制住自己,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什么启发呢?”

花花:“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班主任:“是啊,就像那次一样,首先控制自己习惯性发作的情绪,再想办法和他人沟通。”

(2)奇迹探询。奇迹探询直接切入重点。例如,我现在要问你一个听起来有些不一样的问题,你要发挥一下想象。问题:我们今天谈完话之后,你如同往常一样做一些日常的事,比如洗衣服、做饭……然后上床睡觉。就在入睡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这个奇迹就是,你的那些问题完全解决了,因为发生了奇迹。第二天早上醒来,所有问题都没有了,如果奇迹真的发生在你身上,你会做什么使你的生活和以往不同?

许多学生都相信自己的问题是造成他们活不下去、正常生活受到干扰的主要原因,这种想法会弱化当事人的行动力。如果他们觉得可以克服困难,继续过正常的生活,如到朋友家玩、运动、交很多朋友……那么,他们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因此,一旦想象出奇迹发生后的不同生活,他们就可能开始重塑自己。因为从“奇迹”发生中,可以瞥见更好的生活形态。

案例3:兵兵7岁了,是个经常惹麻烦的小家伙。上课的时候,他把折好的纸飞机射出去,落在桌上时,还故意制造声响,飞机“轰”降落了;有时,他还把同学的铅笔、橡皮擦等东西故意丢到教室另一头或仍到窗外;等等。为了帮助他改善行为问题,班主任与他进行了解决问题对话。在问到“奇迹问题”时,老师请他想象手中握着一支魔法棒,这时会发生什么不一样的事?他立刻回答说,一到教室之后,他会把所有的毛病从口袋中掏出来,放在桌上的魔法盒里,整天都不打开。后来,这个聪明的小男生歪着头想了想,与老师协商,可否允许他早上放出一个毛病,下午再放另一个毛病出来。老师认为,兵兵如果一天只犯两个毛病,已经改善不少,于是同意兵兵的提议。结果,兵兵的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改观,就像变魔法一样。

(3)假设问题被解决。假设问题被解决是要求学生想象问题已经解决时的情形与现在有什么不同。使用这一技术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假设你面前放有一面魔镜,它会让你看到问题解决后的生活,你会从魔镜中看到什么?学生回答完后老师要进一步澄清他们的答案,使它们趋于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目的是让学生增加找到问题例外和成功例子的机会,从而达到从正向角度解决问题的目的。

3.独立思考与作业。教师协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法后,需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目的是消化刚刚获得的新经验并强化在实践中进行使用。具体操作是,在与学生谈完话后马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其立刻进行独立思考(10分钟为宜)。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前,教师要将谈话中捕捉到的学生积极面对的行为及时反馈给他们,包括明智的决定、创造性的想法、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希望等。这些正向的内容不仅能强化学生的优点,也能让他们认识到以前被忽略的自己身上所蕴藏的积极力量。最后,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以支持和鼓励他们运用已经找到的方法克服困难,实现成长目标。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回想谈话的关键点,或让他写下这次对话的感受和取得的进步,还可以请学生用图画来表现他们的奇迹等。

4.第二次对话。与学生的第二次会谈可以再次强化学生获得的新体验,给他们增加更多的外援力量,促进学生的积极转变。仔细倾听学生的努力,并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周围人互动的关系,继续支持学生努力,用鼓励与赞美强化他们已经发生的变化。在开始第二次对话前,要确保学生已经按照之前的要求做了可以使他们向着目标前进的事,或观察到他们生活中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会有积极的改变,但也有没转变的学生。遇到后者教师要理解学生,同时继续倾听并寻找微小的好转迹象。如果需要,再重复这四个步骤,直到学生报告问题已经解决。

SFBC模式被各大中小学校广泛应用到学生工作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本身在不断发展。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要根据实践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四个阶段的结构和步骤。

三、运用SFBC理论与技术进行师生解决问题对话应注意的问题

SFBC在学校环境中体现出强大的适用性,但是将其运用到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SFBC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适合处理一般性的适应问题,如大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和情感问题等。由于SFBC不对问题原因进行探讨,不对问题给予过多解释,不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困扰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它不适合解决那些复杂的心理障碍问题。其次,教师要明确帮助学生解决的是由心理产生的适应性的问题而不是生理问题。第三,明确学生寻求帮助的需求是希望给予指导和建议还是宣泄心中积聚的各种情绪,如果是后者,教师不用拘泥于SFBC一成不变的步骤,只需要做到专注倾听和恰当共情就能满足学生需要。第四,文章着重对SFBC理论和技术的运用进行探讨,较少提及SFBC产生的背景和其假设理念,因此,需要教师阅读相关资料,在充分了解其理论和假设的前提下学习使用,这样才能做到使用准确。

参考文献:

[1]申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2]李晓丽.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新视角[J].教育探索,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