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护理训练

康复护理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护理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康复护理训练

康复护理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脊柱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临床中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由于脊髓损伤后控制膀胱的神经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患者小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1]。临床中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极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严重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会引起肾衰竭,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此,在临床中给予针对性的综合训练治疗和康复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诊的48例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诊的48例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患者。观察组2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28.45±3.67)岁;颈髓损伤11例,胸段脊髓损伤13例;完全损伤15例,不完全损伤9例。对照组2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25.12±4.03)岁;腰骶段脊髓损伤14例,胸段脊髓损伤10例;完全损伤16例,不完全损伤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程度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的留置导尿和间歇性导尿术,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持续导尿法 在临床中常规留置导尿管,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早的拔出尿管。一般情况下留置尿管在7~8d,在留置导尿期间,定时夹闭尿管[2]。每个4~6h1次,每次前触摸下腹部,具体了解患者膀胱充盈情况,过程中指导有意识患者增加腹肌压迫膀胱产生排尿感和排空感,进一步使患者的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

1.2.2间歇导尿 在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并且大量输液治疗后采用间歇导尿。由于膀胱内压低,逼尿肌不能自主收缩,所以需要进行导尿。不能自主进行排尿的患者使用3~4次/d,可以自主部分排尿的患者使用1~2次/d。注意在导尿时,动作一定要轻柔,尽量避免对尿道的损伤。

1.2.3挤压膀胱排尿法 挤压膀胱手法是一种简单有效地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松弛型膀胱障碍、感觉麻痹型膀胱障碍与无张力型膀胱障碍患者。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拔出尿管,每天定时进行挤压膀胱排尿训练。在脐上一横指可以触及膀胱底时,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其他手指放在膀胱底,开始由膀胱底向体部环形按摩3~5min,然后再将双手叠放与膀胱上,慢慢向耻骨后下方挤压,直到排出尿液为主[3]。在按摩过程中,注意力度要控制好。同时也可以在操作过程中配合流水声,必要时热敷小腹,促进患者排尿。

1.2.4膀胱括约肌训练 患者平卧床上,自主进行收缩和放松的动作,即主动收缩耻骨尾骨肌,每个动作收缩持续时间为10s,重复10次/次,训练3~5次/d为宜。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进行B型超声检测膀胱残余尿量,以少于100ml为标准,并且记录患者每天残余尿量、膀胱容量[4]。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记录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P

2 结果

2.1临床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分析 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为8.33%(2/24),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20.83%(5/24)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临床训练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分析 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综合训练 在临床中治疗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时,遵循的治疗原则是最大化的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膀胱的顺应性,进一步使膀胱具有自主控尿的能力,降低使用留置尿管。但单一治疗、护理方法不能解决脊柱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所有的并发症。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对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训练和护理方法[5]。

3.2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的效果 本文以上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进一步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是值得在临床上应用的方法。

3.3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整个操作过程应该遵循无菌原则,并且尿管型号要适宜,动作要温柔,避免给患者带来二次损伤,同时护理工作过程中应该为患者创造一个相对隐蔽的空间,从而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这样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综合功能训练方法,操作简单,对患者无创伤,家属和患者容易接受,并且调动了患者的自主积极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同时脊髓损伤后给予综合训练和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膀胱功能障碍的恢复,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最大化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良好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兆凤.脊髓损伤患者的间歇导尿[J].中华护理杂志,2013,34(6):373-374.

[2]曹忠梅,刘跃中.电针灸八髂穴治疗脑损伤患者排尿障碍36例[J].中国临床康复,2014,6(22):39-41.

[3]张瑞娟,支秀玲,赵丽,等.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J].黑龙江护理杂志,2013,08.

康复护理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脑出血 肢体康复训练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58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由于脑出血的致残率高达70%~80%[1],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医疗的负担。为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对收治脑出血偏瘫患者60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5月收治脑出血偏瘫患者60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且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的认知障碍。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71岁,平均45岁。脑出血32例,脑梗死28例,左侧偏瘫37例,右侧偏瘫23例。就诊时间为发病后48~120小时,平均21天。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外科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由康复治疗师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具体指导,家属给予督促,定期给予康复评定,及时处理康复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患者康复程度不断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护 理

皮肤护理:脑出血患者瘫痪在床,要定时更换,平均每2小时翻身1次。并叮嘱家属帮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防止萎缩及关节挛缩,促进肌力的恢复。

保持良好的患肢:仰卧位时,患侧肩胛下垫入一个枕头使其前伸,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手微屈,心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面放一长枕头,使骨盆向前,并防止患腿外旋;膝下放一小毛巾,使膝盖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预防正性支撑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

关节被动活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都应进行早期患肢的被动运动,2~4次/日,由治疗师活动各关节,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从大到小,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组织,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被动运动。同时进行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做桥式运动,直至患肢出现主动运动。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以防性低血压及坠积性肺炎。先从半卧位(30°~45°)开始,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然后由仰卧位到床边坐起,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接着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日常生活处理能力训练:在坐位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帮助患者穿脱衣服,利用健侧肢体处理洗脸、刷牙、擦拭身体和处理个人卫生等活动,并逐渐减少医护人员对其的帮助,直至患者能独立完成更重活动为止。

从坐到站起训练:双足后移,屈膝稍大于90°,躯干伸直前倾,肩和双膝前移过脚尖,然后髋、膝关节伸展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前移及髋屈曲坐下。

站立平衡训练:先做站立的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或双下肢蹬圆木训练膝关节的屈伸;起立床训练,之后进入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患腿负重、重心左右移动及站立平衡训练。

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动动,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复杂步行训练,也可借助助行器进行训练。

患手的功能训练:可利用日常用品,如:球、积木、塑料杯等练习伸肘、伸腕、伸指、抓、握、拿、捏等动作。所使用的器具应由大到小,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精细,反复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3]。

讨 论

脑出血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早期锻炼可以防止患者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又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也能加强健侧肢体的锻炼,减少废用性发生率。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状态,制订适合患者的锻炼强度和时间计划,保证早期锻炼的个体化和系统化,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可行的功能锻炼,既可增加患者坚持锻炼的信心,又利于诊疗工作的系统化进行,早期、及时、合理、反复的康复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或减少偏瘫患者的关节痉挛及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训练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 在于预防和矫正脑中风病人的运动、言语、认知等各种功能障碍,给脑中风病人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方法 对部分患者采取了相应语言强化训练护理措施,及探讨语言强化训练护理对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该方法改善了护患关系,稳定患者情绪,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关键词 脑中风 早期语言训练 康复护理

脑中风病人康复护理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正病人的运动、言语、认知等各种功能障碍[1],但对于语言的恢复比对于偏瘫的恢复要复杂而缓慢。为探讨语言强化训练护理对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对部分患者采取了相应语言强化训练护理措施,改善了护患关系,稳定患者情绪,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6月,选取88例急性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均伴有右侧肢体功能障碍。其中男46例,年龄38~67岁;女42例,年龄46~69岁;脑梗死52例,脑出血36例,均经脑CT确诊。轻度失语者49例,中度失语者31例,重度失语者8例,均无严重意识障碍及心肺合并症。

1.2 方法 将8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病情程度及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内科一般治疗、护理及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如:良肢位、变换、关节被动活动、坐位维持及床上移动训练、进食及排便训练、运动促通训练及站立训练、步行及协调动作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上下楼梯及肌力强化训练等);实验组患者待病情稳定、情绪佳,能配合治疗时,再给予早期语言功能强化训练护理。语言训练采用“1”对“1”的形式进行,每日一次,每次30min。由护士指导,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在治疗训练前后,均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BDAE)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行评估。而对照组患者同时也进行2次语言功能评估。

1.2.1 听觉语言刺激训练[2] 首先采用Schuell刺激疗法六原则,利用听广播、录音机、看电视及读报等多种手段,进行听理解、文字理解训练,反复提供语言信号,给予足够强度的听觉语言刺激,对刺激引起的反应及时给予反馈,强化正确反应,矫正刺激,以促进听理解及阅读理解能力。并通过视觉模仿口型复述、阅读、呼名,逐渐进展到描写、抄写、听写等训练。对于右侧肢体严重障碍者,可用左手协助或代替右手写,以促进其功能恢复。在进行听刺激的同时,可用图片与实物匹配,辅以视、触、嗅等刺激。

1.2.2 言语构音训练 对语言障碍、构音失用等患者,进行舌、唇、齿、软腭、咽喉、下颌及口部肌肉的多种运动及发音练习。如教患者鼓腮及缩腮、舌外伸及左右活动、舌前伸及后退运动;鼻吸气、口呼气,逐渐增加呼气压力及呼气时间,并通过呼吸运动发出最长“a”音,吹蜡烛动作引出“p”的声音,张嘴叹气引出…h’音,利用口部肌肉的某些运动进行发音转化训练,逐渐延长发音时间,增加发音量及韵律变换;字、词、词组、句子及短文的跟读或朗读练习,由短到长、由易而难、由慢到快,注意发音准确;或让患者唱其熟悉的歌曲来改善语调、发音及语法能力。

1.2.3 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训练 对于重度失语者,可在听理解、选择、判断的基础上尽快找到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尽可能地进行简单的信息交流。教患者采用手势语交流,如示意数(说1时伸出1个手指等),摆手示意(表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等),或利用其家庭人员及周围经常接触人员的照片进行交流,要求患者从中选出要表达的内容,按顺序进行排列。对中度失语者逐渐围绕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教其说出“吃、拿、不、走、开、去、发”等单字,逐步向“吃饭、喝水、水果、蔬菜”等双字及词组训练,并向患者示范口形及正确发音。利用严重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表述中的自动性言语、情感性言语等,教其在特定场合随口说出“套话”,如“不知道”、“再见”、“你好”等,并逐步转为有意识地说出。对轻度失语者,用大量的时间与其交谈,请患者谈谈自己的工作、家庭、业余爱好等,使对话集中于某一题上,逐渐增加词汇量及词语记忆训练,扩大其词的再现能力,强化词语听、说、读、写的训练,摆脱觅语困扰;从而改善语言表达能力。

1.2.4 疗效评价标准 基本痊愈:经训练治疗失语症状基本消失。显效:经训练治疗多数症状消失。改善:经训练治疗多数症状存留。无效:经训练治疗失语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经训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急性脑中风失语是由于中风后,大脑专司一定语言功能区和补充及其联系纤维的损伤,造成声音言语及文字言语的理解、表达能力过程的信号处理障碍,表现为获得性言语功能的减退甚至丧失。就失语症的康复而言,主要是通过训练,使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及其他交流能力超出其自然恢复程度[3]。采用反复地听觉语言刺激训练,进行构音器官的多种运动训练,口部肌肉运动发音转化训练能力对患者的语调、重音、音节、节奏及韵律等形成有影响,利用实用方法进行日常生活交流训练,补充多种语言交流途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患者动用和提高残存的语言功能,尽快恢复口语表达及理解能力,改善言语沟通能力,从而减轻语言交流障碍对患者的影响。

3.2 由于在诸多影响失语症的康复中,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欲望是关键性的。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在进行语言强化训练的同时,针对不同患者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进行有的放失的心理疏导,建立起语言康复的信心,调动患者对语言训练的兴趣与积极性,每次从已学会的开始,能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促进患者积极参加交流,使早期语言强化训练得到顺利进行。

3.3 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以增强疗效,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实验组患者进行语言强化训练护理开始的时间为起病后2~7d,其语言功能改善率达82.4%;未经语言强化训练的对照组患者,语言功能改善率仅为41.2%。因此,早期语言强化训练护理可有效地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疑琼,叶公俊英,王淑琼.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02,8(2):137-138.

康复护理训练范文第4篇

1、一般护理:解除思想顾虑,促进思想放松。指导患者每天摄水量

2000~2500 ml。尿失禁的男患者,可用男性尿壶接尿或用套体外引流。女性尿失禁患者可使用女性尿壶接尿并使用尿片,需及时更换尿片。尿潴留患者在无泌尿道感染时可予按摩及按压法协助排尿,护理人员可将手置于下腹部,轻轻推揉膀胱10~20次,使腹肌放松,然后再用手掌自膀胱底向尿道按压。力量由轻到重逐渐加压,切忌用力过猛损伤膀胱,如有尿液排出待排空膀胱后方停止按压。无尿液流出者,可重复使用以上方法,但不能强行按压。同时可予适当的,热水袋敷下腹部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等方法。若以上方法均无效,应采用导尿术。

2、持续引流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传统方法是在最初期任其开放,使膀胱保持空虚状态,避免逼尿肌在无张力状态下过于牵伸和疲劳。通常在1~2周后夹住尿管,每3~4 h开放1次,便于保持膀胱一定容量,防止挛缩。每隔2~4周更换1次尿管,并用1∶5000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2],每天1~2次。1995年朱建英等提出持续引流的处理方法,留置尿管于次日夹闭,输液者每2 h1次,不输液者每4 h1次,留置尿管3周内不更换尿管,不冲洗膀胱,尽可能早期拔除尿管,明显降低泌尿系统的感染率,且顺应了神经性膀胱形成的发展规律,是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早期泌尿系管理的简便、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法。

3、间歇性导尿此法的目的是可以使患者相对处于不带导管状态,以便膀胱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功能恢复。不少研究表明作间歇性导尿是神经性膀胱治疗的最佳选择,可定时排空膀胱,避免膀胱过度膨胀,可降低留置尿管引发的合并症,如感染、膀胱失去张力,同时可训练患者自行排尿,减少依赖,增加信心,因此,此方法现已成为急慢性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管理最常见的方法。每隔2~4 h导尿1次,不留置导尿管。导尿时宜选择稍细的导管,插入时须有足量的石蜡油管道,以免损伤尿道或反复插管致尿道粘膜水肿。在两次插管之间嘱患者自行排尿,同时采用其他方法刺激排尿,如叩击耻骨上区、拍大腿[3]等。

4、感染的防治 一旦发生感染,膀胱功能恢复将受到影响。一般在持续导尿后72h,尿内便有细菌的生长繁殖。膀胱功能的恢复与感染有密切关系。预防感染应注意下列几点:①严格无菌导尿术或更换导尿管;②导尿管的选择应是软硬合适,粗细适中的,最好内径为1.5~2.0 mm,以减少对尿道机械损伤和刺激[4]。同时导尿管的更换对预防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每隔2~3周更换一次。每次更换之前务必将膀胱内尿液排尽,拔除后膀胱和尿道可休息3~4 h,并观察病人试行排尿;③定期清洗尿道口,会阴和外生殖器,使之干燥无分泌物;膀胱冲洗采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每天1~2次;④鼓励多饮水,增加尿量,有冲洗膀胱的作用;⑤尿道口的清洁,导尿管的刺激,可在尿道口外见到分泌物或其痂,宜用生理盐水棉签加以清除,防止细菌繁殖,应每日进行;⑥适时拔除导尿管。

5、结果通过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力求达到:①不用导尿管;②随意或虽不随意,但能有规律地排尿;③没有或仅有少量残余尿;④没有尿失禁,特别没有滴漏性尿失禁。

参考文献

[1] 黄昭明.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进展.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4(21):60-62.

[2] 孙录青.30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病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9):29.

康复护理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康复指导;护理;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是运用股骨髁假体、胫骨金属托、聚乙烯衬垫及髌骨假体组成的人工膝关节组件替换严重退变的、已经失去功能的膝关节软骨的一种手术方式,可用来治疗 膝关节骨关节炎或关节炎引起的膝部疼痛,经保守治疗无效者(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6个月以上)、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膝关节功能障碍[1]。我科2011年~2013年共实施26例膝关节置换术,经术前术后精心护理以及术后指导正确的康复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7例,女19例年龄40~70岁 ,平均58岁,其中21例为骨性关节炎,5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实施膝关节置换术后随访,均有良好的效果。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因膝关节长期的病变,造成患者对手术期望高,但对手术的不了解而缺乏信心,术前会有恐惧、焦虑等情绪。护士应正视患者的情绪反应,主动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向其介绍本院实施同类手术的成功率,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家属的理解、支持和合作,建立信任的关系,理解患者,解释和澄清他们的疑问,给予患者及家属必要的支持,会使患者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状态。

2.1.2身体评估评估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既往史,为预防感染,术前30min给予有效抗生素[2]。

2.1.3术前指导术前2w戒烟酒,指导其床上使用便器,向其讲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床上正确的关节活动及下肢的肌肉训练。

2.1.4辅助检查行X线、CT、MIR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人工关节。根据医嘱做心电图以及抽血化验,有异常指标,要及时通知医生。

2.1.5皮肤准备术前1d告知患者洗澡,备髋关至踝关节的皮肤,术野用75%的酒精消毒,术晨再次对术野皮肤进行消毒。

2.1.6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术前12h禁食。

2.1.7环境如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为患者准备单人房间,术前用紫外线消毒30min,铺无菌床单,保证其安静舒适。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术后回房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多参数监护仪监测,术后去枕平卧及暂禁饮食6h后进普食,患肢给予抬高20°~30°,保持患膝中立位,膝屈曲15°~30°,以利消除肿胀。伤口处局部给予冰块冷敷[3],确认切口弹力绷带包扎松紧适宜。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膝关节局部的皮肤温度,切口、小腿及足部肿胀情况,如有麻木,疼痛及末梢循环不佳,应及时通知医师做好处理。手术当日护士可正确指导患肢做踝泵运动[4],可加快血液流动,从而达到消肿的作用。术后评估止疼泵的工作情况,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必要时仍可遵医嘱追加使用止痛药物。

2.2.2引流管护理引流期间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防止扭曲打折,并妥善固定防止脱出。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并做好记录,术后第1d引流大于400ml/d,术后第2d引流大于500ml\d,应与大夫取得联系。引流管一般持续放置2~3d,当引流液少于50ml/d时,即可拔除引流管。

2.2.3尿管护理 留置尿管的患者要做好尿道口护理,鼓励其多饮水,保持尿管的通畅,妥善固定,防止打折扭曲。观察尿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并准确记录尿量。术后一天指导患者夹闭尿管膀胱功能锻炼,告知家属注意事项:每次夹尿管时,必须记住时间,并告知患者;患者有尿意时,要随时放开尿管;患者无尿意时,至少4h放开1次尿管;每次开管将尿液全部排尽后,再次夹闭尿管。

2.2.4心理护理手术后多因疼痛,大多患者不愿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护士应及时了解其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耐心讲解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鼓励家属参与患者康复训练,以利于出院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2.2.5术后并发症因为术后麻醉及卧床,容易有肺部感染的危险,要定时翻身,早期指导患者在床上做扩胸运动,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排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利排出肺部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早期应当指导患者早期床上肢体功能活动,可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些患者因为疼痛的原因,不愿意翻身移动,术后两日有形成压疮的危险,所以要定时翻身,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任何硬物如食物残渣、被褥的褶皱都有可能压损皮肤,引起褥疮的发生,定时观察和按摩骨突出的皮肤,如骶部,足跟部的皮肤。

2.3康复护理

2.3.1术后1d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双下肢等长、等张收缩运动。正确应用膝关节锻炼器(CPM)进行膝关节的被动运动,可防止关节僵硬及周围组织的粘连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增加韧带的强度,起始角度为0°~45°,以后每天增加10°。开始持续活动1h,3~4次/次,以后6~12h/d,运动速度不宜过快,循序渐进。通过温和持续的屈伸肢体锻炼,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可有效的预防关节水肿和挛缩,可将瘢痕对关节活动度的限制降到最低。拔除引流管后应加大患肢肌力的锻炼,尤其是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的训练,不仅加快伤口处的新陈代谢,还可预防肌腱和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肌力训练要保持持久性,贯穿康复治疗的始终[5]。

2.3.2术后2~3d要辅助患肢直腿抬高训练。注意不要将患肢抬起过高但要维持数秒钟,并在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的同时还要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继续使用CPM功能锻炼机进行锻炼。

2.3.3术后4~7d 使用膝关节锻炼器(CPM),活动度从30°~40°,2次/d,30~60min/次。逐日增加5°~10°,达到120°。做CPM训练时尽量放松,不要绷紧肌肉以免受伤。通过训练达到完全伸直膝关节,并且被动曲达90°,能适应坐凳子和站立状态。借助助行器行走,在支具保护下,学会短距离行走[6]。

向患者家属讲解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家属及患者的配合,康复锻炼不能急于求成,每日训练前询问患者情况,有无局部不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训练量有小到大,循序渐进,帮助患者达到康复的目的。

2.3.4出院指导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医学知识,介绍有关治疗、护理、康复的方法和意义。出院后继续加强功能锻炼,所有运动以不过度疲劳为度。任何时间出现剧烈疼痛或异常响声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医院复查。注意预防各部位的炎症发生,防止造成人工膝关节感染,如切口处渗液,出现红、肿、热、痛的情况要立即来医院复诊。指导患者避免进食辛辣有刺激性强的食物,适当的增加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多食粗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要控制好体重,避免造成人工关节负担过重,影响康复。一般3个月后应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3讨论

人工膝关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不仅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加快血肿的分解吸收和肿胀的消退,减轻患者的痛苦,还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除了良好的术前计划和精细的术中操作外,全面细致的护理康复计划同样必不可少。护士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应遵循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康复锻炼期应先指导患者的肌肉舒缩运动和关节的屈伸,逐渐协助其离床站立、借助支持物行走,尽快恢复自理能力及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敏;张强. 膝关节置换的适应证及假体选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17) . [2]蔡筑韵,.石长贵,鲍哲明,苏佳灿.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研究进展 [J].临床医学工程,2010,5.

[3]李健. 冷敷介入膝关节置换术2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1,(09) .

[4]戴莲.同期下肢多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训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