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27-02
高校美术类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未必一定要唯“专业”至上。艺术人才应该具备多项才能,应该是拥有丰富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人。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同时,设法使学生增加一些人文素养或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丰富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应是我们美术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学中国画学生的学习中加入对我国古诗词歌赋的学习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中国画从唐代开始就有诗画结合的传统,所以中国画的画家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学与书法修养,那么他就绝不能创作出一幅完整的中国画的画作的。
一、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1 美术是人文学科之一,美术作品要传达的是人文精神
一般认为,人文学科主要指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等,实际上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也属人文学科。高校美术类专业作为艺术类学科中的门类之一,它当然也是人文学科。美术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诞生的。美术作为视觉形象,它是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媒介,是对人类文明演化过程的展现。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美术具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的特点。美术的这个特点是其他人文学科均不具备的,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史、哲等,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文字描写与辩证的说理等来启迪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的。
美术与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美术所传达的讯息常常能够提升人们的直觉、推理、联想与想象的能力,能使人们分享到来自于生活的思想和情感,并使人从中获得认识,从中建立起自己相应的价值观。因此,美术具备一切人文学科所应具备的特征,美术在人文学科中发挥着它的特殊的人文教化的作用。
2 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较低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知识匮乏、对美的理解与认识不够、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及对社会问题反映冷淡等。
在知识与文化方面,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不仅对丰富的学科以外的知识不感兴趣,甚至对本学科中的文化课的教学也采取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有的学生甚至把比如美术史等必修类课的学习也当做是一种负担,不仅不去深入研究,甚至连考试都会“挂科”。至于对其他如文学、美学和音乐等课程,不少学生更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这样,当他们毕业走人工作岗位以后,当他们要面对的是有较高或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设计和创作的要求时,由于自己的文化底蕴薄弱,所以就往往会使作品落入俗套,缺乏深度。
美术类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心理状态、审美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他们已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学习经历不相匹配,这也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的发展。使人无法想象的是,目前不少学美术的人竟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来欣赏美,所以就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与创造美。这些人还较普遍地对时事缺少关心。至于在逻辑思维、辩证分析和科学判断等方面,他们的能力更欠缺,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或人生难题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他们的美术作品,要么与时代的发展相距太远,要么就是只会表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琐细现象,从不涉及大的社会问题。他们不明白,一件真正可以传世的艺术品的诞生是离不开自己所处时代也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维的。
美术作品应反映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应反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但是,目前很多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就使其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极度地贫乏。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地影响了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培养。
3 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艺术名家中不乏具备多方面修养的人。达・芬奇所涉猎的领域就涉及到了14世纪的所有学科,以至于自认为绘画并不是他太擅长的一门艺术。19世纪浪漫主义的绘画大师德拉克罗瓦从小就接受了来自于家庭的良好的音乐教育,成年后与作曲家肖邦成了密友。可见,高水平的人文素养是艺术家成功的要素之一。
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理解其专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更深层次地推动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能使他们更懂得人的生命的价值,从而重视健康,珍爱生命。这是因为,人文素养的提高能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能使他们有一种恰当的生活方式,能使他们采取合理的办法来应付或承受来自于外界的种种困难和压力。所以,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美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一环,搞好人文素养教育可使学生弥补起其入学时在文化上的缺陷。对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同时,再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就能使他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艺术,也可以使他们能更好地领会当代的艺术。
二、中国当代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应包括的内容
1 文化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应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法学,还应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比较广阔的领域。如此多的内容,对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使他们都能全都有所涉及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有所选择,或有所侧重,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来确定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比如,学习国画的,可以学一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学一点中国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学习油画的,可以学一点西方的哲学与经典,可以对影响西方现代艺术形成的西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习设计的,应了解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应对现代设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西方现代文学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掌握大众消费、经营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道德观念教育
道德观念中包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感的确立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甚至成为创作的源泉。不能指望,一个在精神上匮乏、一个对人对事对生活毫无激情或毫无同情心和责任心的人,他在艺术上能有什么作为。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人,他能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感受、去体悟和去表现丰富而多彩的生活和复杂的人性。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只有具备了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他的艺术技能才会是有根的。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的道德观念的教育应以家庭观念的教育为核心,然后由爱家推及爱国。
3 审美情趣教育
在对美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中,我们应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而高雅的情感。真切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如果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实际地去实践自己的人文情怀,那么他们从书本上或艺术作品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就将是肤浅的、缺乏根基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这种生活中的美,有些人能够发现它,有些人对它则熟视无睹。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应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那些散发着无穷魅力的人文素材,从中认识美、欣赏美,进而学会创造美。
三、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对策
1 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向人文方面倾斜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下,学生人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仅靠学生的自觉,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甚至必须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首先,学校应增加人文修养类课程。增加人文修养课程是弥补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先天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在短时间内加以实施就有困难。其次,在课程设置不变的情况下,设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借此丰富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再如,在专业技法类课程中运用课上交流或课下留学习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如此,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有所提高。
2 强化高校美术类专业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营造一种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升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进一步挖掘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比如邀请校内外的名人、专家给学生举办人文讲座,借此强化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二是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尤其是其中的人文社科类学生社团的活动,借助这类社团活动活跃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增加学校及学校周边地区的文化建设,合理设置人文景观,同时加强对校园内部商业网点的管理,避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冲淡校园内部的人文氛围;四是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将他们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实践。
1.文学作品阅读量少
近年来高校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和阅读数量持续偏低,甚至对经典文学作品不求甚解,这成为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例如,在进行外国文学的课程讲授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一些如《哈姆雷特》《浮士德》等经典文学作品了解甚少,这给教学的深入带来了很大不便,也充分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
2.文学写作能力差
由于高校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加上没有深入研读和学习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导致他们在进行文学写作时写作能力较差。从目前大学生文学写作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存在一定的语法错误和语义混乱,甚至影响正常阅读,更不用说语言的流畅及文学意境的营造。
3.文学素养缺失引发人文精神衰落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对现代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及人文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古代文学《孔雀东南飞》与英国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当代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这种对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正是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如今,由于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人文素质较低,引起社会的人文精神衰落。
二、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原因
1.教育机制存在弊端
如今的教育体制对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极为不利。首先,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的片面甚至匮乏。其次,在大学阶段虽然加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教育,但是往往只是注重人文素质的课堂教育,忽视了相关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艺术知识的熏陶,直接导致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国外文化的涌入,国内外多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高校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价值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的思想直接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造成部分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社会环境中的恶劣现象,人文精神丧失、人文价值逐渐模糊,影响健康的思想人格和文学素养的形成。
3.文化活动内容单调
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表现在学科范围内的文学知识提升,还可以通过校园的文化氛围来体现。尽管目前已有很多高校的学生会以及团委定期组织一些关于教学实践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但是与大学生文学素养相关的学术活动却很少,导致一些与文学素养等人文素质提升的哲学、历史、文人等文学知识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导致学校缺乏浓厚的人文氛围,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和文化品位的增强。
三、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教学策略
1.加强对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视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不只是高校语文教师的责任,而是和学校、教师、学生都有一定的关系。首先,高校要正确认识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的过程,对学生丰富精神、陶冶情操及完善人格都有重要意义。其次,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的整合,使教学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文学育人的目的。最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认识到文学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学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
2.完善文学素养课程设置
首先,《大学语文》是如今高校文学素养教育的主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要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量,确保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高校还可以结合学生文学素养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开设一定的类似《外国文学》《文学欣赏》的选修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高校学生提高文学作品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建立科学的文学素养评价机制。无论是《大学语文》的专业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地将学习与考核结合起来。
3.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教师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文学知识、文学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虽然说文学素养偏重语言写作的技巧,但写作技巧不等于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中的文学知识,是一个人文学修养的基础。一个教师的文学知识是教师思考教学过程,把握教学细节和从阅读者心理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与教学指导方法的知识,学写作能力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中书面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具有好的写作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一部分语文教师在书面语言上的表达水平不高,少数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写作水平超过语文教师的原因就在于书面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问题;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阅读体验,是对你的语言表达细节的感受,有文学欣赏水平的教师重视作品中的语言结构。
教师的文学素养提高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师职业与教师队伍现状,从教师职业上讲,教师的职业是语言传递为中介的职业,教师的语言形象极大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职业语言一是教师的口头语言,二是书面语言,三是形体语言,在人与人的交际中,教师是语言的传递者和运用艺术者,教师的语言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语言心理效应。教师应该是语言形象的设计大师,教师应有语言艺术的基本修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素材是否丰富,教师的语言素材我们认为首先与教师本身具备的文学修养水平有密切联系,与教师的语言经验丰富与否相联系。教师在开展自身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语言文学修养的教育,不能忽视语言经验的积累与提炼。从教师队伍现状上讲,学术论文不会写,文学作品不知多少,文字表现能力差的教师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中学文学学习时间不够,大学没有文学时间的学习,就业后无时间和无要求学习是根本的原因。研究表明:教师是语言的运用者和传递者,教师具备文学修养是教师形成和发展个性化的语言教育运用与传递能力的重要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每一个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和宣传党的教育思想的政治责任,每一个教师都与“文学”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更好地负好自己的教育责任,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都有必要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二、教师提高文学修养的方法
我们经常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可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以后的工作。所以,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对语文老师来说就很有必要。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呢?
1.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学理论功底,教师才能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更广泛学习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上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引导他们思考,从而让学生对你的课堂充满浓浓的兴趣。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种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使大学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教育部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样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一、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文学鉴赏能力是国家对于大学生教育目标的要求之一,文学鉴赏能力是审美能力的一种,是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大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是关于现实生活的再现,文学作品通过真实、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社会生活的百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感悟体会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态度,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本质与真实面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渐提高,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和心灵上的愉悦。另外,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节和多彩的人物形象会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体验,使大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
(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大学生可以逐渐地认识社会,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知识,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另外大学生通过文学阅读还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对于文化的认识,提高自己对于文化的欣赏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欣赏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文化素养。
(三)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长时间的阅读欣赏,通过阅读,大学生可以感受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的曲折结构。这些文学作品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文学写作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大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布局,提高文学创作能力。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读者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文学写作提供参考,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也可以为自己所用,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写作水平。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欣赏文学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认识社会,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作品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目标之一。
(一)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首先需要大学生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文学阅读才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学阅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渐忽略了文学阅读,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上网来打发时间,阅读的学生逐渐减少,因此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文学阅读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可以通过评选文学作品阅读量最多的人,通过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地借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大学生文学作品交流会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通过学生之间的文学交流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提高阅读的兴趣,增加文学作品阅读量。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开展文学鉴赏课程
在大学中开设文学作品鉴赏课程可以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供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在高校中开展文学鉴赏课程作为文学课程的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一方面文学鉴赏课程需要为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方法。文学鉴赏课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文学鉴赏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情节和结构进行分析,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和巧妙的布局。另一方面,文学鉴赏课程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提供途径。文学鉴赏课程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学赏析,对于那些课下没有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三)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分析,写读书笔记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之后,还需要进行思考。一部比较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有着自己的特色,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读者反复阅读才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需要读者通过反复的思考才能真正体会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另一方面,通过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读者会对文中的语言和人物进行仔细地揣摩,使读者产生思考,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对于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文学作品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得到大众和文学界认可的,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文学作品也是丰富多样,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文学价值不高的文学作品混入其中,对于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需要选择经典的、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书籍进行阅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另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作者长时间的酝酿写作而成,文章的语言结构和人物形象都是经过锤炼的,同时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仍然经久不衰,因此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大学生只有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够了解文学的价值,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逐渐增加,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的要求。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培养大学生全面的能力。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提高人文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文学鉴赏能力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大学教育中注重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发展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钟祖国 浅谈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2,9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学素养;新课标
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行以后越来越得到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广大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针对某一点进行探讨,缺乏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完整的实践探索,教师们在教学和研究中也切身感受到缺乏较强的理论指导,缺乏值得借鉴的可供操作的系统的经验。因而,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实践价值,也有很高的理论意义。
然而,当前语文教育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却是如下:
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倾向。我国的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没有把培养文学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古代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文以载道”的思想是语文教育的主流。
建国以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素养的培养。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用无休止的做题、练习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课程目标取向是我国语文固有的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语文教育的内涵变得偏狭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地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主宰着、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着。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席是对语文教学最大的伤害。
2.当前在教学观念上的更新和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课改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文学教育被凸显在现实的突出地位。教师们意识到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才是语文课程的终极价值,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又是其中的关键。然而,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毕竟不能一时扫除殆尽,受应试教育的指挥,语文教学依然面临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的危险,忽略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还缺乏理论上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上具体的指导。
那么,到底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次极具革命性的变革,是我们驾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语文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性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掌握语文知识,这是学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一要素。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能实现人与人的语言交际,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会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但能够熟练的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语文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评论语文教学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能力还包括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语文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得到提高。
2.1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意识。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利用选修课,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得有限,应该把语文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注重继承与创新,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2学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学校硬件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基本的硬件条件应包括标准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构建这些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现实的手段。
三、帮助引导,培养文学审美思维
文学审美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审美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是对言语现象进行文学知识、事理逻辑的分析和思考,帮助主体对文学对象的理解过程。它包括对文本对象、情境等的辨识、判断、感知、领悟,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审美思维相当于学生的文学智商,良好审美思维的培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3.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2领会语言的美。
3.3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1强化说写实践。强化说写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加强的是写作练习。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写”。隋唐兴起科举之后,考试主要凭写文章论成败,语文教育中的写就成了重点之重点。古作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今天的语文教育借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对学生写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有计划、有顺序、有针对性地传授写作方法,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加以鼓励和鞭策。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展示他们的个性学习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2文学鉴赏,雕塑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以及要塑造的形象的“物化”形态。以文学艺术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也就自然的表现为鉴赏阅读的方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是连接“缀文者”与“观文者”的“中节”,而“文”本身具有多意性与模糊性,精确理解“文”的本意并领悟其含蕴的美,离不开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就是教会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进而感悟美、体现美。
语文教师以文学阅读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教育,能给学生一个更广阔、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生活套餐,使学生由狭隘走向广阔,由幼稚走向成熟。
4.3设计专题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就要在准确把握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地灵活地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还要善于从语文学习及生活中提炼学生感兴趣的或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并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
五、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落实独特体验基础上的读写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