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资源优势 品牌建设

承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发展承德的文化产业,必须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北京交通大学王衍用教授曾指出:个性化就是标准化,本土化就是国际化。诚然,把握一个地方文化资源优势,重在发掘其个性化和本土化特色。承德除了皇家文化、生态文化以外,最具特色的就是民族民俗文化,特别是满族民俗文化。挖掘其优势资源,彰显其特色价值,对于发展承德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与品牌建设

文化产业的发展链条,一般呈现为从整理文化资源到把握资源优势,再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品,最终实现产品的品牌化。资源优势是基础,而品牌建设才是最终目的。要想依托承德的民族民俗文化 ,将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同样要注意把握资源优势,通过开发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

承德是以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市总人口的40%,形成了厚重的民族民俗文化,包括舞蹈、音乐、民俗工艺、民族饮食等各个方面,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少内容在全国影响广泛。近年来,承德市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努力培育和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开发了很多文化产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仅就旅游游览与消费角度来说,极具满族风情的围场皇家秋狝,蒙古族的风情演绎,还有丰宁的满族风俗游览,都已经成为承德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二是地方文化产品的开发。承德有三个满族自治县,这些地方丰厚的满族文化资源也逐渐被开发出来。比如丰宁满族自治县正在规划建设满族文化产业园、满族文化博物馆、满族风情一条街,努力形成满族文化聚集区,突出民族民俗品牌,让优质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三是民俗园区的开发。正在建设的《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坐落在风景秀美的承德元宝山脚下,有望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色、最为丰富的满清文化产业长廊。

当然,发掘承德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创建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形成的风格独特且影响广泛的文化现象,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一是整合效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聚集效应,能够有效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是增值效应,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四是辐射效应,能够带动形成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发展空间;五是放大效应。要想打造承德的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品牌的多重效应,显然不能仅仅靠某个项目和某类产品,还需要对既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只有站在品牌建设的高度,才能认识、发掘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是品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品牌建设则是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目的。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表述,对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的开掘应该是一个“化珠成链”的过程,尽管每一颗珍珠都会闪射光芒,但只有将它们穿成珠链,光芒才会最为耀眼。这就是品牌建设中资源整合的价值所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内容文化与形式文化的整体认识。所谓的内容文化,是指民族民俗文化中的精神价值蕴含。《说文解字》把“俗”释为“习也”,强调的就是民众的自我教化与传习。民族民俗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承载着民众的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必然渗透着民族的道德、情感、理想和审美等诸多精神内容。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如果只是片面地追求文化的产品化,忽略了产品的文化属性,即文化产品的文化元素,就容易造成文化产业的庸俗化乃至低俗化,导致文化精神的迷失和伦理道德的失序,从而偏离了倡导和建设文化产业的初衷。事实上,人们面对民族民俗文化产品,最感兴趣的正是其中所蕴含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一段蝴蝶舞,上下翻飞的有这方水土英武雄健的磊落情怀;一张剪纸,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对这块土地上质朴而美丽的情愫。在发掘民族民俗文化产品的时候,只有充分认识到其内容文化的价值,才能从整体上彰显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特色和价值。

种类文化与主题文化的整体发掘。承德民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要想从这些内容中提炼出特色文化品牌,就需要整体发掘,在特定主题的统领下,发挥整体效应。

以旅游主题为例。承德具备了民族民俗旅游的良好资源,比如丰宁坝上的满族风情,围场的民族民俗,平泉的契丹文化,还有待建的《鼎盛王朝》满清文化园区,紧邻外庙的“清城”,碧峰门民族民俗文化街等等。这些景观既是避暑山庄和外庙旅游的延伸,也都具有独立欣赏与体验的价值。若能够将这些旅游资源整体链接起来,就更容易形成特色品牌,发挥品牌的多重效应。

一是放大辐射效应。围绕避暑山庄和外庙,就近辐射《鼎盛王朝》的满清文化园区、“清城”和碧峰门民族民俗文化街,将观赏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民族民俗文化与消费民族民俗文化产品融为一体,可以形成一级辐射的整体效应。如果向远辐射,还可以延伸至南北两端,比如向北的围场、丰宁一端,可以体验扬鞭跃马和婚嫁祭祀等民俗文化,形成二级辐射的整体效应。这样逐级辐射,就放大了个体景观的产业效应,也凸显了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优势。

二是构建梯级结构。围绕避暑山庄形成一级结构;依次延伸开去,譬如以围场为二级核心,链接到承德县的民俗文化、平泉的契丹文化,形成二级结构;具体到围场本身,白天可以感受围猎场的壮观场面,参与民族婚嫁以及祭天等民俗活动,晚上可以欣赏丰富多样的民族表演。这样一来,每个具体的民族民俗文化项目都能在整体建构中放大其特色效应。

市区文化与县区文化的整体呼应。承德市区和县区的民族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可以考虑从三方面促成市区文化与县区文化的整体呼应:一是形成市区文化与县区文化的整体链接,构建区域文化特色整体;二是借助市区文化,为县区文化营造良好的宣传与演示平台;三是市区文化与县区文化直接对接,形成互补共赢的文化产业局面。

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品牌的建设途径

发展地方的文化产业,关键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清醒认识。要想建设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品牌,同样需要站在整体认识的高度,把握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

强化宏观谋划,创建整体效应。一是要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在承德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已经试图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围绕避暑山庄和外庙,建设清城、碧峰门民族民俗文化一条街、《鼎盛王朝》满清文化园区以及皇家文化广场,体现了近辐射、多角度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事实上,只有考虑整体布局,才能利用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产业的整体效应。

二是要整体推介,强化效应。一张剪纸,再绚烂,也就是一张剪纸;一个舞蹈,再耀眼,也就是一个舞蹈。它们本身无法构成强大的特色品牌效应。如果将民族民俗文化放置一起做整体推介,就会有出人意料的宣传效果。

三是健全机制,形成合力。从组织机制、运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共同创造有利于发展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的整体环境。

深度整合资源,凸显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一是以避暑山庄为核心,辐射其他各县区,努力形成以市区为主体、向南北两端延伸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链。具体来说,要以避暑山庄、双滦民俗文化中心为核心,北向隆化北魏古城、木兰围场、丰宁民俗文化演示区域延伸,南向平泉辽河源、宽城满族自治县延伸,形成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布局。

二是整合民族民俗文化中舞蹈、音乐、民间工艺和民族饮食等各种形式,营造整体模式,强化整体效应。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如果分散开来,往往难以凸显优势。只有通过集中展示、多元开发、市场拉动等途径,将这些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体链接起来,才能加宽加厚文化产业链,在整体上推动承德的文化产业发展。

注重创新推广,放大民族民俗文化的品牌效应。一是注重创新品质。将分散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为一体,将潜在的满族文化资源发掘翻新。

二是注重扩大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承德民族民俗文化的旅游规模、艺术及民俗表演规模以及民族工艺生产经营规模作整体性的扩展,放大民族民俗文化的品牌效应。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田县品牌建设食用菌

1引言

古田县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也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菌类产量最高、开发品种最全、科技实力最强的食用菌生产大县,被誉为我国著名的“食用菌之都”。食用菌产业作为古田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加快食用菌品牌的建设、发展、维护,促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古田县存在着食用菌品牌经济效益不显著,食用菌品牌尚未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对食用菌产业生转型促进作用有限。

2古田食用菌品牌建设的现状

从2008年以来古田县食用菌生产产值总体上都在逐年平稳上升,2015年全县食用菌的生产产值为49.1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40%。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食用菌生产已经开始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申请品牌企业数量在逐年提升,食用菌品牌企业已有一定规模。食用菌品牌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户增收、提高就业率重要途径。但是从现有品牌质量来看,著名品牌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尚未发挥其他食用菌品牌的优势来协同带动发展。这些大部分食用菌品牌企业主要涉及食用菌产品为鲜食用菌、干食用菌这样传统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业的企业很少,食用菌产品附加值低。

3古田县食用菌品牌建设问题现状

3.1扶持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管理机制政府作为品牌建设与经营的参与者,虽然近几年古田县把食用菌作为新兴产业的高度来认识,但在政策和资金的扶持的力度上,对食用菌科研投入的严重不足,引起技术人才流失、技术研发进度缓,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在食用菌品牌建设与维持上,扶持资金不足、宣传方式落后,在促进品牌的传播与推广过程中缺乏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在监管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的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食用菌的农药残留检测力度上,对食用菌的出口影响极大,导致品牌价值和资源的流失,影响食用菌品牌的长远发展。3.2品牌科技含量低目前从现有食用菌品牌企业建设来看,有品牌的食用菌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优势不明显,品牌质量急需提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其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技术相对缺乏。瓶载改袋栽和棉籽壳代替木屑技术一直沿用至今,没有更大发展和突破,同时欠缺资金实力,难以实现技术创新、生产规模的扩大。3.3品牌缺失文化内涵食用菌企业在建立品牌之后,对品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极少有对品牌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未深入挖掘品牌文化,没有结合古田县当地悠久生产历史渊源和地方文化。众多食用菌品牌形象趋同,缺乏个性特征且及易被模范,缺乏后续宣传的管理,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实现品牌忠诚,对产品的包装过于简单,没有针对特定的消费需求来进行分类定位,没有大规模食用菌品牌产品的促销活动,食用菌休闲农业发展有待开发。

4古田县食用菌品牌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4.1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监管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品牌建设助推作用,明确政府在品牌建设中的具体定位,加强系统谋划,加大品牌农业培训力度,强化品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强调产品品质提升作为首要任务,在推动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让创建品牌逐步转变为自发行为。其次,积极建设品牌营销平台,开展以多种形式对品牌进行宣传推广,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强化产区和销区的宣传。强化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健全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加大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力度。以优质品牌作为食用菌发展的基础,努力争取市场的认可,从而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品牌食用菌产品的溢价,促进品牌的健康发展。4.2依靠技术创新,强大品牌建设力量 首先,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以组建银耳集团为突破口,做强做大古田食用菌产业。将食用菌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化加工转变,由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向循环利用转变。引进创新人才,强化食用菌产业研发队伍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食用菌精加工和深加工研发,银耳曲奇、银耳茶、猴头菇饼干等开发研究食用新产品,延伸食用菌产业链,立足本地传统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4.3依托地方特色,丰富品牌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理念也随之改变,如今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丰富,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竞争因素,强势品牌蕴涵着优秀的本土文化,古田县现有食用菌品牌企业生产的产品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缺乏产品与当地的精神文化相结合。在创建食用菌的品牌时,通过文化的注入,增强其内涵,来体现品牌特色,区别其他同质产品,从而提高辨识度和竞争力,在消费者心里形成忠诚度。以食用菌为主题,通过摄影、书法、艺术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古田县食用菌生产悠久历史,还可以通过民间娱乐、工艺制作等方式,来增添古田食用菌文化地域特色,形成以食用菌产业为主的集生产销售、休闲观光,教育科研,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等多元化于一体的食用菌特色产业县。

参考文献

[1]高峻,黄伟,李荣春,李成云,刘鸿高,刘跃明. 科学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 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建设[J]. 中国食用菌,2015,02:77-81+86.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 品牌构建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农产品市场已经告别了短缺时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层次已经大幅提高,高品质、高质量和高品牌的农产品逐渐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对象。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方式也开始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向服务竞争和品牌竞争转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已经成为改变农产品形象,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必经之路。

品牌是维系生产者与消费者良好关系的纽带

品牌建构有两大作用。一方面。品牌建构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品牌是一种文化,品牌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经营理念的综合。在品牌形成之前,企业发展之初,在管理者的领导下,全体员工为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而奋斗,深刻反映了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意愿。在品牌形成之后,整个企业管理层会以维护企业品牌为根本目的,而加强企业员工内部的凝聚力是维持品牌的一个基本保障。所以说,企业品牌的建构具有多重效应,既能够创造完整的企业内部文化系统,又能够创造更具人性和文化意蕴的产品,使品牌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发展,使品牌更具有活力、更具生命力。

另一方面,品牌建构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通过对人才的争夺表现的淋漓尽致。哪个企业的员工素质高,哪个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就能够获胜。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上,高素质的人才对企业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薪水待遇只是一个方面,已经不是最具决定性的要素,而企业品牌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品牌能够吸引到高素质人才,同样高素质人才能够加强企业品牌文化的建设,企业员工的素质是品牌经营的立足点,是品牌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所以企业要注重对人才的管理和培训。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与企业文化共同发挥作用,农产品品牌体系的构建更是离不开人才与企业文化。因为,品牌能够向消费者传达一种有价值的信息,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变相的增加了消费者的利益。任何一种商品交换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和信任,而品牌的建构正好能够达到这种功能。有针对性的构建有价值的企业品牌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农产品是生活必须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已经转化为绿色的消费模式。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农产品成为消费者的一致选择。然而当今的农产品市场可谓“龙蛇混杂”,农产品究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无法得知,购买到安全的蔬菜也成为了一种奢求。而品牌的建构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更能够决定农产品生产者的核心利益。

中国农产品品牌建构存在的问题

消费者和生产者品牌意识薄弱。农产品和其它普通工业商品存在着很大不同,消费者在消费这两种商品时往往有不同的偏好,对农产品没有品牌要求,潜意识里认为农产品基本上都是同质的。在消费者品牌意识薄弱的大背景下,生产者往往没有意愿去经营品牌,从来没有把品牌建设看作是影响自身发展的无形资产,更不懂得品牌背后所隐藏的神秘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生产者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日益强烈。因此,生产者如果不变革以往的销售思路,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有待构建。农产品品牌的建构需要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做支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品牌的建构很难实现。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诸多农产品安全标准,但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时效性仍然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另外,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和复审周期相对较长。以农药残留项目为例,中国农作物除稻米有少数专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之外,同类作物大多使用同一标准。而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对不同作物都有各自的限量指标。概括而言,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标准化水平低。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设备和技术,地方农业标准与省级和国家级脱钩,与国际脱轨;其次,科技投入水平低。在农产品的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关键技术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最后,应用率低。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之后,很难付诸实施。

品牌建构的法制环境缺乏。法制环境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有关品牌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当滞后;其次,诉讼成本较高,根本原因在于,相关的执法程序比较复杂,执法效率低下,从而造成了侵权者的侵权成本偏低,而被侵权者的诉讼成本偏高的局面;再次,行政性垄断阻碍了品牌的创造,为了保护地方品牌,有些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排斥和打击国外品牌,品牌来源于竞争,阻碍竞争就等于切断了品牌建构的原动力;最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培育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往往对农业行业协会和普通农户进行培训和引导,而中国在这些方面尚需完善。

科技人才缺乏和技术基础薄弱。中国实行的是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但是,农业领域人才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尚没有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机构,很多从事农业工作的人都是自学成才。另外,技术基础薄弱也是阻碍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很多工业品都实现了网上交易,建立了网络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消费者可以了解到关于产品的各项信息,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农产品品牌的建构完全可以参考这个思路,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培育农产品品牌。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己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一套电子商务平台,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加以利用。

促进农产品品牌建构的政策建议

以农产品质量推动品牌建构。农产品质量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生产者最应该保障的。质量属于产品本身的内在因素,品牌属于产品的外在因素,内因决定外因。国际上任何一家知名的品牌都是把质量当做企业的生命,以质量的提高巩固品牌的市场地位。质量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多维范畴,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所以说,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能否提供绿色的农产品成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取胜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消费者处于消费心理恐慌的状态,因此,此时是以农产品质量为抓手进行品牌建构的最佳时机。

以品牌文化意识为加强品牌建构的原动力。目前,中国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品牌意识都比较薄弱,只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品牌意识,才能够促进产品品牌的建构。为了塑造有利的品牌文化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原有的企业制度模式;二是培育农业企业家的精神文化,这是品牌建构的基础;三是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文化理念,然后将之本土化,为品牌建构服务;四是创新自身企业文化,在结合自身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创新文化的内涵,加强对企业绿色管理理念的认识,促进绿色生产。

以系统性作为构建企业品牌的根本目标。构建农产品品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可以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品牌规划阶段、品牌创立阶段、品牌培育阶段和品牌扩张阶段。品牌规划阶段包括五个方面:农产品的选择;产品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分析;根据自身优势制定品牌建设的具体目标;客户群体选择;最终的品牌定位。农产品品牌创立阶段包括农产品品牌注册、农产品品牌识别系统的设计、农产品品牌产品上市等内容。品牌培育阶段具有以下特点:农产品质量标志开始形成;品牌提升价格竞争力;品牌联想美誉度形成;品牌知名度提高。在农产品品牌扩张阶段,企业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了巩固品牌的市场地位,开始进行品牌保护、品牌延伸、品牌连锁、品牌扩张等品牌经营活动。

以政府作为推动品牌建构的推动力。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了品牌发展和建设的推动者和组织者,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农产品品牌建设很难开展。以地域性品牌建设为例,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许多非常有特点的地域性品牌,把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与地域名称联系起来,能够向消费者展现农产品的特点。目前,“砀山梨”,“哈密大枣”、“清光瓜子”等地域性品牌已经享誉海内外。地方政府不仅在品牌建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在品牌保护方面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对那些假冒伪劣,盗用他人商标,损害商标持有者权益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发展战略;品牌建设;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1-0037-04

品牌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名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拥有品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是该国家、地区或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品牌的市场开拓力、资产内蓄力、资产扩张力、企业适应力和员工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发展牢靠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对于促进城市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课题试就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举措与路径作一调研分析。

一、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

所谓品牌强市战略,即将品牌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加品牌数量、提升品牌质量为抓手,通过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等系统工程,形成“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与“品牌工业―品牌服务―品牌政务―品牌城市”两条相继相成的品牌链,从而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城市经营与发展战略。结合十堰实际,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具有以下重大意义:

(一)是提升十堰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客观需要

十堰是典型的国家“三线”建设催生的“嵌入型”城市,因“东风车”而建,因“东风车”而兴,城区已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而辖区县市则仍都是“国家级贫困县”。 长期以来制约十堰经济发展的有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不便、城市发展空间不足 “四大瓶颈”。这就客观要求十堰市的跨越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发展经验表明,产品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突破,是制造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法宝;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往往伴随有品牌的崛起,如韩国经济的腾飞,就离不开三星、现代、LG这些品牌企业的贡献。因此,十堰市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应立足于增加品牌数量、提升品牌质量,利用品牌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二)是适宜十堰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区区位的战略选择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十堰市划归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十堰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区,担负着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历史和政治责任。这就客观要求十堰市必须正确处理好限制开发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与确保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关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品牌所具有的溢价功能,可以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获取最大的功效。因此,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努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获取最大最佳发展的方略,是适宜十堰功能定位和区位要求的战略抉择。

(三)是推动十堰政务品牌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力推手

产品品牌的集聚效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扩张,产业的扩张效应可以带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需求则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提升则可带动政务品牌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以经济品牌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带动政务品牌建设,从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是品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已被青岛市的“品牌兴市”战略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之一。青岛市是全国最早提出并实施“品牌兴市”战略的城市,该市《1984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拉开实施序幕,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2004年11月即被作为“一个随时都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当选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并且随着品牌战略的深入推进,品牌意识逐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以及社会诸多领域,由点到线至面全面发展、遍地开花,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优化了城市发展的软环境,更好落实了“执政为民”的要求,从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成功跨越。

二、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一)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具有一定的基础

一方面,东风公司当年是采用“聚宝盆”的方式,抽调全国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最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人才在十堰组建的,为十堰带进和储备了大量的先进设备、技术和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十堰市委、市政府近些年相继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推动了品牌建设,为全面形成品牌强市战略作了前置准备。2012年12月,十堰市政府印发了《十堰市质量兴市战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确立了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和产品的质量整体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发挥质量引领和辐射效应,促使十堰的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代表实体经济竞争力的质量指数和反映市场发育度的满意度指数位居全省前列的目标。2013年3月,十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商标战略实施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商标培育、管理、运用和保护工作机制,注册商标总量进一步突破,商标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商标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力的商标品牌的目标。2012年12月,十堰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验收,当年全市专利申请1 859 件,年平均增长24.14%,其中企业专利申请在总申请量中的比例超过70%,企业专利授权实施达90%。截止2015年8月,十堰市注册商标数量累计已达4 919 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3 件,湖北省著名商标70 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4 件;装备制造业有“华昌达”、“佳恒”为代表,汽车及配件生产制造业有“驰田金钢”、“通达牌”、“神河汽车”、“隆昌汽配”、“荣泽车桥”为代表,现代农业有“武当道茶”、“龙王垭茶”为代表,生物药业有“房陵本草”、“武当医药”为代表。各业都呈现着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推行品牌强市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具有政策叠加的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党的十明确提出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也是品牌强市战略的灵魂和核心,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增加品牌数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和保证品牌质量。品牌强市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目标一致性,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就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为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带来诸多政策机遇,是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最大的政策机遇。二是国家和湖北省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十堰市处于秦巴山区腹地,所辖县(市、区)皆纳入了国家秦巴山扶贫攻坚片区。国家和省对秦巴山片区的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资源补偿、帮扶等方面都予以了相应的倾斜扶持政策,为十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政策环境,也是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与补偿的政策机遇。十堰市境内的汉江水流域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利用国家对其的生态保护政策,可以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利用国家对其生态补偿的对口协作政策,专注引进京津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可以加快增加品牌数量、提升品牌质量。这也是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一个有利机遇。四是湖北省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政策机遇。2013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湖北省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进行系统谋划和部署,为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提供了政策依据、战略先导和实施环境。

三、十堰市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举措与路径

(一)整合相关战略和政策,制定统一的品牌强市战略

整合以往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的与品牌建设相关的战略和政策,如质量兴市战略、商标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等,制定统一的品牌强市战略,明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工作任务、政策措施与组织领导,变政府主导、部门主推为政府主推、部门落实,加大战略推进力度,并将品牌建设的工作目标任务列入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开展效能监督,强化部门落实力度。

(二)明确发展重点,加快品牌培育和打造

根据十堰市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应紧紧围绕汽车、旅游、水电、医药、绿色食品五大产业,突出发展以下重点:一是提升发展制造业品牌。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依托科技进步,提升品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抢抓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的机遇,引导和支持“东风板块”骨干企业和市属专用车企业、汽车总成企业、汽车装备和模具生产企业的商标发展,趁势培育一批全市知名、全省著名、全国驰名的商标群,把十堰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知名的汽车生产基地;二是扶持发展农业品牌。引导推动农副产品品牌化经营,鼓励农户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商标整合,鼓励农业企业创牌经营,实现以商标为纽带的订单农业。挖掘传统农副土特产品发展潜力,突出本地特色,鼓励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三是壮大发展服务业品牌。鼓励服务企业注册并运用服务商标,创立服务品牌。支持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旅游、餐饮、食品加工、文化等支柱服务业商标品牌的发展。扶持发展广告、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品牌。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以精品意识,深入挖掘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诗祖文化、女娲文化、七夕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文化名牌、名企、名品;四是培育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全力帮助出口商品企业在主要出口国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坚决杜绝和有效防止商标在国外被抢先注册。引导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值产品出口,推进国内商标向国际市场延伸。

(三)加强品牌知识宣传和创牌能力培训,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创牌能力

坚持普及型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和形式,广泛宣传品牌知识,推介企业成功运用品牌战略取得效益提升的实例,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品牌策划和运作水平;常态化、针对性地组织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商标法律和商标知识的培训,开展品牌战略专题论坛等活动,为企业间交流经验、互享资源搭建平台,帮助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品牌创建工作队伍。

(四)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提高企业品牌运用能力和水平

工商、质量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在品牌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帮助企业做好商标的申报、保护与维权以及经营运作等工作;指导企业开展品牌策划,制定和完善品牌规划;引导企业采取商标权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转让、许可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实现商标价值的转化、利用和提升;支持企业加大对商标宣传的投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巩固和提升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商标的美誉度;鼓励企业加强品牌文化建设,积淀品牌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品牌的凝聚力;支持企业实施商标、商号一体化战略和商标授权许可使用机制;充分发挥商标协会、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推进闲置商标交易、商标许可经营活动,盘活闲置商标,提高商标的利用率;鼓励发展专业品牌评估机构,建立完善科学、规范、可信度高的品牌评估体系,促进品牌升值。

(五)加强品牌保护,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

切实落实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严厉打击与规范治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大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商标印制管理制度,落实商标印制管理责任制,强化对商标印制的监管;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合作、部门协调,积极探索保护商标专用权的长效机制,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的保护体系;对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产品实行全程跟踪动态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商标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完善品牌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品牌发展激励机制

对商标注册,特别是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农产品商标、服务业商标、商标国际注册实行奖励或补贴,建立健全奖励或补贴制度,多样化地进行奖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与商标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银行机构开展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对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符合政府采购规定的,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采购;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大对品牌战略实施的财政投入,积极扶持知名品牌企业做大做强。

(七)以经济品牌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带动政务品牌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在对品牌强市战略的认识和布局上,不将其视为仅是个经济发展战略,而将其作为一个全局战略。适应经济品牌建设的需要,不断跟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从而培育和打造出政务品牌,带动政务品牌建设,实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与“品牌工业―品牌服务―品牌政务―品牌城市”两条品牌链成功链接与跨越,推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Research on Shiyan City’s Brand Strategy

LI Gang

(The Party School of Shiy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Shiyan 442000,China)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范文第5篇

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旅游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历史重任,旅游产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文化旅游将会与探险旅游、运动旅游等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互为条件、科学发展,既是进一步把宜宾建设成为旅游强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宜宾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宜宾文化旅游“软实力”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旅游本身也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旅游活动,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到地方民族文化,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地方民族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活动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市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既是加强宜宾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也是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有效方式。

(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型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人们更多的要求参与到旅游过程中,对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有较高的要求。而宜宾目前的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简单性的产品占主导地位,缺乏富有地方特色的高品位旅游纪念品,缺乏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等高端旅游产品。与文化产业融合,经过其渗透及辐射,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和指导旅游,使旅游产品具有更高的文化创意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为旅游者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潮流和时尚新品,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功能,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有利于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不仅会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而且会增加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游览和体验时间,游客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旅游目的的感情,从而愿意继续在当地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交通、餐饮、住宿、娱乐和购物等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

(四)有利于设计开发旅游商品,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一直是宜宾旅游的软肋,宜宾旅游纪念品品种少,产品雷同,设计、制作粗糙,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艺术品位不高。旅游纪念品是消费弹性较大的商品,文旅融合有利于深度开发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品质精良的旅游纪念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才能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建设了一批体现地方文化的旅游景点。宜宾市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建成有兴文石海苗文化博物馆、竹文化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真武山道教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旅游景点,这些景点有机地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在其建筑、布局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二)培育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节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活动,节庆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精神上获得享受和营养,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宜宾比较成功地推出了一些旅游节庆活动,如中国宜宾酒圣节、蜀南竹海龙舟节、兴文高桩、农家“转转会”、兴文苗族花山节等,都是宜宾地方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较好的节庆活动。

(三)推出了一批富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十二五期间,宜宾将重点推出能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的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是酒文化旅游线:以五粮液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中心,加快中国五粮液酒文化特色街区、流杯池酒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形成中国酒文化旅游线;二是名城古镇文化风情旅游线:以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李庄、南溪、江安、龙华为依托,形成名城古镇文化风情旅游线;三是“五尺道”寻幽探秘旅游线:以翠屏区为起点,连接高县、珙县、筠连三县形成“五尺道”探险考古旅游线;四是红色主题旅游线:以、赵一曼、余泽鸿、李硕勋、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等革命先烈的故(旧)居、纪念馆为中心,打造宜宾红色主题旅游线。这四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的推出,是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

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游客参与体验项目少。宜宾市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目前开发成熟的旅游产品主要以浅层次的观光型产品为主,景区基本是单一靠门票过日子;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不适应多层次的游客不同需求,景区体验性差、“回头客”少。旅游消费以吃住行为主,制约旅游产业链延伸。

(二)部分景区可进入性差,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宜宾市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较边远的县镇境内,如“五尺道”文化资源、赵一曼烈士故居等。这些景点交通建设滞后,影响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又如珙县的人故里是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然而由于该景点的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可进入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发展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缺乏文旅融合整体规划,整体宣传和整体营销。搞好规划是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先导。目前,宜宾还缺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进一步的整体宣传和营销就无法到位。如围绕“酒”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开发为例,目前就酒类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做得很好,但如何把“酒文化”融入“酒产业、酒产品”进行文化旅游的深度规划、开发、宣传和营销,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项目。

(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文化旅游产业是智慧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就不能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目前来看,宜宾旅游人才储备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高端人才缺乏和创新力不足成为制约文化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

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思路

(一)转变观念,促进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转变观念是实现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前提。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改变孤立强调旅游要素或文化要素的单一发展模式,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二者的融合,加快形成文化旅游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逐步实现旅游景区景点由“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在实践中,我们以旅游业为载体,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将其作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推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的融合,将其作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推进旅游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将其作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十二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壮旅”的战略布署,宜宾市旅游局已完成全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转变观念,把发展旅游业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旅游发展,提升宜宾旅游的品位和文化内涵,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取向的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高端化,推动产品创新和升级。

(二)体制创新,增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活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改变文化和旅游分部门的管理体制,实行一体化管理,加强不同部门和各行业的有效合作与协调。在对文化、旅游企业管理方面,改变多头管理模式,精简文化、旅游企业创立时的审批环节,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二是坚持规划引领。要按照大旅游的范畴编制好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以规划指导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坚持文化与旅游“互通有无、互为利用、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思路,高效配置资源,合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使文物保护、交通旅游、商业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狠抓体制机制创新。在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组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将文艺团体、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加快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好市旅游管理委员会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增强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调控手段,发展旅游行业协会,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抓文化旅游的合力。

(三)市场运作,突破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瓶颈。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实现文化旅游投资从政府主导向多元投资和多方建设转变。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为此,应当坚持和完善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制定并完善“鼓励与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不断加大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文化与旅游产业,参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二是成立宜宾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公司。以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投资、贷款融资担保、产权产品评估交易为主要职能和运营手段,通过资本撬动、项目带动、市场运作,推动文化旅游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资源整合重组、规模经营,把集团公司打造成为立足宜宾、面向全国甚至上市融资的文化旅游产业融资平台和战略投资主体。三是加快培育民营文化旅游企业。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扶持鼓励改制职工、名家能人、非遗传承人、专业技术人才创办文化企业。鼓励支持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

(四)整合资源,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品牌建设。品牌文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经济因子与文化因子相融合的集中表现。任何一个旅游项目的远近闻名和常兴不衰,固然有资源优势的重要因素,但品牌文化的建设或包装,则是旅游产品“好景不怕路途远”的重要原因。企业和产品是品牌的载体,文化则是品牌的灵魂和品味,对于任何一种品牌文化建设来说,都必须集中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六种资源要素的优势,精心打造敢为人先和天下先的品牌文化。 这些年来,随着我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品牌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中国宜宾酒圣节、蜀南竹海春笋节、南溪豆腐干文化节等,品牌文化虽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其节庆活动过程中的文化氛围仍然还比较淡薄,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相关配套设施未完全到位。品牌文化建设意在品牌,重在文化,因为文化是品牌的内涵、底蕴和灵魂。宜宾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白酒之所以叫“五粮液”,如此等等,均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如对酒文化的开发及品牌文化建设,必须了解酒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品牌文化贵在创新,重在升华,关键在于文化创意。一般企业及产品的品牌文化建设是如此,文化旅游业的品牌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推进旅游产品的品牌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