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8-2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职权责不明确。社区建设管理及建设过程中职权不明确,其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其次,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再次,居委会人员选定存在不合理的选举和考评制度。最后,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导致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二)主导主体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加,社区建设基层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却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纯粹“行政执行式”领导的惯性思维中,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于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利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由于传统的街道管理是“眼光向上”面对上级,而非“眼光向下”面对基层群众,因而这种“计划、统一、权威”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三)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主表现在:一是对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二是缺乏组织、创新能力,缺乏敬业、丌拓精神。三是存在有缺乏服务意识。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四)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畅。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

(五)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不足。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1]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大多是以老年人主,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正因如此,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二、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首先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物服务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监督保障机制。应当要把各种监督机制实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它们的合力,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形成群众监督的网络效应。同时在政府与居委会关系上,应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进而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同时让居民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增加居民对居委会信赖程度。

(二)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满足居民需要。社区作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当下社区存在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因此应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我国社区建设中,作为主人的居民参与程度很低,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例如:在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例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应当逐渐由社区群众自己来掌握,并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进行规定,同时社区居民可对社区工作监督和评价。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同时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多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总结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科学发展;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b)-0164-04

[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in China in providing convenient medical servicesfor residents,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effectively alleviatingstress of large hospitals,and reducing medical burden by measures for urba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including perfecting service network,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and optimizing service mode.However,problems still exist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such as deficiency of policy protection,lack of sustaine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and shortage of continuing appeal t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measures and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formulat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eam,establish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perfecting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ode.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cientific development;Suggestion;Countermeasure

保障居民健康幸福是一项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步伐,形成了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1-2],但通过多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也凸显出了一些政策、规划等顶层设计无具体化和针对性,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科学发展[3]。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构建科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供商榷。

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

1.1 社区卫生发展的主要举措

1.1.1 实行网格化管理,扩展服务触角 对卫生服务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方式,为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带来极大的方便,对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普遍性和公平性有着实际意义[4]。近年来,为有效实现卫生服务的网格化管理,我国采取整合优化卫生资源、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效率、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和资源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等措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资源[5]。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全面夯实了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北京市目前已建成运行191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半径达到居民出行15 min内,为居民基本医疗网格化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1.1.2 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与人员的素质、能力息息相关,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的关键[6]。北京市为培养优质社区卫生人才,2014年提出了设立社区卫生方面的科研基金和专项资金,培养“十、百、千卫生人才”服务社区的计划,实现到2015年培养成13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91名社区健康管理专家的阶段性目标[7]。为实现这一计划,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办法,具体如下。①培养全科骨干医师:通过实施人才折子工程,在社区培养一批掌握全科医疗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的全科骨干,全面提高对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转诊、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技能。②加强医学培训基地建设:北京市海淀区2010年创建了社区全科、精神卫生、急救网络、康复(肢残)、社区中医、影像(B超)六个专业的培训基地,对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③聘请医学专家进社区:推进“中医经方进社区工程”,建立激励二、三级医院专家乃至国内外知名医学工作者等各种类型的高级卫生人才深入基层开展诊疗的工作机制,使专家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④系统培训新入职的医师:北京市为使新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全面掌握适合社区卫生需求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新参加工作的医科毕业生到二级或三级医院的内科、外科、精神科轮训三年,培养成适合社区卫生发展的全面手才可到社区开展诊疗工作。

1.1.3 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层次 为社区居民做好卫生服务,各社区卫生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模式发挥功能作用。①组建全科医师健康教育服务团队,对居民区划分网格,各团队成员上门开展针对性地健康管理服务;②推行家庭医生制度,与居民增强沟通与交流,签约卫生服务协议,保障居民享受到主动、连续的卫生服务;③实施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对社区医院转诊患者,大医院优先收治,实现居民不出社区,通过转诊就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统计显示,近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已接近全市门诊量的1/4,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得到居民的首肯。

1.2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

1.2.1居民获得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北京市政府安排近年投资17亿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使城区、郊区、山区半山区群众分别在15 min、20 min、30 min路途内就可以到达医疗机构,实现基本医疗卫生便捷、公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覆盖面广、建设标准高、方便周到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欢迎。调查显示,倾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已达90.4%,对社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满意率达93.9%,对社区就诊费用满意率达88.3%,表明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高度认可[8]。

1.2.2加强了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 未来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大约会从2亿人上升到4亿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非传染性慢性病快速增加,将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据统计,我国城市两周就诊率老年人组平均为23.75%,其他年龄组为14.66%;住院率老年人组平均为7.62%,其他年龄组平均为4.36%[9]。我国在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上,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就医便利、覆盖广泛、服务周到的特点来吸引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来到社区就诊并提供优质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等常见的老年病慢性病患者,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筛查、加强社区康复与管理等方式,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10]。

1.2.3有效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 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初,服务功能不健全、覆盖面也不广,居民普遍会选择到大医院获得医疗服务,到医院挂号、看病成了老大难问题,对于北京、上海等医疗水平较高城市,由于叠加了大量外地患者,更是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近年来,逐步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了功能,居民对社区医院开始认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分流了患者,有效地缓解了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如北京市2013年家庭医生式服务就签约413.3万户,覆盖892.7万人,对于分流患者人群、缓解就医难发挥了重要作用[11]。

1.2.4 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目前我国医院某些诊疗和医药费用与医院的级别成正比,如果计算就诊时交通和排队时间等成本,选择大医院就诊会比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费用高出很多,这都是可以节约的费用。系统全面地看,社区卫生服务重点采用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方式,这使居民的一些疾病在发病初期就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及时遏制病情的进一步蔓延发展,节约了社会总体医疗费用。美国健康管理人员研究得出,开展健康管理后的个人和企业,会由90%的医疗费降至健康管理前的10%[12]。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和人才培育等工作还在探索和完善当中,由于受到历史习惯、思想观念等影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这种新模式及医疗条件、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健康服务效果等很难认同和信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严重阻力和障碍。

2.1 政策制度的保障不足

有些地方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整体统筹安排,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医保政策不完善。目前不同级别医院的医保政策差异很大,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在报销比例上给予倾斜,但在药物使用和检查项目上却有很多限制和制约,使很多正常列入上级医院医保的一些常用的药物和检查项目,没有列入社区医保。如宫颈超薄细胞学检查(TCT)纳入了二级医院医保,在社区医院则是自费项目。对于未列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更难以吸引周边患者前来就诊了[13]。②医疗药物配备不齐全。当前社区医院只能出售国家基本药物名录中的药品品种,一些被居民熟悉和认可的马应龙痔疮栓、开瑞坦等常用药物都没有配备。③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受社区卫生发展方式的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功能设置上大多无病理科、CT室等辅助检查设施,一些化验室检测项目也不能开展,造成病人在社区医院诊治难以系统化,医院间的这些差异,降低了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的积极性。

2.2 持续人才培养机制欠缺

社区卫生服务面对形形、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要求医疗人员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综合的沟通交流能力,需要集预防、医疗、健康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但从当前发展现状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人才培育渠道不畅,具体如下。①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学历和技能水平相对偏低,又缺少培训进修机会进行系统地培训,技术和知识都得不到更新与提高,造成医疗服务能力偏弱和医疗观念落后,难以满足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要求有较高的医疗、心理等素质和修养,但工资收入上偏低,如北京市2012年社区卫生人员年平均收入为7.6万元,而三级医院的年平均收入已有14万元。③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等方面处于劣势。医务人员重点工作是社区健康管理,但在晋升职称时难以与大医院专门从事医疗和科研的同专业人员进行竞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在职称评定上缺乏竞争力,同等条件的医务人员总收入水平与大医院差距很大的现实,使社区没有优势和措施吸引到优秀人才,一些骨干为了自身发展更愿意到大医院工作,难以形成良好的医务人才结构[14]。

2.3 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社区卫生机构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放在首要位置,医务人员在治疗普通常见病的同时,重点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的个性化服务。受长期形成的以治疗疾病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影响,很多居民存在医院提供的预防、保健等服务不是治病的思想,对社区医院采取预防保健服务为主的医学模式存在一定误区。另外,社区医院的主要功能是让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但实际上难以做到。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不能满足病人病情时,向大医院转诊会受到一些科室限制,对于大医院手术治疗后,适宜在社区康复的病人,受到大医院利益需求以及病人心理落差等影响,很难转入社区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不顺畅造成居民到社区医院就诊和康复的积极性不高。

3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无论是定位上,还是发展机制上都需要针对性的政策支撑。①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属性的保障机制。由于社区卫生机构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重点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国家应对社区卫生服务在基础建设、医疗设备等方面,建立持续的投入机制,满足社区医院的实际需求。②完善社区卫生发展的各项制度。加快完善医疗保险、药物配备、健康教育与康复、家庭式医生服务等制度,使这些制度符合当前国情,可操作,能实施。③缩小医院之间薪酬差距,加大宣传社区卫生的作用和贡献,对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声誉和精神上给予激励,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培训和学习,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具体如下:①因地制宜,采取多样的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如充分利用轮转实习的机会,结合理论学习提高入职者的技能水平和医学知识;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心理治疗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满足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等。②建立人才相互交流学习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综合医院选派医务人员来到社区医院出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提升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同时也要选派社区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专项诊疗,从实践中得到锻炼。③完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机制。通过设立社区发展专项基金和完善人员晋升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职称上升渠道,吸引优质人才留在社区工作,解决社区医院人才缺乏的问题。

3.3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上,弱化经济效益这个评价指标,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导向。①对医务人员考评,要以服务的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建立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及跟踪服务对象的数量、患者满意度和程度调查等作为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②采用科学的激励办法,对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中做出成绩、得到居民认可的医务人员,给予一定荣誉和物质奖励,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15]。

3.4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建立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纳入同一个利益团体的机制,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①利用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势,将大医院的一些诊疗号源有针对性地分配给社区服务中心。②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技术帮扶制度,大医院的专家定期参加社区医院的疑难病患的会诊工作,并对病人的转诊提供绿色通道。③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以及双向转诊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居民小病在社区诊治,大病到大医院治疗,治疗后再转到社区医院康复治疗的分级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梅.城市社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2):152-153.

[2] 金炜玮,陆富生.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29-30.

[3] 刘文宝.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5(1):175-176.

[4] 郭红民,陈霞,刘冰冰,等.大连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72-174.

[5] 沈志洪,王晓芳,华海庆,等.关于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机制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6):16-19.

[6] 赵炜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成本管控的方法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69-172.

[7] 北京市卫生局:大医院预约号主要投到社区医院[N].北京晚报,2014-1-15(10版).

[8] 郭洪伟,尹文强,赵延奎,等.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6):164-165.

[9] 姜浩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问题分析[J].新西部,2013,10(30):77-78.

[10] 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95-2800.

[11]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将缩小社区与大医院薪酬差距[N].健康报,2014-1-16(8版).

[12] 宋艳丽,解颖.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 23(12):1042-1043.

[13] 禹颖,李海宇,刘如渝,等.对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069-1071.

[14] 曾宇明,丘鑫雄,谢俊杰,等.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现状、难点和对策[J].中外医疗2008,27(12):91-92.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群众体育 瘦身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一、前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当中。目前“瘦身”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体育锻炼往往是人们进行瘦身的首选之举,但通过查阅不难发现学者们对瘦身体育方面的研究颇少。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现状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大同市群众瘦身的状况,了解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提供有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情况作为研究对象,从参与瘦身体育的人中随即抽取500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有关网站查阅并收集与群众瘦身体育有关的期刊论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研究,从而系统地了解本课题的研究情况,为本论文的撰写及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2.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设计了问卷,然后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向大同市群众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达100.00%。有效问卷481份。

3.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Excel 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本次研究的科学性。

4.逻辑分析法

对目前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统计数据与有关群众瘦身体育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的基本情况

1.瘦身体育的性别情况

问卷调查表明,参加瘦身体育的男性占28.27%,女性占71.73%,可以看出女性参与瘦身体育的人群明显高于男性,因此,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运动几乎是为女性开设的且人们逐渐把瘦身归为女性项目,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男性对于体形还不是足够的重视。

2.瘦身体育的年龄分布情况

调查中我们看出年龄在17-27岁和28-38岁之间的人数较多,表明年轻人更关注自己的体形年龄在6-16岁的青少年参与瘦身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37%。总体表明对健康锻炼的重视越来越强了。

(二)获得瘦身体育锻炼技能的途径

通过调查,表明“自学”是目前城市居民获取锻炼技能的主要途径,而最希望通过专业人士辅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锻炼的形势尚未形成。

(三)大同市群众参加瘦身体育锻炼的项目情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开展球类和俱乐部器械运动活动项目居前两位,表明运动负荷较大的项目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结合参与者的性别情况发现,瑜伽和健美操这些韵律性较强的项目深受女性的偏爱,而男性瘦身则以球类和俱乐部器械为主。

(四)大同市群众参与瘦身体育锻炼的场所及组成形式

通过统计和分析,公共锻炼场所是最受群众喜爱的聚焦地,而体育设施比较好的体育场馆且消费较高的俱乐部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导致开放程度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因此参与人群比较少。同时,居民们主要是独自锻炼,其次是“和家人、朋友一起”锻炼以及“体育社团组织”和“单位或小区组织”。

(五)大同市参加瘦身体育锻炼的时间特征

大多数人都能坚持每天进行锻炼。锻炼的时间多集中在下午,早晚进行锻炼的先对较少。每次锻炼58.84%的人都能坚持30-60分钟,60分钟以上较少。这可能与人们的经历和活动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六)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的指导情况

大多数的锻炼者是接受过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但是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的满意度都是中间态度,对于这种指导状态大多数人还是可以接受的。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大同市群众瘦身体育锻炼男女参与比例失衡,男性对瘦身,保持体形意识淡薄;对群众瘦身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不够;体育锻炼场所开放程度不高,方式单一,有时难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大同市缺少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二)建议

1.要加强群众参与瘦身体育的意识,、使其从思想上认识瘦身对健康的重要性。

2.政府应注重做好瘦身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和推广工作,加强瘦身体育的普及程度。

3.应加强体育锻炼场地的建设以及推动周边有力场所积极开放,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开设体育协会等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各个场地的利用率。

4.应有针对性的对指导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够为参加瘦身的人们制定科学合理的瘦身计划和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晓莉.淮南市高校学生运动瘦身现状的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9,29(3):50-53.

[2] 姜国安.广西来宾市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1.

[3] 李中焘.城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供求关系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0.

[4] 张利刚.北京市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5] 马丹.临汾市群众体育开展现状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6] 耿殿妮.北京市群众体育活动点现状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0.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急助信息卡;疗养员;疗养院;安全管理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ubject mainly provided a portable emergency aid information card,which was designed to ensure absolute security of convalescence.Methods As identification of recuperator during recuperation,these information cards were handed out on admission and wore in and out of sanatorium,library,dining hall,activity center as well as during going out for a walk and a sightseeing visit.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accident was reduced and safety coefficient of convalescence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high-quality service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Conclusion The card can provides security for travel.All kinds of hidden dangers of nursing safety are under the feedforward control.

【Key words】 Emergency aid information card;Convalescent;Sanatorium;Security management

1研制背景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老年病人的安全问题正引起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10月宣布成立病人安全联盟,旨在减少因安全问题导致的疾病、伤害和死亡,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作为担负保障老、离退休老干部及在职高中级干部疗养任务的军队疗养院,疗养服务对象广、年龄跨度大、疾病结构日趋复杂,急症的发生具有意外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而疗养院大都地处风景秀丽的风景区,疗房多是别墅式建筑,疗养员居住比较分散,部队整编后医疗护理人力不足,对可能发生病情变化者的监护十分不利。疗养院虽隶属医疗单位但它又不同于治疗医院,疗养员一般都是同时入院,高龄老人密集程度之高,远远超过综合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疗养员基本情况,而老年人主动告知病情的意识非常淡薄。如何确保疗养安全,及时准确处置突发事件是疗养院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1-2]。我院在调查了解到军内外数十所医院、疗养院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难点和困难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研究攻关,创新性地设计研制了“急助信息卡”[3],旨在前瞻性防范疗养期间安全隐患,掌控疗养安全保障的主动权,使各种医疗护理安全隐患得到前馈控制。

2设计制作

2.1材料及制作见2009年1月《中国疗养医学》第18卷第1期[3]。

2.2使用方法将制作好的信息卡内页填上科室、编号,插入塑料外套,用尼龙绳悬挂好,于入院手续办理完毕并告知院规后发给疗养首长,要求在疗养期间佩戴于胸前。对于重点对象,如:陈旧性心梗、高血压3期、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期间、老年痴呆综合征等由责任护士另外注明,一同放于信息卡内,特别是外出散步、参观游览时佩戴;信息卡也是进出疗养院、图书馆、餐厅、活动中心等的身份证明,并做好登记,疗养员一旦发生意外,方便查询,如不慎遗失急助卡,要求疗养员及时告知科室补卡,出院后收回,消毒备用。

3应用效果

2007年我院随机将1 100例疗养员分为A、B组。A组540例采用传统方法,即把握好疗养适应证,落实各项医疗防范措施,宣讲《疗养院安全告知书》并签名;B组560例在A组方法基础上,佩戴“急助信息卡”,两组疗养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B组对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意外发生率明显降低,B组在发生意外情况后,均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助[4]。

2009年对1 386名特勤疗养员在疗养期间推广应用我院制作的“急助信息卡”进行安全管理,降低疗养员疗养期间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科室管理更加规范,疗养员外出期间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得到帮助,使服务满意率明显提高,对医疗护理安全工作和优质服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9年某离职干部休养所引用我院制作的“急助信息卡”,让346名老干部及家属外出时佩戴,其中男性228例,女性118例;年龄60~92岁,平均年龄(72.3±7.0)岁;高血压112例,冠心病57例,慢性支气管炎28例,糖尿病27例,脑血管病22例,骨关节病63例,轻中度老年痴呆综合征5例,其他32例。患有一种慢性疾病者67例,占19.4%;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疾病者247例,占71.4%;其中有2例老干部糖尿病性低血糖发作,有1例老干部患轻度老年痴呆症外出迷路,1例老干部外出时急性心梗发作,路人根据“急助信息卡”提供的信息资料,及时通知干休所及家属,得到及时有效救助,解除了老干部家属及子女的后顾之忧,为干休所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应用前景

疗养院安全分为两大类,一是非医疗性安全,如疗养员物品丢失、外出迷路、购物被骗与他人发生争执等;另一类是与疾病、意外伤害相关的医疗安全,如突发疾病、原有疾病发作或加重、意外伤害等。目前各疗养院都非常重视疗养安全问题,我院提出10 000-1=0,旨在确保疗养安全万无一失。

疗养院疗区范围广,医疗保障能力相对薄弱,疗养员长时间旅途劳累、地域间的温差、饮食习惯差异、认知能力减退、过高估计自身的运动能力等,难以准确评估疗养期间的疗养员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下出现原有疾病的急性发作、病情加重、走失迷路或意外损伤。目前,国际疾病分类已将意外伤害单列为一类,国内相继有学者对老年人意外伤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6],老年人是意外伤害的重点人群:金秋月等[7]分析离休干部疗养期间的主要安全问题是跌倒、迷路、告知行为不规范等,提出强化疗养安全管理的对策;陈平等[8]指出了军队疗养院常见护理安全隐患,一方面是医护人员服务意识、业务水平及急救能力相对不足;二是疗养员身体状况、意外跌倒、不合理用药、运动不科学等,均针对性地制定了加强疗养安全管理的措施;周满臻[9]提出影响疗养安全因素主要是疗养员不遵守院规,疗养环境不利于医护人员巡视以及医护人员疏于管理等,并提出加强责任心,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等;李秀增等[10]认为军队疗养院的疗养安全,应在疗养禁忌尺度上严把关,疗养期间的安全问题一是要重视非医疗性安全,二是要重视疾病、意外伤害医疗安全问题;郑惠淑等[11]对疗养院安全管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疗养员外出活动频繁容易造成意外,疗区范围广、居住分散、疗养员年龄偏大、病情复杂不易及时发现等均是影响疗养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安全教育、落实规章制度、建立三级安全监控网络一系列措施。以上研究都提出了影响疗养安全的诸多因素,与本研究提出的安全隐患基本一致,疗养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对策也基本相同,但均没有涉及疗养员随身携带“急助信息卡”,在出现意外情况能迅速得到救助的方法。

有部分文献亦报道了其他形式、内容的信息卡,比如:李晓哲等[12]为老年患者能得到及时救助,设计了急救平安卡;李正莲、王素琼等[13-14]设计了出院病人联系卡、护患联络卡,增强了健康教育效果;吴海燕等[15]设计了急诊群伤伤员基本信息卡,保障了病人医疗安全;赵青等[16]设计了病人外出透析信息卡,为血液透析病人探亲、旅游提供医疗帮助。以上文献与本研究关注点有某些相似之处,目的是保障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的医疗安全,但均存在针对性强、必须量身制作、需要有专人管理的问题,有些还需要计算机软件支持,成本较高,而老年人忘性大、容易损坏丢失卡片,均增加制作成本,不利于推广应用。3年来,我院疗养员在疗养过程中佩戴“急助信息卡”的实践证明,该卡设计科学、应用广泛、可重复使用、经济实惠,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目前通过“急助信息卡”形式发动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安全、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少。该卡的广泛应用,除了疗养员和随行人员可放心出行外,还便于疗养员得到全社会、全方位共同保护,必将为疗养院安全管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卡还将通过进一步改良,应用于战时及突发大批伤病员后送途中的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俊.疗养院医疗应急处置需要把握的几个储备[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6):330.

[2]金秋月,胡根娟.提高疗养院的保健急救能力确保离休干部的疗养安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

(2):223-224.

[3]姚萍,刘朝华,赵晓红,等.“急助信息卡”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58.

[4]赵晓红,姚萍,曹丽芬,等.“急助信息卡”在疗养院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2):1068-1069.

[5]梁万年,刘迎,瓮学清,等.北京市牛街社区老年人群伤害发生现状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4,8(6):

489-492.

[6]李新,孙丽艳,黄立娃,等.长春城市社区老年人群意外伤害致死水平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0,20(2):70-71.

[7]金秋月,胡根娟.离退休干部在疗养期间安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52-153.

[8]陈平,杨凌岚,成彩霞,等.军队疗养院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6):342-343.

[9]周满臻.疗养员在院期间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法与效果[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4):575-576.

[10]李秀增,王贵国,李丽,等.论军队疗养院的疗养安全 与管理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4):200-201.

[11]郑惠淑,梁利.疗养院安全管理的思考与对策[J].护 理管理杂志,2003,3(5):43-44.

[12]李晓哲,庞来祥,王昕欠,等.一种实用的急救信息 卡――平安卡[J].医疗信息,2006,19(4):741.

[13]李正莲,杨筱.感染科出院病人联系卡的设计与应用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7):1911-1912.

[14]王素琼,蒲保琼.护患联络卡在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 用[J].护理研究,2006,20(1B):165.

[15]吴海燕,张安琴,安莉,等.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基 本信息卡介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