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民商法;均衡问题;公平公正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民紧跟国家的步伐下海经商并发家致富,造成了我国贫富两极分化严重。有些人,身价上千亿,但是在贫穷的山区,很多家庭甚至无法保证温饱问题,更加不要提及孩子的教育与健康问题。城里的孩子有条件报各种补习班,山里的孩子每天需要徒步几个小时去上学,没有好的师资力量,这样会导致贫的更穷,富的更富。新闻上有报道称,某地因土地被征用而被国家补偿了七百多万,可是在中国一些不发达的地方,农民就可靠着几亩田的收入过日子。因为贫富差别太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和谐起来。仇富心理越来越严重,同时富人也不尊重穷人,富人利用自己的财富,欺压穷人,使穷人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现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首先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在这种大环境下,法律的作用很重要,法律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公平的对待每个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解这种不均衡的问题。其中,民商法的均衡性尤为重要,接下来,就民商法的均衡性进行一些探讨。

一、现代民商法均衡的含义

民商法是我国的基础法律,它是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依据。民商法是民法与商法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民法,又包括商法,关乎着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同时民商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和本质的表现。民商法能够调解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使各个主体能够承担自己的义务同时也能够执行自己所应有的权利,保证经济社会有序的发展。现代民商法均衡,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当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出现不对等情况时,民商法能够从中进行调节,重新进行利益的分配,帮助利益少得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利益多得者,保证两者之间的公平公正。

二、民商法均衡的发展过程

以前生产力低下,人类都过着群居生活,所生产的产品只能自给自足,不能够进行买卖性的交易活动。慢慢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水平提高了,人类开始以物换物,进行交易,然后慢慢的产生了可以流通的货币,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封建社会体制的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社会越来越民主。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后,科技迅猛发展,民事关系主体之间的平等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法律能够保障公平公正,而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民商法均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我们经济社会的平稳有序的运行。

三、民商法均衡的具体表现

现代社会一直在强调着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利益,民商法也是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个原则,从立法到民商法的实施都是在强调着均衡问题,调解不同主体之间的强弱关系,实现社会均衡。

(一)立法

民商法是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日益平凡,在商品交换中对均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商法从法律的角度上,保证了社会均衡的实施。民商法可以保证交易主体之间的均衡,同时也可以保证非交易主体的均衡。民商法是我国的基础法律,它是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依据。民商法是民法与商法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民法,又包括商法,关乎着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同时民商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和本质的表现。民商法中民法与商法这两块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补充,相互发展,同时相互保证着社会均衡。民商法中的民法以人为中心,更加强调人民的利益,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民商法中的商法则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它在经济社会中形成了各种条款制约,调解着社会经济活动,国家也是通过商法来调解社会均衡的。

(二)法律的基本原则

在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非常重要,它要求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应该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和主体间达成的协议,不以损害他人和社会的经济利益为前提获得自身的经济利益。我国民商法明确规定,经济活动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要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规范着我们的经济活动,同时也规范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各交易主体均诚实守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商法的均衡。

(三)民商法均衡的未来发展

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落后国家,人民对均衡的要求越来越高。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弱者对均衡的呼声越来越大,他们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法律能够保障社会公平公正,在经济活动中,民商法均衡很重要。民商法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将来民商法将会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来调解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社会均衡。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民主、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们对自身的权利与利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社会的平等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民商法在不断的发展,以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实现均衡,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2篇

--对县十二届人大会第四次会议《十一五规划报告》的审议发言材料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昨天上午,冯县长代表县人民政府在大会上作了《关于xz__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围绕继续“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回顾总结了我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__年政府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我县“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安排布置了20__年县政府的主要工作。

听完《报告》后,昨天下午,我们xz__x代表小组全体代表对该《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在审议中,大家一致认为,《报告》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20__年政府工作、“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实事求是,客观准确,成绩喜人,在激情燃烧中跨越了新坎子,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规划从分析“十一五”时期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内外及国际需求因素入手,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主题,着力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城乡建设、和谐创建四大重点,脉络清晰,全面细致,高屋建瓴地描绘了未来五年xz__x县经济社会广阔发展的美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蓝图,体现了全县人民的愿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20__年县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提出的措施切实可行,特别是继续强化对50项事关我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和实事工程的办理,充分显示了县政府务实进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和施政理念。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软实力 内涵 构成要素

作为城市综合实力的两大形态之一,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其功能发挥的间接性与隐性特征,使得人们长期忽视这一实力的存在而过于关注经济硬实力的增长。实际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发挥确不显见;然而当城市进一步发展并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城市在诸多领域出现竞争时,城市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便会得以逐步彰显。因此,随着国内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与城市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界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迅速兴起。而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终究无法回避对其概念与构成要素的科学揭示。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渊源及内涵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源自国际政治领域国家层面的软实力概念,是该概念在城市发展层面上的微观衍生与具体应用。

国家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的,后又不断梳理、扩展并完善而成的。约瑟夫·奈将国家的综合实力分解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部分,指出硬实力是一种借助军事、经济等物质力量强制别人做其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与之对应的“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三个来源:文化、政治价值以及对外政策”。①

奈氏的软实力理论将国际政治领域中一直存在却又潜于无形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制度政策等方面“软力量”的较量明晰并理论化,从而激起世人关于软实力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国内学界对之研究的极大兴趣。国内学者王沪宁1993年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一文中最先使用软实力概念,之后国内对软实力的研究迅速展开。与国外相比,国内学界更为强调文化在软实力中的核心地位与根本作用,把软实力主要归结于文化实力。

随着在城市间综合实力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人们对软实力认识的深化与丰富,国内学界对文化软实力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倍增效应日益关注,于是有学者进一步将文化软实力从国际关系领域的国家层面类推到国内区域竞争领域的城市层面,从而衍生出城市文化软实力概念。

自城市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界定。当前学界主要是通过列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或其资源基础的方式对其进行界定的。例如,张卫海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色、精神气质以及市民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它虽然是一种隐性的力量,难以具体衡量比较,但可以通过城市的精神面貌、文化事业的繁荣程度、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以及城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状况体现出来。”②

而吴玲则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就是指城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延续力、创新力、向心力、认同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以及在对外交往中产生的感召力和辐射力。”③这种通过列举构成要素或其资源基础来界定城市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方式,当然无法揭示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涵,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尚处于探索前进中的新兴学科的尴尬与无奈。

鉴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终究是源于国际政治领域中国家层面软实力的概念,本质上不过是该概念在城市层面上的衍生与映照,因此,我们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界定就自然要以奈氏的软实力概念为原本,以其精神内核与逻辑脉络为依据。那么,我们就应把城市文化软实力定义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指城市通过诉诸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方式,激发和吸引城市内外的积极因素自愿参与城市建设以达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能力。这一能力实际上由对内、对外两部分构成:对内激发市民创造激情并发挥其聪明才智;对外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并争取域外生产要素。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比较城市间文化软实力强弱的衡量依据,更能够有效指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方向。因此当前学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成果也较为丰富,但见解各异。借鉴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从其表现层面来看应涵盖这样一些基本要素,即文化整合力、社会凝聚力、人口素质力、政府公信力、城市辐射力。

文化整合力。所谓文化整合力是指不同文化间相互吸收、融合而在形式与内容上逐渐趋于一体化的力量。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不同文化区域与文化习惯背景下的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必然造成一个城市地域内各种文化间的激烈碰撞与相互交织,这也必然造成对原有城市主流文化的严重冲击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的出现,从而阻滞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文化整合力能够将城市内各种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并纳入到城市主流文化之中,加强市民间的沟通、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城市和谐的实现。文化整合力的发挥主要通过制度与文化的两种手段来实现。

社会凝聚力。所谓社会凝聚力,也称社会内聚力或社会向心力,是指基于共同的观念与目标而促使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在行为上产生协同性与合作性的力量。任何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都需要以强大的凝聚力作为基础与前提。而一个城市社会凝聚力的取得,追根究底源自于城市先进而合理的政策制度,源自于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治理,源自于复杂社会关系的及时而正确的梳理,也源自于城市特色文化的深沉感召,并由此实现民众团结、组织和谐、社会公平与城市稳定。

人口素质力。所谓人口素质力,是指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人口素质综合状况而在社会功能上展现的力量。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素质在城市竞争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地位日益凸显。从城市内部来说,良好人口素质所蕴育的智力资源,能够推动城市由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的转变,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人口素质所提供的道德环境,能够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职业情操,打造高效工作效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良好人口素质所具有的公民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市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与水平,有利于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良好人口素质所展现的城市形象,能够产生对内部民众的凝聚力以及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

政府公信力。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基于对政府执政能力与履职情况的普遍信赖而产生的认同力与信服力,它是形成内部社会稳定发展、对外塑造良好区域形象的重要基础。政府公信力作为民众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主要来自于民众对政府执政合法性的认可程度,对政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的认可程度,对政府施政的效率与廉洁情况的认可程度等。高度的政府公信力不是靠政治强力与过度宣传获得的,它需要通过良好的行政行为与合理的社会体制来成就。良好的行政行为与合理的社会体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消除或及时梳理社会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能够切实保障社会机器的正常、高效运转,从而对内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塑造良好区域形象、吸引域外资源,推动城市发展。

城市辐射力。所谓城市辐射力是指城市对周边区域的综合影响力与发展带动力。它既是一个城市内在素质、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该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向城市外的自然挥洒与自然表达。强大的城市辐射力不仅有助于本地经济的向外拓展,而且能够吸引外部生产要素的向内流入。从现实情况来看,城市辐射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质为基础,以文化产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努力打造经济强市,为城市辐射力的提升提供深厚的硬实力支撑;二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要在正确定位城市形象的前提下,将城市形象的塑造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部署之中,借助各种媒体资源的宣传,努力提高城市的影响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它需要岁月的积淀与镌刻,需要长期的挖掘与整理,需要更多的深入思考与精力投入。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在硬实力影响逐渐式微的背景下,由文化整合力、社会凝聚力、人口素质力、政府公信力、城市辐射力等构成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与决定力量。我们必须通过发掘和整合城市文化软实力资源,充分发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功能与效用,不断影响、推动并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分别为辽宁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张国祚:“张国祚和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4日。

②张卫海:“城市竞争背景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解析”,《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年第1期。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疆地区

我国政府为了全面推进中西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针对中西部社会发展现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希望能够有效改善中西部发展现状,切实提升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对于西部经济建设来说,草原畜牧业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西部经济建设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切实提升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就应加强对草原畜牧业的重视度,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1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新疆地区草原畜牧业虽然受技术水平提升及国家重视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相关问题严重限制了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草原存在严重的退化现象,草场生产力下降。新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将草原畜牧业作为优势产业,在认识到草原生态环境重要性后,先后开展了飞播牧草及草地治蝗灭鼠等项目,并开设了育草基金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新疆草场沙化现象仍然较为严重,绿洲面积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冰川雪线进一步上升,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生产和加工存在失衡问题,畜牧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对产品对外销售产生影响,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后,牲畜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地区草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推动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有效控制牧区人口,增加就业机会

草场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存在较大的联系,因此对草场人口进行合理控制能够有效缓解草场生态环境现状,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为了有效控制牧区人口,政府应积极采取一些劳动力转移措施,如对牧民进行教育和培训,逐步提升牧民的技能,并为牧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降低牧民对放牧的依赖心理。同时,在控制牧区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发展现代畜牧业,适当减缓草原压力,为牧民提供更多放牧机会。2.2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新疆地区现有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局限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西北地区当前所实行的种植策略主要为“藏粮于草”,即在将部分开垦错误的草地进行退耕还草后,用这部分草地发展畜牧业。针对这一模式,可以尝试引入国外先进的种植技术,积极构建“林草蓄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全面开发林粮型、林草型等生产模式,真正将新疆草原畜牧业纳入到新疆整体发展格局中。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草原治理的重视,全面贯彻落实“三化”治理思想,尽最大的力量杜绝草地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并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围栏封育建设等,尽可能加快草地逐步恢复的速度,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3进一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建设

在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畜牧业的产业化升级得到贯彻落实,即借助技术改革增加草原畜牧业加工和流动环节生产效率,完善草原畜牧业服务业,逐渐构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特别是针对新疆地区草原牧业的特色产业羊肉和细羊毛,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为羊肉和细羊毛的生产加工提供一定的支持,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结语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新疆草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对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应进一步加强对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新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马林,张扬.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3(2):104-109.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5篇

潜存资源一:从性别上看有女性人力资源

2009年河南男性总人数为5150万人,女性总人数为481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9.6:100,男性多于女性,但是在15—64岁的人口中,其中男性占常住人口的35.6%,女性占常住人口的36.5%,人力资源的男女比例为97.5:100,女性人力资源略多于男性,河南从业人员总数为5949万人,但其中只有260万人是女性,由数据可知,绝大部分女性人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就业和有效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她们同男子一样创造了精神和物质财富,还体现在对社会发展所提供的非报酬性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繁琐的家务劳动占用了女性大量的时间精力,影响了女性接受教育和事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传统思想改变,女性人力资源所发挥的作用应越来越大,我们应给其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潜存资源二:从职业角色上看有教师和学生

1、教师

2009年河南的专任教师数为98万人,教师是人力资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处在培养人才的最关键一环,是各类人才的发掘人、培养者。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而河南教师的平均工资与公务员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说明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并未受到充分重视,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含量判定人力资本价值的基本要求。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由于各种原因,河南部分教师存在素质不高、流动流失等问题,使他们并未发挥其应有作用,若能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优势,就是为河南学生成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优质的教师资源。

2、学生

2009年河南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为1945万人,占了河南总人口的20%,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为98万人,总体生师比为1:19.8,在总体生师比偏高的情况下,使得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阻碍,还有许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其薄弱的师资力量难以培养出优秀学生,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因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针对于此,很多学校未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得学生素质没能有效得到提高。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若能把学生教育工作做好,就等于为河南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资源。

潜存资源三:从地域上看有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1、城镇失业人员

2009年河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比2008年多了2万人,增幅为5%,2009年城镇新就业人数比2008年少了27万人,减幅为20%,说明河南劳动力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失业是困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的一大问题,从2009年全国的整体失业率来看,河南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虽属较低水平,但由于河南人口基数大,仅登记的失业人数就有38.5万人,城镇新增的适龄就业人员也有较大的就业需要,使得河南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若不能有效解决此类失业人员的就业安置,将会影响河南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农村剩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