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

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

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经济;影响

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希腊遭受影响导致经济下滑,而国家对货币高估使得希腊出口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再加上希腊国家内部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在这重重矛盾下,希腊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的投资和消费来拉动国内的经济,由此导致了政府赤字的不断积累。简单而言,就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由于经济下滑导致居民消费水平降低,政府为解决这种状况,向国外大规模借债拉动国内经济,从而造成国内赤字不断累积。最终使得信用风险逐步积累,使得信用评级降低,由此形成了债务危机

一、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国际收支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西方国家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价”抢夺世界市场,因此逼迫人民币升值,进而将这一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责难,向中国施压。我国对外界的压力应该遵循温总理在2010年提出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既要考虑外界的态度,又要考虑自身的能力,不能屈从外部的压力而升值人民币,应很好地吸取“日元被逼升值”的历史教训。

(二)影响中国对欧盟的出口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7月,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480亿美元,同比下降8.9%,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293.7亿美元,下降16.6%;2012年1-7月,我国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3.6%,这就意味着对欧盟出口增速比总体出口增速低11.4%,这一缺口就影响了1300 亿美元的出口额。在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是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国就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60%。尤其是欧盟,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目前占中国出口的20%左右。根据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

(三)迫使我国转变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自欧洲债务危机以来出现了罕见的两次逆差。第一次是在2010年3月,逆差额为72.36亿美元。第二次是在2011年2月,我国的进出口额降低到了一年中的最低点,约为1000亿美元,并存在少量逆差,逆差额为73.06亿美元。这与我国人民币升值抑制出口、欧元贬值促进我国进口是分不开的。之后在3月份我国的进出口额又迅速回调,账户余额一直保持着顺差。

二、应对欧债危机的相关对策

本轮欧洲债务危机带给我国的启示有很多。我国应该防患于未然,保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提升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审慎推进亚元货币区进程,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能力等。

(一)保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

我国应该尽量避免过度负债,并要保持合理的债务结构。首先,政府应量入为出,使本国的政府债务安排留有余地。因为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爆发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不对称冲击都有可能引发本国的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动荡。而过高的负债率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诱发债务危机。其次,还要合理地安排和规划本国的债务结构。在期限结构方面,要尽量减少短期债务的占比,并避免在短时期内集中偿还巨额债务。在利率结构方面,应减少浮动利率债务的比例,以降低利率的波动所带来的额外负担。

(二)提升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1.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

我国应在欧洲债务危机中吸取教训,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来抑制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使其资产泡沫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效打击投机性购房行为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减轻虚拟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将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以增强本国的偿债能力,提高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稳定性。

2.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

2012年,我国推出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旨在欧洲债务危机的阴霾之下刺激经济增长,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2008 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所收紧,其旨在降低房地产领域中的资产泡沫和在金融领域可能产生的不良资产,同时抑制通货膨胀。

(三)增强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

欧洲债务危机暴露了欧盟和欧元区内部监管系统的诸多不足,也为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应逐步促进我国从分业型金融监管向混业型系统性金融监管的转变。第二,我国的金融监管要引入逆周期监管的理念。我国应该在《巴塞尔协议III》的基础之上加强银行业的资本监管并实时地推进动态拨备制度,以未雨绸缪地在繁荣时期积累逆周期的缓冲资本,以便于提高本国银行业的抗冲击能力,平滑繁盛时期和危机时期的金融风险。第三,要加强对本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监管。

参考文献:

[1]Dawn Holland,Simon Kirby.Ali Orazgani.Modelling the Sovereign DebtCrisis in Europe[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2011.8

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范文第2篇

首先,失当的经济政策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宏观因素。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信息技术泡沫破灭后,美联储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在2002―2006年的4年里,美国的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次级贷款,刺激了房地产泡沫。再后来,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了巨额不良资产。究其原因,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负有主要责任。即低利率持续了过长的时间,是导致房地产泡沫和次贷危机的重要宏观因素。从财政政策上看,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由于长期财政赤字积累了大量的国债余额,使得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所以,从整体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稳健和适度,是维持宏观经济良好运行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次,监管不力或监管缺失是酿成金融危机的微观原因。对美国而言,监管不力或监管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发放了那么多次级贷款,并产生了大量以此为基础的衍生品,监管当局长期以来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没有进行风险提示,另一方面,投资者过度相信评级机构,以为它们买的有抵押债券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由于对次贷产品的监管缺失,使得这种运营模式能够持续很长时间。而发放贷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它们也没有压力进行认真的贷款审查,因为它们知道贷款发放以后,能够迅速而顺利地将其以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形式再卖出去,它们不再对这些贷款承担责任。数次的买卖,使得很多机构手里都拿着有问题的资产,次贷危机的巨大风险由此形成。更可怕的是,这些债券的持有者不知道这些资产的问题到底有多大。一旦风险暴露,市场恐慌性抛售就不可避免,系统性金融风暴骤然发生。

第三,决策迟缓是导致金融危机传导和蔓延的主观因素。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国财政、央行和监管当局没有得到及时授权,降低了危机救助的有效性。一个重要的例证是,像雷曼这样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发生危机后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一般而言,对于存款类机构,监管当局或者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它的救助是有法可依的。但对雷曼这样的非存款类机构,美国当局在救助的决策过程中产生了较大分歧,雷曼最终申请破产,造成市场的剧烈动荡,引起危机大规模蔓延。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英国的北岩银行,由于监管当局和最后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对这一银行的整顿救助过程缓慢迟钝,使危机向其他金融机构传导,最终导致了更严重的问题和更大的损失。

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再度恶化的“加速器”。在危机救助中,大量的债务从金融市场和私人部门转移到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引发了债务危机。为解救危机,主要危机国家的财政提供了对金融机构的注资和援助资金,中央银行也提供了巨额的流动性资金。因此,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财政赤字的大幅攀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当这一比重过高时,市场对这些国家的债务偿还能力产生怀疑,必然引起相关国债的价格下跌,而价格的大幅下降,进一步造成政府偿债能力下降,融资更为艰难,债务的还本付息更不可持续,债务危机由此形成。在一定的条件下,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为了救市,政府和中央银行承担了大量的债务,帮助一些机构渡过了难关,稳定了市场。但是,如果政府承担大量债务导致了债务危机的话,实际上有可能诱发新一轮的金融市场动荡。背后的逻辑是:持有国债的主要机构是商业银行,如果国债价格大幅下跌,它的资产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流动性出现问题。前不久的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可以说,上述原因导致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传导,并最终拖累了实体经济,在政府救助过程中又产生了债务危机,既有历次金融危机的共同特点,又反映出了当前世界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这次危机也影响了中国金融经济。如何在应对危机冲击中维护中国的战略利益,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需要我们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吸取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谋求在抗御金融危机上形成共识,有效建立新的国家发展优势。

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范文第3篇

当全世界都认为经济危机即将探底或者已经探底时,2009年11月25日,阿联酋之迪拜酋长国政府宣布,将重组旗下最大的国有控股投资公司迪拜世界,公司所欠约600亿美元的债务将至少延期六个月偿还,其中包括迪拜世界下属地产巨头纳西勒公司即将于12月到期的35亿美元伊斯兰债券。房地产泡沫、过度的金融投机行为、缺乏约束的金融业引发的危机,导致美国经济泡沫破灭;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迪拜。而由于房地产业造成的迪拜债务危机又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迪拜经济的崛起

迪拜是7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面积第二大的酋长国,位于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湾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上世纪60年代末,石油的勘探开启了迪拜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石油财富的积累自拜得以在20世纪70-80年代大力开展基础建设。但由于石油储量并不丰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迪拜开始致力于多样化发展。凭借其开放的经济政策、良好的地理位置,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迪拜已经成为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交通中心、信息中心、展览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与此同时,迪拜还将出口所获得的石油美元存在国外进行房地产和证券投资。对冲基金、衍生产品市场等为石油美元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其财富基金积极参与跨国投资,曾获得丰厚的收益。 迪拜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政府在1998年开始推出的房地产振兴计划。政府的刺激计划使得迪拜房价从2004年至今翻了4倍。通过投资房产和基础建设,迪拜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推动了旅游业、高端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发 展,也推动了迪拜经济的二次繁荣。

二、迪拜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剖析

1、政府政策导向性失误导致房地 产市场泡沫严重 由于迪拜的石油资源开采到2010后即告枯竭,迪拜当局意识到仅仅依靠有限的石油资源难以继续经济增长,因此,迪拜政府迅速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采取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迪拜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把自由贸易区与旅游业相结合。作为自由贸易免税区,它吸引了无数人来迪拜投资和消费。自2001年起,迪拜政府旗下的国有企业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开展大型项目建设,涉及领域包括房地产开发、港口贸易等等。同时,迪拜政府还在国内大力推行发展房地产的经济政策,使得迪拜在短时间内成为拥有世界地标最多的国家。正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性作用,迪拜的国有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业。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动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迪拜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不断增加,债务总量达到了近800亿美元。 这种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追求经济的超常规发展,造成迪拜政府政策导向出现失误。受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迪拜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房地产业、过分依赖于房地产市场房价地价的炒作,引起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导致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终破灭。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失衡 根据调查显示,迪拜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以虚拟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衡。2001年以来,地产业年均发展速度达到了37.4%;2003年起,迪拜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越了石油收入,占到GDP的10%以上。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代表实体经济的石油产业只占迪拜GDP的6%而代表虚拟经济的地产业则占20%。 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繁荣,迪拜政府自2002年起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同时,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奢侈旅游和中东金融枢纽为目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积极推进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 虽然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迪拜房地产的投机需求,但也为迪拜的债务危机埋下了不可避免的隐患。迪拜石油资源并不丰富,它无法像其他海湾地区的国家那样,通过出口石油来得到持续固定的收益。这个很小的经济体,却借用了大量资金来支撑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其负债规模与经济规模的比例之大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尽管银行通过信贷扩张、增加流动性来缓解借款者的压力,但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害,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迪拜在过去数年里所依赖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它无法保证迪拜从这种发展模式中获得足够且持久的利润。因此,迪拜的发展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维系,而且必然崩溃。

3、过分依赖外资难以抵御外部冲击 迪拜以虚拟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大降低了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加之迪拜国内基础货币储蓄并不多,为了大力发展房地产和旅游业,只能依赖外部贷款。在国际经济环境大好时,国际投资者看好迪拜,于是大量热钱纷纷涌入。目前该国债务总量为800亿美元,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其中,政府或政府担保的外债236亿美元,占其GDP的30%左右。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投资者信心下降,国际投资大幅减少,力口上全球信贷紧缩政策,导致迪拜资本流入急剧萎缩。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统计,2008年由于商业银行收紧信贷,大量资本流出阿联酋,导致其资本账户出现550亿美元的赤字。同时,由于迪拜货币迪拉姆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美元贬值预期的增强进一步加剧了迪拜的资本外逃,资金链严重断裂。为了偿还到期债务,迪拜政府不得不多次增发债券。这种政府过度举债的风险极有可能引发财政危机,影响社会稳定,更无法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迪拜危机爆发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旁地产的过度膨胀,但其本质原因是迪拜的发展模式出现问题。

三、迪拜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抑制房地产泡沫 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2009年到现在,经济复苏的特征是包括股市、楼市这类虚拟经济先于实体经济复苏,而且房地产可以说是非理性的复苏,而在庞大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对房地产的投资更为惊人。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显示,2009年上半年7.4万亿元天最信贷的具体流向为: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51.6%。在房地产救中国的论调下,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翰匝来了自己最火爆的一年,二手房交易量是过去三年的总和,各地房价大幅飙升,差不多都创了历史新高。房地产业毫无疑问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地方财政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太高,单纯依赖卖地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无法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一旦土地使用资源匮乏,城市的发展将会陷入动力不足的局面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

著名经济学家泽尔腾先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隐忧是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泡沫。无独有偶,根据相关机构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中国大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远远超过10%的国际警戒线。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这是一个不容回擗的事实,律续7年桌,中国的瞎价大幅上升,沅沅脱离了民众的购买水平。如果中国不从迪拜身上吸取教训,不能够充分认识到GDP过分依赖房地产业的弊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那么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下+迪拜。

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 欧债危机 影响 启示

一、高福利制度概述

福利制度是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 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1]高福利是许多欧洲国家的分配方式,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一)高福利制度的起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高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

在西方国家,早期的社会福利在内容和标准方面与慈善事业相当,带有社会救质。提供者首先多为教会或教区,社会福利主要是以“专为社会弱者服务”的面目出现,对于无依靠的老人、残疾者以及孤儿等提供援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日趋恶化的贫困问题。[2] 在观念方面,他们将贫困与“懒惰”、“放纵”联系在一起。

十九世纪末,西方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国内制度、国家功能日趋完善,为发展社会福利做了准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西方国家国内贫困问题扩大,这也是西方国家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把慈善性的救助转变为经常性的社会福利项目,且逐步将其视为政府职能之一。同时,人们的观念也有所转变,逐渐认识到,贫困不一定就是因为“懒惰”和“放纵,而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只要社会制度不完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陷入贫困而需要救济。在此影响下,社会福利制度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专为社会弱者服务,而逐渐成为具有稳定性的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人们现在所说的欧洲高福利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起来的。战争结束后,饱经战乱的欧洲各国纷纷开始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至上世纪70年代初,欧洲经济已基本恢复元气,进入经济高增长时期,同时,各国大幅降低军费支出,从而有了更多资金来发展国家的福利,建起了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福利能覆盖到大多数人,甚至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用高额税收为全民建立了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二)高福利制度的利弊。欧洲高福利制度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人民羡慕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处于不发达国家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曾有人戏言“谁要是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出生在欧洲,就相当于中了头等彩票”,可见高福利制度在人们心目中有多好。欧洲高福利制度不单单对个人有利,对于国家这个层面来说,它也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一,降低了战争带来的损失。二,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助于人民团结、社会稳定。三,辅助调节经济。四,有助于公民实现自我等方面。

不可否认, 高福利制度在经济和发展的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某些长远的负面影响。例如,对于个人来说,由于国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一些人宁愿靠着国家的福利生活也不愿出去工作;从更广范围来看,高福利制度引发的“福利养懒汉”弊端,使一些人对此制度产生了信任危机,出现了公平与效益失衡的现象,使社会中隐含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二、高福利制度对欧债危机的影响

(一)欧债危机的历程。2009 年10 月20 日,希腊政府突然宣布,其2009 年的财政赤字占GDP 的12.7%,公共债务占GDP 的比例为113%。远远超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的3%和60%的上限。[3]

2009 年12 月希腊发售20亿欧元国债,同月全球三大信用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信用评级。之后,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

随之而来的是债务危机蔓延。从2010 年春天开始,债务危机在整个欧洲全面升级。“欧洲五国”其余四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各国暴露出各自的财政问题,接连爆发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爆发危机的国家增多、问题的相继浮现以及评级机构不时调降信用,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欧元区面临成立11年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二)对欧债危机的影响。当前欧洲各国深陷于债务危机之中,这在欧洲历史上极为少见,若要分析原因,高福利制度不可避免。

高福利制度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指的是“由国家或政府提供的能增进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4]涵盖了免费医疗保健、长期失业救济、教育及养老保险等各个方面。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一是从收入方面提供支持和援助的项目,主要包括老年退休和失业补助、贫困救济和伤病补助、退伍军人安置和遗属抚恤。二是从开支方面提供支持和补助的项目,主要包括健康医疗、住房、社会服务、儿童照顾和解决家庭问题的补助。三是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支持和补助项目。四是对遭受某种损失者给予支持和补助的项目,如劳动保护和保健、食品和医药、环境保护、少数民族照顾等。[5]

总的来说,长期维持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各种福利支出不断增长,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仅仅靠税赋的收入再也无力向公众继续提供公共福利这样的免费午餐时,只能依靠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来维持。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高福利和高赤字还可以维持。但随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可享受福利的人数越来越多,费用也越来越大。金融危机到来,经济增长放缓,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下滑,这种以债养债模式的问题就将无处藏身、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的爆发。

三、欧洲高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且经济远远没有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达,建立一个健全的福利制度压力巨大。我们要以外国经验为鉴,总结欧债危机的教训,与本国的国情背景进行比较,查出我们自身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具体而言,现阶段我们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养老制度要符合我国国情。欧债危机反映出的欧洲养老模式的种种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很有警示意义。欧洲国家是在经济发达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高额的养老金依然使政府承受了巨大财政负担。而中国是在经济发达程度远不如欧洲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这意味着我国的养老负担会日益加重。我们要认清国情,在经济增长和养老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量力而行,防止对经济增长带来冲击。因此,我国养老制度改革要未雨绸缪,不仅考虑当下经济快速发展时的养老金财政平衡,更要避免经济发展缓慢之后的养老金财政赤字的问题。

第二,推进社会福利重点化。现阶段,我国人均收入较低,且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用于福利事业资金较少,让每个人都享受高福利待遇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要办好福利事业,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福利制度应该有重点、有区别,不能不分国情盲目效仿外国福利制度,要做到福利资金花在刀刃上,急人所需,物尽其用。

第三,努力发展经济。福利制度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该国家福利制度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良好,福利制度的水平就会提升;而如果福利制度发展超出经济承受能力,则会损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发展社会福利,只有国家经济发展好、积累起足够的物质财富,才能促进福利制度的发展而不受其影响。完善我国的福利保障制度需要巨额资金,只有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财富,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作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经济,为社会福利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 张红霞,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2] 穆怀中,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 ].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3] 沈君克.欧洲债务危机原因分析[J]. 经济师,2012(2).]

[4] 潘胜文,杨丽艳.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J].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格局;中国对策;分析

一、引言

全球经济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国际金融格局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尤其是2008年的美国华尔街“次贷”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揭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中国必须要对当前的国际金融格局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二、国际金融格局调整

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从20世界70年代到90年代,全世界总共发生了112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而且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的国家中。

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不但直接给欧洲造成了直接的资金损失,还引发了欧洲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充分暴露了欧盟和欧元区设计机制缺陷,不仅给欧盟和欧元区的一体化模式和进程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同时还给国际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欧洲债务危机再次拖累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延缓了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进程,使得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复苏上取得领先优势,促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同时也反映出国际金融风险逐渐向发达国家转移,同时新的国际金融格局已经逐渐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新兴经济体经济金融力量的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一般指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发展,新兴经济体经济金融力量也在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严重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虽然新兴经济体也难独善其身,但总体而言,新兴经济体延续了本世纪初以来的较快的经济增长态势,所谓以“金砖四国”(BR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格局变化的重要表现。

三、中国对策分析

(1)加快转变金融机构发展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给中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相对比西方金融危机的冲击要小很多,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比西方金融机构更能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从长远来看,对于中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要想在国际金融机构竞争格局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迫切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吸取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型金融机构冲击的教训,借鉴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经验,积极调整发展战略、适应金融全球化形势,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切实真正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推进金融业结构调整,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我国证券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在整个金融业总资产中的所占比重较小,发展壮大证券机构资产规模已是调整我国金融结构的关键。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由于居民理财意识和投资能力的在不断提高,增加的居民收入势必将更多地委托投资或直接投资于银行系统以外的金融市场,这也将十分有利于金融行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推动资本市场建设,应该扩大资本市场容量和融资规模,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以此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推动我国融资结构战略性调整。

(3)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稳定

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激烈的金融竞争形势,促使各国、各金融市场、各金融机构间的不断开展金融创新,以获取金融竞争优势。我国的金融创新,必须是有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宏观金融稳定的创新;我国的金融稳定,也必须是有利于激发金融创新活力、有利于增强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金融稳定。首先要积极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宽存款和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赋予金融机构在存款、贷款及其他金融产品定价中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定价权,促使境内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对金融产品的自主风险定价能力。其次,在渐进、可控的条件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通过创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更加注重市场供求在汇率水平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适应我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贸发展的良好形势,借机不断创新人民币与外汇的双边直接汇率形成机制,并在外汇市场直接挂牌。

(4)促进金融对外开放,推动中国金融“走出去”

我国金融业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适应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新形势,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推进中国金融服务“走出去”,一边适应境外金融市场“气候”,学习境外发达金融市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一边在与境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检验和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对外金融不断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首先要积极支持境内金融机构开展境外业务,相关政府部门应在税收、贷款拨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要为开展境外业务经验不足的金融机构提供教育与培训服务;其次,大力支持境内金融机构设立境外机构 ,在符合对方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和商业惯例的前提下,以尊重经济规律和风险可控为基础,大力支持境内金融机构通过成立子机构、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参股等方式实施“走出去”,直接在境外设立营业机构开展金融服务。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