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27-02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虽然被人称之为“象牙塔”,但却难以摆脱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范围都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校园突发事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必须对突发事件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干预,作为高校教育的管理者,辅导员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突发事件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症状

大学生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尚未真正成熟,当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常常会产生比成年人更加强烈的应激反应。这种因应激而产生的个体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变化,被称之为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行为性三类,在突发事件的影响下,这三者不是依次产生,而往往是共同发生的,同时又是相互影响的[1]。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应激反应,都是一种综合反应。应激反应共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又称第三健康状态,指的是人的身体和心理处于完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校园突发事件发生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在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常常会表现出慢性疲劳和精力低下的状况,这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它不是人的身体亚健康,而是心理的亚健康。虽然每个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不一,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不一,但形式是基本相似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失眠、不安和焦虑;第二阶段有慢性的疏懒,持久的疲劳现象;第三阶段会产生抑郁、心身疲惫、孤独等症状,极端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

(二)延缓应激障碍

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往往并不表现出应激反应的现象,反倒是在事件结束后,一些人才会出现应激反应的特征。突发事件会对人产生后期效应,这些效应往往要比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严重很多。这种在突发事件已经发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生的系列应激反应症状,即为延缓应激障碍。延缓应激障碍常常发生于强烈的刺激和持久处于某种压抑情境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产生应激的反应,而是在突发事件过去后数天或数月之后,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延缓应激反应。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讲,可能只有少数人会出现上面的三种情况,对于一般的同学而言,轻微的紧张和疑虑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这样,作为辅导员也不能够轻视,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有正确的认识,对学生的心理有正确的干预。

二、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干预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访谈,对象为黑龙江某大学的50名学生干部及辅导员,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心理干预效果不佳

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危机问题得到了各大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干预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高校都会把校园突发事件当做突出工作来抓,针对突发事件成立工作小组,协调处理这些问题。有的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产生,对事件中涉及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心理干预都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心理干预预防机制

大多高校处理突发事件往往都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原则,在事件发生之后临时组成工作小组,被动应对事件,对各类突发事件没有相关的预案,因此缺乏对突发事件的系统性研究,很难全面了解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无法做到规避和预防突发事件,因此在进行心理干预是总是捉襟见肘。

(三)心理干预者专业素质不强

在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绝大多数是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这些人多数都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的学习经历,处理突发事件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他们对学生是了解的,但是心理干预的专业性不强。即便是有一些校外聘请的心理专家,虽然专业知识和心理干预的经验很丰富,但是缺乏和学生沟通的经历,对学生并不了解。

(四)高校不能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适当的透明性有助于缓和学生情绪,阻断谣言传播途径,使事情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但大部分高校都不能正确对待突发事件,一旦有事情发生,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样把消息封锁住,如何隐瞒家长和社会舆论等,并未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心理干预上。例如对于学生自杀事件,学校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隐瞒,如果摆脱自身的责任,结果就会有各种版本的谣言在传播,反倒导致气氛异常紧张。

三、多措并举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第2篇

缺少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事后绩效评估

虽然近些年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但相比校园日常生活事件,仍为少数,高校对突发事件的管理,除了没有相对应的应急方案外,对处理应急事件之后的绩效评估也是相当的不足,存在很严重的缺失,并没有对发生在校园的每一类突发事件进行有关的经验总结,这对未来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是十分不利的,不利于学校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发展。缺乏之前相关经验的收集与汇总,使得在应对类似的突发事件时,总是无法迅速、有效的解决,而时间拖延所带来的后果,有时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高校校园中应对突发事件时,对当前事件的妥善处理并不是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终点,而应在此基础上,完善对每一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经验汇总与收集,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估。

项目管理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关联

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实践的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科学的项目管理理论已被国防等领域广泛采用,并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项目管理的特性与高校校园应急管理存在很多的相通之处,高校管理者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将其与校园应急管理相融合,从项目管理的理论中汲取与应急管理相关的科学方法,制定出一套有效的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方法。

1项目管理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是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科学管理,这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很相似。突发事件作为一个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迅速,形式多变,在学校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应当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有相关的人员对发生在学校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但由于突发事件的形式较为复杂,这个组织机构中的人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其中的有专业知识的核心人员,应长期在该组织中任职,但其他一部分人员,则可以根据校园突发事件的不同,任用不同的人员,但这部分人员应当在该组织中备案,以便事件发生时,及时参与。同时,高校校园的开放性,可以允许从校外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的指导,以最大化保证在校师生的利益不受损害。

2项目管理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标

科学的项目管理,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通过对项目的计划与事前预测,高效地对项目进行组织、实施、控制,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全方位的协调和最高的收益。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时,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目标,应用项目管理WBS的方法,将任务目标分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迅速的处理。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后所带来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这就使得项目管理成为一种被管理者迫切需要采用的理论方法,所以,这就需要突发事件的管理者,在充分理解项目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找出项目管理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目标的关联性,从而准确的运用项目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积极的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以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消极性后果降到最低,以保障在校师生的利益,整体提升学校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项目管理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项目生命周期

项目的生命周期是描述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一般包括“定义,计划,执行,交付”四个阶段,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领域或不同方法再进行具体的划分。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贯穿整个项目周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组织、个人和资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项目生命周期的设定也决定了我们可以利用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来将项目和执行组织的连续性操作链接起来。高校校园突发事件作为一个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项目,可以运用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来安排相关事宜。通常,高校校园中的突发事件是独立的,但同类性质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是相通的,从事前的预防,到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有效措施,再到事后对应对突发事件的效果的考核与绩效评价,都是与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相互关联的,正确的理解项目生命周期的真正含义将会使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系统方法逐步完善。

项目管理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用

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者,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高效的进行团队整合、计划制定、方案实施、绩效评价等,使学校形成一套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针对目前高校校园内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关联性,有效地完善当前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使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执行方案成为可以有效保障在校师生安全及社会最大利益的法宝。

1基于项目管理的理念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柔性组织

项目管理方法的运用始于项目的定义、计划阶段。同样的,高校校园若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案,就要从构建一个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机构和制定应急预案开始,这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与迅速处理突发事件的前提。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的建立,应当首先选取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建强有力的组织,该组织中的人员应当在具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知识的同时,对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况,诸如学校设施、在校师生人数有十分详细、全面的了解,否则,将无法胜任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工作。该组织中的人员应分为两大类,分为常在组织中任职的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常在组织中的人员在校园日常工作中,以制定预案、关注校园动态为主;而临时人员,应当在该组织备案,主要任务为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平时主要为其他部门服务。这样的机构设置,具有灵活性,既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浪费,也避免了不熟悉相关处理程序的人员无法胜任职务、导致办事效率不高的后果,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接下来,在制定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当对不同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如可分为自然灾害、校园安全事故等,不同的突发事件,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分别有针对性的对待不同的突发事件,将更有利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准确的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不会导致手忙脚乱的局面。同时,与制定预案同等重要的是,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必须提高所有高校在校人员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与理念。应对突发事件是所有在校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仅仅只局限在管理层。高校在校人员,应当了解学校有关的制度与实施方案,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时自救的常识,以便全体人员较快的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类措施。

2基于项目管理的方法实施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方案

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是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对目标进行分解,合理部署人员,以使项目可以高效、迅速的完成。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正具有这样的特性,发生较快,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有限,所以,利用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已成为当下各高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必然选择。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组织机构要合理的安排人员,结合先前制定的预案与所发生的问题,明确目标,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利用项目管理WBS方法,将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以使各应对措施全方位的展开,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时间拖延。在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时,应采取不同的方案。如在应对自然灾害时,高校管理者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事先做好当地多发灾害应急措施,提前预警;灾害发生后,应将在校人员及时进行疏散,并进行安抚与心理健康的调查;面对灾害所带来的财产的损毁,应当及时清理并进行抢救,尤其是学校的重要资料的保护,同时,设施重建也是自然灾害发生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项目管理理论将有利于灾后应急管理中灾害严重程度的评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所需资金的估测,以便管理者迅速的做出决策,合理的进行灾后重建。

3基于项目管理的目标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绩效评价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升华,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校园安全危机日益凸显,同时也给我国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当代的大学生们大都是有知识、有思想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关注社会发展,但同时又有着这个年龄特有的热情和冲动。高校内部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转化为社会性突发事件,甚至产生国际影响。因此,必须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提高高校治理能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而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建立和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突发事件和预警机制的定义及可行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将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主要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也应该属于这一范围。本文所说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学校内出现的给师生带来紧张、恐惧和压力,用惯常处事方法无法解决的危机事件,它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的特点。所谓的突发性,就是指高校突发事件通常是突然爆发的,在高校管理者的意料之外,而且发展迅速,让人应接不暇,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同于常规事件的处理,一时无章可循,需要管理者马上对这非常规事件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预知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的起因往往是某个偶然性因素引发的,而这个引发因素通常又是隐藏在众多的事件之中。伴随着现在网络和通讯的普及,潜在的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令学校和老师很难及时掌握,并作出预判。后果严重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还会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和混乱,更有严重者还有可能带来人身伤害和年轻生命的消逝。

虽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的特点,但是很多事实表明多数高校突发事件事前是有前兆有苗头的,因此也是可防、可控的。高校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对身边潜在危险学生的交流和监控,了解潜在危险学生的思想波动和变化,依次可以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扼杀危险于萌芽之中。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目的就是提升应对效果及资源使用效率,从一开始就对危机进行识别判断,及时发现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做到有备无患。

三、建立和健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措施

(一)宏观层面的一些措施和机制

1.颁布高校相关法律法规。发达国家政府部门非常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研究,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由各州立法建立了校园警察,后来联邦政府又制定了《校园安全法》,用以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管理。日本和加拿大等国也同样建立了一套以保护校园安全为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和健全了学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建设,使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也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而我国目前针对校园安全的法律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各大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无法做到到有法可依,有律可查,因此出台相关的高校突发事件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2.加强高校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驾驭能力。首先高校管理者自身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高校应该着力宣传并增加学校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严格履行相关领导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到底”的原则,切实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各项责任落实到实处。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要制定适合本校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这种应急预案应该是操作性强的方案,应该尽可能地把能想到的突发事件罗列其中,并设定好解决措施加以演练。最后,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校级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以保卫处、学工部、后勤部门、医疗部门等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积极有效的制度网络体系。

(二)微观层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机制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作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首要出发点。高校应该转变自身的管理方式,把“以教师和学校利益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安全为中心”。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学生的安危冷暖,面对学校出台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详细认真的解释给学生,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政策动向,尽量使学校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能惠及学生的利益。同时,还要转变管理角色,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新时期的大学生大都是个性极强、思维活跃的年轻学子。他们充分要求维护自身的平等性、主体性以及独立性,对于违背自己意志或者侵犯自身权益的事件比较敏感,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间要建立起不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更多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干部深入学生的作用。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应把在校大学生中的学生干部和党员纳入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主体范围。学生党员和干部是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骨干力量,他们来源于学生,整天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又是学生中表现积极的佼佼者,他们的思想言行对其他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学生管理者要重视学生党员和干部的地位和作用,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贯穿到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典范,同时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去发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带有突发性的征兆,使他们成为辅导员老师的得力助手。作为校园里的主人和高校突发事件参与者和被影响主体,大学生参与到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来,有助于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使渠道更加畅通,从而有效地使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人们无法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选择,同时也不能超越自己的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高校也是如此。高校应该通过宣传和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表扬先进批评后进等教育和管理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观念,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减少学生盲目冲动和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教育学生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来加强学生法制观念,通过制定完善的校规校纪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一种规范的空间中活动,使他们知道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结果,从而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减少学生盲目冲动的破坏性行动,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4.加强学生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学生快捷的信息网络。高校应该在学生入校时,建立学生的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主要成员、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等,同时应该继续完善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学年绩点、奖惩情况以及学习和学业情况。高校管理老师应该定期补充学生的在校记录和排除和排查学生突发事件隐含。同时,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非常规性和难预料性,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后,学校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与社会各界以及学生等相关利益方的信息联动机制,就会使自身陷入被动状态。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快速地恢复系统平衡,使系统回复到原始状态,没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则会使突发事件恶化和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加剧。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和良好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其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和应对套路仍没有根本改变。对此,高校必须建立灵敏高效、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从院系深入到专业、班级的情报情报信息监测网络。同时设立各个监测哨点,由专人随时监测网络上的各个环节,搜集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映的情况及时解决。

5.重视素质教育,构建个体的心理和谐。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当前,一些高校毫不考虑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一哄而上开设许多“热门专业”来迎合社会上的某些需求,而学校的人文环境、课程设置和管理水平上却跟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结果是课程专业增加了,相关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是少之又少。每年的心理将康普查也流于形式,一些学生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疏导,长期积压对学校的工作和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高校管理主体要用爱心和责任感接纳学生的有关心理和学业方面的咨询,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难题,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应对挑战和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峰,黄德杰.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机制研究,科教导刊,2012(1)

[2]章清,金劲彪.新时期高校刍议,当代青年研究,2005(10)

[3]吕丹阳,刘堂灯.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建设,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4]马春娟.浅析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危机预警机制建设,高教研究,2012(1)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突发事件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容易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学校已经不再处于封闭环境中,学生更为关注社会上的“新鲜”事情,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突发事件容易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及政治信仰等方面有所冲击,需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引导和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突发事件,从突发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思想政治教育与突发事件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避免或降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契机,可利用这一非常态的情境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稳定突发事件之后的社会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各类工作的必要前提,其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及矛盾、克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稳定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生命线”。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突发事件之后的社会动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来开展社会动员,集中对抗突发事件,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经得起突发事件的考验,不会恶意传播谣言,守住做人的底线。

突发事件是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境的主要手段。首先,突发事件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也要引导和规范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和行为,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这就需要借助危机的积极影响,促使学生在危机中锻炼品质。第二,突发事件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事件契机。有时社会常态下难以调解的矛盾,在非常态的环境中得以解决。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中,人们过于关注矛盾冲突,突发事件爆发后,人们则把注意力转移到事件上来,原本冲突得以缓解。第三,突发事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突发事件,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基于突发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态度面对危机,内心会对危机产生恐惧。就目前学生表现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但难以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应对事件过程的缺失和教育内容的缺失。

一方面,在应对事件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前、事中、事后都有所缺失。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测功能,从当前情况来看,学校更为注重突发事件后的应对,忽略了突发事件前的预防。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有所缺失,不注重对可能产生突发事件的舆情的监控,微小的舆情被传播异化后,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慌乱。这些负面的言论在校园中传播,会在学生中产生恶劣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搜集与分析学生的思想情况变化,对学生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控,当前学校对此方面的重视不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关注灾害的控制、人员抢救、经费筹措等方面,而对思想教育、心理救助、行为矫正等方面有所忽视。在事件发生中,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缺位状态,事件发生时,学校往往会采用行政命令,容易忽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结果导致学生反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引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发生。突发事件发生时,会带来谣言与恐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班级会议为主的方式开展,对谣言则采取“冷处理”,较少出面澄清,也较少听取学生对事件的看法,缺乏及时的信息及反馈的渠道。在突发事件后,不仅会产生直接的物质影响,还会产生精神影响,而精神影响则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精神打击,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人们对此也不够重视,事件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做表面工作,不能针对事件实质来开展教育活动,难以发挥恢复和安抚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应急教育知识没有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缺乏长期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导致突发事件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陷入被动中。

基于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结构调整,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所产生的影响,促使基于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扩大,正在趋于递进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不仅要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指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诉求,最终要满足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

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然灾害、安全事件等发生所带来的影响,指导学生冷静处理和有效规避危险。具体来说,生命安全教育分为生命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两个方面。一方面,生命教育,要让学生热爱生命,避免学生面对突发事件产生心理问题、行为失控;另一方面,生存能力教育,让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心理健康教育。突发事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从学生行为上控制,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干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突发事件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疏散内心压抑与恐惧,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后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维护党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

奉献教育。自然灾害、民族危难、社会动荡之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实现意识。奉献教育是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社会认同感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采用社会实践来实现自我价值、反哺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减少事件的危害,进而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被社会认同的感觉,在奉献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与快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基于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够在事件预防、事中处理、事后调解三个阶段都发挥作用。因此,要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突发事件中,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

首先,要把突发事件案例纳入课堂教育。学校是以教学工作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承担着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任务。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和改进教育方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手段。将突发事件等热点案例带入课堂、写进教材,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其次,运用活动载体来开展体验学习活动。情感体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等体验性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危机意识。第三,利用网络教育工具来强化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学校要积极开展多样性的网络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的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突发事件后的第一时间内介入,及时开展网络教育能更为优化教育效果。第四,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加强阶段式干预。要针对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来对学生积极疏导、耐心劝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尤其是对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反复或连锁反应的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分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干预。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茂涛:《浅析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法》,《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期。

②程宝洪:《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处置机制探析》,《理论导刊》,2010年第3期。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预期;股价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主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加之媒体的密集式宣传,使与企业有关的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这些话题中最能引起轰动的是企业各种突发的负面消息。从2001年的美国“安然事件”到中国的“三鹿毒奶粉事件”等,每一次都把企业推到了舆论批评的风口浪尖之上,使企业成为众矢之的。在全面信息化的21世纪这种负面效应会几乎没有滞后的反应到股票市场中,使相关企业的股价在一夜之间就跌到最低点,但这种低谷并不会持续,相反低谷过后大多数相关企业的股价都会经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甚至会超过突发事件之前的股价。如果你在“毒奶粉事件”期间买进了伊利股份,并一直持有到现在,那么这一定是你做的最正确的投资之一,因为它的价格从2008年10月31日的最低6.45元到2010年11月30日一路飙升到46.10元。这种低谷后的上升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大众的心理预期在这一过程中又发挥了哪些作用呢?这正是本研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用心理预期来解释突然事件过后相关企业的股价从低谷快速上升这一现象,希望本研究的结论能够对企业经营者和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有所启发,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类似事件。

二、文献综述

1.突发事件与企业。突发事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关于企业突发事件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在突发事件情境下如何与媒体沟通,利用媒体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2)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如何应对以降低突发事件的影响,如企业财务部门和企业供应链。(3)突发事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试图找出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4)企业各利益相关者行为对有效处理企业突发事件的作用,如员工行为和领导者行为等。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虽然关于企业突发事件的研究有很多,但大都是侧重于研究突发事件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和如何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而缺乏对突发事件究竟如何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企业绩效的研究。本文试图用心理预期来解释突发事件的作用途径,希望对有关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2.心理预期。预期这一心理学命题与经济学的结合由来已久,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预期理论,之后预期理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得到了快速发展。1941年美国经济学家梅茨勒提出了外推性预期理论,1956年卡根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1961年穆思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理性预期理论之后,人们对预期理论的研究更多的体现在对其应用方面。本文试图用预期来解释企业突发事件之后,股价由低谷迅速回升这一现象,是对预期理论的应用,不会对预期理论本身做过多的探讨。

三、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

1.突发事件。对于企业突发事件学术界各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如袁辛奋等认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形成危机的事件,是指超越常规,突然的、首次发生,无章可循,关系企业或组织安危,必须马上处理的事件。本研究将企业突发事件界定为由本企业或同行业其他企业内部原因所导致的,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性恶性事件。

2.心理预期。心理预期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与经济决策有关不确定因素进行的主观预测。即个体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习惯为基础,对将来的经济形势、发展速度、物价状况、经济政策等直接影响和制约个体经济行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的一种估计、推测和判断,并对其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3.心理预期与股票投资。股票投资指投资者投入资金购买股票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当投资者认为某种股票的预期收益较高时,就会采取购买行动,从而增加需求,当供给保持不变需求的增加会导致价格的上升,而股票价格的上升又会进一步加强人们对高收益的预期,如此循环会造成股价的不断上升。因此只要有某种因素让投资者对某种股票的未来产生高预期,就会使这种股票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上涨。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知道,当企业发生突发事件时,短期内投资者会对其股票产生不利预期,使股价在短期内迅速下降,但一段时间后人们会客观的判断突发事件对于企业的影响并对企业的未来进行预期,一旦人们认为企业有能力度过危机,而此时企业股价又处于低谷时期,就会对未来的股价有一个高预期,这种预期形成后就会进入需求的增加,价格的上升,预期的进一步提高这一螺旋式的循环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当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发生突发事件后,人们会对该企业形成积极的预期,从而会使该企业的股价在突发事件后产生迅速上升的现象。并初步提出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框架

四、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单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因为单案例研究能够保证案例研究的深度并能更好地了解案例的背景,能够帮我们更好的解释和验证心理预期在企业突发事件之后股价回升中的作用。同时单案例研究相对更容易控制,可以为以后的多案例研究奠定基础。我们需要用单案例研究来解释和验证所提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