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方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本年度我校大多数家庭都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关心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有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够高,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主要成绩

1、把家长学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目标,努力提高家长的全面素质。

2、端正了学生家长的一些错误观念,如:“易子不教”、“不打不成钢”树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家教思想。

3、定期召开各类学生家长座谈会,如一年级新生、毕业生、中下生等家长会议,通过家长制会,使家长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艺术。

4 、让家长撰写家教论文,本年度编辑出版了二期《家庭教育论文》,发给家长人手一份,让家长与家长之间交流宣传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和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系统宣传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要求家长树立“为国教子,培育成才”的思想。特别是六(3)班朱伟烨家长朱沛娟同志撰写的家教论文《让孩子有德,让孩子奋发,让孩子有能》,由县妇联评选推荐到清远市参加优秀家教论文评选。

三、具体做法:

(一)加强对家长学校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

为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认真与家长上好家教课,努力提高家长政治文化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素质、思想素质,让他们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责任感,让他们正视家庭教育。

1、定期组织家长的学习。当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在思想上甚至行动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效仿,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呢?我校不但对教育十分重视,而且重视做家长思想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懂得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从而使他们自觉履行职责。

2、定期组织家长分期分批分类型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的家庭教育文件,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

(二)积极动员家长参加丰富家教知识的学习。

提高家长各方面素质,这项工作也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1、认真上好家教课。为了有效提高家长的各方面素质,我校认真组织家长上好家教课,还开展家长座谈会,在日常生活中探讨各种不同的家教方法,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家长请教,取长补短。

2、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参加《走进孩子心灵》的专题报告会。为了更有效提高家长的家教知识,我校利用家教专栏定期有效针对性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起来,联成一个强而有力的整体。

3、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三)密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认真做好家访工作。

我校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动员教师认真做好家访工作,要求每学期普访一次,个别多次,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家教情况。寻找最佳途径,共同教育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经验与体会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影响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国内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功能、意义、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

(一)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的亲缘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起着巨大的感化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差,独立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能力不足,对情感、就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难以独立应对。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因此家庭是大学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2、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式的开放教育,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只有父母才是最能洞察孩子心理变化的老师,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1、家庭结构及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可将家庭结构分为“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和“杂居家庭”。

单亲家庭在经济上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难。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因精力、体力、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易存在孤独、烦躁、易怒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学校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长具有权威性,子女易于受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教育投入多。

杂居家庭中,老一辈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更加疼爱隔辈人。此外,人际交往比较复杂,子女在家庭中能够体验到多种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子女社会化的发展,能从中学到尊老爱幼、谦虚礼让和助人为乐等好品质。

2、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结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可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正确的教养方式下,父母提供积极的情感表达,同青少年开诚布公地交流、对其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这些互动方式既影响青少年与父母持续积极地关系,又能进一步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力模式。具体地来讲:

(1)采用良好抚养方法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示范关心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模式。权威型的父母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了关心他人和更具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而孩子能够通过模仿获得这种行为模式。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行为要么过于干涉,要么缺少关心。因此,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不可能具有负责任的、稳定牢固的行为模式。

(2)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权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的行为更积极、更具反应性。

3、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外界不良因素极易干扰其正常发展而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能更注重教育知识的学习,教育手段更科学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育完整的人,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家长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针对子女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积极配合学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家长应该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婚姻和家庭美德。让他们知道目前仍然是家庭支助的对象,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要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2、关注心理状况,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律、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应对各种问题。大学阶段是生理发育成熟期,但是由于心理发育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3、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过去,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教育观念,而现在代之为以培养子女的科学与民主,自立和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二、结论

由于大学生家庭远离学校和学生,家庭教育只能是一种远程式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大学生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可通过家庭信箱、家长接待日和新生家长会促使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定期向家长邮寄学习成绩及表现情况等,使学校与家长密切地沟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发展。另外,学校应指导家长更加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任务,介绍学校的办学状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让家长更好配合学校教育。目前,最系统的家庭教育就是假期教育,促使家长利用假期同子女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与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林淑玲.家庭教育学[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0:9-10.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尤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因为其正经历着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从对家人完全依赖到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转变,这必然会产生众多不适应因素,其中心理上的不适应凸显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惨剧发生。有传统观念认为,学校应负责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却忽略了家庭教育作为人生第一课堂,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一、大学新生适应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新生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这种身份的转换必然会使其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变化。部分学生认识到大学的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而曾经优秀的自己现今相比之下也变得普通了,部分学生会因为曾经的优势不在而变得自卑,也有一部分学生会觉得优势还在,自己依然优秀。这种思想上的变化,都是学生的自我认识。学生能否全面、客^、正确的认识自己,关系到其对自身的定位,关系到其人格的完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自己有相对准确的认识,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会过高或过低的看待自己,出现自我认识的偏差。如果没有外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常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进而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新环境

大学新生面对的新环境包括新的校园环境、交往环境及自然环境等。对新环境的不同认识,将会影响学生对待新环境的态度,从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很大一部分新生面对新环境,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面对新的校园环境,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被父母强迫填报的或是被调剂到该学校的,与自己期望的学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面对新的交往环境,部分学生由于长期进行单一的学习,而忽略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从而引发交际障碍;面对新的自然环境,部分学生会有水土不服、身体不适的情况发生,很多时候都会将这些不适的情绪宣泄到对校园的不满上,从而降低对学校乃至对专业的认同感。

(三)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制定新规划及目标

大学新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一大部分新生在高中时期,受家长及环境的影响,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奋斗目标。在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自身缺乏自主学习及规划的能力,再加之家长的松懈或者难以指导等客观原因,而会失去奋斗目标,将本应精彩的大学生活过成了“混日子”;部分新生在进入大学后虽有自己的小目标,但由于不能进行正确的规划,及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其目标与计划常发生变动,既定的目标也常常难以实现。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观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观念,是父母对子女学业、就业的期望,以及对子女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基本认识。父母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因素,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到对子女行为养成、性格塑造、品格建立等方面。父母所选择教育观念的对错,将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心理能否健康的发展。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或者落后,便会严重影响到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在家庭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所采用的通常做法,家庭教育方式有多种,本文从以下三类比较典型的方式进行分析。

一是权威型教育方式,在该类型的教育方式中,父母占绝对领导地位,对子女的教育多采取命令、要求等形式,从而严重压制了子女能动性,使得在这种单调、枯燥、紧张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步入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会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

二是放任型教育方式,该类型教育方式与权威型正好相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干涉甚少,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这会使得该类型的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而缺少家庭教养、任性、固执。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而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障碍。

三是民主型教育方式,较之于前两种教育方式是最为和谐融洽的一类,父母给予子女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既加以教育引导,也会营造出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子女可以充分的发挥自主性。在该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情绪稳定、坚强乐观、独立合群,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并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效应。

(三)家庭教育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稳定、家庭和睦的家庭结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结构,在该种家庭中教育成长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和谐温馨家庭环境的熏陶及教育,会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充满爱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单亲、重组、寄居等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结构遭受破坏,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其心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迫性格和抑郁情绪,对身边人的态度和行为也更为敏感。由此可见,该类家庭结构中进行的家庭教育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消极的抑制作用。

三、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径分析

(一)树立正确意识,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家庭教育引入大学教育中,可以使对学生的管理,从传统的“两级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因此,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置于合理的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家长培训,使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本身也需要通过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利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多种途径,积极配合学校引导学生解决在初入大学阶段的各种问题,尤其面对心理上一些校方难以知晓的变化,更需要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过去家庭所持有的对孩子“只养不教”的观念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家长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自觉性,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前的近三个月中可以充分发挥优势。该阶段,高考已结束,家长可以将对孩子的培养从单纯的学习方面拓展到综合能力方面。首先,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全面了解现实的大学生活,使其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降低期望值,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其次,要努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最后,要着重努力提高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三)增加联动机制,学校和家庭齐发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将学生的最新情况让双方知悉,才能更好的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将学生入学前的基本情况、成长背景及特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家长的基本期望反映给学校,同时学校也应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基本表现、情绪波动等了解到的近况反馈给家长,以此保障学校和家长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新生心理状况不稳定的特殊情况,更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沟通,对新生的思想波动加以积极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环境认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需要家庭在平时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入大学后,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海水:《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初探》,载《中国培训》2016年第10期;

[2]石丹妮、冯亚利:《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影响》,载《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王丽芳、王志波:《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7期;

[4]文毅:《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2013年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约着我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近代战争、、和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一元文化的格局,欧洲、美国、苏联等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涌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中国一元文化的历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多元文化文献而言,国内有许多论文或著作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研究、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例如《美国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顾与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发展与展望,倡导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重点探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还有王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解释》(2005),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2006),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2006)》,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2004)等。葛丽芳在《人品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书中将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人品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一文试图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浅谈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对比》一文间接探讨多元文化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透视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但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和韩国较多。《德州市家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家长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技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未来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有84%(124人)的家长极同意或同意幼儿应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英语教育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议父母应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2005)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重点研讨了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届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家庭、族群与多元文化:挑战与机会》一文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将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下探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挑战,审视现状,寻找机遇与出路。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间接进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教育与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结合的时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台湾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韩国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与咨询、教育支援、医疗支援,这些教育实践虽然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家庭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统一,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感。而且无论在网络搜索,还是在研究文献中,都无法找到这一方面的综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处于空白研究领域。因此顺应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科学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问题研究所在。

二、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1.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卡兰在1915年提出,是所谓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1924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导致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现黑人民权运动――“黑色旋风”,致使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出反对民族歧视、要求平等和民权,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多样化和一体化等基本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表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良性互动。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此概念蕴含着复杂社会结构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断演变,并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多元文化理论作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频繁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丰富内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包含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响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论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多元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即文化合作与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方面的理论运用。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导致文化差异;(2)文化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社会歧视和偏见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师、家长、社会共同支持和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6)学校教会弱势群体学生获得取得社会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发展。它的实践理论包括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和文化/组织类型理论。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变革性教育运动,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的观点带入各学科,以多样化视角进行教学。他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即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它们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加到节日活动中;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内容加进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和目标,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社会活动技能,影响所处的社区。斯里特总结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并认为后两种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理论为探讨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和方法论。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与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为西方现代社会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场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个体的多样性以及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道德、伦理、社会、精神、创造性等各方面共同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经验、选择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转变教育培养目标,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作为、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对20世纪末全球化经济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的反映,是一种对制度化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并试图通过人本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全人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和具体化,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当今中国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反思,是将欧美现代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思潮与中国文化和教育理论的高度综合,也是东西方社会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论。此理论将个人本位教育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起来,以人性、人本和社会本位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遵循民主科学、合作实用、快乐自由以及人的社会化发展等基本原则,通过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和习惯培养的全人教育模式,强调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涵盖了全人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现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响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综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论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是将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体现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实现了家庭教育现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对中国家庭教育危机的思考,还为社会转型时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积极适应世界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

3.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理论和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都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论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适应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特别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顺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途径,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觉,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结合点,家庭全人教育成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潮与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理论中去,又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实现了多元文化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的融合,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快了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家庭全人教育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会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教育,增长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为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又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三、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运用

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论运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实践价值。多元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多元文化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学认知,为实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合作与交流等社会文化互动的理论借鉴,通过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彰显其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通过家庭全人教育,使儿童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态度、文化情感,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适应能力,使儿童获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识以及反对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观念、历史观念、政治观念和教育理念,同时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进儿童从幼儿教育开始获得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综合三个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可以发现:多元文化理论不仅对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多元文化实践价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对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会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例如台湾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视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意义。斯里特提出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过使用这五种方法,使儿童获得处理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技能,加速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化发展。例如韩国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与咨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综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实践价值,以上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五种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仅对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价值。

四、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学认知多元文化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与理论,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为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先进教育理论如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快乐教育、实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等,借鉴家庭全人教育,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成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论指导,并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组织框架和制度保证。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是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协会、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以及儿童协会、母亲协会等。这些合作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规范,实现现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家长和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规范。

3.在教育内容方面,现代家庭教育不仅包含儿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长素质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不仅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历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以及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儿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强化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现代家庭教育克服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进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标方面,现代家庭教育重视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现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且重视社会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为现代社会培养接受全面教育和获得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促进儿童社会化全面发展,旨在提高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传统家庭教育以家长制教育为基本特征,忽视了以人为本和社会为本的全面教育,重视家长功利教育和灌输教育,缺乏家长有效沟通和亲子互动活动,忽视了儿童全面发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儿童未来社会化成熟程度低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不良现实。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范文第5篇

2011年有这样几桩新闻:“药家鑫杀人”事件、 “李刚事件”、高校大学生打死清洁工事件……孩子在社会中嚣张犯错,而父母面对孩子犯下的错却都表示了深深的忏悔。在我的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事件:有的女生谈恋爱经常旷课却瞒着父母;有的男生私自离校去创业却未告诉家长一声……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是存在缺陷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缺乏沟通,缺乏理解,更缺乏信任。

延伸考虑,家庭教育尚且如此,何况学校呢?家庭教育尚有血缘关系的联系,而学校和学生之间本没有任何感情联系。学校往往要求学生爱学校,爱宿舍,团结同学……可是学校却没有告诉学生这爱之源。每年很多学校都有学生在毕业时摔酒瓶子来发泄对大学的不满,可是大学为什么不想一想,为什么相处了若干年,学生留下的是对学校的不满和怨恨?学校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爱,足够的信任,因此,他们并不怀念大学,他们不得不怀念的,只是自己的青春时光。

我认为,只有在教育中首先给了学生信任,才有开展其他教育成功的可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触角,我认为教育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建信任的教育环境

首先要强调信任。只有信,才肯听信你的教育,只有任,才会愿意接受你的管理。这种信任是逐渐发展的。首先,是对学生的爱,随着爱,是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益处,当他认为你爱他并且对他有好的帮助时,他就会信任你。不然,他会对你的教育不屑一顾。即使是一流的教育思想或专业知识,没有信任,学生不见得乐于接受,反而可能抵触或者在课堂上睡大觉。因为,他不相信你对他好,不相信你爱他,不相信你会帮助他成长。通过学习条件的改善来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够的,有了名师,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爱,只是冷冰冰的,也不会让学生乐于接受。正如亿万富翁认为自己的豪华别墅只是房子而不是家一样。要实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有对学生的爱以及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离开信任的一切教育都将是失败的。没有信任,就谈不上接受别人的教授和培育。因此,每一个想要教育成功的学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明白:要爱你们的妈妈;更要让自己明白:学校要爱你们自己的学生。

网络曾流行一种“校长撑腰体”: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我不想去讨论这件事情的正确与否,我只想知道,有哪一个学校能如此为学生提供坚强的后盾?让学生明白,即使他们后面是万丈悬崖,学校也会平安的接住他?如果学生相信即使自己面临任何险境学校都会保护他,那么学校将不会担忧总出现学生无理取闹的事件,出很多在管理中的问题。解决很多教育中的师生矛盾,需要的不是数不完的临时救火,而是釜底抽薪。信任的教育环境,既是良好教育的开端,也是抑制教育矛盾的良药。

二、教育是一个体系的工作

治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体调节需要考虑很多器官的功能作用,才能造就一个健康的人体,教育也是一样。如果对学生的教育总是片段式的,不成体系的,那样学生接受的教育是零碎的,是不完整的。我们应当考虑到学生管理、学生教学、学生思想、学生行为和师生互动很多方面的事情。一个正常的人该有的学识、能力、社交,我们都应该让学生拥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个拥有综合素质的未来人才。因此,每一个教师心中应该明白,教育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事情,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还有很多。真正的园丁是需要浇水、施肥、除草才能很好地呵护一棵花的成长。而每一个老师也应当明白,我们绝不是仅仅办了自己该办的一点点事情就算成功。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本身就自成一个体系的学生。

三、注重科学原理的运用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超限效应”,它包含这样一个小故事: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超限效应”就是这种由于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注意到这一科学的心理现象,就应该注重更加科学的管理。例如,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不能屡屡重复,重复次数多了,会产生“超限作用”;老师讲课也不是屡次重复同一个理论便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给学生开会也不宜采用冗长的会议方式……要注意学生的心理限度在哪里。并不是最勤恳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并不是反复的批评一个学生就是对学生的负责和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当违反了科学的原则,则是过犹不及。

还有一个法则叫做“南风效应”:凛冽的北风吹不掉人身上的棉袄,而温暖的南风吹拂下人们感到热自然就把棉袄脱了下来。教育也是一样,虽然说“严师出高徒”,但是也要注意有时候并非一味的严格就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老师不喜欢差的学生,学生违纪、不好好听讲,自然不会赢得老师的喜爱。这时候老师更多的会扮演“北风”的角色,结果是师生关系更为恶劣。老师应当想想,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够宽容自己的孩子有很多错误,老师为什么不能宽容自己的学生有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呢?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应当注重 “南风”式的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教育中的原理还有很多,希望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逐渐构建一个在信任基础上的科学教育体系。否则,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社会中可能仍然不是一个成功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信任是最好的教育》肖梅新 《教育育人》2005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