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自从我国各大高校推行扩大招生规模政策后,迈入高校门槛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高校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多高校医学贫困生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并不多,经常顶着很大压力来进行学业,巨大的压力影响着医学学生学习的情绪,甚至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深入了解高校医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对其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一大重要任务。

一、高等医学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医学贫困生在长时间处于贫困环境中,很多都是来于落后农村的,每年都需要承担过重的学费与生活费,经常都是靠社会资助与亲友帮忙等渠道来维持。学校中有很多家境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无形之中刺激了高校医学贫困生,使其心理失衡。所以,在承受巨大经济压力后,很容易出现心理自卑,封闭自我,进而造成如下心理问题:

1.焦虑感

焦虑通常表现为丧失学习自信心、损伤自尊心等而带来的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高校医学贫困生因为自身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压力,经常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中。他们有的因为自身家中收入低而焦虑学费和生活费;有的担心家里年迈多病的父母发生意外;有的担心因为自己在校学习成绩不理想,愧对父母拿着血汗钱而出现焦虑。因为长期处于焦虑中很容易影响着医学贫困生日常心理活动,造成出现心理疾病,进而影响其正常的进行生活和学习。

2.自我封闭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爱交朋友的时期,但很多贫困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经常封闭自我。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朋友的认可,并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医学贫困生经常以逃避、抵制的态度来拒绝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将自我完全封闭。追溯根本,还是贫困生内心太敏感,太在于周围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多贫困生都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他们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他们通常担心同学不能正确理解自己而进行封闭自我,这种封闭自我的方式不但不利于自身成长,而且也影响着自我心理健康发展。此外,我们也需要明确意识到贫困生这种自我封闭方式也在无言抗拒学校内的“高消费”。当前,学校中生生之间聚在一起通常需要一些物质消费,这笔消费对于贫困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对此,他们只好逃避。在行动上拒绝与其他学生交流,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方式不但限制了他们自身个性的发展,并且也会引发很多人际关系问题,对于他们健康成长而言是百害无一利的。

3.强烈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十分消极的自我评价,是自己有些瞧不起自己。自卑感通常来源于自身心理上消极暗示。每个人都有自尊,高校医学贫困生正是因为具有高文化、高素养,所以他们的自尊心更强,他们以“人穷志不穷”作为人生格言,而经济上的不足是他们最想逃避的事情。医学贫困生因为自身物质生活的不充裕,使他们从迈入学校门槛后就感觉到一种天生不公平的心理感觉,这样也在无形中为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同时,自卑感也会油然而生,贫困生内心特别敏感、多疑,内心有很多道障碍,对于他人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经常以为别人议论他、嘲笑他,自尊心特别容易受到伤害。

4.挫败感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发加大,在大学阶段中通过考证、考研等渠道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广大学生普遍选择之路。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经济基础,贫困生若是想要获得同等机会,就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同时,医学贫困生渴望薪资待遇高,这样就能够贴补家用,而自身整体能力还相对较弱、就业市场风气不良等问题,这些都会让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挫败感。

二、高校医学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其一,与普通高等院校对比,医学院校学费要高出很多,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以及住宿费等费用通常都是父母贷款或者节约家庭开支而来,虽然当前各大医学院校推行“奖、贷、勤、助、减、免”等措施来资助医学贫困,但不健全的资助体系,使很多贫困生学习与生活中缺乏可靠的、稳定的经济保障,他们一般需要奔波于巨额的生活费与学费中。同时,医学院课程相对而言很多,学生面临着较重的学业,在经济压力与学业压力下,他们经常出现恐惧、焦虑等问题。其二,贫困的认知方式有问题。经济贫困导致贫困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压力,而多年教育教学下,很多高校只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准,只以教育他们如何学习好,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如何正确调节自我、战胜困难等,这些问题都缺少关注。其三,医学贫困生很多都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在城镇中,他们生活经历并不丰富,甚至很单一,他们能够共享的学习资源也并不多,人际交往能力、英语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都不能与城市学生相对比,这些差距很容易让贫困生出现自卑心理,进而造成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三、相关措施

1.构建积极的帮扶理念

学生工作者需要主动与医学贫困生共同解决贫困问题,转变贫困生的认知,他们并不是被同情的对象,而是整个医学院中重要的一份子。转变医学贫困生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新时代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医学贫困生获得谋生知识技能后,需要强化对其开展生命教育,让他们明确意识到人生与工作的意义,确保帮扶活动落实到实处。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队伍从以人为本理念入手,关注实现贫困生的人生价值。在与贫困生平日交往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其正确认知贫困。

2.多方位进行经济资助

高等医学院贫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究其根本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所以,想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大医学院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针对性采用方法,帮助贫困医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如开设一条专门针对于贫困生的“绿色通道”,加大力度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动员社会积极参与其中,构建形式多样的保障基金,探索专门用于贫困生的奖学金与助学金,成立专门的勤工俭学办公室,专门管理贫困生工作,健全相关机制。使学分制能够成为一种灵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对于贫困生允许他们中途休学来参与勤工俭学,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帮助贫困学生中完善激励机制,从整体上扩大奖学金管理制度,提高贷款数量,为减轻贫困生心理负担,促进高校顺利开展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真正关心贫困生实际生活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来开发医学贫困生各种能力,但前提是免费的,进而来提高贫困生的发展能力。高校鼓励贫困生打造自身团队,主动发挥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力。在支持这些团队中,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为主。同时,高校医学辅导员需要积极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动深入贫困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贫困生能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以此来不断加强综合素养,学会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为成为一名心理健全、具有经济理性的现代医学人员而不断努力。

4.加强教育引导

高等医学院要注重引导非贫困生教育,使学生之间要做到换位思考,互相包容。努力让贫困生融入于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学校环境,使他们日后能够自信的、积极的走入社会中。唯有引导贫困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引导贫困生主动战胜心理问题,才能够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贫穷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不去改变贫穷的自己才是可耻的。唯有贫困生勇于树立自立、自尊的意识,艰苦奋斗,学好专业知识,就一定可以转变贫穷的状况。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感恩团辅的简介

感恩是一种积极品质、能力,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它体现为人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意欲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感激的情感以及行为。

“积极心品质,感恩能力提升”(以下简称感恩团辅)是我国著名心理辅导与治疗专家樊富珉教授所设计开发的,曾多次在国际性心理学会议中开设过学习工作坊,活动目的是引发成员感恩的情怀,提升自己与他人的感恩能力,与他人更和谐地相处。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阐述感恩的理念和结构,并采用小团体的形式体验提升感恩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使感恩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积极人生的快乐种子、人生幸福的有效促进剂。

在2011年5月苏州大学第六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中,作为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一名咨询师为多个院系带来了感恩团辅。活动过程主要包括:①热身与破冰;②团体形成-建立信任;③团体训练-感恩主题绘画、“我想对你说”“人生金三角”;④结束-《感恩的心》手语歌曲合唱。其中,第三部分活动又各分为自我内省探究和团体成员探讨的两个环节。

二、感恩团辅的积极作用

感恩团辅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大学生自杀、自残行为的出现正是由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加重所引起的,同时,也说明了当代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教育。研究表明,忽视感恩或者不会感恩往往会被看成是一种心理病症的表现,个体常常体验不到积极情绪。

(一)有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

通过活动,参与者认识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重要,面对挫折困难时也应该心怀感恩、坦然面对,从而形成良好积极的生活心态。一次感恩行动能大幅提升快乐、减少抑郁症状长达一个月。

(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但现实中的“理想我”必定会受挫, 当“现实我”无法满足自身需要, 便产生失望、羞愧和痛苦的消极体验。感恩团辅中运用内省的方式,帮助参与者深刻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帮助解决“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恩团辅可以帮助改善人际交往的羞怯、交流恐惧、社交回避等现象。活动中通过“生日线”方式分组为参与者们增加了相互认识的机会;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参与者通过活动领悟心怀感恩式的生活,不仅会使自己体验快乐,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感受。

(四)有利于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决定了团体的凝聚力,一个高凝聚力团体内的成员比低凝聚力团体的成员将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保护团体成员免受压力事件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在感恩团辅中,小组成员在组内进行了生活经历的自我表露,有些信息甚至牵涉隐私,成员间的自我表露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利于促进成员形成亲密关系,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

三、感恩团辅中的问题和反思

在此次“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问题,各个参与的班集体所取得的活动效果各不相同。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限制活动效果的因素:

(一)被动性参与影响活动效果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存在认知盲区,对心理辅导活动存在着抵触情绪。多数大学生参与团辅的目的都是迫于完成学校任务。团体辅导的参与者在活动中所投入的精力和感情与收获是成正比的,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配合指令,这不仅导致参与者自己的收获大打折扣,也影响了小组其他成员,影响着整个活动的总体效果。

(二)盲目性参与影响活动效果

在参与活动前对活动目标不了解,只是盲目机械地参与,使得团体辅导效果打折。很多大学生在前来参加活动时根本不知道是来进行什么活动,更不用说是了解活动实质;其次,学生们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学习,对于体验式学习感到无所适从,使得活动效果打折。

(三)集体氛围影响活动效果

良好的团体氛围是班级团体辅导产生作用的关键。在一个充满温馨、信任、真诚的团体气氛中,参与者将会产生浓厚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辅导过程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相反,如果团体内部离心离德、歪风盛行,人际互动中充满了嘲讽、奚落、冷言冷语,参与者在其中觉得自己无能、自卑、不被信任或不被理解,整个辅导过程就会显得阻力重重甚至混乱不堪。

(四)团队成员同质性影响活动效果

大学生的阅历有限,团队成员生活经历的相似性使得活动效果受限。感恩辅导中要求每位小组成员介绍感恩经历,目的是使参与者从他人经历上习得经验。大学生们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对生活的真谛感悟还不深刻,社会阅历较少,经历过风浪曲折的学生也只占少数。若在活动中存在着年龄较长、生活经历丰富者,那么大学生们便可以习得更多的人生经验,从而更好的把握前进方向、树立未来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实效性差。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将信息化技术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育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一、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普遍,互动沟通少,教学实效性差。由于采取3~4个合班制,班级人数较多,学时少,很多教师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知识讲授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时间少,课堂上基本是“一言堂”,活动体验少,师生互动也比较少,陷入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困境,以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因为班级人数多,教师组织课堂的压力较大,课后与学生的沟通比较少,学生的课后知识内化难实现,以致教学实效性差。2.学生方面。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且更倾向于网络学习沟通。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成绩普遍偏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不重视公共基础课,觉得没有专业课重要,因此常常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参与互动较少,再加上当今学生是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群体,更倾向于网络学习的沟通与交流,但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薄弱与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存在矛盾。如何克服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当前高职学生的网络习惯,又能营造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既能辐射全体学生,又能聚焦个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和实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可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不再是独角戏演奏者,而是提供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者,而是知识和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第二,坚持小组协作探究,活动体验交流的原则,通过心理活动体验感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而且加深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内化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合作、创新”的教与学理念;第三,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知道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结论。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课前的教学活动不再是枯燥无味的预习课本,而是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带着引导问题自主学习。即使课前学习存在问题,也能在课堂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使问题获得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安静”的听众与“孤独”的记录者,而是在讨论交流与分享中习得知识,在小组讨论与合作中迸发创新思维,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需求,以2016级机械工程学院10个班级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为例,具体阐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本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认知;课中阶段是学生通过教学课堂与老师交流,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课后阶段是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进行小组协作,完成课后练习,实现对知识的升华。1.课前阶段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师是翻转课堂的设计者,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是翻转课堂的执行者,学生登录网络平台,在“课程通知”模块查看任务安排,根据任务安排在“学习模块”选择相应的微视频和电子课件进行学习,在“课前测评”进行作业浏览及自我测试。学生也可在“课堂讨论”模块进行在线讨论和提问交流。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相关资料学习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下一步课中阶段的教学组织实施。“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阶段实施流程如表1。2.课中阶段以课堂教学平台为核心,答疑解惑,知识内化。学生通过课前阶段的学习对于知识点有了认知,接下来主要通过与教师及小组同学的交流以及进一步的活动体验,使知识得到内化。本阶段,教师是翻转课堂的主导者,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根据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并给予新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参与活动体验和行为训练,主动思考所学知识,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并把体验感悟在“课堂讨论”模块,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互相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看到学生完成的情况。这样教师不用再花时间讲解基础知识,对于重难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心理活动进行加强练习。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多了,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课中阶段实施流程如表2所示。3.课后阶段:以课外实践平台为补充,知识升华。学生可以利用老师在翻转课堂中提供的“巩固练习、拓展知识”进行实践创新,在线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得到知识升华。考核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从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展开。本阶段中,教师是翻转课堂的辅助者,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及交流,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及组内和组间的协作交流,使知识得到升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后阶段实施流程如表3所示。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课程结束后,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老师访谈对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效进行调查,结论如下:第一,翻转课堂的认知度提高,88.5%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模式,86.2%的学生认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心理问题的调适及心理素质提升有帮助,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更受学生欢迎;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反思:第一,教学资源方面,希望获得更多、更便捷的优质资料;第二,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第三,翻转课堂的参与度方面,少数学生不参与活动体验,小组合作不够主动,探讨问题不够深入,在今后教学中将关注这些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五、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提升等具有积极成效。与此同时,教师的学科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也获得相应提升。该教学模式可以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宋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金陵.用“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3]黄阳,刘见阳,印培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新世纪高等教育大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给昔日“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生存及心理压力。对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重新进行思考: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形成正确的认识和选择,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竞争压力加剧,我国精神疾病呈多发和上升态势。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6%,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5%,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而与严峻的发病形势相比,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

可见,我国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医师行业还有巨大的需求缺口,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卫生的需要。这些人才的培养,从传统意义来说,主要依赖于高校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由此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其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养,而且在他们走入社会以后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众多相关研究和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为16%左右。虽说目前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选修课、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有机会接受心理教育的只占小部分,学生受教育面较小,其整体效果不尽人意。

此外,选修课、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等形式,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这不是几次讲座、咨询便可以解决问题的。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无疑是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此,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提高其适应环境、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需要

地方师范学院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在师范类公共课程设置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而且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未来师资的需求,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从认知内容与程度方面分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书籍、媒体、网络、日常交流、亲身经历和自我反思等途径,学生对心理健康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形成了“心理健康理论”。逐步走向独立和自省的大学生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已经具备的自我分析和指导的能力进行辩证分析和自我心理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理论也许是片面、肤浅和零乱的,他们的自我分析和指导也可能会有偏差,但这些都是出自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给以足够重视。

(二)从人才素质培养的模式来看,人的多种素质的培养,需要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训练计划。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完全同等重要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处于同等并列的地位,要有与此对应的课程体系支持。在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中,从小学到大学,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有整套相应的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却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支持。因此应在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与构想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门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各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他们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咨询过程紧密结合。结合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机制、预警机制、追踪机制和反馈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的基本要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等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与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职业训练紧密结合。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他个人,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他教育的学生和面对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上是重视教师教育的培训,特别是在新教师的培养上更加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对此我有两种构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都统一在师大的培养目标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学时数应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做到基本一致,以32―36学时为宜。根据1―4年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建议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模块进行。低年级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艾滋病的防治和的预防教育;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新生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建议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高年级教学模块,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的强化,危机干预与应对,如汶川地震、甲流、中学踩踏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已经敲响了危机预警知识与应激能力培养的警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有就业心理与职业技能培养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坐标,积极应对毕业工作或者继续读研学习,建议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

二是面对就业压力,国家职业技能考试门类越来越多,学生将来有可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除教育部、省属师范院校设置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以外,国内已有学校要求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省级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考试。地方性师范院校没有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面对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他们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可以是选修课程,也可以是必修的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培养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师资、教学水平上没有问题,这样做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可以为正在悄然兴起的心理咨询行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国内有很多的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育体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也有许多的相关教材。不同类型学校采用的教材也不完全相同,有全国性统编教材、有区域性教材、有高职类型教材、有专业性很强的教材、有普及性的教材等。教材的内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仅要与中小学的健康常识课区别开,而且不能像心理学专业的教材那样细致,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与发展实际,在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回答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着力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能够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具有很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各类相关教材。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起步较晚,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具备全面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从事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够针对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发展问题,给予正确指导,纠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目前国内的咨询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接受培训、督导,才可能使专业发展处于持续状态,不至于落伍或处于职业倦怠状态。

因此,高校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各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师资时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既要根据需要积极引进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又要将那些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师选派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为有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各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将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正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完整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另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尤其要建设好班级服务体系,构建动态监控、网状多向的“大学生心理防护系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社政司【2005】1号文件.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写.心理咨询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3]韩延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7.

[4]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