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活动;培养;创新;认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37-01
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这些年我在大班数学领域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为此,我在现行的各种数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与做法,在实践中探索儿童的认知能力。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6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中,我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应该说是赋予幼儿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在组织组成教学中也存在教学误区。这些误区让幼儿在学习组成中出现很多的偏差,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对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和理念上的偏差。数学具有抽象性、精确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且强调必须遵循幼儿思维活动规律和年龄特点。因而教师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内容、教育目标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
二、幼儿对数学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认知能力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幼儿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操作在先,自主体验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电子游戏;视觉/空间表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中国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70―03
引言
人类进入到信息化社会,电脑的普及,使得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游戏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从FLASH小游戏到大型的网络游戏,从角色扮演类到策略类游戏,无一不受到玩家的追捧,为了体验到更新更刺激的游戏,有些玩家甚至不惜浪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尤其一些中学生和大学生,因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更有甚者误入歧途,令家长、老师心痛不已。所以,当提及游戏时,家长和老师仍是“谈网色变”,游戏依然是家长、教师口中的禁忌。然而,游戏真的就那么的一无所用吗?游戏难道就只能成为毒害学生的毒瘤?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电子游戏是一个强大的学习环境,它们让玩家以不同的身份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中,在体验中增长能力和知识。一些研究者通常将游戏所产生的沉浸作为游戏被引入学习环境的理由[1]。
游戏作为一种学习环境,也可以提高玩家的空间认知能力。在接近真实的游戏环境中,因为游戏对于玩家的吸引力,使玩家更专注于游戏过程。在这个虚拟游戏空间中,通过游戏,游戏者的各项空间认知能力也得以更好的提高。
一 空间能力的简单阐释
空间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空间能力指非言语信息加工中的个体差异,狭义的则指在完成空间测验中的个体差异。空间能力涉及到物体内部关系,物体与物体的关系,物体与观察者的关系。因此,空间能力至少包含三个因素:空间关系、想象、定向。其中空间关系指的是精确地觉察空间模式并作相互比较的能力;想象指理解表象在三维中运动,或操作想象中物体的能力;定向则指保持不被空间模式以不同方向呈现而弄糊涂的能力[2]。Thur-stone[3]把空间能力分为三个部分:(1)当对象从不同角度呈现时能认出对象的能力;(2)能想象外形运动或想象其各部分之间转换的能力;(3)对观察者自身与所处空间之间关系的思考能力。
我国学者李洪玉、林崇德[4]指出,空间能力是指个体对客体或空间图形在头脑中进行识别、编码、贮存、表征、分解/组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主要包括空间观察、空间记忆、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等能力因素,在完成空间任务的认知过程中,空间想象能力起着重要的中介桥梁作用,而空间思维能力则起着决定性的、核心作用。
综合以上内容,笔者认为空间能力包括三个层面:视觉/空间表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等。空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的空间信息表现和空间物体的可操作性。完整的空间信息支持学生对空间方位、空间物体及其关系的把握,空间物体的可操作性则支持学生对空间物体的折叠、展开、旋转等操作等。
二 游戏的分类
在各种对游戏的定义之中,以荷兰学者胡伊青加的研究最为醒目。他在《人:游戏者》中,描述游戏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在此,胡伊青加界定了游戏的三个最主要的特征。其一,它是一种自愿的,事实上是自由的活动。其二,游戏不是“旧常的”或“真实的”生活;它从真实的生活跨人一种“假装”的情境,然而这种“假装”却绝不妨碍游戏者以最大的严肃来从事这一活动,即带着一种入迷的、沉浸于其中的意识。其三,它的封闭性和限定性。游戏是在某一时空限制内“演完”的,它包含着自己的过程与意义[5]。
目前游戏产业发展迅猛,种类繁多,游戏可以分为动作类游戏、策略类游戏、角色扮演类、冒险游戏类、解谜游戏、体育类游戏、卡通式游戏、射击类游戏、即时战略游戏等等。按照平台的不同,电子游戏主要分为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两大类;根据内容题材,电子游戏可分为角色扮演游戏、冒险游戏、动作游戏等[6]。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游戏中,每一种游戏都有其特点,都有其玩法,都能带给玩家不同的感受。而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以二维和三维空间呈现的游戏。因此,主要是指具有二维和三维空间效果的电子游戏,并且下文中出现的游戏都指具有二维和三维效果的电子游戏。
三 电子游戏在促进空间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1 电子游戏有利于促进视觉/空间表象能力的发展
视觉表象是指对事物视觉表面特征的表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或亮度;空间表象是指对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事物的空间位置与运动的表征[7]。学者Nigel JT(1999)[8]认为,视觉空间表象是通向意识心理内容一条活跃的知觉途径,它的非推理性与知觉特性在创造性思维中有着重要作用。经过整合后的空间认知技能的最终表现形式称之为“视觉表象”。按照wheatley(1997)[9]的观点,这种整合加工就是根据图画,语言文字或某种思想来构筑起一副视觉表象的过程,或是一种建立旨在描述空间或视觉信息的心理图式(Mental Scheme)的过程。
众所周知,电子游戏的场景设计都非常精美、色彩丰富,人物角色的设计也是美轮美奂,例如《梦幻西游》中的场景。由此呈现给玩家的首先是视觉感官上的刺激、享受而带来的吸引力;其次是空间感很强的三维场景的设计。根据Nigel和wheatleyd的观点,这经由视觉感官的刺激后会形成一种描述空间或是一种心理图式,进而会形成一种视觉表象。因此,具备视觉表象的人,倾向于图像思维,经常用图像来记忆,闭上眼睛就可以将刚才看过的图像和发生过的事情回想起来。另外,记忆领域的研究表明,视觉表象容易让游戏者记忆一些事物,那些使用了表象的人,较之没有使用表象的人而言,能够更好的回忆信息。更能帮助人们处理消极的情绪事件,诸如回忆一起被拒绝、被遗弃、或者被排斥的真实事件[10]。在《三国志11》游戏中,即使玩家不了解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但是通过游戏中每一个人物角色的服饰以及地理环境的空间图式特点等也很容易来记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当玩家在熟悉了游戏的每一个环节后,也就记忆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同时使用各种方法击破各方势力,招揽人才。
2 电子游戏能够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空间思维能力在最近几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心理学界甚至将其与计算能力、语言能力并列为现代教育应赋予人的“三大基本能力”。空间思维, 是指借助空间内部物体间相互关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科学。由空间概念、呈现工具和推理过程构成。空间思维能力涉及到对空间意义的理解,利用空间的各种性质形成问题,寻找答案,并呈现解决方案。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在虚拟的世界里从自己的经验和个性出发,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验到不同的经历,并且运用智慧,与某人合作完成一个个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游戏者就主动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理解了不同游戏空间的内容,并在虚拟的游戏空间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搜集和处理信息、推理与表达思维、最终获取了新的知识。例如:在《梦幻西游》西凉女国剧情中,玩家领取任务,即劝阻美猴王切勿因为西梁女国王逼迫唐僧成婚而大开杀戒,后来又接任了一系列的任务,包括与西梁女国将军打拼、寻找姜国师、寻找珍珠,最终找寻办法让唐僧通关。这一系列的任务完成过程,也是玩家在虚拟的世界中不断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另外,创造性思维也是空间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新世纪发展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新的内容,也是教育界倍加关注的一个层面。互联网评论家姜奇平在一次课题的论证会上说: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犯错误,敢犯大错误,这样,他们就能最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11]。我们也可以说,虚拟的游戏世界是一个自由、自在、充满好奇性、新异性的活动。游戏过程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没有规定一种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强制完成的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明确的结局,一切都需要玩家自己去完成去创造与众不同的游戏过程[12]。只要玩家一进入游戏,就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沉浸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面。而玩家在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活动的技能、技巧可以得到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可以得到提高,空间抽象思维也能获得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并且,游戏呈现给学习者的是一个完全自由化的状态。在这个状态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游戏,从而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经过这种良性的循环过程,可以最大化的激发和维持游戏者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作性活动。在《模拟城市2》中,有些可更改的游戏系统甚至可以允许富有创造性的玩家从一个被动的玩家变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设计者,允许他们通过修改源代码和游戏的传统规则来建立自己的内容和虚拟系统(Carbonaro, et a.l, 2005)[13],而玩家通过游戏的这种方式,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电子游戏能够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空间想象能力是连接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桥梁。因而,它是空间认知能力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所谓空间想象力,主要是指三维空间的想象力。关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是从各种定义中可以看出,空间想象能力主要应用在数学领域,众多学者、专家从数学领域着手定义空间想象能力。(1)强调空间想象能力是空间知觉、空间观察和想象力的一种独特结合;(2)强调空间想象能力能够利用良好的认识几何图形,形成表象,并能加以操作;(3)强调空间想象能力能够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并能形成新的表象。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者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必须具备对图形的认识、加工、抽象出新事物的能力。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人物角色的转变,游戏空间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游戏者时刻保持着高度的集中性以及敏锐的视角,并能深刻认识复杂的环境,包括对空间环境的方位感的确定,以及对前方即将发生的事件的一种预知能力。在游戏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玩家会对游戏过程的变化发展有一个确认的过程,此时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玩家知识、经验的加工过程。这个过程也就相当于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如果是正反馈,则会使玩家增加对游戏和游戏环境的进一步认识,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反之,游戏的重复规则让玩家重新游戏,对于事物也就会有一番新的认识。从而,也能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此外,电子游戏中有大部分游戏都以仿真、模拟现实而著称,而这一点也恰恰真实的反应了游戏生活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从游戏中,玩家可以增长知识、经验。根据迁移理论,这些游戏中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当玩家在真实情境的现实生活当中时,更多的会用到游戏中已经习得的知识、经验来做判断,而这个“判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例如:在《模拟城市4》中,游戏规则使得玩家必须合理规划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必须合理规划公路、地铁等交通设施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必须建设水电设施等以保证城市的基本运行。再如:《开心网》中,玩家在对他买的房子进行装修时选择布局的过程,都是玩家的思维在不断的进行着空间想象的活动过程。
四 总结
尽管游戏在大众生活当中还只是一项完全“玩乐”的活动。但是,游戏所具有教育潜质的广阔前景正慢慢地体现出来,它即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空间能力的培养更是学习者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尤其是在数学教育、医学、建筑学、机械制图等方面,空间能力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助于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教育游戏或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子游戏,使游戏不仅仅成为知识的载体,更成为培养空间能力的“良方”。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地促进学习者在游戏中玩乐,在玩乐中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化学习。
参考文献
[1] 卞云波,李艺.国外电子游戏教育应用的理论研究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1):93-97.
[2] 周珍.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0.
[3] Thurstone L L.Some primary abilities in visual think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sychometric Laboratory Report,1950.no. 59.
[4] 李洪玉,林崇德.中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结构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269-271.
[5] 韩庆年,李艺.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73-75.
[6] 刘春艳.网络游戏三维角色造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7] 徐速.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视觉空间表征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78-82.
[8] Thomas, N J T.Are theories of imagery theories of imagination? Cognitive Science 23(2), 1999:207-245.
[9] Wheatley,G H.Enhancing mathematics learning through imagery.J.ArithmeticTeacher 45(l),1997:34-36.
[10] Kathleen M.Galotti著,吴国宏等译.认知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8.
[11] 王小东.网络游戏存在的价值[N].望新闻周刊,2004-6-28(26).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学生在小学这个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获得知识的多寡,因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科学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且复杂,它不仅涉及哲学、历史、地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文科内容,还涉及天体、自然、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内容。小学科学教育不但能丰富小学生的各科知识,而且能锻炼小学生的动脑、动手等能力。另外,还能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让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锻炼之后改善学习状态,达到增强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智力发育的幼龄时期,对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奇思妙想,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强烈的好奇心理。小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未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其大脑思维所产生的反应往往局限在实物模型上。教师可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调动小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科学课的任务是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能与科学知识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以满足新型的课程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如果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时,仅仅依靠自身语言描述,则难以让学生理解真正的科学内涵。因此,需要结合教学案例或者进行试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用一个长方形盒子,一面糊上黑色的纸盖,一面不糊纸盖,保持光亮,并在光亮较暗的一方铺上湿润的泥土,较亮的一方铺上干燥的泥土,之后带领学生放进去8条蚯蚓,让学生观察蚯蚓会选择怎样的居住环境,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通过这样的引导型实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就能带动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一般习惯于依赖教师给予其直接的答案。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比较重要。随着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不断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会逐渐苏醒,并处于萌发阶段,教师应维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其能逐渐形成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带领其观察社会和大自然,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展。如在三年级上册《植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设计几棵大树,一株小草,几朵花,一只大象,一颗星星和一个小孩等图片,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辨认哪些是植物。通过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启大脑,运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对图片进行分析。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去植物园进行实体观察,并让学生指出每种植物的名称,从而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组织学生搜集枯树叶,让学生通过动手开阔其思维。
三、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大脑的想象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单一复制,而是对生活中所见的新事物产生的独特见解。通过想象能引起学生定向性的探究反射,使其能保持或者加深求知欲望。科学属于一门综合学科,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广且多,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如此深奥又复杂的学科。因此,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时,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锻炼之后改善学习状态,同时增强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进行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想象地球的形状像什么,有的学生会想象成鹅卵石,有的想象为鸡蛋,不管哪种回答,教师首先要给予鼓励,从而肯定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指认出高原、山地、湖泊、峡谷等地形以及河流、山脉等地貌,并让学生观察地球的整体地形特征,从而加深学生的认知功能,并让学生回忆自己去过的风景区,讲述一下风景区是哪种地形地貌。另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将地球表面的地形想象成现实中的具体实物,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科学课堂教学是丰富小学生知识,培养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想象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需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智力发育,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知识与能力常常被分开来讨论,在课程改革之前,生物学科的教学跟其他学科一样,更多的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如果学生能够利用记忆复述出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便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成功的,复述得越多,常常认为该学生越聪明。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三维目标中首列知识目标,后列能力目标,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能力目标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旨在引起人们对能力的重视。但其却不经意间引发了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分裂,从而也使得本轮课程改革在理论建构上留下了一个被批评的依据。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以为更应当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达成(这意味着不能完全拘泥于某些理论),应当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的研究,去思考能力达成的基础。“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隶属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两个次级主题。之所以将这一关系列出来,就是为了让同行认识到,任何一个生物知识的教学,都要放到一个系统当中去观察,这样才能发现知识在一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才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的系统性。系统性实际上本身就是能力的结果,正是因为生物知识发展自身的逻辑,正是因为教材编写者的智力付出,才使得复杂无比的生物知识之间有了一条明显的为一线,有了一个清晰的网络。而教学本身就是将人类已有成果系统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应当是零碎的,而应当是系统的。因为系统,所以学生的思维便具有了一种前后联系的动力,思维才能活跃,能力生成才成为可能。
二、认知的逻辑性,是能力达成的途径
如果说知识的系统性为能力达成提供了可能的话,那这种可能要成为现实,还需要学生的认知逻辑作为基础。众所周知,能力达成其实只是一种经验性的表述,真正的能力达成其实是指向学生的认知的,只有认知能力尤其是认知能力中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才意味着能力达成有了一个科学的途径。因此,能力培养与达成,某种程度上就是指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达成。生物知识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思维也是强调逻辑性的(即所谓的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本文暂且不谈),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内容当中,通过梳理便可以发现其存在着这样的逻辑关系:首先,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是两个大的逻辑关系;其次,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场所(叶片),叶片上的气孔是与蒸腾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气孔的作用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气孔的开闭关系与逻辑中的辩证关系等,均存在着明晰的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才是教学中的能力重点,也就是说这些知识本身是具有系统性的,基于系统性而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是能力培养的重点。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的分配情况来引入课题,以让学生思考植物吸收的水分去哪里了,水分是从哪儿散失的。然后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叶的蒸腾作用是水分散失的主要方式。此后有一个重要学习环节,就是让学生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并通过画图的方式认识保卫细胞的开关,认识细胞壁的厚度,进而重点讨论气孔的开闭机制。此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于课件来使生硬的知识形象化。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体现出知识之间的逻辑性,教学实施体现出教学本身的逻辑性,在这样的逻辑情境当中,学生的思维也常常具有逻辑的特征,只要学生能够基于逻辑进行推理,那能力的达成就会成为现实。
三、知识的迁移性,是能力达成的目标
在能力形成之后,必须具有体现这种能力的情境,这也是能力由内隐变为外显的几乎唯一重要的途径。也就是说学生的能力能否变成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让学生能够利用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而这也就是知识的迁移性。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是内在的驱动力,而解决问题的工具却是知识本身。比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过程设计“如何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操作性问题;针对学习过程中的实验,设计“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回顾性问题;针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设计一种类似于DIY的问题。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高效;兴趣
引言
通过本人多年高中数学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目标要求.这就需要高中一线数学教师及时的进行总结,革新传统教学模式,调整作业结构.以期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那么,本文就基于笔者多年的高中一线数学教学经验,通过对数学作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着重加大自主巩固模块及开放性思维模块的加入.以此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兴趣,并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作出扎实铺垫.
1.传统高中数学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1机械式重复率大
当前,高中数学作业的结构模式多是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机械式反复训练.这也是源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众多老师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试成绩为主要目标.在作业布置过程中,将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而对于是否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熟练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就不太关注.其次,教师不仅让学生反复练习课堂布置的作业,还要学生加大课外作业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为目标,反复的进行题海战术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整个过程却忽视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问题,缺少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
1.2作业评价标准单一
众多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结果进行评价时,过多的将精力投入到学生答题的结果.而对于学生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缺少相应的重视.再者,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一般比较重视作业的客观评价,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整个评价过程过于单一,缺少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再者,教师在对作业的结构进行考量时,仅重视作业的结构能否突出考试成绩的提高.对于学生在整个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解题思路及创新思维能力缺乏足够重视.这也使得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遏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针对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的新尝试
2.1调整作业结构模式、着重关注学生认知能力
通过对当前高中数学作业结构分析可知,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结构模式.整个过程忽视了学生的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至此,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高中数学教师对作业调整的模式,提出分类布置法、自主选择法等作业结构模式.这种作业布置结构模式可以很好的突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知能力.其中,作业分类法,就是将学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布置符合小组特点的作业结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避免因为作业的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和挫败感.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提前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考察.根据不同小组的学习能力进行作业结构调整.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小组,教师可以布置知识点联系紧密,概念交叉较多的复杂题型,以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注意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性质的作业结构联系.这样更加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而自主选择法,这种作业结构方式的核心环节就是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作业结构形式,作业布置结构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作业的结构形式可以促进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能力.
2.2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
我们知道,教师布置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将基础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众多教师在对学生作业结果的评价中,往往只是客观的进行结果性评价.那么,很多学生可能为了应付教师的考察,通过抄袭他人的作业答案.这种的考核方式很容易诱导学生养成好吃懒惰,抄袭应付的习惯.所以,教师就要及时的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考察.尤其加大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考察.例如学习《解三角形》课时,教师就要布置具有生活应用背景的作业,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考察过程中,加大对学生能否利用基础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基于这种多方面的作业设计原则,更加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总结
综上可知,通过对数学作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着重加大自主巩固模块及开放性思维模块的加入.尤其加大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此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作出扎实铺垫.
【参考文献】
[1]齐立伟,姚冬梅,薛有奎.高中数学作业现状及成因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