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入门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护理专业;日语教学;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就业的需要,部分高校在护理专业设置了日语方向班。[1]本文从护理专业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进而探讨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日语教学质量。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材选取随意,缺乏规范性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护理班所采用的大多是内容比较陈旧、以翻译法为主的日语教材,要么是根据院系的教学计划继续从过往使用的入门教材中来选取,要么是从教师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教材来选取,教材的选取随意性很大,那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交际性为一体的教材却很少采用。[2]同时,由于很多教师没有医学学习背景,遇到不懂的医学或护理专业问题就简单的绕过去,增加了知识传授的随意性,使护理专业的日语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专业日语教学的效果。
1.2教学模式呆板,缺乏创新性
教学模式呆板,创新性不够是护理专业日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很多高校对护理专业的日语课重视程度不够、要求不严,致使很多教师授课时照搬的东西多、自创的东西少,依然延续着“三个中心”(教师、课堂、教科书)及其依赖型、被动型、单一型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护理专业日语课堂的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死板的单词―语法―课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听说等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基本无法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对日语学习的要求。[3]正是由于不愿意创新能够调动学员积极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进而极大的打击了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部分高校日语师资力量不强,能讲出受护理专业学生好评的高质量的日语课的教师不多,师资的配备也不尽合理,产生了成倍增长的学生人数与有限的师资配备之间的矛盾,客观上造成了不得不采用大班型授课的方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3]但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又困难重重:一方面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在高校教师比较待遇不高的情况下,日语骨干教师流失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选择继续深造和进入外企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年轻教师成长空间受限,很多年轻教师是日语或相关专业硕博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他们的基本素质好,但缺乏教学经验,在短期内很难成长为高校日语教学的中坚。
2.2教研经费不足
正常的教研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但目前部分高校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都普遍存在着日语专项教研经费不足的情况。教研经费的不足,对日语教学教研工作的影响非常大:一是没有足够的经费订阅最新的日语报纸、日语杂志和日语前沿护理文献;二是没有足够的经费从事日语教学的课题研究;三是没有足够的经费供日语教师深造学习,有的日语教师在高校工作三五年,还从没有外出学习培训过。
3加强和提高日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能力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护理专业日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部分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加投入,通过多种方法,逐步建设一支素质优、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是建立日语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制度。加大选派日语教师到日本或国内综合类大学培训进修的力度;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教学实践活动。二是探索建立符合高校护理专业日语教育培训特点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使教师队伍实行优胜劣汰。三是坚持专兼结合,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资源,寻找聘用日籍教师或日语教师志愿者作为兼职教师,以形成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3.2精选教学教材,完善教学内容
护理专业日语教学教材的选用,应该尽量突出“实用为上”的特色,在基本满足学生掌握日常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再补充增选一些能够扩大学生医用日语词汇量、提高日文医学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难度适中的教材,抑或是由教师适当选编一些简单、实用的能够再现医学专业所学的医学会话短文。通过精选并使用这类教材,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找到日语知识和医学知识的交叉点,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把对日语学习短暂的热情化做了长久的坚持。[3] 此外,在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教师将日语教学与文化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就业空间将大大提高。[2] 这对于对于完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3.3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讲课艺术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必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和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和学学相长。因此,必须要深化护理专业日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尝试由灌输式教学转为互动式教学、由课堂式教学转为情景式教学、由大锅饭式教学转为菜单式教学。注重把互动式教学贯彻到护理专业日语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情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新方法,不断提高讲课艺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得、学能所用。
参考文献
[1]胡志伟.非日语专业日语教学中口译训练法的导入―以河南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日语方向)为例[J].科技信息,2011,(24):141-142.
[2]姜海云,金星.关于护理专业日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16):75-76.
[3]杨慧娟.关于医学院校非专业日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网络财富,2009,(1):126-127.
1.1入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
我院助产专业开设了五年制高职助产和三年制大专助产。五年制初中毕业生入学年龄小,文化基础弱,个性张扬缺乏自制力;三年制高中毕业生录取分数线低,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只好选择专科教育,高考失利使学生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大,较大的心理落差使学生易产生沮丧、自卑的心理,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低。《基础护理学》作为临床课程的先行科目,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临床思维起到重要的作用。
1.2专业定位不明,专业认同感不强
助产作为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使国内的助产教育明显滞后。模糊的专业界限使助产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定位、职业理想和价值感到迷茫,认为《基础护理学》与自己专业相关性不大,未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即使是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基护实训课,助产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较差。
1.3对基护实训课重视度不够
职业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临床一线卫生机构培养实用型医疗人才。助产士作为妇产科室的专科护士,助产、护理操作技能缺一不可。《基础护理学》是临床入门课程,临床操作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与护生相比,助产专业的《基础护理学》实践操作教学应结合助产特色,满足岗位需求。助产士虽与护士不同,但协助孕产妇基础生活护理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其中部分基护操作还与助产专业密切相关,如女病人导尿术、胎位不正矫正、头皮静脉穿刺等。助产专业学生注重妇产科相关实践性操作的练习,却忽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2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助产特色
2.1加强专业教育,提升专业认同感
助产专业学生定位不明确是普遍现象。专业教育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全面的认识,提升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基护的第一堂课,课程介绍中充分结合助产专业,将基护与助产密切相连的知识点通过图片、案例等等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其认识到学习基础护理的必要性。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护士与助产士的职业共性与差异性,而不能统一按照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基础护理教学中不断融入助产专业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基础护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也有助于助产学生正确职业观的形成。
2.2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国内助产人才队伍的学历组成多为中专、大专层次,助产专业也大都只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学员入学基础较差,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基础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专业教育外,还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调整。
2.2.1调整基护教学内容
助产专业没有配套的基护教材,与护理专业一致,在职业需求符合度上有所欠缺。在教学内容上应作出调整,适当删减或增加部分内容,选择与助产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加以重点讲解。比如:在饮食与营养章节围绕孕妇营养需求、孕妇该采用的治疗饮食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实验教学中,重点讲述产科隔离制度、手卫生消毒、导尿、头皮静脉穿刺等等内容,突出与妇产科相关的基护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保护具的使用、铺床等较为次要的内容,可交由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2.2.2优化基护的课程配置,改良教学方法
关键词:涉外护理英语 中职学生 教学对策
涉外护理专业旨在培养能在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里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等工作的技能型双语护理人才。该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然而,近年来,随着招生生源的变化,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效果不甚理想。面对这种现状,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基础,培养出合格的涉外护理专业的中职人才,是中职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形势与现状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中国。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业内专家指出,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然而, 尽管需求量大、薪资诱人,我国护士的“出口”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入门的门槛要具备三年的护士学历、较高外语水平。其次,要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英语不过关、通不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几乎是所有海外护士不成功案例的主要原因。因此,强化英语学习,开展涉外护理英语专业成为我国护理人才出国就业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英语基础薄弱。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音发不准,词记不住,对英语不甚感兴趣,在英语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第二,英语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涉外护理专业是集护理知识和英语技能于一体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又能熟练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以及涉外护理知识。由此要求从事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英语教师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具备从事涉外护理工作所需的英语知识;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承担教学的老师,不仅应具有英语教学的本领,而且还应具备通用医学特别是护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大多数的英语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类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尽管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和良好的英语教学能力,却一般不具备医学相关的知识和临床经验。第三,教材不适合,教学目标不够规范。目前涉外护理专业能够使用的英语教材仅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的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事业部编辑的《涉外护理英语》系列教材。这部教材需要在非母语语言环境和外域文化的基础上使用,也是目前高职涉外护理专业培训教材。目前中职卫生学校也只能选用这一套教材中的《情景对话》和《阅读与写作》。但是,对于英语词汇量过少,还未掌握系统英语语法知识和结构的中职学生来说,这部教材的使用仍存在很大的困难。例如,《阅读与写作》中第一章节第一小节的阅读材料中,大约300字的文章中就有37个新单词,涉及到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被动态、定语从句等语法知识,对于只有初中英语水平的中职学生来说,教材水平与学生基础不相符。第四,缺乏涉外护理英语语言环境。学生学习英语最终是与将来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伙伴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之间的英语对话,没有针对性的英语学习和可置身其中的涉外语言实践活动,很难获取实际运用的各项能力。
二、教学对策
(一)改进涉外护理招生制度
涉外护理专业和普通护理专业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英语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发展潜能及兴趣。中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其专业的技能目标和就业竞争优势,更不能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吸收未达到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所需基本要求的生源,以免对后续教学形成障碍。因此,在招录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时,应了解生源的英语学习程度和考试成绩以及其对英语的兴趣和要求,把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和相关要求告知报读此专业的学生,同时,在入学之际进行摸底测试,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录进本专业。
(二)强化教师护理知识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师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水平,应培养一支具有英语教学科研能力和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英语教师参加教学学术研究,以研促教,提高从事涉外
护理英语教学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建立长效的教师继续培训机制,选派英语教师参加新知识更新培训班及医学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 这样才能提高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人才的目标。
(三)教材与国内护理教学结合,进一步规范教学与管理
从国外护士培养的视角出发,以英语的语言形式把我国护理教学内容延伸到国外护理活动中。加强与国际护士教育的接轨,以现代护理概念、知识、技术、人文为基础,借鉴国外健康服务管理与护理教育体系,建立规范、标准的涉外护理英语教育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和责任, 同时,把专业知识和方法、语言、国际化评价形式融合起来,构建积极的、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
(四)变革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提高人才的质量,关键在于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知识传承为价值取向,以“教师—教材—课堂—应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培养涉外人才的要求,应进行深刻的变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和兴趣低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提高听课效率,另外,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案例教学和实务能力的训练,补充合适、实用、相对系统且适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设置有关护理工作的门诊对话情节,让学生学会把英语应用于实践中。总之,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新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涉外护理学习环境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技能。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化的培养环境是关键。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应本着这一原则,注重职业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探索出学校和涉外医疗护理服务机构的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训的新模式。学校通过产学研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提高教育质量。邀请医疗护理服务机构从生存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向学校提供物质、智力和信息方面的资源参与学校对职业人才的培育过程,从而获得人力资本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吉米·林.涉外护理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广西中专外语教学研究会.中专英语学习指导[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护理专业
作者简介:马菡(1976-),女,江苏常州人,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杜开群(1979-),女,四川泸县人,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 泸州 64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泸州医学院教改课题项目“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批文号:20110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30-02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形成交际障碍。
2.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基本要求》强调: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要遵循“实用为主”的原则,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1972)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与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等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恰当的语言。现实性主要是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这都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换言之,文化成为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环境、健康、护理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包括独特的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习惯、信仰、价值观等。建立互信的护患关系,满足病患需求是护理实践的关键。随着护理专业的国际化,护患在交际中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尤为重要。在我国现有教学条件和环境下,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因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这既适应了现代护理的新要求,又使得英语教学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基本要求》的要求。
因此,在护理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把跨文化教育列为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注重英语的功能、交际和语用,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导致护患交流中沟通障碍的常见因素
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划分使得沟通障碍相应地分为语言类沟通障碍和非语言类沟通障碍。又由于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过程,因而文化因素成为影响有效沟通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患者的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要根据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沟通手段,恰当地传递和反馈信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妨碍护患间的相互理解,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多元文化的护患沟通中常常产生如下跨文化交际障碍:语义理解障碍、体态语言障碍、时空习俗障碍和沟通内容选择障碍等等。这些障碍都会造成护患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进行跨文化教学,尽量帮助学生有效消除此类障碍。
三、跨文化教学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英语与汉语中体现文化差异的内容加进去,使学生在用英语与患者交流时能够主动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得体、有效地与其沟通,完成护理任务。
1.在语言讲解中渗透文化差异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更附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对语言层面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必须加以引导,使学习置于文化背景之下。
如birthday suit这一短语。学生们了解“生日”的含义,并能将其与庆祝、礼物等联系在一起,往往将其望文生义理解为“生日盛装”、“新衣服”、“好衣服”等。课堂讲解时可以结合护理学生专业,让学生联想人出生时的情景,从护士的角度用词、短语或句进行描述。随后引入短语的含义,即complete nakedness(赤身)。告诉学生短语源于人出生时的情景,是英语中一种幽默、委婉的表达法。这样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在今后护理工作中避免交际障碍,妥善地同病人交流,提供有效服务。
另外,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的注释。如病患对护士提供帮助时,中国人回答“不需要”可能表示他不需要帮助,也可能是习惯上的客气却期待其帮助。而美国人回答“No”则往往表示真的拒绝帮助。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根据文化因素准确地判断语言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属于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国家,人们没说出的内容可能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内容;而英语国家大多数则体现出了一种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人们在沟通中主要依赖意义传递过程中使用的词汇。
2.在口语训练中渗透文化差异
因受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学生口语学习中应加以注意,特别要结合其工作特性,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西方人独立、自主、自我的文化个性。为表示关心,护士习惯对病人说“Drink plenty of water”或“Put on more clothes”等。但在西方文化中,这类话语带有“保护”或“命令”的含义,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无用或自己的权利受到他人的干涉,从而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在英语课堂上,引入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其文化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可以用“I do hope you wi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Look after yourself.Have you been to the doctor?”等语句来表示对他的关心和提醒。
3.非语言沟通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
非语言沟通主要表现为体态语的运用。不同文化环境中同一种体态可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可以采用实践法,创设语言环境,带领学生进行情景演习,将口语训练和文化感受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差异。如在与病患交流时目光的处理。在我国,讲话时盯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护生在和患者交流时往往看着医嘱、体温计或盯着输液瓶,以避开患者目光。然而在西方国家,谈话时目光对视(eye contact)表示真诚和关注,给人以信任感。不断向患者传达相关的健康信息是护士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情景演习教育可以使护生在和患者沟通时有意识地注意眼神的交流,从而获得患者信任。
四、跨文化教学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进入高职院校被一些人视为“失败”,这种歧视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其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在心理上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和不平衡性;在学习上缺乏学习兴趣、动机。
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可以使英语成为高职学生求知和探索的重要工具。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淡化那些基础薄弱学生的畏难情绪,从简单的日常交际语言入门学习英语,从而缓解他们学习时的紧张心理。同时还可以通过介绍西方民俗风情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学习热情。使学生得到一定的中外文化的熏陶,具备多元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减少其语用错误。
护理工作是一项神圣且技术性、沟通性强的工作。医护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有情感的社会人。只有加深对各国文化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用适宜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最大限度的满足有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护理需要,促进疾病的康复。特别是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跨文化教学可以使他们在掌握语言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遵循外国的生活习惯及风俗,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能促进涉外护理教学的发展。
五、结束语
在护理工作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使护士能够尊重文化间的差异导致的生活习俗不同而区别对待每一位患者,有利于护理人员与患者成功地进行交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切、舒适的服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进行交流,甚至顺利地通过涉外注册护士考试,成为合格的涉外护理人才,依赖于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训练。因此,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应该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护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朱玉婷.涉外护理必须注意护理技能以外的素质培养[J].护理教育,2005,(23):64-65.
[2]李继坪.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教程[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3.
[3]Stephen P.Robbins,Timothy A Judge.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2.
[关键词]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分层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是教学活动组织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保证。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院护理专业进行了师资梯队分层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培养提高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对象
培养对象是学校护理系专业课程专职教师,共32人。
二、方法
(一)综合分析师资状况,合理划分师资梯队
分析各位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执教年限、业务能力等情况,依据学院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将师资队伍划分为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等六个层次。
(二)制定分层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
1.新入职教师实行导师制,为期1年。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案书写、课件制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程指导。要求新教师全程随堂听课,了解教学纪律,熟悉教学组织过程,带教期满一年,对新教师组织入门公开课和转正公开课,评审合格方能上岗执教。2.青年教师独立承担1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完成执教课程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设计、教案书写、课件制作、考试命题等基本教学工作。主动提升学历层次,攻读硕士学位,在三年内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能力培训,训练教学基本功,多向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观摩课、示范课,不断增强教学能力。坚持长期深入临床一线进行临床护理实践,每学年顶岗实习不少于两个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培养期(3年)内申报校级教改项目或课题1项,发表教学教研论文不少于2篇。3.骨干教师独立承担1~2门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完成执教课程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好评。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学科课程教学。加强自我学习,定期外出进修学习和临床实践,每学年至少2次,不断接受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掌握学科领域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理论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主动承担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带教指导工作,每学年在教研室内或系里进行一次示范课教学,有条件时承担一名新教师的带教工作。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培养期内,主持州级课题1项或参与省级课题1项,每年发表教学论文1~2篇。4.教学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带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讨论,解决教学问题,开展教学专题讲座,每年1~2次,并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期内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或成功申报教改项目1项。主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把握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每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至少1次,在校内开展学术讲座1次,发表学术论文1~2篇。5.课程负责人负责本门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计划,分配课程建设任务,组织和带领课程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活动,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考试方案,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等,每年汇报课程建设进展1次。负责对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反馈和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个学期上报一份教学质量检查反馈报告。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组织课程教师制作课件、微课,开发慕课、网络教学平台。6.专业带头人组织和带领本专业团队成员开展专业建设,及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制定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完善,每三年修改1次,每年进行1~2次专业报告。注重行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品牌。
三、效果
(一)形成科学合理的师资梯队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层培养,护理专业教学队伍已经形成了专业带头人引领、教学名师示范、骨干教师强劲、以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师资梯队,不仅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也建立起一个成员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老中青有效衔接的教学团队。
(二)团队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每学期期末教学评价考核中,32名教师在学生评价(百分制)中,得分均在90分以上。在学院教学督导组的检查性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能力考核中都得到一致好评。指导学生参加云南省高职护理技能大赛,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学生次次获奖,指导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整个师资队伍的理论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近三年来,护理专业课程教师荣获省级奖励7人次,州级表彰6人次,完成州级课题研究3项,成功申报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州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州级教学成果优秀二等奖1项,发表教学论文60篇,参编全国规划教材12本。
四、讨论
护理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及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分层培养模式是在综合分析教师执教时间长短、职称等级高低、教学能力强弱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分层培养计划,为每一位教师“量身订制”培养目标和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基础和能力上,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符合个人自身情况的最大目标,实现个人自身的最大价值。同时,分层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老中青有效衔接的师资梯队,避免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断层现象,保持了教学队伍建设发展的连贯性,对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杨侃.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资培训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38.
[2]左凤林,刘奉,谭严,等.“院校结合”打造“双师型”高职护理教学团队[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39.
[3]朱春梅,王燕,田免红.加强专兼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95.
[4]何新荣,黄合婷.构建本科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5]刘振华.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