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惊喜或惊险,让父母应接不暇。当原本可爱、听话的宝宝,有一天学会了说“不”,往往标志着他们叛逆的开始。这是一个对成长极其重要的时期,父母应努力陪伴他们顺利度过。

幼儿为什么会叛逆

宝宝出生后,短短两年时间,学会了走路、说话,也逐渐懂得了悲喜好恶,更尝试了许多生命的第一次。所谓“叛逆”,只是大人看到的表现,实际上是孩子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有了迫切需求。

原因1:活动能力增强

随着身体的成长发育,幼儿活动能力已经较强,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心。促使他们希望扩大活动范围,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阻拦,自然而然会产生反抗。

原因2:情绪控制力弱

另一方面,2到3岁的孩子,虽然已经渐渐懂事,但由于年纪尚小,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依然很弱。因此一旦感到不满,他们就会很“直接”地表现出来,可是很多时候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被大人误认为是“故意”作对。

原因3:坚持表达意志

在此之前,小宝贝们并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和他人的意愿明确分开。所以当他们可以清楚意识到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时。就想顽强地将意志表达出来。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固执和偏执。

原因4:被溺爱的孩子更容易叛逆

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一辈都很宠爱孩子。甚至是没有原则的溺爱。习惯溺爱的孩子一直倍受重视,要求也可以长期得到满足,本身就比较自我,当到了这一年龄段,变会更加强调自我,叛逆情绪也相应更加严重。

幼儿叛逆期特征及家长的最佳应对

在非常短暂的时间中,身心面临重要的剧变和发展,对每个宝宝来说,人生中不可能再有同样的时光,他们所面对的“成长压力”可想而知。那么幼儿叛逆期都会有哪些典型特征,家长如何进行最佳应对呢?

叛逆期典型特征1

挑战父母爱说“不”

学会并喜欢说“不”是非常典型的特征之一,相信每个妈妈都有深切体会。有一天,宝宝突然发现,这个简单的字,竟然可以拒绝大人。敢于挑战、敢于尝试碰撞原来绝对权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长的重要表现。

幼儿的反抗行为,通常都是在测试家长的耐心和规则限度,以及自己影响环境的能力。他们在积极按照自己的极限处理事情。面对公然挑战父母权力的幼儿。父母一定不要急躁。

家长最佳应刘招施:

1.理解幼儿做事的动机和愿望

幼儿还不太懂什么是危险,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时常会有出人意料的行为,因此当成人提出限制,幼儿就会表现出对成人的不满。喜欢说“不”。其实这是他们独立与探索、获得新知的愿望强烈于对家长服从的表现。此时,家长应充分理解孩子的需要,尽量多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这样他们的叛逆行为和叛逆心理会日渐减少。

2.及时转移注意力

当幼儿与家长的意见互相矛盾时,家长可以利用他们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其他事物引开冲突,待问题解决后,再找合适时机进行说理教育

叛逆期典型特征2

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

叛逆期的幼儿,想当然以为别人所想、所见,理应跟他们一样,无法理解每个人想法不同。所以当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时,就会表现出生气、尖叫、打人等激烈行为。作为父母,既要接受幼儿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心理状态,又要温柔而肯定地告诫他们,事实并非如此。

家长最佳应对措施:

1.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

在孩子比较听话时,家长应给予更多关注,和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当孩子进行危险动作时,尽量用正面方式如“你可以如何如何”来提醒他们改变。另外,家长要时刻让局势掌控在自己手上,这样也会让幼儿更有安全感。

2.适当采取“不理睬”态度

当幼儿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家长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让孩子的哭闹变为自讨没趣,待情绪平复后,再慢慢教育。使用这种方法,反复几次,孩子便可知道哭闹、不满也无法达到目的。另外,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努力让孩子明白哪些要求合理,哪些并不合理,也不要以指导、命令的口吻说话,而要以提醒、探讨等谦和的方式,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叛逆期典型特征3

追求自主,热爱探险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指出。1~3岁是人格走向“活泼自动”或是“羞愧怀疑”的关键,此时幼儿必须学习独立自主。否则可能转而感觉羞愧、怀疑自我。在“磨练”自己时。通过亲身接触把好奇的事情搞清楚的幼儿,很可能会有一些危险动作,家长不必过分担忧,这些“探险”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主能力。了解自己。

家长最佳应对措施:

1.营造无障碍探索环境

理论上,幼儿有自发性探索愿望,表示心理已有一定成熟度。如果他们要尝试的事情不会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家长应容许其尽情探索。不过家长要将家中危险物品或珍贵物品收藏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并将孩子可以探索、触摸、试验的东西放在他们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积极引导其尽情接触和体会。

2.引导孩子达成目标

这个阶段的幼儿乐于学习,家长要帮助教导孩子如何进行安全探索,协助他们探索未知,引导其达成目标。对孩子来说,好的引导需要清晰的步骤。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把一些严肃、认真的引导和生活教育变成有趣的小游戏,带着孩子做,并且和他们一起完成,乐在其中。

叛逆期典型特征4

感受并开始处理更多情绪

步入1~3岁年龄段,幼儿开始第一次体会到恐惧、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绪,他们必须面对并进行处理,简直是“大课题”。尽管有很多想法,但是语言能力跟不上,无法顺利表达自己,也会让幼儿感到挫折和生气。所以,可能在父母因为孩子的叛逆难搞而苦恼的同时,孩子也很不好过,要知道他们绝非“故意”与父母作对,只是处于身心剧变的不稳定状态。

家长最佳应对措施:

1.平静耐心帮助疏解负面情绪

遇到幼儿不明所以的糟糕情绪,家长先不要问理由,因为孩子可能很难说清,接受当时的坏情绪就好。孩子情绪激动时,也不要和孩子讲道理,可以抱着孩子到安静的地方,让孩子平静之后,再帮助孩子分辨是哪一种情绪作祟,搞清原因,并对他们表示同情和理解,有效疏解负面情绪。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一、学生心理问题类型及形成原因。

1、缺爱型。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升(父母离婚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心理摧残的过程)和外出打工族的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关爱的日子里,易造成孩子孤僻、自卑、焦虑、缺乏自信心的心理。

2、溺爱型。独生子女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背后是自我中心意识强,自立自理、人际交往能力弱,喜欢表扬,喜好攀比,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接受不了,易造成虚荣、自负、嫉妒、敏感、不稳定心理。

3、贫困型。“贫困生”问题是一个令教师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问题。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自身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易造成自卑、敏感、嫉妒、消极心理。

4、学业型。一是优等生,学习一直刻苦努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家长寄予无限希望和寄托,教师呵护,同学羡慕;而繁重的学习压力又造成身心俱疲,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担心被别人超过,失去自己的声誉。二是“学困生”,学习成绩差,能力不强,日常行为得不到家长、老师的认可和表扬。久而久之,觉得自己“天生智力差”,“什么都干不成”,因而灰心丧气,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易造成孤僻、焦虑、自卑、叛逆心理。

二、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措施。

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并非朝夕之功,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关注。作为教育部门,应当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个体差异,结合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班主任教育为主阵地,突出重点。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了解每个学生心理状况,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那些存在某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和肯定;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用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

2、以学科渗透为主渠道,面向全体。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将心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利用自己所教学科蕴含的良好心理教育因素,把握教学最佳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意志、性格等。运用学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1)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2)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3)教师应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构建出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

学校在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逐步领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举行故事会、演讲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召开“学习中的苦与乐”、“给自己画像”等主题班队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明确学习和生活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充分发扬自身优点,努力克服不足,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以家校联合为依托,营造氛围。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可知,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进而提高我国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专业技能。[1]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时期他们渐渐地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若这一时期教师给予他们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将有益学生的一生。然而,大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一致,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根据相关调查可知,65%左右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0%左右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差,20%左右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只有5%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很好。从这几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少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这就需要我们提出具体的措施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职生的学习与生活由以往的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换为就业为主,这些转变让他们在心理上容易困惑和冲突。面对职业的竞争,他们的压力日益增大,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及成长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发展。那么,下面将具体阐述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情况。

1.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不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大多数中职生都是未成年人,思想和行为都不够成熟,敏感且易受伤。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中职生都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及离异家庭等,由于家庭方面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这部分中职生在性格方面、人际交往及心理方面等都有所不足。总而言之,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不足是受三大因素的影响。[2]

1.1家庭环境。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然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度和重视度的倾向发生了偏差,他们认为教育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当父母的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好,这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如:家庭离异或单亲家庭,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未来,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容易让孩子对他人产生一种怀疑的态度;父母忙于工作不关心孩子的家庭,孩子比较内向,没有安全感,害怕孤单,容易在爱情观上出现偏差;父母的性格容易影响孩子,如果父母性格好容易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相反,脾气不好的父母容易给孩子坏的印象,进而给孩子造成了父母的影响。

1.2学校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首先,学校办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有的中职学校注重学校本身的发展利益,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很少有中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打开学生的心扉,这不利于学校做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教师综合素养不够。有的任课教师只顾给中职生讲授知识,没有捕捉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让课堂的教学效率很低;有的心理教师只顾心理知识的讲授,却忘记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有的心理教师教学风格不具有人格魅力,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心理教师缺少课后培训,为学生讲授的知识贫瘠。

1.3学生自我认识和自身调节不够。如:大部分中职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没有成就感,来到中职校更加自卑,进而影响了人际交往;有的中职生认为自己长大了,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对,进而让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2.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情感问题。由于大部分中职生处于青春期中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慢慢对异性产生兴趣,对异性产生一种情愫。在这个情感产生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问题,如:单恋,这种情况就会让主动喜欢的那个人处于一种痛苦的局面;失恋,有些中职生由于思想比较极端,就会让其心理出现问题,有寻死的行为。

2.2学习心理问题。大部分中职生在来中职校之前都认为自己将来可以上大学,可是来到中职校之后心理落差很大,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三差生,学习与不学习都一样。由于这种思想,让他们出现焦虑、紧张考试等负面情绪,渐渐地他们的成绩下降。

2.3环境适应问题。中职生由以往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些独立解决的问题有些不知所措,进而产生了压抑、焦虑、烦躁及不安全感等心理障碍,有的学生甚至还会导致神经衰弱。

2.4人际交往和择业问题。首先,人际交往问题。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卡耐基说“人的成功80%源于人际交往”,这就说明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然而,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中职生害怕与同学交往;怀疑同学在交往过程中会伤害自己等,进而出现了自卑、孤独、嫉妒、猜疑及社交恐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其次,择业问题。大部分中职生读中职是为了获得中职证书,对工作迷茫,毕业时出现了几种心理:自卑心理、逃避心理、依赖心理等。[3]

二、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首先,提高中职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有六种需要,中职生需要得到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心理关注度。中职生需要结合教师所讲知识,合理分析自己的心理缺失,进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和提高心理教师的综合素养。第一,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打开学生的心扉。第二,提高心理教师的综合技能,积极帮助学生。

最后,定期实施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是学生是否健康成长的一个前提。那么,我国教育部需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家庭制定一个培训方案,将这个方案下放到不同的市、区及镇,让不同家庭的父母得到教育,明白自身性格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的意义。

总之,要想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还需要找到优化的策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问题 引导 教育 教师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然而走进今天的教育,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工具、教育对策及教育方式却仍旧印刻着过多传统的痕迹。这与这代人的发展变化特点和需求不相称,所以导致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太多太复杂的心理问题。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无法沟通、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孩子处于心理的“孤岛”。他们迫切需要父母的理解、老师的关爱。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之后,他们会变得封闭、孤僻、叛逆、抑郁,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无法正常与人相处交流,无法将自己融入集体,融入课堂,所以慢慢地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目标模糊了,学习热情没有了,学习动力不足了,慢慢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成为我们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悲哀。

那么,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必须清楚把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是指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有正常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能力。能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技巧,从事与其年龄相当的实践活动。

2.情绪稳定协调。愉快、稳定和协调的心境表明青少年处于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保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3.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人的各年龄阶段,都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健康的青少年,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适度,表现为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健康的青少年在与人交往中行为适度,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相处融洽。

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健全稳定的个性表现为有健康的精神面貌,有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除此之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认同他人,有社会责任心,有现实的人生目标等。

当我们用这些标准去衡量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时,我们会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们几乎有超过半数的孩子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所有老师的高度重视。而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由于心理问题,孩子产生学习上的困难的比率竟高达72%,这个数字使我们每个老师感到震惊,所以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心理调适与训练是我们课题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而当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老师均感到茫然。因为我们学校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每周一节的课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难以一一涉及。况且,我们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老师,所以一直在“心理教育”这个层面上,做得还不是很充分,不是很全面。

而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我们虽工作在一线,但专门拿出某一节课,或在某个固定时间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训练与调适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况且,心理教育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期的投入才可见效的教育活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鉴于此,我们通过反复交流与论证,决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正常地融入班集体,享受学校生活的乐趣。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我们有意识地对相关学生进行了引导训练,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就对我们目前所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

1.举办相关活动。如我们八年级一班搞过一次“我们需要改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而这次活动的主题有很多方面涉及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同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让老师们惊喜不已。

2.积极与家长沟通,携手共创孩子美好未来。其实,我们只要细致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全部情况,然后适当改换教育的方法。同时家长也会向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孩子的思想,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3.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协调,共同努力。我自己就是班主任,做起工作来比较方便,效果也容易达到。但也有的教师不担任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偏少,有一些问题掌握不是十分全面,这就需要他们主动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协调联动,更多地掌握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

4.任课老师之间多交流看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有的时候,仅凭我们一个人的观察和主观感受,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学生的全部,从而造成我们教学和管理上的疏漏,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安排较为合理,那就是打破了学科的分界,分年级组集体备课。这就为老师们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老师们课余时常常就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发表个人的看法,然后通过交流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在不同的课上的表现也截然不同。老师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这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

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事关少年儿童的成长,少年儿童的素质状况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带着责任思考这一问题,立足实际为孩子们多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

一、我市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等政策文件,举办了“争做文明人”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德育论坛”和“中小学心理行为健康教育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全市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大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比以往明显提高。

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少年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上产生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市640余名6-12岁学生的调研结果看,有些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唯我独尊,脆弱娇气,怕苦怕累,生活自理能力差;二是规矩意识欠缺,对长辈没有礼貌,对父母缺少感恩,对他人不够尊重;三是对家长依赖性强,遇到困难和矛盾不知如何处理;四是责任意识和团结精神淡薄,不愿多做事情,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还有极个别学生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有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叛逆等倾向。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存在偏差。调查中有82%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加大了孩子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有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学习过分干涉或迁就,对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包办代替,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弱化。也有一些家长不清楚文明行为要求,不遵守社会公德,和孩子相处不注重个人言行,对孩子形成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教育还有不足。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了学校的教学活动,造成有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显示,不少教师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了解;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也使部分教师不能坚守“才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对学生心理认知和行为养成带来负影响;还有的学校对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专业教师缺乏,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持续性有待提高。

三是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明显。调研中把学习排在第一位的学生占比50.6%,而品德、心理仅占31.1%、18.3%,充分说明分数至上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已造成较大冲击。再加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少、漠视公德等不良现象,以及网吧、游戏厅泛滥、网络和媒体信息庞杂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是着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把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家长的引导有机结合,努力改变家庭文明习惯教育薄弱的现状。市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应加强合作,联手打造高水平的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深度了解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养成的意义与途径,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衔接,完善信息沟通平台,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调研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们影响巨大,不可替代。建议宣传部门制作一些倡导家长讲文明、重礼仪的公益广告,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示范。家长要注重个人修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孩子要学会理解和沟通,既关心学习,更重视品德和心理,创造包容、信任、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是全力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着眼未来,带着感情做好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徐州中小学生实际,组织编写、推广使用行为习惯养成通用读本,努力解决现有教材说教色彩重,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扩大传统文化名篇诵读活动范围,从部分学校向更多学校拓展;推动各中小学开展 “文明礼仪之星”、“孝敬父母之星”、“乐于助人之星”等评选活动,激励孩子向榜样学习,培养良好习惯;改革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对违反师德标准的严肃处理,对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老师予以重奖。各中小学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德育首位”的理念,发挥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加强对孩子的引导训练,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主动接受在徐高校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建议每所中小学校尽快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或学校社会工作者。

相关期刊更多

躬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家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世界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