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护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母婴同室;产妇;新生儿;并发症;护理质量
母婴同室是当代产科常见的护理方案,指足月儿或1500g以上的早产儿在产出后与产妇24h共处一个房间,由产妇亲自照顾新生儿的饮食起居[1]。在住院期间母子共同生活,医疗和其他操作每天分离不超过1h。据临床实践表明[2],新生儿在产出后,肢体上的抚触能使新生儿感到安全及愉悦,有助于刺激新生儿发育。除此之外,母婴同室能促进产妇尽快泌乳,减少阴道出血,促进产后恢复[3]。本研究对本院产科于2010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顺产产妇进行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母婴同室护理对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42例顺产产妇,设为对照组,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6.4±3.1)岁,孕周36~40周,平均(39.3±0.5)周,新生儿体重2150~3800g,平均(3120.9±480.1)g,其中男婴22例,女婴20例;选取我院产科于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例顺产产妇,设为研究组,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5.1±2.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0.7)周,新生儿体重2200~3750g,平均(3200.2±510.7)g,其中男婴23,女婴23例。纳入标准:产妇无精神病史;无任何重大躯体性疾病;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悉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及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产妇在分娩后,护理人员在确认产妇及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的情况下,将产妇送往病房休息,同时将新生儿送往育婴室。在新生儿需要喂养时,将新生儿交与产妇予以母乳喂养。12h后进行第一次喂奶,随后每隔4h喂奶一次。
1.2.2研究组
新生儿产后30min内,清理其呼吸道,擦干其头部和身体血迹、羊水,剪短脐带后将新生儿置于产妇胸部,引导婴儿的嘴触碰,帮助婴儿吸吮母乳。护理人员应称赞产妇在分娩时的表现,并表扬新生儿的可爱,激发产妇初为人母的喜悦感。鼓励产妇通过亲吻、抚摸等肢体接触刺激新生儿的感官反应,增加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印象。经过分娩处理后,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身旁,让母子进行共处一室。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开展健康宣教,指导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要点、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从旁协助产妇进行更换尿布、喂养、脐部护理等日常护理。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提醒产妇每2小时母乳喂养一次,并在喂养的同时给予语言的刺激,以柔和的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流,激发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主动反应。
1.2.3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2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病及乳腺感染并发症发生状况。②记录并比较新生儿哭闹次数、上呼吸道感染、皮炎及腹泻发生率。
1.2.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2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讨论
3.1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而在分娩后产妇需具备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储备能力,使自身能尽快进入母性角色,以此满足其初为人母的愉悦与满足感。传统的产科护理方案强化了产妇的患者角色,新生儿喂养、更换尿布、沐浴等护理工作都由护理人员完成,这不利于产妇分娩后的角色转换。母婴同室护理强调由母亲作为主导角色,而护理人员从旁协助产妇完成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母婴同室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强调将新生儿与产妇视为同组个体,激发了产妇的早期母爱,通过感官刺激与抚慰等方法帮助建立母子之间的感情,激发新生儿吮吸、拥抱等本能反应,从而达到刺激新生儿生长发育的目的[4]。
3.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后出血为2.2%、产褥病2.2%,乳腺感染2.2%,对照组产后出血7.1%、产褥病7.1%、乳腺感染11.9%,研究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这主要得益于母婴同室过程中护士鼓励产妇及早哺乳,新生儿的吮吸作用将刺激产妇催产素分泌,有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尽早排除[5],预防乳腺感染、产褥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恢复。产妇产后子宫受创,乳腺分泌物多,极易产生感染,而及早促进产妇泌乳则有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排除,进而降低产后出血、乳腺感染、产褥病并发症的发生。
3.3从2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可知,研究组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为2.2%、皮炎2.2%、腹泻2.2%,对照组上呼吸感染的概率为7.1%、皮炎9.5%、腹泻7.1%,研究组的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为母乳是新生儿最安全及营养结构最为合理的食物,能增强新生儿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指导产妇开展肢体抚摸、亲吻等行为能使新生儿获取安全感,有助于减少哭闹频率与次数。值得注意的是,产妇缺少有关新生儿护理的知识,极易出现认知偏差,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可引发潜在风险事件。因此,在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作用起着引导作用,应科学、合理地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护理知识体系,并促使产妇认识并发症的诱因以及新生儿照护中的预防举措、注意事项,以最大限度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6]。
4小结
母婴同室护理能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照护的知识体系及实践技能,可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值得在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荣娟.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86~87.
2万九菊,熊怡,王迎春,等.健康指导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56~57.
3华骅,沈国英.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临床护理路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49~50.
4邵海珍.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77~78.
5徐海宁,李敏香,林望,等.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14(12):1973~1975.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 临床护理措施 回顾性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娩出母体后1min,只有心跳而没有呼吸或有规律的呼吸尚未建立的缺氧状态,可能致使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或颅内出血等,是新生儿出生24h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是产科临床中新生儿危象最常见的一种,可以引起新生儿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是脑瘫,是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其发生率占4.7%-8.9%[3],所以新生儿一旦发生窒息就要及时复苏抢救和精心护理。现将近两年来我院产科出生的233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和护理过程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近两年来我院产科出生的发生窒息的40例新生儿全部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窒息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婴18例,女婴22例;胎龄≤36周(早产儿)的有9例,胎龄在36-42周(足月儿)之间的有23例,胎龄≥42周(过期产儿)的有8例;体重4000g的有7例。根据Apgar评分标准[5],轻度窒息(青紫窒息)评分为4-7分,有36例;重度窒息(苍白窒息)评分为0-3分,有1例,其中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者有2例,颅内出血者1例。
2.复苏和护理
2.1复苏:产房的医护人员往往最先看到新生儿发生窒息,因此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判断是窒息新生儿复苏的关键,产房护士在每次接生前都要做好复苏的护理准备,以便新生一出生就可以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复苏过程中护理人员的默契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窒息新生儿5min内复苏的成功率,减少窒息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新生儿复苏过程分为A、B、C、D、E五个程序:A为气道通畅,包括清楚新生儿口、鼻、咽及气道的分泌物,将头尽量后仰;B为建立呼吸,弹新生儿足底用刺激促使其呼吸出现,用氧气面罩给氧或人工呼吸给氧,重度窒息者应行气管插管,密切观察新生儿氧疗效果并注意有无氧中毒症状;C为恢复循环,行胸外心脏按压;D为药物治疗,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后遵医嘱及时正确的给予纠酸、扩容剂等药物;E为评价,复苏的有效指征包括新生儿自主心跳恢复可触及心尖处的搏动和股动脉处搏动,恢复自主呼吸,面色转好,无发绀表现,瞳孔缩小,恢复对光反射,出现角膜和睫毛反射。每一步的操作都要严格按照护理准则实施,动作要轻柔。
2.2临床护理 (1)做好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新生儿复苏后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复苏后的新生儿在最初的24h内随时有再发生窒息的可能性,所以在新生儿复苏后采用心电监护仪等仪器密切观察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若有异常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处理。(2)保暖 新生儿出生后的室内环境温明显低于母体内的温度,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处于低于母体内温度的环境中时因为寒冷而增加耗氧量以提高代谢来产热,因此复苏成功后的新生儿要立即放入暖箱或红外开放式辐射台保暖,并严格按照新生儿的日龄和体重来调节合适的温度,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以及是否脱水,如果有脱水要及时调节液体输入量。(3)继续给氧 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任然需要继续低流量给氧,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护给氧的流量,待新生儿青紫色消失或者呼吸平稳后可停止给氧。(4)合理喂养 适当的延迟哺乳,因为新生儿的胃肠道对缺氧很敏感,缺氧可引发肠梗阻、胃肠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另外,新生儿还可能因为相关神经受损,允吸和吞咽与呼吸不协调还可引起呕吐。轻度窒息的新生儿宜24-48h后喂养,重度窒息者宜48-72h后喂养,根据不同新生儿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喂养时间和方式,包括吸奶嘴喂养法、滴管喂养法及胃管喂养法等,不可强迫喂养新生儿。(5)预防感染和并发症 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感染或一些并发症,在实施护理措施时要严格的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医源性感染,加强病房的消毒管理。新生儿皮肤细嫩,特别要注意保护眼部、脐部、臀部和外阴等部位的皮肤,进行护理工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皮肤破损。新生儿的床单和衣物要勤换勤洗保持清洁干燥,每个新生儿洗浴时的用品一人一套避免交叉感染[6]。合并有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可稍微抬高肩部,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新生儿头部;合并有吸入性肺炎的新生儿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还要定期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和引流。(6)保持安静 为保证新生儿有充分的休息时间,病房内要避免噪音和较强的光线,多种护理措施和治疗措施集中完成,以免时常打扰新生儿休息而哭闹不休,动作尽量轻柔。(7)健康教育 主要是针对新生儿家长的,耐心详细地将病情、医学知识以及预后解释给新生儿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减轻他们的恐惧心理,使他们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特别要给予他们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经常向他们介绍专业科学的育儿知识,使他们能够尽早的熟悉照顾新生儿的状态[7]。
3.结果
新生儿出生:102人。男婴:50 女婴:52人
新生儿缺氧窒息:40人 。死胎:8人 我们医院没有心电监护仪,暖箱或红外开放式辐射台保暖,但在发生窒息的新生儿经过及时的复苏抢救和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有38例窒息的新生儿治愈。
4.讨论
发生窒息的新生儿采取及时正确规范的复苏抢救和加强复苏后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发生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护理过程中应该认真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结合新生儿生理特点,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所以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及其重要,对提高窒息新生儿的治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总之,医护人员除了加强窒息新生儿的病情观察和熟练掌握复苏和复苏后精心护理操作外,只有整体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才可能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9.
[2]马洛凤,李 颖,王 埅,等116例新生儿窒息抢救与护理体会[J].实用 护理杂志,1997,13(6):314.
[3]左启华.儿科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2.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1..
[5]莫玉琼.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与护理[J].贵阳医学院医报, 2002.27(3)278-280.
结果:重度窒息5例,中度窒息28例,轻度窒息15例,经积极术前准备,术中医护密切配合抢救,48例窒息新生儿在手术室全部复苏成功,没有1例死亡,有12例转新生儿科继续治疗。
结论:做好新生儿剖出前的复苏抢救准备工作,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及时采取迅速有效的复苏措施,是保证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的关键。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8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32-02
新生儿窒息是剖宫产后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1],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脑瘫、智障、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复苏则是帮助窒息的新生儿转换有效呼吸、循环的过程。因此,积极抢救和正确及时的处理,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的有效措施。本文就手术室护士如何配合新生儿窒息复苏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行剖宫产术共862例,新生儿中有48例发生新生儿窒息,其中重度窒息5例,中度窒息28例,轻度窒息15例;窒息原因有母体因素、胎儿因素、新生儿因素;新生儿剖出后根据窒息的具体情况,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复苏,48例窒息新生儿全部抢救成功。
1.2 窒息诊断标准。用新生儿出生后1min内Apgar评分法判断窒息的轻重程度。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本组新生儿1min内Apgar评分
1.3 复苏方法。采用规范化的ABCDE复苏方案(简称ABC复苏法):A保证通畅的呼吸道;B达到有效呼吸;C建立有效循环;D适宜的药物应用;E评价、监护。
2 结果
通过复苏及护理配合后,窒息新生儿娩出后5min复苏成功40例,10min复苏成功8例,显示10min后48例窒息新生儿在手术室全部复苏成功(Apgar评分8分以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没有1例死亡,术后有12例转新生儿科继续治疗。
3 护理配合
对择期手术的孕妇,手术室护士做好术前常规访视,了解病情,对产妇及胎儿可能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及程度进行评估。对急症手术的孕妇,手术室护士及时与产房医生做好沟通,了解有无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估计新生儿可能重度窒息者,应充分做好新生儿剖出前的复苏抢救准备工作。
3.1 复苏前准备。
3.1.1 物品准备:听诊器、新生儿专用喉镜、吸球、给氧装置、剪刀、无菌手套、注射器、电动吸痰器、新生儿吸痰管、输液器、小儿静脉留置针、消毒液、止血带、预热的新生儿辐射台。
3.1.2 药品准备:1∶10000的盐酸肾上腺素、可拉明、洛贝林、纳洛酮0.4mg/ml、维生素K1、0.9%NS或乳酸林格氏液。
3.1.3 人员配备:剖宫产手术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掌握复苏技能的妇产科医生进行,所配备的助手应掌握插管以外的复苏技能,同时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相应增加医护人员、急救器械及物品。有发生窒息可能的高危分娩应有儿科医师在场,加强产儿科合作,避免错过抢救时间而造成不可逆损害。
3.1.4 调节好手术室内室温。应提前控制在26~28℃,相对湿度在55%~65%,以免胎儿娩出后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出现体温骤降;预热好新生儿辐射台,辐射台温度维持在37℃左右,使婴儿最佳体温保持在36.5℃左右。
3.2 复苏配合。手术室护士配合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按照ABCDE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进行。
3.2.1 通畅呼吸道(A):确保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是否成功的关键。新生儿娩出后一方面详细观察羊水的清晰度、新生儿有无呼吸和哭声、有无肌张力,进行Apgar评分,一方面采取正确手法挤出其口鼻分泌物、羊水、胎粪等,用负压吸引球吸净口咽部和气管内的粘液,吸引口、鼻内分泌物的时候应防止损伤或者刺激咽后壁,致使迷走神经反射兴奋而使心率减慢或呼吸受到抑制。
3.2.2 达到有效呼吸(B):呼吸道清理后,轻度窒息者可手拍或手指弹新生儿足底、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重度窒息无反应的新生儿不应继续使用触觉刺激,需重新摆正新生儿,鼻吸气位,护士协助用气囊面罩正压给氧,面罩给氧应注意面罩和面部之间的密闭性,有效性,通气频率为40~60次/min,通气有效可见胸廓起伏,及时对患儿进行评估。
3.2.3 建立有效循环(C):100%浓度正压给氧30秒,若心率
3.2.4 药物应用(D):护士在实施用药过程中做到药物剂量、用法、时间等准确无误。新生儿一娩出,巡回护士要遵医嘱先行肌注0.5ml维生素K1,经过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后,若患儿心率
3.2.5 评价、监护(E):整个复苏过程要求及时、快捷、有效,分秒必争,尽可能在5min内改善Apgar评分 [2]。评价的3个主要体征是:呼吸、心率、肤色。
【关键词】 新生儿; 发育支持护理
护理活动、病房的环境以及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状态等因素均可引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多器官功能损害,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1]。临床研究显示重症监护室存活下来的新生儿约有10%~2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残。发育支持护理可以给予新生儿持续支持性的护理,缓解其压力,促进其生长发育[2-3]。为研究对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应用发育支持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笔者所在医院选取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新生儿100例对其进行发育支持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新生儿100例,男59例,女41例。胎龄28~36周,平均为(32.7±2.5)周;出生体重1000~2500 g,平均(2089.6±224.6)g,其中53例合并肺炎,24例合并窒息,23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保持病房空气新鲜,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进行静脉营养以及肠内喂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发育支持护理,在病房安置可调节光线强弱的光照设施,根据新生儿的活动规律以及睡眠周期进行调整,营造暗室环境。保持新生儿舒适的,在暖箱内使用柔软的绒毯制成改良的新生儿鸟巢,根据新生儿大小调整鸟巢,使其头、脸以及四肢均能触及护围,增强其安全感和边界感。根据孕周以及出生体重的不同,于出生后12~18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从少量开始然后根据新生儿胃肠道的耐受情况逐渐加量。同时要配合非营养性吸吮,使其尽快掌握吸吮动作,促进胃肠激素分泌,刺激肠蠕动利于消化。对于孕周较小的新生儿可使用水垫床以减少其呼吸暂停,对于孕周较大且有一定耐受能力的新生儿可对其头面部、腹部以及四肢进行轻柔抚摸。
3 讨论
临床研究已证实对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实施发育支持护理,可从多方面满足新生儿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尽可能从病房环境以及医疗护理给新生儿带来一定的舒适刺激,使其感觉到舒适且安全,增强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减少病房以及护理对其睡眠造成的影响[4]。使其尽快形成合理的昼夜生理规律,减少新生儿哭闹所造成的机体能量消耗,有效延长其睡眠时间。增加其摄奶量,促进其体重快速增长,促进神经行为正常发育,减少住院天数,减轻家属经济负担。
通过对本组资料研究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新生儿的体重和摄奶量的增加量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可以明显提高其神经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高了新生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其上肢肌张力以及手握持力,促进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改善其神经行为。总之,发育支持护理对于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晓文,瞿溶,史德丽,等.早产儿51例发育支持护理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24-25.
[2] 臧少敏,绳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3] 张会君,焦慧华.新生儿危重监护室内的发育支持护理[J].中国全科医学,2009,9(7):581-582.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鸟巢式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3-01
新生儿肺炎(pneumonia of newborn)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1]。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般情况较差,哭声低、少哭或不哭,吃奶少或拒奶,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呛奶,咳嗽,呕吐或口吐白沫,呼吸浅短或不规则、双吸气、甚至呼吸暂停,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所以对新生儿肺炎需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对新生儿肺炎可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护理是重要环节[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笔者所在院新生儿科住院肺炎患儿20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患儿为足月儿,体重2.5-4.0kg,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平均住院时间13.6d。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式护理,放置暖箱内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鸟巢”|置于暖箱内预热。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调节暖箱温度,使患儿皮肤温度保持在36.5℃左右[3],调节护圈大小,以其四肢及头部能触及为宜。在使用鸟巢的同时,根据重力作用的原理,通过改变的方法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方向引流,分泌物多时根据病情2h-4h翻身1次,可防止肺萎缩及肺不张[5],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组患儿首次入暖箱烦躁时间、抓伤与擦伤、医疗纠纷及家属满意度调查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 论
有研究显示婴儿总是在寻找被包裹,寻找边界感和安全感,所以常常移动到箱壁的地方。“鸟巢式护理”的概念是以患儿为中心,注重人性化的服务,鸟巢式的构造紧贴婴儿的四周,满足婴儿的安全需要,可以减少婴儿常见的惊跳和烦躁,利于婴儿适应暖箱治疗的需要,“鸟巢”周围温柔的接触能增加同步睡眠的时间,减少因为婴儿的不适和哭闹而抱出暖箱,从而减少再次受凉的机会,提高治疗效果;由于安全感增加,减少了患儿在箱内乱踢,乱抓,以及由于哭闹而引起的头不停的转动,身体的扭动等高危因素,有效的防治了擦伤和抓伤。
“鸟巢”所营造的合理还可促进其身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能触及面部而促进手头互动;有助于提高吸吮力,增加喂奶的次数及增进奶量,还可防止因吞咽动作不协调而引起的新生儿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同时,减少身体无意义的活动,使机体能量消耗减少。二是有助于保持新生儿稳定的中性温度。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基础代谢低,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机会增大,易随环境温度的高低而左右其体温。如新生儿睡在“鸟巢”里,可减少开箱门时的空气对流,从而减少环境温度的波动,给新生儿一个较为稳定的中性温度环境。
新生儿常因缺乏安全感而出现烦躁和哭闹等,影响治疗效果,将鸟巢式护理应用于肺炎治疗中,使患儿安静,舒适接受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精心护理,对患儿的病情恢复和身心健康很有帮助。“鸟巢”的制作简单,不影响肺炎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同时,开展此项护理,强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保证护理质量,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顺应了优质护理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世超.新生儿肺炎200例X线诊断体会[J].实用儿科杂志,1993,8(3):239.
[2] 毛云霞,胡超芬,钟政武.新生儿肺炎98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8):1102.
[3] 黄人健.护士手册.北京: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