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本文借鉴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内化教育的理论渊源上,探讨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自身的融合机制,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做到与时代融合,与环境融合,才能真正完成应有的任务,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教育内化 融合
一、关于的“需要”的理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有需要。是立足实践的观点分析“需要”的。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孤立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生存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人是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探讨的主要是人的精神需要,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精神需求,也不可能拒绝所有的意识形态。
二、关于“灌输”的理论
“灌输”最早是由考茨基提出的。考茨基认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而非自发产生。之后,列宁发展了考茨基对于灌输的观点,形成了关于灌输的理论。对于“灌输”的理解,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出发。经典作家认为,灌输的过程就是用科学合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灌输的实质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里的 “灌输”没有丝毫越俎代庖的意思,更没有“填鸭式”强制性,而是一种启发,让受教育者在适当的环境中自己去理解,去体会,自发地去掌握和吸收必要的社会道德和思想观念。
三、完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实践机制
(一)采用沟通机制
沟通通常是指人与人传达思想、观念或交换情况、信息,使双方能通连的过程。沟通作为机制的形态,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增进相互理解。沟通能帮助教育双方进行换位思考、认识问题,从而减少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其次,深化彼此之间的认识。沟通并不是将一方的思想强加给另一方,而是力求达到共鸣,它通过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推动双方思想观念的交流,从而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和升华。沟通是人的生存需要。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良好地沟通无论是对个人心理还是集体心理都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意蕴。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的沟通,首先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沟通的内容和方式既要遵循既定正确的方向,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通,以保障信息能顺利地被受教育者所内化。其次必须坚持平等性和主导性的统一。沟通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情感。沟通的主导性,是指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有效引导受教育者,以保障双方交流向预期方向运转。再次,必须坚持及时性与频率性的统一。沟通的及时性是由思想信息的时效性决定的,它要求教育者要及时抓住有效信息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沟通的频率性则指沟通的双方要保持一定的沟通频率。最后,坚持诚实与守信的统一。
(二)采用融合机制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融合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融合,深深地融入生活实践之中,与生活实践发展的主流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离不开生活实践,离不开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不能离开生活实践而独立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必须融入生活实践之中,与生活发展主流相一致,才会拥有生命力,才会受到受教育者的欢迎,实现内化的目的。相反,如果想政治教育内化脱离了生活实践,与生活实践发展的主流相脱节的话,内化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应有的保障和基础,从而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结构性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必须实施融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之一,是社会生活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热荨⒎椒ā⒒疃等,都必须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相融合,也就是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之上,反应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为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和整个社会生活发展服务。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融合,首先表现为时代融合。企业思想政府致教育必须融合到整个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中,努力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相统一。以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当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理论和模式,创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融合、相统一的新理论、新模式。其次,环境融合。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融于企业教育的整体教育大环境之中,做到与企业教育环境运行机制相统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蜜桃;季也蒙假丝酵母;采后生理;贮藏品质
水蜜桃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水果之一,但由于其采后生理变化快、易腐烂,极大地影响了它的贮运保鲜效果,缩短了其货架寿命,因此,水蜜桃的贮藏保鲜具有重要意义[1-5]。果蔬采后腐烂造成的严重损失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水果在采收、包装、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易受到机械损伤,采后腐烂大多由真菌引起[6]。目前世界上控制采后果蔬病害的主要方法为化学杀菌剂,但长期使用化学杀菌剂易引起病原菌的抗药性,影响果蔬的食用安全,增加生产成本并造成环境污染。
生物防治作为一种新兴的保鲜方法,已成为果蔬采后腐烂的主要防治方法,而拮抗微生物,尤其是来自果蔬表面的拮抗酵母菌对果蔬采后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7]。果实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达到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减少腐败的目的[8]。果蔬采后病害拮抗菌的微生物有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而酵母菌由于具有拮抗效果好、不产生毒素、可以和化学杀菌剂共同使用等优点成为果蔬采后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9]。酵母菌能在较干燥的果蔬表面生存,能迅速利用营养进行繁殖,且具有广谱抗性和较为稳定的防治效果 [10-11]。范青等[12] 的研究表明,季也蒙假丝酵母(Candida guilliermondii)能在水蜜桃伤口处迅速繁殖,并对果实不产生任何伤害,且该菌不产生抗菌素,其抑菌机理可能与营养竞争等有关。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拮抗菌的来源:季也蒙假丝酵母(Candida guilliermondii)从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购得。
试验用水蜜桃品种为‘白花’水蜜桃,采于张家港市凤凰镇,7成熟时采摘。选择色泽相近、大小相似、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果实分组编号后,置于冰箱0 ℃冷藏待用。
试验仪器:血球计数板、接种针、电子天平、显微镜、无菌操作台、水浴锅、恒温震荡培养箱、恒温冷藏冰箱、GY-3型水果硬度仪、VBR-18型手持折光仪、DDS-11A型电导率仪、756M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GL1650-WS台式高速离心机。
1.2 方 法
1.2.1 拮抗菌的活化及菌悬液配置 在无菌操作台中,将季也蒙假丝酵母冻干粉活化,取一环活化菌液于100 mL马铃薯液体培养基(水100 mL、葡萄糖2 g、马铃薯20 g)中,于恒温振荡培养箱中(150 r·min-1,28 ℃)培养24 h后制成下列3种处理液:C1处理组为100 mL发酵液溶于1 000 mL无菌水;C2处理组为50 mL发酵液溶于1 000 mL无菌水;C3处理组为25 mL发酵液溶于1 000 mL无菌水。
1.2.2 试验分组及处理 C1、C2、C3处理组,每组6个果实。分别用相对应的上述3种浓度的拮抗菌发酵液均匀喷洒水蜜桃表面,喷果结束后强制通风晾干,分别装袋,置于室温中保存,并设置对照组。24 h后,每天测量各组果实生理指标,每次测量做3个重复,整个试验重复2次。
1.2.3 测量指标和方法 失水率采用称重法测定[13]。腐烂指数:将果面的腐烂程度分为5级。0级:无腐烂;1级:果面出现1~3个小烂斑;2级:果面腐烂面积在1/4~1/2;3级:果面腐烂面积在1/2~3/4;4级:果面腐烂面积>3/4。然后按下面的公式计算腐烂指数:腐烂指数=[Σ(级数×对应腐烂果数量)]/该组果实总数[14]。果实硬度采用GY-2、GY-3硬度仪测定[15],可溶性糖含量采用手持折光仪测定[15]。呼吸强度采用静置法测定[15]。相对电导率采用DDS-11A型电导率仪测定[15],相对电导率=(初始电导率-纯水电导率)/(煮沸后的电导率-纯水电导率)×100%。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TBA)法测定[11]。多酚氧化酶(PPO)含量采用邻苯二酚法测定[16]。
1.2.4 数据及图表处理 为消除两次重复试验起始值不同带来的差异,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将部分生理指标变化量换算成生理指标变化率来表示其变化,即某生理指标变化率=(某生理指标24 h后的值-某生理指标的初始值)/某生理指标的初始值×100%。用Excel 2007进行运算后绘制图表,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One-way ANOVA 进行邓肯氏多重差异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季也蒙假丝酵母处理对‘白花’水蜜桃失重率的影响
果实失重是因为果实失水造成果皮皱缩,导致品质下降。同时由于水是细胞内多种生化反应的溶剂或反应物,失水过多会造成其它正常的代谢无法进行,使果实进一步衰老,故控制失重率是果实保鲜的第一步。套袋处理可以有效控制失水率,其次是不同的保鲜剂处理控制[17]。不同处理组水蜜桃失水率变化如图1所示。
季也蒙假丝酵母各浓度发酵液处理组与对照处理组相比,前3 d效果不很明显。但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失重率持续上升,3种菌悬液处理组果实失重率均上升缓慢。说明这3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实的失重率,对照组在第7天的失重率已达到2.7%,而3种发酵液的失重率分别为:2.13%,2.10%,2.38%。在失重率变化程度上,效果最好的为C2处理组,其次为C1、C3处理组,且3组均好于对照组。
2.2 季也蒙假丝酵母处理对‘白花’水蜜桃腐烂指数的影响
果实腐烂指数是根据果实表面腐烂程度通过公式[14]换算得出。腐烂指数越高,果实腐烂程度越大。当腐烂程度达1级时,水蜜桃仍可以食用,但就商品出售而言,果实已需进行下架或折价处理,对水蜜桃经济价值造成影响。不同处理组水蜜桃的腐烂指数变化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对照组水蜜桃在第2天开始出现腐烂现象,在第4天腐烂现象大规模爆发,到第5天达到峰值。处理后,水蜜桃桃腐烂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前4 d基本上无腐烂现象,说明季也蒙假丝酵母可以有效控制果实腐烂,且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效果最好的是C2处理组,其次是C1处理组,最后是C3处理组。腐烂指数是最具经济意义的指标,也是果实保鲜最需控制的指标之一。
2.3 季也蒙假丝酵母处理对‘白花’水蜜桃硬度的影响
果实放置一段时间后硬度会降低,即细胞壁被酶水解,果实发生软化。软化的果实口感也发生了变化,就水蜜桃而言,软化后果实的品质得到了提升。软化一旦完全发生,即意味着果实呼吸高峰的到来和迅速腐烂变质的开始,故控制果实软化并非保持果实硬度不变,而是使果实硬度在一定范围内有所下降,但不造成腐烂和其他生理指标的大幅度变化[17]。不同处理组的水蜜桃硬度变化率如图3所示,各处理组的水蜜桃硬度均降低(变化率为负值),其中对照组的变化最明显,第1~4天水蜜桃的硬度迅速下降。拮抗菌发酵液处理后,水蜜桃硬度曲线相对平缓,说明季也蒙假丝酵母发酵液对水蜜桃软化起到缓解作用,从平稳程度上来说,C2处理组效果最好,硬度曲线变化趋势较为平缓,C3处理组其次,C1处理组硬度曲线变化幅度较大。
2.4 季也蒙假丝酵母处理对‘白花’水蜜桃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指果汁中能溶于水的糖、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物质的含量,其中糖分是最主要的成分。水蜜桃采后依靠自身积累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因而在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由于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糖,可使可溶性固形物上升,因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贮藏期并不表现出单一的上升或下降趋势[17]。不同处理组水蜜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率如图4所示,各组水蜜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表现为一个先降后升的趋势。在保存3 d后,C2处理组下降趋势比较平缓,对照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下降,C1处理组有小幅度的上升趋势,C3处理组先上升后下降。数据表明,C1处理组促进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而其他3组均为抑制作用,C2处理组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
2.5 季也蒙假丝酵母处理对‘白花’水蜜桃呼吸强度的影响
呼吸作用是果蔬采收后生命活动的中心,与果蔬品质的变化、贮藏寿命、贮藏中的生理病变及果蔬的商品处理方法和贮藏保鲜方法都有密切的联系。桃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始终处于较高的呼吸强度,并迅速出现双呼吸高峰,这可能是桃不耐贮藏的重要生理原因[18]。不同处理组水蜜桃呼吸强度变化如图5所示。对照组在第4天出现明显的呼吸高峰,呼吸值达到97.28 mL·(kg·h)-1。季也蒙假丝酵母处理后水蜜桃呼吸作用减弱,水蜜桃的呼吸高峰在第5天到达。而C1、C2、C3处理组的呼吸值分别为58.72,68.02,80.24 mL·(kg·h)-1,相比之下,C1处理组可以有降低水蜜桃的呼吸强度。
2.6 季也蒙假丝酵母处理对‘白花’水蜜桃电导率的影响
水蜜桃在贮藏过程中,果实的软化、腐烂、霉变等过程均导致细胞膜受损,透性会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果实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故测量果实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是判断果实细胞膜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果实的软化、腐烂程度[19]。不同处理组水蜜桃相对电导率变化率如图6所示,各处理组电导率均呈上升态势,说明果实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从整体趋势上看,C2处理组和C1处理组的相对电导率变化率较低(分别为34%和48%),且与对照组(55%)有显着差异,说明这两个处理组在抑制水蜜桃细胞膜被破坏方面的效果较优;而C3处理组的相对电导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说明其不能很好地抑制果实细胞膜受损。
Abstract: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theoret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ear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better study the meaning of this science, but also can make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clear and more scientific. This requires us first define the concept of " theoretical basis ", then fi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supporting its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oretical basis;Marxism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11-01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整个学科体系的奠基石,不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因此,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不仅能够更有利的研究这门科学,而且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更加明晰、更加科学。
1什么是“理论基础”
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就必须对“理论基础”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总的来说,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应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它能够为相应学科体系的整体构架提供根本观点、立场或理论。既然是“理论基础”,就必须能够为学科的构架提供一个起根本支撑性的观点或理论。如果缺失了这个理论基础,整个学科就将成为空中楼阁。如果这个理论基础发生了动摇,则整个学科或局部分支也必将发生动摇甚至崩溃。理论基础对于基其而建的学科来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凡具有上述特点,应该可以称为“理论基础”。第二种:它能够为相应学科的研究领域提供基础的知识体系,从而促成该学科的建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科的细分已经十分深入,现在已出现了大量的边缘学科。这种学科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在其学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必将借助于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自身领域,并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独立完整的学科。那么原有学科为新兴的边缘学科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基础的知识体系,也应算作后者的理论基础。但这并不表示所有对该学科有借鉴的知识体系都可称为此学科的理论基础。只有那些提供了最基础的知识体系,对新学科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才能作为学科的理论基础。那些只是对学科中的某具体观点提供了一定借鉴的理论,不能称为学科的理论基础。综上所述,学科“理论基础”的含义应该是能够为相应学科体系的整体构架提供根本观点、立场、理论或为相应学科的研究领域提供基础的知识体系,从而促成该学科的建立的理论体系。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除了要明确“理论基础”的大致含义以外,还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构成、它的研究领域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边缘学科。[1]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两个规律”,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2]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属于心理范畴,所以符合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就要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因而心理学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体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政治学,将从何处入手去研究人们政治观的形成和变化的规律。正因为如此,政治学也必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支撑其上层构建。同理,伦理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道德规律的科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揭示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特殊规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离开伦理学的理论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就了政治教育学而面目全非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第二个规律,即“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则突出显示出了对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建立在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与教育学相关理论体系上的一门边缘科学,汲取并综合了它们研究成果,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已经逐步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与教育学这四门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义重大,缺失其中的一项,就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应该被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3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
大多数观点把的完整科学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我认为有几点不妥之处。
首先,这种理解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我们现在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全人类的科学,有着全体人类社会的共通之处,并没有特别强调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就算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并没有丧失它存在的合理性。所以不应该把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其次,混淆了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或者说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论内容。的理论体系并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直接提供理论支持,加之上述原因,固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理论基础;但他却可以而且必须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理论,或者说基础理论,利用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再次,混淆了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最后,从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上把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也是不妥的。科学的真谛就是发现这个客观世界上的客观规律,或者规律间的必然联系,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科学研究的最佳工具。但它并不是科学本身,运用的方法论发现出来的规律并不能说成是以方法论为基础产生的规律。它本身与规律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是发现这个规律的工具,本身不为该规律提供任何理论基础。比如,研究物理学也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以此把哲学确定为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就有些不合适。
参考文献:
心理疏导工作是建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的,因此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基础也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象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即人的思想品德的构成是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在这三个方面中心理是基础,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也是一切行为的重要指导,同时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其价值体现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于教育者的价值,首先是能够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需求,其次是也是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者工作理念转变的需求,同时能够提高教育者本身的工作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是对受教育者的价值,一方面心理疏导的工作能够满足受教育者本身的心理诉求,帮助解决他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实现自我心理疏导的需求,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中会逐渐的加强受教育者对心里疏导工作的认识程度,从而提高自身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专业性差
相关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不足是影响当前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原因,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开展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的主体,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心理疏导工作乃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且心理疏导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过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实践经验。心理疏导是通过与大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因此教育者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心理疏导的技巧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工作模式和专业素质的影响,当前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比较重视思想和行为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思政教育的工作者本身并不具备心理疏导的经验,而且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负责心理疏导的工作人员。从而直接影响了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
(二)受教育者没有足够的重视
高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且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多数的学生忽视了自己生活和学习中问题的影响,而且很多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并不会选择向相关的心理疏导的工作人员求助,尽管当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设置了相关的心理质询部门,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太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对于心理疏导工作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于心理辅导、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的概念模糊,认为找心理疏导就是出现了心理疾病,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三)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差
心理疏导教育的过程缺乏理论指导也是影响当前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关于心理疏导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很多研究成果真正的付诸于实际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理论基础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心理疏导的理论研究的匮乏导致很多教育者并没有认识到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心理疏导本身就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策略。其次很多思政教育都是走走形式,相关的教育者很少参加工作和学术方面的研究,缺乏研究其理论和学术的积极性。
(四)单一的教育方式
单一的教育方式也是其职业素质和理论基础差的重要体现,具体的体现是教育方式单一。不能够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教育,采取的教育方式多是说教式的、没有针对性的,思政品德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认识到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五)相关的体制建设不健全
心理疏导的工作不仅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更加应该得到社会和校方的大力支持,进而不断的完善相关的体制建设,并促进实践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当前的心理疏导的工作正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缺乏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反面的沟通和协调,没有形成一个足够的保障体系来维持相关工作的运转。首先是必须要认识到心理疏导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将心理疏导的工作直接的纳入到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去。其次是心理疏导必须获得社会和家庭的支撑,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大多是来至于家庭和社会,充分的与社会和家庭结合能够及时的获得学生心理现状,全面的促进相关的体制建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改革措施
(一)树立心理疏导的理念
在这个历史变革是时期,社会的越来越复杂。为此学校的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的转变观念,改进和加强相关的思政教育工作,充分的认识到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全面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高校的教育者们必须树立起心理疏导的理念,需要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进行积极地引导。首先必须要对心理疏导有着科学客观的认识,认识到心理疏导工作不仅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实现手段,更加将心理疏导看成一种教育的理念。并将心理疏导的工作纳入到思政教育的工作体系中,树立其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观念。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起心理疏导的观念,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需求,学会求助和自我疏导,从而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提高教育者的心理疏导的整体水平
1、首先是加强心理疏导的能力,由于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为此必须直接的提高相关的工作能力,这些能力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疏导的理论知识。另外还需要教育者本身有良好的自身心理健康素质、思维敏捷、将强的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具备心理学的基础知识。2、掌握时机的心理疏导的方法,为此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心理疏导的原则,在相关的工作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方法的确立是复杂的,一方面由于受教育者本身就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遇到的问题也是形形的。另一方面是方法建立的过程缺乏理论基础的指导过程。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足够大的差异性,为此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不同特点,一切都要以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不要主观的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全面的分析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3、加强对理论研究的重视。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为此必须充分的加强相关的理论建设,理论建设能够促进相关的高校思政建设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在这不仅要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掌握其载体、方法和技巧,更加要充分的结合实践,不断的总结和分析相关的理论健全和完善。我国心理疏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已经去了一定的成果,为此我们必须注重这些成果,将理论成果尽早的转化到具体的工作中。
(三)创新心理疏导的工作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途径逐渐的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相关的思政教育,高校可以专门的建设先关的思政教育网站,或者在本校的校内网上开设相关的心理疏导的内容。并且完善网站的建设,让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得心理辅导和疏通,从而避免了学生因为碍于脸面不敢参加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等社交网站,开设先关的心理疏通的工作,一方面积极的宣传心理疏导工作的途径和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积极的依照学生的特点一些有着积极健康引导作用的电影、书籍等,来辅助心理疏导教育的开展。
(四)完善相关的心理疏导体系建设
由于学生的压力是来至于多方面的,学业、就业以及来至家庭的重要影响,为此我们的心理疏导体系建设也要充分的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来完成。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环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因素,现代心理学家证明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有着重大的关系,特别是在早年形成的人呢个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为此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家庭生长环境,来调整先关的疏导措施。其次是必须认识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来之社会的压力是造成学生压力最大的部分,另外社会的道德观念、社会风气都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成长非常的重要,为此在思政教育中要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抨击和批评,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觉悟水平。最后是校方的协调工作,既能够充分的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体系建设,创建一个完善的氛围,全面的促进心理疏导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
西方建构主义者一贯标榜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即与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教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西方的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凸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事实上,我们在引进西方建构主义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盲目照搬,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与应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等。可见,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另一方面,由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何调动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呢?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支架式、抛锚式、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策略,这些自主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因。两者(即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二者不但不会互相对立,而且相辅相成。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到底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统一”
西方建构主义者为了标新立异,历来宣称自己的认识论纯粹是主观主义的。因为大家知道,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部心理过程是指认知主体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以及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可见,认知主义的认识论是强调主观(内部心理过程)与客观(外部刺激)相统一的。而西方建构主义者为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划清界线,以便独树一帜,则明确宣示自己的认识论属于主观主义。
其实,建构主义本来就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它的哲学基础与认知主义应该是相同的――都是强调主观(内部心理过程)与客观(外部刺激)相结合,即“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个人的知识必然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由此可见,西方的建构主义者宣扬主观主义认识论,并把它渲染为建构主义的本质特征(以此与认知主义划清界线)是完全错误的――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而且会把建构主义引导到否定“讲课、考试”等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削弱乃至否定教师作用的邪路上去,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将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乃至整个教育系统质量的大幅度降低!这并非危言耸听。美国在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实现的前提下,基础教育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其教育部门的高层主管还承认有较大程度的削弱。为什么?个中原因当然很多,但笔者认为美国教育界一直把乔纳森等人的思想(即把主观主义认识论作为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这样一种极端思想)奉为经典,并且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广为传播,是难辞其咎的。今天,随着国际教育技术界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也到了重新审视的时候――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就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提供哲学基础)。这就是我们的结论,也是使建构主义能够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是否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进行教育改革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而教育理论涉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心理、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传播、教学设计等许多方面。当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不过,就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而言也有各种不同的流派,而且各种流派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都有各自适合其应用的领域与范围。在教育科学中目前还找不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十全十美的理论。所以一般说来,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不应当只有一种,而是有多种,即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应当多元化而非一元化。但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换句话说,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必定针对不同的目标,而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往往要采用与该目标直接相关的理论。由于这个因素的影响,实际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又经常是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的。
可见,“是否应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在当前教育界引起颇大争议的焦点问题),实质上涉及对以下两种关系的正确理解,即: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既是多元的又是一元的(即应多元与一元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