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20世纪末以来,由于对外开放,不同国家之间的来往增多,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体系。护理专业同样面临着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及提供多元文化护理的巨大挑战。涉外门、急诊护士顾名思义,服务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门诊病人和急诊病人。由于服务对象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是曾经感受过国外的服务;或是使馆人员或是成功人士,故患者在国际医疗门诊就诊时,无论是在语言能力方面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有较高的要求。

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心理或生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涉外护士应具备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流利的外语、涉外服务纪律等,这正是涉外护士的压力源,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压力是保持涉外护士身心健康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1 涉外门、急诊护士压力源

涉外护士不仅要具备较普通科室护士更高的护理技能、医疗知识、急诊急救水平,而且还要具备流利的外语(英、日),了解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及更加耐心细致的服务。尤其是对使馆人员的服务更需细之又细。此外国际医疗门诊集内、外、妇、儿、耳、眼、骨等十几个科室为一身,要求护士不仅要熟知各科的护理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各科的护理技能,因此对涉外护士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环境要求涉外护士应具备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流利的外语、涉外服务纪律等,这正是涉外护士的压力源,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压力是保持涉外护士身心健康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1.1 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

涉外护士无论是在语言能力方面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应具备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流利的外语、涉外服务纪律等,这正是涉外护士的压力源。而在急诊时又会遇到集体食物中毒;酒精、药物中毒;心梗病人;外伤病人;昏迷病人;自杀未遂病人;急产;宫外孕;消化道大出血;小儿高热惊厥;脑出血、脑梗患者等危重病人,病人病情复杂、变化快,涉外护士能用熟练的外语了解病情,掌握多学科的抢救知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稍不慎将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失,引起差错事故的发生。无论是体力消耗,还是精神上高度紧张都会使涉外护士身心疲惫,加重心理负担。

1.2知识缺乏。

国际医疗门诊集内、外、妇、儿、耳、眼、骨等十几个科室为一身,要求护士不仅要熟知各科的护理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各科的护理技能。从小儿头皮针到成人静脉注射;从内科病人到外伤缝合病人以及不断发展的护理理念、技术;而且还要具备流利的外语(英、日);了解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及更加耐心细致的服务使涉外护士存在对自身不满足及期望过高而产生忧虑的心理。

1.3 成就感缺乏。

国际医疗门诊服务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门诊病人和急诊病人。由于服务对象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是曾经感受过国外的服务;或是使馆人员或是成功人士,故患者在国际医疗门诊就诊时,无论是在语言能力方面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加之诊疗费较普通门诊贵,病人在心理上不易满足,更容易被病人指责,并且护士的社会地位较低,直接导致护士自感前途渺茫而产生消极的心理。

1.4 节律紊乱,生理机能下降。

涉外门、急诊护士工作量大,四天一次夜班,白班夜班轮值,饮食、睡眠无规律,造成易怒、易躁、生理机能下降。

2 减压措施

减压措施是指人们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压力释放的过程。

2.1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参加院内、外的各种护士继续教育讲座;科内的特殊病历讨论;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每周一次外语学习等培养学习兴趣。积极参加护理专科或本科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工作中严格遵守查对制度,熟练掌握抢救的各种仪器、技术及程序,提高应急能力。

2.2 放松心情。

倾听音乐、看电影、朋友聚会、聊天、卡拉OK、瑜伽静坐、健身、购物、集体活动、多看一些有益的书籍等均可减轻精神负担。放飞心情、放松精神、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情绪。必要时可借助心理医生的帮助。例如参加过SARS战役的护士多因事发突然,态势严重,工作危险导致护士压力过大,造成心理障碍需心理疏导。

2.3 加强团队合作,创造有序的工作环境。

熟知医护配合流程、药品的应用、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提倡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与病人及其亲属的沟通技巧,争取病人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2.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涉外护士除了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5 心理素质。

多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名人传记,提高自身的意志力,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稳定情绪,加强自控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提高安全的工作效率。

2.6 合理排班。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介入治疗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广泛运用于肿瘤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利用X线透视、CT定位、B型超声仪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也可以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并对其治疗护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10年1月,我院对29例肿瘤病人实施了介入治疗。男18例,女1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9岁,平均30.9 岁。肝癌19例, 子宫癌10例。

2 护理体会

2.1 治疗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在介入治疗前首先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介入治疗有所了解,避免紧张、恐惧情绪,护士用和蔼的语气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及手术全过程,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告知患者治疗中可能出现少许不适感,使患者情绪稳定,精神放松,积极配合治疗。

2.1.2 皮肤准备 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去除皮脂,指导患者洗浴时勿用力擦洗。改善局部情况,避免局部感染。

2.1.3 胃肠道准备 其次改善全身情况,注意营养调配,治疗前一天勿食易产气油炸食物,因会影响介入治疗,并会引起治疗中呕吐等不适,故术前常规禁食12h,禁饮6h。

2.1.4 介入治疗前完善各项相关检查 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2.2 治疗中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治疗中护士始终在患者身边,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绝对制动,以防损伤其他器官;在治疗的间歇随时为患者调整,使患者得到休息,利于治疗。

2.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改变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定时测生命体征,若出现心衰脑梗、心梗等出现时,应立即停止治疗,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2.3 治疗后护理

2.3.1 穿刺部位及生命体征护理 术后6 h内严密测T、P、R、BP、神志意识的改变,24 h内平卧,手术侧肢体伸直位制动12 h,注意肢体血供、皮温、颜色、感触觉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动脉搏动是否减弱甚至消失。如有肢体循环障碍,应行正确肢体功能锻炼,可抬高患肢予以热敷、按摩,并观察症状有无改善,如疑有股动脉栓塞,出现肢体发麻,则禁忌按摩,以防栓子脱落。 2.3.2 发热的护理 介入治疗后早期发热大多是由于肿瘤坏死产生吸收热,一般在38.0℃-38.5℃,不超过39℃。术后1周左右,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应注意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范围,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

2.3.3 胃肠道反应护理 介入治疗后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其中1例出现顽固性恶逆,一般以胃复安可缓解。注意腹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呃逆频繁者可予以利太林20 mg肌内注射,严重者可用灭吐灵内关封闭加穴位针灸。呕吐时嘱患者深呼吸,头偏向一侧,观察并记录呕吐物,排泄物的量、性质、颜色,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先兆,及时清理呕吐物,更换被污衣被。

2.3.4 饮食护理 术后先以少量流质温凉为宜,第2日可以半流质,第3日起可以恢复正常饮食,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但口味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2.3.5 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和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因为导管拔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够,患者术侧下肢未绝对制动,发生穿刺部位血肿也难免,但要及早发现重新包扎处理,以防隐患发生,发生血肿和出血常因局部压迫不当,反复多次穿刺血管,术后穿刺侧肢体过早屈曲,活动,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术后患者应卧床24 h,穿刺侧肢体平伸,穿刺处压沙袋,嘱患者在咳嗽或移动身体时用手压迫穿刺部位,防止穿刺点包扎敷料松动移位。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患者精神状态,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出,观察该侧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即肢体远端皮肤温度、色泽、脚趾动度和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1]。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观察;护理

心肌梗塞,称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严重的临床病症。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处粥样斑块与血液形成血栓,或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闭塞,供血中止,使心肌长期缺血而坏死。临床表现为严重而持久性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并发心衰、休克、心律失常;约1/3的病人有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在发病2天后,体温升高达38度,且死亡率高。大患者患急性心梗前有先兆表现,如:无心绞痛患者,可初发出现心绞痛;有心绞痛病史,发作频繁。若能及时辨证,及时的处理,可有效控制梗死范围及并发症。现将我院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密切观察及实施有效的护理的经验交流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其中男52例,女24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1±2.8)岁。患者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急性下壁梗死34例,高侧壁心肌梗塞6例,广泛前壁梗死25例,右室梗死11例。治愈72例,治愈率94.73%,死亡4例,死亡率5.26%。

2临床观察

2.1观察血压50%的心肌梗塞患者,出现休克症状,病理过程是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下降,使之血容量、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低下。血压过低克导致休克,常发生在患病一周内。要掌握疾病发作要点,严密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如发现血压低于80mmHg,及时进行休克急救。

2.2心电观察90%以上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是急性期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室性异位心律约占2/3。室性异位心律是严重的心律失常,患病24小时之内极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严重度,可逐渐发展而导致心室停搏或室性异位心律,亦可无任何予兆而猝死。临床护士要掌握室性异位心律有关知识及心律失常图形及心电图变化,正确心肌坏死或心肌缺血等病症,及时将患者心电图数值变化通知医生,确保连续的心电监测质量,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3观察呼吸监测血氧饱和度指标合理监测血氧饱和度,意义在于对肺的氧合血红蛋白携带氧能力进行评估。氧对心、脑、肝、肾功能的影响巨大,低氧时,首先出现代偿性心率加快,心搏及心排量增加,循环系统以高动力状态代偿氧含量不足;严重低氧时,由于心内膜下的乳酸堆积,ATP合成降低,产生心肌抑制,导致心动过缓,期前收缩,血压下降与心排量下降,出现室颤等心律失常及停搏,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抢救危重患者,需通过对血氧饱和度指标的监测,及时调整用药量、吸氧浓度、吸氧方式、改善缺氧症状。

3护理

3.1一般护理临床要对急性期患者进行进食、排便、洗漱等精心护理。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刺激性食物或饮料,戒烟。对于便秘者,可服用轻泻药或用甘油灌肠,防止大便用力造成病情突变。发病后一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让病人仰面平卧,平卧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心肌功能的恢复。恢复期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兴奋,强烈刺激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3.2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小时之内极易出现心律失常而猝死,为了急救用药,必须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行静脉穿刺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操作,避免采用下肢静脉输液。输液速度患者病情、药物性质进行调整,对心衰患者,要缓慢地进行输液,滴速应控制在20-40滴/min为最佳;对休克患者,输液速度可稍快,并观察尿量和神志的变化;应用扩张血管药物患者,输液速度宜慢,因为此类药物,对血压差影响大,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至少每30min测量1次血压;对于溶栓药物,要按规定的时间调整好滴速。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做好应急措施。

3.3吸氧护理患者发病初期,给予每分钟3-5升的氧流量持续吸入,这样有利于提高血氧张力,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疼痛,并有助于缩小梗塞范围。用氧过程中应按照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3.4溶栓护理溶栓治疗,是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措施之一。通过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对缺血心肌的再灌范围,改善左心室功能,并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猝死率。但出血是严重后遗症,临床要密切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及呕血、鼻衄、齿龈出血、血尿及便血现象,观察有无头痛,意识障碍等脑出血的征兆。并注意加强心电监护,血压监、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元时间等变化。定时记录与溶栓前做对比,胸闷、胸痛等症状是否好转,如有出血倾向随时报告医生,给予立即处理。

4预防措施

积极预防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纠下贫血与脱水;劳逸结合,避免过剧烈活动;避免高脂肪餐或一餐过饱;肥胖者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对心绞痛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过度紧张和强烈情绪激动;在已发生心梗患者,尽量避免在1-2年内做非急需手术。

5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起病急骤、病变快、病死率高,快速有效的抢救和护理工作尤为重要。临床验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与患者的情绪紧张有关,要掌握疾病诊断治疗要点,实施有效临床护理,通过监测,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张延云,郑淑兰,王菊香.老年急性多部位大面积心肌梗塞的观察与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5:255.

[2]黄崇平.52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观察及护理.右江医学,1999,(2):118.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1.病情介绍

患者,男性,80岁,于2014年8月就诊,患者主诉:右眼肿痛2月余,视物不见,伴有同侧头痛,恶心不适,未有外伤史,于10天前清晨眼部突然流血后,视物不清,且反复流血10天,随之眼痛、恶心减轻,方由家人陪同就诊,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既往曾因高血压导致脑梗,未做手术处理。患者于2010年曾行双眼青光眼手术,术后眼压控制不良,因患者全身状态不佳,未随诊。入院检查示:血压210/110mmHg,神志清,精神差,痛苦貌,视力右眼无光感,结膜囊内大量凝血,结膜、角膜、眼内结构不清,眼压等任何检查患者均不配合,左眼视力0.2,结膜上方可见滤过泡,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上方虹膜可见根切孔,晶状体及玻璃体混浊,眼底朦胧,随后住院行右眼眼球探查,眼内容物均不可见,球内充满暗红色血凝块,考虑患者年龄大,眼球不能修补,且已无光感,遂建议患者摘除眼球。患者同意后,行眼球摘除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术后送病理,结果提示为:眼球组织血肿坏死,未见有肿瘤组织。

2.患者的心理

2.1焦虑、恐惧、绝望的情绪

眼球摘除是眼球破裂的最不幸的结局,由于病人反复出血,疼痛10余天,病人已经从心里慢慢接受可能的最坏的结果,但眼球摘除可能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与社交,造成面部畸形,心里残疾,对患者身心产生巨大的压力,无法预料术后产生的后果及对左眼的影响,让患者产生绝望、恐惧的心理。

2.2 自我责备、自卑、孤独

由于眼球自行破裂在临床上及生活中是很稀少的,老年患者文化程度低,对疾病的理解不够,他们多数信奉迷信,有的患者缺少家庭的关爱,心中的意愿不愿对家人朋友表达,往往认为痛苦、疾病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他们常常会陷入自我责备,孤独自我的生活困境中。

2.3 患者家属恐惧的心理

当患者及家属得知要摘除眼球时,出于对病人以后生活自理,面部外观、家庭经济等情况的考虑,患者家属也可能产生恐惧的心理。但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及其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2],所以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还要对患者家属给以关怀和鼓励。

3.护理

患者从踏入门诊眼科时,即应由眼科专科护士给予全面的评估,洞察患者心理,从医生处了解病情从而针对相应的问题做出护理诊断,继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3.1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及患者家属,说话轻柔,动作轻柔,不对患者的面貌作恐惧状,在医生进行裂隙灯检查后应及时清除脸部血渍,用纱布覆盖患眼,表现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尊重。因患者已经反复眼部流血,所以患者自己对病情的预估已经到了极差的地步,但当真正面对摘除眼球这一现实时,对患者及家属的打击还是十分巨大的,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之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同时尽快安抚家属,消除家属焦虑心理,使之尽快配合护士工作。

3.2 安抚患者焦躁的心理

患者入院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及对病情的担忧,所以希望他人帮助自己,所以当护士看到患者及家属应主动迎上前,双手扶住病人的胳膊,步履缓慢得引导病人直接坐在裂隙灯前,言语轻柔地介绍要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切勿在病人看不清的情况下,生搬病人的头部放于裂隙灯前造成二次伤害,必要时,可轻抚患者,让患者信任医护人员,平稳患者焦躁的心情。

3.3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关爱

老年患者认为摘除一只眼睛就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可能会增加子女的负担,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此时护士应对家属进行心理宣教,在老人受到挫折时,最需要的就是子女及家人的关怀,亲情对他以后的生活乐观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鼓励患者子女多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交流,满足老人合理的要求,感情上给予安慰、关心,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老人感受到孝心与亲情,从而树立生活的自信,有家庭归属感。

3.4 让患者了解病情

做好患者的术后心理护理,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向患者介绍眼球摘除后可能导致交感性眼炎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后,告知患者一旦健眼发生不明原因的眼部充血、视力下降及眼痛等,要及时向医务人员反映,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

3.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社交圈越来越广,但当眼球破裂不得不进行眼球摘除时,面部畸形可能使患者恐惧与外界交流,我们可告知患者眼球摘除的同时,可实施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使患者了解义眼台材料的优点及使用要点,可缓解面部残疾的缺陷,增加美感,消除患者恐惧的心理,增强患者的社交信心。

老年患者眼球摘除的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护士应加强对病人的观察,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从而使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晚年生活更加愉快。

参考文献: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急性心肌梗死(AMI) 日前已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杀手,AMI患者如能早期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梗死的相关血管得到短时间内的侧枝循环建立,有效的缩小梗死面积或解除梗死,明显降低AMI死亡率,我院心内科在加强AMI护理工作以来,至2008 年5 月收治68 例AMI行静脉溶栓患者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心理护理

溶栓前因患者及家属对需要治疗病情的危重性不能深度了解,情绪易紧张,给予解释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使其可以积极配合,AMI 病人发病时常伴有胸痛,胸闷给患者带来濒死感使其紧张焦虑、恐惧,因此要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文化程度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应使用语言与非语言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来缓解紧张情绪,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治疗中的护理

1 应保持环境安静,保证患者绝对卧床,留一位患者最信任的家属在其身旁陪伴可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使其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2 在患者同侧上肢建立两组静脉通道,另一上肢用于测血压为方便抢救及补液,一组静脉通道应应用套管针同时也可避免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3 溶栓药物在输入过程中应在要求的时间内输入完成(由于是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过慢会降低疗效根据医嘱将溶栓药物尿激酶100 150 万u 溶于生理真盐水150ml 中按要求30min 内输完,其中前10min 输入总量的2/3, 后20min 输入总量的1/3。

治疗后的观察与护理

冠脉再通的观察 监护室护士可通过冠脉再通的间接指征来观察以下三点内容

观察症状:

1 如冠脉再通病人的胸痛在给予溶栓剂开始后2-3h内疼痛基本消失,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的疼痛症状,护士应巡视病房并询问患者症状改善程度,重视其描述病情的细微变化

2 如溶栓成功在静脉给予溶栓剂2 、3小时内心电监护可出现心律失常下壁心梗患者出现一过性窦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有或不伴有低血压。

3 观察心电图如果冠脉再通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 段迅速回落约50%。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经观察我院68例溶栓患者28例在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通常在溶栓后2h 内发生,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心电监护,有报道前壁梗死时多为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速等;下壁梗塞时多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因此护士须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不同部位梗塞易发生的心律失常类型及时描记异常心电图及早发现救治。

出血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约11% 患者出现出血的并发症,因此护士必须密切观察有无下列情况:是否有呕吐、意识不清、瞳孔缩小变化,判断有无颅内出血、是否有皮肤粘膜出血点、紫斑、齿龈出血、有无呕血、下消化道及泌尿出血征象

低血压状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血压降低时,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湿冷、烦躁不安等症状,可以发生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也可由于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损伤,扩血管药物等引起,护理中应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在溶栓进行时的30min 内每10min 测一次血压溶栓后每30min 测一次血压 6小时后每1小时测一次血压,但有些心肌梗死患者收缩压在90mmhg 左右时,伴心动过缓多为短暂性低血压状态,一般积极给予吸氧处理,疼痛适量给予罂粟碱及抬高肢体或补充血容量即可纠正。

强化康复指导

做好基础护理 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活动方面的指导及情绪上的安慰,使病人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安全渡过急性期,进入康复期后,应对患者宣传有关疾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如吸烟、酗酒、长时间搓麻将等,护士应指导其如何戒除不良行为,指导病人避免心绞痛的诱因: 饱餐、 情绪激动、 便秘、 劳累、包括体力与脑力两方面、 感染、 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等。心肌梗死溶栓病人的起床活动时间据我们临床观察应进行早期活动一般在溶栓治疗24小时, 开始活动但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以活动后不出现:心悸、气短、疲劳为宜,逐渐增加活动量,循序渐进,千万禁忌突然加大运动量,宜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1 缪丽.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6 4 2 452

相关期刊更多

工业控制计算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健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市教育局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