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颅脑外伤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交通日益发达,因交通事故、高空作业失足坠落和暴力斗殴等原因所致的颅脑外伤逐年增多。颅脑外伤危害性大,是造成死亡或伤残的重要原因,伤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感觉、运动、认知、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因此,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6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3.5岁,均经头颅CT或MRI以及临床检查确诊,GCS评分5~12分,其中交通事故64例,高处坠落13例,头部打击伤8例,摔伤11例,脑挫裂伤合并各类颅内血肿82例,脑疝14例,手术治疗75例,非手术治疗2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受伤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手术治疗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两组伤后(或术后)均按照《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神经外科康复治疗规范》等进行治疗、护理、康复指南。

1.2.2 治疗组同时采用以下早期康复护理

1.2.2.1 早期康复护理最佳时机: 选择在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伤后或术后48~72小时),无神经系统进一步损伤的征象,且骨及骨关节无受损,即可开始。

1.2.2.2 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计划: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详细、具体、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及时修改,向家属及患者介绍颅脑外伤疾病的知识、愈后情况及早期康复护理的意义,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1.2.2.3 功能锻炼:

(1)护理:每隔2h变换一次,保持关节正确的良肢位摆放,近年来国内外康复医学发展证明尽量多用患侧卧位,减少仰卧位,并提倡早期由卧位坐位过渡,以正确的姿势预防褥疮和肢体痉挛。

(2)肢体功能锻炼:

A.被动运动与按摩:对患者肢体进行揉、按、压、挤、捏、拍打等感觉刺激,按摩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每日2次,每次30min,配合被动运动,在关节活动正常范围内,将肢体由上到下,由近到远,有序地进行被动锻炼,防止异常运动模式的产生。

B.主动运动:不断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循序渐进地训练患者由仰卧到坐位,坐位平衡,站起坐下,站立位平衡及步行训练,加强腰背肌、臀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防止甩臀、拖足等不良步态的发生,促进肢体运动从共同运动中分离出来。

1.2.2.4 认知康复训练

(1) 对患者目前的认知能力做具体、详细的分析,并据此制定出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方案,找出功能缺陷的主要认知成分,对障碍环节采用反复的学习、询问和训练,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进行康复护理干预,从而使记忆、学习、解决问题等整体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2) 娱乐疗法在认知康复中有相当的应用,对改善患者精神和情绪,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潜在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具有辅助作用。

1.2.2.5 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括进食、饮水、穿脱衣裤、个人卫生、控制大小便、用厕等。训练时强化动作技巧且动作应轻柔、缓慢,防止坠床、跌倒。训练内容贯穿于患者日常生活中,且与患者的需要相结合,增加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2.2.6 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在伤后(或术后)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给予支持、疏导、鼓励等。通过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使其敢于面对现实、激起对治疗的信心,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毅力。

1.2.2.7 康复护理效果的评定方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评定,认知能力采用LOTCA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1.2.2.8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以P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2-0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中老年人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该病主要为软骨环或腰椎间盘纤维环完全或不完全破裂或断裂后致使髓核组织移动至裂隙方向进而压迫周边脊髓、关节以及神经根后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或感觉异常以及下腰痛伴腿痛等[1]。该病明显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加重家庭负担。当前临床尚未统一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手段,主要采用手术疗法。而手术成功性不仅关联于操作者手术技术,还关联于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本文为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现选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按照护理模式划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为32~68岁,平均(46.2±8.1)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12,年龄为34~67岁,平均(45.6±7.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包括并发症护理、病情观察等。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共3阶段,遵循原则为强化、早期、坚持以及规律,具体如下:①第一阶段为术后4h~3d,开展床上锻炼,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或术后神经根粘连。护士教会家属如何开展被动抬腿运动,伸直膝关节,协助被动将腿抬高30~60°,停留15s后交替练习双下肢并适当活动踝关节,包括背伸、跖屈以及环转等。疼痛缓解后逐渐主动抬腿,耐受后每次抬腿高度需超过30°,20次/组,每间隔6h开展1次。②第二阶段为术后第4d~14d,可增加训练内容,锻炼腰背部柔韧性。叮嘱患者贴墙,将腰围佩戴好后靠墙,保持足跟、臀部、双肩以及头部均靠墙或贴墙,持续5min,3次/组,2组/d。开展背伸运动,俯卧并用下肘部支撑,小腹部与床面贴着,后仰头部维持上半身约15s,而后向直臂平升双手并抬头后仰训练转变;伸屈髋膝训练:仰卧,开展屈曲膝关节与髋关节锻炼,手将单侧膝关节环抱住并逐渐向胸部靠近,5s后双手抱膝向胸部靠近,5次/组,3组/d。③第三阶段后术后2周后,下床锻炼促使腰背部肌肉强度增强。行腰背肌五点式运动,仰卧,上肢屈肘屈膝屈髋,在双足、双肘以及枕骨支撑下将腰背部举高,停留约25s,3组/d。伸腰运动:将腰围佩戴好并双手护腰,分开双脚与肩同宽,后伸腰部,停留25s后放松;飞燕式运动锻炼腰背肌:去枕平卧俯卧,在背部放置双手,抬头挺胸,伸直膝关节,双大腿、头胸等用力向后与床面分离,维持4s后放松。出院后坚持锻炼,持续3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2-3]

依据Nakai评分与中华医学会脊柱外科制定的标准对疗效予以判定:术后4周可正常运动,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未出现腰腿疼痛残留现象为优;功能基本未受影响,可从事轻微活动或工作,腰腿疼痛偶尔出现为良;术后腰腿疼痛明显缓解,但是无法从事活动或原工作为可;腰腿疼痛症状未明显改善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为卡方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两组术后恢复效果对比 见表1。

3 讨论

骨科门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分常见,是腰腿痛主要原因。手术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术后会出现肌力下降、腰腿痛遗留疾病等,因手术对纤维环稳定性与完整性产生影响,导致剩余髓核组织再突出;术后亦会出现瘢痕或血肿,导致神经根粘连,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经大量实践后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恢复。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分阶段进行,先为床上被动锻炼,而后锻炼腰背部柔韧性与促进腰背部肌肉强度增强,对临床症状予以明显改善,缓解疼痛,加快康复,改善预后。早期康复护理涉及面广,对神经产生刺激,将通道拓展后避免术后神经根粘连,且促进血肿消退。各种训练方法可对患者神经根予以刺激与牵拉,避免瘢痕组织固定与粘连,促使神经根活动范围增加,故而可加快术后康复。本组对照组临床优良率为76.7%,明显低于观察组90.0%,对比差异明显(P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术后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腰腿疼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润莲,戴爱桃.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中医,2012,34(8):1245-1246.

[2]李贞梅.腰椎间盘突出症129例围手术期康复护理报告[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4):63-64.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护理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血管引发的自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疾病,预后比较差,常见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2]。因此,在恢复期采用合理的身心护理方法对促进其康复有重要意义。虽然当前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治疗后患者也多伴随有一定的功能障碍,对于恢复期的康复护理要求比较高。当前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康复运动可以改善脑出血所造成的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具体探讨了脑出血恢复期康复护理的方法与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3月来我院诊治的脑出血恢复期患者50例。入选标准:脑出血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1周内;有肢体功能障碍;GCS评分>8分;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一般资料对比

1.2 康复方法 对照组:进行内科常规简单康复,只遵照医嘱进行自行锻炼,让家属依据自身能力帮助患者进行康复。实验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即给予早期床边康复治疗,主要以物理疗法为主;出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功能障碍情况,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继续康复治疗。干预2个月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家中进行康复,由治疗师指导或上门指导,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康复的内容主要是言语理解、记忆训练、表达练习、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等。两组的康复周期都为4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在康复前后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FMA)进行总体功能情况评价,所有评定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康复医师完成,实行盲法评测。

1.4 统计方法 对所有数据采用SAS13.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FMA评分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康复,FMA评分在两组患者康复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有提高,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康复前后FMA评分对比(x±s)

3 讨 论

在恢复期,脑出血患者常伴随有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依赖他人,给个人、家庭及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巨大负担。目前,针对恢复期认知功能障碍的专门治疗师还较少,使得康复发展相对滞后于运动疗法,影响患者恢复。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高血压病患者,多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血压上升而发病。常有头昏、头痛、呕吐或偏瘫,预后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有无并发症。轻型可恢复工作、生活,重症致残率高,CT检查可显示出血量、出血部位。病情稳定后应积极进行康复训练,防止废用和病理性姿势形成。发病半年内是脑出血疾病的最佳康复时间,两年内仍然是疾病的恢复期,所以应抓紧时间,克服治疗训练过程中的疼痛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能有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近年来,我国康复医学不断发展,使得康复治疗在提高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效果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只要患者的意识状态不再恶化或血肿未破入脑室,积极的康复能够减少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对综合功能预后有利。基本的认知功能训练也具有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康复方法要有针对性,并且尽量早期进行,要配合按摩疗法。比如双掌挟按于肢体两侧,来回做方向相反的推擦活动,有利于改善患肢血液循环。要积极采用不同的自我护理方法,比如指导患者练习握笔、整理床铺、刷牙洗脸等,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3]。

本文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康复,FMA评分在两组患者康复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有提高,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4 体 会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及限制,在紧急情况下,护士可在无医嘱情况下给予医疗处理,但应及时报备医生,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此外,良好的医护和医患沟通可有效预防医疗纠纷发生。虽然脑出血引发的死亡率要高于脑梗死,但当脑出血患者由急性期抢救成功后,其后期的运动和认知等能力的恢复在医务人员合理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指导下恢复效果要好于脑梗死。患者出院时要叮嘱其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防止过度劳累;戒烟并忌食肥甘厚味,以预防脑出血的发生和复发。出院后要定期检测血压。总之,在脑出血患者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欢,程坤,王荧,等.综合护理干预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疗效评价[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16-217.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作者单位:525000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内科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约8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其后遗症偏瘫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使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尽可能地恢复正常,我们对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首次发病的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年龄56~73岁,平均64.5岁。入组条件为哥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评分>8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60例,对照组60 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除常规护理外,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即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方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瘫痪侧别、既往史评分、伴发疾病评分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除常规护理外,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即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方案。

1.3 综合康复护理方案[1]

1.3.1 心理康复护理与健康教育 心理康复是脑血管患者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要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信心,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收集患者资料,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后,采用个体教育、小组教育、集体教育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合理用药、饮食指导、生活作息、预防并发症等健康教育。

1.3.2 病情早期 采用床上健肢卧位,翻身1次/2 h,预防或减轻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预防下肢的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痉挛等异常模式出现和加重。

1.3.3 病情稳定期 在无进行性卒中发生,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根据偏瘫的不同阶段和患侧肢体的功能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内的屈、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运动;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同时训练健侧肢体;翻身训练: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自主运动;坐位、立位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的训练。

1.3.4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

1.4 统计学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0天评价,对不够20 d的患者在出院前对其进行评价,由一名治疗师进行半盲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组间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肌张力评定采用Ashwarth评分法,将0~4级评定引用为患者相应的肌张力得分0~4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肩关节半脱位评定采用手法评定:即在肱骨头与肩关节衔接处能嵌进一横指判断为半脱位。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评定指标的比较 康复前后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1。常见并发症为压疮、关节挛缩、肩关脱位,观察组分别为:0例、5例(8.3%),8例(13.3%);对照组分别为:0例、17例(28.3%),14例 (2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康复前后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x±s)

组别例数康复前 康复后

康复组6028.98±12.1371.24±34.00

对照组6028.40±8.14 60.30±7.92

注:两组经组间t检验:P

2.2 康复前后两组肌张力比较 见表2。观察组康复干预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康复前肌张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康复后两组肌张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

表2

康复前后两组Ashwarth评分比较(x±s)

组别例数康复前康复后P值

康复前60 2.11±0.75 1.86±0.83

对照组602.03±0.742.11±0.85 >0.05

P值>0.05

3 讨论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在结构或功能上均有较强的重组能力,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脑卒中的康复以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的功能重组理论为基础。早期康复通过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本体感觉冲动,刺激脑部血液循环,提高病灶周围半暗区的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神经元功能恢复和代偿,最大程度重建功能,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与恢复,有助于肌肉收缩和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介人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及整体疗效越好。综合康复技术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疗法,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合理、标准的康复护理配合,有助于加快功能恢复,提高恢复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循证医学的资料表明[2,3]: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可显著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综合护理的原则重视心理康复并鼓励自我护理,在护理中引入了功能评价的方法,使现代康复与护理的有机结合,具有规范化、标准化、个体化、程序化的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康复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综合康复护理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综合康复能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和能力,减少肩手综合征、肌痉挛、废用综合征、内翻足等二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躯体、心理、免疫功能、家庭功能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4]。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陷,降低致残率,改善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是促进急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朱玉连,胡永善,谢臻,等.脑卒中偏瘫患者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68-69.

[2] 钟美容,胡艳宁,王庆武,等.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17-519.

常见疾病康复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9-01

1脑梗塞的定义

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1]。

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者、高脂血症,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2护理措施与体会

2.1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大多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或肢体方面的功能障碍,由健康或活蹦乱跳突然因病不能说话或说话吐字不清、肢体活动受限,严重的出现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从心理上不能接受,对生活丧失信心。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情况,进行心理开导,多和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及要求,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取得配合和合作,使患者能面对现实,放下思想负担,积极配合治理护理,早日康复。

2.2急性期护理。

2.2.1急性期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脑梗塞是常见疾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易复发,致残率及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给病人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对脑梗塞病人康复护理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病人的愈后和出院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加强监护,勤巡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使患者的损伤降到最低。

2.2.2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脑梗塞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大多时间比较长,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并发症是加重患者病情,特别是造成患者致残的最大危害,故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

2.2.2.1基本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勤翻身拍背;勤擦洗,及时清理大小便,定时清洗会阴,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翻身时做到动作轻柔,避免硬拉、硬扯,床铺平整干净,可以采用气垫床或翻身床,防治皮肤损伤,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减轻患者的损伤和痛苦,防治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能在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庭化的环境内接受治疗和休养。

2.2.2.2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脑梗塞患者多为老年人,再加长期卧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因吞咽功能障碍,使分泌物滞留于口腔内不易排出,易造成误吸,引起肺部感染,所以护理人员除了定时翻身拍背外,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对于痰液粘稠者,采用雾化吸入、吸痰等方法,使痰液及时排出,同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确保呼吸道通畅。

2.2.2.3合理饮食,预防便秘的发生。脑梗塞患者一般都长期卧床,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从而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会使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则会使患者病情加重。护理人员在注意患者饮食的同时,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使患者能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情况,制定适应不同患者的心理调整和康复护理,比如采取床上运动,训练患者定时排便等,预防便秘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3恢复期护理及康复指导。脑梗塞患者恢复期主要是功能的康复。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发挥病人的残留功能,让其尽可能获得独立性,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得到生活自理。

2.3.1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脑梗塞患者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和语言功能的障碍,对于肢体和语言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应懂得尊重患者,平时要做到态度亲切和蔼,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

2.3.1.1语言障碍者,护理人员要和家属共同教会他们控制自己的口唇舌的运动,然后从简单的发音、单词、短语一步一步练习。根据患者的情况每日制定练习计划,反复多次进行练习,从而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

2.3.1.2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采取针灸、按摩康复,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护理人员要指导和督促病人每天按时进行正确的肢体运动锻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同时帮助或协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和关节的萎缩,循序渐进,逐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无论是语言功能还是肢体功能的恢复,不能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贵在坚持。

2.3.2饮食及出院指导。患者康复达到出院指标,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出院指导和健康宣教。出院以后要坚持康复训练,生活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根据引起脑梗塞的根本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戒除生活中的不良嗜好,比如戒烟、限酒,饮食要科学合理;年龄大了饮食应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同时要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切忌暴饮暴食。根据自身情况每天进行锻炼,保持良好心情,按时吃药,定期检查等等,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防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身体的进一步康复,使自己早日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