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3-01

从古至今,骨伤始终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毕竟,生活中难免存在磕磕碰碰导致受伤。在西医上,骨伤常分入骨科,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的解剖、病理和生理,主要是采用手术、药物和物理方法来保持和发展骨骼肌系统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而这与中医的骨伤学并不一致,中医骨伤科学是要研究防治筋骨、脏腑、皮肉、气血、经络等各种损伤性疾患的学科,又称“伤科”或“正骨科”。中医治疗骨伤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门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城市生活越来越繁荣,骨折类疾病的发生率也是日趋严重,骨伤的治疗也是越来越急迫。中医护理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技术操作和理论体系的规范,形成的中医特色浓郁的护理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它充满活力,不可替代,并已逐渐被西方医学所理解重视并采纳研究,中医护理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 中医骨科的核心思想

整体观是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功能完整、互相作用,结构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社会不可分割,紧密相连,人体的生理顺应地势和天理而发生的相应的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改变都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主要是依据整体观从患者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进行诊断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护理研究,从而进行综合测评,并通过辩症施护、辨病施护和辩症施护,从而对患者提供系统的护理。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中的基本原则。“辩证”是指采用中医学的基本治疗理论,通过对所采集的病史体征症状加以分析推断和研究,从而确定疾病的证候属性和特点,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在辩证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是减轻或解决患者痛苦的手段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征,而三因制宜的施护原则是中医护理个性的体现。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指四季气候变化导致人体生理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异样,异常;气候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护理主要依据不同的气候特点而施以不同的护理和处理措施。因人制宜指每个患者的生理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性别、年龄以及文化修养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依据这些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用药上,大人的用量是大于小孩的,对于阴虚之体,则应该给予通风向阳,并给予清补养津滋阴的药物和补品,帮助患者康复。因地制宜是指不同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均可影响到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护理上应该给予关注,并施与相关的处理措施。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为风寒,避风寒、慎用寒凉之剂为护理重点,东南地区气候潮湿,病多温热、湿热,护理上以清凉与化湿、慎用温热助湿之剂为重点,北方气候干燥,多给予生津、温热剂,南方暑热夹湿,可食祛湿、利尿清淡之品等等。

2 中医临床护理在骨科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中医临床的护理技术简单方便、便于管理、适用范围广、疗效快、易接受、经济适用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创造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中医临床的护理技术包括按摩术、艾条艾柱、刮疹术、推拿法、屈曲伸舒法、拔堆术、熏洗、、耳穴压豆、贴药术、太极拳等方法。中医治疗骨伤有着丰富的内容、完善的理论体系、整套独特的诊疗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道理。中医在治疗骨伤上有着深刻的认知。现在主要是根据医生的手法已经X闲篇的检测结果来了解骨伤的具体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譬如旋转回旋、端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等手法复位,以此取得良较好的疗效。放置分骨垫,小夹板固定,捆扎也是中医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小夹板固定时,骨折部的上下关节都能活动,骨折远侧端关节面以下的肢体重力能被活动的关节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倾向力就大大减少。而一般整复成功后,常用分骨垫来维持骨折的对位。采用小夹板固定,使用棉花作为分骨片,其具有骨折愈合快、治疗时间短、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小、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同时考虑到了疗效与经济两方面的优点。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中医认为患者骨折后,由于骨断筋伤,脉络受损,恶血留内,气血凝滞,阻塞经络,常出现不同程度疼痛,脉络受伤筋骨折断,骨髓和周围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离经之血外泛肌肤,损伤后瘀血凝滞,络道阻塞不通而出现疼痛肿胀。因此,在骨折的治疗中,应当采用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第2篇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疗效;满意度;依从性

中医学上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称为“腰腿痛”或者“偏痹”,该病为临床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还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保守治疗时应用传统护理方式效果欠佳,因此中医护理方案逐渐被广泛应用[1]。为明确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的具体价值,本研究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选取了10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组区别护理,研究成果显著,现将具体的研究数据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1月~2015年6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104例,按诊疗编号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并且在治疗前均签署了相应的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1.2±5.8)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52.1±4.7)岁;经过细致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是进行常规病情观察、记录、饮食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方式为中医护理,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具体的分型和护理方案如下所示:①腰腿疼痛患者:指导患者在病情发展至急性期时需保持脊柱平直,并且避免腰腿部受凉,同时对患者的腰部进行中药熏蒸、穴位贴敷等中药护理治疗;②肢体麻木患者:护理人员拍打患者的麻木侧肢,同时做好保暖工作,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屈伸活动,对患者的双下肢关节部位进行中药泡洗以及热熨[2];③下肢活动受限患者:该类型患者的护理重点是对其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并指导患者进行能够提高其肌肉强度以及耐力的运动,并对患者进行中药泡洗和穴位敷贴治疗。

1.3评判标准 将治疗效果分别显效、有效、无效3个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角度在90°之上,可以正常工作、活动;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较大,直腿抬高角度在70°~90°,能承受基本的活动和工作;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减轻,患者仍无法进行正常工作以及活动。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分析,计数资料取率(%),计量资料取平均值±标准差(x±s),组间率对比取χ2检验(或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8.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8.85%),组间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为98.08%,对照组患者依从性为80.7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病程长、疼痛度高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一般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严重的患者有感觉麻木、无力等症状[3]。临床实践表明,大部分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病情,因此提高保守治疗的护理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是保守治疗的重点内容[4]。良好的中医护理方案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降低复发率,因此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受病情的影响较大,其生活、工作等活动受限,再加上对疾病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往往会出现忧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所以在治疗和护理工作中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大大降低了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影响到治疗效果[5]。中医护理方案不仅能帮助患者对自身病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还能根据患者的疾病分型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护理方式,例如推拿、中药泡洗、中药涂药 等[6]。中医护理中应用的药物可以舒筋活络、活血止痛,再加上中药泡洗、拔火罐等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的外治方式,患者这一护理方案的满意度较高。总的来说,中医护理方案能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且增加患者的血液循环速度,提升受压迫神经的恢复效率,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8.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8.85%),组间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时对其进行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将其广泛的推广至临床治疗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俞红,沈灿,刘艳丽.中医护理路径加中药导入熨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17(13):1177-1178.

[2]边祥博.中药熏蒸法、中药离子导入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3]汪小冬,沈姣姣,孟晓耘,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验证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12(22):2024-2026.

[4]韦娟姿.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22(07):212-213.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护理 教学 综合教学模式

【课题项目】齐鲁理工学院校级课题编号:06QL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38-01

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中医护理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医事活动,对老、弱、病、残实施护理,成为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目前,我国各领域都迅猛发展,我国的护理人才也处于紧缺状态,国家需要大量护理精英参与社会服务,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现代护理技术,而且更要扎实掌握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医基本理论和技能。中医护理理论具有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并且很多院校都把中医护理作为考查课,学时少,内容多,这一问题已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次研究应用综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5级护理专业1班、2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1班学生教学过程中引入综合教学模式,记为观察组,2班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记为对照组,观察组122人,男24名,女98名,年龄在19~20岁间,平均19.3±0.5岁;对照组118人,男18名,女100名,年龄在19~21岁间,平均19.5±0.4岁。两组学生在生源、学制、年龄、入学成绩及来院时的知识、技能、综合能力评价等方面比较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教材共同选用刘虹主编《中医护理学》。

1.2.方法 两组学生均由3名老师共同任教,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实验分组,以确保其积极性。阶段性结束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学习主动性调查项目包括:学习兴趣、主动性、认识问题深度、教师满意度、课堂气氛满意度,同时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试。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引入综合教学模式,每个章节所述的内容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2.1对照班按原来的教学方式授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1.2.2对实验班学生按照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例如:

(1)绪论和哲学基础部分――内容抽象――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医学史塑造中医的实用价值、日常的生活体验再加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可以更形象的理解课本内容。

(2)藏象学说、针灸、推拿――内容贴近临床――采用案例式、问题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病因、八纲辨证――内容理论性深奥――采用Seminar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参与者的学习潜能,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4)防治原则和养生――内容贴近生活――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有效深化认知环节,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交流。

1.2.3考核方式:采取考试、操作、问卷调查三种方式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态度、对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相关护理操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确定综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的效果。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为0.05,当P

2.结果

2.1两组学生主动学习各指标对照见表1

观察组学生主动学习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试成绩对照见表2

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传统基于讲解的教学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的教学手段单调枯燥,中医护理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之中医理论抽象难懂,护理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往往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塌糊涂,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效果差,也与现代教育强调自主学习、强调能力培养的理念相距甚远[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综合教育模式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根本区别,通过综合教育模式的运用,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体现了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的中心思想,大大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以后学生走向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调查中显示,学生对综合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通过对两组学生的实验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实验组对学习兴趣、主动性体温、认识问题的深度、课堂气氛、教师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分析,90%的学生表示学习过程中运用综合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同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及工作能力,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郝秀霞,刘红梅,刘文滨.综合教学模式在本科中医护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 年第5卷第8期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第5篇

1、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进行护理评估

评估是通过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出准确的推断,为护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在护理评估中恰当运用可指导护士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除西医的护理评估常规内容外,增加舌苔、脉象,发病节气等,为整体护理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依据。

2、运用中医辩证理论指导护理诊断的确定

护理诊断是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其诊断范围必须是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现代医学从健康自理能力方面、营养代谢方面、排泄方面、心理活动方面、活动锻炼方面、睡眠方面、感知能力方面、症状及体征等方面归纳出128个护理诊断,每一诊断有名称、定义、诊断依据以及原因、促成因素和危险因素组成。

我们在描述中采用中医理论或增加中医辨证的相关因素,有利于更全面、细致地反映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例如:关于慢性肾病营养代谢方面的,除了满足低盐低脂适量优质蛋白饮食外,提出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以此类推,根据患者的证候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滋阴饮食的需要与肝肾阴虚有关,温补饮食的需要与脾肾阳虚有关,清热生津饮食的需要与燥热伤津有关等,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关于排泄方面的,除西医护理诊断中的相关因素外增加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血虚津少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关于体温方面,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以更形象、准确地表述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其临床依据、相关因素各不相同,护理措施也完全不同;关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早醒等,其相关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医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扰心、心神失守、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饮食不节、胃中不和等,护理措施内容也可更有针对性。

3.运用中医三因制宜理论指导护理计划的制订

护理计划包括护理诊断的陈述、预期达到的目标、准备实施的措施和健康教育。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运用中医因制宜理论指导护理计划的制订除以上介绍的护理诊断外,中医特色主要体现在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中。

例如:关于发生于外感常是肾病病人病情复发和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病人表现均为咽痒、流涕、头痛、鼻塞、发热,但发病季节不同的外感,中医辨证后往往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同。风寒感冒多见于冬春季,外感风寒所致;风热型感冒多见于夏秋季,外感风热所致。,除一般的高热护理有外,风寒感冒一般需要借助药力发发汗,风热感冒则要以辛凉之物辅助散热;风寒者服药后喝热稀粥一小碗,加盖衣被,静卧休息2h,辅以葱姜热汤面、香菜肉末粥等具发散解表作用的食品,风热者服药后则应辅以五汁饮或薄荷茶之类的辛凉饮料进行辅助散热,不宜加盖衣被。

4. 运用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解决护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