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技的发展

生物科技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技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科技的发展

生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1篇

2.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摘要:本文以科研实践模式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探讨了生物技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97-02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靠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类专业人才[1,2]。因此,在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下,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生物专业应用型人才,具备适应生物产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是我们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的问题。笔者以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为依托,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性等方面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

生物技术不仅包括生命科学的所有次级学科,同时又结合了化学、数学、微电子技术、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尖端基础学科,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因此,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涉及面广。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专业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尤其是当前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学生要解决诸如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视野,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导致目前生物类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较低[2]。同时,由于网络上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负面的宣传和介绍,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生物技术类专业就业率较低,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学生物技术专业;尤其是我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觉大部分是调剂生,而且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之前是挂靠在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对选择生物技术专业存在一定的抵触,他们在入学后,思想观念如不能得到及时转变,将会对专业前途感到迷茫,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改变生物技术专业面临的这一现状,首先从入学教育上抓起,要依托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的学科和师资力量,以各位教授和博士研究方向,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实际的特点,着重介绍生物技术专业的运用范围和在实际中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专业,认识到生物技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低年级开设一些体现生物技术前沿讲座,向学生传达最新的生物技术专业研究成果和应用推广情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归属感[2,3]。

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教学的对象接受知识的主体,生物类课程的许多知识都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大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做笔记,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4]。而在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为了具体落实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式要有所改进。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辩论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相出来,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依赖”转化为“自觉能动”学习[4,5]。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做出了对应的改进,改变过去以分割知识点和单元模式为主要授课内容,采取了注重新和精的原则,通过适当地整合知识点使之成为一个案例,表达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可以借鉴、移植,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5,6]。同时要及时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将不同的学科之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三、建立科研实践模式,提高W生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注重实验项目与实验技术的综合与创新[7,8]。在现代生物科学的高速发展下,生物技术专业其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和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采用实验项目与理论教学及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开放性实验管理,增设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8]。

目前,在一般的教学研究型地方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意识,湖南工业大学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以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心为平台,以教师高水平科研课题为依托,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

我们以《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为例,通过验证性实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结合曾晓希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重金属生态毒性修复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研究》,设计一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抗镉微生物基因的筛选鉴定”实验,时间为两周,整个实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抗镉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微生物抗镉基因提取与鉴定、抗镉基因DNA与载体的重组与筛选、抗镉基因在质粒的表达,实验将《基因工程》课程讲述的内容与用到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有参与科研概念和过程。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本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研协作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非常活跃,提取许多疑问和想法,努力将实验设计做的符合课题的要求,并且每一个实验都是一脉相承的,前一个实验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后续的实验,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高[1,8,9]。

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新的研究热点和学科不断涌现[9]。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2]严明理,刘丽莉.生物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7):147-148.

[3]刘超,洪法水.生物科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2(2):206-208.

[4]蒋永荣,方成,夏金虹.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5,(7):45-48.

[5]姜勇.科研实践模式提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68-169.

[6]王雪琴,谭晓蓉,张璐,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213-214.

[7]朱杰,张艺馨,蒋尔鹏,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604-606.

生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亲和层析;基本原理;类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06)01―0012―06

亲和层析(amnitychromaloSraphy)是利用偶 联亲和配体的亲和吸附介质为固定相亲和吸附目 标产物,使目标产物得到分离纯化的液相层析法, 近几十年来,亲和层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并在生 物技术产品、生物分子及组织的分离和纯化领域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已广泛用于分离纯化蛋 白质、肽、酶及其底物和抑制剂、抗体及抗原、核酸 及其特异性作用物、激素及受体、细胞及细胞表面 物等等”。基于此,本文针对亲和层析的基本类 型,配体的选择和亲和层析在生物学特别是蛋白 质组学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介绍。

1 亲和层析的类型

亲和层析柱中被固定的配体是决定亲和层析 成功的关键因素。根据配体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 互作用体系不同,可以把亲和层析分为以下4种 类型。

1.1 生物亲和层析(BAFC)

生物亲和层析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特 异性相互作用物质对的亲和层析。通常具有高的 选择性。典型的物质对有酶-底物、酶-抑制剂、 激素―受体等。

1.2 免疫亲和层析(1AFC)

利用抗原抗体中的一方为配体,亲和吸附另 一方的分离系统,称免疫亲和层析,免疫亲和层 析应用相当广泛,许多典型的亲和层析纯化蛋白 质的过程已经使用了单克隆抗体作为亲和配体, 目前,利用抗体-抗原模式,有可能得到每一种目 标蛋白的单抗,然后以单抗为配基,通过亲和层析 技术分离纯化目标蛋白质。此种方法的纯化倍数 活性回收率非常高。蛋白A和蛋白C作为抗体 结合蛋白已被应用于免疫亲和层析技术,是分析 人类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G―类抗体的很好的免 疫亲和层析的配体。用免疫层析柱进行各种类型 的免疫检测被称为免疫检测法,特别适用于检测 含量低微的样品。免疫检测法利用被标记的抗体 或模拟分析物来进行间接的被分析物的分析。常 用标记如酶标记、荧光标记、化学荧光等。

1.3 金属离子亲和层析(IMAC)

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是利用金属离子的络合物 或形成整合物的能力吸附蛋白质的分离系统。目 的蛋白质表面暴露的供电子氨基酸残基,如组氨 酸的咪唑基,半胱氨酸的巯基和色氨酸的吲哚基, 十分有利于蛋白质与固定化金属离子结合,这是 IMAC用于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根据。金属离子 如锌和铜,已发现能很好地与组氨酸的咪唑基及 半胱氨酸的巯基结合。含有不同数量的这些基团 的蛋白质可以通过金属离子亲和层析得到分离。

1.4 拟生物亲和层析(BiomimeticAFC)

拟生物亲和层析是利用部分分子相互作用, 模拟生物分子结构或某特定部位。以人工合成的 配基为固定相吸附目的蛋白质的亲和层析,如以 染料亲和层析(DAFC)和氨基酸(包括多肽亲和层 析(AALA)。染料配基,例如三嗪(triazine)或三 苯甲烷化合物,能通过共价键牢固地结合到亲 和载体上,染料配体与很多蛋白以及酶的活性位 点相互作用,以模仿这些生物分子的底物、辅助因 子或结合剂的形式进行。

2 亲和层析配体的设计以及应用组合方法筛选配体

亲和层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大规模纯化生物 技术产品的分级分离技术并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 组学和其他领域的研究。尽管其具有很大潜力, 但针对每个目标是否能得到适当的配体,亲和层 析方法的利用是受到限制的。近年来发展的利用 分子模型对配体进行设计和组合化学相结合已经 成为一种为特定生物技术需求产生新颖而特异性 强的配体的创新方法。

2.1 亲和层析配体的设计

依据蛋白结构设计配体:理性设计配体的策 略包括从合适的数据库获取关于目标蛋白结构信 息并确定蛋白上可能的结合位点。目标位点可能 是一活性位点、于溶剂的区域或是参与同一 中性互补配体相结合的部位。依据蛋白结构设 计配体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正确地预计被 设计的配体构像的能力;第二,正确预计配体的亲 和力的能力。一些成功地利用蛋白设计配体 的方法已报道。例如,针对L-乳酸脱氢酶而 设计的蒽醌模仿生物的染料―配体。

依据蛋白功能设计配体:当目标蛋白的三维结 构未知的时候,可依据蛋白的功能对配体进行设 计,并依赖于考虑配体一定的结构特征。归纳如下:

1)符合一定要求的分子的形状。例如,线形 带负电荷的分子肝磷脂对于纯化DNA-结合酶是 一种常规方法,另外纯化核苷酸结合酶的配体 三嗪染料CibacronBlue 3GAca具备能与一些酶 的核苷酸结合位点形成合适的相互作用所需的几 何结构以及离子和疏水性的基团。

2)配体具特异功能团。例如苯甲脒作为胰蛋 白酶类蛋白酶的配体,羟氨基酸作为与金属结合 的蛋白的配体。

3)两个或数个已知的底物、抑制剂、效应体或 辅助因子这样的结构模体的结合体衍生的结构模 型。例如酮―羧基仿生物嵌合染料-配体被设计 作为纯化识别(酮)羧基的酶的配体。

2.2 组合方法筛选配体

应用组合化学的方法建立多肽文库,然后利 用多肽文库来筛选与目的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肽 配基,这一观点的提出大大促进了亲和层析筛选 及合成配基技术的发展。过去的十几年中已出现 了允许产生多达10种不同的蛋白,肽链或核酸 文库的方法。这样的大文库使选择高亲和性和特 异性的分子成为可能。在寻找配体时可应用两个 策略。首先,筛选能与各种类型大文库中的生物 分子相结合的目标物,然后引进一个设计的方法 来缩小被引导的文库的大小规模。这个被采纳的 方法主要取决于一开始时我们有什么信息,如果 有被分析物的结构的信息,设计配体就有可能;然 而如果没有这样的信息,组合方法来筛选配体可能 是唯一的途径,从第一代文库获得的结合分子能被 用做母体支架产生另外的新文库,从这种新的文库 中可筛选出更高活性的结合物配体。已有报道从 (多)肽,多核苷酸以及替代的三嗪类化合物文库中 筛选亲和配体的组合方法的应用。

2.2,1 合成的肽文库

合成的肽文库是随机肽分子的集合体,包含 给定肽链长度所有可能的顺序。用固相肽合 成方法化学合成肽分子。合成好的肽可从可溶性 的肽文库断裂开或者保留在一个小珠一种结构的 肽文库的树脂上。一个基本的体外筛选组合化学 文库方法是让文库中的混合物流经一待测定蛋白 已被固定在其表面的通路。具备与固定在表面的 蛋白分子有亲和性的配体是那些在它们通道上受 到阻力的肽,它们通常是亲和层析配体很好的候 选物。用这样的方法,具备F-L-L-V-P-L顺序的肽 配体己被合成并用于人类纤维蛋白原的纯化。

2.2.2 噬菌体展示(phagedisplay)

噬菌体展示已经迅速成熟并演变成为亲和层 析发现高亲和性配体的工具。这一技术是在一称 为生物淘洗的筛选过程中依据利用噬菌体展示文 库来快速鉴定高选择性的配体,以噬菌体展示得 出的肽用亲和方法选择可用两种方式进行。文库 可直接用被固定的目标培养或者在被固定到固体 支撑物以前用目标预培养,如同亲和层析一样, 相互作用的肽或蛋白特异地或非特异地洗脱出。 这些相互作用的噬菌体可用细菌感染来放大以增 加它们的拷贝数。这个筛选/放大过程可多次重 复以获得较高亲和性的噬菌体展示肽。期望的顺 序可通过对被分离出的噬菌体DNA顺序测序获 得。噬菌体展示文库已经成功应用于抗原决定基 定位,发展疫苗,鉴定蛋白激酶底物,具生物活 性的肽以及非肽配体的肽模拟,并且很适合作 为色谱分析的亲和配体来源。蛋白A的免疫球 蛋白结合的结构域已被展示在噬菌体的表面,使 筛选具改进的特异性或温和的洗脱条件的蛋白A 变异体亲和层析条件成为可能。Gaskin等人 描述了利用展示在细丝状噬菌体M13表面的7氨 基酸肽文库作为根毛霉脂肪酶(Rhizomucormiehei lipase)可能的亲和配体来源。

2.2.3 核糖体展示和SELEX进行的亲和选择

核糖体展示特别适合于扫描和筛选折叠的蛋 白,原理总结如下:首先一DNA文库被转录成 mRNA,该mRNA在体外被翻译,由于缺乏一休止 符,阻止了mRNA和肽从核糖体中释放出来,在 适当的条件下形成一稳定的三元体复合物。该复 合物然后暴露于固定在一表面的目标分子。如果 肽与目标以充分的亲和力相结合,复合物就保留 了,低亲和性的肽被洗脱掉,粘附着的核糖体三 元复合物可被EDTA解离,mRNA再反转录成 cDNA并可由PCR扩增强度.指数浓缩法系统发 展配体(SELEX)被广泛应用于筛选核酸配体,体 外筛选已被用来针对目标确定核酸配体,这些目 标覆盖广泛的体积大小,并包含简单离子,肽链, 蛋白,细胞器官,病毒,甚至整个细胞。

合成的化学配体在蛋白层析中的作用在过去 的几十年的应用中已经非常实在,离子交换,疏 水性的和金属螯合的吸附剂一起构成一种固定在 基质骨架上的确定的、超级稳定和没有毒性的人 工合成功能体,并与蛋白表面带电荷、非极性或金 属结合的群体发生亲和作用。例如,组合化学技 术正开始对发现和设计新的融合肽金属配体发生 较大影响。

2.3 从头设计配体

由于能将X射线晶体学,NMR或同源结构的 知识与限定的或组合化学合成以及先进的计算机 技术相结合,合理设计亲和配体变得更切实可行, 有效,符合逻辑且更快,这种方法依赖于利用目标 蛋白的结构信息有目的地集中引导配体的合成并 使合成的努力限定朝向已经过实验评价能结合到 被检测目标或预计能结合到目标的方向。 该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选择目标蛋白上合适的 位点,设计与该位点的三维结构相配伍的配体,合 成一个结构上相关联的固相的组合配体文库,并 针对目标蛋白扫描这个文库。

针对IgG的非肽仿生物配体已经建立,它是 依据蛋白A的B结构域和lgG的Fc片段组成的 复合物的X射线晶体学结构获得的。利用计 算机协助的分子模型,一系列围绕蛋白A双肽 Phel32-Tyrl33的仿生物分子被设计出。其中一个 这样的配体能与人类IgG结合,该配体在三嗪环 上带有3-氨基苯酚和4-氨基-l-萘酚部分,当这 个仿生物配体被固定到琼脂糖上被成功地用于纯 化人类血浆的IgG。为重组胰岛素前体M131以 及重组人类凝固因子Vllar351等而设计的仿生物 学配体的类似方法也已建立。

3 亲和层析的应用

3.1 亲和层析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最常用的实验技术是用于分离蛋 白的双相电泳(2―DE)和用于鉴定被分离蛋白的 质谱(MS)技术。然而亲和层析也是起很大作用 的分离方法.蛋白被2-DE分离之前,亲和层析主 要被用作选择性地预先浓缩和预处理样品。其应 用包括去除一种或一类会干扰2―DE的分辨率的 蛋白,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血清及脑脊髓液样品的 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G的去除,是通过吸附在 亲和树脂上的方法进行的,这样可显著提高 2-DE胶上蛋白斑点的分辨率,另外,亲和层析可 浓缩低丰度的蛋白,这样它们就可在2-DE胶上 被看到;还可将所有蛋白分类成两组或几组以 便进一步分析。

很多情况下对那些还没有进行2-DE分离的 样品进行质谱测定,测定前可借助亲和层析进行 分离而减轻样品的复杂程度。对非2―DE基础上 的研究,亲和层析能被用在蛋白水解消化之前或 之后的蛋白以及肽链的分离。例如凝集素亲和层 析已被用来在蛋白水解消化之后分离提取一类特 异的糖蛋白,并浓缩糖肽。这种方法对研究转 录后修饰蛋白特别有用。亲和层析也被用来研究 转录后修饰的位点。亲和层析分析糖蛋白是利用 目标聚糖甚至在蛋白质水解以后都能被凝集素识 别而进行的,利用抗体和某些IMAC的亲和层析 可用来分离并浓缩糖肽。

对于细胞是怎样作为系统而运行的理解取决 于测定细胞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蛋白复合物的亲和纯化后进行蛋白质谱鉴定已作 为产生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图谱和复合物在细 胞中位置图谱的有力工具。所有鉴定蛋白复合物 的亲和纯化方法都是利用给蛋白加标签进行的,在 遗传水平上或是在从细胞中提取蛋白的水平上。 蛋白亲和层析方法可能比酵母双杂交方法更优越, 因为它产生较少的假阳性结果并且是更适用于高 通量(高数量被检测的样品)的操作。亲和层析 能纯化细胞中形成复合物的蛋白,目标蛋白能与 那些相关联的蛋白一起从例如细胞溶解产物中被 纯化。重组DNA技术用例如GST、抗原决定基或 TAP这样的肽链片段标记物来给“诱饵”蛋白标上 标签。一种大规模的方法可用这些商品肽段标记 所有诱饵蛋白。利用TAP的方法经过lgG小珠和 钙调蛋白小珠两个相连续的亲和步骤来纯化含有 TAP标记蛋白的蛋白复合物。

尽管2-DE与MS/MS并联的方法已经能对 双向电泳胶中的蛋白进行相对定量,但利用稳定 同位素标记而使蛋白质组学的定量分析更能够实 现。一类小分子试剂,同位素编码的亲和标记 物已被用来进行蛋白质组学的定量分析。一种 方法是借助MALDI-TOF质谱仪和ICAT标记物 试剂对复杂的蛋白混合物进行分析。

3.2 分离纯化目的蛋白、定量测定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生物制药工业已广泛应 用亲和层析技术作为其重要的分离纯化和定量测 定用于临床药物的工具。亲和层析最常用于靶标 蛋白尤其是疫苗的分离纯化上.特别在融合蛋白 的分离纯化上,亲和层析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 用,因为融合蛋白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亲和层 析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分离纯化中应用相当 广泛,其中,以对分别带有(His)6和GST亲和标 记的融合蛋白的抗原Ni-NAT和GST亲和层析 应用相当广泛。金属螯和层析与免疫亲和层 析也得到一定的应用。

近年来,将亲和层析原理用于定量分析主要 与免疫技术相结合,对抗原和抗体进行微量分析, 并发展出了放射免疫、酶标免疫及荧光抗体等技 术。另外,亲和层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与生物大 分子与其特异性作用物的结合常数的测定以及复 合物的定量分析。亲和层析技术在临床上已有 了较多的应用,例如对糖基化蛋白的定量分析技 术。另外,固定有抗人类转铁蛋白的免疫亲和层 析柱被应用于对稀释的血清转铁蛋白异构体的纯 化和鉴定。

3.3 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鉴定

亲和层析也被用来研究生物系统中生物分子 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该领域已被用来检验各种 生物系统,包括凝集素lectin/糖,酶/抑制剂,蛋 白/蛋白,以及DNA/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临床上 主要将该技术用于研究药物或激素与血清蛋白间 的结合。两种层析方法可用来研究生物间相互作 用。一种是zonal洗脱研究,另一种是前沿 frontal分析研究。

3.4 亲和层析与其他分析技术相结合

近年来的另一发展趋势是寻求更加优化的系 统设计和安排形式,从而获得快速、优良的选择性 以及很大数量被检测的样品。亲和层析与其他分 析技术串联结合即可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目前 已经有很多成功运用亲和层析(AFC)-MS、AFC -HPLC、AFC-HPLC―MS、AFC-CE(毛细管电泳)等 串联结合的应用。这种结合因其不可替代的优 点,仍将继续发展。

4 结语

生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86-01

过敏性休克临床上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也可出现Ⅱ、Ⅲ、Ⅳ或混合型变态反应。现将我校社区卫生服务站2004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以来发生的10例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作回顾性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发生在我校社区卫生服务站过敏性休克10例,其中中药注射液4例(脉络宁1例、香丹加低分子右旋糖酐1例、清开灵2例),西药注射液6例(头孢菌素类2例、低分子右旋糖酐1例、青霉素1例、克林霉素磷酸酯1例、林可霉素1例)。

1.2 临床表现 10例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时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其分布情况见表1。

1.3 急救处理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报告医生,遵循就地抢救的原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遵医嘱给药。(1)立即停药,协助患者平卧、保暖、吸氧,备好急救药品及急救物品,启动抢救患者应急预案。(2)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l,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3)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抗组胺类药物。(4)发生心跳骤停者,立即进行复苏抢救,给予生命支持技术。

2、护 理

2.1 心理护理 当患者突出胸闷、气急、心慌不适时,会感到恐惧紧张,我们应安慰患者,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能配合积极抢救。

2.2 用药护理 用中药制剂之前一定要认真询问病史、用药史,过敏体质患者慎用。输液前仔细检查有无浑浊、沉淀、漏气等现象,如有异常不能使用。静脉滴注时,初始速度要减慢,静滴过程中注意巡视,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2.3 病情观察 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熟练掌握急救技术,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抢救工作,并及时详细地做好各项抢救治疗的记录。

2.4 健康宣教 告诉患者要记住用药过敏史,加强健康宣教,如增加高维生素c含量食物的摄入,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

2.5 结果 发生过敏性休克10例,所有病例经过纠正休克、抗过敏性治疗及对症抢救,均救治成功。询问患者有药物过敏史者2例(不是同种药物),无药物过敏史者4例,药物过敏史不详者4例。

3、讨 论

生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4篇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加工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

2001―2004年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均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并且差额趋于扩大;而进口金额却低于一般贸易进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直到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53.1%。此后进料加工一直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到2004年,已是来料加工贸易总额的3.5倍。

2、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性质为外商投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进入,2003年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5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设厂,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节节攀升。2003年我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达322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79.6%。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也主要是由外资经营管理的。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约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0%左右。

3、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沿海开放城市。2002年仅广东省就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2.5%;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达371.5亿美元,增速高达48.3%。上海、山东、福建3个省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也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而西部10省、市加工贸易合计仅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左右。在2004年我国地方累积进出口贸易方式进出口额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六省、市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近86.4%;而加工贸易总额位于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不到6%。加工贸易的这种地区分布特征,是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的反映。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4、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

我国早期加工贸易从服装、鞋帽、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1170亿美元,增长32.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4.6亿美元,增长44.8%,占全国总出口的51.9%,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21.6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对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75.4%,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4.8%,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70.3%o。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加大,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态势。

5、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并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

1996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一枝独秀,成为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参见图1)。这一现象与我国高技术企业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技术企业中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最主要发展动力,并且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参见图2)。2002年和2003年,我国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677.07亿美元和1103.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89.5%和89.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556.58亿美元和942.7%,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中分别为82.2%和85.5%。加工贸易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源泉。

2004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三资企业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参见图3)。进口、出口分别突破千亿美元,在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77.6%和87.3%。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在50%以上,合资企业所占比重均在20%左右。与上年相比,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和我国私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增长速度都很快,超过40%。尤其是私营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比上年增长67.6%,分别高于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0个和23个百分点,在各类企业中出口增长速度最快。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1、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比重趋于稳定,逐渐达到增长的拐点

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的起点,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沿海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等,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产业,扩大出口。经过20多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国内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并逐渐取代了这些加工贸易企业,贸易方式逐步向一般贸易转变。因此,这一类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并最终为我国本土企业一般贸易所取代。

2、在区域分布格局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阶段与程度明显失衡,将遏制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其在总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并且,当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第四个阶段的时候,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似乎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仍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间原料的生产领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学者把原因归结为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加工贸易在沿海和内地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平衡地区发展,形成合理产业阶梯在未来均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持续增长,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机遇

加工贸易发展与吸引外商投资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据贾曼丽(2003)对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以及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三者之间进行的相关性检验,表明外资企业的投资方向向着加工贸易方向转变,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与一般贸易比重的下

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资企业的投资转向加工贸易造成的。外资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并且外商投资企业的国别来源和性质进一步高级化。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塑造阶段,外资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现阶段外资高技术企业在我国从事高技术产品加工组装业务为主,离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还有差距。如何利用外资高技术企业加工贸易升级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塑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理论上说应该不断的增大。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如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一,加工贸易结构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我国加工贸易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而且世界上存在较多同类型加工经济国家,使国际市场上该类产品处于供给过量状态,价格不断下跌,产品附加值也不断下降。其二,外资支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加工贸易增值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外资控制加工贸易的“两头”,因此,其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转移定价等方式,控制了生产过程,人为降低增值率。根据近些年的加工贸易统计数据,我国无论是加工贸易比重,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表现出强化的趋势,因此,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不加引导,整个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仍可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然而,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另外,由于加工贸易实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战略,大量进口相关的原料,影响了我国国产的相关原材料生产的发展。

(三)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性使国内产业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并且不利于国内产业向非价格竞争战略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虽然目前产品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过大,服装、纺织、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加工贸易的主导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标准化,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小,出口增长乏力。同时,来自东盟、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使我国这类加工贸易发展空间狭小。虽然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但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入产品等均未能实现国内生产替代。因此,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加工贸易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出口导向性,造成我国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对世界经济变化的高度敏感和对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加深了这些产业的不稳定性。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接近75%①,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与我国传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磨擦的重要原因。按照原产地规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加工贸易中大量的进口部件被计人到我国出口额,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磨擦。近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基于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区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

廉价劳动力优势是支撑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另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也制约传统产业发展。随着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发达国家积极将新技术广泛用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产业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五)加工贸易发展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某种背离,影响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而出口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原因之一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我国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为我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主要依靠的是以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形式。从制造业各个部门的产值规模来看,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集中在服装、电子通讯设备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比重。原因之二是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我国制造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主要是低效的国有企业,属于一般贸易。一方面享受着贸易保护和产业倾斜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较慢,出口能力不高,“进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由此可见,两种政策的偏差导致出口部门与国内部门的关联脱节,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大大降低了我国产业升级潜力。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长期战略与对策

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涵义:首先,应把引进来(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引进大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与业务)、扎下根(允许加工贸易企业有一定的内销比率,使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本地化(鼓励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如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联合开发、尊重产权)。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贸易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

信息咨询等方向转型升级。这实质上是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最后,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利用发展加工贸易所积累的人才、技术、市场、管理以及资金等“溢出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培植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配套合作,加强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增强对跨国投资综合吸引力;随之,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任务:(1)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基础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2)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延伸,重点培育研发、设计产业和仓储、物流业;(3)加工贸易的适度重型化,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精细石化产业;(4)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优化,重点平衡沿海和内陆间的加工贸易转移,为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业聚集平台;(5)加工贸易的组织方式优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进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从贴牌生产(OEM)向原创设计制造商(ODM)、原创品牌制造商(OBM)方式升级;(6)加工贸易服务支持体系优化,探索促进加工贸易优化升级支持性政策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包括技术研发在内的服务能力。当然,我们要承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上不平衡的事实。在区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进,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就业与加工贸易升级的矛盾。鼓励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传统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是向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保持沿海地区在信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一)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具体措施

1、关于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中间品采购率低是加工贸易本地化率低的表现,其最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问题。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品关税政策和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这是我国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化率低的根本原因。

(1)改变我国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将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到中间投入品,对来料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同样实行退税。提高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引导加工贸易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出口,推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的政策,对来料加工使用国产料件的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进料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现阶段,这一措施不可能全面实施,但可以选择出口加工区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加工贸易企业分类中资信较高的企业试行。如有关部门可对资信好的A类加工贸易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定货合同采取免审,而对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的定货合同及国内企业供货采取严格地审查、登记和监管,也可配合现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对加工贸易进口国产料件进行监管。这样可以鼓励国内产业为这些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做配套生产,这种溢出效应影响更深远、范围更广。

(2)对我国中间品产业企业的自身改造,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国内中间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仍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如果使用国内中间品,可能会造成整个产品出现不配套,或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大型跨国公司开展加工贸易时,选择进口中间产品,而不愿从我国采购中间产品。一方面,国家应发挥在标准方面信息优势,收集国外跨国公司生产过程中产品工序、规格等方面的标准,引导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向着国际标准的角度转变,建立加工贸易需求料件信息库,给予本国料件生产企业以信贷支持。利用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促进中间产品生产者对现有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如对技改所需要的设备、资本品可以允许加速折旧、以及允许预提R&D准备金等鼓励措施。另一方面,鼓励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我国现行外资政策更多鼓励外资进入下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外资政策应适当调整。制定更为优惠和灵活的政策,引导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环节设在我国,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我国配套企业的进入,通过学习模仿逐步提高我国中间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2、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深加工结转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的提高,依赖于加工链在我国境内的延伸,而深加工结转是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目前,深加工结转主要是手册对手册的结转,即办理转关深加工的转出企业,凭借外经贸部门的批准文件、《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所在地海关部门提出申请;转入企业凭借《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转入地海关办理审批手续。这种手册对手册的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产品单一、购销渠道简单的加工贸易情况。但不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结转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同时与多家企业保持料件结转关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关区,那么这些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价格、数量、供货期限等都必须协调一致,其中一本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内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手册的执行,造成转入企业的一本手册难以对接转出企业多本手册的矛盾。并且,转关查询核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后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此外,国家对加工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对某些敏感商品实行“不允许转厂”政策,并且对企业“转厂”所需购汇、付汇、退税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客观上为顺利“转厂”设置了障碍,降低了结转效率,不利于产品增值率的提高。因此,我国应加紧制定并实施简便易行的结转深加工管理操作办法,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注意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通过电脑联网查询等方式及时调配加工贸易中的半成品,以提高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适当放松对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的政策,调整前提是规范良好的深加工结转秩序,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信用水平,并以此作为约束违规行为的重要依据,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

(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两层涵义:一是对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现状加以调整,以适应国际

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二是对现存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深化,包括向上游产业链推进,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在中游产业链精选,从事高价值低物耗产品制造;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国际物流配送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三是积极配合国家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引导发达国家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引入我国。

1、实现加工贸易的地区间转移和协调发展

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理解,应当建立在我国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基础上,应当在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上体现出对中西部、沿海地区的差别对待。

(1)利用加工贸易,加强地区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转型升级,但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实情况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加大政策的引导,实行政策倾斜,不失时机地实现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进行优势互补,改善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和条件,以后发优势积极吸引投资,拓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为西部地区的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辟新的途径。

(2)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经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阶段,沿海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对最终产品已经具有进口替代能力,应引导其加工贸易方式的转变。

2、灵活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及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1)对应上述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采取灵活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在不同区域上的功能转型。在中西部地区,实行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增量“封闭式”管理为主,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商加工贸易企业投资;而在沿海地区,我们以“封闭式”和“开放式”管理并重,并逐步向“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发挥一批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保税工厂、保税集团的“点到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

(2)灵活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要求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

第一,借助中西部地区兴建出口加工区的锲机,使加工贸易企业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逐步取消区外加工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外企业自动移入区内。在出口加工区内,把以合同为监管单元改为以生产企业为监管单元,实现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封闭管理区域的监管。第二,在沿海地区,根据当地企业经济实力与基础,大力推动海关与加工贸易企业和仓储企业联网管理,实行“备料管理,分段备案,自动结转,滚动核销,联网核查”,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进出动进行一体化监管,简化备案、报关、核销手续,加快通关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以虚拟合同为主的监管模式下,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运营要求的矛盾。第三,推广对企业生产周期量和进出口总量施行总体控制的“大手册”监管模式。为解决企业手册办理周期长影响出货、单耗难以事先确定,造成合同变更频繁以及手册之间串料和串手册进出口货物的弊病,“大手册”管理在企业提供经海关认可的担保或双方签订责任协议书的基础上,改革以合同为单元进行审批、备案和核销的管理,实行以企业为单元、按时间段对进出口总量进行备案和核销的管理。第四,健全税收保障机制。保证金台账制度是目前最重要的加工贸易税收保障措施。目前,对A类企业和非限制类商品而言,空转的台账形同虚设;对B类企业只收取相当于税款50%的保证金;对C类企业虽然征收相当于全额税款的保证金,但这类企业为数极少。因此,从实际运作上看,银行的介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加工贸易税收风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对流于形式且增加加工贸易企业手续负担的“空转”做法取消,对实行“实转”的企业和限制类行业制定细化标准,科学分类;二是健全动态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档案数据库、单耗库、风险分析监控系统等,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分析平台,完善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信誉等级高的加工贸易企业收取较低的税款保证金,对信誉等级低的企业征收较高直至全额税款保证金,增加守法收益,加大违法成本,真正体现出守法便利的原则。

3、搭建加工贸易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增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OEM向ODM和OBM的转变。深圳加工贸易就是通过这样的路径实现了转型升级,以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外方以技术和国际市场包销人股,占34%的股权,从事硬盘磁头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企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外方负责提供和开发磁头的国际先进技术,并承担全部外销的事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发科技公司的中方人员逐步渗透到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领域,在国际技术市场和销售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进而着手成立自己的产品研发部门。目前,在磁头技术开发领域已完全不受外方控制,雇用一批国外高技术人才从事研发工作,并且产品开通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已经占据了2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一案例说明,利用加工贸易作为进入高技术行业生产起点,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国际销售渠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加快自身技术和研究开发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占领国际市场,最终完成向一般贸易过渡①。

4、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有效结合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对于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服务行业延伸给予大力支持。我国国内仓储费用相对较低,许多国外采购商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将产品运到保税仓库即可,然后按需要进行运输。但我国政策规定,只有离境出口的产品才能申请出口退税,这造成以保税区仓库交货的加工贸易企业无法享受到出口退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仓储、运输等国内相关产业环节的延伸。因此,应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提供海外销售网络和渠道的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应将国内企业运送到保税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具备申请出口退税的资格,予以办理出口退税。在保税区实行鼓励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的政策,按与保税区外其他企业同等条件,授予保税区内企业外贸经营权。

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向区域总部转变的服务支持系统。考虑允许加工贸易企业为其境内外公司提供采购、销售、物流、信息、决策咨询、研究开发等经营,其赢利给予减免税政策,在人员出入境及资金流通自由化方面给予支持;制定扶持性政策,使地区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经主管部门认定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享受高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全部进入成本,抵扣当年度应纳税的所得税等。

5、灵活运用原产地规则,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开拓空间

生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 平台建设 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自2009年9月开通以来,实现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省内共享,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资源直接推到了企业用户的面前,方便了企业用户检索、获取和利用文献情报。全省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方便地检索到所需文献资源,并能以原文传递等多种方式合法地取得所需的情报资料。

系统集成的文献品种涵盖期刊、专利、标准、图书、会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科技成果、统计数据、企业信息、产品样本、专家信息、政策法规数据库等,文献资源类别涉及理、工、农、医等各领域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本地装载数字化文献资源近40TB,并以每年5TB速度递增。系统汇集了各项服务功能,除了为用户提供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一站式”的统一服务窗口外,还增设了代查代借、原文传递、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等个性化的服务功能,突出了人性化,操作性更强,实现了网上资源需求与网下资源提供的互动,真正实现了信息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和资源集成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文献数据分散和检索重复等一系列问题。

一、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平台加盟单位覆盖面不够宽泛。我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已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条、块”分割,使各类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和全局观念,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等文献、图书、资料部门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相互连接、实现共享。在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拥有量和平台加盟单位的数量方面,我省与先进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科技文献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紧张一直是困扰公共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原因。经费不足,大部分数字资源服务范围仅限本单位内网,文献的品种和数量一直停滞不增并有削弱趋势。近年来,由于文献资源上涨幅度大大高于文献经费增长幅度,导致我省公共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品种和数量进一步萎缩,以致专业学科文献资源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受到一定影响,难以满足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对科技文献信息的需求。

(三)科技文献资源种类不够齐全,特色数据库建设缓慢。作为科技文献的重要品种之一的科技报告、国外标准、市场准入法规等收藏较少。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的特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缓慢,缺少专业服务的特色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四)信息技术的异构,阻碍文献服务共享。目前,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图书馆等文献信息系统缺乏统一化标准和组织协调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架构、运行环境、开发语言等都不尽相同;同时电子文件的制作标准也不统一,传统信息共享技术不适合当前网络环境。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经费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文献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致使各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困难,阻碍信息共享。

(五)平台的软硬件系统亟待改造。平台网络速度仍然较慢,网络运行环境需进一步优化,资源体系也不够完善。查全率、查准率,检索时间等文献与信息的检索效果方面有待提高。在数据存储、检索和网络共享及运行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现有科技文献资源进行整合技术等软硬件条件、服务设备功能以及服务环境方面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六)科技文献信息专业人才缺乏。适应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技术制度尚未健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文献信息专业人才短缺,高技能应用型科技文献信息专业人才不足,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人员在文献信息咨询和网络环境技术、平台运行管理等方面业务能力与水平有待加强,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快推进重点大学图书馆加盟的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积极探索共建共享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统一信息标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和考核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平台加盟单位,将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图书、资料等大部分主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纳入平台,使平台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覆盖全省的大部分范围,实现全省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二)强化可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作为政府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初建阶段,特别是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企业创新主体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条件下,政府有必要保持连续和稳定的支持。加大财政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采购力度,增加科技文献资源种类和存储量,丰富馆藏文献资源,增强平台服务功能。

(三)加快推进特色数据库建设。面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产业振兴,加快特色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数据库建设,开展多层次、专业化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专利预警、专利布局和专利信息分析服务能力建设。

(四)提高平台软硬件技术水平。加强网络环境技术、信息资源整合标准化、规范化、元数据技术、跨库检索技术、XML技术等资源组织和处理技术的应用等主要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我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软硬件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