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预警流程

财务预警流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预警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预警流程

财务预警流程范文第1篇

现代物流企业是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科学管理物流信息,将物流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集为一体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与传统物流企业相比,现代物流企业有着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库存更少,准确率更高,将传统物流的功能进行了延伸和扩大,使物流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并引起了极大反响。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的核心资源为基础建立的,可支撑企业在市场上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在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也是一种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以下特点:是现代物流企业所拥有的、明显优于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特殊能力;从长远来看,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维护客户的重要利益;能够使企业进入多种市场领域。

二、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分析

结合核心竞争力的涵义、特征以及现代物流企业自身的特点,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六种构成要素:

(一)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产品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作为服务业的一员,它的经营内容就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产品,这也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能力。如果无法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产品,企业就无法生存。现代物流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和改进其生产能力,并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新的服务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因此,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生产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人力资源运营能力 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是构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它指的是企业人员的素质及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由于现代物流企业属于服务业,其主要工作就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而提供服务离不开人,提供服务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提供服务的人的素质及工作效率、工作能力等,再加上现代物流企业引入了高科技手段,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这些都离不开高素质人员的工作。因此,人力资源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运营能力越高,其在市场上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核心竞争力也就越强,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是构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三)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通过其高素质管理人员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降低成本,加快速度,减少库存,提高准确率,将传统物流的功能进行了延伸和扩大,使物流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成正比,且关系密切。因此,管理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密切的构成要素。

(四)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归属于服务业,其服务能力的高低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颇大。如果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那么企业将逐渐失去所有顾客,最终导致企业的灭亡。只有不断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改进服务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做越强,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因此,服务能力也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五)技术创新与发展能力 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只有不断研究客户需要的新技术,开发客户满意的新产品,才能永远在市场上拥有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并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维护客户的重要利益,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因此,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

(六)交易能力 交易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与外部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和联系的一种能力。由于现代物流企业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经济组织,它们提供的这些服务都离不开企业与外部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和联系,其交易能力越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提高企业的交易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交易能力也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三、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

(一)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六个构成要素都各自有评价的财务指标,这些财务指标形成了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体系,见表1。

对表1中财务指标的解释如下:

第一,.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量比率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及为社会提供服务产品的能力,可以用来评价物流企业的生产能力。

第二,劳动效率和相对劳动效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其值越高说明利用情况越好,故可以用来评价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运营能力。

第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以及物流利润率水平的值可以说明物流企业的管理状况如何。社会贡献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使用其资产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社会积累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从其社会贡献总额中拿出多大比例用于上交国家财政的情况,物流利润率水平可以反映物流企业的市场支持力情况,其数值与物流企业的市场支持力状况成正比。

第四,评价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指标有主营业务利润率、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和服务渗透支持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通过服务渗入而引起的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状况。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的成本推动其销售增长的情况。由于企业产生成本支出的目的是为了销售产品,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成本视为一种无谓的消耗,而应将其看作是一种能够推动销售增长的动力。对企业来说,降低成本就是降低那些不能推动销售增长的、过剩的成本。而由于服务性企业的特点,这类企业的服务成本相对于实体成本来说更能推动销售收入的增长,故现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加大服务成本来增加销售收入。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的值越大,说明推动效果越好。服务渗透支持率反映的是物流企业中服务成本的增加所需要的销售利润支持的数量。

第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每股收益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多少,以及企业今后发展能力的大小。因此,这三个指标可以用来评价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

第六,每股收益、营业活动收益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值越高说明企业与外部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和联系的能力越强,可以评价物流企业的交易能力。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评价针对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属性多样、结构复杂、通常具有多个层次结构的特点,选出最适合它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本文运用AHP方法对国内著名的三家现代物流企业(具体名称省略)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评价,步骤如下:

(1)分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及其财务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从表1中可以看出,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递阶的层次,第一层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层次,代号为R,称为目的层;第二层是“构成要素”层次,包括生产能力等六个要素,代号分别为S1~S6,称为准则层;第三层是“财务指标”层次,包括资产负债率等18个指标,代号依次为T1~T18,称为指标层。

(2)根据大量专家给出的打分,构建判断矩阵。写出判断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并进行相容性检验,以剔除那些有问题的判断值。

第一,判断矩阵R-S,如表2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R=[0.117,0.057,0.208,0.117,0.25,

0.25]T

λmax=1/6*(6.009+6.314+6.198+6.009+6.078+6.078)=6.114

C.I.=0.023<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二,判断矩阵S1-Ti,如表3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1=[0.291,0.127,0.291,0.291]T

λmax=1/4*(4.309+3.291+4.309+4.309)=4.055

C.I.=0.018<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三,判断矩阵S2-Ti ,如表4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2=[0.75,0.25]T

λmax=1/2*(2+2)=2

C.I.=0<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四,判断矩阵S3-T i,如表5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3=[0.105,0.258,0.637]T

λmax=1/3*(3.036+3.04+3.04)=3.039

C.I.=0.02<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五,判断矩阵S4-Ti,如表6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4=[0.23,0.648,0.122]T

λmax=1/3*(3.002+3.004+3.005)=3.004

C.I.=0.002<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六,判断矩阵S5-Ti,如表7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5=[0.592,0.333,0.075]T

λmax=1/3*(3.015+3.016+3.012)=3.014

C.I.=0.007<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七,判断矩阵S6-Ti,如表8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6=[0.149,0.066,0.785]T

λmax=1/3*(3.079+3.082+3.080)=3.08

C.I.=0.04<0.1,相容性检验通过。

(3)计算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总权重,见表9。

(4)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综合财务评价值,并对其进行排序,最后得出结论。

选出国内三家著名的现代物流企业(企业名称以甲、乙、丙代替),根据三家企业2009年的财务报告数据,计算出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然后得出这三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财务评价,见表10:

通过表10中计算出来的层次分析综合财务评价数据可以看出,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强,其次是乙企业,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弱。由表9中可知,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的权重最大(二者权重都为0.25),然后依次是管理能力(权重为0.208)、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二者权重都为0.117),最后是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权重为0.057)。因此,丙企业应以提高权重最大的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为重点,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而表10中显示的数据表明,构成丙企业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中,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周转率都是三家企业中最低的。因此,丙企业应采取措施使这些比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同时兼顾其他要素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汪应洛:《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王增孝、高庆祥:《评价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中国农业会计》2003年第12期。

[3]刘云枫、崔敬东:《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年第8期。

财务预警流程范文第2篇

财务预警是指企业在面临风险时,财务部门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预先发出警告信号,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借助财务数据和信息化管理方式,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以揭示企业经营困境和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和发生原因,提醒各级领导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切实排除警情,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财务预警实施背景

(一)加强财务预警建设是适应国家合规监管的外在要求

财务预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题中之义。2008至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相继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明确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2012年5月,围绕中央企业管理提升年活动,国资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2〕68号),明确要求各中央企业在2013年底前建立覆盖全集团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从2014年起每年向国资委报送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国资委将定期组织监督检查,对存在重大控制缺陷的企业将给予扣分或降级处理。

(二)加强财务预警建设是实现跨业务、跨层级全流程管控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实现了核心业务的专业管理和关键资源的集约管控。但是,公司一些跨部门、跨专业的领域仍存在“管理壁垒”与“流程梗阻”。财务预警强调业务价值链和跨专业协同管理,要求集中体现集团战略、经营理念和管控要求,建立横跨总部各专业、纵向贯通总部、省、市、县的公司级流程管控体系,有效打通各业务流程壁垒,调整优化业务流程管理界面,提高运营效率与效益;同时要求建立能集中体现总部管控要求的“公转”轨道,公司总部管控要求细化、落实到各管理层级,明确各基层单位必须遵循的规则和要求,确保总部经营理念和控制要求一贯到底、有效执行。

(三)加强财务预警建设是促进规章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抓手

目前,公司基本建成了“体系完整、结构清晰、内容明确、协同一致”的规章制度体系,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部分制度冲突、个别条款规定矛盾,个别单位制度执行不严、执行走样等情况。财务预警旨在建立基于专业流程上下贯通、横向融合的公司级管控标准,有利于建立制度与流程衔接关系,有效发现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制度空白,提高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职责分工,优化职能界面,增强制度间的协调性,提高制度的适用性;有利于促进定期开展内控评价测试,检查、验证各流程环节制度标准执行情况,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三、供电企业财务预警特点

(一)借助ERP信息化手段,提高预警效率

国家电网公司现在已经实现全部地市,直管、控股县公司ERP系统全覆盖,为实现财务预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变了过去传统记帐会计的模式,摆脱了手工计算指标容易出错,且计算繁琐的问题。由于ERP系统将业务前端和财务终端连接起来,财务与其他经济业务进行协同集约管理,拓展了预警范围,确保了预警数据来源真实可靠。预警对象涵盖了电费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电网建设与投融资等方面。

(二)依托同业对标工作,保证指标精准可靠

目前国家电网系统内部正在开展以基础对标和业绩对标为内容的同业对标工作,通过信息化的工具,自动提取数据,在行业内部对标、评标。这些指标目前仅仅用做年终评价工作业绩的工具,利用度不高。同业对标指标完全可以用作财务预警的数据,诊断企业财务运营状况。

(三)借助“三集五大”改革,提高预警执行力

一是推动业务整合,完善业务体系。推行专业化管理,配套推进营销、物资、基建、生产等业务应用以公司为主体的横向集约管理,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二是重塑业务流程。利用“三集五大”改革成果,打破部门界限,以价值管理为核心,从业务源头到财务管理进行整体预警。强化流程控制,为财务与业务的横向融合奠定基础。三是强化优质资源重点集中。以财务部为主体,逐步建立资金、物资、工程等大集中管理体系。四是开展一体化运作。建立企业级标准体系,实现业务标准与财务标准的有效衔接。营销收费、物资采购、工程建设、大修技改、资产变动等各类业务信息实时准确传递到财务环节,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自动生成凭证,以财务信息为起点实时追溯业务信息,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度统一。

四、供电企业财务预警具体做法

(一)加强风险识别,深入挖掘警源

警源指警情产生的根源,财务预警的警源包括外生警源和内生警源。外生警源指来自外围经营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警源。例如,国内通胀压力、国家信贷政策、企业融资难度等等。内生警源指由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产生的警源。例如,企业“三公”经费居高不下,综合线损严重超标等等。公司要密切关注外生警源,重点防范内生警源,严控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二)设定指标,设定预警临界值(警度)

选取样本指标可围绕财务风险和财务绩效两个方面选取指标。比如可以从财力集约化考评指标为依据,对会计管理、资金管理、资产产权管理、预算管理、稽核内控与风险管理、工程财务管理、财税管理、电价管理、财会队伍建设、鼓励性指标十个方面选取样本指标。

警度的测算步骤如下:首先,判定测算的指标为何种类型的变量。财务指标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愈大愈好型”正指标,例如“净利润”;第二种是“愈小愈好型”逆指标,例如,综合线损率;第三种为“区间型”适度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在某一个区间为最佳值,超过这一区间,无论是大于这一区间还是小于这一区间,均会产生警情。其次,测算预警临界值。预警临界值,即指财务数据是否超出警度的量化指标。预警临界值的确定,要遵循科学性、可控性的原则,可以采用标杆公司的数据,也可以参考业绩考核指标。

(三)根据财务风险的强弱,将公司整体警情划分四档警限

将警情划分为无警、弱警、中警、重警四种类型。无警表示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水平平稳可控,能够依法经营,属于稳健型企业;弱警表示公司的财务可能受到短期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有造成风险损失的可能,公司应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中警表示绝大多数指标偏离标准值较远,已超出了预警界限,公司管理者要马上查找原因,立即采取风险防范措施;重警说明风险指标绝大多数严重偏离标准值,公司财务已出现重大漏洞,公司管理者要采取一切措施堵塞漏洞,并向上级单位汇报。

(四)根据指标偏离度,划分五种警情

一是目标值警情:将数据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产生的警情;二是一致性警情:将数据与公司长期目标比较,产生的警情;三是突发事项警情:由于突发事项引起,对公司经营管理造成一定影响的警情;四是差错警情:由于部门数据填报错误引发的预警。五是进度警情:部门工作进度与企业预算、计划进度要求不一致产生的警情。

(五)加强过程管控,常态化开展排警工作

财务预警工作要重点加强排警执行分析。月度对重点指标进行分析,季度通过召开分析会的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出现的警情建立“销号”制度,整改一项,结束一项,销号一项。将“排警”结果纳入公司绩效考评计划,对整改不利的部门进行考核。

财务预警流程范文第3篇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显然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股权融资过高和低股利政策,违背了风险报酬原理,歪曲了企业的资金成本。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如果企业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负债筹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债权人将要求公司追加风险溢酬,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投资者也因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这便会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大大提高,进而企业将靠负债支撑,易爆发严重的财务风险。

2.缺乏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投资核算管理制度、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存货盘库制度、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或残缺不全或徒有虚名。特别是现金管理,更具随意性,不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使用现金,白条抵库、坐支现象严重。已制定的制度部分内容已经陈旧过时,不能对经营活动中新发生的业务起到指导作用。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手册内容不细,未包括业务流程及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造成实际执行中的困难,产生财务风险。

二、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1.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改变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提高决策层的监管和指导力度,健全和创新企业的权责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既要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也要重视对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建设工作。内部财务控制与企业的任何一个组织,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一个人都对内部财务控制负有责任并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是“人”建立企业的目标并将控制机制赋予实施,因此内部财务控制环境有待进行全面建设。

2.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理财目标、财务风险密切相关。企业在融资时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筹集资金中继续保持。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企业现有资本结构不合理,应通过筹集资金活动和各方面改革进行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从资本结构理论入手,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风险的抑减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既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必须使综合资本成本达到最低点;要抑减财务风险,就必须确定合理的负债额度或比率。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

内控环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认真分析目前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以及这些工作流程中都存在怎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对实现企业目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风险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现有的规章制度是否涵盖了规避该业务流程所有风险的控制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即查缺补漏,使健全后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成为一个系统性、包容性、完整性、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内部控制制度。

4.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建立控制严密的内控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运行高效的风控业务运行机制等配套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必须要始终贯彻全程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把风险控制贯穿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得业务环节的每一个员工都在评估和排除风险。使企业各层管理者和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责、权、利三位一体。同时,对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实行岗位风险责任管理,让全体员工了解其在整个财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团队防范效应。

5.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盘活企业财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的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是兼职的,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过程,它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来承担。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同时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经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风险的成因分析清楚后,也就不难制定相应的措施了。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并不带任何偏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由此,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防范财务风险的产生。

财务预警流程范文第4篇

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必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因此企业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企业财务风险预控体系框架进行设计,财务预警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扮演财务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功能作用。而企业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扮演风险控制的功能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企业财务风险预控体系。财务预警与内部控制结合路径的整体框架由三大部分组成。企业财务预警和内部控制分别在财务风险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其防范风险的不同作用。其中以财务预警和内部控制作为财务风险预控的两个重要机制,以投资预控模块、筹资预控模块、经营预控模块和分配预控模块为企业财务预警和内部控制机制相结合的实施主体,以企业内部控制五个要素构建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控制制度、企业信息系统、企业风险分析、企业免疫系统作为二者结合的五大运行平台。借助于五大平台,实现企业财务风险在各个模块的评估、预测、处理和控制的功能,而最终实现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

2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筹资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筹资活动是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企业通过筹资活动为其生产经营活动筹集所需的资金,有了资金能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筹资活动包括提出筹资方案、筹资方案审批、编制筹资计划、实施筹资方案和筹资后管理。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防范筹资环节当中产生的环节性风险,需要财务预警体系支撑。所以筹资预控模块的关键预警控制点在于如何通过完整的筹资战略规划,即对筹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资本结构的预警和分析,制定出周密有效的筹资方案。设计筹资预控模块预警控制指标体系时应该考虑到指标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弥补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即通过该指标的分析能够更加有效地制定出合理的筹资方案。筹资方案在各个循环中都存在风险,因此,为了反映筹资风险的大小,预警控制指标的选择可以从资本结构、支付能力、偿债风险这三个层面,通过设定的指标警示,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筹资结构、期限结构,不断完善筹资方案,减小筹资风险。通过对预控模块的预警分析来调整内部控制措施。按照设计好的财务预警指标,分配权重,计算单项功效系数,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公司的投资是否存在风险、风险的程度如何、同时通过指标也能看出在投资环节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通过分析原因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投资方案,合理制定或及时调整投资金额、投资形式、投资期限。使得内部控制在投资方案制定环节更加有效,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

(2)投资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投资是企业将资金转化为资本并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投资活动中包括:提出投资方案、投资方案审批、编制投资计划、实施投资方案和投资后管理。各环节的都可能存在风险。为控制投资风险,所以投资预控模块的关键预警控制点在于如何通过完整的投资分析决策,制定出周密有效的投资计划和方案。投资预警控制指标的制定从三个方面(即投资结构、投资能力、资产利用效率)来反映投资风险的大小,其中对外投资与权益比率指标是区间型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对外投资数额越多,主营业务不突出,风险较高,如果指标值太低,则反映资产利用率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反映企业效益好,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可用于投资分配股利现金比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若大于1,表明企业有可多余的资金用于其他活动支出,。若该指标小于1,则表明企业无多余的资金,需用筹资弥补。总资产增长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值越高,反映企业快速扩张。现金再投比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指标值越高,说明可用资金多,企业该指标一般在8%-10%比较合适。我们可通过这些指标的警示,及时调整投资的数量、期限、方式等,不断完善投资方案,减小投资风险。通过对投资预控模块的预警分析来调整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可以按照设计好的财务预警指标,分配权重,计算出企业的投资风险预警值。通过分析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投资方案,合理制定或及时调整投资金额、投资形式、投资期限。使得内部控制在投资方案制定环节更加有效,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

(3)运营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该模块的指标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运营能力预警指标体系,参与模型运算,分析预警企业运营风险大小。运营能力预警控制指标有:获取现金能力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比值越大越好。比值越大说明整体资产利用效果较好;资产营运能力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值越低,说明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的财务风险,如果严重,将造成财务危机;盈利能力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越稳定。企业的投入所赚取的利润也越大。第二部分是运营流程预警指标,该部分指标作为采购、生产、销售流程的预警指标体系,对以上流程实时监控,实时预警,同时也要求企业对内控方案实时调整,已达到内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减少财务风险。通过对运营预控模块的预警分析来调整内部控制措施。通过设计好的运营能力预警指标,分配权重,计算出企业的运营风险预警值,通过对比警度来评测运营是否存在风险。通过警情分析的结果对应收账款或者存货内部控制措施及时调整。

(4)分配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财务预警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建设期 内部控制 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机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由于受益于中央政府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目前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据统计,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中国高速公路新开工重大施工项目262个,项目总投资高达7610亿元,2009年高速公路规划里程已经超过12万公里。高速公路建设作为高危行业,如何建立起符合行业特色的风险预警机制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理论概述

企业预警管理,国外研究较早,我国则起步很晚,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有佘廉等学者先后对财务风险预警作过理论上的研究。总体而言,风险预警机制理论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构建的理论基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俗称“老三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等。

(二)构建的前提:明确预警指标设立范围、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的信息化及对企业所处行业、生命周期和经营阶段的深入分析。

(三)构建的原则: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前馈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客观量化的原则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原则。

(四)构建的方法:有流程分析法、现场观察法、比较分析法、调查法、专家咨询法、模拟分析法等。具体思路有单变量模式,如资产负债率、征地拆迁进度等;综合变量模式,如Z值计算①

(五)构建的框架:根据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将企业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战略目标,第二层次为相关目标),四个大类(即战略目标、营运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的分类原则,建立预警体系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战略风险,第二层次为相关风险),四个方面(即战略风险、营运风险、报告风险和合规风险),即将企业管理运行过程分为多个子系统,如战略与规划系统、营运系统(包括环境、业务、财务、安全、环保等方面)、报告系统(包括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及合规系统(法律、法规、制度)等。

(六)构建的程序:1、分析企业管理业务流程;2、分析企业管理关键流程和关键因素;3、调查了解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4、确定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5、通过调查分析确定预警指标标准值(定量和定性指标)和合理波动区间;6、明确统一风险预警指标实际值的获取和计算口径;7、确定报警方法;8、分析风险预警原因;9、确定风险预警处理程序;10、确定一般对策和方法。

二、高速公路建设期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高速公路建设期具有周期长,环节多,资金投入大,不确定性高,施工外包,项目资本金有特别要求等特点,建设期没有收入,所有成本及费用支出按企业会计准则均应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等科目。因此,高速公路建设期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不应以企业的盈亏为导向,而应以高速公路建设的成本、质量和工期为导向。基于上述构建理论和方法,结合笔者日常工作经验和积累,高速公路建设期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分析业务流程,确定风险指标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建设现状,高速公路建设大致经历立项、评估、勘察设计、工可、招投标、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八个阶段,统称为高速公路建设周期。这期间,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的风险,鉴于建立风险指标的需要,我们将以上八个阶段重新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准备阶段(包括前六个阶段)、施工阶段和交工验收阶段。不管哪个阶段,均服从于公司战略需要的安排,因此,按COSO对风险的两层次分类法,高速公路建设期风险指标体系详细构建如下(见表1)。

上述指标除分为二个层次外,各类指标细分至五级明细,基本涵盖了企业的整个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基于业务流程分析基础上的全面风险分析,主要为下一步关键预警指标的确立奠定基础。

(二)分析关键预警指标,合理确定标准值和合理波动区间。

一项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有多种成因,但关键成因往往只有几种。通过对上述业务流程和风险点的分析,结合高速公路建设期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的行业标准,建设期关键预警指标标准值和合理波动区间确立如下(见表2)。

上述关键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性指标是对定量指标正常与否的界定。关键预警指标正常说明企业处于安全区域;基本正常说明企业处于准安全区域;不正常说明企业处于风险区域。企业一旦处于风险区域,预警指标会及时作出预警,企业应及时采取风险应对策略。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标准值及合理波动区间只是一个经验值,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行业的规定合理确定指标值及其合理波动区间。

(三)分析预警原因,确定风险预警方法、程序及对策体系。

根据企业风险预警管理的目标、功能和内容,风险预警系统应包括预警信息子系统和对策子系统。预警信息子系统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包括财务活动在内的内部管理活动的监控,对各项关键风险指标值的波动进行识别,判断是否超出合理波动区间,如超出合理区间,则对波动的成因、过程和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对指标值波动进行合理的预警评价。对策子系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组织准备,建立风险应急反应机制,同时确定对策库,根据不同的风险分别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对冲等策略;二是日常监督,主要是管理风险关键指标值的波动,三是危机管理,危机是风险的兑现和恶化,危机管理一般出现在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连年亏损、投融资决策失误、或其他突发财务事件等原因,致使企业的资金链条中断,进而影响企业生存的时候。危机管理必须经由企业董事会和股东会处理,危机管理的方法一般包括重组(业务或债务)、增资、公关、加强内控、法律诉讼和保险索赔等方式。风险预警及对策系统如图1所示。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并不断完善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风险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是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加入的一个模块。其主要功能是对预警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利用,其一般结构如图2。

三、风险预警机制实施的措施

风险预警机制根本上是对我国企业和管理者观念的挑战,固有的以权力控制的模式和观念阻碍着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权责分配和牵制;内控与风险管理是既得利益的重新安排,是文化和观念的冲突。中国企业缺少的不是制度和政策,缺少的是统合观下的风险辨识和风险规范制度的执行实施,缺少的是让制度得以执行的制定制度的方法。因此,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固然重要,但必须有有效的措施使其得到有效运行。笔者认为具体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风险管理理念的宣传与培训,树立全员风险管理与预警意识;

(二)成立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制定风险预警专项制度;

(三)实施绩效考核,将风险预警作为关键考核指标。

综上所述,建立和实施风险预警机制,实际上是给企业增添了一道威力巨大的防火墙,特别是对于高风险的高速公路建设期而言,显得尤其重要与必要。结合高速公路建设期实际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在防范高速公路建设风险,保护国家和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以及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方面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Z值”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Altman)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最初阿尔曼在制造企业中分别选择了33家破产企业和良好企业为样本,收集了样本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有关数据,并通过整理从二十二个变量中选定预测破产最有用的五个变量,经过综合分析建立了一个判别函数:在这模型中他赋予五个基本财务指标以不同权重,并加计产生"Z"值,即:

Z=0.012X1+0.014 X2+0.033 X3+0.006 X4+0.999 X5

其中:Z――判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

X4――(普通股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帐面价值总额)×100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该模型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和X4,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X2 和X3以及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X5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综合分值来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按照这个模式一般来说,Z值越低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通过在国内上市公司实证研究中发现,Z值在1.89以下(包括负值)的公司往往都会破产;Z值在3.03以上的公司则可健康发展;Z值在1.89―3.03之间的公司则属于灰色区域,暂不易判断其财务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郑洪涛,张颖.企业内部控制暨全面风险管理设计操作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0.

[2]杨小舟.中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8.

[3]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