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素养的理解

人文素养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素养的理解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1篇

工业品牌

华硕难以摆脱的历史

对于70后和80后的消费者而言,提到华硕这个品牌,很多人在头脑里第一反应出现的往往是“华硕品质,坚若磐石”这句话,在那个激情飞扬的年代,华硕凭借巨狮战略从众多品牌中杀出,一举奠定了板卡领域的巨狮地位。从1989年成立初期几百片的电脑主板生意做起,到1996年底一跃成为全球主板第一品牌及最大的主板厂商,在到今天的3C方案代表,华硕用26年的时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IT领域的传奇。

提到苹果,我们会想到创新,提到索尼,人们会联想到匠人精神,那提及华硕呢?品质过硬、做工扎实显然具有太浓郁的工业品牌气息了,在移动互联时代,数字生活让IT设备全面渗透大众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时,质优固然是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基础,但消费者更多需要的是能够无缝融入生活,并传递个人情感诉求的产品。工业品牌显然难以受到消费者青睐,能够在近年来实现高速增长、得到主流市场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一定是一个技术品牌、设计品牌乃至创新品牌。

于是我们看到,华硕近年来一直在尝试改变市场对品牌及其文化的认知,尝试全方位融入消费者的数字生活,以此实现整个品牌的蝶变。

技术与设计创新

渴望转变的华硕

从世界最大的主板生产商,到全球3C界的巨狮,从成功开创上网本品类,扭转金融危机中的首季亏损,到出征智能手机这一当今天下兵家必争之地……已过耳顺之年的施崇棠并没有满足于华硕曾经取得的成绩,而是不断努力渗透消费者的数字生活,一步一步构筑属于华硕的IT硬件产品生态圈。

从工业型品牌转向技术型品牌是较为容易的,华硕长期以来在硬件产业链上的资金、技术、经验积累让其能够通过一个又一个技术型创新完成品牌升级,但施崇棠从来都不认为“易行门”可以造就百年企业,于是华硕开始不断追求设计美学。对每一个细节近乎苛刻的要求加上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精彩地演绎出完美的产品与体验。提及华硕设计,已经有不少80后和90后能够联想到主打变形应用的Transformer、灵感源于隐形战机的ROG笔记本,但显然华硕并没有止步于技术与设计创新,没有简单地将对企业、品牌及产品的理解停留在文化层面,随着Zen系列的推出,我们已经能够隐约地感觉华硕在努力尝试着赋予品牌和产品文化甚至于信仰符号,华硕对科技产品的理解已经从用户需求、个性的延伸,演化对意识形态与精神载体的塑造。

东方文化烙印

一场关乎华硕品牌的豪赌

Chi系列的推出,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华硕对品牌文化重构的尝试。Chi&Zen对应的气与禅,其产品命名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将中国传承千年的哲学理念融入现代科技产品中,这本身对品牌而言就是极大的挑战。

为品牌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一旦成功推向全球,那华硕必将成为真正的世界级、现象级品牌,提及东半球或亚洲IT领域,华硕将成为代表性品牌,就如同苹果于欧美、西方市场一般。

当然,任何的企业行为都不会绝对的正确或成功,以2合1形态的Chi为例,欧美市场在当前仍然是整个产品品类的主要消费区域,ASUS Transformer Book T3 Chi这样的产品想要被西方市场消费者接受,华硕需要的是用西方消费者能够理解并懂得的语言去阐述产品以及品牌,东方文化气息明显的Chi能否被理解、接受,对华硕而言不亚于一场关乎品牌转型成败的赌局。

执著于每一个细节的磨砺

Chi&Zen阐释科技美学

猜测也好,理解也罢,关于品牌的东西多少有些浮于云端,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更多关心的还是技术乃至产品本身。华硕为何能将Chi&Zen的轻薄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外观设计的灵感源于什么地方?执著于每一个细节磨砺的华硕,这一次用Chi&Zen为我们阐释了科技美学的新高度!

Transformer近乎成为ASUS笔记本产品一个标志系列,Chi不但要延续以往经典,更要在追求极致中完成升级。6颗磁铁以及170个直径0.5mm孔的加入,改变了以往Transformer系列的卡扣设计,让用户能够更自然地完成“变形”动作。除像Zen系列一样采用钻石切割处理外,更通过四种刻刀的配合,完成平板部分的金属抛光处理。

以U305为例,设计师用简洁利落的线条,表达对极静、蓄势待发的理解,创新的全周内斜角成型设计,不单满足了对设计外观一致性的追求,更通过内斜角设计,让用户可以从任何角度轻松打开。而在上色和质感处理上,成功地采取高温喷涂和多工序钻石切割工艺相结合,赋予金属材质颜色的同时,也透过边缘的金属抛光处理,尽可能完善每一个细节,将Zen系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为用户带来更好科技体验

2015年华硕笔记本

新品会访谈

记者:欧美成熟市场的换机需求是当前2合1产品的主要推动力,华硕会如何将Chi&Zen这样命名具有浓郁东方文化气息的产品推向欧美市场?

华硕:Chi&Zen的命名对于西方文化来讲的确是需要沟通的,施崇棠先生本身对东方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研究和偏好,这样的名字命名可以较好地强化Chi&Zen系列产品本身的极简设计风格。当然,根据不同市场对东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我们也会在传播过程中使用不一样的策略,类似追寻无与伦比这样的调性,同样符合Chi&Zen系列产品。

记者:苹果是不少IT硬件厂商的学习对象,经过较长时间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华硕在一些方面的设计及工艺其实已经超越苹果了,华硕如何将这些创新转化成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华硕:一款好的产品是否能够成功,在我的理解里是要看它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并带给消费者更好的科技体验。除本身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外,华硕还提出了快乐客户体验2.0概念,从硬件设计到软件调校,都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尽量符合消费者使用习惯。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 、文学等);“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由此可知,人文素养就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理解、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初会信息网络化,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也转变了人的思想观念。而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学中各学科之间的分化日益加剧但同时又高度综合化,这对人们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不仅仅拥有物质财富就行了,更需要的是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但是就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而言,由于陈旧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评价方式的单一等因素影响,在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步履艰难,已经适应不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了,特别是现行的高考选拨人才制度,导致考试的功利性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作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主要引领者、责任者-----教师,本身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从而严重阻碍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

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深远的影响。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譬如,从“一只苹果的传说”,诱发出了一个伟大定律的产生──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震撼心灵的著作,它向统治西方思想千余年的地心说发出了挑战,动摇了“正统宗教”学说的天文学基础。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我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先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让学生领略到伟大的科学家非凡气魄。

2.从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内容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内容里的很多精美图片、字段都融入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学习了解水循环时,深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分布,淡水资源的短缺,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为短缺的一个国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在学习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的内容时,分析当今世界石油、煤灰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储藏量,让学生明白石油、煤灰等矿产资源储是有限的,让学生树立起节约能源,保护环保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让学生明白能量的守恒意识,同时做作保事情都要遵循自然规律。

3.在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教育教学过程,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真正独立地去处理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处理问题能力,培养和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来自于生活,最终的目的是要回到生活中去的。

4.从物理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多种教学形式,讲授、实验探究等教学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它们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互相补充,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首先,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5.在课堂教学中塑造人文环境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3篇

一、 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政治学文化现象、经济学文化现象、历史学文化现象、哲学文化现象、文学文化现象、法学文化现象等;素养,主要是指由人的“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共同组成的基本素质。宋代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程颐在《伊川易传》中曾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由此可知,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科学现象、文化现象以人为对象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能力,即人的内在精神和品质。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两方面,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其本质内容是对人类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和理解,主要包括一个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内在价值,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各种文化科学现象,同时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升学生的幸福感知能力。

二、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初中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即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学习热情、爱的能力和基本审美情趣等;其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素养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应该得到所有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显著提升人类生存的幸福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健康向上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向上的学习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知足的生活态度、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等。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人文素养教育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促进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生理、心理上并不完全成熟,此时极易受到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养成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初中时期往往被教育学家看作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过渡期”,此时是学生形成各种人生态度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平稳地度过“过渡期”,为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文素养水平,人文素养的缺失会严重阻碍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人文素养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相结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环境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生活中各种诱惑,促进健康社会氛围的形成,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三,道德水平的缺失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五、 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应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进行过较大的革新,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学意识相对较弱。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相对较弱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首要培养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应该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教师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把握机会,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情感素养,深刻理解人文素养的深刻内涵,积极掌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文学习氛围,将教学内容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给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人文素养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部和广大教育学专家都深刻认识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多,但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创新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致力于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策略。首先,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历史文学作品往往融入了作者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感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历史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最后,在写作练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态度的过程,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深度的写作话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聆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 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内容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策略。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分辨出生活中的各种善恶美丑现象;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人文话题,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教育氛围,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应该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和教师应该组织各种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4篇

我认为:为师者,我们需要有试着和学生一起走进语文课堂的精神。

首先,这一想法缘自社会上越来越高的“引文入理”的呼声。

“引文入理”最初多见于大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科学、市场原来都是教育的手段,经济全球化将之变为目的,结果大学生被培养成了为技术、为市场而存在的人。现在应该颠倒过来,培养有人文精神的人才,让人性成为统领。这是在反思西方理性教育的弊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伦理、哲学、人生观等全面素质。人类社会无疑需要科技、市场和教育专业化,但更需要技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统一。人类不可能把世界变成商品,把人变成商品。人类社会毕竟是人的社会,法国有一句谚语说得好,“科学没有了灵魂,科学就是废墟”。我想,在这里,人文精神就是科学的灵魂吧。那么,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是人类的自我关怀,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想,有许多东西是应该贯穿各阶段教育之始终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在中学教育阶段,人文精神就该理解为: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和人文科学精神得到和谐发展和统一。(需知,科学素养是强身之道,而人文素养则是立身之本。)

至此,我想,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中,仍然把人文精神理解为“文科教育”是很不合适的。而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其次,我们还必须看到,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如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应当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就是“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是人文精神关照下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走进语文课堂,举起人文的烛光引领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不断完善自我。

然而,说到“引领”我又自觉汗颜。也许,应该说“试着和学生一起走进语文课堂”更合适吧。

因为必须看到,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让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生长于斯的我们的教育观念一下子难以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本身也难免存在着困惑,执行起来势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彻底性。而作为课堂中的另一主体――学生,他们受教育体制上的某些束缚,也不得不“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得不“为了考试而考试”。

可见,就目前状况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这很大程度上又要归因于,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之间的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说学生的素质达标了。

人文素养的理解范文第5篇

本内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29—01

一、从教材、教师、学生三维度界定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1.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育民族责任感。

汉字象形表意,本身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华夏文化的基石。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蕴含着广袤的文化内涵。教学生学习汉语言,把握其人文属性,学生既习得了语文能力,又熏陶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

(2)热爱世界先进文化,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情感。

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科学与人文并重,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理解全世界人民对自由、和平、文明渴求的美好情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注重审美情趣培养,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审美能力培养的一般过程是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语文教材中洋溢着真、善、美,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应该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4)强化情感目标,尊重个体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认为语文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态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多元因素都应归为“人文素养”的范畴。

2.教师的人文态度。

从教师层面上来说,“人文态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教师要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发展人、保护人,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

3.学生的人文态度。

从学生层面上来说,“人文态度”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二、设定人文养育目标,制订人文养育内容,挖掘教材人文养育点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养育的目标是:1.感受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的熏陶;2.积蓄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3.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优化语文人文养育,实施课堂教学策略

1.“综合实践”策略

(1)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四要义”,课堂上要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课堂上最显性的活动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活动。(2)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2.“自主探究”策略

(1)关注学生想学哪一部分。语文课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言文字欣赏揣摩,激发学生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2)关注学生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选择最佳的探究思路。(3)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3.“感悟·积累·运用”策略

感悟。(1)“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多读是悟的基本方法。通过读的熏陶,让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充分感染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2)增强直观感受,减少理性的支离分析。学生感悟语文、对理性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3)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

积累。(1)让“读、背”在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提倡多读多背,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对于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2)别忽视了复述的功能,特别是重视对课文某个精彩片断的复述,复述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个人语言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