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残疾护理的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摘要】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重要组成成员,社区护士为社区人民群众提供综合的卫生保健护理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及时、经济的各种护理服务,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社区护士角色;社区护士的能力
1 社区护士的角色
1.1 健康意识的唤醒者:社区护士有责任唤醒社区人群的健康意识,促使人们积极主动的寻医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及健康观念,注重生活质量。
1.2 护理 服务的角色:这是社区护士比较熟悉的角色。其任务是评价个案需要,与个体共同制定合适的 护理措施,提供直接的护理。
1.3 教育和咨询的角色:社区护士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咨询,使他们改变危险,提高其健康意识,更多地了解健康知识,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4 组织和管理的角色:在社区护理卫生服务机构中,社区护士总是充当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她们需要负责人员、物资的管理,需要组织各种活动,如组织本社区有同类兴趣或问题的人员学习,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技巧。有时还需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1.5 协调与合作的角色:社区由许多家庭、卫生机构、社会机构及行政机构组成。在这个团队中,有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心理医生、药剂、防保人员及政府行政人员、居委会等,社区护士要活动于这些集体与人员之中,必须有较好的人际交流和协调工作的能力。
1.6 观察者与研究者:在社区卫生组织中,社区护士既是一名敏感的观察者,需要及时观察疾病的早期症状、儿童的生长发育问题、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及家庭和社区中的问题,社区护士还是一名研究者,她可以自己领导一项专题研究,也可以与别人合作研究。研究的课题可以是流行病的调查、行为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等,也可以是疾病的致病因素或条件以及其他与健康有关的课题。
1.7 社区卫生代言人:社区护士需了解有关卫生政策,如社区出现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以保护社区居民的健康。
社区护士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在这些角色中,社区护士做到什么程度,起到什么效果要靠自己的知识、技巧和灵活运用。
2 社区护士所应具备的能力
社区护士不仅仅要具备一般护士所应具备的护理基本能力,而且还要必备以下七种能力。
1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既需要其合作者的支持、协助,又需要其护理对象的理解、配合:社区护士的主要合作者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其他卫生工作人员,如全科医师,以及社区的管理者,如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社区护理的对象则是社区的全体居民,如病人、家属、健康人群。面对这些具有不同的年龄、家庭、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合作者和护理对象,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2 综合护理能力 综合护理能力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根据社区护理的定义及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社区护士即是全科护士,强调一专多能,将面对各种病人和残障者,如外科术后的病人、脑卒中恢复期的病人、精神病病人或临终病人等等。在工作中,就不免要应用到内科、外科、神经科、精神科、中医科以及老年和康复等方面的护理技能。因此,社区护士必须具备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
3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 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护士,常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在医院,护士遇到问题往往可以与其他护士、护士长或医生研究解决;但在社区,社区护士将独立地进行各种护理操作、独立地运用护理程序、独立地开展健康教育、独立地进行咨询或指导。此外,无论是社区的服务站还是病人的家里,其护理条件及设备与医疗机构均有差距,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或应变的能力。因此,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或应变能力对于社区护理人员非常重要。
4 预见能力 预见能力主要应用于预防性的服务,而预防是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社区护士有责任向病人或残疾人、家庭及健康人群提供预防性指导和服务。在医院,临床护士主要运用顺向思维,即针对已发生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实施;而在社区,社区护士不仅要运用顺向思维,还要运用逆向思维,即在问题发生之前,找出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潜在因素,从而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在护理病人或残疾人时,社区护士应有能力预见治疗、护理中可出现的变化以提前采取措施;对于病人或残疾人的家庭,社区护士应有能力预见到疾病和残疾将给家庭带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如在健康上、经济上、心理上的影响;对于社区的健康人群,社区护士也应有能力预见到可能将会发生的健康问题。因此,预见能力也是社区护士所应必备的。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脑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49-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幸存者中75% 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是集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粉碎清除与生化酶促进血肿液化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它既避免了外科开颅手术引起的大范围脑组织损伤和严重的功能障碍,又较为及时地清除了血肿,有效地控制了颅内压力,减轻了血肿压迫和血肿中有害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1],能降低死亡率、缩短血肿吸收时间。通过对我院脑外科2011年9月- 2013年6月收治的49例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分析,提高了对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4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9例、女10例; 年龄33~78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150~240/90~140mmHg;CT检查:额叶出血10例,颞叶出血10例,基底节区出血20例,脑干出血9例;出血量30~110ml;发病时间1h~1d。
1.2 治疗结果
经治3个月后,临床治愈13例;好转25例;无变化6例;放弃治疗5例。
1.5 对比评定分析
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4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分为后治组25例与先治组24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出血部位、出血量、GC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性别、年龄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比较后治组死亡率、重度残疾率均有降低,但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 分别为2.22、1.99。P均>0.05)。
2 护理体会
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后24小时内是再出血的绝对危险期,术后3 天--7 天为脑水肿的高峰期,也是呼吸道感染、应激性溃疡出血等并发症的好发期。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变化,以及时发现再出血及脑疝形成的先兆。尤其是在注入尿激酶的最初2小时内更应严密观察。
2.1 心理护理
早期的心理护理主要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由于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是一种新兴的诊疗技术,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不了解,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护理上我们重点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上述心理状态,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特长、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的基本知识、手术的优越性等,让他们对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手术医生有信任感,对手术产生安全感。亦可请痊愈未出院的患者现身说法,进一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的了解程度。患者神志清楚或由昏迷转为清醒后,多因偏瘫、失语等不适而急躁不安、恐惧,甚至有悲观绝望的心态,常常失去生活的信心。部分家属也会认为患者不是死亡就是半身不遂。我们需耐心解释,向患者介绍治愈的实例,使患者和家属树立信心,要动员家属,给正在恢复中的患者提供更多的关爱,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与康复。
2.2 血压监测
严密监测血压变化,是预防再出血和脑缺血的关键举措,对有慢性高血压病史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160/80~90mmHg,高于上述标准应采取适当措施控制血压,防止引发再出血[2]。同时注意不宜将血压降得太低,防止因脑灌注不足而诱发脑缺血。
2.3 引流管的监测
对于持续性体外引流的患者,应每30分钟巡视病房1次,观察引流管是否受压、折叠,有无引流物堵塞及引流液的色、质、量,每日清晨更换引流袋1次,引流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天~5天,以防止颅内感染。引流袋高度以脑室中线上10cm~15cm为宜。由于部分患者术后常出现烦躁,因此应注意严防引流管滑脱或被患者拉断,因一旦引流管被拔除,伤口不能及时处理,造成颅内外相通,易于导致气颅或颅内感染。我们曾遇2例患者术后自行拉断了引流管与引流袋相接的连接管,幸被我们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才未出现颅内感染。
2.4 体温监测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容易出现中枢性发热,在伴发感染时也会出现感染性发热,临床上应注意区别两种发热。对体温超过38.5 ℃者,应给予有效的物理降温,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和耗氧量,防止脑水肿加重,可采用头置冰帽、冰袋、冰毯等。如考虑与感染有关,应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生素以尽快控制感染。
2.5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和治疗
根据病情早期进行鼻饲,昏迷者或伴有吞咽困难者,术后3天左右即可开始鼻饲,鼻饲食物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为主。为防止应激性溃疡,常规应用西咪替丁等控制胃酸的药物,亦可鼻饲胃肠动力药和胃黏膜保护剂,严密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特别是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的患者。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频繁呃逆、呕吐等应激性溃疡先兆症状及大便、呕吐物颜色,以便早发现,早处理。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应及时使用止血、制酸、保护胃黏膜制剂。
2.6 预防泌尿系感染及褥疮
对保留导尿的患者应给予膀胱冲洗2次/d,每周更换引流袋2次、每两周更换导尿管1次,引流袋中尿液应及时倾倒,并观察记录尿液的量及性质。导尿管及引流袋应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尿液返流。也可适量应用抗生素,每日用碘伏擦拭外阴及尿道口。防止发生褥疮的措施主要是睡气垫床、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并注意每2小时左右翻身、拍背、按摩1次。我们护理的49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压疮。
2.7 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是缩短住院日,减少致残率的关键。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的患者,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级智能、语言训练及肢体功能锻炼。昏迷病人主要是加强护理,早期瘫痪多属于弛张性瘫痪,应注意做被动运动及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防止肌肉、韧带、肌腱挛缩。下肢应用软枕或托板支持足掌,使踝关节屈曲90°,以防足下垂。若患者有意识活动,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和具体方法。如与患者进行交谈,让其回述以前的事情,做一些简单的数字运算。患肢的功能锻炼应每日进行,时间由短到长,力量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注意运动与休息交替,循序渐进。逐渐练习抬头、坐立,协助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站立、走路等基本的自理生活的能力的锻炼。对失语病人,应根据不同失语方式进行训练,从单音、单字开始或采用视觉逻辑法和手势法,以促进语言能力恢复。
3 总结
近来,广大患者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除了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外,还需要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而且,恰当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由于我们重视了护理工作,49例重度脑出血患者未出现严重的护理并发症,尤其是后期护理经验相对较丰富,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活动具有很高的风险。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和每一项操作,稍有疏漏,就有可能在护理过程的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导致护理差错或事故发生,使病人遭受不应有的不良后果,构成护理缺陷。护理缺陷不仅会给病人造成组织器官损伤、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而且给医院、科室及当事人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甚至承担法律责任。护理行为涉及到法律问题已引起护理界的高度重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新颁布的《条例》对医疗事故有了明确的概念: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其构成要件之一就是行为的违法性所导致的人身损害后果。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避免或减少医疗事故的措施之一首先即要人人懂法:深刻认识和理解相关的医疗护理法规,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然后自觉的守法、用法、依法行护,在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从法的角度来审视护理行为,防范护理纠纷,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到人人懂法到依法行护,我院护理管理部门认识到对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医疗安全强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各种教育、规范、培训等手段,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明确自己应具备的条件、行为、规范及法律身份,以及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等。
1 强化法律制度意识和法规教育、对护士进行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是调整人们在医疗卫生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程。在我院护理人员中,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不很了解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护理人员法制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与患者明显增强的法律意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为导致护患纠纷及医疗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护理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强化意识和法规教育,掌握其内容和要求,明确与护士直接的关系及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和权利,深刻认识实施护理服务是在依法履行护士的义务。从法律角度理解提高护理质量的意义,正确履行职责。我院采取各种途径对新老护理人员进行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新进护士上岗前积极做好医疗法律法规岗前培训,采取先集中学习医政法律中护理法规、有关的法律规范及规章制度,如《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医院护理工作人员职责》、《医德医风规范》、《药品管理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缺陷管理制度》、《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护士礼仪规范》、《护患沟通规则、制度》等规章制度,然后分组讨论,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法律问题,分析当前医疗市场形势,护理差错事故典型案例讨论活动,并写出总结、再考核、评定、合格者作为录用要求之一。对在职护士,定期组织院内、科内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和讨论,要求人人参与,从自身角度谈差错的成因和预防,如对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执行医嘱不严格,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擅离职守等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以使每一位护士都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日常护理工作生活表现出的缺乏耐心、情绪不稳定、操作粗糙、做事粗心大意的护士,各级护理管理者通过谈话、教育等予以具体指导,尽可能消灭发生差错的诱发因素。学习讨论结束后,科室或个人书写小结、体会、建议等书面文件交护理部,同时采取理论考试、抽查抽问等形式对护理人员法律法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评定、汇总,其结果作为科室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2 加强护理基本功能训练、规范护士行为
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每位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护士技术操作常规、专科护理常规等是长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确保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护理操作的准确、规范以及护士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病人的身心。事实证明,护士行为不规范,业务生疏,技术不过关均是发生护理缺陷的重要原因。因此,我院护理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全院护士“三基”、“三严”培训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对全院护士进行护理基础行为规范训练,抓好全院护士的护理业务素质和护理服务质量的巩固和提高,认真做好“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并为护士参加继续教育提供条件,使护士的行为逐步熟练化、规范化、科学化,使护士对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更准确、熟练,进一步增强护士的职业信心,并能有效地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
3 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护理缺陷是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的,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防范护理缺陷的一个重要方面,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美誉,必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热爱护理专业,用保障人类健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护生命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在奉献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时刻以护理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我院护理管理部门则通过组织各种形式:文艺表演、心连心活动、基层义诊等提升护士姐妹的职业情操,在具体工作则做到奖惩分明,对那些“兢兢业业、爱岗敬业、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视病人为亲人”,为病人提供满意医疗护理服务的“优秀护士、爱心天使”给予表扬奖励,对那些职业道德素质差,为病人造成伤害的护士以惩罚。
一、市区农村残疾人基本情况
二、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一)村级卫生室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农村残疾人大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信息闭塞,出行不便利,加之,自身行动受限制,使得他们到城市乃至到乡(镇)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难度很大。如果充分利用村级卫生所,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训练,就会得到康复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市村级卫生所大都建在本村的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到每个自然村,大大方便了残疾人。加之,卫生所的村医(防疫保健员)对本村残疾人的情况比较熟悉,便于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高闸镇在离乡村卫生所不远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由自治区残联配发的一套康复训练器材,有残疾人和老年人在接受训练。居住在附近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每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效果比较明显。
(二)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根据走访调查,市区各乡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宁政办发[2005]180号)精神,加快村级卫生所建设步伐,基本形成了有场地、有人员的村级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各行政村均已建起了村级卫生所,面积在40-60平方米,并且配齐了村医(防疫保健员),配备了简单的医疗卫生器械。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大部分村卫生室职责已经上墙,但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空白。
(三)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体制机制有了雏形。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当地村卫生所的管理工作尚不完善,乡镇每年按照一定的指标要求,对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按照所在行政村总人数每人每年2元卫生服务费的标准发给村医,所需资金大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个别从本村全体村民公积金中提取。村级卫生室所售药品均由市级卫生部门统一配送,零利率销售给病人,村医出诊时可收取一定的出诊费用。如果就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对村级卫生所实行专项考核,并配备必要的设备,落实激励政策,那么村级卫生所所承担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就会开展起来。
三、制约我市农村开展残疾预防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区现有的农村卫生所,除个别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外,其它均未配备。
二是村医(防疫保健员)专业康复知识缺乏。残疾人康复指导与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参与康复指导和服务人员必须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如何提供服务、记录和评估的方法,简单实用训练技能,家庭康复护理等知识。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村医(防疫保健员)对康复知识了解得不多,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三是缺乏对村医(防疫保健员)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监管和激励机制。由于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报酬主要靠政府医疗性补贴和自己创收,收入相对偏低,而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难以调动其积极性。
四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工作跟不上,我区农村大部分残疾人由于缺乏康复知识,对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残疾人自我康复保护意识淡薄,自愿康复、配合康复的主动性不强。根据调查显示,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因不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接受康复训练,以致错失了最佳时机,落下终身残疾四、关于建立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根本上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加强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我以为以下措施以借鉴和采用;
(一)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十一五残疾人康复计划,把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发挥主导作用。
卫生部门要加强医院康复科(室)的建设,特别要发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作用,增加康复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提高康复质量,确保农村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民政部门要在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时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其中,给予扶持,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康复困难。
财政部门要将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经费保障。
教育部门要将残疾人康复专业纳入自治区教育发展计划,培养一批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并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
计生部门要抓好生殖健康工程,研究和解决好新形势下的婚前检查工作,下大力气做好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和计生药物宣传教育工作。
交通部门要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造成新的残疾。
公安部门要积极参与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
各级妇联要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做好残疾妇女、儿童的康复工作。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红领巾助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救助活动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残疾人康复宣传工作。
各级残联负责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规划制定、经费筹措以及协调实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农村残疾人康复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和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的相关政策,指导和协调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业务,宣传普及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协调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二)加强村级卫生室阵地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监管机制,确保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
村级卫生所无论是从其地理条件,还是人员配置上,都具备了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最方便、最直接、最快捷的残疾预防宣传和康复服务的条件,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
一要加大康复器具投入力度。康复器具是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全市除个别乡镇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康复训练器具外,其他均尚空缺。为此,建议政府为每个乡村级卫生所配备1.5万元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器具。
二要有计划地组织对乡村医(防疫保健员)分期分批进行残疾预防和康复训练与服务专业知识的培训。要结合市区实际,借鉴外省(区)经验,组织对现有的乡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中短期专业康复资格培训,经考试合格的,发给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三要建立乡镇医(防疫保健员)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专项补贴。由于残疾人工作的特殊性,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大部分是属于无偿的。为充分调动乡村医的积极性,建议实行浮动津贴制度并将其列入**市财政预算,由市残联在参与卫生部门年度考核验收后,根据考核验收情况兑现发放。
四要加强对乡镇一级卫生所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市、区乡镇三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把指导乡镇级卫生室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列为主要工作内容,并把聋儿语训、智残、脑瘫儿童训练、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康复训练指导等项目纳入其中,推动乡村级卫生所康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康复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贫困救助力度,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残疾人康复与扶贫结合起来,逐年拿出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补助;同时制定并完善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政策,采取分级负担、减免费用等措施,解决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问题。各级残联要利用好政府扶贫资金、社会捐助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建立各类贫困残疾人专项救助基金,逐年对特殊困难残疾人实行有计划救助。
(四)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积极做好残疾预防。
要通过发放宣传读本、宣传画、宣传光盘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开展与残疾人康复工作有关的公益宣传,普及康复知识,提高残疾预防意识。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唤起全社会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要建立健全免费婚前检查等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机制,对先天残疾人实现强制免费婚检,避免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预防缺碘、氟中毒等环境因素致残;降低药物致残发生率;减少疾病致残;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工作,减少事故致残的发生。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控制残疾程度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