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资文化素养

教资文化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资文化素养

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第1篇

不难发现,新修订的《课标》对于不同学段的写字教学都进行了新的规定和要求,也是对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出的进一步说明。《课标》对写字教学中关键词的修改、内容的增删,源于我国十年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写字教学不容乐观,甚至存在着有很多学校忽略写字教学的现象。就在其他学校不重视写字教学之时,我校的写字教学却搞得有声有色,现就我校的写字教学的点滴成功之处,与各位教学同行共同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书写环境 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要想让孩子们写好字,就要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好的写字环境。

走进我们学校,一种浓郁的书写的气息会迎面扑来,手写字体随处可见。板报墙、宣传栏、通知黑板、芳草地、黑板报、书法作品秀等等,显现的或是老师工整漂亮的字迹,或是学生认真幼稚的笔体,无一不是手写体,你很难看到那些打印的铅体艺术字出现在校园的这些地方。

我们学校的书写倡导“注重写字,提高素养”的教学原则。教学楼前几十块小黑板整齐排列着,那是各班每周一次的教改心得,小黑板上工整秀挺的粉笔字,是老师为严格践行学校“注重写字,提高素养”的方针而打出的金字招牌,没有丝毫的马虎与应付。老师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认真写字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也为学生营造了相当浓郁的书写氛围。

二、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

1、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与握笔姿势

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法国学者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从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我们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工作就开始了,这种习惯的培养会伴随孩子们在校的每一天。从起步书写“ā、ō、ē,1、2、3起,教师们就会严格、规范地要求孩子们正确的坐姿及握笔的姿势。因为老师们明白,只有姿势对了,习惯好了,字才能写得好。教师们会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给孩子们示范,通过这样长期而耐心的示范让孩子们把坐姿与握笔姿势烂熟于心。

2、养成心无杂念、心如止水的习惯

做到书写规范,必须排除杂念,一心一意力达笔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字时一定要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书写上。心、眼、手并用。学生这样的习惯养成带给老师的是一页页干净、整洁的作业本。

三、教师的示范起决定性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渐进入善读善写。”叶老先生强调了在写字教学中,教师示范的重要性。比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的笔画教学,示范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应加强指导,写“横”时,首先要让孩子们写平,告诉孩子们写“横”两边略有顿笔;写“竖”时,注意它的虚实变化,竖要写直;“撇”的末端要尖;“捺”有脚;“折”的角要顿笔;写“点”时,要轻落重收,孩子们明白要领后,老师要加强指导训练,让孩子们逐渐养成习惯。

刚接触汉字的孩子们,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有限,写字通常会不知该从何处落笔。这时田字格就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先教给孩子们田字格里什么是横中线,什么是竖中线,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学生明白了田字格里的各个名称,老师教写某一具体的字时,哪一笔应占哪一格,学生就会心神领会,原来田字格对她们学习写字是有帮助的,不是随便就可以在里面写字的。

要告诉学生字一定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笔画不能碰触到田字格的四边框等。这些都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去交,帮学生掌握笔画的位置及汉字的间架结构。

低段的基础打牢后,孩子们的书写技能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中段的写字教学仍不能掉以轻心。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独体字等字体的结构要让孩子们做到心中有数,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归类,能够触类旁通,这是在中段要教给孩子们的写字方法。只有低中段书写过硬,高段写出漂亮、美观的钢笔字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了。

四、坚持才是根本

要想写好字,仅有老师的示范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学生自主的长时间的去练习。我校安排并坚定的执行了每天十分钟的练字时间。每天十分钟的写字课即将开始的时候,各班教室里会传出轻柔、舒缓的音乐。

这是为孩子们练习写字创设的一个轻松的环境。这样的写字课不仅陶冶学生的性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轻松明快的氛围中,学生专心书写,教师悄然巡视其间,并适时发现并纠正孩子们书写中出现的问题。如遇共性问题,则在十分钟写字课结束后,集中解决。

五、反馈写字成果 提高学习信心

每年我校在六一、元旦两次节日期间组织书画展。分低、中、高段三个展区,书画展是我校近几年的一大亮点,每到这时都会吸引很多家长前来观赏。在家长的啧啧赞叹声中,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他们在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不仅收获了掌声,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加了自信心。

我校十年教改尝试的写字教学,不仅向家长展示了我校的教学质量,而且教学成绩稳居教学区前列。十年磨一剑,我们已经初尝战果。写字教学,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极大的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正如郭沫若先生说的:“中小学生写好字能培养细致耐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粗枝大叶,不为别人着想,将来是会误事的。”

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元制学徒;职业素养;校企合作

引言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起源于战后的德国,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双元制学徒,他们既能在学校里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有机会到企业一线进行技术能力培训,这种培养模式推进了产教融合,适应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也得到极大的认可,并被推广开来。

1.加强中德双元制学徒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中德培训中心十年前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培训模式,为舍弗勒、配伟奥、肖特等德资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毕业生,目前这些学生已经由当初的学徒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学徒毕业后违约跳槽;有的学徒专业技能较高,但在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方面给公司带来一些麻烦,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双元制教育培养学徒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立德树人,让学徒全面发展。

2.有关职业素养

中国知网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概括地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和其他一切跟职业有关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本文主要讨论职业技能以外的其他跟职业有关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英语称为career quotient,简称CQ,汉语译成“职商”,它与智商、情商一样,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决定一个人职业甚至事业的成败。

3.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

很多中德双元制学徒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会感到困惑:做同样的工作,为什么我没有正式员工的工资高?为什么总让我做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而企业方面也有困惑:如此简单的工作,为什么不良率那么高?好容易培养的学徒说跳槽就跳槽,值得花那么多精力去培养吗?出现这些矛盾,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徒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刻不容缓。

3.1加强双元制学徒的双重角色意识。

中德双元制学徒不同于普通在校学生,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培养方式。普通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式一般是“2+1”,或者是“2.5+0.5”。而中德双元制学徒是工学交替,即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交替进行,融为一体,这样更利于及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总结提升实践技能。

其二,就业方向。普通高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在最后一年或半年的毕业实习中逐渐确定下来,而中德双元制学徒在进校之初就通过企业参观、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逐步了解将来要加入的企业,并在双向选择之后签订学校、企业和双元制学徒三方协议,在第一学年就确定了毕业后的就职企业。

因此,中德双元制学徒具备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角色。需强化学生的双重角色意识,让他们看到自己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要把这两种角色都扮演好。作为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按计划完成考级考证,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作为学徒,要遵循企业员工守则,主动向师傅请教,钻研生产实践,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3.2加强双元制学徒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规划,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给他的定义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对中德双元制学徒来说,从一年级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之后,就要进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解企业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确定努力的方向及具体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首先,了解企业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并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应对策略。

其次,根据应对策略,确定努力方向,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包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在每一时期的规划中,又包括了学业规划,成长规划和实践规划等方面。

最后,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有相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做指导,学徒在每个阶段都有了清晰可见的具体目标,就能够把公司交待的任务做好,逐步打好基础,有计划地向着下一个职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职业理想,不会再迷失职业方向,或者漫无目的地跳槽。

3.3加强双元制学徒的企业文化熏陶。

中德双元制学徒在校期间就定期进入德资企业进行实习,亲身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太仓素来有“云笾乡”的称号,很多德资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提高学徒的职业素养,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以舍弗勒公司为例,舍弗勒集团是德国和欧洲最大的家族企业集团之一。舍弗勒航空轴承(太仓)有限公司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并以诚信、共赢、开创经营理念,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卓越的品质为生存根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于客户,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学校通过带领学生现场参观、邀请企业导师到校授课、组织新老学徒交流、安排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徒们耳濡目染舍弗勒特有的企业精神,并使之逐渐内化,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踏实拼搏,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4.结语

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见,对双元制学徒来说,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只有校企联合,培养双元制学徒职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中德双元制学徒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侯彦博.高职学院学生职业素养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职业教育[J],2014.12

[2]赵璐.“双元制”模式下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与启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4.12

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第3篇

私立幼儿园多数聘用非学前教育或教育专业的工作者从事幼儿教育。大部分教师没有敬业精神,专业素养不高,不注重为人师表,对幼儿缺乏耐心和细心。个别教师个人素养不高,工作时带有情绪,使幼儿园出现虐童、侮辱幼儿等行为;有部分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出现了收礼等现象。

二、私立幼儿园师德师风问题的成因分析

1.私立幼儿园招聘门槛不高,多数聘用非本专业教师

第一,现阶段,私立幼儿园招聘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1)私立幼儿园向社会招聘时,多数招聘下岗人员,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少数大专毕业生。(2)部分教师是公办幼儿园或当地中小学退休的老教师。(3)还有一部分为办园者或合伙人,投资者的家人、亲戚、朋友等。第二,私立幼儿园多数聘用非本专业教师,教师本身素质不高。由于私立幼儿园的招聘门槛低,以盈利为目的。幼儿教师工资普遍不高,各方面社会保障不完善,很难转档落户,这样一些专业教师在择业时很少选择私立幼儿园。而私立幼儿园在中国幼儿园占大部分,教师需求量大,面对社会招聘只能招聘非专业的教师,这就导致私立幼儿园的师德师风降低,从而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也是近年来私立幼儿园频频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私立幼儿园薪资低

由于私立幼儿园投资主体单一,办园经费不高,经费的主要来源除了投资者的资金外,多数依靠幼儿的保教费用。政府给予的经济扶持又很少,使私立幼儿园的经费紧张,不得不缩减聘用教师的费用。多数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工资低,其工资不以教师执教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优秀表现而有所增加,甚至有的教师工资从未增长过。部分私立幼儿园社会保障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私立幼儿园教师没有社会保障,教师对工作热情不高产生职业倦怠。由于收礼导致教师对幼儿的不公平对待,使幼儿接受不良的教导与影响。

3.私立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社会对私立幼儿园重视不足,导致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地位最低,一些人认为教导幼儿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专业知识,任何一个有些文化的人都可以担任,这也成了私立幼儿园教育落后的原因。现阶段国家提高了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学前教育人员的专业培养,但目前中国处于调整期,各项政策未完善,导致部分私立幼儿园依旧保持原有的教育方式,聘用教师条件低,使非专业的教师仍保持自己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教师自身没有感觉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使命感,导致其职业倦怠,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个人素养,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不良的师德师风很难赢得家长的认可,导致家长对教师的偏见,从而导致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降低,很难聘用优秀教师,留住优秀人才。

4.私立幼儿园管理不严,管理体系不健全

私立幼儿园管理者多数为幼儿园的投资者人、合伙人,创办人。这些人中很少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很少有私立幼儿园聘用专业的幼儿园管理者,而这些非专业人员对幼儿教师的认识不足,导致幼儿园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完善的园规,没有好的领导者引领教师,对教师的工作没有及时监督,对教师的奖惩不明确、不及时,对教师的管理不完善。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很难转档落户、评定职称,出去学习培训,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部分教师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5.国家对私立幼儿园监管力度不强

目前,大部分地方行政部门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园管理机构,聘用专职的幼教管理人员,私立幼儿园基本上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盲区。这样容易造成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管理不及时。各部门分工不明确,互相监管力度低,导致有的部门只负责收费发证,缺乏过程监督,致使一些无办学资质者乘虚而入。

三、私立幼儿园师德师风的改进策略

1.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准入园门槛,招收专业人员

第一,私立幼儿园不应和过去一样要求聘用教师,要统一进行面试考核,要求应聘者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要求教师自身素养要高,做好为人师表的榜样。私立幼儿园应改变以往聘用教师的来源,要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人员中聘用品德良好的教师,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教师师德师风的问题。第二,招收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承担幼儿的教育工作。在私立幼儿园提高招收标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应大量聘用专业教师承担幼儿的教育工作。因为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经过专业的学习,能更好地教育幼儿,从身体、心理、智力等多方面教育幼儿。经过专业的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样可以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文化素养及教师的师德师风。

2.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薪资

私立幼儿园教师工资、社会福利待遇不高。很难招聘有资质的优秀教师,所以私立幼儿园应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聘用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加强教师的责任感,降低教师的流动性。

3.提升私立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

私立幼儿园多数不能接收教师档案,使一些教师不能在当地安家落户,从而使教师的流动性高。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私立幼儿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福利待遇,使教师可以接档落户,从而使专业教师愿意到私立幼儿园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4.健全幼儿园的管理体系

私立幼儿园投资者应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对幼儿园进行整体改革,设定有利于幼儿园发展的园规,加大管理力度,赏罚分明,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5.国家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监管力度与扶持政策

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日语文化教学 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法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当今,一些日语能力和适应性较强,且具有竞争力的学生成为外语市场上很抢手的人才。由于语言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应把文化结合到教学中,让学生把所学的书本知识转化成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践问题上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局限于教授书本中的知识,更主要的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言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哪个民族,其语言的形式、表现手段乃至交际内容都深受文化的影响。在企业活动中,没有充分掌握、认识对象国及本国语言、文化,要想达到双方之间的灵活沟通,恐怕是非常困难的。

生活中,日本人具有一种很显著的集团意识。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比喻,有人把日本人比作一群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直到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这个队列,它们就四散逃去,但转眼间又恢复原状,秩序井然地成群游动。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的那种高度的集团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他们那种为了团队、民族宁可牺牲自己利益的民族精神,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中都能体现出来,其凝聚力和推动力是不容低估的。在日企中,加班是家常便饭的事,所以很多企业的工作时间实际上都超过8个小时。在《日本经济新闻》中也提到过企业的团队精神。在日本企业中有三项重要的制度:一是终身雇佣制;二是年资序列工资制;三是企业工会组织。这三项制度使日本企业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意识及依赖感很强,不论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一般员工,大多数人都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因为他们懂得只有依靠企业,多作贡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由此,可以看到中日文化不论是在人际交往上还是在风土人情中,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习日语,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日资企业的运行,更融洽地处理在日本公司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三、大学日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大学日语教学以日语语音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大学日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既具有本专业扎实的日语语音基础和实际运用能力,又能熟练掌握外贸业务理论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人才。从课程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日语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语言知识课程,而且是拓宽学生眼界,使他们了解日本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素养的教育课程。

在日资企业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日语人才由于对日本企业文化了解甚少,加上自身的“听、说”能力较弱,因此对岗位的适应性差,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其原因之一,我认为是高职院校的上课方式比较单一,教师过于专注教授语法结构,使课堂枯燥无味。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欠缺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相对薄弱。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日语课程设置受本科日语专业的影响较大,高职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变成了本科日语专业的压缩饼干。[2]

四、如何进行日语文化教学

1.导入日本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插入一些图片或实物说明日本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对日本文化知识的了解。

在讲解课文中的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词汇讲解带来的枯燥无味。例如:大家看到“すみません”就会马上想到是“对不起”的意思,但在很多需要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的场合下,日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用到了“すみません”。对于学生来说,就会觉得很奇怪。如果让了解日本文化的学生来看就不难理解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本人觉得给对方造成麻烦,于是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表达谢意。由此可见,不结合感彩和文化历史,单凭对单词词义的了解,在语言学习中是远远不够的。

在讲解课文时,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背后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讲到“居住”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在日本并不是每天都可以扔垃圾的,各家的垃圾一定要在规定的日子放在规定的场所。不知道具体扔垃圾时间的人可以在市政府领取一份专门收垃圾的时间表,按照表上的时间扔垃圾。这对于完全不知道日本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2.给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一门语言,良好的文化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重视营造适合的外语氛围供学生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基础。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信息,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日本文化知识。在实际的引导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日语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学习日语。

3.开设日语文化课程。

现今,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很少独立开设日语文化课程。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意识淡薄。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语言文化也日趋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深入了解中日文化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后再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重点训练,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因此开设一门日语文化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让学生学量日语文化的方法。在文化课程中,既可以讲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别,又可以讲解在企业文化中的差异,帮助学生今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

参考文献:

教资文化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中华传统文化;融合

1溯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源

1.1人本观

“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源起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指出人是江山永固的根本。《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亦显而易见。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之《千金方》说:“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生动地诠释了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尊重。纵览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不难发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学人文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可以说达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以病人为中心,患者至上,关爱病患,兼爱平等,尊重隐私等等无不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照。事实上医生不是无所不能的,但人文关怀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医疗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方能杏林春暖。

1.2和合观

有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大意是人际关系以和谐为贵,和谐的基础离不开彼此尊重,以礼相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的位置放在“天时”“地利”之上,可见人和的重要性。“和”有和合、和平、和顺、和谐之意。它“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5]。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宽厚、与人为善、等思想无不体现出“和为贵”的柔性追求。当下,医患关系问题最大的症结在于缺乏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和换位思考,“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作为医生要善于心理换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懂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和为贵是化解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和谐的灵丹妙药。

1.3仁德观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生动地阐释了德行的重要性。意为君子需拥有宽容、坚忍、谦和的态度和光明磊落、磅礴大气的胸怀,像厚实沉稳的大地一样品德高尚载育万物。中华传统思想中崇仁尚德的道德理想和境界对医学文化的影响甚为广泛,诸如“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仁者爱人”“仁心仁术”等,并将医者使命和国家责任紧密相连,主张先“医人”而后“医国”,北宋杰出的思想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从侧面说明了医生的使命堪比国家重臣,悬壶济世,德高位重。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至今仍是医务工作者的行为规范。他认为,对于求医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6]。可见,仁学与医学合为一体,架构起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伦理道德体系。

2悟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之道

2.1天人合德:自觉与他律相结合

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曾言:“‘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明代思想家张载认为,“天人合一”概括起来有两层含义,一是倡导“天人一致”,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主张“天人合德”,人应该效法天地,涵养身心,完善自我,诚明致知。“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与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人的健康受制于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医生在治病时除了关注疾病本身,还应关注自然、社会和心理等多因素的影响[7]。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人命关天,责任重大,所谓“天”就是他律,“人”就是自觉,“合”就是担当。遵循“天人合一”就是要有医学的整体观、大局观,常怀感恩之心、良善之心,宽厚之心、包容之心。自觉自律、向善向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8]。

2.2知行相资:明理与践行相统一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所著《传习录》中有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意为“知行合一”。精读明阳心学,可将其深意理解为三段论,一是“知”的“良知论”。良知就是天理,是天赋道德,是与生俱来的潜藏内心深处可激发、可转化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具有内在性,强调人的道德认知。二是“行”的“方法论”。是由致知格物、胜私复礼修炼而成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具有能动性,强调人的道德实践。三是“合一”的功夫论。即坚守本心、“知行相资”、觉知躬行、明辨是非、抑恶扬善,达到明理与践行的统一。当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沉疴积弊仍然存在,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正风肃纪的关键所在。“知行合一”以其深刻独到、笃实精察的道德理想成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遵循。唤醒和净化医学生内心的道德良知、道德觉悟和高尚境界,摒弃浮躁倾向和物欲追求,以文化人,成就大智、大诚、大真、大爱的大医、良医、明医、儒医。《国语》认为医生不仅能治病除痛,有“医人”的小作为,还要心怀天下,有使命担当“医国”的大情怀,此乃“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知行合一”立足本心,志向高远,既有知是知非的知识心,有知善知恶的道德心,有知明知暗的责任心,有知取知舍的平常心,有知进知退的行成心,此亦为医者之心。

2.3义利兼顾:重义与轻利相协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义利”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其核心问题集中在“义”与“利”的价值判断和多元导向。法家更加倾向于“贵利轻义”,道家的态度是“既超道义又超功利”,墨子以为“义,利也”,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义以为上”。义利的理性思辨绵延至今,社会进步和人性复苏的推手将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浮出水面,成为大众接受的主流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受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部分医学生存在着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通过把握与运用传统民族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好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9]。义利观在医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就是将“重义轻利”的观念扎根心中,并成为其职业精神。《诗经小雅小旻》有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语形象生动,深刻明晰。同源同理,它道出了作为一名医生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顾全大局,谨言慎行,重义轻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谋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耦合之术

3.1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固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融合之“本”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培育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需要从认识入手,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和思想精髓,进而从实践落脚,激发学生的意愿、情感,判断和责任。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是第一步。以学科融合,资源共享、多校联动的模式建构医学生“人文学科课程群”,实现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的各学科与医学的深度融合。增强医学人文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第二步。教师需不断创新思维模式,着力深耕和研磨专业内涵,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高度耦合,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让新思想冲击头脑。复旦大学“网红”教授陈果的思修课之所以堂堂爆满,其根源在于她深刻、生动、优雅、有趣的授课形式。开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第三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软肋在于实践,因为只有通过贯穿于医疗实践过程每个细节中的医德教育,医德才能作为一种内化的自觉感知和行为模式[10]。我校开展医学生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由来已久。在假期开展“做一周见习医生”的活动长达15年,“校友开讲啦”活动已持续两年,医学文化教育展示基地入驻寝室。床边教学、临床见习、生产实习阶段注重医德医风教育的浸润,学生在实践中体察医者境遇,聆听医者教诲,感悟医者情怀,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3.2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铸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融合之“魂”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精深,理念超然,气度高雅,神韵飞扬,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所谓科学性就是求真,艺术性就是求美。去伪存真,尽善至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优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艺术传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说,要唤起传统文化生命力,让更多美好的经典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唤起传统文化生长力,让古代先贤的情怀、智慧能在时代语境里观照当下,并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赋予今人以积极的思考和正能量[11]。《国家宝藏》《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身,为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鲜活的人文思想和强劲的精神力量。我校有着70年发展历史,校园充满浓厚的医学人文气息:“博学洁行、厚德济世”的校训深入人心;“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文化科技艺术节”“红医社”“医学巧绘”等活动异彩纷呈,极具人气;人体科学展览馆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成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