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智能建筑,绿色建筑,新技术
1 概述
建筑从最初只是用于遮阳避雨和防风御寒的场所,发展到具有艺术性和多功能性的建筑,再到近代的摩天大楼和今天的智能建筑,这都是时代赋予建筑的烙印,也是不同时代科技水平的反映,并且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其功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和更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智能建筑也将采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这种发展的特性让智能建筑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各国、各行业和研究组织都从各自的角度有对智能建筑的不同定义。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把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他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现代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同时,还涉及到社会、人文、经济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即智能建筑是一个交叉学科的工程领域,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看法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与充实。
绿色建筑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都只是从概念上进行的定义,一般来说,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造、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物与其他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
绿色建筑是当今人类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所以,智能建筑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用智能系统控制建筑,而是应该更加关注与自然结合的建筑自控,使其成为绿色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用智能化来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节约能源、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智能建筑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同时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正向着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在国内有时把智能建筑定义成弱电系统与建筑的结合。其实智能建筑就是一个实现绿色建筑总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功能性的。而要完成绿色建筑的总目标,必须要依靠以智能建筑相关的功能,特别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建筑设备等楼宇控制的相关技术。没有相关的支撑技术,绿色建筑的许多功能就实现不了。从这个意义来看,智能建筑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面,同时具有与人和自然高度和谐、平衡共生的绿色建筑,是更注重经济效益、安全、环保和人文关怀的、并且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技术的绿色建筑。
2 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2.1 智能建筑是以绿色为目的、方向和总纲。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看,对于智能建筑而言,绿色是智能建筑发展的目的、方向和总纲。这就要求在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和管理中,必须坚持绿色建筑的概念,必须更有效地使用能源、水和其他资源,并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地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居住者的健康,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力。
2.2 智能是绿色建筑的手段、措施和技术。智能是为了帮助绿色建筑指标的落实,以达到节约、环保、生态的要求。例如可以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可以实现对气、水、声、光环境的有效调控;可以对各类污染物进行智能化检测与报警;可以对火灾、安全进行技术防范;同时,可以提供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以达到舒适、安全、高效、便捷的要求。
3 结论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智能建筑给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撑,绿色建筑是智能建筑要达到的目标,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是对现代建筑两个不同方面的追求。
综上所述,应该将智能与绿色和二为一,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以绿色理念促进智能建筑的发展,体现出人类对现代生存环境在安全舒适、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方面的追求。从长期发展来看,既可以满足以人为本,解决建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需要,又丰富、完善、更新、拓展了传统建筑的建设。应该把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也就是只有坚持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才可能真正地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革命的创新,在建筑中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更高新的后工业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技术等,特别是应该将多种智能、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新型能源结合起来,形成新型建筑—智能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喻李葵. 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
[2]唐红.基于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柔性融合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5)
[3]符长青.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2,(7)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物质载体,因而建筑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追求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历史。“智能建筑”是由英文Intelligent Building翻译而来的,名称也由此产生,目前已被业内普遍认同。因此,可以认为“智能建筑”就是现代建筑技术与当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为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实现“节能、高效、舒适、安全、环保”的目标,达到“高效益”。我国智能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张瑞武教授在1997年6月厦门市建委主办的“首届智能建筑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下比较完整的定义: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技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
1 智能建筑的发展历史
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以美国于1984年1月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Hartford)建设的都市大厦(City Palace Building)为标志。这一诞生仅20年的新生事物,以其高效、安全、舒适和便利等优点,势不可挡地迅速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主流,这一智能建筑也被誉为世纪性建筑。美国诞生智能建筑之后,西欧与日本也不甘落后,1985年8月在东京青山建成了日本第一座智能大厦“本田青山大厦”。西欧发展智能建筑基本与日本同步。
此外,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亚太地区经济的活跃,使新加坡、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汉城、雅加达、吉隆坡和曼谷等大城市里,陆续建起一批高标准的智能化大楼。智能建筑的出现是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使人类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质的飞跃。
2 我国建筑智能化的现状
我国一位专家这样说:“当中国老百姓花百万元的钱购买第二套甚至第三套住宅的时候,他得到的无非是住宅面积大了,绿化好了。但住宅最根本性的品质却没有改变,它仍然不能恒温恒湿;它仍然不能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有新鲜空气的输入;它仍然隔不住日照,防不了噪声。中国住宅建设必须进入一个快速提‘质’的阶段,必须重视节能了。”
智能建筑在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大厦智能化系统建成开始,很快在建设行业中得到发展,随之,智能建筑的概念逐步延伸到了住宅建筑,并在具有我国特色的住宅小区得到较为普遍的开发应用。尽管大多数智能建筑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比如航站楼、体育场馆、博物馆、展示中心、医院、学校、图书馆、政府办公楼、银行大楼等大型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数已达上千幢,其发展速度已名列世界前茅,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建筑智能化将是一个大趋势。
我国的建筑智能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政府也颁布了一些推动智能建筑发展的技术政策,颁布了设计、布线、安防等实施标准,国内企业也自主开发了一些住宅小区智能产品,具有一批从事智能建筑的专业人员、从业人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项目的智能化需求不合理,片面追求高标准,造成浪费;工程质量、产品质量、验收不规范,造成不能正常运行;“重建轻管”较普遍,智能化系统难以长期发挥作用;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产品标准化滞后工程应用,尚需完善;市场运作尚不规范等。
3 我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智能建筑也将成为21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可以说,智能建筑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我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筑智能化技术与绿色生态建筑的结合
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浓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生态建筑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绿色”的本质是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通过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资的循环系统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并赋予建筑物以生态学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在生态建筑中,通过采用智能化系统来监控环境的空气、水及土,自动通风、加湿及喷灌;监控管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等,并实现节能。
3.2 建筑智能化材料与建筑智能化结构的发展
3.2.1 自修复混凝土的应用。
在混凝土中掺入装有树脂的空心纤维,当结构构件出现超过允许度裂缝时,混凝土的微细管破裂,溢流出来的树脂将自动封闭和贴接裂缝。
3.2.2 光纤混凝土的应用。
在建筑物的重要构件中埋设光导纤维,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显示结构的安全程度;有机结构构件,建筑梁、柱由聚合物缓冲材料连成一体,在一般荷载下为刚性连接,而在振动的作用下为柔性连接,起到吸收和缓冲地震或风力带来的外力作用。
3.2.3 智能化平衡结构的应用。
一方面通过一个液压支架系统,减弱和抑制建筑物的震动;另一方面在楼顶层安装了一个大滑块,在受到飓风或地震的影响将倾斜时,这重滑块会根据计算机的指令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建筑物的结构趋于平衡。
3.2.4 建筑智能化的种类与地理范围的扩展。
建筑智能化已从办公写字楼向宾馆、医院、公共场馆、住宅及厂房等领域扩展。随着建筑智能化建设范围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加,建筑智能化正向智能小区、智能城市发展,与数字国家和数字地球接轨。
4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将不断提升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素质
二、智能建筑的简介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ib)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并向用户提供信息和通信服务的一种新型建筑。其内涵主要如下:
1. 电力供应与控制系统:保证有充分、安全、可靠的电力来源,以及对各种高压配电、低压配电、备用电源检测与管理;
2.照明控制与管理系统:智能建筑对照明的要求是根据人的需要进行调节,不浪费能源;
3.空调系统的检测与控制系统:除使用户感到舒适以外,特别要注意节约能源以及室内通风的数量和质量;
4.给排水系统的检测与控制系统:保证水的卫生,节约用水,重视水的重要利用以及污水处理;
5.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对电梯群实行计算机群控.达到优化传送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对进出的汽车进行自动化管理;
6.防灾系统的监视与控制:对火灾及煤气进行准确检测、自动报警、自动启动消防设备,确保人身
安全;
7.防盗系统的监视与控制:利用自动监视、自动记录、自动控制、自动识别、自动报警等先进手段来防止偷盗和暴力发生;
8.物业管理:做到自动计量、自动操作并自动检测房屋和各种设备的老化情况;
9.信息网络:借助于先进的办公设备将信息的生成、传输、接受、保存等处理过程加以完成,从而免去人的手工劳动;
10.先进的通讯手段:智能建筑的通讯手段是以数字专用交换机为中心,在建筑内部,与程控电话系统、电视会议系统.可视电话、电子邮件、无线寻呼、信息检索、多媒体声像服务系统等联结接,对外与局域网、广域网、卫星通讯联接,通过国际计算机通讯网络与世界各地相联系,实现智能建筑内外两方面快捷的通讯联系。
三、三网融合后智能建筑的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化建筑系统会成为一种基础设施,提供安防报警、消防报警、物业管理、远程抄表、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点播、信息查询、通讯交流等增值业务,成为一个具有投资价值服务系统。 可以预见, 智能化建筑系统在三网融合的推进下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建筑各系统的接口实行标准化,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通信网将各个终端和各种设施连接起来,共享数据资源。配有计算机、电视电话、公用设施的控制系统和安全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把分散独立的系统综合为一体。系统间信息交互,使各种系统功能的有机结合成为可能。
2、提供更好的人机界面,便于操作。改善智能建筑与人的关系,为创造和改进环境的舒适性充分发挥作用,建造有高度人情味的生态及文化价值。
3、多种系统相互交叉融合。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计算机、电器、电信行业出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现象。多学科、多技术的渗透,新技术的应用,使智能建筑有了新的功能。 4、建筑智能化系统趋于可持续发展,使智能建筑具有节能、无污水、无污物、无废气、无电磁污染的绿色建筑,能创造安全、无隐患、无信息病毒、健康、高效、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
四、三网融合下智能建筑的注意事项 1、时刻关注三网融合的动向。三网融合自身的发展对智能建筑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电信、计算机及广播电视三大网络的融合速度和方式决定了智能建筑的空间和支持力度,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成为三网融合的焦点。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三网络既得利益者和准入者之间的博弈。
2、牢记智能建筑的本质:建筑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他们能否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3、要充分应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智能建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当今宽带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建筑智能化也应该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智能建筑中的问题,把这些技术作为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要认真、全面的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赶上国际技术发展的步伐。
4、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建筑的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和安全功能,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不同地区的建筑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相应配置,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和优化,并为此制定出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建筑智能化发展道路。
5、智能化水平的高低与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等方面息息相关。智能建筑的出现对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其深刻的技术内涵和管理内涵。既有系统各自的技术要求和应用特点,又有各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连接;各系统既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和协调性。只有遵循工程规律、遵守工程规范、符合设计要求、严格工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才能做出好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方建松.智能建筑结构的分析及其发展[j].建筑与工程.2008(6)
[2]张晓明.智能建筑的发展与展望[j].建筑科学.2008(13).
关键词: 智能建筑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个国家拥有多少数量的智能建筑,及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显示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表现。智能建筑将是以后建筑的主要潮流,但在现在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阻碍着智能建筑的顺利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及浪费,必须抓住发展机遇,从明确认识,完善政策,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专业人员技术素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展建设智能工程,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法措施。
1. 智能建筑是建筑物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化集成系统,也就是通讯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三个系统的集成。是原来建筑物中“弱电” 系统水平的极大提升。这种提升使不少人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许多业主及设计人员对智能建筑的功能,信息化产品了解较少,形成一种盲目的”智能热” ,造成智能建筑的规模和功能超出实际需要。事实上智能建筑属于高科技,投入也相对高,工程有一定难度,技术含量高风险也大。一些开发商把智能化变成推销用语,追求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大而全。实际上很多系统建成后难以启用,成为一种摆设。
在我国的智能建筑,其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能否满足建设者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根据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档次,不同地区的建筑因为需求的需求,配置不同需求的智能化装置,为此,要满足不同需求的建筑智能化发展方向。
2. 完善适应的政策措施
智能建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发展快车道,人们的传统观念及旧规程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经验表明政府的正确引导是技术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现在从全国范围看,与智能建设相关的管理部门有许多个,如建设,邮电,广电,技术监管及公安等,管理部门多标准不同,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智能建筑专业的规范化,必须统一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智能建筑开发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和标准,开发商对参于建设的各方如设计,集成商及供货商没有更有效的监控措施,使用到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检测,无规范标准情况下任其使用和随意验收,而交工后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智能建筑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智能化要求。
3. 智能建筑一体化运作
由于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领域。而智能化建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技术发展并不完美,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建筑或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整体建筑产品。其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同发展。可见传统工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构成,己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需要。
建筑作为永恒的主体必须使其具备较高的智能系统,并使其实现综合价值的最大化。现在智能化建筑直接应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当代智能化建筑领域内,信息网络通技术,控制网络通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无线局部网络化技术及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都会有更加广泛深入的具体应用。尤其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泛化,可移植性,扩散性和可操作性发展。更准确地说智能化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今后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
4. 提高设计人员专业水平
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急待提高。许多设计单位没有智能建筑化系统的设计资质,缺乏智能化专业设计人才,特别是建筑“弱电” 人才,在智能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设计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供应商或施工单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另外智能化产品规格混乱通用性差,使系统集成难以实现或留下潜在隐患。对于施工企业而言,目前专业划分过细,缺乏综合实力,很难承担一个项目的全部施工内容。现在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安装施工,是由集成商自己来承担。而集成商因为没有施工力量将安装工程分包给其它人施工,其工程质量很难保证。而施工验收仍偏重于定性验收,忽视定量验收。问题是缺乏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人才,造成在设计,施工,监督,竣工等过程中不能把关,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因此,智能建筑的管理者与使用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
5. 总结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现在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探寻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美国智能大厦几万幢,而日本新建建筑中80%以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一些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楼群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
6.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智能化生活小区
社会己进入到信息时代,依赖科学技术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智能小区的提出是社会信息化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推行小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既可节省土地又便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综观国外智能建设小区发展,国内小区发展处于初期走步阶段。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社区网络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搭建基础平台。要建立智能化住宅的质量保证,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
综上浅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在质和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这一高科技产物为建筑业开创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现代建筑业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聪明和创造力,为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1. 窦 志 等建筑师与智能建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智能绿色生态建筑理念
生态智能建筑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生态”经济为基础“,和谐”社会为内涵“,智能”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生态智能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是采用现代先进的传输、网络、信息等技术,通过精密设计,优化集成,补偿建筑物硬件的不足,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合理设计建筑物内外空间和能源利用,使其在系统内部进行有序循环转换,实现建筑物的节时、节能效果,从而达到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健康、安全、舒适等特点,以满足生态平衡。生态智能建筑它具有自己的特征:
1.1生态性: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要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1.2智能化:生态智能建筑以智能化技术为手段,合理的集成及运用信息化、网络、控制技术,实现建筑的健康、舒适、环保性。
1.3多目标优化:生态智能建筑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视角地考虑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大系统运行目标,并目调动各种手段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综合目标。
1.4采用数字式通信网络。这个网络综合了话音、数据传输及电信传输,可以为建筑内每个房间提供通信(传真、电子邮件)和数据处理功能(文字处理、列表、会计、贮存、辅助设计)。
1.5要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
1.6生态建筑要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使室内有良好的日照,自然通风,和一定标准的舒适度,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
2生态智能建筑的设计策略
2.1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场地的选择是一种综合考虑,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考虑,像是可利用的自然地资源,空气、风、水等等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考虑。建筑的过程其实就是能源消耗的一个过程,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进行着高耗损的状态,在不同的状态下更多的进行当地的利用,在资源,以及运输的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考虑,这样能够很大的程度上节约资源与能源。这是生态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一方面对于开展此项工作非常的有意义。
2.2合理利用太阳能。应保证建筑室内外在合适的时间接受合适的太阳光照。合理设计建筑间距,保证每幢建筑物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在建筑单体设计中,采用退台处理、降低层高等方法也可有效地缩小建筑间距,这样的建筑风格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阳光的采集,很大的程度上利用了自然地光源,对于其他的资源起到了节约的功能。
2.3发展生态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智能生态建筑应是21世纪建筑的方向,而光学纤维技术、纳米技术是发展智能生态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
2.3.1光学纤维技术。随着计算机体积变小,运算速度和功能增强,传感器的作用亦相应增加。除承担建筑与外界的全部信息联系外,光学纤维在建筑中的传感作用日益重要。在生态智能建筑中计算机—光纤系统承担对材料和建筑监测、控制、修复的作用。碳素纤维复合材料与光导纤维结合形成的结构,具有可以判断内部温度场分布情况和利用电热效应加热功能,形成所谓温敏混凝土和自适应混凝土。光导纤维传感器,微型电子芯片等形状记忆材料或在电压作用下能够从液体转变成固体而自动加固的材料,使混凝土具有自我修补功能,其中比较成熟者是玻纤环氧树脂中埋入镍钛记忆合金、光导纤维等。它们可以检测材料中受损部位,通过电脑控制的执行系统对受损部位记忆合金加热,激发其产生相变,使结构中受力状态自动适应原有设计要求。光导纤维传感器、光导纤维拉格光栅传感器和光敏管结构,可以通过光强度变化测定建筑结构受载和应力变化,也可测定混凝土的固化前后强度变化。光导纤维位移极限信号装置可以连续可靠测定建筑沿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收缩膨胀及建筑整体移位状态。
2.3.2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因近似大分子水平的粒径,具有极大比表面积和很高的表面活性,故化学催化和光催化能力很强。纳米建材可获得同时憎水、憎油特性,将抗菌成份银、铜、锌等离子及其化合物结合于纳米材料,使其依靠自身能量激活周围水或空气中氧产生活性,表面具有自清洁、防雾、防毒、抗菌、净化环境等功能,有利环保和人体健康。
2.4人才问题。就现阶段而言,专业型人才普遍稀缺,这个问题大大的制约行业的发展。在过去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理解非常的简单,更多的考虑的仅仅是人们如何的不冷,建筑怎样更结实的问题,但是这方面的问题变成一种定式,所以人才在不断的流失,问题在不断的扩大化。现阶段很多的企业已经看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在开展弥补的措施,通过高薪人才的聘请解决问题,但是人才流动非常大,这样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发生,十分不利于团队的建设。开展人才的自身培养,成为了人才培养的最为主要与直接的方法。很多的企业聘请专业的人士进行培训,对于全体员工开展工作,更多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样能够提升培训的效果。对于优秀的学员进行进一步的深层的培养,培养的过程增加管理培训能容,作为公司的后备人才进行储备。企业一定加大鼓励力度,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严明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促使全员参与。未来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依靠人才,人才的储备非常的关键,现阶段我们一定要做好这方面工作。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