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分析

乡村旅游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分析

乡村旅游分析范文第1篇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根据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6年夏组织的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问卷调研,调研组共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2800份,其中无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27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7.5%。问卷发放地点包括浙江省11地市市区主要人流密集点和周边主要景区等地,调查对象包括市民、外地游客、外来人员、学生等。最后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二、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一)乡村旅游人口统计学特征

1.乡村旅游者性别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浙江乡村旅游中男性旅游者占49.1%,女性旅游者占50.9%,人数基本相当,女性略占优势。而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者中男性占52.1%,女性只有47.9%。这表明与一般旅游相比,选择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在性别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由于女性对旅游过程中的安全性有着比男性更为敏感的意识[2],从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旅游是大众化、安全度很高的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者年龄

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是年龄在21~45岁之间的旅游者,46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少会参与乡村旅游的活动。而根据2005年城镇居民出游情况来看,65岁以上的旅游者占了22.2%,45~64岁占了21.4%,25~44岁占25%,15~24岁占18.8%,14岁以下占12.6%,旅游者在每个年龄档的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很明显的差距,而且老年旅游者的人数比重也是比较大的,这与乡村旅游有十分明显的反差。说明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兴趣并不明显。旅游者年龄结构如下:20岁以下21.2%,21~30岁51.6%,31~45岁25.5%,46~60岁1.6%。

3.乡村旅游者职业

乡村旅游者的职业分布与一般旅游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但学生比重要比一般旅游高(2005年学生出游人数占所有城镇居民出游的12.3%)。这说明学生对乡村旅游青睐度较高。旅游者职业结构如下:政府工作人员1.1%,公司职员34.2%,个体职业者13.0%,学生24.4%,工人6.0%,农民2.4%,军人1.5%,教师2.6%,其他14.8%。

(二)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回归的旅游方式,它需要有轻松、惬意的环境,能令城市中的人放松紧张的心情。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感兴趣的乡村旅游项目的打分情况。根据项目的得分的高低可以发现,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健康的需要。看出旅游者对山地活动、水上运动和室内活动评分很高,说明旅游者来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返璞归真的需要。城镇的居民长期处在城市的灰色中,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他们需要一种与他们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他们怀念古朴、简单的生活。乡村所拥有的元素就成为能刺激他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品尝农家菜、游览田园风光、寻求乡村气息等都是这类旅游动机的反映。第三,放松心情的需要。乡村独具的悠闲的氛围是吸引很多旅游者前去旅游的原因。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独具青睐是由于长时间处于钢筋铁骨的城市中,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和过快的生活节奏,这使他们变得紧张,心情抑郁,他们需要得到放松。第四,求知的需要。对于长期住在城市中的人,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传统的节日、传统的食品制作、传统的体力劳动、传统的知识等等,因此参加本地婚庆、生辰等活动、学习农家食品制作、参与简单劳动、参加本地乡村祭祀、节庆活动等这些活动才会得到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对城市青少年而言,这是他们主要的旅游动机。

三、旅游决策

1.信息来源渠道

乡村旅游者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这与一般旅游有所区别(其主要途径是通过亲朋介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06年乡村旅游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广泛地发展起来的,政府的支持力量在乡村旅游的洪流推广中不可小觑。而政府主要的宣传手段就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因此这种渠道成为了旅游者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渠道。其他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一般旅游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仍可以发现,旅行社在推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是甚微的。旅游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电视电台媒体27.3%,通过报刊杂志21.5%,通过各类旅游网站20.6%,通过亲朋介绍16.0%,通过旅行社介绍7.4%,其他渠道7.2%。

2.旅游同伴的选择

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朋友、恋人的占绝大多数。这实际上与除了特殊旅游以外的大众旅游差别不大,但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一起旅游的比例明显要比一般旅游要高,原因基本上有这几方面:第一,旅游者选择的乡村旅游点多为居住地的附近,约是1~2小时的车程范围以内。这有利于家庭在周末的时间一起出游,而不会出现一般旅游那样需要家庭内部人员彼此调和时间安排的情况。第二,很多家长是为了让孩子接触乡村、了解乡村而进行乡村旅游的,因而选择全家旅游的方式。选择的同行人情况:和朋友结伴35.6%,和家人一起31.3%,和恋人一起22.6%,独自一人5.0%,与单位客户一起3.3%,其他2.3%,

3.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以散客为主,这与一般旅游的趋势是吻合的,其中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者是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安排游程,这是一般旅游不太可能实现的旅游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行程距离较短,很多是发生在同一地方的城乡之间。其次,自驾车旅游的方式比例较小,而一般旅游中,以自驾车方式进行旅游的势头已如日中天,据统计,中国从2004年春节开始,自驾车游客的比例已占整个散客市场的三成以上,而且这一数字正逐年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乡村旅游的产品还不能吸引多数的高收入者,乡村旅游在国内而言还只是比较低档的旅游形式。出游方式:参加旅游团24.2%,自驾车出游8.8%,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公车、出租车等)自行安排54.6%,其他12.5%。

四、旅游消费特征

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者可以承受的旅游消费范围在301元~600元之间,根据加权平均法来计算乡村旅游平均消费可知,乡村旅游平均消费为470.7元(计算公式为:150×9.3%+350×16.7%+450×30.2%+550×35.2%+800×8.6%,权数队形的消费额以范围的中间值为代表,“300元以下”一项以“0~300”的中间值表示,“600元以上”以“600元~1000元”的中间值表示)。而2004年国内旅游者的平均消费已达到了750元以上(参考《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年卷》),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乡村旅游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低消费的旅游方式。消费水平统计:300元以下9.3%,301元~400元16.7%,401元~500元30.2%,501元~600元35.2%,600元以上8.6%。

五、结语

本文对乡村旅游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几方面进行系统的初步研究,乡村旅游行为分析对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就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1.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显著,而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够有力,尤其是旅行社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几乎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状况并不有利于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市场起主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当然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不是以政府为主导。

2.乡村旅游的形象层次不够,有待提高。从调查和分析中可以发现,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印象停留在消费低的阶段,但事实上国外的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高档旅游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推出更加富有特色和品位的旅游产品。

3.重视乡村旅游细分市场。家庭旅游和学生旅游细分市场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更具针对性地开发能吸引这些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以一扫目前乡村旅游产品概念混乱,缺乏重点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万英,蒙睿,叶文.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6):57-60.

[2]唐雪琼.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J].旅游学刊,2007,22,(2):43-48.

[3]杨艳华.浅议旅游者旅游动机[J].学术论坛,2007,(6):153-155.

乡村旅游分析范文第2篇

一、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的一般性特征说明

乡村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产业,具有旅游就业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也有自身的个性化特征。结合海阳市乡村旅游多个景区的数据研究,笔者发现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特征存在着一般性,主要体现在:

(一)就业种类多样,吸纳性强,但局限于本土吸纳

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产业,需要提供游客旅行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服务和产品。由此,乡村旅游自身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它提供的工作种类繁多:既有基础服务工作,也有高级服务工作;既有一般性的业务类工作,也有各类管理方面的工作;既有脑力工作,也有体力工作。这些工作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乡村旅游就业吸纳的主体是农民,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乡村旅游由于其地域性和其发展的不完善性,对于劳动力的吸纳存在局限性,很少有外地人能够参与到乡村旅游就业中来。例如,海阳市乡村旅游就业人员除却最高层管理者,参与调研人员98%来自于本土,本土农民更是占比达到65%。

(二)带动性强,就业弹性大

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性强,能够直接或间接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最大规模地吸纳劳动力。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 ( WTTC) 在2005年旅行与旅游委员会发展与优势的报告中指出: 仅2005 年,旅行与旅游产业就业比2004年新创造210万个就业岗位, 就业人数达到7420万人,占世界总就业总数的2.8%;旅行与旅游经济就业比2004年新创造650万个就业岗位,达到22160万, 占世界就业总数的8.3% ,即每12个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个是由旅游经济带来的。这一就业带动作用在乡村旅游景区尤其突出。旅游产业的发展能为本土农民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为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提供良好途径。

(三)就业方式灵活,季节性强

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就业岗位不断减少,而劳动力供给却不断增加,农村更是存在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灵活就业以其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企业层面来说,灵活就业具有准进准出方便、管理方式灵活的特点,不仅能够推进就业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提高整体的组织效率,有效促进优质高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立。

从个人层面来说,劳动者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意识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乡村旅游就业的灵活性特点恰恰能够满足就业者的这种需求。

但是,旅游季节有淡旺季之分,乡村旅游的季节性更是明显。因此,乡村旅游临时用工多而固定用工少,雇佣用工少而亲情用工多,降低了乡村旅游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优势。

(四)兼业性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海阳市乡村旅游就业人群中兼职人员占到70%以上,岗位形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旅游特色产品销售、流动商店、景区建设人员、景区维护人员、景区环卫人员、观光车驾驶员、民俗节目(海阳大秧歌)演出人员、农家乐厨师、餐饮服务员,还有占比较大的本地农民,主要从事旅游采摘活动和特色乡村观赏(采桑、纺织),而占少数的专职人员均为景区管理人员。

乡村旅游的性质决定其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也就决定与其相关和配套的大多数行业选址于乡村,这也就极大的满足了农村劳动力的兼业性转移,同时很好的解决弱势群体(包括农村妇女以及低学历人群)进城务工所存在的困难。

(五)就业人员流动性强,组织化程度低

旅游业是人员流动相对频繁的行业之一,旅游业员工流动率都在25%以上,有些酒店员工的流动率甚至达到了40%(吕倩,2006)。这种高流动性在乡村旅游就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而农民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工作特征导致其在第三产业就业中难以稳定,流动性也就不可避免。乡村旅游就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导致整个景区的管理秩序混乱,以及产业发展的不稳定。

农民为主题的就业人群组织化程度低。受文化水平限制,本地就业农民的经济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组织也就缺乏相应的统一化管理。海阳市红樱桃民俗旅游区每年“采摘节”旅游区内虽然进行统一定价,但是缺乏相应的管理组织,景区内直接缴费即可完成交易;同样的,招虎山景区内的观光车司机和云顶风景区内的“竹船游湖”区工作人员在旅游淡季较难寻访,笔者调研时间在3月底,观光车不能正常运行,而湖区活动也是形同虚设,由于这种低组织化导致的活动项目不能正常运行的还有很多,比如招虎山内的漂流,丛麻禅院的餐厅就餐等等。

(六)低门槛、低收入,就业人员素质低

乡村旅游就业门槛低,能有效就地促进当地农民进行本土就业转移,通过直接吸纳农村人口就地就业,间接地减少了城市就业压力并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但是相较于一般岗位,乡村旅游对于就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餐饮服务业、住宿、流动摊贩、旅游产品推销等岗位,只需要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即可上岗,而景区环卫和维护人员甚至不需经过培训可直接上岗。由于其低门槛的特征,大部分就业岗位为初级技术岗位,就业人员就业层次偏低,收入也偏低。海阳市招虎山森林公园乡村旅游景区内,管理人员(包括售票人员、检票人员、办公室管理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1700元,远低于全市平均工资3175元(2013年,海阳网上民声)。

二、就业特征形成的原因

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市政规划管理决定就业兼业性强、组织化低、流动性大

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劳动力的转移,政府的作用不可缺少。政府组织对乡村旅游就业的引导和扶持包括前期的政策法规、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目前相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来说,政府促进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各方面支持相对滞后,为农村居民转移就业进行引导和扶持的力度不够。

1、促进旅游就业的配套政策缺乏。劳动力转移的本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农民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和保障,在转向乡村旅游就业时担心失去对土地的所有权,这就导致了农民难以改变“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就业形式,兼职就业过于突出这一特征难以扭转。

我国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立法几乎空白。除了上海、天津等个别城市对乡村旅游进行法律管理规范外,其他地区政府相应的法律法规极为匮乏,更不用说具体的企业管理规范和技术管理规范。政府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导致经营者无法可依,游客的权益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这也就进一步导致许多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导致了乡村旅游就业中的低组织化。

2、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景区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我国的乡村旅游大都是农户自行开展的,是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规模较小,且比较零散,农户自我就业流动性高,稳定性低。比如在海阳市丛麻禅院风俗旅游景区,景区内原先规划的部门处于空闲状态(如游客疏散中心和医务室),农户自身发展的蚕丝被销售店面也门庭冷落,缺乏管理。4A级景区招虎山整个爬山过程中没有休憩石凳也没有垃圾箱。

另一方面,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以山东省为例:2010年5月中旬 ,山东省省旅游和相关部门在对乡村旅游中农家乐的监察结果中显示,山东省厕所未能配置抽水马桶的占8% ,厨房不达标的占1% , 食品卫生不达标的占1.5%,客房被褥未实现一人一换的占3%。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决定就业灵活、吸纳性强、季节性明显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乡村旅游就业的特征。旅游产业本身就具有就业种类多样、吸纳性强和就业灵活的优势特征,但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景区就业的季节性和低收入性。海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起步并不晚,但是大多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停留在自发组织、零散发展的初级发展阶段,已经渐渐远离游客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主要体现为:

1、旅游项目单一,产品缺乏独特性。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已经由原来比较传统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的放松旅游转变为以参与式、体验式的休闲度假。但海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模式上,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以海阳市红樱桃民俗区为例,其发展着重点依然停留在樱桃采摘上,而其本身民俗特色表演越来越弱化,而且缺乏体验、休闲项目,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2、品牌意识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海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大部分经营者缺乏长远规划,只看眼前利益,更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对文化的保护。并且,经营者缺乏对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推广和发展,打造自身特色和品牌的观念。海阳市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极具民俗特色,在初期旅游规划中受到重视,但是后期发展中除重大节事如春节,其余时间景区内表演活动次数几乎为零;郭城摔面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源于海阳市,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但是在乡村旅游餐饮中也没能占据一席之地。像是这种资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但是事实上,本地农民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注重“高大上”的普遍性资源的盲目建设,而失去了自身原有的乡村资源特色。

(三)就业人员准入条件决定就业本土化、门槛低、收入低、素质低

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思路和方法直接决定了就业人员素质。海阳市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就业人员主体是农民,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不高,使得就业门槛低,吸纳劳动力强,但是由于对就业人员素质重要性认识缺乏以及缺乏适当培训,使得乡村旅游就业人员限于本土,且素质低,就业整体质量不高。

1、对就业人员素质重要性认识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所从事行业的素质。调研结果显示,90%的兼职就业岗位都是农民自我就业提供的,景区对于农民的素质没有准入性要求,这就使得就业人员在进入岗位之前素质就偏低。海阳市景区就业人员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57%,并且在年龄上,46岁以上就业人员占到近六成。

2、从业人员缺乏培训,服务水平低。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留守在本土的村民的年龄都偏大、文化水平都较低、服务意识缺乏,大部分农民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就业,服务意识缺乏,知识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有待于提高。

乡村旅游分析范文第3篇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APP Function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Tourism

PAN Qi-xin, LIU Chun-lin

(School of Big Data Engineering KaiLi University, KaiLi 556011,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nged from "scenic spot tourism" to "global tourism", and "global tourism" will becom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promote rural tourism to usher in a goo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At present, mobile phon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Internet, tourism scenic WiFi free coverage, tourism APP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tourists to travel, the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ourism App,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study the functions of rural tourism APP.

Key words: Glob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Tourism APP

1 背景

全域旅游是指旅游地通?^提升优化本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质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使全域旅游成为当前旅游发展新模式,规划中指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在国家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结合乡村旅游的资源特点、游客特点,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成为发展的必然[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成为主要上网及支付工具,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占互联网终端的97.5%,并呈增长趋势 [4]。随着旅游景区WiFi免费覆盖,一款结合乡村旅游特色且注重游客旅游体验的APP成为游客旅游出行的随身法宝。

2 乡村旅游特点分析

乡村特有的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从游客角度分析,乡村旅游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乡村旅游景点交小、分布零散;2)饮食住宿分散难寻;3)导游服务缺乏;4)游客参与民俗等活动困难;5)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从村民角度分析,乡村旅游将会促进以下问题得以解决:

1)创业困难;2)缺乏产品外销渠道;3)闲置资源较多。

3 旅游类APP分析

目前旅游类App种类繁多,有预定类、导游类、分享类、工具类。近年来,随着使用智能手机的旅游者人数不断增加,旅游产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无线时代。很多在线旅游公司纷纷借力APP对营销渠道进行了重新布局,推出了自己品牌的APP。比如去哪儿网已经开发了包括去哪儿旅行、 去哪儿攻略、去哪儿酒店等在内的6款APP[5]。这些以提供旅游信息为主的应用软件完善了旅游信息服务,使旅游者能获得更加详尽、快捷、方便的信息。然而由于利益的指向性,这部分旅游企业开发的APP由于注重交易功能,以产品交易为基础的APP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有所弱化,并不能完整的展示旅游地的风貌,对提升旅游城市品位、整合其他旅游资源等相对较弱[6]。目前旅游App向市场细分化、策略区分化、竞争立体化、功能核心化、信息特色化方面发展,注重旅游者体验的App设计是App产品的竞争力和生命力[7]。

综上所述,旅游类APP种类繁多,但是针对乡村旅游类的APP相对较少。目前有学者针对乡村旅游特点开发具有“农家乐”、果园采摘、乡村攻略、定位导航、信息分享、农副产品销售、线路推荐、民宿预订、土家菜推荐九大功能[8]。这些功能基本能够满足乡村旅游需求,但是忽略了游客主体及乡村特色,因此如何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提供个性化定制,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拓宽乡村旅游宣传渠道,是目前乡村旅游APP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 乡村旅游APP主要功能分析

乡村旅游APP要以深度旅游为前提,综合考虑如何让旅游者在旅途中真实体验当地文化、感悟历史、探寻神秘、增长阅历、调养性情、提升境界,有机会自觉、自主地与当地社会和民众进行接触和交流,村民通过旅游,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娱等体验,解决家中空房问题,以此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因此乡村旅游APP应该考虑的主要功能如下:

1)当季景点:分四个季度推荐宣传当季最美乡村景点,供游客在计划出行前参考。

2)特色乡味:提供农家乐订购信息以及游客可购买的农产品信息,农户可将农产品进行宣传及销售。

3)特色民宿:以价格、距离、综合评价等,提供民宿或者乡村酒店供游客居住。农户可将闲置的住房资源改装,提供游客住宿使用。

4)特色民俗:展示乡村民俗活动内容及介绍,让游客了解乡村特色活动及风俗。

5)个性定制:主要提供乡村特色活动及节日的参与、预订方式以及当地村民导游服务咨询。既保持真实的民风,又满足游客参与体验乡村节日、民俗活动、农活体验的需求。旅游者可以细细品味旅游地的历史及风情,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涉猎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体验到当地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旅游者在深度旅游中,不仅能放松心情,还有新的观察、新的体验。

6)分享与互动:在以上5个功能中均提供分享与互动功能,游客可通过此功能,分享旅游体验,对旅游提供的各类服务进行点评及打分。同时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及交流反馈,促使乡村各类服务不断提升。

考虑到乡村景点零散、游客对周边环境不熟悉等因素,APP中还应设计有辅助功能,即定位、发现、搜索3大辅助功能。

1)定位功能:游客根??需要,逐级选择所需的省市、城市、乡镇,定位到特色乡村。

2)发现功能:App中应设置有发现当前位置附近相关乡村吃、住、游、购、娱的相关旅游信息,供游客选择,扩宽旅游线路,实现游客深度旅游需求。

3)搜索功能:游客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关键词搜索旅游计划中相关的信息,并记录历史搜索信息。

乡村旅游分析范文第4篇

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非常快,主要有度假区(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森林公园、乡村俱乐部、农家乐等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假日休闲旅游方式,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等,但是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一、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开发存在低层次、重复性开发问题

乡村旅游度假区发展当前出现了严重的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同时与原来的初衷大相径庭,本应是“旅游”促进“乡村”,现在却成了“乡村”为“旅游”服务,所以进行升级已成必然趋势。当前乡村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目前呈现两种态势:一是低水平规划和无科学的规划。乡村旅游度假区不仅普遍缺乏规划,就算有规划也是低水平规划居多,而且开发呈现出盲目、自发、无序的特点,造成展示乡村毫无特色可言,没有差异,也就没有吸引力,使得乡村旅游度假区发展走向困境。二是乡村旅游度假区开发过程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土地荒芜,投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等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传统和古建筑才是开发的主题”、“徽派是唯一的建筑风格”的错误观念

乡村旅游发展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他未来的发展之路存在着太多的迷茫。中国乡村旅游真实的面貌与中国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是脱节的。当旅游产业逐渐水涨船高之时,我们允许不同层级的乡村旅游的存在,也期待一个真正的充满理想与梦幻的乡村旅游的横空出世。当下的乡村旅游中,村落被塑造成旅游产品。当浅尝辄止的村落旅游产品形成之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往往剥离了村落存在的基本土壤,当他无法以创新来应对旅游产业带来的同质化竞争时,也只能走上以低俗迎合市场的“自我毁灭”之路。

(三)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畸形发展

主要表现在:软件、硬件不协调,服务水平不到位,卫生标准不达标,服务态度不够好,土特产品质量监督不到位等。人才缺失,投入过多,产出过少,电商时代滞后,营销手段过于单一。我国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项目单一,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没有特色和创新,未形成系列,旅游效益不高,反而负面影响加大。

(四)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的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显示出粗放式发展的特点,发展的后劲十分有限,再加上政府重视不够,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往往重评比、轻建设。比如,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相关指导性的标准和规范,往往都是这家看那家,大家相互模仿,很少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乡村旅游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主题化、信息化。没有强制性的退出机制、乡村旅游企业、产品参差不齐。

二、乡村旅游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游客与乡村旅游产品严重脱节

游客处于第三代,而乡村旅游开发还处于第一、第二代之间,当然,也有极少数第三代产品出现。第一代游客主要是政府、行业、企业奖励性、福利性游客,对于此类游客而言,旅游是一种荣誉性奖励或福利,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换个环境,目的地靠近城市,停留时间较短。第二代游客主要是以观光旅游为目的的游客,此类游客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以知识分子和率先富裕起来的中小企业家为主,以大城市、大山大河为主要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是为了看景、购物。第三代游客主要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主要以休闲放松为主。如今的乡村游客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然而,我们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第一、第二代,还是以餐饮和门票作为经营的主要收入。只有极少数乡村旅游景点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已经把吃、住、休闲娱乐各类消费项目作为主要经营收入。

(二)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指导和顶层设计,发展过程起点低,进程快,产品转型升级跟不上

我国乡村旅游区发展过程起点低,又缺乏规划,开发模式雷同,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等;造成巨大浪费,也使游客满意度大大减低,重游率低。同时,乡村旅游进程又特别快,相关配套、产品转型升级又跟不上。

(三)缺乏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要表现:一是农民自发经营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相关公司也是采用家族式管理,公司结构不尽完善,没有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大量外来经营者逐渐成为主力军,当地居民集体淡出旅游业的管理竞争。

三、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尽快出台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和质量体系标准,出台与当地旅游产业总体规划相对应的旅游规划,引导合理布局

乡村旅游度假区开发应对旅游地的资源特色、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的调查与评价,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同时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

(二)加快特色民宿的建设步伐,将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民宿坚持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以故事主题为特色、以智慧旅游为手段、以电商营销为平台。

民宿是当前乡村旅游重要的载体,很有开发的前景,可以很好地体现乡村旅游的特色,也是城市旅游住宿的别样享受。

(三)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将乡村旅游与林业、渔业、水产业等行业相结合,重点要打造不同内容、风格的生态农业、观光林业、休闲渔业等产品

目前我国旅游者仍以观光、娱乐为主,以近距离、短时间的旅游居多,它决定了我国乡村旅游度假区应是“特色观光+体闲+娱乐+度假+养生”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区,力求旅游功能的综合及度假旅游产品的多元化。首先,乡村旅游度假区应具备基本的旅游度假功能。其次,乡村旅游度假区应有特色旅游主体吸引物,它的主题应与该地区的地脉、史脉、文脉相通,有人文渊源和地方特色。再者,乡村旅游度假区要有较多且有特色的配套游乐设施和服务,增大其参与性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生态和传统文化两大要素,发挥民族、民俗、文化、演艺产业的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重要基础,是关键所在,所以,必须要编制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保护好乡村景观的自然、野趣、原始古朴氛围。乡村文化是乡村度假旅游的灵魂,文化内涵和突出特色,是关键。所以,一定要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作物、动物、饮食、服饰、工艺品、歌舞表演以及农作方式等并加以保护和开发。例如,当今旅游演艺已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助推力。一批优秀的旅游演艺节目充分挖掘了地域文化和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运作模式。经历了三十年发展,我国旅游演艺行业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和国企民营资本竞相涌入的背景下,从最初接待需求“一台戏”,演变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通过旅游演艺项目的推广和普及,游客逐渐习惯“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旅游消费模式。在旅游当地的逗留时间明显增加,由此带来的消费十分可观。不少地方演艺吸引力及收入已远远超过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例如杭州宋城景区当初为了提升吸引力,1997年推出大型演艺节目《宋城千古情》。节目融合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如幻的艺术氛围,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冲着这台演艺去的游客占主流。

(五)适当开发和打造新农村、富裕村、科技村、文化村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现代化农村旅游,努力做到“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产品”

我国的乡村旅游度假区还处于建设初期,不能搞“人有我无”、“千人一面”;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突出重点和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乡村的历史、建筑、民风民俗、山水、生活等都是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吸引城市游客的独特卖点,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

乡村旅游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旅游;O2O模式

一、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是以乡间自然风光、农耕生活、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卖点,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的旅游活动。数据统计,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每年的十一和春节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

1.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1)科技助推智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科技融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以农业观光、展现农村新风貌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智慧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如海南的兴隆热带植物园,将科技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体现了科技助推乡村智慧旅游的创新模式,加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传统民间艺术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农村各地都有自己宝贵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这也是打造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重要模式,比如“关中印象――袁家村”里看到的陕西关中地区的皮影、泥塑、刺绣、秦腔、土布、书画、葫芦装饰品等,还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一条街,代表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乡村旅游的独特性。

(3)特色庄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特色庄园的自身建筑景观、农产品采摘、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为吸引,深度挖掘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功能,在自身产业规模效益下,对当地其他产业的经济也产生协同效益。如张裕葡萄酒庄园把食、宿、游、购、娱、美拍在乡村旅游中都充分发挥。

(4)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古村古镇,淳朴民风、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来受到国民的热爱。2015年在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既宣传了特有的江南水乡,又展现了中国特色淳朴乡村风貌,同时让来自海外的宾客,“说古谈今、畅想未来”。当然,在古村古镇旅游发展中要注意化解旅游开发与保护间的矛盾,游客超过景区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2.“互联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产品单一,宣传不到位,管理落后,基础环境和服务配套设施等受限问题,通过互联网时代,可以突破传统式发展,并通过O2O创新型营销模式发展,塑造乡村旅游新形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及推广力度,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提升规模经济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大幅度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的目的。

二、“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早期乡村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早期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代表,即吃农家饭、睡农家土炕、回归自然。产品单调、雷同,价格不高,已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2.乡村旅游资源松散,未成规模化经济

早期的乡村旅游由于受地域和观念限制,资源管理松散,各自为政、缺乏规范服务和品牌意识等问题,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有限的接待能力使其失去竞争优势,没有核心竞争力,导致淡旺季收入反差大,容易陷入价格仗的恶性循环中。

3.乡村旅游宣传不到位

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当地农户家庭为主,教育水平薄弱,严重缺乏专业业务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缺乏营销意识,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应用不多,大多靠熟客的口碑宣传,客源明显不足。

三、乡村旅游中O2O模式的创新型融合

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与互联网也在不断高度融合。所谓O2O模式即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在做好线下营销的同时,做好网站建设和推广以及微信、微博、微商、团购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模式。

打造游客服务平台:网站除了提供乡村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智能导航、旅游价格、自然风光、人文特色、村庄民俗、住宿餐饮的信息之外,还能建议旅游者选择游览线路、规划游玩时间和食宿安排,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打造营销平台:对接景区、OTA旅游平台、农家乐、餐饮服务、特色农产品零售店,实现旅游资源的在线展示和预订,不断开发和创新乡村产品。通过与游客的在线互动,完成营销、预订、支付等业务。

打造管理监督平台:通过游客网上评价或投诉,加大对乡村旅游景点服务的监督,提升整体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全面服务于游客和乡村农户、乡村旅游企业及旅游利益相关者。

四、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乡村旅游的对策

1. 加大乡村旅游营销推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的“互联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借助潜在顾客在网上搜索、浏览、预订时,网络实景展示具有浓郁乡土情怀的旅游项目,加深游客体验,为用户设计出能激发其购买意向的乡村旅游产品。

2. 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完善景点交通、IT网络、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硬件保障。结合各乡村特色,建立全国联网的乡村旅游地图、电子导游检索信息软件、乡村旅游路线指南等,为智慧化乡村旅游提供最快捷的专业服务。

3.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逐步提升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定时组织旅游从业者学习相关电子商务、金融、法规、营销和商品学知识。

4.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如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意见,2015年8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意见》提出了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等一系列举措。

参考文献:

[1]齐子鹏,胡柳.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我国农村减贫――基于亲贫困增长的视角.商业经济研究,2014.

[2]宋雪茜,黄萍.成都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特区经济,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